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橋驛位于今河南新鄉(xiāng)封丘,那里的一個院落里有棵古槐樹,被稱為“系馬槐”。據說它是趙匡胤用來系戰(zhàn)馬的?;睒渑载Q立著一塊石碑,寫有“宋太祖黃袍加身處”。趙匡胤是后周禁軍統(tǒng)帥,后來成為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怎么當上北宋皇帝的?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
(1)知道北宋建立和統(tǒng)一的基本史事。(史料實證、時空觀念)(2)掌握北宋強化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知道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具體表現和影響;知道王安石變法的基本史事。(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但也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一、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隨即回師奪取后周政權。
趙匡胤(yìn)(宋太祖)
觀察地圖,你認為宋太祖接下來要解決什么問題?
注意:北宋沒有實現大一統(tǒng),只是局部統(tǒng)一
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方針,陸續(xù)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閱讀分析宋太祖與趙普的對話,回答下列問題。
“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
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權更替頻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藩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地方權力大,中央勢弱)“外重內輕”
趙普提出了怎樣的解決方案?
設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權力,集權于中央。即奪其權、制錢谷、收精兵
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與石守信等大將飲酒。酒興正酣時,宋太祖說:“我當上皇帝全靠你們,可現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寧?!北妼⒚柶涔?,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們被部下黃袍加身,也會身不由己啊?!北妼⒅朗艿讲乱?,便請宋太祖指明一條生路。宋太祖勸他們回家置產,享受清福。第二天,這些大將紛紛稱病辭職,交出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②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統(tǒng)兵權和調兵權分離
③經常調換將領與換防。
宋太祖進行軍事改革,軍隊長官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主管調動全國軍隊,分掌軍政大權。樞密院與三衙統(tǒng)領各有所司。三衙雖然掌握禁軍,但卻無調兵和發(fā)兵的權力。樞密院有發(fā)兵、調兵之權,而不能直接掌握軍隊。
制定更戍法,宋代的中央禁軍開始被派往全國各地輪番戍守,兩到三年就換一次。各地的統(tǒng)兵將領,也是由中央直接指派。士兵不斷在各地輪換,無法和將領結成較強的私人關系。
“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分割宰相的權力。在宰相之下又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
【積極】削弱相權,加強了皇權,實現了皇帝對行政、軍事和財政大權的絕對控制。【消極】機構臃腫,行政效率低下
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知州)
在各州府設置通判,分散知州權利
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長官)通簽書施行”。 —— 《宋史·職官志》根據材料說說通判的職權和作用是什么?
職權: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與司法事務,知州發(fā)布的各項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作用:分散知州的權力并對其實行監(jiān)督。
經濟上:宋太祖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這就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灾祆洹吨熳诱Z類》
重視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
宋初的大將曹翰寫下一首《退將詩》,有“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之句;當時有諺語曾說:“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薄安坏脷⑹看蠓蚣吧蠒允氯恕薄? ——太祖誓碑臣成為政事堂和樞密長官人選。兩宋共有樞密使、副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約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國封建王朝興亡史·兩宋卷》
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思考:結合材料和所學思考,宋朝采取的集權措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遂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缚抵?,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朱熹《朱子語類》
積極:中央集權得到強化,皇權大大加強,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發(fā)展。
消極:削弱了地方實力和軍隊的戰(zhàn)斗力,造成了北宋官僚機構臃腫。
“景德、祥符中,文武官總計9785員,今內外官屬總17300余員,……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宋)包拯奏報
北宋中期有人說:“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yǎng)兵”。
北宋與遼和西夏屢次發(fā)生戰(zhàn)爭,后分別同二者簽訂協(xié)議,每年交其“歲幣”“歲賜”。
官僚機構膨脹,行政效率低下。
強干弱枝,屢戰(zhàn)屢敗,擴充軍隊。
官俸、軍費和戰(zhàn)爭賠款,財政危機。
慶歷新政,是發(fā)生在北宋仁宗慶歷年間的改革,宋仁宗推動范仲淹發(fā)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政治改革運動。
慶歷新政以發(fā)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整頓吏治、解決冗官、冗兵、冗費問題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
但新政失敗后,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冗兵資費加倍,民族矛盾尖銳,對宋神宗熙寧時期的王安石改革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士大夫的情懷
閱讀課本,完成下列表格填寫。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擺脫統(tǒng)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
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
閱讀王安石變法措施舉例,結合措施舉例說說王安石變法為什么會失敗?
①損害了大地主、權貴的利益(根本原因)
宋神宗死后,新法幾乎被全部廢除。
材料 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yè),……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yǎng)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據《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
材料 始,惠卿逢合安石,驟致執(zhí)政,安石去位,遂極力排之,至發(fā)其私書于上。安石退處金陵,往往寫“福建子”三字,蓋深悔為惠卿所誤也。雖章惇、曾布、蔡京當國,咸畏惡其人,不敢引入朝。以是轉徙外服,訖于死云?!端问贰?
