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噴。傲,非也;嘴,非也;君子如向矣。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1.下列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B.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C.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D.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2.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子》,荀況及弟子著,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學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古代統(tǒng)治者和一般貴族男子的通稱。文中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C.“跬步”,古代跨出一腳為“步”,跨兩腳為“跬”。這里指比較小的距離。
D.“騏驥”是千里馬的別稱,如《楚辭·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br>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首先提出全文的觀點,然后運用形象的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
B.文章運用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論證了學習的重要作用。
C.從“積土成山”到“用心躁也”,分三個層次論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D.荀子認為,人的先天條件是“學”的決定性因素,但也同樣需要后天的努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5.文中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在“勸”人們學習什么呢?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勸學
荀子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6.題目中的“勸”解釋為______。
7.下列各句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君子生非異也B.木直中繩,?以為輪
C.吾嘗跂而望矣D.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8.下列各句中不包含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A.鍥而舍之,朽木不折B.蚓無爪牙之利
C.金就礪則利D.木受繩則直
9.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活用與“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中的“日”相同的一項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C.木直中繩,?以為輪D.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10.舉例分析選段的論證手法及其作用。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jié)選自《勸學》)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B.登高而招\(zhòng)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D.登高而招\(zhòng)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1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學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明:明亮。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悍词 ?br>D.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彰:清楚。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有三處提到了“君子”,而其意義各不相同。按照順序,它們分別指“有學問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和“統(tǒng)治者”。
B.第二段論證學習的重要意義,強調人的知識能力和道德修養(yǎng)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斷地學習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
C.第三段形象論證了擺正學、思關系,學習效果才能顯著,得出結論:君子超越常人,后天的學習在獲取知識和培養(yǎng)品德方面作用巨大。
D.選文反復運用同類事物設喻,比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有力地論證了同一個道理。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15.選文最后一段運用了何種論證方法?請結合原文加以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勸學》)
16.下列“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A.吾嘗終日而思矣B.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D.小學而大遺
17.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須臾:一會。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C.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刻。
D.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神明:神靈。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除少數地方直接說理外,幾乎都是比喻說理。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這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
B.“終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須臾之所學”收獲大,是因為沒有很好地借助外在的人或物。
C.“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作者以設喻引出論斷,使文章更加具有說服力。
D.要想修身進業(yè),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就必須把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向他人學習結合起來,這是文章論述的中心。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閱讀下面的課內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節(jié)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勸學》)
20.下面文句中加點的實詞意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走送之 跑B.而致千里 到達
C.君子生非異也 生來D.吾嘗跂而望矣 踮起后腳跟
21.下面文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嘗終日而思矣 表修飾
B.登高而招 表修飾
C.而聞者彰 表轉折
D.而絕江河 表修飾
22.下列加點的詞不屬于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列缺霹靂B.手指不可屈伸
C.則知明而行無過矣D.非利足也
23.下列各項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對女子的敬稱有:夫人、卿、巾幗等。
B.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長安附近,富家豪族多聚局在這一帶。
C.左遷,升官、升職。遷,一般官職的調動。古人尊左卑右,故稱升職為左遷。
D.六藝,指禮、樂、射、御、書、術六種學問和技能。
24.對下列句中加點字詞類活用現象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虎鼓瑟兮鸞回車 名詞作動詞,彈奏
B.潯陽江頭夜送客 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C.非能水也 名詞作狀語,在水中
D.用心一也 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二)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2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B.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C.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D.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2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江河,在古詩文中“江河”往往特指長江和黃河,還可引申為江山、國土。
B.桀紂,夏朝的夏桀王和商朝的商紂王的并稱,相傳都是暴君,故后泛指暴君。
C.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
D.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文中就是此意。
2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均選自《荀子》的開篇之作《勸學》,文章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比喻闡明深刻道理。
B.材料一第一段中作者認為學習要善于借助外力,要善于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即不能閉門造車,要借助外物。
C.材料一中,作者用蚯蚓和螃蟹作對比,說明學習必須用心專一,才能獲得成功,論證了有恒心才能做成事情的觀點。
D.材料二第一段中作者認為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致志的事情,君子如果學一陣,又停一陣,就會成為市井中的普通人。
2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2)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勸學
《荀子》節(jié)選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
勸學
(秦觀)
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yè)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羸卒數萬?!毙纳破湔f,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29.秦觀《勸學》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B.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C.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D.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30.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鍥而舍之 ②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B.①故木受繩則直 ②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C.①吾嘗終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龍生焉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
3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農歷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這一天叫“既望”,農歷每月三十叫“晦”。
C.《齊史》,“二十四史”之一?!岸氖贰笔侵肝覈糯亩牟考o傳體史書, “前四史”則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記》《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
D.“傳”: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對《春秋》的系統(tǒng)注釋,流傳下來的有《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32.下列對以上兩段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荀子的《勸學》,善用比喻來闡述道理。像選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觀點。
B.荀子在《勸學》選文中的第二段,運用了比喻、對比等多種論證方法,論證了學習應該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
C.秦觀在《勸學》中講述了自己幼時讀書不勤奮,成人后開始發(fā)憤讀書,可是聰明卻遠不如從前。這和顏真卿“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感受相同。
D.秦觀在《勸學》中說到不勤奮和善忘讓他荒怠了學業(yè),但看到孫搴答邢詞中的句子,深表贊同,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編為《精騎集》。
3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2)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蠟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文本二: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浙之脩,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34.下列對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絕:橫渡。B.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駕:拉車。
C.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折:折斷。D.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服:佩帶。
35.下列加點虛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登高而招 ②則群聚而笑之B.①鍥而舍之 ②小學而大遺
C.①生而同聲 ②如是而己D.①長而異俗 ②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3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本一中,“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說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說對待學習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文本一中,在荀子看來,要想學習獲得成功,一是要逐步積累,二是要堅持不懈。從積累到堅持,既是學習的方法,又是學習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進一步深化了對“學不可以已”的認識。
C.文本二中,在荀子看來,君子想要防止自己受到邪惡乖僻之人的影響而逐漸接近正直的人,居處時就一定要選擇好鄉(xiāng)鄰,出游時也一定要接近品學兼優(yōu)的人。
D.文本一和文本二在寫作上的最主要特色是,善于于運用比喻闡述道理,設喻貼近生活,形式靈活多樣,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富于變化,明白易懂,毫無板滯之感。
3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2)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38.以上兩段文字均選自《荀子·勸學》,都是在談論學習。文本一和文本二共同論述的學習的作用是什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勸學(節(jié)選)
荀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①。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②,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是故無冥冥③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故君子結于一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④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注]①葦苕:蘆葦的嫩條。②句意: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帶它。漸(jiān):浸。滫(xiǔ):臭水。服:佩帶。③冥冥:昏暗不明的樣子,這里有精誠專一,埋頭苦干的意思。意義略等于下文的“惛惛”。④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
3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B.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C.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D.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4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干越夷貉:干越,泛指當時我國南方各族。夷貉,泛指古代中國境內北方的民族。
B.衢道:大路,四通八達的道路。
C.跬步:本指半步,跨一腳,引申至舉步、邁步,也用于形容極近的距離、數量極少等。
D.桀紂:相傳都是暴君,桀紂后泛指暴君。
41.對本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形象地說明了社會環(huán)境對道德觀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B.第二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鳩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蘭槐之根漸之滫”等五個比喻,論證了環(huán)境對人的重要影響,說明了學習要有好的環(huán)境。
C.荀子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
D.荀子認為要全面地了解倫理規(guī)范與仁義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個真正的學者。
4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文本二:
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節(jié)選自《禮記·學記》)
43.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發(fā)慮憲,求善良
C.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D.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4.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B.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C.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D.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45.下列對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本一中,荀子論述了學習的作用、方法以及態(tài)度,認為學習需要逐步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
B.文本二認為,教育的困難在于缺少嚴格的老師;《師說》則認為,教育的難處在于恢復傳統(tǒng)的師道。
C.文本二認為學習者每年都要進入學校學習,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學習年限的人考核內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張既要讓學生按時學習正業(yè),也要有空閑的時間學習其他相關的內容,這樣才能親師信道。
46.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
47.文本一和文本二談論的都是有關學習的問題,但面向的群體有所不同,請簡要說明。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8.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而聞者彰 彰:清楚
B.而絕江河 絕:橫渡
C.駑馬十駕 駕:駕馭
D.金石可鏤 鏤:雕刻
49.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青,取之于藍 而寒于水
B.使之然也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C.故木受繩則直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D.登高而招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0.下面兩句話,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①學不可以已 ②金就礪則利
A.①學習是不可以成為過去的事情。 ②刀斧放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
B.①學習是不可以成為過去的事情。 ②金屬靠攏磨刀石就鋒利了。
C.①學習不可以停止。 ②金屬靠攏磨刀石就鋒利了。
D.①學習不可以停止。 ②刀斧放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
51.將下面語句譯為現代漢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52.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議論文。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說明本文的論證思路。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窮:為上則不能愛下,為下則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窮也;鄉(xiāng)則不若,偝①則謾之,是人之二必窮也;知行淺薄,曲直有以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窮也?!擞写巳龜敌姓?,以為上則必危,為下則必滅。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息,節(jié)族②久而絕。故曰:欲觀圣王之跡,則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已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欲審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故曰: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
夫妄人曰:“古今異情,其以治亂者異道?!倍娙嘶笱?。彼眾人者,愚而無說、陋而無度者也。其所見焉,猶可欺也,而況于千世之傳也。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也,久故也;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無善政也,久故也。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滅節(jié)族久而絕。
(節(jié)選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②族:音zòu,通“奏”。節(jié)族:音樂的節(jié)奏。
5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滅/節(jié)族久而絕
B.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滅/節(jié)族久而絕
C.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滅/節(jié)族久而絕
D.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滅/節(jié)族久而絕
5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
A.禹,部落聯(lián)盟領袖,奉舜命治水;桀,夏代國君,暴虐荒淫。
B.牝牡,雌雄,指陰陽。泛指與陰陽有關的,如男性、女性等。
C.禮,文中泛指古代社會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
D.五帝,傳說中的古代帝王。一般指黃帝、唐堯、虞舜、共工等。
5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 )
A.荀子的“三必窮”擊中了許多人的弱點,或者說“劣根性”,例如見短識淺,德行不厚,辨別是非的能力與別人相差懸殊。
B.荀子認為,人要是有“三不祥”和“三必窮”的壞品性,后果很嚴重;做君主的必然危險,做臣民的必然滅亡。
C.荀子認為,人在某些方面的表現是生來就有的本性,禹桀相同;在另一些方面,人與禽獸是相同的,例如人與禽獸都有辨別的能力。
D.荀子認為,要觀察圣明的帝王的事跡就要在后世圣明的帝王那里去觀察,這與憑借近世來了解遠古,是一樣的道理。
5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
(2)其所見焉,猶可欺也,而況于千世之傳也。
57.作者在最后一段舉“五帝”“禹湯”的例子是為了論證什么觀點?
