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傳資料 賺現(xiàn)金

    2025版高考復習微專題小練習·歷史要點專練(解析版)01

    • 21.8 KB
    • 2025-03-19 10:16
    • 33
    • 0
    • 沐春
    加入資料籃
    立即下載
    2025版高考復習微專題小練習·歷史要點專練(解析版)01第1頁
    1/8
    2025版高考復習微專題小練習·歷史要點專練(解析版)01第2頁
    2/8
    2025版高考復習微專題小練習·歷史要點專練(解析版)01第3頁
    3/8
    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閱讀

    2025版高考復習微專題小練習·歷史要點專練(解析版)01

    展開

    這是一份2025版高考復習微專題小練習·歷史要點專練(解析版)01,共8頁。
    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69頁

    押題角度1 先秦時期的制度變化
    1.[2024·邯鄲市高三二模]商代占卜人員由卜人、貞人、占人組成且分工明確。殷商前期,商王參加占卜一般只擁有占辭權,并不參與卜貞。然而,到殷商后期,商王往往獨攬占卜權,可以上窺神意下傳神諭。這一變化說明殷商后期( )
    A.國家神秘色彩濃厚 B.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C.商王權力得到加強 D.神權逐漸走向衰落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殷商前期商王只擁有部分占卜權,而到了后期獨攬占卜權,上窺神意下傳神諭,說明殷商后期商王通過壟斷神權而強化了王權,C項正確;殷商時期國家始終充滿神秘色彩,與“這一變化”無關,排除A項;材料無法得出行政效率提高的相關信息,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項;殷商后期商王壟斷了神權,而非削弱神權,神權走向衰落表述并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C項。
    2.[2024·鎮(zhèn)江市高三二模]西周時期,周王以“授民授疆土”的方式改變了夏商時期親族聚居的政治結構。在打破舊式部族方國血緣界限的基礎上,建立起一批周人統(tǒng)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國家。這表明西周時期( )
    A.宗法血緣觀念日趨淡化
    B.貴族統(tǒng)治秩序逐步建立
    C.國家組織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
    D.王權逐漸實現(xiàn)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據(jù)材料可知,西周時期通過實行分封制,建立起一批周人統(tǒng)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國家,改變了夏商時期親族聚居的部族方國的國家組織形態(tài),C項正確;西周時期實行宗法制,借助宗法血緣關系穩(wěn)固政治秩序,而非宗法血緣觀念日趨淡化,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不能得出貴族統(tǒng)治秩序逐步建立,排除B項;西周時期周天子通過分封諸侯的方式對地方實行間接統(tǒng)治,原始民主傳統(tǒng)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尚不能實現(xiàn)王權高度集中,排除D項。故選C項。
    3.[2024·衢州市高三二模]春秋時期,一些諸侯開始對新征服地區(qū)設縣管理,如楚國滅權國后,楚王委任斗緡為“縣尹”進行管理。但斗緡因權縣沒能成為自己的世襲封地而反叛,楚王將其鎮(zhèn)壓后仍堅持設縣管理、遷走亡國貴族的措施。這一做法( )
    A.提升了官員的執(zhí)政能力
    B.導致了貴族政治的瓦解
    C.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D.標志著集權體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信息,一些諸侯對新征服地區(qū)堅持設縣管理,沒有分封世襲的封地,結合所學知識,這種做法有助于打破西周以來分封割據(jù)的狀況和貴族政治的局面,逐步形成以中央政府為形式的官僚政治局面,標志著集權體制的形成,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一些諸侯對地方的管理,沒有涉及對官員執(zhí)政能力方面的要求,排除A項;春秋時期,依然是貴族政治,材料中的現(xiàn)象有助于貴族政治的瓦解,“導致了”用詞不當,排除B項;秦朝的建立標志著集權體制的形成,春秋時期尚未實現(xiàn)集權統(tǒng)治,排除D項。故選C項。
    押題角度2 君主專制制度的發(fā)展
    4.[2024·湖南郴州一模]秦朝至明朝以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貫穿始終,經歷了“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發(fā)展過程,宰相制度最終被廢除。這反映了( )
