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明:
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全卷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注意事項:
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及各題答題要求。
1.答題前,請您務(wù)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試證號用書寫黑色字跡0.5毫米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和答題紙上。
2.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書寫黑色字跡的0.5毫米簽字筆寫在答題紙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無效。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yīng)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請保持卡面清潔和答題紙清潔,不折疊、不破損。
3.考試結(jié)束后,答題紙交回。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紅樓夢》是中國小說的經(jīng)典。世界上自從有了文化也就有了經(jīng)典,自從有了經(jīng)典才有了文化的有效傳接。經(jīng)典制度是先輩為后代設(shè)置的一種用心良苦的圈套:有意把某一本書神化,并規(guī)定為一代代人啟蒙和深造的權(quán)威讀物,制造出一種完美的、不可企及的錯覺和神話。久而久之,經(jīng)典崇拜就成了人類不可動搖的習慣。大家世世代代都說這本書好,翻開一看:果然好?!鋵嵢藗冊u價的標準和趣味也是一種習慣的產(chǎn)物,這種標準和趣味本身就是經(jīng)典培養(yǎng)的結(jié)果,經(jīng)典的精神和價值早已化作一種氣氛彌漫入社會的日常之中。用經(jīng)典所賦予的眼光來評價經(jīng)典,那就只能是越來越強化對經(jīng)典的崇拜了。人們其實就生活在這種文化的循環(huán)之中,成為經(jīng)典的奴隸而不自覺。社會需要經(jīng)典是必然的,但成為經(jīng)典的幸運落到哪一本書的頭上就多有偶然了。當然這并不是說經(jīng)典制度就是一個無益的騙局;經(jīng)典制度實際上是人類文化自我保存、自我保護的必須手段,事實上也只有經(jīng)典制度才能在茫茫的時間流逝中幫助人們戰(zhàn)勝遺忘,保持群體生活的完整與秩序,提供人類進化與進步的可能。指出經(jīng)典的由來并不是要顛覆經(jīng)典制度,而是向人們揭發(fā)文化的相對性與局限性,提醒人們不要總沉溺于習慣的盲目之中。
《紅樓夢》自從成為經(jīng)典之后,人們總對它保持著一唱三嘆的贊美。不時有人發(fā)現(xiàn)它新的精彩之處,越來越長久的閱讀歷史賦予它越來越奪目的光輝。在《紅樓夢》既定的閱讀傳統(tǒng)中,讀者和它處于極端不平等的地位,而對《紅樓夢》你總是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心懷自卑,打開這本書時你就不由得解除了自己的精神武裝而變成投降者。《紅樓夢》早已不再是小說《紅褸夢》了,它成了我們文化水準的一個維持者:它代表著人類文化造物的富麗與堂皇,代表著人類自我理解的深刻和精微。事實上,你只有這樣心懷謙卑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并欣賞《紅樓夢》的諸種妙處,才能和這本書保持一種和諧并從這種和諧中獲得極大的美感和滿足:對經(jīng)典的崇拜是與愛情相近的一種心理癡迷,任何心理抗拒和保留都會破壞美感的純粹。讀《紅樓夢》這樣的書就如同接受催眠一樣,你必須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滿意的效果?!覀兇_實就是這么讀《紅樓夢》的。
因而《紅樓夢》對我們的經(jīng)典化影響是復(fù)雜的。它確實比任何中國藝術(shù)作品都高出一籌,可以說是中國古典藝術(shù)的精華與集粹,研習《紅樓夢》可以接受中國藝術(shù)最高尚的熏陶而得其靈魂;但另一方面,由于《紅樓夢》過分的輝煌和我們對這種輝煌過分的崇拜——這兩者是互為因果的——使我們陷入了對《紅樓夢》以及對整個中國藝術(shù)的愛的偏執(zhí)。這種偏執(zhí)限制了我們的心靈和視野,使我們錯過了更遼闊、更新鮮的風景,對與《紅樓夢》相異的情調(diào)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和拒絕。比如,熱愛《紅樓夢》的人就很難同時真正熱愛莎士比亞。所以,《紅樓夢》作為經(jīng)典,經(jīng)典諸如《紅樓夢》,對我們既有益,又有害:它們既是一種橋梁,也是一道障礙;是一個老師,也是一個敵人。因此,人們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礎(chǔ)需得研習經(jīng)典,而開始自己的文化創(chuàng)造則需要打倒經(jīng)典了。人們對經(jīng)典往往懷著一種一言難盡的復(fù)雜情結(jié),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法國現(xiàn)代小說家們要火燒巴爾扎克的瘋狂熱情了。然而,瘋狂的仇恨并不能真正地打倒經(jīng)典——它不過是偏執(zhí)崇拜的別一種形式。真正能消解經(jīng)典偏執(zhí)的是一種坦然對之的平常心。讓我們用平常心來讀讀《紅樓夢》吧。
(李書磊《重讀古典·經(jīng)典的意義》略有刪改)
材料二:
我們需要呼喚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這是一種挑戰(zhàn)。問題不在于使用哪一種形式,而是觸及怎樣的內(nèi)容。少了青燈黃卷和書香墨痕的閱讀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興的電子閱讀會不會在不經(jīng)意間演化成“淺閱讀”“泛閱讀”“飄閱讀”。難怪丹尼爾·貝爾喟嘆:“當代文學正在蛻變?yōu)橐曈X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閱讀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覽式的,倘要去鉆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學,那必然是一種細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的確,不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在閱讀生活中,一直存在著既有輕松易讀的“興趣書”,又有艱深繁難的“嚴肅書”;有些書艱深繁難,讀起來晦澀難懂,不僅需要我們的審美判斷力,對我們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種考驗。尤其是在當下閱讀文化中,人文閱讀、經(jīng)典閱讀和嚴肅讀物閱讀日益萎縮,而“輕閱讀”“飄閱讀”“淺閱讀”成為流行、時尚的閱讀。讀內(nèi)容艱深沉重的書,讀“費勁的書”、讀“難書”、讀“慢書”,便越發(fā)顯得可貴。
