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板塊示意圖,回答問題。
(1)這六大板塊分別是A 板塊B 板塊C 板塊D 板塊E 板塊F 板塊
(2)紅海在不斷 (擴張、縮?。?,原因是板塊 (擠壓、張裂)
(3)地中海在不斷 。(擴張、縮?。?,原因是板塊 (擠壓、張裂)。
(4)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是 。
(5)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帶: , 。
解題技巧:
幾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澳大利亞大陸位于印度洋板塊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位于亞洲,但屬于印度洋板塊。
1、海陸變遷的原因:自然原因——地殼變動、海平面升降,人為原因——人類活動。
2、海陸變遷的證據(jù):
(1)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地殼變動,
(2)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道遺跡——海平面升降
(3)荷蘭圍海大壩,日本、澳門填海造陸——人類活動
3、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的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后來人們根據(jù)他的大陸漂移學說,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
4、板塊構造學說:
(1)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
(2)全球分為六大板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位于海洋)。
(3)板塊是處在不斷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
5、板塊運動方式:
(1)碰撞擠壓:在陸地形成山脈。例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導致喜馬拉雅山脈不斷升高。
(2)張裂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例如:由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的張裂運動,促使紅海面積不斷擴大。
6、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1)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及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
(2)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及非洲板塊的交界地帶。
2.紅海為什么在不斷擴張?
3.地中海為什么在不斷縮小?
4.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答: 。
5.說出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及常見的防震措施。
6.讀下列材料和地圖,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科學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
材料二:在我國東部海底,人們發(fā)現(xiàn)了人類活動的遺跡。
材料三:歐洲的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1/4的陸地低于海平面,但是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不斷擴大。
(1)材料一說明喜馬拉雅山在地質時期曾經是 ;材料二說明我國東部海底大陸架在地質時期曾經是 。(陸地/海洋)
(2)材料一、二共同說明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的變動和 的升降。材料三說明 活動也可以引起海陸的變化。
(3)圖中①和②代表喜馬拉雅山脈的是 ,由板塊運動方向判斷:喜馬拉雅山脈將會 。(升高/降低)
(4)由板塊運動方向判斷:④處的紅海海域面積將會 。(擴大/縮?。?br>(5)寫出字母代表的板塊名稱:A B 。
7.讀“地球局部板塊構造圖”,回答下面問題。
(1)從板塊角度看,甲位于 板塊。
(2)由于板塊運動,地中海會不斷地 (擴大、縮?。?。
(3)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4)AB兩個半島從大洲上看屬于 洲,從板塊上看屬于 板塊。
(5)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2011年4月15日下午15時44分,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交界突發(fā)4.5級地震,震源深度19千米。地震發(fā)生時,應采取哪些自救措施?(任答一點即可)
8.讀材料并結合我們學過的“板塊構造學說”理論,回答問題。
材料一:2020年5月31日凌晨至2020年6月29日晚十一點;全球共發(fā)生98次地震,在我國境內發(fā)生51次。6月29日08:46:34,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縣發(fā)生3.4級地震;6月29日20:52:47,在臺灣宜蘭縣發(fā)生4.7級地震。
材料二:板塊構造示意圖。
(1)寫出板塊的名稱:B 板塊,F(xiàn) 板塊。
(2)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塊是 (填字母)。
(3)我國地震活動頻繁,原因是 。
(4)根據(jù)圖中板塊的運動情況判斷,紅海的面積將不斷 (擴大或縮?。蚴羌t海處于 (擠壓或張裂)地帶。
(5)當?shù)卣鸢l(fā)生時,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9.根據(jù)材料,讀左圖“湯加位置示意圖”、右圖“湯加火山噴發(fā)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湯加于2022年1月14~15日連續(xù)兩天發(fā)生劇烈的火山噴發(fā),造成湯加交通和通訊中斷,經濟受損。
材料二:低層大氣可分為對流層和平流層。對流層大氣以對流運動為主,易產生雨、雪等天氣現(xiàn)象。平流層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氣流穩(wěn)定。
(1)湯加和澳大利亞同屬 洲,其境內多發(fā)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 火山地震帶;為恢復經濟,湯加可利用熱帶海島風光,大力發(fā)展 業(yè)。
(2)讀右圖可知,此次湯加火山噴發(fā)所產生的火山灰已到達大氣的 (填“對流”或“平流”)層。因火山噴發(fā)還會產生二氧化硫氣體,二氧化硫與水汽結合會形成酸雨,酸雨出現(xiàn)在圖中的 (填“甲”或“乙”)層。
(3)澳大利亞綿羊數(shù)量居世界之首,被譽為“ ”。
10.讀圖并分析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中國科學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發(fā)現(xiàn)了海洋生物化石。
材料二在我國東部海底,人們發(fā)現(xiàn)了人類活動的遺跡。
材料三歐洲的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1/4的陸地低于海平面,但是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不斷擴大。
(1)喜馬拉雅山脈是圖中數(shù)字 代表的山脈。我國東部海底位于圖中A 洋。
(2)就大陸而言,甲地屬于 大陸;就板塊而言,甲地屬于 板塊;就大洲而言,甲地屬于 洲。
(3)材料一說明喜馬拉雅山在地質時期曾是 (“海洋”或“陸地”);材料二說明我國東部海底大陸架在地質時期曾經是 (“海洋”或“陸地”)。
(4)地震是種危害巨大的自然災害,為減輕其危害,我們可以采取哪些防災措施?
