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5題,每題1分,共2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
空氣和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卮?~7題。
1. 通過實驗測定了空氣組成的科學家是( )
A. 拉瓦錫B. 達爾文
C. 道爾頓D. 牛頓
【答案】A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通過實驗測定了空氣組成的科學家是拉瓦錫。故選A.
2. 空氣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空氣中體積含量約占的氣體是( )
A. 氧氣B. 氮氣
C. 二氧化碳D. 稀有氣體
【答案】B
【解析】
【詳解】A、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21%,約占空氣體積的,不符合題意;
B、氮氣約占空氣體積的78%,約占空氣體積的,符合題意;
C、二氧化碳約占空氣體積的0.03%,不符合題意;
D、稀有氣體約占空氣體積的0.94%,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 下列物質中,不屬于空氣污染物的是( )
A. PM10B. 二氧化硫C. 一氧化碳D. 氮氣
【答案】D
【解析】
【詳解】A、PM10是指微粒直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屬于可吸入顆粒物,屬于大氣污染物,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B、空氣中二氧化硫含量過高會導致酸雨的形成,二氧化硫屬于大氣污染物,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C、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氣中,屬于大氣污染物,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D、氮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不屬于空氣污染物,該選項符合題意,故選D。
4. 下列變化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 食物腐敗B. 冰雪融化
C. 海水蒸發(fā)D. 分離液態(tài)空氣制氧氣
【答案】A
【解析】
【詳解】A、食物腐敗指食物在細菌、氧氣共同作用下發(fā)生氧化變質,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A選項符合題意;
B、冰雪融化,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B選項不符合題意;
C、海水蒸發(fā),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C選項不符合題意;
D、分離液態(tài)空氣制取氧氣,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D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5. 夏天從冰箱里拿出來飲料瓶,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后外壁會潮濕,說明空氣中含有( )
A. 氮氣B. 氧氣
C. 水蒸氣D. 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詳解】因為從冰箱中拿出一瓶飲料溫度比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較低溫度液化為液體水,使飲料瓶外壁變得潮濕;
故選 :C。
6. 下列物質在O2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的是( )
A. 木炭B. 鎂條C. 蠟燭D. 鐵絲
【答案】D
【解析】
【詳解】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放出大量熱,故選:D。
7. 下列凈水方法中,凈化程度最高的是( )
A. 蒸餾B. 過濾C. 吸附D. 沉降
【答案】A
【解析】
【詳解】A. 蒸餾后得到的是蒸餾水,凈水方法中,凈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餾,此選項符合題意;
B. 通過過濾可將難溶于水的固體物質與液體分離,過濾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的雜質,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C. 吸附只能除去水中的異味和色素,不會除去其它可溶性雜質,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D. 沉降只能除去顆粒較大的雜質,不會除去其它雜質,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我們要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完成下面小題。
8. 下列做法不利于提高空氣質量的是( )
A. 鼓勵駕駛私家車出行B. 積極參與植樹造林
C. 減少燃放煙花爆竹D. 控制有害煙塵排放
9. 下列安全圖標中,表示“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是( )
