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選擇題題型基本穩(wěn)定,各別區(qū)題型有新變化,比如西城區(qū)的第9題,根據(jù)語境補充內(nèi)容。主觀題要關(guān)注文本結(jié)構(gòu),,答題時注意:
1.立足文本,讀懂讀透文言文。
2.加強審題,明確題目限制及指向,要有針對性答題。
3.強化語境意識,通過梳理句間關(guān)系推斷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4.規(guī)范作答,提升概括能力,答案思路力求清晰。
一 【2024北京東城二?!块喿x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今朝廷法嚴令具,無所不有,而臣以謂無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聞而澤不加于百姓者,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币悦献又f,觀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遠,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不一,而欲一修先王之政,雖甚愚者猶知其難也。然臣以謂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謂當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1】,相去蓋千有余載,一治一亂,其盛衰之時具矣。其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亦各不同,其施設(shè)之方亦皆殊,而其為天下國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嘗不同也。臣故曰:當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雖然,以方今之勢揆之,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
臣嘗試竊觀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時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則有沉廢伏匿在下,而不為當時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閭巷草野之間,而亦未見其多焉。豈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謂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則可知矣。今以一路【2】數(shù)千里之間,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緩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而不才茍簡貪鄙之人,至不可勝數(shù)。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蓋闔郡之間往往而絕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于民,而吏輒緣之為奸,以擾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閭巷之間亦未見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雖有能當陛下之意而欲領(lǐng)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遠,孰能稱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勢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狈谴酥^乎?
然則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時,人才嘗眾矣,何至于今而獨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取材于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注釋:【1】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堯、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路:宋元時行政區(qū)域名,相當于現(xiàn)代的“省”。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 法:效法
B.以方今之勢揆之 揆:考察
C.而吏輒緣之為奸 緣:憑借
D.孰能稱陛下之指 稱:稱道
B.
A.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有仁心仁聞而澤不加于百姓者 以孟子之說
而其為天下國家之意 非此之謂乎D.
C.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遠 雖甚愚者猶知其難也
以臣使事之所及則可知矣 其意雖善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盛衰之時具矣 其間盛世和衰世都有
B.囂天下之口 使天下人議論紛紛
C.未有乏于此時者也 沒有人在這個時代窮困
D.徒法不能以自行
只有法令(而沒有執(zhí)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發(fā)生效力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朝廷的法令雖然詳備,卻大都與先王治理國家的政策不合。
B.雖時移世易,但效法先王的具體政策在當時仍然非常必要。
C.解決人才嚴重匱乏的問題,是改革國家弊政中最緊迫的事。
D.只有改變現(xiàn)有的人才培養(yǎng)方法,才可使朝野人才得以充盈。
10.王安石認為變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請根據(jù)第四段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分條概括。(6分)
二【2024北京海淀二模】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一)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兄T?”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于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后,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1】,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丹朱【2】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于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取材于《孟子·萬章上》)
(二)
或問曰:“堯舜傳諸賢,禹傳諸子,信乎?”曰:“然?!薄叭粍t禹之賢不及于堯與舜也歟?”曰:“不然。堯舜之傳賢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傳子也,憂后世爭之之亂也。堯舜之利民也大,禹之慮民也深?!?br>曰:“然則堯舜何以不憂后世?”曰:“舜如堯,堯傳之;禹如舜,舜傳之。得其人而傳之,堯舜也;無其人,慮其患而不傳者,禹也。舜不能以傳禹,堯為不知人;禹不能以傳子,舜為不知人。堯以傳舜,為憂后世;禹以傳子,為慮后世。”
曰:“禹之慮也則深矣,傳之子而當不淑,則奈何?”曰:“時益以難理,傳之人則爭,未前定也;傳之子則不爭,前定也。前定雖不當賢,猶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賢,則爭且亂。天之生大圣也不數(shù),其生大惡也亦不數(shù)。傳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爭;傳諸子,得大惡,然后人受其亂。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湯與伊尹。湯與伊尹,不可待而傳也。與其傳不得圣人而爭且亂,孰若傳諸子,雖不得賢,猶可守法?!?br>曰:“孟子之所謂‘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為圣人不茍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說而不得,從而為之辭。”
(取材于韓愈《對禹問》)注釋:【1】啟:禹的兒子?!?】丹朱:堯的長子。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丹朱之不肖 肖:孝順
B.舜之相堯 相:輔佐
C.莫之致而至者 致:求取
D.傳之子而當不淑 淑:美善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有諸 昔者舜薦禹于天
禹傳諸子 慮其患而不傳者
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D.
C.
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
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 堯舜之傳賢也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陰
益為了躲避禹的兒子的迫害逃到了箕山的南面
B.欲天下之得其所也
想要天下獲得安定
C.時益以難理
禹傳位的那個時代更加難以治理
D.天之生大圣也不數(shù)
上天降生圣人沒有一定規(guī)律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有人認為禹的時代道德衰敗,禹把天下傳給兒子而沒有傳給賢人。
B.孟子認為,益由于輔助禹的時間短,禹才沒有考慮把君位傳給他。
C.韓愈以禹之后數(shù)百年才出現(xiàn)大惡和大賢之人來論證傳子的合理性。
D.文一結(jié)合史實集中闡述觀點,文二主要借助問答形式來逐層推進。
10. 對于禹傳位給自己兒子,孟子和韓愈都持肯定態(tài)度,但給出的理由不同。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他們各自的理由。(6分)
三【2024北京西城二?!块喿x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太史公敘帝王則曰“本紀”,公侯傳國則曰“世家”,公卿特起則曰“列傳”,此其例也。其列孔子為世家,奚其進退無所據(jù)耶?孔子,旅人也。棲棲衰季之世,無尺土之柄,此列之以傳宜矣,曷為世家哉?豈以仲尼躬將圣之資,其教化之盛,舄奕萬世,故為之世家以抗之?又非極摯之論也。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處之世家,仲尼之道不從而大;置之列傳,仲尼之道不從而小。而遷也自亂其例,所謂多所抵牾者也。
(宋·王安石《孔子世家議》)