(甲)
勸學——《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
勸學——秦觀
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yè)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羸卒數萬?!毙纳破湔f,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58.秦觀《勸學》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B.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C.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D.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5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農歷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齊史》,“二十四史”之一?!岸氖贰笔侵肝覈糯亩牟考o傳體史書,“前四史”則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記》《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
D.“傳”:大體分兩大類:一類是以記述詳實史事為主的史傳或一般紀傳文字;另一類屬文學范圍,以史實為根據,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60.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子的《勸學》,善用比喻來闡述道理。像選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觀點。
B.荀子在《勸學》選文中的第二段,運用了比喻、對比等多種論證方法,論證了學習應該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
C.秦觀在《勸學》中講述了自己幼時讀書不勤奮,成人后開始發(fā)憤讀書,可是聰明卻遠不如從前。這和顏真卿“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感受相同。
D.秦觀在《勸學》中說到不勤奮和善忘讓他荒怠了學業(yè),但看到孫搴答邢詞中的句子,深表贊同,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編為《精騎集》。
6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62.秦觀《勸學》中讀書的故事可否論證荀子《勸學》中的中心論點?請作出判斷并闡明你的理由。
閱讀下面三個文段,完成各題。
(一)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勸學》節(jié)選)
(二)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師說》節(jié)選)
(三)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請歸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今子不察于禮,而責禮于人,不亦遠乎!”孟子謝,遂留其婦。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于姑母之道。
(《鄒孟軻之母也》節(jié)選)
6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A.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彰:清楚,明白
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道:從師求學的風尚
C.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 客:把……當作客人
D.孟子謝,遂留其婦 謝:感謝
64.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或師焉,或不焉D.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6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位卑則足羞B.而恥學于師
C.吾從而師之D.小學而大遺
66.下列對文中劃線處句讀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
B.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
C.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
D.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
6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今子不察于禮,而責禮于人,不亦遠乎!
(1)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問題。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8.對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利:對……有利
B.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D.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一:專一
69.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無過矣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D.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70.下列各句中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非我也,歲也。D.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71.下列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
A.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B.蚓無爪牙之利;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句讀之不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D.人非生而知之者;郯子之徒
72.下面對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啟發(fā)我們,說理并不排除生動性,方法之一就是運用比喻論證。
B.從所選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
C.從所選文段可以看出,荀子認為,對“學”來講,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但同樣需要后天的努力。
D.所選文段說理的突出特點是以喻代議,寓議于喻。
7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則恥師焉。
(4)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5)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4.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金就礪則利 “金”指金屬的刀類
B.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詞動詞,游泳
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博學”,學問淵博
75.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子》為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荀況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B.“騏驥”是千里馬的別稱,千里馬的別稱還有“赤兔”“的盧”。
C.“君子”廣見于先秦典籍,被孔子賦予了道德的含義,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D.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7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舉例說明任何人通過發(fā)奮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
B.荀子發(fā)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認為禮儀道德和系統(tǒng)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C.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D.隨著作者設喻的連續(xù)和手法的變換,文章形式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生鏗鏘起伏的節(jié)奏,表現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
7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78.本篇文章第四段運用到對比論證的方法來論證觀點,請一一舉例并說明。
閱讀《勸學》和《師說》中的選段,完成下列小題。
(一)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79.下列加線的字詞理解錯誤的一項( )
A.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焉:在這里B.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
C.其聞道也亦固先乎吾 固:本來D.君子生非異也 生:習慣
80.下列加橫線的詞語的含義與現在的用法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③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⑥蚓無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現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現在的用法相同
81.從句式特征看,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一句相同的一項( )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C.恥學于師D.圣人無常師
82.下列關于《勸學》《師說》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君子”是古代統(tǒng)治者和一般貴族男子的通稱,也指有道德的人。
B.“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也被用于形容極近的距離、數量極少等。
C.“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社會上具有一定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的統(tǒng)稱。此外還可指官吏。
D.“六藝”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書,也可指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藝。“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指后者。
83.下列對文章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師說》中,作者借此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風氣,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從師的道理”。
B.《勸學》主要運用了“比喻論證法”,強調思考的重要;《師說》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法”,強調從師的重要。
C.荀子認為學習要“善假于物”,韓愈認為要“從師”,其實,“從師”也可說是“善假于物”的表現。
D.《勸學》開篇提出了“學不可以已”的觀點,實則是荀子借君子——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之口來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84.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勸學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節(jié)選
勸學
秦觀
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yè)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羸卒數萬?!毙纳破湔f,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85.秦觀《勸學》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B.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C.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D.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8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農歷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這一天叫“既望”,農歷每月三十叫“晦”。
C.《齊史》:“二十四史”之一?!岸氖贰笔侵肝覈糯亩牟考o傳體史書,“前四史”則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記》《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
D.傳: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對《春秋》的系統(tǒng)注釋,流傳下來的有《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87.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子的《勸學》,善用比喻來闡述道理。像選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觀點。
B.荀子在《勸學》選文中的第二段,運用了比喻、對比等多種論證方法,論證了學習應該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
C.秦觀在《勸學》中講述了自己幼時讀書不勤奮,成人后開始發(fā)憤讀書,可是聰明卻遠不如從前。這和顏真卿“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感受相同。
D.秦觀在《勸學》中說到不勤奮和善忘讓他荒怠了學業(yè),但看到孫搴答邢詞中的句子,深表贊同,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編為《精騎集》。
8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②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
89.秦觀《勸學》中讀書的故事可否論證荀子《勸學》中的中心論點?請作出判斷并闡明你的理由。
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勸學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節(jié)選
(乙)勸學
秦觀
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yè)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羸卒數萬?!毙纳破湔f,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90.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不如登高之博見也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庶幾以此補之
91.秦觀《勸學》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B.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C.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D.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9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其它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農歷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這一天叫“既望”,農歷每月三十叫“晦”。
C.六藝:一指六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一指指周朝貴族教育體系中的六種技能,即禮、樂、射、御、書、數。
D.傳: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對《春秋》的系統(tǒng)注釋,流傳下來的有《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93.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子的《勸學》,善用比喻來闡述道理。像選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觀點。
B.荀子在《勸學》選文中的第二段,運用了比喻、對比等多種論證方法,論證了學習應該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
C.秦觀在《勸學》中講述了自己幼時讀書不勤奮,成人后開始發(fā)憤讀書,可是聰明卻遠不如從前。這和顏真卿“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感受相同。
D.秦觀在《勸學》中說到不勤奮和善忘讓他荒怠了學業(yè),但看到孫搴答邢詞中的句子,深表贊同,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編為《精騎集》。
9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②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
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一)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二)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①。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②,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潃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勸學》)
(注)①蒙鳩:即鷦鷯,一種善于筑巢的小鳥。②葦苕(tiá):蘆葦的穗。③潃(xiǔ):臭泔水。
95.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疾:快速
B.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絕:橫渡
C.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完:完美
D.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 就:靠近
96.下列句子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生于高山之上
B.所立者然也 不復挺者
C.與之俱黑 水為之
D.而臨百仞之淵 吾嘗終日而思矣
97.下列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B.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C.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D.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9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勸學》作者是荀子,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B.荀子認為,人的先天條件是“學”的決定性因素,但同樣也需要后天努力。
C.文段中荀子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提高思想品德修養(yǎng)。
D.“蓬生麻中”“白沙在涅”,這組比喻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環(huán)境對人的重要性。
99.把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①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曰直。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謂矣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事亂君而通,不如事窮君而順焉。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②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
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③成;厭④其源,開其瀆,江河可竭;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縣⑤也,豈若跛鳘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
(選自《荀子·修身》,有刪改)
【注】①菑:同“災”,災害。②折閱:折本,虧損。③崇:同“終”。④厭:同“壓”,堵塞。⑤縣:同“懸”。
10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謂矣/
B.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謂矣/
C.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謂矣/
D.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謂矣/
10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里的“小人”與儒家定義的“君子”相對,是指社會地位低的人。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中的“小人”也是這個意思。
B.江河,在古代主要是指長江和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和《過秦論》“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其中的“河”皆指黃河。
C.馬拉車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駕”?!盾髯印駥W》“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和本文“夫驥一日而千里,駕馬十駕則亦及之矣”中的“駕”含義相同。
D.“諫爭”同“諫諍”。在古代,如果父親、君主做事違反義理,做兒子、臣子的應該直言勸告,盡諫諍之義,才是真正的孝順和忠誠。
10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人親近阿諛奉承自己的人,疏遠規(guī)勸自己改正錯誤的人,把善良正直的話當作對自己的譏笑,把極端忠誠的行為看成是對自己的戕害。
B.在對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愚蠢的人卻否定正確的,肯定錯誤的。正直的人對的就說對、錯的就說錯。
C.修身的人修煉自己的意志品質,就可因內心富貴而驕傲;重視道義輕視王公貴族;內心省卻了雜念,就會覺得外物很輕。
D.瘸腿的鱉一直走,不停下,也能到達目的地;六匹駿馬拉車卻不能到達,這是“做”和“不做”的不同。修身也應向瘸腿的鱉一樣,貴在行動。
103.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
(2)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鱉之與六驥足哉?