A. B.
C. D.
10. 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利于保護水資源的是( )
A. 用淘米水澆花B. 選用節(jié)水龍頭
C. 用洗過衣服的水沖馬桶D. 隔夜的白開水直接倒掉
【答案】8. A 9. B 10. D
【解析】
【8題詳解】A、汽車尾氣會污染空氣,則鼓勵駕駛私家車出行,不利于保護空氣,該選項符合題意;
B、積極植樹造林,能保護環(huán)境,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C、燃放煙花爆竹,會污染環(huán)境,減少燃放煙花爆竹,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D、控制有害煙塵排放,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9題詳解】A、該圖為禁止抽煙的標志,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B、該圖為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標志,該選項符合題意;
C、該圖為禁止煙火的標志,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D、該圖為禁止放易燃物的標志,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0題詳解】A、用淘米水澆花,一水多用,能保護水資源,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B、選用節(jié)水龍頭能保護水資源,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C、用洗過衣服的水沖馬桶,一水多用,能保護水資源,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D、隔夜的白開水直接倒掉,會浪費水資源,該選項符合題意。
故選D。
從原子、分子等微觀視角認識物質。完成下面小題。
11. 下列物質由原子構成的是( )
A. 鐵B. 水C. 氮氣D. 氯化鈉
12. 碳-14常用于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碳-14原子的原子核內(nèi)含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則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為( )
A. 2B. 6C. 8D. 14
13. 下列各種粒子,不帶電的是( )
A. 原子核B. 質子C. 中子D. 電子
14. 下列有關分子、原子和離子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分子由原子構成B. 原子可轉化成離子
C.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D. 分子、原子和離子都能構成物質
【答案】11. A 12. B 13. C 14. C
【解析】
【11題詳解】A、鐵是金屬由原子直接構成,A選項符合題意;
B、水由分子構成,B選項不符合題意;
C、氮氣由分子構成,C選項不符合題意;
D、氯化鈉由離子構成,D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2題詳解】原子中核電荷數(shù)=核內(nèi)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由題意碳-14原子的原子核內(nèi)含有6個質子,則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為6。
故選:B。
【13題詳解】A、原子核帶正電,A選項錯誤;
B、質子帶正電,B選項錯誤;
C、中子不帶電,C選項正確;
D、電子帶負電,D選項錯誤;
故選:C。
【14題詳解】A、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A選項正確;
B、原子得失電子后可以形成離子,B選項正確;
C、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C選項錯誤;
D、分子、原子和離子都能構成物質,D選項正確;
故選:C。
控制燃燒的條件,可以對燃燒進行調控。完成下面小題。
15. “滅火彈”是一種新型滅火器,將其投入火災現(xiàn)場,可迅速釋放出超細干粉,覆蓋在可燃物表面。其滅火原理是( )
A. 隔絕氧氣B. 降低著火點
C. 清除可燃物D. 降溫至著火點以下
16. 下列滅火措施不正確的是( )
A. 森林起火,開辟隔離帶
B. 電線老化短路起火,用水澆滅
C. 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用鍋蓋蓋滅
D. 酒精燈灑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燒,用濕布蓋滅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題詳解】由題干可知,“滅火彈”是一種新型滅火器,將其投入火災現(xiàn)場,可迅速釋放出超細干粉,覆蓋在可燃物表面,因此,該滅火原理為隔絕氧氣或空氣,故選A。
【16題詳解】A.森林起火,開辟隔離帶,能夠使可燃物與正在燃燒的物質隔離,起到滅火的目的,故選項措施正確,不符合題意;
B.電線老化短路起火,應先切斷電源,不能用水澆滅,會引起觸電,故選項措施錯誤,符合題意;
C.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用鍋蓋蓋滅,起到隔絕空氣從而達到滅火的目的,故選項措施正確,不符合題意;
