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液體表面有收縮的趨勢;了解液體表面張力的意義和方向。
2、知道液體對固體有浸潤和不浸潤的特點。
3、了解毛細現象及其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4、了解液晶的特點及應用。
5、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能力,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讓學生了解液體表面張力,知道液體對固體有浸潤和不浸潤的特點,了解毛細現象及其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對以上現象的解釋是難點。只要作簡單的介紹即可。
三、教學方法與建議
實驗法、現象觀察法、分析歸納法
四、學情分析
這節(jié)內容首先是通過對生活中一些現象的觀察,結合實驗結果,引起學生的思考和研究。在此基礎上,教師的講解就水到渠成了。但在解釋液體表面張力、浸潤與不浸潤的受力特點、以及毛細現象的原因時,學生可能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季V對這一部分也是不作要求的,故教師只要作簡單介紹,深入簡出即可。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分子在不停的做無規(guī)則的運動,分子之間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又使它們分散開來,我們看到自然界中物質的三種狀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和固態(tài),便是由于分子的這兩種作用而產生的三種不同的聚集狀態(tài)。為了更好的研究微觀分子的排布對物質宏觀性質的影響,我們分別研究物質的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固體、液體和氣體;前面,我們已經研究了固體,今天,我們來研究液體。
(二)進行新課
1、液體的微觀結構
(1)對比液態(tài)、氣態(tài)、固態(tài)研究液體的性質
[問題] 對比氣體、固體,討論液體與這兩種物態(tài)的宏觀性質具有哪些相似的特性?
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
教師總結:
① 液體和氣體沒有一定的形狀,是流動的。
② 液體和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而氣體的體積可以變化千萬倍;
③ 液體和固體都很難被壓縮;而氣體可以很容易的被壓縮;
教師講解: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發(fā)現,液體的性質介于氣體和固體之間,它與固體一樣具有一定的體積,不易壓縮,同時,又像氣體一樣沒有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這些性質是由它的微觀結構決定的。下面,我們來對比一下分子的這三種聚集形式。
(2)液體的微觀結構
出示三態(tài)下物質的微觀結構圖
教師出示表格對比:
教師講解:由于液體分子排布這種特點,使得液體具有一些特有的物理性質。
2、液體的表面張力
教師出示媒體課件(表面張力的系列圖片展示)
自然界的水、流動的水銀,熾熱的鐵水等等都是物質的液態(tài)形式。在觀察這些液態(tài)景觀時,我們會注意到:荷葉上的小水滴和草上的露珠會呈球形,一滴汞能成為球形在玻璃板上滾動,這些現象的產生是什么原因呢?
[實驗] 將一個拴有松弛棉線的鐵絲環(huán)浸入肥皂水中再拿出來,使環(huán)上布滿肥皂液膜,用燒熱的針刺破棉線一側的肥皂液膜。觀察另一側肥皂液膜的變化情況和棉線的形狀。
學生觀察并得出結論:環(huán)內棉線另一側的肥皂液膜收縮,棉線變成張緊的弧形。
教師分析:
表面層里的分子要比液體內部稀疏一些(出示圖片或者視頻),在液體內部,分子間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引力和斥力的數量級相同,在通常的情況下可以認為它們之間的大小是相等的,而在表面層內,由于分子間距比較大,分子之間的作用力表現為引力,(如圖所示)我們可以假想一個分界線 ,將液體表面分割成A、B兩部分,由于表面分子之間的引力作用,A部分對B部分具有引力作用,使得 向A部分收縮,同樣,B部分對A部分具有引力作用,使得 向B部分收縮,我們將液面各部分之間的相互吸引的力稱作為表面張力,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液體表面形成一個“彈性薄膜”。
表面張力的作用使得液體表面具有收縮的趨勢,在體積相等的各種形狀的物體中,球形物體的表面積是最小的,所以露珠、水銀、失重狀態(tài)下的水滴等等呈現球形。
[問題]請學生們分析下面這些現象,并解釋產生的原因?
(1)雨傘的傘面有細小的孔,為什么水不會從孔里漏下去?(因為水將紗線浸濕后,在紗線孔隙中形成水膜,水膜的表面張力使得雨水不致漏下.)