人謂太史公為孔子立世家非是,蓋以為論道德則孔子為帝王師,不當在諸侯之列;語其位則孔子未嘗有封爵,不當與有土者并。是大不然。蓋方漢之初,孔子尚未有封號,而太史公逆知其必當有褒崇之典,故遂為之立世家。夫有土者以有土而世其家,有德者以德而世其家。以土者,土去則爵奪;以德者,德在與在。今觀自戰(zhàn)國以后,凡有爵土者,孰有能至今存耶?則世家久,莫有過于孔子者?!妒酚洝酚忠钥组T七十二弟子與老子、孟子、荀卿并列為傳,則其尊之至矣。孰謂太史公為不知孔子哉。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一》)

王荊公譏史遷不宜列孔子于世家, 【甲】 姜西溟以史遷列孔子于世家,非尊孔子也。遷之于晉則曰:“嘉文公錫圭鬯,作《晉世家》第九?!庇谠絼t曰:“嘉勾踐滅強吳尊周室,作《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于鄭、于趙、于韓皆然,而序孔子則曰:“周室既衰,孔子追修經(jīng)術(shù),以達王道,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其意諸侯得世其家者,以其知有天子而能匡亂反正也;以天子之權(quán)歸之于周者,莫如孔子,故附《孔子世家》以明其始終為周之意。而尊周者,諸侯之事,故上不得比于本紀,而下亦不夷為列傳也。
(清·袁枚《隨園隨筆·釋孔子世家》)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此其例也 例:例證
B.無尺土之柄 柄:權(quán)力
C.土去則爵奪 奪:喪失
D.而下亦不夷為列傳也 夷:齊平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世天下可也
則世家久
B.人謂太史公為孔子立世家非是
是大不然
C.以德者,德在與在
而尊周者,諸侯之事
D.姜西溟以史遷列孔子于世家……
以天子之權(quán)歸之于周者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棲棲衰季之世
棲棲惶惶(生活在)衰微的末世
豈以仲尼躬將圣之資
難道是因為孔子本身具有成為圣人的資質(zhì)
C.太史公逆知其必當有褒崇之典
太史公預(yù)料到孔子一定會享有褒揚尊崇的禮儀
D.以其知有天子而能匡亂反正也
是因為他們知道周天子能夠扶正亂世
9.下列句子,最適合填在材料三【甲】處的一句是(3分)
A.世家之為義也,豈不以開國承家,世代相續(xù)?
B.以為孔子之道不因世家而尊。
C.然古今未有知其非者,亦可怪矣。
D.論來孔子只合作列傳。
10.司馬遷將孔子列入“世家”,引發(fā)了后世的很多討論。請根據(jù)以上材料,用自己的話在下列橫線處填寫恰當內(nèi)容。(6分)
四【2024北京豐臺二?!块喿x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合其體,得其性,則和;離其體,失其性,則乖。昔者圣人之作樂也,將以順天地之體,成萬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陰陽八風(fēng)之聲,均黃鐘中和之律,開群生萬物之情氣。故律呂【1】協(xié)則陰陽和,音聲適而萬物類,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歡,九州一其節(jié)。天地合其德則萬物合其生,刑賞不用而民自安矣。
乾坤易簡,故雅樂不煩;道德平淡,故五聲【2】無味。不煩則陰陽自通,無味則百物自樂。日遷善成化而不自知,風(fēng)俗移易而同于是樂,此自然之道,樂之所始也。
先王之為樂也,將以定萬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刑、教一體,禮、樂外內(nèi)也。刑弛則教不獨行,禮廢則樂無所立。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謂之禮;人安其生,情意無哀,謂之樂。禮逾其制則尊卑乖,樂失其序則親疏亂。禮定其象,樂平其心;禮治其外,樂化其內(nèi),禮樂正而天下平。
(取材于阮籍《樂論》)
注釋:【1】律呂:中國古典音樂名詞,分十二律,黃鐘是其中一律?!?】五聲:也稱“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
材料二
夫天地合德,萬物貴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為五色,發(fā)為五音。音聲之作,其猶臭味在于天地之間,其善與不善,雖遭遇濁亂,其體自若而無變也。豈以愛憎易操、哀樂改度哉?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guān)于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而后發(fā),則無系于聲音。夫五色有好丑,五聲有善惡,此物之自然也,皆無豫于內(nèi)。至夫哀樂自以事會,先遘于心,但因和聲【1】,以自顯發(fā)。和聲之感人心,亦猶酒醴之發(fā)人情也。酒以甘苦為主,而醉者以喜怒為用。其見歡戚為聲發(fā)而謂聲有哀樂,猶見喜怒為酒使而謂酒有喜怒之理也。故音聲有自然之和,而無系于人情。心之與聲,明為二物,殊途異軌,不相經(jīng)緯,焉得染太和【2】于歡戚,綴虛名于哀樂哉?
夫言移風(fēng)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后也。古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3】;知欲之不可絕,故因其所自。故為可奉之禮,制可導(dǎo)之樂。絲竹與俎豆【4】并存,進退相須,共為一體,從善日遷,然后化成。
(取材于嵇康《聲無哀樂論》)
