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長城是世界上修筑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軍事工程,被視為中華文明的象征,長期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長城深刻改變了中國歷史整體進程,對長城的深入研究,是揭示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重要視角。對長城的認識,除了客觀的物質(zhì)長城以外,還有主觀的文化長城。長城文化變遷脈絡構成了中華文明發(fā)展史的重要內(nèi)涵,其研究也是當前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與方式。
關于長城的起源,普遍的說法是開始修筑于戰(zhàn)國時期。當時由于相互戰(zhàn)爭,各諸侯國加固邊界,修筑了土、石等不同材料的長墻,這便是后世所謂的“長城”。
長城在修筑之后,并沒有伴隨王朝更迭、邊疆政策的變遷而自動廢棄,后一朝代仍不斷修復前代長城。長城的承續(xù)、修復、利用,一直都在進行著。越來越多的文獻資料、考古發(fā)現(xiàn)與田野考察證實,許多以往認為并未修筑長城的時期同樣修筑了長城,甚至規(guī)模很大。故而,我們應該用連續(xù)而非斷裂的觀點來審視長城。
在歷史的進程中,長城防御體系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長城修筑一直都是就地取材。歷代長城修筑用到了石頭、黃土、木材、蘆葦、雜草等材料,隨著制磚工藝的提升,用磚比例越來越高,外部包以磚石的建筑形式,形成了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明長城的基本外貌。長城的烽火傳遞技術經(jīng)歷了擂鼓、烽火再到嗚炮的發(fā)展過程;長城的敵臺經(jīng)歷了從實心敵臺向空心敵臺的轉(zhuǎn)變……歷代政權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經(jīng)驗,從而發(fā)展出越來越立體、密集、完善的長城防御體系。伴隨長城在材料、工藝、技術、防御理念、工程理念等各方面的發(fā)展與完善,長城的歷史作用越來越彰顯,在守護中華文明、維護和平秩序方面,發(fā)揮了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長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扮演著凝聚南北、統(tǒng)一中國的重要角色。長城既是包含邊墻、城池、障城、關隘、營堡、烽燧、壕塹,甚至自然山體的防御體系,也是包含道路、驛站的交通體系,還是包含關津、榷場、互市的貿(mào)易體系,同時更是包含民政機構、民間聚落、信仰場所等在內(nèi)的治理體系。因而,中國古代漢民族、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并非只在單純的線性墻體附近完成,而是在所有長城設施分布與輻射的廣闊長城邊疆進行。
長城作為軍事工程,對長城南北長期保持了巨大的刺激效應,堪稱歷史的大動脈。為保障長城邊疆與內(nèi)地之間的交通往來,中原王朝持續(xù)修建道路、設置驛站,從而推動了長城邊疆與內(nèi)地的一體化進程。雖然長城邊疆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但在更多的和平時期,圍繞長城所形成的南北方向的草原貿(mào)易之路、東西方向的陸上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國北疆經(jīng)濟貿(mào)易、文化交流的長期開展;特別是宋代以后長城內(nèi)外的文化交流頻繁,漢民族、北方民族在長城邊疆借助各種設施,推動價值觀念的深層交流,逐漸形成一個越來越密切的經(jīng)濟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與此同時,長城邊疆政權在中國古代歷次統(tǒng)一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打破均勢局面,實現(xiàn)了國家整合。這也是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得以形成,并不斷發(fā)展的歷史基礎。
(摘編自趙現(xiàn)?!堕L城的歷史角色與時代傳承》)
材料二:
將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融入當代。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為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長城的修筑持續(xù)了兩千多年,在交通閉塞、自然環(huán)境惡劣的條件下,中華民族用偉大的智慧才能和強大力量創(chuàng)造了空前絕后的人間奇跡,并在中華兒女的世代奮斗和艱苦錘煉中凝聚為長城精神。長城精神熔鑄在巍峨建筑之中,也體現(xiàn)在萬里畫卷之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精神追求。長城精神承載的中華民族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特質(zhì),激勵了世代中國人的頑強拼搏與不懈奮斗。面對新征程中的挫折和挑戰(zhàn),我們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以長城精神匯聚起中華兒女團結拼搏、奮發(fā)進取、自立自強的磅礴力量,堅定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
將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精神融入當代。長城是各朝代全國上下統(tǒng)一人力、物力、財力的結晶。長城見證和參與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其蘊含的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華民族血脈之中。伴隨著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長城見證了中華民族始終維護國家和民族統(tǒng)一的職責使命,是民族統(tǒng)一意志和力量的縮影。數(shù)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jīng)無數(shù)磨難,卻也從來都在磨難中奮起成長。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一代代中華兒女團結統(tǒng)一、共同奮斗,形成了眾志成城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當代,全國上下急需大力弘揚長城精神,發(fā)揮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在攻堅克難中砥礪前行,共同延續(xù)中華文明的文明形態(tài)。
將文化自信、守望和平的時代精神融入當代。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長城大多作為抵御外敵、保衛(wèi)家國的軍事防御建筑,反映出長城內(nèi)外各民族追求和平幸福的共同愿望,象征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愛好和平的文化情結和守望精神。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征程中,發(fā)揚長城精神就要傳承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和特有文化,突出愛好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民族本色。在當代,我們?nèi)孕韬霌P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精神,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作出中國貢獻,為構筑人類精神家園發(fā)揮中國作用。
歷經(jīng)世代滄桑,偉大的萬里長城以巍峨的姿態(tài)講述著中華民族的過往歷史,以博大的胸懷展現(xiàn)著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蘊。長城所蘊含的豐富精神和文化豐碑是當代中國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偉大征程上,我們必須進一步弘揚長城精神,讓長城精神融入當代。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成為長城精神的傳承者、傳播者,為新時代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摘編自王國龍《讓長城精神融入當代》)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長城的修筑大概持續(xù)了兩千多年,其出現(xiàn)具有多種歷史作用,我們應當從客觀和主觀的角度去認識長城。
B.長城的修筑一直是就地取材,因此使用了多種材料,其中磚的比例逐漸變高,這得益于制磚技藝的發(fā)展。
C.長城的修筑促進了邊疆地區(qū)與內(nèi)地的交流交往,加快了邊疆與內(nèi)地的一體化進程,使長城內(nèi)外愈加緊密。
D.長城的修筑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空前絕后的人間奇跡,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世界上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長城的修筑起于戰(zhàn)國時期,從未間斷,其修筑完成是多個朝代相繼努力的結果,所以應用連續(xù)的觀點審視長城。
B.歷代政權積累的經(jīng)驗促進了長城防御體系的發(fā)展,從而使長城成為重要的軍事工程,后被稱為歷史的大動脈。
C.長城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fā)展進程的見證,是中華民族奮起成長的見證,是眾志成城和堅韌不屈品質(zhì)的物化。
D.發(fā)揚長城精神,就要發(fā)揚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和特有文化,不僅著眼于中華民族的復興,還要致力于世界和平。
3.下列詩句,不適合作為論據(jù)支撐材料二第三段觀點的一項是( )
A.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汪遵《詠長城》)
B.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C.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常建《塞下曲》)
D.統(tǒng)漢烽西降戶營,黃沙白骨擁長城。(李益《統(tǒng)漢烽下》)
4.材料一中畫橫線的句子有何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
5.長城修建于距今久遠的秦朝,為何進入新時代還需要研究長城?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騎驢記
連城
以前我們家是沒有驢的,而我的小伙伴兒家大多有驢。
養(yǎng)驢做什么?拉車、耕地!
