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共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班級、姓名、學號寫在密封線內(nèi)。
一、單項選擇題∶共11題,每題4分,共4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
1. 以下關(guān)于物理學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學相關(guān)知識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在不需要考慮物體本身的大小和形狀時,用質(zhì)點來代替物體的方法叫假設法
B. 當時,平均速度可看成瞬時速度,這運用了理想模型法
C.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學中的三個基本單位為:、、
D. 加速度與質(zhì)量、合外力之間的關(guān)系,利用了比值定義法
2. 如圖是頻閃照相機拍攝的籃球離開手后在空中的運動軌跡,忽略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籃球離開手瞬間的加速度為0
B. 籃球經(jīng)過軌跡最高點時的速度為0
C. 籃球經(jīng)過A點處受到的合外力方向沿軌跡的切線方向
D. 籃球從離開手到落入籃筐過程中速度變化量的方向始終豎直向下
3. 學校門口水平地面上有一質(zhì)量為m的石礅,石礅與水平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兩位工作人員用輕繩按圖甲所示的方式勻速移動石礅時,兩根輕繩水平,延長線之間的夾角為,俯視圖如圖乙所示。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忽略輕繩與石墩之間的摩擦,則輕繩的拉力大小為( )
A. B. C. D.
4. 課間,一些“彈簧”男常在走廊上跳摸指示牌秀彈跳。如圖所示,身高1.60m的小李同學在指示牌正下方原地豎直向上跳起,手指恰好能摸到指示牌的下邊沿,已知指示牌下邊沿到地面的豎直距離為2.50m。小李同學雙腳離地時速度大小最接近于( )
A. 0.5m/sB. 3m/sC. 6m/sD. 9m/s
5. 某同學用智能手機中加速度傳感器研究運動。用手掌托著手機,打開加速度傳感器,手掌從靜止開始迅速上下運動,得到豎直方向的加速度隨時間變化圖像如圖所示,以豎直向上為正方向,重力加速度g =10m/s2,由此可判斷出手機( )
A. t1時刻運動到最高點
B. t2時刻運動到最高點
C. t3時刻對手掌的壓力為零
D. t1~t3時間內(nèi),受到支持力先減小再增大
6. 如圖,質(zhì)量分別為、、、m的四個小球A、B、C、D,通過細線或輕彈簧互相連接,懸掛于O點,處于靜止狀態(tài),重力加速度為g。若將B、C間的細線剪斷,則剪斷瞬間B和C的加速度大小分別為( )
A. g,B. 2g,C. 2g,D. g,
7. 消毒碗柜的金屬碗架可以將碗豎直放置于兩條金屬桿之間,如圖所示。取某個碗的正視圖如圖所示,其中a、b分別為兩光滑水平金屬桿,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若減小a、b間距,碗仍保持豎直靜止,碗的合力減小
B. 若減小a、b間距,碗仍保持豎直靜止,a桿受到的彈力不變
C. 若將質(zhì)量相同、半徑更大的碗豎直放置于a、b桿之間,碗受到桿的作用力變小
D. 若將質(zhì)量相同、半徑更大的碗豎直放置于a、b桿之間,碗受到桿的作用力不變
8. 圖(a)為應用于機場和火車站的安全檢查儀,其傳送裝置可簡化為圖(b)所示的模型。緊朋的傳送帶始終以的恒定速率運行,旅客將行李無初速度地放在處時,也以的恒定速度平行于傳送帶運動到處取行李,、間的距離為,行李與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重力加速度取,則( )
A. 行李在傳送帶上一直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B. 乘客與行李同時到達處
C. 乘客提前到達處
D. 行李提前到達處
9. 小船從M出發(fā)橫渡一條河,船頭始終垂直于河岸方向,船速大小不變。已知小船的運動軌跡如圖甲中虛線所示,則能表示河水的流速(圖中箭頭的長短表示流速的大?。┑氖牵? )
A. B. C. D.
10. 如圖所示,帶支架平板小車沿水平面向左做直線運動,小球A用細線懸掛于支架前端,質(zhì)量為m的物塊B始終相對于小車靜止在小車右端。B與小車平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若某時刻觀察到細線偏離豎直方向θ角,則此刻小車對物塊B的作用力的大小為(重力加速度為g)( )
A. B. C. D.
11. 如圖所示,Q物塊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上方連接一輕彈簧時刻將P物塊從彈簧上端由靜止釋放.P向下運動距離為時,所受合外力為零;運動時間為時到達最低點.在P運動的過程中,不計空氣阻力.下列關(guān)于P物塊的速度v、相對于初始位置的位移x,Q物塊所受彈簧的彈力F、對地面的壓力N之間關(guān)系可能正確的是( )