閱讀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jié)選自《勸學》)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
104.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⑴就 ________ ⑵絕________ ⑶惑____________
105.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子》,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荀況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現存32篇。
B.須臾:極短的時間;片刻。根據印度《僧只律》中記載: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C.君子,廣見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為“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
D.韓愈與同時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導了著名的古文運動,反對浮夸不實的文風,主張“惟陳言之務去”,倡導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風。
106.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⑵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
107.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
會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將兵屯河上,絕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過,下從陸道?!钡渑c諸將議曰:“蕃軍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擊之必克。軍不內御;茍利國家,專之可也,宜亟擊之?!标乓嘁詾槿弧K毂倍珊庸マ浦赖猛▌⒈硎箘浔鼻种寥~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
(《三國志·卷十八》,有刪改)
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
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勸學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節(jié)選
(乙)
勸學
秦觀
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yè)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羸卒數萬。”心善其說,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108.秦觀《勸學》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B.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C.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D.比數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10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農歷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這一天叫“既望”,農歷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齊史》:“二十四史”之一?!岸氖贰笔侵肝覈糯亩牟考o傳體史書,“元史”“明史”“清史”都在其中。
D.傳: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對《春秋》的系統(tǒng)注釋,流傳下來的有《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110.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子的《勸學》,善用比喻來闡述道理。像選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觀點。
B.荀子在《勸學》選文中的第二段,運用了比喻、對比等多種論證方法,論證了學習應該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
C.秦觀在《勸學》中講述了自己幼時讀書不勤奮,成人后開始發(fā)憤讀書,可是聰明卻遠不如從前。這和顏真卿“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感受相同。
D.秦觀在《勸學》中說到不勤奮和善忘讓他荒怠了學業(yè),但看到孫搴答邢詞中的句子,深表贊同,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編為《精騎集》。
1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2)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2.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子》為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荀況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B.“騏驥”是千里馬的別稱,千里馬的別稱還有“赤兔”“的盧”。
C.“君子”廣見于先秦典籍,被孔子賦予了道德的含義,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D.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113.把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114.本篇文章第四段運用到對比論證的方法來論證觀點,請一一舉例并說明。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5.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木受繩則直 受:經。
B.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疾:迅速。
C.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D.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備:具備,完備。
116.下列對文中有關詞語含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子,名況,春秋時期思想家,時人尊稱為荀卿,《荀子》是其代表作,現存32篇。
B.跬步,半步,古時稱人行走,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故半步叫“跬”。
C.“駑馬十駕”的“駕”是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十駕”在文中比喻很遠的路程。
D.“君子”一詞,廣見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1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青出于藍”“冰寒于水”兩個比喻,說明學生必能勝過老師的道理,以及學習的重要性。
B.“學不可以已”起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持的態(tài)度。
C.“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這些比喻都用來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
D.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時,從正面和反面設喻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
118.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參考答案:
1.A
2.C
3.D
4.(1)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跑得快,卻能到達千里遠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會游泳,卻能夠橫渡江河。
(2)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硬的筋骨,卻能向上吃黃土,向下飲泉水,這是因為用心專一。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边@是作者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作者勸學是勸人們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同樣著眼于做人,并論述了品德的養(yǎng)成。在作者看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yǎng)。所以,作者“勸”人們學習的是品德。(意思對即可)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
“入乎耳”和“著乎心”結構一致,中間要斷開,排除D。
“布乎四體”和“形乎動靜”結構一致,“端而言”和“蝡而動”結構一致,斷法一致,排除BC。
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古代跨出一腳為‘步’,跨兩腳為‘跬’”錯誤,古代跨出一腳為“跬”,即半步,跨兩腳為“步”。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D.“人的先天條件是‘學’的決定性因素”分析錯誤,并非決定性因素,文中明確說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的人;“假”,借助;“利足”,跑得快;“致”,到達;“水”,游泳;“絕”,橫渡。
(2)“爪牙”,爪子和牙齒;“上”“下”,向上、向下;“一”,專一;“用心”,因為用心;“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能體現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句子來分析“勸”的最終目的。
如作者一開始以“木”“金”為喻來說明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以設喻引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一論斷,“知明而行無過”是說“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作者最終是針對德行方面對人進行勸勉;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作者又設兩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綜合這些可知,作者是勸人學習做人,通過學習來提高人的品德修養(yǎng)。
參考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6.鼓勵、勉勵
7.C
8.A
9.D
10.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運用比喻論證,形象生動的論證學習中積累的重要性。
②“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蚓無爪牙之利……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等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形象的突出了堅持和用心專一的益處。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秳駥W》中的“勸”的意思是:鼓勵、勉勵。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象的理解能力。
A.句意: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生”通“性”,本性。
B.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同“煣”,用火使竹木之類材料彎曲。
C.句意:我曾經踮起腳跟往遠處看。無通假字。
D.句意: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坝小保ā坝帧?;“暴”通“曝”,曬。
故選C。
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句意:刻幾下就停下來了,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無古今異義詞。
B.句意: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白ρ馈保帕x,爪子和牙齒;今義,幫兇、走狗。
C.句意:金屬用磨刀石磨礪,可以使之鋒利。“金”,古義,金屬制品,此代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
D.句意:木頭經墨線量過就直了。“繩”,古義,墨線;今義,泛指所有繩索。
故選A。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句意: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經常把學到的東西拿來檢查自己的言行。“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A.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水”,名詞作動詞,游水。
B.句意: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使腳走得快。“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C.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爸小保~作動詞,合乎,符合。
D.句意:向上吃泥土,向下飲地下水。“下”,名詞作狀語,向下。
故選D。
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運用比喻論證,把點滴學習比喻成“積土”“積水”,用“成山”“風雨興焉”“成淵”“蛟龍生焉”比喻學習達成的成效,形象生動的論證學習中積累的重要性。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蚓無爪牙之利……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等運用正反對比論證,“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蚓”和“蟹”形成鮮明的對比,形象的突出了堅持和用心專一的益處。
參考譯文: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11.B
12.B
13.A
14.(1)靛青是從蓼藍草里提煉出來的,卻比蓼藍草還要青;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2)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
15.運用了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分別從積累、堅持和專心三個角度展開了論證。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
從句子的結構特征看,“登高而招”,和“順風而呼”對應,“臂非加長也”和“聲非加疾也”對應,“而見者遠”和“而聞者彰”對應,其間都要斷開,可以排除ACD。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B.句意: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明:明達。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統(tǒng)治者”錯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意為“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此處的“君子”指的是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故選A。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取之于藍”,狀語后置,“于藍取之”;“青于藍”,狀語后置,“于藍青”;“寒于水”,狀語后置,“于水寒”。
第二句中,“爪牙之利”,定語后置,“利爪牙”;“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強筋骨”;“上”,名詞作狀語,向上;“下”,名詞作狀語,向下;“黃泉”,地下的泉水;“用”,因為;“一”,專一。
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首先,先設兩喻引出觀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接著,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這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過一正一反的設喻,闡明了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
第二,又采用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即堅持的重大意義。
第三,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專心。
參考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煣的工藝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金屬制作的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次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也會走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16.A
17.D
18.D
19.(1)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
(2)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
【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A.連詞,表修飾。
B.連詞,表轉折。