那時,一般人家置不起拖拉機,也置不起牛或馬——牛、馬的身價比驢子高得多,騾子胃口大又桀驁不馴,因此養(yǎng)一頭驢子幫家里干活,就成了很多莊戶人家的首選。
沒有驢的日子,我家是寂寞的,尤其是我和妹妹。在我們眼里,家里有驢的小伙伴兒,其身份等同于大俠。他們割草時成群結隊,放驢時牧歌互答,只有我和妹妹沒人要,被他們擯棄。
初夏的某天,死水無波的日子忽然起了變化,祖父宣布:我們家買驢了!
哎呀,我們家終于買驢了!太好了!我和妹妹都激動得不知所措,拍手相慶之余,自然是奔走相告——告訴小伙伴兒,我們家也要有驢了!等著瞧吧,以后不管放驢還是割驢草,我們都有份兒……
祖父又告訴我們,驢是本莊驢,西隊的,還是一頭草驢,它年紀太大,又斷了一條后腿,所以原主人要賣掉它。
聽說是一頭斷了腿的老驢,我和妹妹都有點兒失望。但是祖父又說我們買的是一對母子驢,它將帶來一頭小驢,小驢是公的,用我們的本地話說是一頭小叫驢。
聽到這消息,我和妹妹又高興起來,生活似乎重新充滿希望。
事隔多年,我還清楚地記得這對母子驢的身價——三百元,確實不能算貴。
交錢之后,又過了幾天,這對母子驢才到我們家。我不記得它們來的時候是上午還是下午,天氣是好是壞,我和妹妹當時究竟是在玩耍還是割完豬菜剛回家……我只記得我第一眼看到那頭老驢的樣子。哎,怎么說呢,一點兒也不體面!它非常非常瘦!屁股是尖的,脊梁像鯽魚一樣峭薄地高聳著,走起路來,右后腿在地上一點一點地。但是那頭小叫驢真是很可愛! 當時它有三四個月大,毛茸茸的,讓人一看就有寵愛的欲望。
我和妹妹豪情萬丈地加入割驢草和放驢的大軍……夏天,門口的空地上總是曬著青草。空氣里彌漫著清新的草香味兒,到后來,鮮草曬成干草了,也還是香。香香的干草被堆成垛。隨著日子的延續(xù),干草垛一點點豐滿起來,高大起來。
割草是青草肥壯季節(jié)才有的事情。在青草不那么肥壯的時候,比如初夏,野地里只有短短的草芽;比如秋天,草都老了,在這兩種情形下,就不應該割草,是把牲口牽出去放牧的時候。
放驢這活計,由我和妹妹輪流來做。
放驢比割驢草更讓人愉快。 因為可以“伸手不拿四兩”。我們只需要提著韁繩,把驢帶到水草豐美的地方,讓它們快快活活地享受自助餐就行。它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要是什么也不想吃,翻倒在地打無窮無盡的滾兒,也不必去管它。
被放牧的驢是自由的驢。很多時候,我們把韁繩往驢脖子上一繞,就隨它溜達去。
有時候,我們帶一根鐵制的“耙齒”。把“耙齒”往草地上一釘,再把韁繩往“耙齒”上一拴,驢就盡著韁繩的長度,在草地上吃出一個同心圓。
驢吃草的時候,就是我們無所事事的時候。
在大多數(shù)無所事事的時光里,我們這些牧童聚集在一起,下五子棋,或者來“羊窩”。
當然,這兩樣游戲玩久了,也會膩味。很多時候,我們閑得簡直無處安放自己的手腳。
那么,就看看花吧,看看草吧——
小薊開花是紫色的絨球。小薊的莖葉滿布細刺,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田旋花是粉紅色的小喇叭。它們的生命力特別頑強,不管多么荒涼的所在,都能看到它們?nèi)彳浘砬捻氉印?br>菟絲花是淡黃白色的,似乎有點兒肉質(zhì)化。菟絲莖同樣偏肉質(zhì)化。它們是沒有根的,只是纏繞著蒼耳或別的什么植物,過著自己的寄生生活。
狗娃花是藍色的,樣子很像菊。狗娃花最奇異的地方是:在偏堿性的土壤中,它們開出的花朵更傾向于紫色,因此也更美麗。
旋覆花是金黃色的,樣子也像菊。但是它們的顏色,是多么明亮的一種黃色??!就像最耀眼的陽光,就像最燦爛的金子,如果盯得太久,你甚至會感覺到,兩只眼睛都要被那種明黃給刺傷了!
地錦似乎不開花——也許它開過花,只是因為花太小,我們沒能發(fā)現(xiàn)?
節(jié)節(jié)草似乎也不開花——可是誰又能說得清,它們的草生,是開花的草生,還是不開花的草生呢?也許,它們曾偷偷地開放過,在某個月明風清的夜里,或者某個更短的、稍縱即逝的間隙里。
原野上,有太多的生命沉默不言,堅守著自己的秘密。比如許多草,我們不知道它們開花的樣子,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名字。
比如草下的螞蟻。它們整天來來去去,忙碌又焦急,然而我們不知道,螞蟻在忙碌些什么,又焦急些什么。
比如池塘上的水黽,在明亮的陽光下滑行著,姿態(tài)輕快,優(yōu)雅自如,就好像有一首歡樂的圓舞曲給它們伴奏似的。水黽怎么能夠在水面停留?它們腳底抹了油嗎?打過蠟嗎?