    A.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B.中國政治制度的成熟
    C.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D.有效避免了宰相專權
    答案:C
    解析:據(jù)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中國古代皇權和相權斗爭的過程,最終以明太祖廢除丞相、從體制上廢除相權告終,這反映了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C項正確;君權與相權的變化加強的是皇權,而中央集權強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據(jù)所學,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標志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而非明代廢除丞相制度,排除B項;皇權與相權斗爭的過程,本質上是皇權強化的過程,是削弱以至廢除宰相,排除D項。故選C項。
    5.[2024·馬鞍山市高三二模]漢武帝時期,朝廷通過“加官”將原來屬于中朝官的職稱加在朝臣之上,使之得以參與機要,由此構成武帝心腹近臣組成的“中朝”以分割相權,這便是中朝官制度。據(jù)此可知,漢代中朝制度的設立( )
    A.推動了決策權和執(zhí)行權合一
    B.基于強化中央集權需要
    C.埋下了宦官專權的制度隱患
    D.旨在加強君主統(tǒng)治權威
    答案:D
    解析: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中朝制度通過“武帝心腹近臣”“參與機要”,這有利于“分割相權”。據(jù)此可知,漢代中朝官制度的設立旨在加強君主統(tǒng)治權威,D項正確;A項表述不符史實,當時決策權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執(zhí)行權由相關國家機構掌握,排除A項;中朝制度的設置屬于專制主義的范疇,不是強化中央集權,排除B項;漢代中朝制度的設立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與宦官專權的制度隱患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
    6.[2024·合肥市高三二模]有學者認為:“中書門下成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決策兼行政機關,使職(即中央派遣的官員)和使職化的六部寺監(jiān)成為政務執(zhí)行的主體,唐代政務裁決的中心轉移到了中書門下,國家最高權力的行使不再通過三省分工制衡的機制,而是以中書門下為核心形成了新的運作機制”。這一變化,實質上反映出唐代( )
    A.國家政治體制發(fā)生嬗變
    B.君主集權進一步加強
    C.中書門下掌握了決策權
    D.三權分立原則的完善
    答案:B
    解析:唐初,三省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衡,三省長官在設于門下省的政事堂共議國事,執(zhí)宰相之職。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書省。唐玄宗時政事堂改稱為中書門下。使職因為有皇帝的特別授權,在處理具體事務的過程中可跨越尚書六部,直接向皇帝或宰相負責,表明君主集權進一步加強,B項正確;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唐朝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由三省分權逐步轉移到中書門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是君主專制制度,“嬗變”意為蛻變,更替,有徹底改變的意思,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中書門下是形成了新的運作機制的核心,而不是成為決策部門,排除C項;由材料信息“不再通過三省分工制衡的機制”可知D項錯誤。故選B項。
    7.[2024·山東聊城二模]北宋時期號令一般總以皇帝詔敕的形式發(fā)下,自然必須經由皇帝的批準,但是“凡制敕所處,必自宰相”。朝廷有大政事,臺諫可以否決;君主有過失,臺諫可加制止。上述材料表明北宋( )
    A.相權過重危害皇權
    B.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C.中央集權嚴重削弱
    D.宰相掌握著最高裁決權
    答案:B
    解析:根據(jù)材料“凡制敕所處,必自宰相”“朝廷有大政事,臺諫可以否決;君主有過失,臺諫可加制止”可知,北宋一朝,相權頗隆,宰相掌握最高行政權,對皇權形成制約,其權利與皇權相輔相成,以及皇帝對臺諫的重視,這都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一種形式,B項正確;材料中并未體現(xiàn)相權對皇權的危害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宰相雖然掌握行政大權,但是其本身的進退完全操于皇帝之手,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不能得知中央集權發(fā)展的情況,排除C項;掌握最高決策權的是皇帝,并非宰相,排除D項。故選B項。