C.連詞,表轉折。
D.連詞,表轉折。
故選A。
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D.句意: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會達到最高的智慧。神明:最高的智慧。
故選D。
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必須把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向他人學習結合起來,這是文章論述的中心”錯誤,作者認為“思”不如“學”;另外,文章論述的中心是“學不可以已”。
故選D。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中”,符合;“繩”,拉直的墨線;“?”,通“煣”,用火烤使之彎曲;“以為”,“以(之)為”,把它制成;“曲”,彎度。
第二句中,“爪牙之利”,定語后置句,“利爪牙”;“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強筋骨”;“上”,名詞作狀語,向上;“下”,名詞作狀語,向下;“黃泉”,地下的泉水,古今異義詞語;“用”,由于,因為;“一”,數詞用作形容詞,專一。
參考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煣的工藝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會達到最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也可以走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心思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的心浮躁。
20.C
21.D
22.D
23.C
24.C
【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吧?,通“性”,資質、稟賦。解釋錯誤。
故選C。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卻可以橫渡江河?!岸?,表轉折。解釋錯誤。
故選D。
2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象的理解能力。
A.“列”,通“裂”;
B.“屈”,通“曲”,彎曲;
C.“知”,通“智”,智慧;
D.沒有通假字。
故選D。
23.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左遷,升官、升職……古人尊左卑右,故稱升職為左遷”錯誤?!斑w”,調動官職,一般是提升調用。古人以右為尊,右遷是升官、升職,但左遷則是指“降職、貶官”。
故選C。
2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
C.“名詞作狀語,在水中”錯誤?!八?,從句子成分上分析應該是做謂語,所以應解釋為動詞“游泳”,名詞活用做動詞。整句話的意思是“不善于游泳”。
故選C。
參考譯文:
(甲)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家里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都結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錄書。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書。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經趕到數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鄉(xiāng)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辭和態(tài)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
(乙)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25.C
26.D
27.D
28.(1)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因為它心思專一。
(2)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后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
【分析】2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guī)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
“不足謂善射”中,“不足”是“不能夠”的意思,作句子的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
根據句意,“不足謂善射”“不足謂善御”“不足謂善學”分別為三個句式一致的并列的句子,其中“不足謂善御”“不足謂善學”兩句的中間均不能斷開,排除A。
故選C。
26.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D.“文中就是此意”錯誤,“君子”在文中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故選D。
2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君子如果學一陣,又停一陣,就會成為市井中的普通人”錯誤,原文說“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是說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這是一個判斷句。選項理解成“如果……就……”曲解了文意。
故選D。
2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點:“爪牙之利”,定語后置,鋒利的爪牙;“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強健的筋骨;“上”“下”,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用”,因為。
(2)得分點:“德操”,名詞作動詞,有德行和操守;“定”,堅定不移;“應”,隨機應對;“成人”,成熟完美的人。
參考譯文:
(一)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二)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guī)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yǎng)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愿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于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里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么,在權利私欲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钪侨绱?,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后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于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29.D
30.B
31.B
32.D
33.(1)譯文: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心思專一。
(2)譯文: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許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
【解析】2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近幾年來,我常告誡自己要發(fā)憤讀書,對以前的所作所為很是后悔,可精力耗損,恐怕不如過去的十分之一二。
“來”,時間詞的詞綴,與“數年”不能分開,排除AB。
“殆”,根據語境及實際生活經驗推斷可解釋為“表推測,相當于‘大概’‘幾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約數“十一二”,排除C。
故選D。
3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之”,代詞,它;助詞,的。
B.“則”,都是連詞,就、那么。
C.“而”,連詞,表修飾;連詞,表承接。
D.“焉”,兼詞,于之、于此;語氣助詞,不譯。
故選 B。
31.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
B.“農歷每月三十叫‘晦’”錯,應為“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故選B。
3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有文采的句子”錯。原文說“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可為文用者”的意思是“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而不是“有文采的句子”。
故選D。
3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爪牙”,古今異義,爪子和牙齒;“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利”作“爪牙”的定語,鋒利的爪牙,“強”作“筋骨”的定語,強健的筋骨;“上、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一”,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2)“少”,年輕的時候;“無知之何”,無可奈何;“長”,成年后;“庶幾”,也許;“補”,補救。
參考譯文:
甲: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乙:
我年輕時讀書,看一遍常常就能熟記。默寫文章,也沒有什么差錯??珊髞硪勒逃洃浟娮约悍趴v自流,喜歡和一些能言善辯好飲酒的人交游。一個月中,也沒有幾天時間看書。因此,我雖然記性好,卻常常因為不勤奮而荒廢了學業(yè)。
近幾年來,我常告誡自己要發(fā)憤讀書,對以前的所作所為很是后悔,可精力耗損,恐怕不如過去的十分之一二。每閱讀一篇文章,一定要從頭至尾看幾遍,可合上書后心中一片空白,就再也記不起文章內容了。因此,我雖然勤奮下苦功讀書,卻常常因為善忘而荒廢了學業(yè)。
唉!毀壞我學業(yè)的,就是不勤奮和善忘這兩件事呀!最近讀《齊史》,看到孫摩答邢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心中贊同喜歡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摘錄幾千條,編為幾卷,取名為《精騎集》。
啊!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許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
34.B
35.A
36.B
37.(1)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
(2)生長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
38.用比喻論證論述學習的作用為可以取長補短。
【解析】3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 句意: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駕”指馬車一天的行程。
故選B。
3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連詞,表修飾。
B.連詞,如果;連詞,表轉折。
C.連詞,表修飾;和“已”構成復音虛詞,意為“罷了”。
D.連詞,表轉折;連詞,表并列。
故選A。
3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想學習獲得成功,一是要逐步積累,二是要堅持不懈”論述不全面,還有蚯蚓的“用心一也”,即學習要專心致志。
故選B。
3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點詞語:
(1)“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利爪牙,強筋骨;“上、下”,在上,在下;“一”,專一。
(2)“臨”,俯瞰;“長”,長高;“所立”,生長的地方。
3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文本一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運用比喻論證論述學習的作用,可以取長補短;
文本二中“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射干”生長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用比喻論證論述學習的作用,可以取長補短。
故兩個文本都論述學習的作用為學習可以取長補短。
參考譯文:
文本一: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文本二: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
……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生長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出游要接近有學問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39.A
40.B
41.A
42.所以君子居住時必須選擇鄉(xiāng)里,外出交游時必須接近賢士,這是防止自己誤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解析】3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沒有射中,就不能稱之為善于射箭;趕一千里路程,即使還有一兩步沒能走完,就不能稱之為善于駕車;倫理規(guī)范不能貫通,仁義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稱之為善于學習。
“不足謂善射”“不足謂善御”“不足謂善學”三句結構一致,斷法也應該一致,應各自獨立,這就排除BCD。
故選A。
40.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大路,四通八達的道路”錯誤,文中“衢道”應該是“歧路、岔道”。
故選B。
4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手法的能力。
A.“說明了社會環(huán)境對……”錯誤,由“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教使之然也”可知,第一段說明的是教育對人的影響。
故選A。
4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故”,所以;“居”,居??;“游”,交游;“就”,靠近,接近;“所以”,用來……的方法;“中正”,正道。
參考譯文: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遠;不俯視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沒有聽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遺言,就不知道學問的淵博。吳國、越國、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來啼哭的聲音都相同,長大了習俗卻不同,這是教化使他們這樣的啊。
南方有一種鳥,名叫蒙鳩,它用羽毛做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蘆葦的花穗上。風吹來,葦穗折斷,鳥蛋打破,小鳥摔死。它的窩不是不完善,是窩所系的地方使它這樣的。西方有一種草,名叫射干,莖長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臨七百多尺的深淵。它的莖并非能長到這么高,是它所處的位置使它這樣的。蓬草長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會和黑土一樣黑。蘭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帶它。它的本質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臭水使它這樣的。所以君子居住時必須選擇鄉(xiāng)里,外出交游時必須接近賢士,這是防止自己誤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所以沒有潛心鉆研的精神,就不會有洞察一切的聰明;沒有默默無聞的工作,就不會有顯赫卓著的功績。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時侍奉兩個君主的人不能被雙方接受。眼睛不能同時看兩個東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全都聽明白。螣蛇沒有腳卻能飛行,鼫鼠有五種技能卻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學習時總是把精神集中在一點上。
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沒有射中,就不能稱之為善于射箭;趕一千里路程,即使還有一兩步沒能走完,就不能稱之為善于駕車;倫理規(guī)范不能貫通,仁義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稱之為善于學習。學習,本來就要一心一意地堅持下去。一會兒不學習,一會兒學習,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不好的行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紂、盜跖那樣的壞人;全面地了解倫理規(guī)范與仁義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個真正的學者。
43.C
44.B
45.B
46.(1)螃蟹有六條腿,兩只鉗,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緣故。
(2)這樣之后,才能教化民眾,改變風俗,使周圍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依附歸順。
47.①文本一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面向的群體是學習的人;②文本二是站在統(tǒng)治階層的角度,面向的群體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
【解析】4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第一句中“絕”的意思是“橫渡,渡水”;第二句中“絕”的意思是“停止,斷絕”。
B.第一句中“善”是動詞,意為“擅長”;第二句中“善良”連用,是名詞,意為“品德善良的人”。
C.兩句話中的“就”都是“接近”“靠近”的意思。
D.第一句中“反”意為“違背”;第二句中“反”意為“反而”。
故選C。