應(yīng)該警惕的是,當我們過多依賴搜索引擎,也就在縱容大腦思考的惰性;當我們能很方便地從網(wǎng)絡(luò)得到答案也就不自覺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識的能力。來得容易忘得快!這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我們要努力探索:既善于運用電子閱讀,同時能達到以往紙質(zhì)閱讀時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說,把讀屏的便捷與閱讀的深度融合起來。
(節(jié)選自雷達《反思當下的閱讀方式》)
1. 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化與經(jīng)典相輔相成,什么樣的文化決定產(chǎn)生什么樣經(jīng)典,而經(jīng)典產(chǎn)生又同樣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B. 《紅樓夢》被確定為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代表,既有人們對《紅樓夢》崇拜的偶然因素,也有偶然中的必然。
C. “火燒巴爾扎克”,體現(xiàn)人們對經(jīng)典的復(fù)雜情結(jié),也體現(xiàn)人們通過打倒經(jīng)典而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的理性思考。
D. 盡管在當下實現(xiàn)“有價值的閱讀”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但我們?nèi)詰?yīng)積極地看待新媒體時代閱讀方式的新變。
2. 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論語》作為經(jīng)典得以傳承,既有其自身精彩奪目的原因,也有世代推崇儒家文化而影響的結(jié)果。
B. 學者開展“紅學”研究,可幫助讀者更全面地欣賞《紅樓夢》,并使其以更理性的眼光去審視經(jīng)典。
C. 《老子》文字艱深繁難,讀者若用搜索引擎來查找其基本內(nèi)涵,對作品的深度解讀或許有所助益。
D. 對當前新興的電子閱讀如果不加以遏制,只能導致《紅樓夢》這類經(jīng)典的閱讀逐漸萎縮甚至衰亡。
3. 面對當下“淺閱讀”的現(xiàn)狀,下列針對經(jīng)典閱讀所采用的方法,最不符合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
A. 對《詩經(jīng)》進行譜曲與傳唱,讓讀者在“耳濡目染”中領(lǐng)會詩文內(nèi)涵。
B. 對《論語》進行必要的注釋,便于降低讀者閱讀困難,更好把握孔子思想。
C. 按《山海經(jīng)》所涉及的領(lǐng)域進行分類考察,實踐中加強對內(nèi)容的理解。
D. 將《紅樓夢》按原著章回拍成電視連續(xù)劇,讀者通過看影視把握作品。
4. 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論證思路。
5. 結(jié)合兩則材料,談?wù)劗斚麻_展經(jīng)典閱讀應(yīng)具有的態(tài)度與方法。
【答案】1. C 2. D
3. D 4. 首先說明《紅樓夢》對經(jīng)典化的影響是復(fù)雜的;
其次闡釋對經(jīng)典的偏執(zhí),容易限制心靈和視野;
接著強調(diào)開始自己的文化創(chuàng)造則需要打倒經(jīng)典;
最后提出用一種坦然的平常心來對待經(jīng)典的建議。
5. ①用平常心接受經(jīng)典的熏陶,不偏執(zhí),不排斥相異的情調(diào)。
②重內(nèi)容,輕形式,多讀艱深繁難的“嚴肅書”。
③不追求“淺”“泛”“飄”等閱讀行為,而是慢慢品咂。
④可將讀屏便捷與深度閱讀融合,但不能縱容大腦的惰性。
【解析】
【導語】材料一探討了經(jīng)典的形成與影響。通過以《紅樓夢》為例,揭示經(jīng)典在文化傳承中扮演的雙重角色:塑造和維系文化,同時也可能限制創(chuàng)新與多元化視野。過度崇拜經(jīng)典如《紅樓夢》可能導致偏執(zhí),使其成為既是橋梁又是障礙,需要用平常心對待經(jīng)典,以便在研習中獲得真正的文化再創(chuàng)造。材料二關(guān)注當下閱讀文化的變化,提出對深度閱讀的警惕與反省,強調(diào)經(jīng)典閱讀的重要性,倡導將電子閱讀的便捷與傳統(tǒng)閱讀的深度相結(jié)合,以達成有價值的閱讀。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也體現(xiàn)人們通過打倒經(jīng)典而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的理性思考”錯誤,由原文“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法國現(xiàn)代小說家們要火燒巴爾扎克的瘋狂熱情了。然而,瘋狂的仇恨并不能真正地打倒經(jīng)典——它不過是偏執(zhí)崇拜的別一種形式。真正能消解經(jīng)典偏執(zhí)的是一種坦然對之的平常心”可知,“火燒巴爾扎克”并不是體現(xiàn)理性思考,而是一種極端的行為,試圖通過對經(jīng)典的破壞性行為宣泄對經(jīng)典偏執(zhí)或局限的不滿,屬于瘋狂的仇恨而非深思熟慮的文化創(chuàng)造方式。選項的表述誤解了行為的本質(zhì)和意圖。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進行推斷的能力。
D.“對當前新興的電子閱讀如果不加以遏制……”錯誤,由原文“所以,我們要努力探索:既善于運用電子閱讀,同時能達到以往紙質(zhì)閱讀時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說,把讀屏的便捷與閱讀的深度融合起來”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并沒有說電子閱讀本身會導致經(jīng)典閱讀萎縮或衰亡,而是強調(diào)新興電子閱讀可能演變?yōu)椤皽\閱讀”等問題,需要探索如何將電子閱讀的便捷與深度閱讀結(jié)合。因此,認為電子閱讀應(yīng)被“遏制”來保護經(jīng)典閱讀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故選D。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材料二的觀點是“我們呼喚真正有價值的閱讀”,而非快速的、概覽式的“淺閱讀”“泛閱讀”“飄閱讀” ,它需要“細嚼慢咽” 。
A.由“讓讀者在‘耳濡目染’中領(lǐng)會詩文內(nèi)涵”可知,化晦澀難懂為傳唱,理解內(nèi)涵,符合材料二的觀點。
B.由“……便于降低讀者閱讀困難,更好把握孔子思想”可知,降低難度,把握孔子思想,而不是訴諸于視覺效應(yīng),符合材料二的觀點。
C.由“實踐中加強對內(nèi)容的理解”可知,強調(diào)理解內(nèi)容的重要性,屬于“深度閱讀”,符合材料二的觀點。
D.將《紅樓夢》拍為電視劇是一種淺閱讀方式,注重視覺效應(yīng),無法達到深度解讀的效果,通過觀看電視劇來把握作品,更多的流于了解故事,難以成為“真正有價值的閱讀”,與作者觀點不符。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和思路的能力。
解答時,根據(jù)論述類文本的特點,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思路概括分析即可。