再比如,原野上的那些風,在溫柔地吹到我們臉上之前,都經(jīng)歷過怎樣的路線呢?它們有沒有吹過那片垂掛著紅白流蘇的玉米田?它們有沒有把那片碧綠的山芋田遺忘?它們是不是撫摸過每一片豆科植物的葉子?它們是不是把撫慰和問候,慷慨地送給原野上的每一個細小生命,包括蜘蛛、蜻蜓、蝴蝶和蛾子?
……
在那個放驢的年代里,在我們的生命周圍,就是這樣,潛藏著無窮無盡的秘密。
(節(jié)選自連城《騎驢記》,有刪改)
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提到牛、馬、騾子等牲畜,主要是為了說明當時農(nóng)村養(yǎng)殖牲畜的種類繁多。
B.作者和妹妹對老驢的失望情緒貫穿始終,因為它的殘疾和瘦弱影響了家庭勞作。
C.作者詳細描寫各種花草的形態(tài)與特性,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對植物學知識的了解。
D.從沒有驢的寂寞到有驢后的欣喜,反映出驢在作者鄉(xiāng)村童年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7.下列對文章藝術手法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知所措”“拍手相慶”“奔走相告”等詞語形象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驢即將到來的欣喜之情。
B.以孩子的視角來敘事,如對小伙伴有驢的羨慕、對游戲的熱衷等,充滿童真童趣。
C.描寫放驢時的悠閑場景,與前文家庭沒有驢時的寂寞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主題。
D.文章對鄉(xiāng)村游戲的描寫是體現(xiàn)出打發(fā)時間的方式之多,對結構和主題的作用不明顯。
8.文中對老驢和小叫驢的描寫態(tài)度有所不同,請簡述不同態(tài)度背后所蘊含的情感。
9.文章結尾畫線部分的句子與寫驢的內(nèi)容有怎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請簡要分析。
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張欽,字敬之,順天通州人。正德六年進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視居庸諸關。十二年七月,帝(明武宗)聽江彬言,將出關幸宣府。欽上疏諫曰:“臣聞明主不惡切直之言以納忠,烈士不憚死亡之誅以極諫。比者,人言紛紛,謂車駕欲度居庸,遠游邊塞。臣度陛下非漫游,蓋欲親征北寇也。不知北寇猖獗,但可遣將徂征,豈宜親勞萬乘?且匹夫猶不自輕,陛下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蹈不測之險。陛下不虞禍變,欲縱轡長驅(qū),觀兵絕塞,臣竊危已?!币?,朝臣切諫皆不納。復疏,疏入,不報。
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傳報出關甚急。欽命指揮孫璽閉關,納門鑰藏之。分守中官劉嵩欲詣昌平朝謁欽止之曰車駕將出關是我與君今日死生之會也。關不開,車駕不得出,違天子命,當死。關開,車駕得出,天下事不可知。萬一有變,我與君亦死。寧坐不開關死,死且不朽。”欽因負敕印手劍坐關門下曰:“敢言開關者,斬。”夜草疏曰:“臣聞天子將有親征之事,必先期下詔廷臣集議,其行也,六軍翼衛(wèi),百官扈從,而后有車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聞,輒云‘車駕即日過關’。此必有假陛下名出邊勾賊者。臣請捕其人,明正典刑,不然萬死不奉詔?!弊辔催_,使者復來。欽拔劍叱之曰:“此詐也?!笔拐邞侄?,為帝言“張御史幾殺臣”。帝大怒,顧朱寧:“為我趣捕殺御史。”會梁儲、蔣冕等追至沙河,請帝歸京師。帝徘徊未決,而欽疏亦至,廷臣又多諫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還,意快快未已。
又二十余日,欽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德勝門出,夜宿民舍,遂疾馳出關,數(shù)問“御史安在”。欽閑,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諫,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關,禁毋得出一人。欽感憤,西望痛哭。于是京師盛傳“張御史閉關三疏”云。明年,帝從宣府還。至關,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歸矣。”然亦不之罪也。世宗嗣位,出為漢中知府,累官太仆卿。
(節(jié)選自《明史·張欽傳》)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的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分守中官A劉嵩欲詣B昌平C朝謁D欽止之曰E車駕將出關F是我與君G今日死生H之會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微服,古代專指封建帝王為避人注目和隱匿身份,改換服裝出行或私訪。
B.幸,古代一般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或者得到封建帝王的寵愛,文中指前者。
C.敕印,指教符、印信,是古時朝廷用以傳達命令、調(diào)兵遣將等的憑證。
D.御史,在明代是執(zhí)掌監(jiān)察的官員,奉命外出巡視關防的御史稱為巡關御史。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欽擔任重要職務。他進士出身,曾任御史,負責巡視長城居庸關一帶的防務,官至太仆卿。
B.張欽始終堅守職責。因為他不肯妥協(xié),皇帝出關門時多次詢問“御史安在”,足見皇帝對他的惱怒。
C.張欽力阻皇帝出關。他違抗君命,命人關閉關門,藏起鑰匙,親自持劍坐在城關下禁止打開關門。
D.張欽為官忠心可鑒。他的三次忠諫在京城廣泛流傳,皇帝從宣府回來沒有治罪他,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忠心。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臣聞明主不惡切直之言以納忠,烈士不憚死亡之誅以極諫。
(2)陛下不虞禍變,欲縱轡長驅(qū),觀兵絕塞,臣竊危已。
14.張欽智勇兼?zhèn)?,請簡要說明他“智”的具體表現(xiàn)。
三、古代詩歌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浪淘沙
鄧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
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便須攜酒訪新亭②。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
【注】①鄧剡:南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隨文天祥抗元。南宋滅亡,與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詞為因病羈留建康(今江蘇南京)時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據(jù)史料記載,西晉滅亡后士大夫們經(jīng)常相邀到此哀嘆相慰。
15.下列有關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井桐一葉做秋聲”一句,既是報秋,又勾起了對自己身世的感嘆,將景物的蕭條與心境的衰頹熔鑄一體。
B.“千里飄零”不僅寫出了詞人被押赴北上時遠離故土的凄涼,更表達了獨自羈留建康的孤苦與個人命運的不可把握之感。
C.“枕簟涼生”是寫此時已從夏季轉(zhuǎn)入秋季,暑退寒來本是自然節(jié)序,但一個“生”字卻寫出了詞人是從枕簟漸生涼意的觸感中感知到秋的到來。