4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該句的意思是:僅僅靠背誦和記憶前人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這樣的人是不足以給別人當老師的。必須善于根據學生的疑問進行講解才行。只有當學生沒有能力提出問題的時候,才可以直接講給他聽。如果講了他仍不懂,不必強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暫時停止。
“乎”是句末語氣詞,因此應在其后斷開,“乎”和“力”不能連用,排除AD。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句指出只知死記硬背者無法為人師,因此“記問之學”和“不足以為人師”是兩個分句,分隔號應在“學”和“不”之間?!叭缓蟆北硎境薪樱虼藨凇皢枴敝髷嚅_。排除C。
故選B。
4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本二中,原文相關語句“凡學之道,嚴師為難”的意思是求學的道理之中,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這里的“嚴”是尊敬的意思,而非指嚴格。
故選B。
4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題得分點有:“而”表并列;“寄托”譯為安身、藏身;“用”譯為因為;“躁”譯為浮躁。
(2)題得分點有: “然后”意為這樣之后;“化” 指教化;“易”意為改變;“說服”中“說”是通假字,通“悅”;“而”表并列;“懷”指依附歸順。
47.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本一中,第一段根據原文“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指出了學習的方法,第二段根據原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薄板浂嶂?,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語句可知,講述的是學習的毅力和恒心問題。因此,文本一主要講述的是如何學習的問題,面向的是學習的人。
文本二中,根據原文“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謂之小成”“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凡學之道,嚴師為難”“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可知,此文主要講述的是教學制度和教師選拔等問題,因此,該文面向的群體主要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
48.C
49.C
50.D
51.(1)君子廣泛地學習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見識明達,行動不犯錯誤了。
(2)君子天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52.文章開篇先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然后從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積累、堅持、專心)三個角度展開論述。
【解析】4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劣馬連走十天?!榜{”,用馬拉車的路程,一天叫做一駕。
故選C。
4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介詞,從;介詞,比。
B.代詞,它;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C.都是副詞,就。
D.連詞,表修飾;連詞,表轉折。
故選C。
5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夠停止。排除AB。
②金就礪則利:刀斧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排除C。
故選D。
5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博學”,古今異義,廣泛地學習;“日”,每天;“參省”,檢查、省察;“知明”,見識明達。
(2)“生”,通“性”,天性;“善”,善于;“假”,借助。
5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分析文章論證思路的能力。
首段為“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文章開篇先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第二段,多方比喻,最后通過“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提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的觀點,論述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第三段,通過多方比喻,最后通過“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的比喻,得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的結論,論述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第四段,通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不積跬步……”等的對比談學習日積月累的重要性;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對比論證談學習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以“蚯蚓”和“螃蟹”對比談學習專心致志的重要性。從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積累、堅持、專心)三個角度展開論述。
參考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斧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53.A
54.D
55.C
56.(1)要想觀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細審視現在;要想知道成億上萬的事物,那就要弄明白一兩件事物。
(2)他們親眼看見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騙他們,更何況是千年前的傳聞呢!
57.用“五帝”“禹湯”的例子用來說明的是要法后王,因為先王的很多東西會因為時代久遠而湮沒。
【分析】5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
“略則舉大”“詳則舉小”結構對稱,各自成句,排除CD;
“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中“其大”做“不知”的賓語,故“其大”前不可斷開;排除B。
故選A。
5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D.“五帝,傳說中的古代帝王。一般指黃帝、唐堯、虞舜、共工等”理解錯誤,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故選D。
5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人與禽獸是相同的,例如人與禽獸都有辨別的能力”理解錯誤。由原文“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可知人與禽獸是不同的,因為人有辨別的能力,禽獸沒有。
故選C。
5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
(1)得分點:觀,觀察;數,仔細審視;審,弄明白。千歲,億萬,數量詞做名詞,千年的事情,成億上萬的事物。
(2)得分點:所見,親眼看見的;猶,尚且;況,何況。
5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論點論據的能力。
由原文“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圣王”,“欲觀圣王之跡,則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況且“久故也”,即時間過了很久了。可見,用“五帝”“禹湯”的例子用來說明的是要法后王,因為先王的很多東西會因為時代久遠而湮沒。
參考譯文:
人有三種不吉利的事:年幼卻不肯侍奉年長的,卑賤卻不肯侍奉尊貴的,沒有德才卻不肯侍奉賢能的,這是人的三種禍害啊。人有三種必然會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卻不能愛護臣民,做了臣民卻喜歡非議君主,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種情況;當面不順從(比不上),背后又毀謗(他),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種情況;知識淺陋,德行不厚,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與別人相差懸殊,但對仁愛之人卻不能推崇,對明智之士卻不能尊重,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種情況。人有了這“三不祥”、“三必窮”的行為,如果當君主就必然危險,做臣民就必然滅亡。
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什么呢?我要說:因為人(對各種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別。餓了就想吃飯,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歡得利而厭惡受害,這是人生來就有的本性,這是無須等待(依靠學習)就會這樣的,這是禹與桀所相同的。既然這樣,那么人之所以成為人,并不只是因為(生長)兩只腳而身上沒有毛,而是因為人(對各種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別(所區(qū)別)。禽獸有父有子,但沒有父子之間的親情;有雌有雄,但沒有男女之間的界限。所以作為人類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它對所有的事物沒有不分辨的。
(對各種事物的界限加以)辨別沒有比確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確定名分沒有比遵循禮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禮法沒有比效法圣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圣明的帝王有上百個,我們效法哪一個呢?就說:禮儀制度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了,音樂的節(jié)奏因為年代久遠而失傳了。所以說:想要觀察圣明帝王的事跡,就得觀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后代的帝王便是這樣。那所謂后代的帝王,就是現在統(tǒng)治天下的君王;舍棄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稱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舍棄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別國的君主。所以說:要想觀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細審視現在;要想知道成億上萬的事物,那就要弄明白一兩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會情況,那就要審察現在周王朝的治國之道;要想審察周王朝的治國之道,那就要審察他們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說:憑借近世來了解遠古,憑借一件事物來了解上萬件事物,憑借隱微的東西來了解明顯的東西,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那些亂說話的人說:“古今是不同的情況,它們用來治理好亂世的是不一樣的方法,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了。那些普通人,是愚笨而不會辯說,淺陋而沒有標準的人。他們親眼看見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騙他們,更何況是千年前的傳聞呢!除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這五位帝王之前沒有流傳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時沒有賢能的人,而是因為時間太久的緣故;在這五位帝王之中沒有流傳到后世的政策,并不是他們沒有好的政策,而是時間太久的緣故;夏禹、商湯有流傳到后世的政策,但不如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們沒有好的政策,而是時間太久的緣故。流傳的東西時間一長,那么談起來就簡略了;近代的事情,談起來才詳盡。簡略的,就只能列舉它的大概;詳盡的,才能列舉它的細節(jié)。愚蠢的人聽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詳盡的情況,聽到了事情的細節(jié)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要。因此禮儀制度便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了,音樂的節(jié)奏便因為年代久遠而失傳了。
58.D
59.D
60.D
61.(1)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就可以獲得非凡的智慧,圣人的心懷由此具備。
(2)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后健忘,也許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
62.示例:可以論證。荀子《勸學》的觀點是“學不可以已”。秦觀敘述了年少時憑記性好貪圖玩樂,以及讀書時學時輟所導致的后果,屬于不專心讀書,不能積累學問,可以從反面論證“學不可以已”的觀點。
【分析】58.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子翻譯:近幾年來,非常勤奮,后悔以前的所作所為;然而聰明已經耗盡,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
“來”時間詞的詞綴,與“數年”不能分開,排除選項AB;
“殆”副詞,修飾“不如”,關系緊密,中間不能斷開,排除選項C。
故選D。
5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D.“‘傳’:大體分兩大類:一類是以記述詳實史事為主的史傳或一般紀傳文字;另一類屬文學范圍,……”錯誤,應該是“傳記”,而不是“傳”?!皞鳌碧娼洉髯⒌闹?。一般由他人記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稱“自傳”。
故選D。
60.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D.“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錯誤。由原文“心善其說,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可知,心中贊同喜歡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摘錄幾千條,編為幾卷,取名為《精騎集》。由此可知,原文說的是摘取“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而不是“有文采的句子”。
故選D。
6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賦分點:(1)“善”,善行;“神明”,非凡的智慧;“備”,具備。
(2)“少”,年輕時;“無知之何”,無可奈何;“長”,成年;“庶幾”,也許。
6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首先亮明自己的觀點:可以論證。
文章的第一句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既是全文的一個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容??梢娷髯印秳駥W》的觀點是“學不可以已”。
由原文“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可知,我年輕時讀書,看一遍就能背誦。默寫它,也不會有多大的錯誤。依仗這樣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歡和巧言善辯、喝酒的人交往,一個月,沒有幾天在看書。所以,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膹U在不勤奮上??梢娗赜^敘述了年少時憑記性好貪圖玩樂,以及讀書時學時輟所導致的后果,屬于不專心讀書,不能積累學問,可以從反面論證“學不可以已”的觀點。
翻譯:
(甲)
勸學——《荀子》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乙)
勸學——秦觀
我年輕時讀書,看一遍就能背誦。默寫它,也不會有多大的錯誤。依仗這樣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歡和巧言善辯、喝酒的人交往,一個月,沒有幾天在看書。所以,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膹U在不勤奮上。
近幾年來,非常勤奮,后悔以前的所作所為;然而聰明已經耗盡,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復推敲幾遍,合上書還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奮刻苦的辛勞,卻常?;膹U在善忘。
嗨!損害我的學業(yè)的,常常是這兩種情況。最近讀《齊史》,看到孫曩答邢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毙闹匈澩矚g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摘錄幾千條,編為幾卷,取名為《精騎集》。
??!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差不多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
63.D
64.B
65.D
66.C
67.(1)不知道句子停頓,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方面卻丟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
(2)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鈍。圣人能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會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這個吧?