    8.[2024·黃石市高三二模]軍機處,最初是為皇帝與近臣辦理機要事務的臨時機構,后成為總掌軍國機要大政的常設機構。其原因,是清代皇帝需要辦理的政要太多,顯著超過明代,且清代皇帝躬親政務,而精力有限,為重點辦理機要政務,而常設軍機處。據(jù)此可知,軍機處的設立( )
    A.迫于西北用兵的壓力
    B.源于強化皇權的需要
    C.表明中樞機構的異化
    D.旨在消除內閣的弊端
    答案:B
    解析:根據(jù)材料信息“為皇帝與近臣辦理機要事務”“清代皇帝躬親政務”以及“為重點辦理機要政務”可知,軍機處的設立源于強化皇權的需要,B項正確;根據(jù)“為皇帝與近臣辦理機要事務”,不能說是軍事因素,排除A項;“異化”材料信息無法得出,排除C項;材料信息是加強皇權,不是旨在消除內閣的弊端,排除D項。故選B項。
    押題角度3 中央對地方的監(jiān)察
    9.[2024·陜西西安一模]漢武帝時設置的刺史“秩六百石”,其在監(jiān)察兩千石的郡守時,雖然可以大膽直言,但是也不敢任意菲薄;而郡守雖在被監(jiān)察之列,但因其位高祿厚,若說彈(劾)非實,也可據(jù)理抗辯。據(jù)此可知,漢朝刺史制度的設置( )
    A.意在避免官員矛盾激化
    B.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C.注重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D.致力于強化君主專制
    答案:B
    解析:據(jù)材料及所學可知,漢武帝設置的刺史品級和俸祿低,監(jiān)察作用較小,因此此制度難以達到預期效果,B項正確;此制度主要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材料強調刺史監(jiān)察地方官員,不是強調權力制約與平衡,排除C項;材料反映刺史制度難以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的效果,排除D項。故選B項。
    10.[2024·浙江金華二模]《容齋續(xù)筆》載:“國朝故實,臺、諫官元不相見。故趙清獻公為御史,論陳恭公,而范蜀公以諫官與之爭。……今兩者合為一府,居同門,出同幕,與故事異?!边@一制度變化( )
    A.有利于精簡中央機構人員
    B.激化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C.導致了宋朝政治日益腐敗
    D.適應強化專制皇權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據(jù)材料“國朝故實,臺、諫官元不相見。故趙清獻公為御史,論陳恭公,而范蜀公以諫官與之爭。……今兩者合為一府,居同門,出同幕,與故事異”和所學知識可知,原來,御史臺負責監(jiān)察,諫官負責諫議,二者性質不一。從宋代開始起形成臺諫合一的特點,這樣的合并使皇帝更容易掌握和控制監(jiān)察機構,這適應了強化專制皇權的需要,D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臺諫合一,職能合并不等于精簡中央機構人員,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監(jiān)察機構的變化,沒有直接體現(xiàn)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排除B項;宋朝政治日益腐敗與臺諫合一沒有直接聯(lián)系,材料也沒有體現(xiàn)這一點,排除C項。故選D項。
    11.[2024·徐州市高三一模]李衛(wèi)任云南鹽驛道時,雍正帝要求云南永北鎮(zhèn)總兵馬會伯上密折調查李衛(wèi),而李衛(wèi)任浙江巡撫時,雍正帝在他的奏折上批示說:“對新任黃巖鎮(zhèn)總兵董一隆的優(yōu)劣所知不多,于伊蒞任后,其細加察訪,密奏以聞”。這反映了當時( )
    A.官員考核制度異常嚴密
    B.皇帝加強對官僚的控制
    C.古代監(jiān)察制度日趨完備
    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答案:B
    解析:雍正帝通過地方對李衛(wèi)進行調查,也通過李衛(wèi)察訪其他官員,如果發(fā)現(xiàn)被查者有異樣,均可通過密折直接上奏皇帝,從而強化了皇帝對地方官員的控制,B項正確;材料呈現(xiàn)的是對地方官員的監(jiān)察,而不是考核,排除A項;“日趨完備”的說法無法通過材料證實,排除C項;“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D項。故選B項。
    押題角度4 土司制度
    12.[2024·淮南市高三一模]由于當時西藏的政治經濟情況與中原大陸格外不同,故元朝統(tǒng)治者設立了專門的土司制度,對西藏地區(qū)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管理。這主要說明了,元朝時期( )
    A.民族交融的趨勢不斷加強
    B.民族關系的和諧性
    C.邊疆治理政策具有靈活性
    D.中央集權得到強化
    答案:C