D.本詞以“疏雨洗天清”簡淡起筆,通過描寫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詞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調(diào)。
16.詞的下闋是如何表達詞人的思想感情的?請從藝術手法角度,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愛民恤民,方可國運昌盛。秦始皇卻“廢先王之道,,”,導致民怨沸騰,身死國滅。
②用典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手法。李商隱《錦瑟》中“,”,借莊子和望帝的典故表達了惆悵和哀怨。
③古詩文中的很多名句,讀來令人無限感慨。如《屈原列傳》中“不獲世之滋垢,”;《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紛紛,”。
五、語言文字運用(本大題共2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勞動者素質(zhì)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至關重要。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①技能人才往往聚焦于復雜生產(chǎn)體系中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②他們的工作也許并不在聚光燈下,③但是對于提高實體經(jīng)濟質(zhì)量效益、提升制造業(y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④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堅守、孜孜以求,追求職業(yè)技能的完美和極致,⑤技術工人就能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打造自己在職場上的稀缺性,⑥讓人生出彩、夢想成真,并增強一個領域的技術水準。
重視發(fā)揮技術工人隊伍作用,既要依靠技術工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門積極培養(yǎng)。“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睆募夹g工人自身而言,無論從事什么勞動,只要具有“擇一事終一生”的執(zhí)著專注、“干一行鉆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絲不茍、“千萬錘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就能以勤學長知識、以苦練精技術、以創(chuàng)新求突破,在平凡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yè)績。政府部門應加大制度創(chuàng)新、政策供給、投入力度,完善和落實技術工人培養(yǎng)、使用、評價、考核機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暢通技能人才職業(yè)發(fā)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勵政策,激勵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強國建設,“匠心”鑄就。從一枚螺絲釘?shù)拇蚰ィ骄_到毫米級的工藝,小環(huán)節(jié)里有大學問,也能做出大成果。新征程上,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重視發(fā)揮技術工人隊伍作用,使創(chuàng)新才智充分涌流,就能凝聚起強大的創(chuàng)新動能,為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高質(zhì)量發(fā)展注入不竭動力。
技能人才往往聚焦于復雜生產(chǎn)體系中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他們的工作也許并不在聚光燈下,但是對于提升制造業(yè)水平、提高實體經(jīng)濟質(zhì)量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18.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復句改為單句??梢愿淖冋Z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20.文中第一段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愿意。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梁啟超在近代中國之所以能發(fā)揮重大影響力,不但因為他的文字所具有的特殊魅力, ① 。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梁啟超和嚴復、胡適類似,都是學問淵博的“通才”,而不是在“象牙塔”之內(nèi)沉浸于純知識領域的“專才”。這種“通才”很類似陳澧、曾國藩、錢穆等人所提倡的“士大夫之學”,這種學問“將‘ ② ’與‘有用于世’二語,懸為著書講學之標幟”。梁啟超和嚴復、胡適都是這一類型的學者,他們以學術研究來“修已治人”,不但能夠依賴學問來“安頓身心”,更借此關懷中國的現(xiàn)狀,并推動中國的現(xiàn)代化。其中梁任公又比嚴復、胡適更接近傳統(tǒng)的“士大夫之學”。梁啟超 ③ ,是一個有“真性情的人”,他的打牌、飲酒、讀書都是真性情的表現(xiàn)。當然在他一生中最重視的還是成就其“士大夫之學”的閱讀、教書與寫作,以及由此而培養(yǎng)出的淵博的學問。這應該是源自他以“趣味”來追求知識的人生觀。
21.請在橫線處補寫恰當句子,要求內(nèi)容正確貼切,語意完整連貫。
22.下列句子中的“這”和文中加點的“這”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你順利完成學業(yè),這值得慶賀。
B.你不用做飯,我這就走。
C.自信點,勇敢些,別怕這怕那的!
D.我這才知道運動的好處。
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
23.作文。
最近,在社交媒體上,“松弛感”一詞火了起來。有人說,“松弛感”是對慢生活的復古懷舊,對當下的人們非常重要;有人說,“松弛感”不僅表現(xiàn)為外在的狀態(tài),更體現(xiàn)出個人的內(nèi)在境界;也有人說,“松弛感”并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年輕人……
你對“松弛感”有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據(jù)充實,論證符合邏輯。不少于700字。
參考答案
【答案】1.C 2.B 3.B 4.①“既是包含……也是包含……還是包含……更是包含……”等多個關聯(lián)詞的運用,構成排比,同時加強肯定語氣,將長城防御、交通、貿(mào)易及治理等多種體系層次清晰地呈現(xiàn)了出來。②通過多項列舉,構成多個并列詞組,使讀者對長城的多元體系有了全面的認識,展現(xiàn)了長城在歷史上全方位的重要作用。 5.①長城是具有重要世界地位的軍事工程,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更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為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②長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扮演著凝聚南北、統(tǒng)一國家的角色,為中華文明的統(tǒng)一奠定了歷史基礎。③長城蘊含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愛國主義、愛好和平等民族精神,能為當代中國貢獻力量源泉。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