(3)如今你不遵守禮節(jié),卻責怪別人沒有禮節(jié),不是(和圣人)差得太遠了嗎!
【分析】6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該句意思是: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爸x”,道歉。
故選D。
6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象的理解能力。
A.該句意思是:老師,是用來傳授道、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笆堋?,通“授”,傳授。
B.該句意思是: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后呢?沒有通假字。
C.該句意思是:不知句子(如何)停頓,向老師請教,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D.該句意思是:遇到事情就智慧明達,行為也就沒有過失?!爸蓖ā爸恰保腔?。
故選B。
6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
A.該句意思是:(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靶摺保鈩佑梅?,以……為羞。
B.該句意思是: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皭u”,意動用法,以……為恥。
C.該句意思是: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D.該句意思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靶 ?,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
故選D。
6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該句譯為:“‘禮’上說過,將要進入大門,要問一下誰在里邊,這是表示尊敬;將要進入廳堂,聲音一定要響亮,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將要進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擔心撞上人有尷尬的時候。
“夫禮”中,夫為發(fā)語詞,禮指禮節(jié),這里指“禮”中所說,后面應斷開,排除B;
“將入門”中,“入門”是動詞,后文中的“問”也是動詞,中間要斷開,排除AD;
“孰存”的“存”是動詞,“所以”表結果,一般放句首,中間要斷開,排除D;
“將上堂”“將入戶”與“將入門”相對,排除ABD。
故選C。
6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關鍵詞:賓語前置:不知句讀,不解惑;“不”通“否”,不從師學習;“小學”小的方面;“明”明達、明智。
第二句關鍵詞:“是故”,因此、所以;“圣”,第一個解釋為“圣人”,第二個解釋為“圣明”;“愚”,第一個解釋為“愚笨 人”,第二個解釋為“愚笨”;“所以”,……的原因;“其”,副詞,表推測,大概。
第三句關鍵詞:“察”,分辨,引申為遵守?!岸北磙D折,卻;“不亦……乎”,不是很……嗎?不是太……了嗎。“不亦遠乎”,省略句,補充省略成分為“不亦(與圣人比)遠乎”。
參考譯文:
(一)
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二)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不知道句子停頓,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方面卻丟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ü糯欠N)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br>(三)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剛進入內室,他的妻子裸著身體在屋里。孟子不高興,于是離開不再進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別要求離去,說:“我聽說夫婦之間的規(guī)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F在我在臥室偷懶,而丈夫見到我勃然大怒,這是把我當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規(guī)矩,不能住在別人家里,請讓我回到父母家中?!泵夏赣谑墙衼砻献訉λf:“‘禮’上說過,將要進入大門,要問一下誰在里邊,這是表示尊敬;將要進入廳堂,聲音一定要響亮,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將要進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擔心撞上人有尷尬的時候。如今你不遵守禮節(jié)卻責怪別人沒有禮節(jié),不是(和圣人)差得太遠了嗎!”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君子說孟母懂得禮節(jié)而且清楚如何處理婆媳之間的關系。
68.A
69.D
70.B
71.A
72.C
73.(1)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
(2)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3)(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
(4)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
(5)人能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這吧!
【分析】6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為“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擅長走路(腳走得快)”,可見“利”,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
故選A。
6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處,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把伞保嬖~,相當于“于此”;第二處,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焉”,代詞,指老師。
B.第一處,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罢摺?,助詞,……的人;第二處,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罢摺保~,與“也”構成判斷結構。
C.第一處,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岸?,表遞進,并且。第二處,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岸?,表順承,然后。
D.第一處,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坝凇?,介詞,比。第二處,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坝凇?,介詞,比。
故選D。
7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老師,是用來傳授道、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判斷句。標志:……者,……也。
B.借助舟船的人,不一定擅長游泳。不是特殊句式。
C.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因為年歲不好。判斷句。標志:……也。
D.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判斷句。標志:……,……也。
故選B。
7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處: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多?!爸?,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第二處: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爸?,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B.第一處: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爸?,定語后置的標志,正確語序為:蚓無利爪牙;第二處:(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C.第一處:不知句子(如何)停頓。“之”,賓語前置的標志,正確語序為:不知句讀;第二處: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之”,助詞,的。
D.第一處: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之”,代詞,知識。第二處:郯子這些人,“之”,代詞,這些。
故選A。
7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分析錯誤,依據原文“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可知,荀子認為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所以人的先天條件不是決定因素。
故選C。
7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關鍵詞:疾,洪亮;彰,清楚。
第二句關鍵詞:跪,腿;螯,鉗子;躁,浮躁;用心,因為心思。
第三句關鍵詞:擇,選擇;于,對于;則,卻;恥,以……為恥。
第四句關鍵詞:彼,他;道,道德學問;位卑,地位低;羞,感到羞恥;諛,諂媚。
第五句關鍵詞:之所以,……的原因;其,大概;此,這。
參考譯文: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 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74.D
75.B
76.A
77.(1)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
(2)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
78.如在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后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解析】7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D.“‘博學’,學問淵博”錯,應該是廣博地學習,全句翻譯為“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
故選D。
75.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B.“千里馬的別稱還有‘赤兔’‘的盧’”錯,“赤兔”“的盧”都是千里馬,但它們均屬于個別名馬的稱呼,不是千里馬的泛稱、別稱。
故選B。
7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能力。
A.“舉例說明”錯,應該是比喻論證。
故選A。
7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1)“故”,所以;“直”,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變直;“金”,古今異義,指金屬制的刀劍等;“受繩”,用墨線量過;“就”,靠近;“礪”,磨刀石;“利”,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變鋒利。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利爪牙,強筋骨”;“上”“下”,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古今異義,地下的泉水;“用”,由于;“一”,專一。
78.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章藝術特色的能力。
《勸學》第四段正反對比加以闡述,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得出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闡述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闡述學習要積累?!膀U驥”“駑馬”對比,得出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闡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闡述做到積累還要專一。文章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參考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79.D
80.A
81.C
82.D
83.B
84.(1)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
(2)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3)不明白句讀,疑難問題就不能解決,有的跟從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
【解析】7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生,通“性”,天賦,資質。
故選D。
80.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①“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有專門知識學問的人。
②“所以”,古義,靠他來,用來;今義,引出結果。
③“眾人”,一般人;今義,大家,很多人。
④“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是人們接受初等正規(guī)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屬于九年義務教育之內。
⑤“不必”,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⑥“爪牙”,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比喻壞人的黨羽。
各項均為古今異義。
故選A。
8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為狀語后置句,“于藍”為后置狀語。
A.判斷句,“也”表判斷;
B.賓語前置句,“句讀”“惑”為前置賓語;
C.狀語后置句,“于師”為后置狀語;
D.一般句式。
故選C。
8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D.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指后者”錯誤,指的是“《詩》《書》《禮》《易》《樂》《春秋》” 六種經書,指前者。
故選D。
8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強調思考的重要”錯誤,應是強調學習的重要。
故選B。
8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爪牙”,爪子和牙齒; “用”,因為;“一”,專一。