注釋:【1】和聲:和諧的樂音?!?】太和:古代雅樂名稱?!?】遁:放縱?!?】俎豆:泛指禮器。
6. 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九州一其節(jié) 一:整齊
B. 禮逾其制則尊卑乖 乖:錯位
C. 亦猶酒醴之發(fā)人情也 發(fā):激發(fā)
D. 不相經(jīng)緯 經(jīng)緯:交織
7.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昔者圣人之作樂也 此物之自然也
B. 以迎陰陽八風(fēng)之聲 五行以成
C. 天地合其德則萬物合其生 人安其生
D. 日遷善成化而不自知 其體自若而無變也
8.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男女不易其所
男女不改變各自的位置
B. 風(fēng)俗移易而同于是樂
移風(fēng)易俗,于是百姓同樂
C. 皆無豫于內(nèi)
都與內(nèi)心的感情沒有關(guān)聯(lián)
D. 而醉者以喜怒為用
而醉酒的人把喜怒作為外在表現(xiàn)
9. 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阮籍認為,雅樂不煩擾百姓,五音也無韻味,卻可使萬物自得其樂。
B. 嵇康以酒取譬,說明音樂并無悲歡,只是把人的情感引發(fā)出來而已。
C. 阮籍文側(cè)重談音樂的教化作用,嵇康文側(cè)重探討音樂和情感的關(guān)系。
D. 在音樂的本質(zhì)方面,他們都認為音樂源于天地自然,具有自然屬性。
10. 關(guān)于音樂的教化作用,兩篇文章的見解有何異同?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五【2024北京朝陽二?!块喿x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書》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比粍t謂人不己若者,抑實有不己若者在也。太宗曰:“煬帝文辭奧博,是堯舜,非桀紂,行事何其相反?”魏征曰:“恃其雋才,驕矜自困,以至覆亡?!比粍t煬帝之奧博,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不己若,誠不若己矣,而人言又惡足以警之哉?
夫人主之怙過也,有以高居自逸而拒諫者矣,有以憑勢凌人而拒諫者矣。然忠直之士,卓然不撓,雖斥竄誅夷而不恤以言黜,而暴君不能奪其理,則身雖詘而道固伸也。且恃位而驕,恃威而橫,浮氣外張而中藏恧縮,迨乎虛驕稍息,追憶前非,固將曰:是吾所不知不能,而終不可誣者也。則諫者之言,或悔而見用矣。
夫人主之多聞廣識而給于辯者,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則言者不憚其威,而憚其小有才之辯慧。言之大,則以為夸也;言之切,則以為隘也;察情審理,擬議窮年,而彼已一覽而見謂無余;引古證今,依類長言,而時或旁征之有誤。則自非明燭天日,斷若雷霆者,恒惴惴焉恐言出而反為所折,抱忠而前、括囊而退者,十且八九矣。且夫堯舜之是,彼且是之矣,吾惡得以堯舜進之;桀紂之非,彼且非之矣,吾惡得以桀紂戒之。彼固曰:使我而為人臣,以稱說干人主,吾之瑯瑯鑿鑿以敷陳者,更辯于此也,彼誠不我若,而愛我若父,責(zé)我若子,為笑而已矣。天下雖大,賢人君子雖眾,誰肯以強智多聞見屈于我,而不捫舌以自免于辱乎?故人不己若,危亡之媒也;謂人不己若,而其危亡必矣。
嗚呼!豈徒人主哉?士而賢智多聞,當世固出其下,則欲以取擇善之益也難矣。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顏子之所以大也。雖然,人知其能與多矣,問之雖勤,且欲告而中訥,則問為虛設(shè),而只益其驕;惟若無若虛之情發(fā)于不容已,而問必以誠,然后人相忘于寡與不能,以昌言而不怯。
(取材于王夫之《讀通鑒論》)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雖斥竄誅夷而不恤以言黜 斥竄:斥退放逐
B.浮氣外張而中藏恧縮 恧縮:羞慚畏縮
C.括囊而退者 括囊:閉口不言
D.以昌言而不怯 昌言:言辭浮夸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C.
D.
A.
B.
且恃位而驕 或悔而見用矣
十且八九矣 而彼已一覽而見謂無余
使我而為人臣 誰肯以強智多聞見屈于我
為笑而已矣 以能問于不能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而人言又惡足以警之哉
但人言可畏不也是值得警惕的事嗎
B.迨乎虛驕稍息
等到虛浮驕矜之氣漸漸消失
C.察情審理,擬議窮年
觀察審度情理,斟酌措辭很長時間
D.吾之瑯瑯鑿鑿以敷陳者
我聲音洪亮、言辭肯定地詳盡陳述的樣子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煬帝明白堯舜的治國之道是正確的,但自己卻不據(jù)此行事。
B.忠直的臣子不會畏懼威勢,暴君也無法阻止他們進言勸諫。
C.君主認識到自己不知不能,才會反思懺悔對進諫者的誣陷。
D.像顏淵這樣的大賢,通常是很難聽到對自己有益的建議的。
10.本文第三段末說“人不己若,危亡之媒也;謂人不己若,而其危亡必矣”,意思是“別人都不如自己,可能會導(dǎo)致危亡;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一定會導(dǎo)致危亡”。請結(jié)合本段,用自己的話談?wù)勛髡哌@樣說的理由。(6分)