由原文“因而《紅樓夢》對我們經(jīng)典化影響是復(fù)雜的”可知,首先提出問題,明確觀點,說明《紅樓夢》對經(jīng)典化的影響是復(fù)雜的。
由原文“但另一方面,由于《紅樓夢》過分的輝煌和我們對這種輝煌過分的崇拜——這兩者是互為因果的——使我們陷入了對《紅樓夢》以及對整個中國藝術(shù)的愛的偏執(zhí)。這種偏執(zhí)限制了我們的心靈和視野,使我們錯過了更遼闊、更新鮮的風景,對與《紅樓夢》相異的情調(diào)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和拒絕……”可知,作者通過指出《紅樓夢》的輝煌與人們對它的崇拜是互為因果的關(guān)系,明確這種相互作用導致了偏執(zhí)的出現(xiàn)。接著,作者分析這種偏執(zhí)對心靈和視野的限制,進一步強調(diào)了這種局限性如何阻礙人們對其他藝術(shù)形式或風格的接受與欣賞。因而,這種偏執(zhí)不僅影響了對《紅樓夢》的理解,還影響了整個文化藝術(shù)視野的開拓。
由原文“《紅樓夢》作為經(jīng)典,經(jīng)典諸如《紅樓夢》,對我們既有益,又有害:它們既是一種橋梁,也是一道障礙;是一個老師,也是一個敵人。因此,人們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礎(chǔ)需得研習經(jīng)典,而開始自己的文化創(chuàng)造則需要打倒經(jīng)典了……”等信息可知,這段文字首先分析了經(jīng)典《紅樓夢》具有的雙重作用,文章指出,這種束縛源于過度的崇拜和對經(jīng)典的偏執(zhí),使我們難以接受與經(jīng)典不同的新事物。因此,要打破這種限制,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就需要“打倒經(jīng)典”,即擺脫對經(jīng)典的盲目崇拜,重新取得創(chuàng)造的主動權(quán)。這強調(diào)在承認經(jīng)典價值的同時,也要敢于突破經(jīng)典的框架,自由探索與創(chuàng)新,以此促進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
由原文“真正能消解經(jīng)典偏執(zhí)的是一種坦然對之的平常心。讓我們用平常心來讀讀《紅樓夢》吧”可知,最后,解決問題,提出用一種坦然的平常心來對待經(jīng)典的建議,以此達到更理性的欣賞與批判,從而保持心靈的開放和視野的寬廣。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作者觀點態(tài)度和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解答時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分條進行概括即可。
①由原文“……這種偏執(zhí)限制了我們的心靈和視野,使我們錯過了更遼闊、更新鮮的風景,對與《紅樓夢》相異的情調(diào)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和拒絕”“真正能消解經(jīng)典偏執(zhí)的是一種坦然對之的平常心”等信息可知,我們對待經(jīng)典應(yīng)該用一種平常心,這樣既能接受經(jīng)典的熏陶,同時也能開闊心胸,欣賞和接受不同的文化與藝術(shù),避免因偏執(zhí)而阻礙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納,通過這樣一種坦然和開放的態(tài)度,可以更全面地融入和感悟經(jīng)典的真正價值,同時也不排斥新鮮事物和相異的情調(diào)。
②由原文“在閱讀生活中,一直存在著既有輕松易讀的‘興趣書’,又有艱深繁難的‘嚴肅書’;有些書艱深繁難,讀起來晦澀難懂,不僅需要我們的審美判斷力,對我們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種考驗”可知,在閱讀過程中,需要注重閱讀內(nèi)容而不僅僅是形式。閱讀“嚴肅書”雖然具有挑戰(zhàn)性,可能晦澀難懂,但卻對審美判斷、智力以及道德水平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這種閱讀有益于深度思考和全面理解,是有價值的閱讀追求,所以要重內(nèi)容,輕形式,多讀艱深繁難的“嚴肅書”。
③由原文“尤其是在當下閱讀文化中,人文閱讀、經(jīng)典閱讀和嚴肅讀物閱讀日益萎縮,而‘輕閱讀’‘飄閱讀’‘淺閱讀’成為流行、時尚的閱讀?!笨芍瑥娬{(diào)“不追求‘淺’‘泛’‘飄’等閱讀行為,而是慢慢品咂”,建議讀者追求更深層次的閱讀體驗,重視經(jīng)典閱讀和嚴肅書籍,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而進行這種精讀和慢讀,正是對現(xiàn)代快速閱讀風潮的一種呼喚和反思,提醒讀者避免被淺層次的閱讀習慣所主導。
④由原文“應(yīng)該警惕的是,當我們過多依賴搜索引擎,也就在縱容大腦思考的惰性;……也就是說,把讀屏的便捷與閱讀的深度融合起來”可知,當我們過多依賴搜索引擎時,容易導致大腦思考的惰性,以及知識查找和探索能力的弱化,因此我們應(yīng)努力探索,將電子閱讀的便利性與紙質(zhì)閱讀的深度結(jié)合起來,以便在享受電子閱讀帶來的便利時,也能保持深度閱讀帶來的思考和理解,這樣可以在避免變得懶散的同時,提升閱讀體驗和效果。
(二)現(xiàn)代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撕日歷的日子
遲子建
又是年終的時候了,我寫字臺上的臺歷一側(cè)高高隆起,而另一側(cè)卻薄如蟬翼,再輕輕翻幾下,三百六十五天就在生活中沉沉謝幕了。
厚厚的那一側(cè)是已逝的時光,由于有些日頁上記著一些人的名址和電話,以及偶來的一些所思所感,所以它比原來的厚度還厚,仿佛預(yù)示著已去歲月的沉重。它有如一塊沉甸甸的磚頭,壓在青春的心頭,使青春慌張而疼痛。
發(fā)明臺歷的人大約是個年輕人,歲月于他來講是漫長的,所以他讓日子在長方形的鐵托架上左右翻動,不吝惜時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對時光。當一年萬事大吉時,他會輕輕松松地把那摞用過的臺歷捆起,隨便扔到什么地方讓它蒙塵,因為日子還多的是呢。而對于中老年人來說,看著那一摞摞用過的臺歷,會有種人生如夢的滄桑感。
于是想到了撕日歷。
小的時候,我家總是掛著一個日歷牌,媽媽叫它“陽歷牌”,我們稱它“月份牌”。那是個硬紙板裁成的長方形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圖畫:深藍的天空,一輪無與倫比的圓月,一些隱約的白云以及裊娜奔月的嫦娥飄飛的裙裾。下面是掛日歷的地方,紙牌留著一雙細瞇的眼睛等著日歷背后尖尖的銅片插進去,完成與它親密的吻合。那時候我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撕日歷,早晨一睜開眼,便聽得見灶房的柴火噼啪作響,有煮粥或貼玉米餅子的香味飄來。這基本上是善于早起的父親弄好了一家人的早飯。我爬出被窩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腳踩著枕頭去撕釘在炕頭一側(cè)的月份牌。凡是黑體字的日子就隨手丟在地上,因為這樣的日子要去上學。而到了紅色字體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著它回到被窩,親切地看著它,覺得上面的每一個字母都漂亮可愛,甚至覺得紙頁泛出一股不同尋常的香氣。于是就可以賴著被窩不起來,反正上課的鐘在這一天成了啞巴,可以無所顧忌地放縱自己。有時候父親就進來對炕上的人喊:“涼了涼了,起來了!”