C.“長城的修筑促進了邊疆地區(qū)與內(nèi)地的交流交往,加快了邊疆與內(nèi)地的一體化進程”錯誤,擴大了范圍。根據(jù)材料一“為保障長城邊疆與內(nèi)地之間的交通往來,中原王朝持續(xù)修建道路、設置驛站,從而推動了長城邊疆與內(nèi)地的一體化進程”可知,應是“長城邊疆”。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B.“從而使長城成為重要的軍事工程”因果關系錯誤。根據(jù)材料一“當時由于相互戰(zhàn)爭,各諸侯國加固邊界,修筑了土、石等不同材料的長墻,這便是后世所謂的‘長城’”可知,長城的修建本就是軍事工程,并非是因為長城防御體系的發(fā)展才促使長城成為軍事工程。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的觀點是:長城象征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愛好和平的文化情結和守望精神,要將文化自信、守望和平的時代精神融入當代。故所選詩句應與長城“守望和平”或者“文化自信”相關。
A.正確。句意:秦朝修建的長城堅固無比,如同鋼鐵般牢不可破,使得北方的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不敢越過臨洮進攻中原。?體現(xiàn)了長城抵御外敵、保衛(wèi)和平的作用,可作為論據(jù)支撐觀點。
B.錯誤。句意:只要龍城的飛將軍還在,就不會讓胡人的戰(zhàn)馬越過陰山。“龍城”并非長城,而是匈奴圣地龍城。不可作為論據(jù)支撐觀點。
C.正確。句意:那些死去的枯骨都是戍守長城邊境的士兵,在日暮時分,他們在昔日的戰(zhàn)場上化作塵土??。通過描寫長城下死去的士兵,從側(cè)面反映了長城是抵御外敵的防線,體現(xiàn)了長城的軍事防御作用以及對和平的守護,可作為論據(jù)支撐觀點。
D.正確。句意:在統(tǒng)漢烽西的降戶營地,黃沙和戰(zhàn)死的將士白骨堆積在長城周圍。展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和凄涼等,體現(xiàn)出愛好和平、守望和平的文化情結,可作為論據(jù)支撐觀點。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表達效果的能力。
①“既是包含……也是包含……還是包含……更是包含……”等多個關聯(lián)詞的運用,構成排比,使句子節(jié)奏明快,語勢連貫且強烈,讀起來朗朗上口,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沖擊力,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所表達的觀點,也增強了文本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同時加強肯定語氣,“長城既是……的防御體系,也是……的交通體系,還是包含……的貿(mào)易體系,同時更是包含……的治理體系”將長城防御、交通、貿(mào)易及治理等多種體系層次清晰地呈現(xiàn)了出來。
②通過多項列舉,“邊墻、城池、障城、關隘、營堡、烽燧、壕塹”“道路、驛站”“關津、榷場、互市”“民政機構、民間聚落、信仰場所”等構成多個并列詞組,從防御、交通、貿(mào)易、治理四個不同體系的角度,全面而系統(tǒng)地闡述了長城所具備的多種功能,展現(xiàn)了長城功能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使讀者對長城的多元體系有了全面的認識,展現(xiàn)了長城在歷史上全方位的重要作用。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①根據(jù)材料一“長城是世界上修筑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軍事工程,被視為中華文明的象征,長期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可知,長城是具有重要世界地位的軍事工程,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根據(jù)材料二“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為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可知,長城更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為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
②根據(jù)材料一“長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扮演著凝聚南北、統(tǒng)一中國的重要角色”“與此同時,長城邊疆政權在中國古代歷次統(tǒng)一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打破均勢局面,實現(xiàn)了國家整合。這也是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得以形成,并不斷發(fā)展的歷史基礎”長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扮演著凝聚南北、統(tǒng)一國家的角色,為中華文明的統(tǒng)一奠定了歷史基礎。
③根據(jù)材料二“長城精神熔鑄在巍峨建筑之中,也體現(xiàn)在萬里畫卷之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精神追求。長城精神承載的中華民族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特質(zhì),激勵了世代中國人的頑強拼搏與不懈奮斗”“當代,全國上下急需大力弘揚長城精神,發(fā)揮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在攻堅克難中砥礪前行,共同延續(xù)中華文明的文明形態(tài)”“反映出長城內(nèi)外各民族追求和平幸福的共同愿望”“長城所蘊含的豐富精神和文化豐碑是當代中國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可知,長城蘊含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愛國主義、愛好和平等民族精神,能為當代中國貢獻力量源泉。
【答案】6.D 7.D 8.①對老驢的失望態(tài)度,蘊含著作者因老驢的年老殘疾不能滿足對驢的美好想象而產(chǎn)生的失落感。
②對小叫驢的喜愛態(tài)度,表現(xiàn)出作者對新生命的喜愛與期待,小叫驢的可愛給作者帶來希望與歡樂,豐富了作者的鄉(xiāng)村生活情感體驗。 9.①前文寫驢的鄉(xiāng)村生活是作者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經(jīng)歷,而原野生命秘密的思考是在放驢這一活動背景下對周圍自然的感悟,兩者都源于作者的鄉(xiāng)村生活體驗。
②寫驢的生活體現(xiàn)出鄉(xiāng)村生活的質(zhì)樸與活力,而對原野生命秘密的思考則是這種鄉(xiāng)村生活體驗的延伸與升華,使文章從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具體描繪上升到對自然生命的哲理思考。
③驢作為鄉(xiāng)村生活的一部分,與原野上的其他生命共同構成了作者記憶中的鄉(xiāng)村生態(tài),結尾的思考豐富了鄉(xiāng)村生活內(nèi)涵。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nèi)容的能力。
