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基本信息
學科
藝術 音樂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春季
課題
第四單元 音樂表演的“二度創(chuàng)作”
學習項目二 表演藝術家的二度創(chuàng)作
教學目標
1.了解五線譜記譜法的發(fā)展歷史,梳理常見記譜法的特點。
2.對比欣賞同一首作品的不同演奏版本,感受西方音樂作品二度創(chuàng)作的魅力。
3.理解在音樂表演中忠實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平衡關系。
教學內容
教學重點
通過對比欣賞,深入了解影響表演者二度創(chuàng)作的因素,進一步積累音樂表演的審美評價標準。
教學難點
理解在音樂表演中忠實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平衡關系。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主要師生活動
導入
引導語:同學們,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前兩課時學習的有關音樂表演的二度創(chuàng)作和記譜法的內容,交流并分享對二度創(chuàng)作的理解。
學生分小組交流。
教師總結:通過本單元前兩課時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表演者只有以精湛的技術對作曲家原作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才能賦予靜止的音符以鮮活的生命力;感受并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以文字譜、工尺譜等記譜法,以及口傳心授的方式來記錄和傳承音樂,為表演者提供了較大的二度創(chuàng)作空間,賦予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強大的生命力。西方音樂在記譜法及傳承方式上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有何區(qū)別?表演藝術家在演繹西方音樂作品時又是如何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的?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共同開啟本節(jié)課的探索之旅。
引導語:(出示紐姆譜和五線譜)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幅圖片,思考它們的異同之處。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教師總結:左圖為紐姆譜,右圖為五線譜。紐姆(Neumes)是希臘語,意為“符號”,產生于8世紀,是在歌詞上方標記簡單的符號,指示旋律大致輪廓的一種記譜法。到10世紀,開始在一條線的上下方記入符號,表示音高和時值。隨著音樂的發(fā)展,紐姆譜由一條線變?yōu)槎鄺l線,最后確定為五條線,即為現(xiàn)在的五線譜。五線譜能夠比較準確地記錄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那不同的演奏者按五線譜演奏相同作品時,他們的藝術表現(xiàn)是否會完全一樣?
小組討論并分享。
新知探究
項目任務一:對比欣賞《小調前奏曲與賦格》片段
引導語:我們在上學期已經了解了巴洛克時期的藝術風格,并欣賞了這一時期代表人物巴赫的部分音樂作品?!缎≌{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中的第八首作品,請同學們對比欣賞里赫特與圖雷克演奏的主題部分的第一至第四小節(jié),說一說他們在速度處理上有何區(qū)別。
學生小組討論并分享。
教師總結:里赫特的演奏速度相對較快,四個小節(jié)用時24秒,展現(xiàn)出一種較為流暢且富有活力的演奏風格,使音樂具有較強的推進感;圖雷克的演奏速度相對較慢,四個小節(jié)用時29秒,她的演奏給人一種沉穩(wěn)、細膩且層次分明的感覺。
引導語:請同學們看譜再次對比欣賞,說一說兩位演奏家在力度及觸鍵方面有何區(qū)別,分別帶給你們怎樣的感受。
學生小組交流并分享。
教師總結:里赫特的演奏力度變化較為明顯,觸鍵較為有力,能夠營造出明亮、堅實的音色,音樂線條清晰,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圖雷克的演奏力度均勻,變化較小,觸鍵方式更加豐富、細膩,在部分和弦處運用了琶音的方式,使音色更加柔和,演奏風格溫和優(yōu)雅。不同演奏家不同的人生閱歷、藝術造詣及演奏風格,以及他們對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演繹,賦予了作曲家原作不同的生命力,這就是二度創(chuàng)作的魅力。同學們更喜歡哪個演奏版本?請簡述理由。
項目任務二:對比欣賞《哥德堡變奏曲》片段
引導語:《哥德堡變奏曲》是巴赫晚期創(chuàng)作的一部佳作。這部作品因其結構龐大,織體豐富,演奏技術難度大,被視為演奏家演奏巴赫作品的終極挑戰(zhàn)。加拿大著名鋼琴家古爾德對巴赫的復調音樂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心血,于1955年和1981年先后兩次錄制唱片。同一位演奏家在不同時期演奏同一首作品,是否會有所不同呢?請對比欣賞這兩個版本的主題片段,嘗試從速度、力度、觸鍵等方面做簡要分析。
學生小組交流并分享。
教師總結:1955年版的錄音迅猛、激昂、意氣風發(fā),強弱對比明顯,觸鍵干脆、清晰;1981年版的錄音速度放慢了很多,全曲趨于平靜、有序地進行,音樂表現(xiàn)更加沉穩(wěn)、深刻。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同一位演奏家對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二度創(chuàng)作呢?
學生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1955年版錄音,全曲僅38分27秒,當時的古爾德年僅23歲,年少氣盛,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自信和活力;1981年版錄音,全曲長達51分15秒,當時的古爾德已年近半百,沒有了年少時的個性張揚,多了許多內斂、穩(wěn)重,如同在與巴赫對話,與自己的人生對話。所以,年齡的變化及人生閱歷的不斷沉淀,會使演奏家對同一首作品的認識和審美標準發(fā)生微妙的變化,這也體現(xiàn)了二度創(chuàng)作的無窮魅力。
項目任務三:編訂版本對比
引導語:許多演奏家、樂譜出版者在編訂經典名作時,會把自己對音樂的處理和演奏的建議標記在樂譜上。同一首作品,不同編訂版本樂譜的差異也是音樂表演二度創(chuàng)作的體現(xiàn)。請同學們比較肖邦同一首作品樂譜的不同編訂版本,找出其中的差異。
學生小組交流。
課堂小結
課后任務
由于五線譜可以詳細、精準地記錄節(jié)拍、節(jié)奏、音高、調式、力度、速度、和聲等,以及西方音樂在長期發(fā)展中對嚴謹性和邏輯性的追求,使得西方音樂比中國傳統(tǒng)音樂更強調按譜演奏。但由于不同演奏家及同一演奏家在不同時期對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和演繹,所以二度創(chuàng)作在西方音樂的演繹中同樣存在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請同學們在課后完成以下兩項作業(yè)。
第一,請與項目小組內的同學分工合作,搜集巴赫《二部創(chuàng)意曲》N.9和普契尼歌劇《賈尼·斯基基》選段《我親愛的爸爸》的不同演奏、演唱版本,說一說表演者對作品的理解和藝術表現(xiàn)有何不同。
第二,近年來,為顯示對作曲家及二度創(chuàng)作者的尊重,樂譜的出版越來越流行“凈版”,即嚴格遵循作曲家手稿,絕不添加編訂者意圖。如果你是一個表演者,如何理解“嚴格認真讀譜”與“二度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呢?請將你的觀點寫下來。
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2024)學習項目一 音樂中的“高難度”優(yōu)秀表格教學設計,共3頁。
這是一份初中音樂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2024)學習項目一 音樂中的“高難度”獲獎表格教學設計及反思,共2頁。
這是一份初中音樂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2024)第四單元 音樂表演的“二度創(chuàng)作”學習項目一 音樂中的“高難度”公開課表格教學設計,共3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