“涼了”不是指他,是指他做的飯。反正灶坑里有火,涼了再熱,于是仍然將頭縮進被窩,那張星期日的日歷就隨之跟了進去。父親是狡猾的,他這時惡作劇般地把院子中的狗放進睡房。狗沖著我的被窩就搖頭擺尾地撲來,兩只前爪搭著炕沿,溫情十足地嗚嗚叫著。你只好起來了。
有時候我起來后去撕日歷,發(fā)現(xiàn)它已經(jīng)被人先撕過了,于是就很生氣,覺得這一天的日子都會沒滋味,仿佛我不撕它就沒擁有它似的。
撕去的日子有風雨雷電,也有陽光雨露和頻降的白雪。撕去的日子有歡欣愉悅,也有爭吵和悲傷。雖然那是清貧的時光,但因為有一個團圓的家,它無時不散發(fā)出溫馨氣息。被我撕掉的日子有時飄到窗外,隨風飛舞,落到雞舍的就被雞一轟而啄破,落到豬圈的就被豬給拱到糞里也成為糞。命運好的落在菜園里,被清新的空氣滋潤著,而最后也免不了被雨打濕,漚爛后成為泥土。
有會過日子的人家不撕日歷,用一根橡皮筋勒住月份牌,將逝去的日子一一塞進去,高高吊起來,年終時拿下來就能派上用場。有時女人們用它給小孩子擦屁股,有時候老爺爺用它們來卷黃煙。可我們家因為有我那雙不安分的手,日子一個也留不下來,統(tǒng)統(tǒng)飛走了。每當白雪把家院和園田裝點得一派銀光閃閃的時候,月份牌上的日子就薄了,一年就要過去了。心中想著明年會長高一些,辮子會更長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碼又會大上號,便有由衷的快樂。新日子被整整齊齊地裝訂上去后,嫦娥仍然在日復(fù)一日地奔月,那硬紙牌是輕易不舍得換的。
長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興趣去撕它了,可見長大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待到上了師專,住在學生宿舍,根本沒日歷可看,可日子照樣過得一個不錯。也就是在那時期,商店里有臺歷賣了,于是大多數(shù)人家就不用月份牌了。我自然而然地結(jié)束了撕日歷的日子。
我在哈爾濱生活的這幾年才算像模像樣過起了日子。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翻臺歷,由一側(cè)讓它到另一側(cè)。當兩側(cè)厚薄幾乎相等時,哈爾濱會進入最熱的一段日子,年終時我將用過的臺歷用線繩串起,然后放到抽屜里保存起來。臺歷上有些字句也分外有趣,如一九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記載著“不慎打碎只花碗”;而二月二十八日則寫著“一夜未睡好,夢見戒指斷了,起床后發(fā)現(xiàn)下雪了”;八月二十八日是“天邊出現(xiàn)雙彩虹,苦瓜湯真好喝”!
到了一九九四年的一月十九日,是臘月初八的日子,東北人喜歡這天煮“臘八粥”。我在這天的日歷上記著:“煮八寶粥。材料:大米、小米、綠豆、小楂子、葡萄干、核桃仁、大棗、花生”。三月三日寫著“武則天墓被萬人踐踏,只因為她踐踏了萬人”。而七月十一日是“德國隊以1:2敗給保加利亞隊。保加利亞用火樣的激情焚燒了陳舊的德國戰(zhàn)車”(好像引自一位體育記者之言)。
臺歷有意無意成了我的簡易日記本,當然就更加有收藏價值了。
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對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讓青春成為往事,可我必須坦然面對它。當我串起一九九五年的臺歷,將一九九六年散發(fā)著墨香氣的日子擺在鐵皮架上時,我仍然會在上面簡要抒寫一些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的。如果能把幼時已撕去的日歷一一拾回,也許已故的父親就會復(fù)活,他又會放條狗進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許我家那個已經(jīng)荒蕪了的院落又會變得綠意盈門。但日子永遠都是:過去了的就成為回憶。
可它畢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當我年事已高將臺歷的日子看花了,翻臺歷的手哆嗦不已時,嫦娥肯定還在奔月。
6. 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描寫童年時撕日歷的場景時,運用多種感官描寫來展現(xiàn)早晨起床時的具體情境,可從中品味出作者對于童年時光的眷戀與懷念。
B. “心中想著明年會長高一些,辮子會更長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碼又會大上號,便有由衷的快樂”部分運用心理描寫,體現(xiàn)出我在年少時期面對成長的歡欣。
C. “被我撕掉的日子有時飄到窗外,隨風飛舞”,這里的“被我撕掉的日子”運用雙關(guān)手法, 既指被我撕掉的日歷紙,也指我童年時所經(jīng)歷的那些或開心或糟心的日子。
D. 本文以“日歷”為線索,以小見大,通過對小時候撕日歷與長大后用臺歷等細微小事的具體描寫,體現(xiàn)出作者對于曾經(jīng)時光的懷念與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迷茫。
7. 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在童年與當下,月份牌和臺歷的變化對比中,我成長的軌跡經(jīng)歷被娓娓道來,作者圍繞“日歷”的敘述點明主旨,呼應(yīng)文題。
B. 本文語言清新舒暢、樸實真摯,使用第一人稱展開敘述,用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生活,用深情的語言敘述情感,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真實、豐富與美好。
C. 文中反復(fù)出現(xiàn)“嫦娥奔月”的彩牌,象征著青少年時期我對外界的好奇與向往,結(jié)尾時再度出現(xiàn)也有對時光流逝的理性思考,升華主題。
D. “它有如一塊沉甸甸的磚頭,壓在青春的心頭,使青春慌張而疼痛”一句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寫出了年輕人感受到的生活帶來的壓力負擔。
8. 在文中的后半部分,作者為什么要不厭其煩地列舉臺歷具體日期與所記錄的內(nèi)容?