D.酒精燈灑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燒,由于酒精能與水以任意比例混合,故不能用水澆滅,用濕布蓋滅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從而滅火,故選項措施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
通過化學反應可以實現(xiàn)物質轉化。完成下面小題。
17. 下列屬于分解反應的是( )
A. 鐵+氧氣四氧化三鐵B. 鎂+鹽酸→氯化鎂+氫氣
C. 氧化汞汞+氧氣 D. 甲烷+氧氣水+二氧化碳
18. 下列關于催化劑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B. 在反應后其質量發(fā)生了變化
C. 在反應后其化學性質發(fā)生了改變D. 所有化學反應都需要催化劑
【答案】17. C 18. A
【解析】
【17題詳解】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反應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
A、鐵+氧氣四氧化三鐵,由兩種物質反應生成一種物質,不屬于分解反應,A選項錯誤;
B、鎂+鹽酸→氯化鎂+氫氣,由兩種物質反應生成兩種物質,不屬于分解反應,B選項錯誤;
C、氧化汞汞+氧氣,由一種物質反應生成兩種物質,屬于分解反應,C選項正確;
D、甲烷+氧氣水+二氧化碳,由兩種物質反應生成兩種物質,不屬于分解反應,D選項錯誤。
故選:C。
【18題詳解】A、催化劑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A選項正確;
B、催化劑的質量在化學反應前后保持不變,B選項錯誤;
C、催化劑的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保持不變,C選項錯誤;
D、不是所有化學反應都需要催化劑,例如蠟燭燃燒不需要催化劑,D選項錯誤。
故選:A。
實驗是化學研究的基礎。完成下面小題。
19. 下列儀器不能加熱的是( )
A. 燒杯B. 試管C. 量筒D. 燃燒匙
20. 下列關于過濾操作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濾紙的邊緣要低于漏斗口
B. 液面不要低于濾紙邊緣
C. 玻璃棒要靠三層濾紙的一邊
D. 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緊靠燒杯的內(nèi)壁
21. 下列行為中,符合實驗室安全規(guī)則要求的是( )
A. 用手直接抓取藥品
B. 湊近試劑瓶口聞藥品氣味
C. 實驗結束后,剩余藥品倒入下水道
D. 加熱后的試管,不能立即接觸冷水
22. 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 傾倒液體 B. 檢查氣密性
C. 稱量固體D. 滴加液體
23. 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時,一定不會用到的儀器是( )
A. B.
C. D.
24. 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的主要操作有:①裝藥品;②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③固定裝置;④點燃酒精燈;⑤收集氣體;⑥熄滅酒精燈;⑦從水槽中移出導管。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
A. ①②③④⑤⑦⑥B. ②①③④⑤⑦⑥
C. ②①③④⑤⑥⑦D. ①②③④⑤⑥⑦
25. 用下圖裝置可驗證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下列現(xiàn)象能表明氧氣含量的是( )
A. 集氣瓶中產(chǎn)生大量白煙B. 紅磷燃燒一段時間后熄滅
C. 燒杯中的水倒吸進入集氣瓶D. 集氣瓶中水面最終上升至1處
【答案】19. C 20. B 21. D 22. B 23. C 24. B 25. D
【解析】
【19題詳解】A、燒杯墊陶土網(wǎng)能加熱,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B、試管能直接加熱,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C、量筒不能加熱,故選項符合題意;
D、燃燒匙能直接加熱,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0題詳解】A、濾紙的邊緣要低于漏斗口,防止濾紙變形,故選項說法正確;
B、過濾時液面要低于濾紙邊緣,以防液體沒有經(jīng)過濾紙就流至下方燒杯,故選項說法錯誤;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以防戳破濾紙,故選項說法正確;
D、漏斗下端管口要緊靠燒杯內(nèi)壁,防止液體飛濺,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B;
【21題詳解】A、實驗室不能用手直接抓取藥品,以免受到腐蝕等,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B、聞氣體的氣味時,應用手在瓶口輕輕的扇動,使極少量的氣體飄進鼻子中,不能將鼻子湊到瓶口去聞氣體的氣味,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C、實驗結束后,剩余藥品要倒入指定的容器內(nèi),不能隨意丟棄,也不能倒入下水道,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D、加熱后的試管,不能立即接觸冷水,否則試管會突然遇冷而炸裂,故選項符合題意;