(2)“師者,……也”,判斷句;“所以”,用來……的;“受”,通“授”,教授。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或”,有的;“師”,名詞用作動詞,跟從老師學習;“不”,通“否”,不。
參考譯文:
(一)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二)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ü糯膸煟▽W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
85.D
86.C
87.D
88.①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
②但是我卻依仗這放縱自己,喜歡和巧言善辯、嗜好飲酒的人交往游樂。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幾天在閱覽書卷。
89.可以論證。荀子《勸學》的觀點是“學不可以已”。秦觀敘述了年少時憑記性好貪圖玩樂,以及讀書時學時輟所導致的后果,屬于不專心讀書,不能積累學問,所以可以從反面論證“學不可以已”的觀點。
【解析】8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本題中,“頗”為程度副詞,修飾“發(fā)憤”,作“發(fā)憤”的狀語,所以應在“頗”前面斷開,排除A、B;“衰耗”是“聰明”的謂語,所以應在“耗”后面斷開,排除C。
整句話的翻譯為:近幾年來,非常勤奮,后悔以前的所作所為;然而聰明已經耗盡,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
故選D。
86.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紀傳體史書”錯誤?!岸氖贰笔俏覈糯牟空返目偡Q,不是全部為紀傳體史書。
故選C。
8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有文采的句子”錯誤。由原文“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可知,并不是摘取了有文采的句子,編為《精騎集》,而是摘取了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
故選D。
8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話的得分點為:“蚓無爪牙之利”,為定語后置句,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牙齒;“筋骨之強”為定語后置句,強健的筋骨;“上”,向上;“下”,向下;“黃泉”,地下的泉水;“用心一也”,判斷句,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
第二句話的得分點為:“負”,依仗;“自放”,賓語前置句,放任自己;“游”,交往;“旬朔之間”,很長一段時間。
89.本題較差學生對文章觀點內容的把握能力。
首先荀子《勸學》中的觀點為“學不可以已”,即學習不可以停止。而秦觀《勸學》中說到年少時讀書看一遍就能背誦,于是就喜歡和那些巧言善辯、喝酒的人交往,一個月也看不幾天書,所以雖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常荒廢在不勤奮上,這屬于不專心讀書,不能積累學問。這是從反面論證了“學不可以已”的觀點,所以可以論證荀子《勸學》中的中心論點。
參考譯文:
勸學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荀子》節(jié)選
勸學
秦觀
我年輕時讀書,看一遍就能背誦,默寫它,也不會有多大的錯誤。依仗這樣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歡和巧言善辯、喝酒的人交往,一個月,沒有幾天在看書。所以,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膹U在不勤奮上。
近幾年來,非常勤奮,后悔以前的所作所為;然而聰明已經耗盡,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復推敲幾遍,合上書還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奮刻苦的辛勞,卻常?;膹U在善忘。
嗨!損害我的學業(yè)的,常常是這兩種情況。最近讀《齊史》,看到孫曩答邢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心中贊同喜歡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摘錄幾千條,編為幾卷,取名為《精騎集》。
??!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差不多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
90.D
91.D
92.B
93.D
94.(1)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
(2)但是我卻依仗這放縱自己,喜歡和巧言善辯、嗜好飲酒的人交往游樂。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幾天在閱覽書卷。
【解析】90.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
A.“高”,形容詞用作名詞,高處。
B.“上”“下”,名詞用作狀語,向上,向下。
C.“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泳。
故選D。
9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本題中,“來”,時間詞的詞綴,與“數年”不能分開,排除AB;
“殆”,根據語境及實際生活經驗推斷可解釋為“表推測,相當于‘大概’‘幾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約數“十一二”,排除C。
句意:等到數年之后,我開始發(fā)奮讀書用來懲戒自己,對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聰明卻已經衰竭許多了,幾乎不如過去時候的十分之一二。
故選D。
92.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B.“每月三十叫‘晦’”錯誤,應為“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故選B。
9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有文采的句子”錯誤。原文說“可為文用者”,意思是“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
故選D。
9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翻譯的能力。
得分點: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吧稀薄跋隆?,名詞用作狀語,向上,向下?!坝谩?,因為?!耙弧?,專一。
(2)“負”,依仗?!白苑拧?,放縱自己,賓語前置句。“滑稽飲酒者”,巧言善辯、嗜好飲酒的人?!把贰保馑际恰笆旎蛞粋€月,亦泛指較長的時日”。
參考譯文:
(甲)勸學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荀子》節(jié)選
(乙)勸學(秦觀)
我年輕的時候讀書,一看到文章就能夠背誦。默寫一遍,也沒有大的差錯。但是我卻依仗這放縱自己,喜歡和巧言善辯、嗜好飲酒的人交往游樂。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幾天在閱覽書卷。所以雖然我有較強的記憶力,但是學業(yè)卻因為我的不勤奮給荒廢了。
等到數年之后,我開始發(fā)奮讀書用來懲戒自己,對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聰明卻已經衰竭許多了,幾乎不如過去時候的十分之一二?,F在每閱覽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復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書卷便感到茫然而無所適從,這樣反復讀都記不住。所以現在雖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學業(yè)卻常常因為健忘而荒廢。
唉!荒怠我的學業(yè)的,就是不勤奮和善忘啊。最近我讀《齊史》的時候,看到孫搴答邢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毙闹匈澩矚g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若干條,編為幾卷,題名為《精騎集》。
啊!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許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
95.A
96.C
97.B
98.B
99.所以木材經過墨線比量就直了,金屬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檢查、省察,就能見識明達,行動不犯錯誤了。
【解析】9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該句的意思是: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凹病?,這里引申為“洪亮”,指聲音宏大。
故選A。
9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句意思:靛青是從蓼藍草里提煉出來的,卻比蓼藍草還要青?!坝凇保樵~,比。第二句意思:生長在高山的上面?!坝凇?,介詞,在。
B.第一句意思:是它生長的高山之巔讓它這樣的?!罢摺?,表判斷。第二句意思: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罢摺?,助詞,表停頓,
C.第一句意思:也會跟它一起變黑?!爸保~,代它。第二句意思:是由水凝結而成的?!爸?,代詞,代它。
D.第一句意思:卻能俯瞰百里之遙。“而”,表轉折,卻,第二句意思:我曾經整天思索。“而”,表修飾,可不譯。
故選C。
9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該句譯為:蘭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蘭槐之根是為芷”中,主語為“蘭槐之根”,謂語是“為”,賓語是“芷”。主謂賓完整,不可斷開,排除AC;“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構成對仗句式,中間應斷開,排除ACD;“其質非不美也”中,主語是“其質”,“非不美”是其質的一種狀態(tài),不可斷開,排除ACD。
故選B。
9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人的先天條件是‘學’的決定性因素”錯誤。由“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知,后天學習才是決定性因素。
故選B。
9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譯關鍵詞:受繩,經過墨線的比量,用墨線量過;直,作動詞,取直,變直;就,靠近;礪,磨刀石;利,作動詞,變得鋒利;博學,廣博地學習;日,名詞作狀語,每天;參省,檢驗省察;知,通“智”,智慧,見識。
參考譯文:
(一)
靛青是從蓼藍草里提煉出來的,卻比蓼藍草還要青;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二)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生長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生長在高山上,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它生長的高山之巔讓它這樣的。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學問品行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100.B
101.A
102.C
103.(1)所以指責我而恰當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贊同我而恰當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2)各人的資質懸殊,哪會像瘸腿的鱉和六匹駿馬之間那樣大呢?
【解析】10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志意修則驕富貴”和“進義重則輕王公”是并列關系的短語,結構一致,中間要斷開,可以排除C項;
“外物”是一個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項;
“外物輕矣”是主謂短語,不能斷開,排除D項。
此句的完整翻譯:志向美好就能傲視富貴,把道義看得重就能藐視王公,內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書上說:“君子役使外物,小人為外物所役使?!本褪钦f的這個道理。
故選B。
10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這里的‘小人’與儒家定義的‘君子’相對,是指社會地位低的人”錯誤,結合“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肯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可知,文中的“小人”指品德低下、卑鄙無恥的人。
故選A。
10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修身的人修煉自己的意志品質,就可因內心富貴而驕傲”錯誤,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這句話“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中“修”是“美好”的意思,而不是“修身”之義。整句話的意思是“志向美好就能傲視富貴,把道義看得重就能藐視王公;內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 。
故選C。
10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非”,批評,指責;“當”,恰當;“是”,肯定,贊同;“……者,……也”是判斷句式。
(2)“縣”,同“懸”,懸殊;“豈”,哪里,怎么;“若”,像;“足”,大。
參考譯文:
看到好的行為,感到美好就一定想把它保存在自己身上;看到不好的行為,感到憂懼就一定拿它來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堅定不移地珍惜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像有災禍一樣地厭惡自己。所以指責我而恰當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贊同我而恰當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崇老師、親近朋友,而極其憎恨那些害人的人。愛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滿足,受到勸告就能警惕,即使不想進步,可能嗎?小人則與此相反,自己極其昏亂,卻還憎恨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自己極其無能,卻要別人說自己賢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為像禽獸,卻又恨別人指出其罪惡。對阿諛奉承自己的人就親近,對規(guī)勸自己改正錯誤的人就疏遠,把善良正直的話當作對自己的譏笑,把極端忠誠的行為看成是對自己的殘害,這樣的人即使想不滅亡,可能嗎?