9. 遲子建曾評價自己的作品:“我的作品中,總有一縷星光(溫暖)跳蕩,只是它的底色還是蒼涼。”請結(jié)合文本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
【答案】6. D 7. C
8. ①以點帶面地寫出了在哈爾濱幾年生活的瑣碎與豐盈;②作者開始用臺歷記錄收藏日子,與上文撕日歷的日子形成對比;③既表達自己對當下生活的珍惜與熱愛,也暗示對逝去日子的懷念。
9. ①一縷星光(溫暖):童年時早起撕日歷的場景描寫,父親對我的關(guān)懷體貼,展現(xiàn)我童年時候與父母在一起時雖然清貧但是團圓溫馨的日子;
②對臺歷上所記錄具體語句的敘述,展示在哈爾濱時平凡瑣碎但是充滿煙火氣,豐盈美好的平常生活。
③蒼涼的底色:倒數(shù)第二段寫道“但日子永遠都是:過去了的就成為回憶”,時間在一日日的流逝,無法追回已逝的歲月,父親去世,故居破敗,童年的溫暖也成了永久的回不去的時光。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迷?!北硎鲥e誤,作者長大后不再撕日歷而是使用臺歷,是作者長大之后生活方式與對待時光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可我必須坦然面對它”,可以看出作者對待現(xiàn)實生活的態(tài)度是坦然與樂觀的,并不是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與迷茫。
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能力。
C.“象征著青少年時期我對外界的好奇與向往”表述錯誤。嫦娥奔月的彩排象征著的是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樂于幻想、無憂無慮的歡欣,圓月也象征著家庭團圓幸福,并不能從文中體會到年少時候的作者對于外界的好奇與向往。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到了一九九四年的一月十九日,是臘月初八的日子”“煮八寶粥。材料:大米、小米、綠豆、小楂子、葡萄干、核桃仁、大棗、花生”,即以點帶面地寫出了在哈爾濱幾年生活的瑣碎與充實;
“臺歷有意無意成了我的簡易日記本,當然就更加有收藏價值了”,即作者開始用臺歷記錄收藏日子,與上文撕日歷的日子形成對比;
“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對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讓青春成為往事,可我必須坦然面對它。當我出起一九九五年的臺歷,將一九九六年散發(fā)著墨香氣的日子擺在鐵皮架上時,我仍然會在上面簡要抒寫一些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的”,既寫出了自己對當下生活的珍惜與熱愛,也表達對逝去日子的懷念。
【9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文本內(nèi)容、句子含義的能力。
一縷星光(溫暖):“我爬出被窩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腳踩著枕頭去撕釘在炕頭一側(cè)的月份牌。凡是黑體字的日子就隨手丟在地上,因為這樣的日子要去上學。而到了紅色字體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著它回到被窩,親切地看著它,覺得上面的每一個字母都漂亮可愛,甚至覺得紙頁泛出一股不同尋常的香氣”“臺歷上有些字句也分外有趣,如一九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記載著……”感覺作品中總有一縷星光(溫暖)跳蕩,是因為作者的記憶中留存著童年生活的美好畫面,如家庭生活的美好溫馨,父親對我的關(guān)愛等。
蒼涼:“但日子永遠都是:過去了的就成為回憶?!薄叭绻馨延讜r已撕去的日歷一一拾回,也許已故的父親就會復(fù)活,他又會放條狗進我的唾房催我起床,也許我家那個已經(jīng)荒蕪了的院落又會變得綠意盈門”,父親去世,故居破敗,完整的家已不存在,童年的溫暖再也不會有,留給作者的是懷念,是悲傷與心痛。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與楚人期,戰(zhàn)于泓之陽。楚人濟泓而來,有司復(fù)曰:“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彼喂唬骸安豢?。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吾雖喪國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濟,未畢陳,有司復(fù)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陳,然后襄公鼓之,宋師大敗。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zhàn),亦不過此也。
(節(jié)選自《公羊傳》,有刪改)
材料二:
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師敗績。蘇子曰:《春秋》書戰(zhàn),未有若此之嚴而盡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為客,天子有事膰①焉,有喪拜焉,非列國諸侯之所敢敵也,而曰“及楚人戰(zhàn)于泓”。楚,夷狄之國;人,微者之稱。以天子之上公,而當夷狄之微者,至于敗績,宋公之罪,蓋可見矣。而《公羊傳》以為文王之戰(zhàn)不過此,學者疑焉。故不可不辯。宋襄公非獨行仁義而不終者也。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爾。齊宣王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狈蛏嵋簧?,于德未有所損益者,而孟子與之以王。所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執(zhí)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殺一牛猶不忍而宋公戕一國君若犬豕然此而忍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敗國衄,乃欲以不重傷③,不禽二毛④欺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傷二毛,此豈可謂其情也哉?以愚觀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諸侯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為可以文取也。其得喪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則同也。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論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節(jié)選自蘇軾《宋襄公論》,有刪改)
【注】①膰:一般指古代祭祀使用的熟肉,文中指天子賞賜祭肉給宋國。②鄫子:鄫國國君,參加諸侯會盟時,被宋襄公殺害以供奉神廟。③重傷:使受傷的敵人再次受傷。④二毛:指頭發(fā)黑白相間,引申為老人。
1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君子A殺一牛B猶不忍C而宋公D戕一國君E若犬豕F然G此而忍為之H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鼓,特指擊鼓進攻,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鼓瑟?!钡摹肮摹焙x不同。
B. 臨,面對、在……面前,與《赤壁賦》中“釃酒臨江”的“臨”含義相同。
C. 當,抵擋、擋住,與《鴻門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的“當”含義相同。
D. 《公羊傳》是《春秋》“三傳”之一,通過解釋《春秋》闡述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
12. 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宋國和楚國約定在泓水北面交戰(zhàn),宋國官員兩次提醒宋襄公抓住有利時機攻打敵人,但是宋襄公都沒有同意,結(jié)果宋軍大敗。
B. 宋國和楚國地位懸殊,通過“宋公”和“楚人”兩個稱呼就可見一斑。蘇軾認為高高在上的宋國反而敗給了地位低下的楚國,宋襄公的罪過是顯而易見的。
C. 材料二用《齊桓晉文之事》中“齊宣王舍牛”的行為,與宋襄公在泓水之戰(zhàn)中“不重傷,不禽二毛”的做法作比較,說明宋襄公與齊宣王本質(zhì)相同。
D. 蘇軾認為,宋襄公和王莽是同一類人。雖然他們的得失大小不一樣,本性卻差不多,宋襄公其實就是沒獲得成功的王莽,而王莽就是實現(xiàn)了理想目標的宋襄公。
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楚人濟泓而來,有司復(fù)曰:“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
(2)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損益者,而孟子與之以王。
14. 兩則材料對宋襄公分別是如何評價的?
【答案】10. CGH
11. C 12. C
13. (1)楚國軍隊渡過泓水到北岸來,有關(guān)官吏請示宋公說:“請趁著楚軍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時攻擊他們?!?br>(2)舍棄一頭牛,對個人的品德不會有什么減損或提升,而孟子卻用王道來贊許他。
14. 材料一認為宋襄公不趁人之危,光明磊落,是一個守禮有信的仁義君主;材料二認為宋襄公是一個欺世盜名、虛偽殘暴的偽君子。
【解析】
【導語】材料一通過泓水之戰(zhàn),展現(xiàn)了宋襄公堅持“君子不鼓不成列”的禮義原則,雖敗猶榮,體現(xiàn)了儒家對禮的重視。而材料二則從蘇軾的視角出發(fā),批評宋襄公虛偽仁義,認為他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最終身敗國衄,與王莽同流。兩則材料形成了鮮明對比,前者褒揚其禮義,后者揭露其虛偽,反映了不同歷史觀下的評價差異。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君子殺一頭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殺害一國的君主就像屠殺豬狗一樣。這樣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來,天下的事情還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
“君子殺一牛猶不忍”的主語是“君子”,后一句子的主語是“宋公”,“而”表示轉(zhuǎn)折,之前應(yīng)斷開,即C處斷開;
“宋公戕一國君”主謂賓完整,“若犬豕然”作后置狀語,即G處斷開;
“此而忍為之”與“天下孰有不忍者”,分別是兩個主謂句,句意對應(yīng),各自斷開,即H處斷開。
故選CGH。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和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正確。擊鼓進攻/彈奏。句意:君子不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軍隊。/彈奏瑟的聲音(漸漸)稀疏。
B.正確。句意: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禮的做法。/面對大江斟酒。
C.“含義相同”錯誤,含義不同。抵擋、擋住/對等,比得上。句意:去抵擋夷狄這樣的卑微者。/估計大王的軍隊足以比得上項王的嗎?