A. B. C. D.
二、非選擇題∶共5題,共56分。其中第13題第16題解答時請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驟,只寫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數(shù)值計算時,答案中必須明確寫出數(shù)值和單位。
12. 某小組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完成“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guān)系”的實驗。
(1)該實驗中,認為細繩中拉力近似等于砝碼重力,砝碼質(zhì)量m_____________(需要或不需要)遠小于滑塊質(zhì)量M。
(2)實驗小組將滑塊從圖甲所示位置由靜止釋放,測得遮光條通過光電門1、2的時間分別為、,兩個光電門間的距離為L,遮光條的寬度為d,則滑塊加速度大小___________。(用字母、、L、d表示)
(3)為了減小實驗誤差,該小組同學測得兩個光電門間的距離為L,遮光條從光電門1運動到光電門2的時間為t。保持光電門2的位置及滑塊在導軌上釋放的位置不變,改變光電門1的位置進行多次測量,經(jīng)過多次實驗測得多組L和t,作出圖像,如圖丙所示。已知圖像的縱軸截距為,橫軸截距為,則表示遮光條通過光電門___________(選填“1”或“2”)時的速度大小,滑塊的加速度大小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4)為探究滑塊加速度與質(zhì)量M關(guān)系,保持槽碼質(zhì)量m不變,改變滑塊與遮光條的總質(zhì)量M,實驗中用槽碼重力mg代替細線拉力,把細線中實際拉力記為F,由此引起的相對誤差表示為。請寫出δ隨M變化的關(guān)系式:___________。
13. 如圖,滑雪者與裝備的總質(zhì)量為80kg,從靜止開始沿山坡勻加速直線滑下,山坡傾角為37°,滑雪者受到的阻力(包括空氣阻力和摩擦阻力)大小恒為80N。?。磺螅?br>(1)雪面對滑雪者的支持力大??;
(2)滑雪者4s內(nèi)的位移(假設山坡足夠長)。
14. 如圖所示,解放軍戰(zhàn)士在水平地面上拉著車輪進行負荷訓練,運動過程中保持繩子與水平面間的夾角恒為,車輪質(zhì)量為,重力加速度為,,。
(1)當車輪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若地面對車輪阻力大小為,求繩中的拉力大小和車輪對地面的壓力大小;
(2)若訓練的過程中,為確保車輪不飛離地面,求繩中拉力的最大值大小。
15. 如圖所示,滑雪運動員通過助滑道加速后從A點垂直于緩沖坡以起跳,最后落在緩沖坡上的B點,軌跡上的C點與A點等高(圖中未畫出),已知緩沖坡傾角θ=37°,不計空氣阻力。已知sin37°=0.6,cs37°=0.8,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運動員從A點到C點過程中速度變化量的大??;
(2)緩沖坡上A、B兩點間的距離L;
(3)運動員落在B點的速度方向與水平面夾角的正切值k。
16. 質(zhì)量為的長木板置于水平面上,物塊(視為質(zhì)點)質(zhì)量,初始時刻物塊處于長木板右端。長木板與水平面間、物塊與長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分別為和。某時刻分別給長木板和物塊如圖所示的初速度,大小分別為,方向相反。物塊在以后運動過程始終沒有滑離長木板。取。求:
(1)剛開始運動時長木板與物塊的加速度大小和;
(2)從開始運動到物塊與長木板速度第一次相等所用的時間;
(3)到兩者都靜止時,物塊距木板右端的距離。
2024—2025學年高一第一學期期末迎考卷
物 理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共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班級、姓名、學號寫在密封線內(nèi)。
一、單項選擇題∶共11題,每題4分,共4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
1. 以下關(guān)于物理學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學相關(guān)知識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在不需要考慮物體本身的大小和形狀時,用質(zhì)點來代替物體的方法叫假設法
B. 當時,平均速度可看成瞬時速度,這運用了理想模型法
C.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學中的三個基本單位為:、、
D. 加速度與質(zhì)量、合外力之間的關(guān)系,利用了比值定義法
【答案】C
【解析】
【詳解】A.在不需要考慮物體本身的大小和形狀時,用質(zhì)點來代替物體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故A錯誤;
B.時,平均速度可看成瞬時速度,這運用了極限法,故B錯誤;
C.在國際單位制中,力學中的三個基本單位為:、、,故C正確;