用善良的言行來引導別人的叫作教導,用善良的言行來附和別人的叫作順應;用不良的言行來引導別人的叫作諂媚,用不良的言行來附和別人的叫作阿諛??隙ㄕ_的(言行)否定錯誤的(言行)叫作明智,否定正確的(言行)肯定錯誤的(官行)叫作愚蠢。中傷賢良叫作讒毀,陷害賢良叫作殘害。對的就說對、錯的就說錯叫作正直。取舍沒有個定規(guī)叫作反復無常,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棄義叫作大賊。
志向美好就能傲視富貴,把道義看得重就能藐視王公;內心醒悟,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書上說:“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身體勞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義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亂的君主而顯貴,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順行道義。所以優(yōu)秀的農夫不因為遭到水災旱災就不耕種,優(yōu)秀的商人不因為虧損而不做買賣,有志操和學問的人不因為貧窮困厄而怠慢道義。
那駿馬一天能跑千里,劣馬走十天也就能到達了。所以一步半步地走個不停,瘸了腿的甲魚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積泥土不中斷,土山終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開通那溝渠,那么長江黃河也會枯竭;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后退,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就是六匹駿馬拉車也不能到達目的地。各人的資質懸殊,哪會像瘸了腿的甲魚和六匹駿馬之間那樣大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魚能夠到達,六匹駿馬卻不能到達,這沒有其他的緣故啊,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罷了。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達;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去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閑散時間很多的人,他們即使能超出別人,也絕不會很遠的。
104. 接近,靠近 橫渡 糊涂
105.D
106.(1)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
(2)讀書不明句讀,有了疑難問題不能解決,不通曉文句的去向老師請教,有疑惑不能解決的卻不向老師請教;小的方面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
107.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
【解析】10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金就礪則利”的意思是“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所以“就”的意思是“接近,靠近”。
(2)“而絕江河”的意思是“卻可以橫渡江河”,所以“絕”的意思是“橫渡”。
(3)“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的意思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所以“惑”的意思是“糊涂”。
105.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韓愈與同時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導了著名的古文運動”中“白居易”說法錯。應該是“柳宗元”。
故選D。
10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即“蚓無利爪牙,強筋骨”;“上”“下”,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地下泉水;“一”,專一。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句讀,不解惑”;“師”,名詞作動詞,從師學習;“小學”,兩個詞,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學,學習;“大”,形容詞作名詞,大的方面。
10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劃線句子句意為:李典率軍向北渡過黃河,攻打高蕃,打敗了他,水道因此恢復暢通。劉表讓劉備向北擴張,劉備到了葉城,太祖派李典跟隨夏侯惇抵抗他們。
“遂北渡河”“攻蕃”“破之”為不同的三件事,主語均為“李典”,幾句之間斷開;
“水道”作“得通”的主語,“得通”為謂語,意思是“水道因此恢復暢通”,“劉表”作后一句的主語,所以“水道得通”前后斷開;
“劉表使劉備北侵”為兼語句,“劉備”既作“使”的賓語,有作“北侵”的主語?!皠⒈怼睘檎涞闹髡Z,意思是“劉表讓劉備向北擴張”,意思獨立,結構完整,前后斷開;
“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為兼語句,“太祖”為句子的主語,“遣”的賓語是“夏侯惇”,“夏侯惇”作“拒”的主語,意思是“太祖派李典跟隨夏侯惇抵抗他們”,所以在“太祖”前斷開。
由此句子可以斷開為: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
附譯文:
適逢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帶兵駐扎在黃河上游,斷絕了李典程昱運糧的水道,太祖命令李典和程昱:“如果船只不能通過,就下船從陸路運送。”李典與將領們商議說:“高蕃的軍隊鎧甲少卻依仗占據著水道,他們心理懈怠,攻打他們一定會取得勝利。軍隊中可以不執(zhí)行內廷的命令,如果對國家有利,自己拿主意是可以的,應該盡快攻打他們?!背剃乓舱J為正確。于是,李典率軍向北渡過黃河,攻打高蕃,打敗了他,水道因此恢復暢通。劉表讓劉備向北擴張,劉備到了葉城,太祖派李典跟隨夏侯惇抵抗他們。劉備一天早晨燒毀營地離去,夏侯惇帶領各部追擊劉備
參考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半途而止。
靛青是從蓼藍草里提煉出來的,卻比蓼藍草還要青;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節(jié)選自《勸學》)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讀書不明句讀,有了疑難問題不能解決,不通曉文句的去向老師請教,有疑惑不能解決的卻不向老師請教;小的方面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看出那種人有什么高明之處。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yōu)槭裁醋I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卑?!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br>(節(jié)選自《師說》)
108.D
109.C
110.D
111.(1)但是我卻依仗這放縱自己,喜歡和巧言善辯、嗜好飲酒的人交往游樂。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幾天在閱覽書卷。
(2)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
【解析】108.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的斷句能力。
本題中,“比數年來”,“來”,時間詞的詞綴,與“數年”不能分開,排除AB;
“殆”,根據語境及實際生活經驗推斷可解釋為“表推測,相當于‘大概’‘幾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約數“十一二”,排除C。
畫波浪線部分意思是:等到數年之后,我開始發(fā)奮讀書用來懲戒自己,對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聰明卻已經衰竭許多了,幾乎不如過去時候的十分之一二。
故選D。
109.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化常識的能力。
C.“‘清史’都在其中”錯誤,“清史稿”不在二十四史中。
故選C。
110.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有文采的句子”錯誤。原文說“可為文用者”,意思是“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
故選D。
1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蚓無利爪牙,強筋骨;“上”“下”,名詞用作狀語,向上,向下;“用”,因為;“一”,專一。
(2)“負”,依仗;“自放”,放縱自己,賓語前置句;“滑稽飲酒者”,巧言善辯、嗜好飲酒的人;“旬朔”,意思是“十天或一個月,亦泛指較長的時日”。
參考譯文:
(甲)
勸學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荀子》節(jié)選
(乙)
勸學
我年輕的時候讀書,一看到文章就能夠背誦。默寫一遍,也沒有大的差錯。但是我卻依仗這放縱自己,喜歡和巧言善辯、嗜好飲酒的人交往游樂,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幾天在閱覽書卷。所以雖然我有較強的記憶力,但是學業(yè)卻因為我的不勤奮給荒廢了。
等到數年之后,我開始發(fā)奮讀書用來懲戒自己,對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聰明卻已經衰竭許多了,幾乎不如過去時候的十分之一二?,F在每閱覽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復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書卷便感到茫然而無所適從,這樣反復讀都記不住。所以現在雖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學業(yè)卻常常因為健忘而荒廢。
唉!荒怠我的學業(yè)的,就是不勤奮和善忘啊。最近我讀《齊史》的時候,看到孫搴答邢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心中贊同喜歡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若干條,編為幾卷,題名為《精騎集》。
?。∧贻p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許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
112.B
113.(1)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2)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114.①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說明學習要逐步積累,堅持不懈。②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
【分析】11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千里馬的別稱還有‘赤兔’‘的盧’等”錯誤?!俺嗤谩薄暗谋R”都只是古代名馬的名字,并非千里馬的別稱。
故選B。
1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關鍵詞:“直”,變直;“利”,變得鋒利;“博學”,廣泛地學習;“日參省乎己”, 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知”,通“智”,智慧。
第二句關鍵詞:“蚓無爪牙之利”,定語后置句,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強健的筋骨;“上”,向上;“下”,向下;“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也”,是因為心思專一。
1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
“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這兩組對比的比喻,著重表明,“積”與“不積”必將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如在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后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習的重大意義,告誡我們學習要逐步積累,堅持不懈。
以“蚯蚓”和“螃蟹”的對比為喻,指出“用心專一”是關鍵,將論述進一步引向深入。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參考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115.B
116.A
117.A
118.(1)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2)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分析】1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疾:迅速”理解錯誤?!绊橈L而呼,聲非加疾也”的意思是“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所以“疾”的意思是“強,聲音宏大”。
故選B。
1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荀子,名況,春秋時期思想家”錯誤。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
故選A。
11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A.“以及學習的重要性”理解錯誤。“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fā)展、有所提高?!皩W生必能勝過老師”是后來的意思。
故選A。
1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賦分點:(1)“博學”,廣泛學習;“日”,名詞作狀語,每天;“知”,通“智”,智慧。
(2)“生”,通“性”,本性,稟性;“假”,借助。
參考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這是一份2025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國語》 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匯編(含答案解析譯文),共4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關常識判斷正確的一項的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5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呂氏春秋》 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匯編(含答案解析譯文),共90頁。
這是一份2025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后漢書》 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匯編(含答案解析譯文),共86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