(2)將分幣輕輕地放在一碗水的水面上,為什么分幣會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這是由于表面張力使得液體表面形成一個張緊的薄膜,當分幣放置上后,使得液體表面發(fā)生形變,產生彈力,這樣受力平衡,所以分幣會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3、浸潤和不浸潤
[演示實驗] 用課件來觀察浸潤和不浸潤現象。
兩塊方形潔凈的玻璃片上各滴一滴水和一滴水銀,觀察兩種液滴在玻璃片上的狀態(tài)。
再用潔凈的玻璃片分別浸入盛有水和水銀的燒杯內,玻璃片從水中取出時其上附著一層水,而玻璃片從水銀中取出時玻璃片上不附著水銀。
(1)說明浸潤和不浸潤的定義
液體與固體接觸時,液體與固體的接觸面擴大而相互附著的現象叫做浸潤。如果接觸面趨于縮小而不附著,則叫做不浸潤。
[演示實驗] 用課件來觀察燒杯內水面和另一燒杯內水銀面。
由于液體對固體有浸潤或不浸潤,造成液面在器壁附近上升或下降,液面彎曲,形成凹形或凸形的彎月面。
(2)浸潤和不浸潤的微觀解釋
液體與固體接觸處形成一個液體薄層,叫做附著層。附著層里的分子既受固體分子的吸引,又受到液體內部分子的吸引。如果受到固體分子的吸引力較弱,附著層的分子就比液體內部稀疏,在附著層里分子間吸引力較大,造成跟固體接觸的液體表面有縮小的趨勢,形成不浸潤。反之,如果附著層分子受固體分子吸引力相當強,附著層分子比液體內部更密集,附著層就出現液體相互推斥的力,造成跟固體接觸的液體表面有擴展的趨勢,形成浸潤。
與學生討論課本中習題里講到的縫衣針放在水面上不沉沒、布雨傘不漏雨水等現象。
4、毛細現象
[演示實驗]
用課件來觀察幾根內徑粗細不同的細玻璃管插入一淺水槽中,管內水面高出水槽里水面,而且越細的管,水面上升得越高。
用兩側直徑大小不等的U形玻璃管,放入水銀后,細管內水銀面低于粗管水銀面。
(1)毛細現象的定義:
浸潤液體在細管里上升的現象和不浸潤液體在細管里下降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
(2)毛細現象的解釋:
解釋浸潤液體在毛細管里上升的現象。浸潤液體與毛細管內壁接觸的附著層有擴展的趨勢,造成液體與空氣接觸面彎曲,呈凹形彎曲,液面與管壁接觸的附近的表面張力是沿液面切線方向向上的。表面張力有使液面收縮趨勢,造成管內液柱上升。直到表面張力向上的拉引作用與管內升高的液柱重力平衡,管內液體停止上升,液柱穩(wěn)定在一定的高度,如圖所示。細管越細,即管截面積小,那么液柱上升高度就越大。
可用相似的分析方法,解釋不浸潤液體在毛細管里下降的現象。
(3)舉例說明毛細現象的應用:
紙張、棉花脫脂后能夠吸水的原因在于其內部有許多細小的孔道,起到毛細管作用。
田間農作物的重要管理措施是鋤地松土,防止土地板結,其目的是破壞土壤里的毛細管,使地下水分不會快速引上而蒸發(fā)掉。
5、液晶
請學生閱讀課本,歸納液晶的基本知識。
(1)概念:像液體一樣具有流動性,而其化學性質與某些晶體相似,具有各項異性的物質叫液晶
(2)性質:特殊的物質,既具有液體的流動性,某些晶體那樣具有光學各向異性。
(3)液晶態(tài)物質:有些物質在特定的溫度范圍內具有液晶態(tài);另一些物質,在適當的溶劑中溶解時,在一定的濃度范圍具有液晶態(tài)。不是所有物質都具有液晶態(tài)。通常棒狀分子、碟狀分子和平板分子的物質容易具有液晶態(tài)。天然存在的液晶并不多,多數液晶是人工合成的,目前已達5000多種。
(4)液晶的應用:
顯示器方面
科研:利用液晶和生物組織在特點上的相似性。
(三)課堂總結
請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內容。
(四)課后作業(yè)
閱讀課本,完成課后P41、P42“問題與練習”。
固體
液體
氣體
體積對比
1
10
單個分子表現
在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動
在非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動
沒有平衡位置
局部(小區(qū)域)表現
分子規(guī)則的排列
形成暫時的分子規(guī)則排布
無規(guī)則
宏觀性質
各向異性
各向同性
各向同性
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課標)選修32 液體教學設計及反思,共3頁。
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課標)選修32 液體教案,共5頁。
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課標)選修32 液體教案及反思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