A.“主要是為了說明當時農(nóng)村養(yǎng)殖牲畜的種類繁多”錯誤。由“那時,一般人家置不起拖拉機,也置不起?;蝰R——牛、馬的身價比驢子高得多,騾子胃口大又桀驁不馴,因此養(yǎng)一頭驢子幫家里干活,就成了很多莊戶人家的首選”可知,文中提到牛、馬、騾子是為了對比說明驢的經(jīng)濟性和易養(yǎng)性,而不是為了展示養(yǎng)殖牲畜的種類繁多。
B.“作者和妹妹對老驢的失望情緒貫穿始終”錯誤,文中只有“聽說是一頭斷了腿的老驢,我和妹妹都有點兒失望”“哎,怎么說呢,一點兒也不體面!它非常非常瘦!屁股是尖的,脊梁像鯽魚一樣峭薄地高聳著,走起路來,右后腿在地上一點一點地”兩處提到對老驢的態(tài)度,并沒有貫穿始終?!耙驗樗臍埣埠褪萑跤绊懥思彝谧鳌卞e誤,無中生有。
C.“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對植物學知識的了解”錯誤。由“小薊開花是紫色的絨球。小薊的莖葉滿布細刺,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田旋花是粉紅色的小喇叭。它們的生命力特別頑強,不管多么荒涼的所在,都能看到它們?nèi)彳浘砬捻氉印钡瓤芍?,作者描寫花草的形態(tài)與特性,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鄉(xiāng)村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對自然的好奇心,而不是為了展示植物學知識。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體裁特征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
D.“對結構和主題的作用不明顯”錯誤。由“在大多數(shù)無所事事的時光里,我們這些牧童聚集在一起,下五子棋,或者來‘羊窩’”“那么,就看看花吧,看看草吧”可知,鄉(xiāng)村游戲的描寫不僅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還通過孩子的游戲和觀察自然的活動,展現(xiàn)了鄉(xiāng)村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對自然的親近感,對結構和主題都有重要作用。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情感的能力。
①對老驢的失望態(tài)度。由“聽說是一頭斷了腿的老驢,我和妹妹都有點兒失望”“哎,怎么說呢,一點兒也不體面!它非常非常瘦!屁股是尖的,脊梁像鯽魚一樣峭薄地高聳著,走起路來,右后腿在地上一點一點地”可知,作者和妹妹對老驢的殘疾和瘦弱感到失望,因為這影響了他們對驢的美好想象和期待。
②對小叫驢的喜愛態(tài)度。由“但是那頭小叫驢真是很可愛!當時它有三四個月大,毛茸茸的,讓人一看就有寵愛的欲望”可知,作者對小叫驢的可愛和活力感到欣喜,小叫驢的到來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歡樂,豐富了他們的鄉(xiāng)村生活體驗。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nèi)容,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意蘊的能力。
①“我和妹妹豪情萬丈地加入割驢草和放驢的大軍……夏天,門口的空地上總是曬著青草??諝饫飶浡逍碌牟菹阄秲骸?,這段文字描寫了作者和妹妹在鄉(xiāng)村生活中與驢相關的活動,如割驢草和放驢。這些活動是作者鄉(xiāng)村生活的一部分,而在這些活動中,作者對周圍自然環(huán)境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比如,“空氣里彌漫著清新的草香味兒”這樣的描寫,正是作者在放驢過程中對自然的細膩感受。兩者都源于作者的鄉(xiāng)村生活體驗。
②“在大多數(shù)無所事事的時光里,我們這些牧童聚集在一起,下五子棋,或者來‘羊窩’。當然,這兩樣游戲玩久了,也會膩味。很多時候,我們閑得簡直無處安放自己的手腳”,這段文字描寫了放驢生活中的閑暇時光,孩子們在無所事事時會觀察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如“看看花吧,看看草吧”。這種觀察和思考是對鄉(xiāng)村生活體驗的延伸,從具體的放驢活動上升到對自然生命的哲理思考。比如,“地錦似乎不開花——也許它開過花,只是因為花太小,我們沒能發(fā)現(xiàn)?”這樣的句子,體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生命的深入思考。
③“原野上,有太多的生命沉默不言,堅守著自己的秘密。比如許多草,我們不知道它們開花的樣子,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名字”,這段文字描寫了原野上各種生命的神秘和未知,強調(diào)了自然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驢作為鄉(xiāng)村生活的一部分,與其他生命共同構成了作者記憶中的鄉(xiāng)村生態(tài)。結尾的思考“在那個放驢的年代里,在我們的生命周圍,就是這樣,潛藏著無窮無盡的秘密”,不僅總結了文章內(nèi)容,還豐富了鄉(xiāng)村生活的內(nèi)涵,使讀者對鄉(xiāng)村生活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10.DEF 11.A 12.B 13.(1)我聽說圣明的君王不厭棄懇切率直的進言來接納忠臣,有節(jié)氣壯志的人不畏懼死亡的責罰來極力勸諫。
(2)皇上您不考慮禍患事變,想放開馬韁長驅(qū)直入,在極遠的邊塞顯示兵力,我私下里認為這是危險的。 14.①關上城門的同時將鑰匙藏起來。
②以皇帝出行應有的威儀為借口勸阻其出關。
③假戲真做,呵斥皇帝使者使詐。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
句意:分守宦官劉嵩想到昌平去覲見,張欽阻止他說:“皇上將要出關,今天是我和你的生死之時?!?br>“分守中官劉嵩欲詣昌平朝謁”主謂賓結構,“欽”是下一個句子主語,故D處斷開;
“曰”后是說話得具體內(nèi)容,為斷句標志,其后E處斷開;
“是……也”是判斷句,前面F處斷開。
故選DEF。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古代專指封建帝王”錯誤,也可指有權勢或有身份者。
故選A。
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B.“皇帝對他的惱怒”是錯誤的。由原文“遂疾馳出關,數(shù)問‘御史安在’”可知,皇帝想急于出關,擔心張欽對他進行阻攔。
故選B。
13.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
(1)“惡”,厭棄;“納忠”,接納忠臣;“烈士”,有節(jié)氣壯志的人;“極諫”,極力勸諫。
(2)“虞”,憂慮;“縱轡”,放開馬韁;“觀兵絕塞”,在極遠的邊塞顯示兵力;“竊”,私下認為。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原文寫到“欽命指揮孫璽閉關,納門鑰藏之”,意思是張欽命令指揮官孫璽緊閉關門,收取了關門的鑰匙藏起來,為了防止皇帝出關,張欽關上城門的同時將鑰匙藏起來。
②原文寫到夜草疏曰:“臣聞天子將有親征之事,必先期下詔廷臣集議,其行也,六軍翼衛(wèi)百官扈從,而后有車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聞,輒云‘車駕即日過關’,此必有假陛下名出邊勾賊者。臣請捕其人,明正典刑,不然萬死不奉詔。”意思是當夜擬寫奏章說:“我聽說天子如有親自率兵征戰(zhàn)的事情,一定會先約定時間下詔書讓朝中大臣們集中商議,皇上出發(fā),有禁軍護衛(wèi),百官跟從,后面有喧嘩的車馬和華麗的儀仗?,F(xiàn)在安靜的聽不見一點聲音,而總是說‘皇上的車馬當日要過關門’,這肯定是假借陛下的名義出關跟外敵勾結。我請求捉住這個人,依照法律公開處置,不這樣的話被處死也不接受皇上的命令。張欽以皇帝出行應有的威儀為借口勸阻皇帝出關。