六【2024北京順義二?!块喿x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先王制禮以導(dǎo)民志,樂以和民聲,政以一民行,刑以防民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1】,非致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2】,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3】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yǎng),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禮樂,人為之節(jié):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xiāng)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取材于《禮記·樂記》)
注釋:【1】食饗之禮:食禮和饗禮,古代招待賓客及宗廟祭祀的禮儀。【2】知(zhì)知:前“知”,指心智;后“知”為感知、知曉?!?】人化物:人化于物,即人天賦的善性受外物影響而異化。
6. 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政以一民行 一:統(tǒng)一
B. 其政乖 乖:反常
C. 非致味也 致:招致
D. 所以正交接也 交:交際
7.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先王制禮以導(dǎo)民志 亡國之音哀以思
B.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C. 情動于中 感于物而動
D. 天之性也 夫物之感人無窮
8.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其極一也
它們要綜合地發(fā)揮作用
B. 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臣下犯上欺上、圖謀私利而無法遏止
C. 則幾于禮矣
就接近于懂得禮了
D. 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不能反躬自省,天性就泯滅了
9. 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指出音樂產(chǎn)生于人類的心理活動,產(chǎn)生于人類的情感。
B. 文中以“桑間濮上之音”的事例來證明音樂與政治有關(guān)聯(lián)。
C. 作者認為人生性平和,卻又易于受外物之所感而產(chǎn)生欲念。
D. 作者認為以禮樂“節(jié)民心”“和民聲”,君王的治道就完備了。
10. 本文指出禮樂制度有很高的價值,可以用來教育民眾,感化人心。請結(jié)合文章第四、五段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說明作者是如何闡明這一思想的。
七【2024北京昌平二?!块喿x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初,燕太子丹嘗質(zhì)于趙,與王川善。王即位,丹為質(zhì)于秦,王不禮焉。丹怒,亡歸。燕太子丹怨王,欲報之,以問其傅鞠武。鞠武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媾匈奴以圖秦。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令人心惛然,恐不能須臾?!?br>頃之,將軍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諫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于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太子曰:“樊將軍窮困于天下,歸身于丹,是國丹命卒之時也,愿更慮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禍以為福,計淺而怨深,連結(jié)一人之后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所謂資怨而助禍矣?!碧硬宦?。
太子聞衛(wèi)人荊軻之賢,卑辭厚禮而請見之。謂軻曰:“今秦已虜韓王,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趙不能支秦,則禍必至于燕。燕小弱,數(shù)困于兵,何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若不可,則因而刺殺之。彼大將擅兵于外而內(nèi)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唯荊卿留意焉!”荊軻許之。于是舍荊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門下,所以奉養(yǎng)荊軻,無所不至。
及王翦滅趙,太子聞之懼,欲遣荊軻行。荊軻曰:“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有以報?!碧釉?“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也!”荊軻乃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計將安出?”荊卿曰:“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椹其胸,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遂自刎。太子聞之,奔往伏哭,然已無奈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藥燁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裝為遣荊軻,以燕勇士秦舞陽為之副,使入秦。