故選:D;
【22題詳解】A、向試管中傾倒液體藥品時,瓶塞要倒放,標簽要對準手心,瓶口緊挨試管口,所示操作錯誤;
B、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把導管的一端浸沒在水里,雙手緊貼容器外壁,若導管口有氣泡冒出,裝置不漏氣,圖中所示操作正確;
C、托盤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碼”的原則,圖中所示操作錯誤;
D、使用膠頭滴管滴加液體時,注意膠頭滴管不要伸到試管內(nèi)或接觸試管內(nèi)壁,應該垂直懸空在試管口上方滴加,圖中所示操作錯誤;
故選:B;
【23題詳解】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時,該反應屬于固液常溫型,不需要加熱,一定不會用到的儀器是酒精燈,故選:C;
【24題詳解】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加熱制取氧氣,要先②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①裝藥品,③固定裝置,④點燃酒精燈加熱,⑤用排水法收集氣體,⑦先從水槽中取出導管,⑥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水倒吸入試管,造成試管炸裂。故選:B;
【25題詳解】紅磷燃燒集氣瓶中產(chǎn)生大量白煙,紅磷燃燒一段時間后熄滅,待冷卻到室溫后,燒杯中的水倒吸進入集氣瓶,集氣瓶中水面最 終上升至1處,說明空氣中氧氣體積約占五分之一,能表明氧氣含量的是集氣瓶中水面最終上升至1處,故選:D。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11題,共35分。
【實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
26.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huán)如圖所示。
(1)圖示物質中含有氧分子的是___(填序號)。
A. O2B. H2OC. CO2
(2)自然界中產(chǎn)生氧氣的主要途徑為___。
(3)潛水員水下作業(yè)時需攜帶氧氣瓶,因為氧氣能___。
【答案】(1)A (2)光合作用 (3)供給呼吸
【解析】(1)A、氧氣是由氧分子構成的,則O2中含有氧分子,故選項正確;
B、H2O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不含氧分子,故B選項錯誤;
C、CO2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的,不含氧分子,故C選項錯誤。
故填:A。
(2)自然界中產(chǎn)生氧氣的主要途徑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故填:光合作用。
(3)潛水員攜帶氧氣瓶進行潛水利用了氧氣能供給呼吸性質,故填:供給呼吸。
27. 空氣的各種成分在生活中都具有廣泛用途。
(1)食品的包裝袋中充滿氮氣可以防止食品腐壞,利用氮氣的性質是________。
(2)物質的燃燒離不開氧氣。氫氣燃燒前后分子種類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如下,在方框內(nèi)畫出生成物的微觀粒子圖示。
【答案】(1)化學性質穩(wěn)定
(2)
【解析】(1)氮氣的化學性質比較穩(wěn)定,故氮氣可填充于食品包裝中,用于防腐;
(2)氫氣燃燒生成水,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完整圖為:。
28. 用空氣等原料合成氨的主要流程如下:
(1)氫氣與氮氣反應生成氨氣,其反應條件為_________。
(2)液氧變?yōu)檠鯕鈺r,分子間隔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答案】(1)催化劑、高溫、高壓 (2)變大
【解析】(1)通過流程圖可知,氫氣與氮氣在催化劑、高溫、高壓下反應生成氨氣,反應條件為催化劑、高溫、高壓,故填:催化劑、高溫、高壓;
(2)液氧變?yōu)檠鯕鈺r,液氧吸熱汽化變?yōu)檠鯕?,分子運動加劇、分子間隔變大,故填:變大。
29.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的日常生活與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都離不開水。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凈化流程如下:
(1)上述流程中,起過濾作用的是隔網(wǎng)和________。
(2)經(jīng)上述流程凈化后得到的水屬于______(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答案】(1)濾水池 (2)混合物
【解析】(1)過濾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雜質,根據(jù)流程圖,起過濾作用的是隔網(wǎng)和濾水池。
(2)經(jīng)圖中流程凈化后,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雜質、細菌病毒,但不能除去可溶性雜質,因此得到的水屬于混合物。
【科普閱讀理解】
30. 閱讀下面科普短文。
室內(nèi)空氣污染是指在封閉空間內(nèi)的空氣中,存在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的物質,并且濃度超過國家標準。