D.在實驗探究加速度a與力F、質(zhì)量m的關(guān)系時,運用了控制變量法,不是比值定義法,故D錯誤。
故選C。
2. 如圖是頻閃照相機拍攝的籃球離開手后在空中的運動軌跡,忽略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籃球離開手瞬間的加速度為0
B. 籃球經(jīng)過軌跡最高點時的速度為0
C. 籃球經(jīng)過A點處受到的合外力方向沿軌跡的切線方向
D. 籃球從離開手到落入籃筐過程中速度變化量的方向始終豎直向下
【答案】D
【解析】
【詳解】A.籃球離開手瞬間的加速度為g,故A錯誤;
B.籃球經(jīng)過軌跡最高點時水平方向仍有速度,速度不為0,故B錯誤;
C.忽略空氣阻力,籃球經(jīng)過A點處受到的合外力方向豎直向下,故C錯誤;
D.籃球從離開手到落入籃筐過程中速度變化量的方向為加速度方向,始終豎直向下,故D正確。
故選D。
3. 學校門口水平地面上有一質(zhì)量為m的石礅,石礅與水平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兩位工作人員用輕繩按圖甲所示的方式勻速移動石礅時,兩根輕繩水平,延長線之間的夾角為,俯視圖如圖乙所示。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忽略輕繩與石墩之間的摩擦,則輕繩的拉力大小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jù)題意,設輕繩的拉力大小為,由平衡條件有
解得
故選A。
4. 課間,一些“彈簧”男常在走廊上跳摸指示牌秀彈跳。如圖所示,身高1.60m的小李同學在指示牌正下方原地豎直向上跳起,手指恰好能摸到指示牌的下邊沿,已知指示牌下邊沿到地面的豎直距離為2.50m。小李同學雙腳離地時速度大小最接近于( )
A. 0.5m/sB. 3m/sC. 6m/sD. 9m/s
【答案】B
【解析】
【詳解】小李起跳后做勻減速直線運動,采用逆向思維,小李向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則有
解得
結(jié)合生活實際可知,原地站立且胳膊向上時,手指離地高度約為2.0m,則
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
故選B。
5. 某同學用智能手機中加速度傳感器研究運動。用手掌托著手機,打開加速度傳感器,手掌從靜止開始迅速上下運動,得到豎直方向的加速度隨時間變化圖像如圖所示,以豎直向上為正方向,重力加速度g =10m/s2,由此可判斷出手機( )
A. t1時刻運動到最高點
B. t2時刻運動到最高點
C. t3時刻對手掌的壓力為零
D. t1~t3時間內(nèi),受到的支持力先減小再增大
【答案】C
【解析】
【詳解】A.t1時刻向上加速度最大,此時手機將繼續(xù)向上運動,此時刻沒有運動到最高點,故A錯誤;
B.t2時刻加速度為零,此時向上的速度最大,還沒有運動到最高點,故B錯誤;
C.t3時刻加速度為向下的g,此時手機完全失重,則對手掌的壓力為零,故C正確;
D.t1~t3時間內(nèi),加速度先向上后向下,則手機先超重后失重,則手機受到的支持力先增大再減小,故D錯誤。
故選C。
6. 如圖,質(zhì)量分別為、、、m的四個小球A、B、C、D,通過細線或輕彈簧互相連接,懸掛于O點,處于靜止狀態(tài),重力加速度為g。若將B、C間的細線剪斷,則剪斷瞬間B和C的加速度大小分別為( )
A. g,B. 2g,C. 2g,D. g,
【答案】A
【解析】
【詳解】剪斷前,對BCD分析
對D
剪斷后,對B
解得
方向豎直向上;對C
解得
方向豎直向下。
故選A。
7. 消毒碗柜的金屬碗架可以將碗豎直放置于兩條金屬桿之間,如圖所示。取某個碗的正視圖如圖所示,其中a、b分別為兩光滑水平金屬桿,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若減小a、b間距,碗仍保持豎直靜止,碗的合力減小
B. 若減小a、b間距,碗仍保持豎直靜止,a桿受到的彈力不變
C. 若將質(zhì)量相同、半徑更大的碗豎直放置于a、b桿之間,碗受到桿的作用力變小
D. 若將質(zhì)量相同、半徑更大的碗豎直放置于a、b桿之間,碗受到桿的作用力不變
【答案】D
【解析】
【詳解】
A.若減小a、b間距,碗仍保持豎直靜止,碗的合力仍為零,合力不變,選項A錯誤;
B.對碗受力分析如圖,設b點對碗的彈力F2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θ,則
若減小a、b間距,則θ減小,a桿受到的彈力F1減小,選項B錯誤;
CD.桿對碗的作用力與碗的重力等大反向,則將質(zhì)量相同、半徑更大的碗豎直放置于a、b桿之間,則碗受到桿的作用力不變,總等于重力,選項C錯誤,D正確。
故選D。
8. 圖(a)為應用于機場和火車站的安全檢查儀,其傳送裝置可簡化為圖(b)所示的模型。緊朋的傳送帶始終以的恒定速率運行,旅客將行李無初速度地放在處時,也以的恒定速度平行于傳送帶運動到處取行李,、間的距離為,行李與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重力加速度取,則( )
A. 行李在傳送帶上一直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B. 乘客與行李同時到達處