D.正確。
故選C。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說明宋襄公與齊宣王本質(zhì)相同”錯誤?!洱R桓晉文之事》中“齊宣王舍牛”的行為可以看出齊宣王有憐憫之心,實行的是“仁政”。由本文“乃欲以不重傷、不禽二毛欺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傷二毛,此豈可謂其情也哉?以愚觀之,宋襄公、王莽之流”可知,宋襄公殺害國君鄫子,毫無仁義之心,虛偽殘暴,與齊宣王本質(zhì)完全不相同。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濟”,渡過;“復(fù)”,請示;“迨”,趁著。
(2)“舍”,舍棄;“損益”,減損或提升;“與”,贊許。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評價探究文章觀點能力。
材料一中有宋襄公的兩次語言描寫,一次是“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吾雖喪國之余,寡人不忍行也”,可知宋襄公不趁人之危,光明磊落。第二次是“吾聞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也可知宋襄公不趁人之危,光明磊落,雖然最后失敗了,但他是一個守禮有信的仁義君主。
材料二中,“而宋公戕一國君若犬豕然”,可知宋襄公毫無仁義之心,虛偽殘暴?!耙杂抻^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諸侯為可以名得”,可知宋襄公想用仁義的名聲騙取諸侯霸主的地位,所以他欺世盜名。總的來說宋襄公是一個欺世盜名、虛偽殘暴的偽君子。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魯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己巳,初一,宋襄公與楚軍約定,在泓水北面交戰(zhàn)。楚國軍隊渡過泓水到北岸來,有關(guān)官吏請示宋公說:“請趁著楚軍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時攻擊他們。”宋公說:“不行,我聽說:君子不使人陷入困境。我雖然是亡國的殷商的后人,我還是不忍心這樣做?!背婈犚呀?jīng)渡過泓水,但還未排列成陣,官吏又請示說:“請趁著楚軍還沒有擺好陣勢攻打他們吧!”宋公說:“我聽說:君子不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軍隊?!背娨呀?jīng)列好陣勢,宋襄公這才擊鼓進攻,宋國軍隊大敗。所以君子很推崇宋襄公不擊鼓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軍隊,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禮的做法,只可惜他是有德行的君主卻沒有輔佐他的賢能的臣子,認為即使是周文王發(fā)動的戰(zhàn)爭,也不過如此。
材料二:
宋襄公與楚人在泓水交戰(zhàn),宋國軍隊戰(zhàn)敗。我認為:《春秋》記載戰(zhàn)爭,沒有像這樣嚴謹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為敬重的上公。宋,是殷商的后裔,對周朝來說是貴客,周朝天子有祭事時會送祭肉給宋國,宋國有喪事,周朝天子會派人吊喪拜祭,不是各國諸侯所能比的,而這里說“與楚人在泓水交戰(zhàn)”。楚,是夷狄之國;人,是對卑賤者的稱呼。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擋夷狄這樣的卑微者,最終打了敗仗,宋公的罪過顯而易見了。而《公羊傳》認為文王之戰(zhàn)不過如此,學者們對此有懷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辨明。宋襄公不僅僅是行仁義而不能善終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質(zhì),竊取“仁者”的美名罷了。齊宣王看見有人牽著牛走過堂下,問:“這牛要(牽)到哪里去?。俊睜颗H嘶卮鹫f:“(殺了以后)準備把它的血涂在鐘上行祭?!饼R宣王說:“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鄙釛壱活^牛,于個人的品德不會有什么影響,而孟子用王道來贊許他。所謂以仁慈寬厚之心,行仁慈寬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點。而宋襄公捉拿鄫國的國君鄫子,并將他殺害用來祭祀睢水的神廟。君子殺一頭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殺害一國的君主就像屠殺豬狗一樣。這樣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來,天下的事情還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戰(zhàn),宋襄公負傷,宋國受到重創(chuàng),竟然想以不使受傷的敵人再次受傷,不捉拿白發(fā)老人為借口來欺騙各國諸侯。宋襄公能夠忍心殺害鄫子,卻不忍心攻擊受傷之人和老年人,這難道可以說是合情合理嗎?在我看來,宋襄公就是王莽這類人。宋襄公以為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過名聲取得,王莽以為天下可以憑文詔獲取。他們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騙天下則是相同的。自古以來,昏庸無能的君主,像這樣子的多了,但死后蓋棺論定,卻未有能像宋襄公這樣欺騙后世的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小題。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宋】蘇轍
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
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
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
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首聯(lián)“新麥繼陳谷”呼應(yīng)題目中的“收麥”,一個“欲”字寫出豐收在望的期盼之情。
B. 頷聯(lián)運用對比的手法,“三夜”突出“陰霪”之長,“一竿”突出“晴日”到來之驚喜。
C. 頸聯(lián)中用勞動者的“饑乏”和“苦辛”直接地寫出了搶收新麥勞動場景的緊張與忙碌。
D. 尾聯(lián)寫收好新麥,關(guān)閉糧倉,回到家中,結(jié)束農(nóng)事,平實的話語中流露出收麥后的喜悅。
16. 本詩字里行間里流露著詩人對外孫的真摯情感,請結(jié)合全詩加以分析。
【答案】15. C 16. ①首聯(lián)中用一個“賴”字,表達了對外孫幫助自己收麥的感激之情。
②頸聯(lián)通過“急炊大餅”“多博村酤”等動作描寫,表達了對外孫辛勤勞動的關(guān)心(深情、愛憐之情也可)。
③尾聯(lián)中的人稱由上文的“諸孫”轉(zhuǎn)變?yōu)椤叭辍边@一人稱變化更能親切地表達對外孫辛勤勞作的贊美。
【解析】
【導語】這首詩描繪了農(nóng)忙時節(jié)外孫替老人收麥的情景,展現(xiàn)了農(nóng)村生活的真實與辛勞。詩人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對比手法,表達了對外孫的關(guān)愛和贊賞之情。詩中既有對天氣變化的描寫,也有對勞動辛苦的體察,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親情的深厚感悟。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和手法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C.“直接地寫出……”錯誤,頸聯(lián)“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是通過詩人急忙做好大餅、多買村酒來犒勞外孫們的辛苦勞作這個行為,從側(cè)面間接反映出搶收新麥的勞累與艱辛,不是直接描寫。
故選C。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聯(lián)“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賴”字意思是依賴、依靠,老人年事已高,在農(nóng)忙時節(jié),外孫們主動承擔起收麥的工作,這種幫助對于詩人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所以一個“賴”字飽含了真情,體現(xiàn)出詩人對外孫幫忙的感激之情。