甲醛是主要的室內(nèi)空氣污染物之一,它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室內(nèi)甲醛主要來源于建筑材料、家具、各種黏合劑涂料和合成紡織品等。室內(nèi)甲醛的釋放量與溫度、濕度和家具數(shù)量等有關??蒲腥藛T通過實驗研究了室內(nèi)甲醛的釋放量與溫度的關系,結果如圖1。
目前常用的甲醛去除方法主要有自然通風法、活性炭吸附法、植物凈化法和光催化氧化法等。光催化氧化法去除甲醛,是在光觸媒做催化劑和光照的條件下,甲醛與氧氣發(fā)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從而達到去除室內(nèi)甲醛的目的??蒲腥藛T通過實驗比較了兩種不同的光觸媒去除甲醛的效果,結果如圖2。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未來會有更好的方法去除甲醛,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環(huán)保。
(原文作者何劉潔、曹靜等,有刪改)
依據(jù)文章內(nèi)容回答下列問題。
(1)甲醛的物理性質是___________(寫出一點即可)。
(2)室內(nèi)甲醛的主要來源有___________。
(3)利用光催化氧化法可去除甲醛,其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______。
(4)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填“對”或“錯”)。
①光觸媒A比光觸媒B去除甲醛的效果好。___________
②開窗通風和放置活性炭包等措施都可以降低室內(nèi)甲醛含量。___________
(5)由圖1可知,在實驗研究的溫度范圍內(nèi),室內(nèi)甲醛的釋放量與溫度的關系是___________。
【答案】(1)無色(或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等)
(2)建筑材料、家具、各種黏合劑涂料和合成紡織品等
(3)
(4)①. 錯 ②. 對
(5)溫度越高,室內(nèi)甲醛的釋放量越大
【解析】(1)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化學變化就能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則由短文可知,甲醇的物理性質有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2)由短文可知,室內(nèi)甲醛主要來源于建筑材料、家具、各種黏合劑涂料和合成紡織品等。
(3)由短文可知,光催化氧化法去除甲醛,是在光觸媒做催化劑和光照的條件下,甲醛與氧氣發(fā)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4)①由圖2可知,使用光觸媒B時甲醛濃度更小,則說明光觸媒B比光觸媒A去除甲醛的效果好,則說法錯誤。
②由短文可知,目前常用的甲醛去除方法主要有自然通風法、活性炭吸附法、植物凈化法和光催化氧化法等,則開窗通風和放置活性炭包等措施都可以降低室內(nèi)甲醛含量,說法正確。
(5)由圖1可知,溫度越高,甲醇濃度越大,則說明室內(nèi)甲醛的釋放量越大。
【基本實驗及其原理分析列】
31. 根據(jù)下圖回答問題。
(1)A裝置中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_,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_。
(2)收集氧氣的裝置是_______(填序號)。
(3)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觀察到_________,說明瓶中已充滿氧氣。
【答案】(1)①. 酒精燈 ②.
(2)B
(3)木條復燃
【解析】(1)①根據(jù)圖示可知,儀器a為酒精燈,故填:酒精燈;
②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故填:;
(2)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所以用向上排空氣法,因此選用的收集裝置是B,故填:B;
(3)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若觀察到木條復燃,說明瓶中已充滿氧氣,故填:木條復燃。
32. 利用如圖實驗研究氧氣的性質。
(1)實驗中,觀察到木炭在氧氣中劇烈燃燒,________,放熱。
(2)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____。
【答案】(1)發(fā)白光 (2)
【解析】(1)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fā)白光,放熱,生成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故填:發(fā)白光;
(2)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文字表達式為:。
33. 用如圖所示實驗驗證可燃物燃燒的條件。
已知:白磷和紅磷的著火點分別為40℃、260℃。
(1)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說明可燃物燃燒的條件之一是________。
(2)能驗證可燃物燃燒需要與氧氣接觸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
(3)熱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和提供熱量。
【答案】(1)溫度需要達到可燃物著火點
(2)水中白磷不燃燒,銅片上白磷燃燒