③危害百姓利益,引起百姓的不滿
“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此不過設法陰奪民利,其害甚于加賦,乃桑羊弘欺武帝之言,司馬遷書之,以譏武帝之不明耳,豈可據以為實?” ——《宋史》
《百家姓》的由來 北宋初年成書的《百家姓》,據說是當時還未滅亡的吳越政權的一個書生編撰 的。他將常見的姓氏進行排列,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朗朗上口。他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據南宋學者考證,《百家姓》前四個姓氏“趙錢孫李”的排列頗有講究:因吳越尊奉宋朝,趙是宋朝皇帝的姓,放在首位;其次是錢姓,錢是吳越君主的姓;孫為當時吳越君主正妃的姓;李是南唐君主的姓。后來《百家姓》成為我國古代幼童的啟蒙教材,影響深遠。
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①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杯酒釋兵權)②將領握兵不發(fā)兵③定期換防
①文臣擔任地方長官(知州),三年一換②設置通判→監(jiān)督地方,分知州權③設置轉運使→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文臣統(tǒng)兵格局;大力發(fā)展科舉制:名額多,地位高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開封(東京);局部統(tǒng)一
背景、措施見課本概況:1069年 宋神宗目的:擺脫經濟危機、實現富國強兵 失敗根本原因: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1.宋朝雖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科技發(fā)達,但在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zhàn)爭中多次失敗,這與其實行的治國政策有關。下列選項最能反映宋朝治國政策的是( )A.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B.送子軍中飲,家書醉里題C.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D.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可知,“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科技發(fā)達”體現了經濟文化的發(fā)達,“在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zhàn)爭中多次失敗”體現了軍事的孱弱,這與宋代實行崇文抑武方針有關。據此分析各選項可知,“做人莫做軍”有好男不當兵的意思,體現的是不以從軍為榮,符合題意,故選D.A體現的是重武輕文,B體現的是離別之情,C的大意是文官廉潔奉公,武將不怕犧牲,體現的是文治武功的理想狀態(tài),均不符合題意。
2.宋仁宗時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駐扎禁軍195營,在北方的河北、河東、陜西三地駐扎禁軍743營。這種部署意在( )A.強化中央集權B.削弱武將兵權C.節(jié)約軍費開支D.應對邊防壓力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zhàn)。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宋仁宗時期,北宋政府調派大量禁軍駐扎在北部和西北部邊疆一線,這些地方與遼國和西夏接壤,故這主要是為了應對遼和西夏造成的邊防壓力,D正確。題干中的軍事部署更側重于地域性的兵力分布,而非直接強化中央集權,也未涉及對武將權力的削弱,排除A、B;重視北部邊防并不能節(jié)約軍費開支,排除C。
3.乾德元年起,宋太祖規(guī)定地方官員的選用實行避親避籍制度,即不得用當地人在當地做官,而由文職京官出任州縣長官。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整治地方吏治腐敗現象B.提高科舉制度的公平性C.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可知,避親避籍制度減少了地方官員利用職權為親友謀取私利的機會,有助于防止腐敗和裙帶關系的產生;由文職京官出任地方長官,這些官員通常沒有地方根基,難以形成與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地方勢力,同時也更容易受到中央政府的監(jiān)督和控制,從而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故這些措施意在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正確。題干制度更側重于官員的選拔和地域回避,排除A;B、D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
4.北宋禁軍(中央軍)數量多、力量強,廂軍(地方軍)數量少、待遇差。這一舉措( )A.杜絕了武將專權B.加強了中央集權C.體現了崇文抑武D.增強了軍事實力
解析:本題考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根據“北宋禁軍(中央軍)數量多、力量強,廂軍(地方軍)數量少、待遇差”可知,地方軍事力量變弱,這更有利于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故選B。
5.宋代以武舉來選拔武將。但據張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舉共開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還不及一榜文舉取士之多。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崇文抑武的治國方針B.社會階層的流動加強C.民族政權并立的格局D.印刷術取得重大突破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崇文抑武方針。據“北宋武舉共開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還不及一榜文舉取士之多”并結合所學可知,針對唐末以來武將專權、政權動蕩的歷史積弊,宋代采用崇文抑武方針。故選A。
6.北宋司馬光在呈遞給神宗皇帝的《奏彈王安石表》中說:“臣之與安石,猶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時。”這主要是因為變法( )A.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B.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改革失敗,未使北宋擺脫危機D.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的現象
解析: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根據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馬光的強烈反對。故選B。
這是一份初中第8課 北宋的政治評課課件ppt,共28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北宋的政治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2024)第8課 北宋的政治教課課件ppt,共3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新課導入,雕版印刷術,天文學與醫(yī)藥學,學史崇德,唐朝的思想家,柳宗元,書法與繪畫,敦煌莫高窟,重點知識總結,隨堂練習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歷史七年級下冊(2024)第8課 北宋的政治課堂教學課件ppt,文件包含第8課北宋的政治pptx、王安石變法mp4、陳橋兵變mp4等3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35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