11.讀下列的圖文資料,回答以下問題。
材料一:據(jù)新華社報道,2018年1月23日,美國阿拉斯加附近海域(甲處)發(fā)生7.9級地震。此前,阿拉斯加還發(fā)生過人類歷史上八大地震中的三次。
材料二:2018年1月11日,巴厘島(乙處)阿貢火山噴發(fā),火山灰達2500米,并引發(fā)輕微地震。
材料三:2018年3月以來,日本新燃岳火山(丙處)連續(xù)噴發(fā),并引發(fā)火山性地震。
(1)全部位于大洋中的板塊是 板塊,我國位于 板塊。
(2)從圖上可以看出,三則材料所述的火山、地震均發(fā)生在板塊和板塊的 處,此處地殼比較 ,其中日本位于 板塊和 板塊交界處。
(3)世界上有兩大火山、地震帶,即 火山、地震帶和 火山、地震帶,日本和阿拉斯加都位于 火山、地震帶。
(4)根據(jù)板塊構造學說原理,地中海將不斷 (擴大或縮小)。
12.下圖示意世界六大板塊分布,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內部地殼比較 ,板塊和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 。
(2)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的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于這兩大板塊發(fā)生碰撞、 、隆起形成的。
(3)2021年10月24日我國臺灣宜蘭發(fā)生6.3級地震,該地位于 板塊和 板塊交界地帶,屬于 火山、地震帶;2021年9月16日,我國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發(fā)生6.0級地震,屬于 火山、地震帶。
(4)紅海位于 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后,將形成新的大洋,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解釋原因 。
13.2020年5月27日,我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12月8日,基于全球高程基準,我國和尼泊爾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身高”為8848.86米,比上一次測量“長高”了4.43米讀世界部分地區(qū)板塊構造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海拔8848.86米是珠穆朗瑪峰峰頂高出 的垂直距離。
(2)圖中丙是 板塊,根據(jù)圖中乙、丙兩板塊的運動形式推測,紅海的面積在不斷 (擴大/縮?。?。
(3)圖中山脈①為 ,該山脈的珠穆朗瑪峰在“長高”的主要原因是 。
(4)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后,圖中②海域會消失,歐洲與非洲將連成一塊大陸,你認同這個說法嗎?說明你的理由。 。
(5)我國也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發(fā)生時,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
①樓層較高時,躲在狹小的空間,或躲在堅固的家具下或旁邊,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
②樓層較低時,迅速離開房屋到戶外空曠處
③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
④在人群集中的公共場所,要冷靜行動,聽從指揮,有組織地離
⑤發(fā)現(xiàn)有電梯時,迅速乘坐電梯逃離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研究性學習:滄海桑田
材料—:2021年9月16日4時33分在四川瀘州市瀘縣(北緯29.2度,東經10534度)發(fā)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材料二:中國神話有“精衛(wèi)填?!钡墓适??!渡胶=洝分杏涊d:“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皷|晉詩人陶淵明寫過一首詩,詩中說:“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材料三:下圖為某同學演示地殼運動的方式
(1)寫出“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蘊含的地理道理。
(2)分析材料三某同學演示實驗中地殼運動的方式及產生的結果。
(3)分析四川瀘州市瀘縣繁盛地震的原因,并寫出遇到地震你該采取的自救措施。
(4)荷蘭等國家通過長期的圍海造陸增加了許多土地,而有一些官員卻提出應該將這些土地歸還大海,對此你有何看法。
15.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12021年10月24日13時11分(北京時間),臺灣宜蘭縣(24.55°N,121.80°E)發(fā)生6.3級地震,震源深度為60千米。
材料2日本朝日電視臺10月17日報道,日本小笠原諸島附近的海底火山噴發(fā)導致周邊地殼發(fā)生變動,曾是二戰(zhàn)戰(zhàn)場之一的硫磺島持續(xù)上升,多艘美軍沉船出現(xiàn)在了海灘上。
(1)①大洲是 ,它位于六大板塊中的 板塊,②大洲是 ,它位于六大板塊中的 板塊,六大板塊中幾乎全部為海洋的板塊是 。
(2)圖中箭頭代表的是 ,根據(jù)箭頭所示,地中海的面積在逐漸 (擴大或縮?。?,喜馬拉雅山脈在逐漸 (升高或降低),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中的 地震帶上。
(3)據(jù)科學家測算紅海面積在逐漸擴大,請解釋原因。 。
(4)請用板塊理論說明,臺灣宜蘭縣地震發(fā)生原因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正確掌握地震來臨時的自救措施非常重要,假如地震來臨時你正在10樓家中,正確的做法是
A.立即躲到桌子底下B.立刻坐電梯下樓逃生
(5)日本小笠原諸島附近,出現(xiàn)二戰(zhàn)時期多艘美軍沉船出現(xiàn)在海灘上的原因是 。
喜馬拉雅山脈“長高”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
地中?!翱s小”阿爾卑斯山的形成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