(3)提供熱量,隔絕氧氣
【解析】(1)根據(jù)題目信息可知,白磷著火點為40℃,紅磷為260℃,而此時溫度為80℃,達到白磷著火點,使白磷燃燒,所以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其著火點;
(2)變量為氧氣,因此比較銅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看到水中白磷不燃燒(溫度達到著火點,與氧氣隔絕),銅片上白磷燃燒,說明可燃物需要與氧氣接觸才可以燃燒;
(3)熱水提供熱量,使溫度達到白磷著火點,同時隔絕氧氣,使水中白磷無法接觸氧氣。
34. 用如圖裝置探究水的組成。
(1)1管中產(chǎn)生的氣體是_______。
(2)電解水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__。
(3)該實驗可證明水是由_______組成。
【答案】(1)氫氣 (2) (3)氫、氧元素
【解析】(1)電解水實驗中,“正氧負氫”,1管連接負極,產(chǎn)生的是氫氣;
(2)水通電生成氫氣和氧氣,文字表達式為:;
(3)水通電生成氫氣和氧氣,氫氣是由氫元素組成的,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的,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可得出,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
35. 用下圖實驗研究分子的性質。
(1)實驗1,能證明氨分子運動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
(2)實驗2,研究影響分子運動速率的因素是_________。
【答案】(1)B中酚酞溶液變紅色
(2)溫度
【解析】(1)濃氨水具有揮發(fā)性,揮發(fā)出的氨氣分子不斷運動,運動到B中,與水結合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變紅色,所以能證明氨分子運動的實驗現(xiàn)象是B中酚酞溶液變紅色。
(2)實驗2中,分別將等量的品紅放入冷水和熱水中,品紅在熱水中擴散更快,說明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科學探究】
36. 化學興趣小組進行趣味化學實驗。將過氧化氫溶液、發(fā)泡劑、催化劑混合后,迅速涌出大量柱狀泡沫。因噴出的大量泡沫像大象用的牙膏,故被稱為“大象牙膏”實驗。
【提出問題】影響“大象牙膏”實驗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進行實驗】向燒杯A中加入10mL不同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和發(fā)泡劑。向燒杯B中加入4mL水和不同質量的催化劑(酵母)。將兩只燒杯中的液體混合,記錄泡沫溢出燒杯口所需時間,實驗裝置如下圖。
【解釋與結論】
(1)實驗中,量取10mL過氧化氫溶液應選用_____mL量筒(填“10”或“50”)。
(2)過氧化氫在催化劑作用下,發(fā)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____。
(3)①~③中為控制發(fā)泡劑的滴數(shù)相同,②中x應為_________。
(4)對比實驗③④⑤可得到的結論:酵母質量等條件相同時,在實驗研究的過氧化氫溶液濃度范圍內(nèi),_____________。
(5)補充實驗證明二氧化錳做催化劑比酵母實驗效果好。實驗方案:向燒杯A中加入10mL15%的過氧化氫溶液和5滴發(fā)泡劑,燒杯B中加入_______觀察到泡沫溢出燒杯所需時間小于5s。
【答案】(1)10
(2)
(3)5
(4)過氧化氫溶液濃度越高,“大象牙膏”實驗效果越好
(5)0.4g二氧化錳、4mL水
【解析】(1)量筒選用原則是一次性量取且略大于所量取體積,實驗中,量取10mL過氧化氫溶液應選用10mL量筒。
(2)過氧化氫在催化劑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3)控制變量中,要控制變量,則x為5。
(4)對比實驗③④⑤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只有過氧化氫溶液的濃度不同,而濃度越高則泡沫溢出燒杯所需時間越短,即過氧化氫溶液濃度越高,“大象牙膏”實驗效果越好。
(5)若想證明二氧化錳做催化劑比酵母實驗效果好,則需增加加入二氧化錳的實驗,即向燒杯A中加入10mL15%的過氧化氫溶液和5滴發(fā)泡劑,燒杯B中加入0.4g二氧化錳和4mL水。
實驗序號
泡沫溢出燒杯所需時間/s
過氧化氫溶液濃度
發(fā)泡劑/滴
酵母質量/g
水/m L
①
10%
5
0.1
4
85
②
10%
x
0.2
4
42
③
10%
5
0.4
4
10
④
5%
5
0.4
4
30
⑤
15%
5
04
4
5
這是一份北京市朝陽區(qū)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本部分共8題,共35分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北京市延慶區(qū)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性質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加碘鹽中的“碘”指的是,94%、二氧化碳0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北京市房山區(qū)九年級(上)期中化學試卷(含答案),共12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