C. 乘客提前到達處
D. 行李提前到達處
【答案】C
【解析】
【詳解】將行李無初速度地放在A處時,行李在傳送帶上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解得
行李與傳送帶達到共速所用時間,由速度時間公式可得
由位移時間公式可得行李的位移為
可知行李與傳送帶達到共速后,隨傳送帶一起做勻速運動,做勻速運動時間為
行李從A到B的時間為
乘客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從A到B的時間為
可知乘客提前0.25s到達B處, 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9. 小船從M出發(fā)橫渡一條河,船頭始終垂直于河岸方向,船速大小不變。已知小船的運動軌跡如圖甲中虛線所示,則能表示河水的流速(圖中箭頭的長短表示流速的大小)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詳解】小船做曲線運動,小船的合速度沿切線,船頭始終垂直于河岸方向,設小船合速度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則有
小船運動過程中,小船合速度與水平方向的夾角先減小后增大,由于船速大小不變,可知先增后減小。
故選C。
10. 如圖所示,帶支架的平板小車沿水平面向左做直線運動,小球A用細線懸掛于支架前端,質(zhì)量為m的物塊B始終相對于小車靜止在小車右端。B與小車平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若某時刻觀察到細線偏離豎直方向θ角,則此刻小車對物塊B的作用力的大小為(重力加速度為g)(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詳解】以A為研究對象,受力如圖所示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
解得
方向水平向右;以B為研究對象,小車對B的摩擦力大小為
方向水平向右;小車對B的支持力大小為
方向豎直向上;則小車對物塊B產(chǎn)生的作用力的大小為
方向斜向右上方。
故選D。
11. 如圖所示,Q物塊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上方連接一輕彈簧時刻將P物塊從彈簧的上端由靜止釋放.P向下運動距離為時,所受合外力為零;運動時間為時到達最低點.在P運動的過程中,不計空氣阻力.下列關(guān)于P物塊的速度v、相對于初始位置的位移x,Q物塊所受彈簧的彈力F、對地面的壓力N之間關(guān)系可能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詳解】AD.由物塊P的受力可知
由此可知,隨著物塊P向下的運動,彈簧的壓縮量越來越大,彈力也越來越大,故P向下運動距離為的過程加速度向下減小,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P從距離為向下運動距離至的過程中加速度向上增大,做加速度增大的減速運動,A錯誤,D正確;
B.Q物塊所受彈簧的彈力F與P物塊所受彈力大小相等,由胡克定律可知,隨著壓縮量的增加,越來越大直至速度為零,B錯誤;
C.由物塊Q的受力可知
P物塊運動時間為時到達最低點,此時彈簧的彈力最大,C錯誤。
故選D。
二、非選擇題∶共5題,共56分。其中第13題第16題解答時請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驟,只寫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數(shù)值計算時,答案中必須明確寫出數(shù)值和單位。
12. 某小組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完成“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guān)系”的實驗。
(1)該實驗中,認為細繩中拉力近似等于砝碼重力,砝碼質(zhì)量m_____________(需要或不需要)遠小于滑塊質(zhì)量M。
(2)實驗小組將滑塊從圖甲所示位置由靜止釋放,測得遮光條通過光電門1、2的時間分別為、,兩個光電門間的距離為L,遮光條的寬度為d,則滑塊加速度大小___________。(用字母、、L、d表示)
(3)為了減小實驗誤差,該小組同學測得兩個光電門間的距離為L,遮光條從光電門1運動到光電門2的時間為t。保持光電門2的位置及滑塊在導軌上釋放的位置不變,改變光電門1的位置進行多次測量,經(jīng)過多次實驗測得多組L和t,作出圖像,如圖丙所示。已知圖像的縱軸截距為,橫軸截距為,則表示遮光條通過光電門___________(選填“1”或“2”)時的速度大小,滑塊的加速度大小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4)為探究滑塊加速度與質(zhì)量M的關(guān)系,保持槽碼質(zhì)量m不變,改變滑塊與遮光條的總質(zhì)量M,實驗中用槽碼重力mg代替細線拉力,把細線中實際拉力記為F,由此引起的相對誤差表示為。請寫出δ隨M變化的關(guān)系式:___________。
【答案】(1)需要 (2)
(3) ①. 2 ②.