②頸聯(lián)“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詩人看到外孫們在田間辛苦地勞作,搶收新麥,內(nèi)心充滿了疼惜,這里通過“急炊”(急忙地做飯)和“多博”(多買)這兩個動作描寫,生動地展現(xiàn)了詩人對外孫們辛苦勞作后的關(guān)愛之情,這種對晚輩的深情通過這些細致的動作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③整首詩前面都是用“諸孫”來指代外孫們,而尾聯(lián)“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中用“汝”來直接稱呼,這一人稱的變化使情感的表達更加親切?!皯z”字有憐愛、喜愛、贊賞的意思,詩人通過“賦詩憐汝”直接表達了對外孫們辛勤勞作的贊賞,體現(xiàn)出對外孫們在勞動中展現(xiàn)出的精神的肯定和喜愛,讓外孫們在辛苦勞作后感受到長輩的關(guān)愛與鼓勵。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竇鞏曾在詩中通過“惟見江流去不回”與“日暮東風春草綠”表達歷史滄桑變化,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與之類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暑假旅游,小劉同學登上岳陽樓,望著眼前煙波浩渺、水波動蕩的洞庭湖水,不由聯(lián)想起杜甫筆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3)《念奴嬌·過洞庭》中“___________”寫因夜氣清冷,所以覺得頭發(fā)稀疏,如今被免職了,不免帶有幾分蕭條與冷落。但詞人的氣概卻絲毫不減,“___________”,表現(xiàn)出詞人不管處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動搖的氣度。
【答案】 ①. 六朝舊事隨流水 ②. 但寒煙衰草凝綠 ③. 吳楚東南坼 ④. 乾坤日夜浮 ⑤. 短發(fā)蕭騷襟袖冷 ⑥. 穩(wěn)泛滄浪空闊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凝、坼、乾、蕭、襟、滄。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一年之計在于春,健康也要早規(guī)劃。驚蟄,不光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昆蟲,更驚醒了蟄伏人體內(nèi)一冬的陽氣。
驚蟄節(jié)氣,氣候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驚蟄節(jié)氣雖適合多吃梨,(A)。脾虛便溏、慢性腸炎、胃寒病、寒痰咳嗽以及糖尿病患者應(yīng)忌食梨。
驚蟄節(jié)氣,氣溫偏低,不適合吃偏冷的食物,入口的食物最好都是溫熱的。另外,飲食上應(yīng)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zhì)、維生素的清淡食物。
春季,外面陽氣上升,多出去運動有助于恢復(fù)身體原氣,增強免疫力。合適的運動強度對健康至關(guān)重要。運動強度過大,會給身體帶來損傷;運動強度不夠,健身效果微忽其微。所以,要想有好身體,就要選擇合適的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合適要根據(jù)自身的年齡、身體狀況、平時的運動量來確定。運動強度也要根據(jù)自身實際和訓練節(jié)奏一點點加大,畢竟“一口吃不出一個胖子”。所以,其普遍的適用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孕育著新的希望,昭示著新的開始,但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都是可望而不可即。(B),就從現(xiàn)在開始做起吧!
18. 畫波浪線的句子中“驚醒”一詞前后語義不同,請仿照這種用詞方式寫一個新句子。要求:以二十四節(jié)氣(“驚蟄”除外)中的某一節(jié)氣開頭,不得再次使用“驚醒”一詞,內(nèi)容合理,表達流暢。
19. 請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0. 文中四、五兩段是作者的初稿,存在兩處字形、一處病句錯誤及兩處成語缺漏。請找出并修改、完善。
【答案】18. 冬至,不光凍結(jié)了大地上的河流,更凍結(jié)了人們心中的浮躁。
19.
A:但并非人人適宜
B:要想擁有健康 20.
字形錯誤:“原”應(yīng)為“元”;“忽”應(yīng)為“乎”。
病句錯誤:“運動強度合適要根據(jù)自身的年齡、身體狀況、平時的運動量來確定”修改為“我們要根據(jù)自身的年齡、身體狀況、平時的運動量來確定運動強度是否合適”。
成語缺漏:因人而異和循序漸進。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仿寫句子的能力。
“驚醒”一詞在原文中前后語義不同,前一個“驚醒”指驚蟄節(jié)氣喚醒了冬眠的昆蟲,后一個“驚醒”指驚蟄節(jié)氣喚醒了人體內(nèi)的陽氣。因此,仿寫的句子也需使用一個動詞,前后語義不同,且與該節(jié)氣相關(guān)。
示例:冬至,不光凍結(jié)了大地上的河流,更凍結(jié)了人們心中的浮躁。
第一個“凍結(jié)”指冬至節(jié)氣使河流結(jié)冰,第二個“凍結(jié)”指冬至節(jié)氣使人們心情平靜下來。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補寫句子的能力。
A:位于“驚蟄節(jié)氣雖適合多吃梨”之后,需補充一個轉(zhuǎn)折或補充說明,且與后文“脾虛便溏、慢性腸炎、胃寒病、寒痰咳嗽以及糖尿病患者應(yīng)忌食梨”形成邏輯銜接。補充“并非人人適宜”,與后文提到的禁忌人群形成邏輯銜接。
B:位于“但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都是可望而不可即”之后,需補充一個總結(jié)或建議,且與后文“就從現(xiàn)在開始做起吧”形成呼應(yīng)。補充“要想擁有健康”,與后文的行動建議形成呼應(yīng)。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別字形、病句,和使用成語的能力。
字形錯誤:“原氣”應(yīng)為“元氣”。元氣,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微忽其微”應(yīng)為“微乎其微”。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病句錯誤:“運動強度合適要根據(jù)自身的年齡、身體狀況、平時的運動量來確定”成分殘缺和語序不當,修改為“我們要根據(jù)自身的年齡、身體狀況、平時的運動量來確定運動強度是否合適?!?br>成語缺漏:依據(jù)原文“運動強度合適要根據(jù)自身的年齡、身體狀況、平時的運動量來確定”得出成語“因人而異”;依據(jù)原文“運動強度也要根據(jù)自身實際和訓練節(jié)奏一點點加大”得出成語“循序漸進”。
因人而異:指根據(jù)個人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適用于運動強度的選擇。循序漸進:指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推進,適用于運動強度的調(diào)整。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6分)
21. 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①對曰:“將以釁鐘?!?br>②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③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④挾太山以超北海。
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⑥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⑦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⑧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A. ①⑥⑧B. ④⑤⑦C. ②③⑥D(zhuǎn). ③④⑧
【答案】A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①介詞,用。句意:回答說:“打算用它來祭鐘”。
②動詞,認。句意: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
③介詞,憑、用。句意: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現(xiàn)形式,用什么區(qū)分呢?