    解析:據(jù)材料“當時西藏的政治經濟情況與中原大陸格外不同,故元朝統(tǒng)治者設立了專門的土司制度,對西藏地區(qū)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所學可知,考慮到西藏的實際情況,利用當?shù)厥最I實行專門的土司制度,因俗而治,具有一定靈活性,C項正確;沒有對比材料,無法說明民族交融的趨勢不斷加強,而且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A項;“民族關系的和諧性”在材料中并未體現(xiàn),排除B項;“中央集權得到強化”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
    13.[2024·池州市高三二模]對沿襲自元朝的土司制度,明政府在較進步地區(qū)采取“改土歸流”,即中央派流官進行管理;相對落后地區(qū)仍保留土司制度;還有部分地區(qū)施行“土流兼治”。康雍乾時,朝廷對違法的土司實行降級或革職的舉措。這些舉措( )
    A.改變了西南民族地區(qū)傳統(tǒng)社會結構
    B.消除了民族地區(qū)與中央關系對立
    C.推動了國家權力在土司地區(qū)的延伸
    D.延緩了土司地區(qū)與內地的一體化
    答案:C
    解析: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據(jù)性,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以及對違法的土司實行降級或革職,強化了明清政府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動了國家權力在土司地區(qū)的延伸,C項正確;材料所述主要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改變,短期內不能對當?shù)亟洕鐣l(fā)展和社會結構產生根本性影響,排除A項;“消除了”說法絕對,排除B項;“改土歸流”政策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密切了邊疆地區(qū)與內地的聯(lián)系,推動而非延緩了土司地區(qū)與內地的一體化,排除D項。故選C項。
    押題角度5 文書制度的發(fā)展
    14.[2024·株洲市高三一模]據(jù)《唐六典》記載:“凡詔旨、制敕及璽書、冊命,皆按典故起草進畫;既下,則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緩,三曰違失,四曰忘誤?!奔此^“四禁制度”?!八慕贫取钡膶嵭? )
    A.開創(chuàng)文書行政保密制度建設
    B.削弱了中書省的職權
    C.增強了文書行政的治理功能
    D.保障了皇權獨斷運行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唐代對詔旨、制敕及璽書、冊命等皇命文書的擬寫程序做了嚴格規(guī)定,同時制定“四禁制度”,即文書的制作過程中要注意保守秘密,及時迅速,并杜絕出現(xiàn)遺忘和其他差錯,進一步規(guī)范了文書行政制度,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文書行政的治理功能,C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唐代加強文書保密制度建設,無法得出“開創(chuàng)”,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書省職權的變化,排除B項;文書運行中蘊含了“三省”之間的相互制約,與“皇權獨斷運行”相悖,排除D項。故選C項。
    15.[2024·沈陽市一模]皇帝頒布的文書,被冠以“制書”“詔書”等尊美之稱, 臣子被要求無條件地貫徹執(zhí)行皇帝的詔書,即“謹奉詔”。臣子“奉詔不敬”“奉詔不謹”則是相關律令明文規(guī)定的罪名。在漢代的歷史記載中,類似材料不勝枚舉。這說明漢代( )
    A.專制集權遭到嚴重破壞
    B.皇帝力圖維護君權至上
    C.實現(xiàn)了控制臣子的目的
    D.以法家思想治國的趨勢
    答案:B
    解析:材料“皇帝頒布的文書,被冠以‘制書’‘詔書’等尊美之稱”反映了皇帝的獨尊,材料“臣子被要求無條件地貫徹執(zhí)行皇帝的詔書”“臣子‘奉詔不敬’‘奉詔不謹’則是相關律令明文規(guī)定的罪名”反映了皇權至上,所以材料反映了皇帝通過皇帝文書的尊美稱呼和法律規(guī)定臣子必須奉詔來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皇帝通過措施來強化皇權,并非專制集權的破壞,排除A項;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加強對臣子的控制,但在漢代,尤其是東漢晚期,這些措施沒有實現(xiàn)對臣子的控制,排除C項;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

    相關試卷

    2025版高考復習微專題小練習·歷史要點專練(解析版)21:

    這是一份2025版高考復習微專題小練習·歷史要點專練(解析版)21,共6頁。

    2025版高考復習微專題小練習·歷史要點專練(解析版)08:

    這是一份2025版高考復習微專題小練習·歷史要點專練(解析版)08,共7頁。

    2025版高考復習微專題小練習·歷史要點專練(解析版)13:

    這是一份2025版高考復習微專題小練習·歷史要點專練(解析版)13,共4頁。

    英語朗讀寶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