③原文寫到使者復來,欽拔劍叱之曰:“此詐也。”使者懼而返。意思是皇帝派來的使者又來了,張欽拔劍呵斥他說:“這是使詐?!笔拐吆ε露祷厝ァ垰J假戲真做,呵斥使者使詐。
參考譯文:
張欽,字敬之,是順天府通州人。正德六年中進士,從行人升職到御史,巡察居庸關一帶的關隘。正德十二年七月,明武宗聽信江彬的進言,打算出居庸關去宣府,張欽上書勸諫說:“我聽說圣明的君王不厭棄懇切率直的進言來接納忠臣,有節(jié)氣壯志的人不畏懼死亡的責罰來極力勸諫。近來,人們議論紛紛,說皇上想度過居庸關,到遠方的邊塞游歷。我猜測陛下不是隨意游玩,而是想親自征討北方的賊寇。不知道北方賊寇猖獗,只可以派遣將領前往征討,哪能陛下親自帶軍征討?況且一般人尚且不會看輕自己,陛下怎能憑借擔負宗廟國家重任之身奔赴到不能預測風險的地方?;噬夏豢紤]禍患事變,想放開馬韁長驅(qū)直入,在極遠的邊塞顯示兵力,我私下里認為這是危險的?!焙髞恚写蟪嫉膽┣袆裰G都未被采納。張欽又上書,奏議呈報后,沒有回應。
八月初一,皇帝微服私訪到昌平,通報出關的命令非常緊急。張欽命令指揮官孫璽緊閉關門,收取了關門的鑰匙藏起來。分守宦官劉嵩想到昌平去覲見,張欽阻止他說:“皇上將要出關,今天是我和你的生死之時。關門不開,皇上不能出去,違抗皇上命令,當被處死。如果打開關門,讓皇上出關,國家的事情就不可預料了。萬一情勢有變化,我和你也會被處死。寧可因不開關獲死罪,死了也會不朽?!睆垰J于是背負著敕符印信,手中持劍坐在城關門下說:“敢說打開關門的人,殺之?!碑斠箶M寫奏章說:“我聽說天子如有親自率兵征戰(zhàn)的事情,一定會先約定時間下詔書讓朝中大臣們集中商議,皇上出發(fā),有禁軍護衛(wèi),百官跟從,后面有喧嘩的車馬和華麗的儀仗。現(xiàn)在安靜的聽不見一點聲音,而總是說‘皇上的車馬當日要過關門’,這肯定是假借陛下的名義出關跟外敵勾結。我請求捉住這個人,依照法律公開處置,不這樣的話被處死也不接受皇上的命令?!弊嗾逻€沒送到,皇帝派來的使者又來了。張欽拔劍呵斥他說:“這是使詐?!笔拐吆ε露祷厝?,對皇帝說“張御史差點殺了我”?;实鄞笈?,回頭對朱寧說:“替我快去逮捕殺掉張御史?!闭昧簝?、蔣冕等人追到沙河,懇請皇帝返回京城?;实郦q豫未決,張欽的奏章也到了,朝中大臣又紛紛進諫,皇帝不得已就從昌平回來了,心中一直悶悶不樂。
又過了二十多天,張欽巡視白羊口?;实鄹膿Q衣服隱藏身份從德勝門出來,晚上住宿在民家房舍,于是快速奔馳出關門,多次詢問“張御史在哪里”。張欽聽說后,追趕他,已經(jīng)來不及了。想再次上書勸諫,而皇帝派宦官谷大用把守關門,禁止任何人出關。張欽有所感觸而激憤,面向西而痛哭。于是京城廣泛傳播“張御史閉關三疏”的事。第二年,皇帝從宣府回來。到了關門,笑著說:“先前張御史阻止我出關,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來了?!钡矝]有治罪他。明世宗繼承君位后,張欽離開京城到漢中做知府,積功升至太仆卿。
【答案】15.D 16.①借景抒情。詞人由“客身”入夢,醒后卻發(fā)覺夢斷古臺城,以哀景襯哀情,將哀傷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愴。結尾之景抒發(fā)了詞人對歷史興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國破家亡的現(xiàn)實悲嘆,故國將逝,其情哀婉,以淡語寫深悲,融實事于歷史。
②用典?!靶峦ぁ币痪渫ㄟ^化用典故來抒寫自己的亡國之痛,反襯出自己的孤苦無依;“不見”兩句又化用了劉禹錫《烏衣巷》的意緒來慨嘆歷史變遷的無情及南宋滅亡的悲痛。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D.“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調(diào)”錯。“疏雨洗天清”雖然寫了疏雨過后,天空明凈如洗,但由后文“秋聲”“飄零”“夢斷”等詞和注釋中給出來的背景來看,本詞的感情基調(diào)應該是沉郁傷感的。
故選D。
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
①借景抒情?!皦魯喙排_城。月淡潮平”,無限哀思難以排解,鄧剡把它帶到夢鄉(xiāng),醒來卻發(fā)覺古臺城上夢凄涼。本詞是詞人被金兵押解北上途中所作,其心情之悲戚可想而知。但醒來見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愴,作者借景抒情,以哀景襯哀情,將哀傷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愴。結尾“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人已不見,唯有煙草青青,草色迷蒙,正如詞人的悲涼心境,抒發(fā)了詞人對歷史興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國破家亡的現(xiàn)實悲嘆,故國將逝,其情哀婉,以淡語寫深悲,融實事于歷史。
②用典?!氨沩殧y酒訪新亭”,王導在當年的新亭會上,還主張“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詞人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虜,宋王朝已徹底亡矣,此句通過化用典故來抒寫自己的亡國之痛,反襯出自己的孤苦無依;“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運用劉禹錫《烏衣巷》的典故說明當年南京城名門望族的住宅都成了廢墟,當年南京城名門望族的住宅都成了廢墟一片,長滿了青青野草。作者運用典故和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了命運無常、國家興亡之感。
17.【答案】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焚、愚、黔、皭、勛。
【答案】18.新征程上,凝聚起強大的創(chuàng)新動能,為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高質(zhì)量發(fā)展注入不竭動力的條件之一(一項重要工作)是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重視發(fā)揮技術工人隊伍作用,使創(chuàng)新才智充分涌流。 19.①引用“擇一事終一生”等古語、俗語,分別對技術工人應當具備的執(zhí)著專注等工匠精神的內(nèi)涵加以限定和描述,不僅指明了技術工人自身努力的方向,同時也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
②運用排比,將技術工人自身努力的方向“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卓越追求”和努力的途徑“以勤學長知識、以苦練精技術、以創(chuàng)新求突破”排列起來,語勢強烈,言簡意明。 20.③將“提升制造業(yè)水平”與“提高實體經(jīng)濟質(zhì)量效益”調(diào)換位置。
⑥將“增強”改為“提升”。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變換句式之復句變單句的能力。
首先明確原句核心信息與邏輯關系
原復句重點圍繞“技能人才”展開,闡述了技能人才的工作特點(聚焦復雜生產(chǎn)體系某一環(huán)節(jié)、工作不在聚光燈下)以及他們工作的重要作用(對提升制造業(yè)水平、提高實體經(jīng)濟質(zhì)量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句子呈現(xiàn)出一種轉(zhuǎn)折關系,前半部分描述技能人才工作的平凡、不顯眼,后半部分強調(diào)其對制造業(yè)和實體經(jīng)濟的關鍵作用。
然后確定單句的表述框架
考慮到要表達“某種行為或情況是達成特定目標的條件”這一邏輯,選用“…… 的條件之一(一項重要工作)是……”這樣的句式。這種句式能夠清晰地表明前后內(nèi)容的條件關系,適用于整合原句信息。
整合原句信息到選定句式中
融入背景信息:“新征程上”點明了時間和時代背景,將其放在句首,使整個句子的語境更加明確,符合文本整體的論述環(huán)境。