④連詞,用法同“而”,表修飾。句意:挾著泰山越過北海。
⑤連詞,表遞進。句意:敬愛自己的長輩,從而來推廣到敬愛別人的長輩。
⑥介詞,用。句意:將要用它來追求我最想要的東西。
⑦連詞,表修飾,相當于“而”。句意:希望先生您輔助實現(xiàn)我志愿,明白地教導我。
⑧介詞,用。句意: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
①⑥⑧中的“以”都是介詞,用。
故選A。
22. 下列各項中加線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居則曰(平日、平常) 以羊易之(替換) 何厭之有(討厭)
B. 如其禮樂(如果) 批大郤(同“隙”,空隙) 如土委地(丟棄)
C. 彼惡知之(怎么、哪里)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表示被動) 舍瑟而作(站起來)
D. 攝乎大國之間(夾處) 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 披帷西向立(分開)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A.“居”解釋正確。句意:平時你們說。
“易”解釋正確。句意:用羊替換它。
厭:滿足。句意:有什么滿足的呢。
B.如:至于。句意:至于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
“郤”解釋正確。句意:擊入大的縫隙。
委:散落,卸落。句意:好像泥土一樣散落在地上。
C.“惡”解釋正確。句意:他們哪里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為:給予。句意: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
“作”解釋正確。句意:放下瑟站起來。
D.詞語解釋全部正確。
句意:夾在大國之間。
句意: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
句意:分開帷幕向西站著。
故選D。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薄墩撜Z》
材料二: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默觚·治篇八》
材料三: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嗚呼!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韓愈《師說》
讀了以上三則材料,作為當代青年,你對“從眾”和“逆眾”有怎樣的認識,請結(jié)合自身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從眾與逆眾,抉擇與深思
從眾與逆眾,這兩種心理趨向和行為取向在社會生活中時常引發(fā)人們的深思:究竟應(yīng)該選擇哪一種,才能更好地適應(yīng)社會,實現(xiàn)自我價值呢?
從眾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我們借鑒前人的經(jīng)驗,更好地融入社會,降低風險。
《世說新語》中寫七歲的王戎在面對小朋友們采摘路邊李子時,選擇了安然不動。這個行為背后,是他深深信服于前人的經(jīng)驗,因此選擇了從眾。王戎抱有的謹慎態(tài)度,這種從眾心理可以讓我們避免重蹈覆轍,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同時,從眾心理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融入集體,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在團隊合作中,遵循大家的共識,尊重團隊的決策,有利于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和執(zhí)行力。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在面對問題時,往往不假思索地遵循大眾的意見,而沒有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過度從眾可能使我們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陷入盲目跟風的陷阱。這種盲目從眾的心理容易導致人們隨波逐流,失去自我。正如元代集賢殿大學士許衡所說:“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如果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沒有自己的主見,那么我們又如何實現(xiàn)自我價值呢?
與此相反,逆眾心理能夠幫助我們獨立思考,堅守信念。
李蟠從師學習,不管時人從眾不從師的不良風氣,韓愈對其逆眾行為大加贊賞;許衡在眾人摘食無主梨子時,能夠堅守道德原則,不受外界誘惑,體現(xiàn)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需要具備這種逆眾心理,不盲目跟風,而是要有主見,敢于發(fā)表見解并積極行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脫穎而出,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當然,單一“從眾”會讓我們迷茫,愛迪生盲目跟從世俗理論,在晚年時已經(jīng)失去了年輕時的光芒,終日與耶穌做伴,沉迷在神學研究之中;單一“逆眾”會讓我們過于獨行,汲取不到外界更優(yōu)秀的經(jīng)驗。虞國國君特立獨行,對于臣子的建議一言不聞,最終短短數(shù)載,就倒在了晉國的腳下,國家也走向滅亡。因此,有時我們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和前人的經(jīng)驗,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如果一味地逆眾,不聽取他人的意見,那么我們可能會陷入盲目自信的泥潭,無法接受新觀念,實現(xiàn)自我成長。
在實際生活中,從眾與逆眾從來都不是截然對立的悖論,只有把握程度、有機結(jié)合才能讓二者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蔽覀儜?yīng)該在尊重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保持獨立思考,勇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新觀念,實現(xiàn)自我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wù)驅(qū)動型材料作文題。
材料有三則名言,第一則孔子說:“眾人討厭的,一定要查清緣由;眾人喜歡的,一定要知道原因?!边@則材料強調(diào)人要在眾人的好惡中要保持獨立、深入的思考。第二則魏源在《默觚·治篇八》中說:“一個人獨自舉起重物會很困難,許多人一塊行走則容易走快?!边@則材料認為個人力量有限,“從眾”會給我們帶來益處。第三則是《師說》的文句,韓愈認為時人從眾不從師的風氣應(yīng)該受到批判,韓愈對李蟠逆眾的行為是大加贊賞的,因此這則材料更強調(diào)“逆眾”的意義。
既是思辨類的作文題,考生應(yīng)辯證地看待材料,要圍繞“從眾”和“逆眾”兩方面來寫,不可只寫一方,要深入思考。注意“從眾”不能簡單等同于“盲從”,“逆眾”也不能簡單等同于“標新立異”。“從眾”有“從眾”的價值,比如融入集體,團結(jié)力量大;見賢思齊,及時修正自己的缺點;參考大眾意見,可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等,因此智慧地“從眾”是有必要的。而“逆眾”也有“逆眾”的意義,比如鼓勵多元、發(fā)揚個性;提高社會創(chuàng)新能力;當發(fā)生韓愈當時遭遇的困境時,“逆眾”可維護真理樹立正確的價值風尚;還可以反思在今天這樣喧囂的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中保持“逆眾”的獨立思考精神多么可貴等等。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論點“學會獨立思考,拒絕隨波逐流”。先分析“從眾”是一種對社會群體行為的順應(yīng),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適應(yīng)社會環(huán)境,減少不必要的沖突,但也可能讓我們失去自我,盲目跟隨。再分析“逆眾”是一種獨立思考、自我約束的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堅守自我,保持獨立,但也可能讓人特立獨行,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然后從個人成長、社會現(xiàn)象等方面論述“我們”該如何做,是“從眾”,還是“逆眾”,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權(quán)衡,要用理性智慧做判斷,做出最適合自己,最順應(yīng)時代的選擇。
立意:
1.亦步亦趨失自我,以智相從自從容。
2.從眾或逆眾,順時而為。
3.學會獨立思考,拒絕隨波逐流。
4.保持清醒的頭腦,方能明辨是非。
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文件包含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答案docx、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9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有解析),共11頁。
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共15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