(4)
【解析】
【小問1詳解】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所以
若細繩中拉力近似等于砝碼重力,砝碼質(zhì)量m需要遠小于滑塊質(zhì)量M。
【小問2詳解】
遮光條通過光電門1、2的速度分別為
,
所以
【小問3詳解】
[1][2]根據(jù)逆向思維法可知,滑塊從光電門2運動到光電門1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根據(jù)位移與時間關(guān)系可得
則
該解析式與圖線符合,所以v0表示遮光條通過光電門2的速度的大小,且
所以
【小問4詳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
13. 如圖,滑雪者與裝備的總質(zhì)量為80kg,從靜止開始沿山坡勻加速直線滑下,山坡傾角為37°,滑雪者受到的阻力(包括空氣阻力和摩擦阻力)大小恒為80N。??;求:
(1)雪面對滑雪者的支持力大?。?br>(2)滑雪者4s內(nèi)的位移(假設山坡足夠長)。
【答案】(1)640N
(2)40m
【解析】
【小問1詳解】
根據(jù)共點力平衡條件有
解得
【小問2詳解】
沿斜面方向,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
根據(jù)位移與時間的關(guān)系有
解得
14. 如圖所示,解放軍戰(zhàn)士在水平地面上拉著車輪進行負荷訓練,運動過程中保持繩子與水平面間的夾角恒為,車輪質(zhì)量為,重力加速度為,,。
(1)當車輪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若地面對車輪阻力大小為,求繩中的拉力大小和車輪對地面的壓力大?。?br>(2)若訓練的過程中,為確保車輪不飛離地面,求繩中拉力的最大值大小。
【答案】(1),;(2)
【解析】
【詳解】(1)車輪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據(jù)平衡條件可得
解得
,
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車輪對地面的壓力大小為
(2)為確保車輪不飛離地面,有
可得
繩中拉力的最大值大小為
15. 如圖所示,滑雪運動員通過助滑道加速后從A點垂直于緩沖坡以起跳,最后落在緩沖坡上B點,軌跡上的C點與A點等高(圖中未畫出),已知緩沖坡傾角θ=37°,不計空氣阻力。已知sin37°=0.6,cs37°=0.8,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運動員從A點到C點過程中速度變化量的大?。?br>(2)緩沖坡上A、B兩點間的距離L;
(3)運動員落在B點的速度方向與水平面夾角的正切值k。
【答案】(1)32m/s;(2)75m;(3)
【解析】
【詳解】(1)運動員豎直分速度
從A點到C點過程中速度變化量大小為
(2)沿緩沖坡為x軸,起跳方向為y軸。
y向加速度為
y向往返時間為
x向加速度為
AB之間的距離為
(3)沿水平方向為x軸,豎直方向為y軸。
著陸時水平方向的分速度為
著陸時豎直方向的分速度為
著陸速度與地面夾角的正切值為
16. 質(zhì)量為的長木板置于水平面上,物塊(視為質(zhì)點)質(zhì)量,初始時刻物塊處于長木板右端。長木板與水平面間、物塊與長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分別為和。某時刻分別給長木板和物塊如圖所示的初速度,大小分別為,方向相反。物塊在以后運動過程始終沒有滑離長木板。取。求:
(1)剛開始運動時長木板與物塊的加速度大小和;
(2)從開始運動到物塊與長木板速度第一次相等所用的時間;
(3)到兩者都靜止時,物塊距木板右端的距離。
【答案】(1)2m/s2;1m/s2
(2)2s (3)5.8125m
【解析】
【小問1詳解】
對長木板受力分析
解得
對物塊受力分析得
解得
【小問2詳解】
對物塊與木板的運動情況分析,結(jié)合(1)問作出長木板與物塊的圖像如圖
令水平向右為正方向,設經(jīng)時間物塊與木板的速度相同,有
解得
此時的速度
【小問3詳解】
物塊與長木板速度達到相等后的運動分析:由于,所以接下來物塊與長木板以不同的加速度向前減速。對物塊受力分析知:物塊加速度仍為
對長木板受力分析得
解得
長木板從二者速度相等經(jīng)時間減速停下
解得
長木板在與物塊速度相等前運動的位移為
長木板在時間內(nèi)位移為
可得
由圖物塊的v-t圖可知,物塊對地位移為
向右運動兩者的相對位移為
這是一份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物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共2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01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江蘇省蘇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學業(yè)陽光指標調(diào)研物理試題(解析版),共1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包含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江蘇省蘇州市高二(上)期末迎考(A卷)物理試卷(解析版),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答題前,考生務必將班級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