梳理關鍵內(nèi)容:原句中關于技能人才的作用,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是為了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高質(zhì)量發(fā)展,而這一過程需要凝聚創(chuàng)新動能。所以,將“凝聚起強大的創(chuàng)新動能,為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高質(zhì)量發(fā)展注入不竭動力”作為目標部分,放在“條件之一(一項重要工作)是”之前,突出最終目的。
整合具體條件:“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重視發(fā)揮技術工人隊伍作用,使創(chuàng)新才智充分涌流”,這部分內(nèi)容涵蓋了與技能人才相關的核心要點。弘揚工匠精神是對技能人才精神層面的要求,重視發(fā)揮技術工人隊伍作用直接關聯(lián)到技能人才本身,使創(chuàng)新才智充分涌流則體現(xiàn)了技能人才作用發(fā)揮的結果,它們共同構成了實現(xiàn)目標的條件,放入“是”之后的部分。
19.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并賞析其表達效果的能力。
①“擇一事終一生”“干一行鉆一行”“偏毫厘不敢安”“千萬錘成一器”,引用古語和俗語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技術工人應有的品質(zhì)和精神,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可感,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些引用不僅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底蘊,還增強了說服力和感染力,通過生動的描述激發(fā)讀者對工匠精神的敬佩和向往之情。此外,這些引用也有效地限定和描述了技術工人的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等精神,為技術工人樹立了明確的努力方向,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
②該句運用了排比修辭,將技術工人應具備的特點“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卓越追求”進行并列陳述,形成一組排比句列,強調(diào)了技術工人應有的素質(zhì)。同時,在表達工作態(tài)度時,將努力的途徑“以勤學長知識、以苦練精技術、以創(chuàng)新求突破”排成一組,語句簡潔有力,體現(xiàn)了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的表達效果,增強了說服力和感染力。此外,這些排比句通過有節(jié)奏的句式變化,增強了表達的藝術性,使文章語言更富有書面感和表達上的魅力。
20.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句語序不當,“提升制造業(yè)水平”與“提高實體經(jīng)濟質(zhì)量效益”之間是遞進關系,順序顛倒,應改為“但是對于提高實體經(jīng)濟質(zhì)量效益、提升制造業(y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⑥句“增強”與“技術水準”搭配不當,可將“增強”改為“提升”。
【答案】21.①而且與他淵博的學問有關;②有益于身;③興趣十分廣泛。 22.A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結合前文可知,此處應填梁啟超在近代中國發(fā)揮重大影響力的原因。首先,根據(jù)前一句“不但”這一 關聯(lián)詞,可判斷出①可以“而且”開頭。其次,根據(jù)“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梁啟超和嚴復、胡適類似,都是學問淵博的‘通才’”,可見梁啟超的學問很淵博,故可填“而且與他淵博的學問有關”。
②根據(jù)后文“他們以學術研究來‘修已治人’,不但能夠依賴學問來‘安頓身心’,更借此關懷中國的現(xiàn)狀,并推動中國的現(xiàn)代化”,可見這種學問的首要的作用是“修己”“安頓身心”,即對自身有益。再仿照“有用于世”的句式,可填“有益于身”。
③根據(jù)后文“他的打牌、飲酒、讀書都是真性情的表現(xiàn)”,可見他的興趣包括打牌、飲酒、讀書等,說明興趣比較廣泛,可填“興趣十分廣泛”。
22.本題考查學生對詞的語境義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的“這”代指上文出現(xiàn)的具體事情。
A.“這”代指上文出現(xiàn)的具體事情;
B.“這”即立即、馬上的意思;
C.“這”是泛指,與“那”對舉,代指眾從事物;
D.“這”指說話的同時,指當下。
故選A。
23.【答案】略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呈現(xiàn)關于“松弛感”的相關介紹,首先提出時事熱點,“松弛感”火起來了。接下來用“有人說”呈現(xiàn)對“松弛感”的不同理解,第一個有人說,從客觀中立的角度,對“松弛感”下定義,是一種“對慢生活的復古懷舊”,講“松弛感”對當下人的是重要意義。第二個有人說,從內(nèi)外的角度來呈現(xiàn)“松弛感”的表現(xiàn),不僅是外在松弛的生活節(jié)奏,也是內(nèi)在的輕松自在的心理狀態(tài)。第三個有人說,是從“松弛感”適應的群體對象而言,指出不適合年輕人。這里把“松弛感”和當下流行的“躺平”聯(lián)系起來了。
其實,“松弛感”并不等于“躺平”,“松弛感”是遇事不慌的松弛感、勞有所獲的松弛感、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松弛感,而不是一味躺平的松弛感、無所事事的松弛感、頹喪憊懶的松弛感。三個“有人說”呈現(xiàn)不同的人對“松弛感”的不同理解,三者之間是并列關系,表達對“松弛感”或贊成、或反對。
題目要求對“松弛感”表達自己的聯(lián)想和思考,可以思考“松弛感”是什么,比如:1.“松弛感”不等同于“躺平”,躺平意味著要降低自己的欲望,遠離競爭,擅于放棄;而松弛感是渴望成功,盡力而為之后的坦然接受;2.“松弛感”不僅是“面子”的表現(xiàn),更依賴于“里子”的積淀,它代表著一種淡泊明志的胸懷;3.“松弛感”也是一種生活節(jié)奏和狀態(tài)的松弛。不擰巴,不爭執(zhí),不咄咄逼人,慢慢成長,不讓繁雜瑣事消耗自己等。還可以思考如何才能擁有“松弛感”,如“松弛感”的必備要素是樂觀、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活在當下,就事論事。心態(tài)上的“松弛感”是值得學習的,但不去刻意追求松弛,才是真正的松弛感。
行文構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觀點,如擁有“松弛感”,享受瀟灑人生。接下來從怎么辦的角度展開論述。一、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要試著換種心態(tài)看問題。二、活在當下,降低期望值,專注于事件本身。三、“松弛感”不等同于“躺平”,是盡自我之努力,去享受獨屬于個人的那份閑適與灑脫。最后,提出展望,愿你我都能獲得松弛自在的人生。
立意:
1、“松弛感”不等于“躺平”。
2、擁有“松弛感”,享受瀟灑人生。
3、“緊繃”社會,需要松弛。
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共1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語言文字運用,作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樂平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共11頁。
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