荊軻至咸陽,事終不成,為秦王左右斬于咸陽宮。王使王翦伐燕,遂亡燕。
臣光曰:燕丹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輕慮淺謀,挑怨速禍。論者或謂之賢,豈不過哉!
(取材于《資治通鑒·秦紀》)
注釋:【1]王:秦王贏政。嬴政出生在趙國,并于此度過了童年。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愿太子疾遣樊將軍人匈奴 疾:盡快
B.何足以當秦 當:抵擋
C.于是舍荊卿于上舍 舍:安置
D.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豫:出巡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4.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
這就好比把肉棄置在餓虎往來的小道上
B.連結(jié)一人之后交
結(jié)識一個人而后與他交流
C.數(shù)困于兵
屢次被戰(zhàn)爭拖累
D.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
血沾濕衣裳,人就沒有不立即死亡的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王與燕丹同在趙國時,秦王未以禮對待燕丹,為燕丹的報復(fù)埋下伏筆。
B.燕丹向荊軻陳說秦國蠶食諸侯國,表示自己要招募勇士劫持或刺殺秦王。
C.荊軻希望樊於期獻出自己的頭顱,確保自己能贏得秦王好感并接近秦王。
D.燕丹派遣荊軻報復(fù)秦王,行動失敗,反招來秦國的攻打,導(dǎo)致燕國滅亡。
10.司馬光為何認為燕太子丹“輕慮淺謀(考慮不全面,計劃不周密)”?請結(jié)合具體
情節(jié)簡要說明。(6分)

相關(guān)試卷

專題03 文言文閱讀--2024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浙江專用):

這是一份專題03 文言文閱讀--2024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浙江專用),文件包含專題03文言文閱讀原卷版docx、專題03文言文閱讀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52頁, 歡迎下載使用。

專題03 文言文閱讀--2024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天津?qū)S茫?/a>

這是一份專題03 文言文閱讀--2024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天津?qū)S茫?,文件包含專題03文言文閱讀原卷版docx、專題03文言文閱讀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30頁, 歡迎下載使用。

專題03 文言文閱讀--2024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江蘇專用):

這是一份專題03 文言文閱讀--2024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江蘇專用),文件包含專題03文言文閱讀原卷版docx、專題03文言文閱讀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60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專題10 寫作--2024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北京專用)

專題10 寫作--2024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北京專用)

專題06 論語--2024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北京專用)

專題06 論語--2024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北京專用)

專題02 文言文閱讀--2024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北京專用)

專題02 文言文閱讀--2024年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北京專用)

北京市各地區(qū)2023屆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02文言文閱讀

北京市各地區(qū)2023屆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02文言文閱讀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xí)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高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xí)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xí)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