紅海面積增大東非大裂谷的形成
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地帶
日本多地震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或者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專題05 板塊構造學說-【識圖·速記】初中地理必備識圖速記手冊與變式演練(全國通用)》參考答案:
1.(1) 亞歐 非洲 印度洋 太平洋 美洲 南極洲
(2) 擴張 張裂
(3) 縮小 擠壓
(4)大陸漂移假說
(5) 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
【分析】本題以六大板塊示意圖為材料,涉及六大板塊的位置、名稱、板塊構造學說、板塊運動的影響、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根據(jù)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
據(jù)圖可知,A板塊是包括亞洲和歐洲大部分的亞歐板塊;B板塊是包括非洲絕大部分在內的非洲板塊,C板塊是包括印度洋北部、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在內的印度洋板塊;D板塊是幾乎全部為海洋的太平洋板塊,E板塊是包括南、北美洲絕大部分在內的美洲板塊。
(2)
板塊交界處,兩個板塊發(fā)生張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由圖可知,紅海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兩大板塊正在發(fā)展張裂,所以紅海的面積將逐漸擴張,可能成為新的大洋。
(3)
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正在發(fā)生碰撞擠壓,使得地中海在不斷縮小。
(4)
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假說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
(5)
全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世界上有兩大火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
2.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發(fā)生張裂拉伸運動,導致紅海不斷擴張。
【詳解】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運動對板塊內部的影響較小,而在板塊交界處,兩個板塊會發(fā)生張裂或碰撞擠壓,所以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發(fā)生張裂拉伸運動,導致紅海不斷擴張。
3.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碰撞擠壓,使得地中海不斷縮小。
【詳解】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不斷碰撞擠壓,使得地中海面積不斷縮小。
4.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碰撞擠壓形成
【詳解】地球表面形態(tài)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碰撞擠壓形成的。
5.(1)兩大火山地震帶: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2)防震措施:①地震時,要保持冷靜,要因地、因時地做出瞬間避險抉擇;②不要擁擠在樓梯、過道上;③要選擇空曠地帶;④不要盲目破窗跳樓;⑤避震時,要注意保護頭部;⑥地震發(fā)生時,如果來不及撤離,應就近避震。
【詳解】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主要有兩大火山地震帶: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當?shù)卣鸢l(fā)生時,我們要學會保護措施,以減小地震帶來的損害。常用的防震措施有:地震時,要保持冷靜,要因地、因時地做出瞬間避險抉擇;不要擁擠在樓梯、過道上;要選擇空曠地帶;不要盲目破窗跳樓;避震時,要注意保護頭部;地震發(fā)生時,如果來不及撤離,應就近避震。
6.(1) 海洋 陸地
(2) 地殼 海平面 人類
(3) ② 升高
(4)擴大
(5) 亞歐板塊 印度洋板塊
【分析】本大題以我國海陸變遷相關信息和部分板塊分布圖為材料,共設置五道小題,涉及海陸變遷及其原因、板塊運動的影響、板塊的分布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詳解】(1)中國科學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在地質時期曾經是海洋;在我國東部海底,人們發(fā)現(xiàn)了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這里曾經是陸地。
(2)材料一中提到的喜馬拉雅山脈從海洋變陸地,材料二中的東部海底從陸地變海洋,是由于地殼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而形成的;材料三中的荷蘭,通過圍海造田工程,人為的海洋變成了陸地,所以人類活動也可以引起海陸的變化。
(3)圖中①是阿爾卑斯山脈,②是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位于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往相對方向運動不斷的碰撞擠壓,所以喜馬拉雅山脈將會升高。
(4)④處的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往相反的方向運動,所以紅海海域面積將會不斷的擴大。
(5)圖中A地位于歐亞板塊,B地位于印度洋板塊。
7.(1)非洲
(2)縮小
(3)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或日本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4) 亞 印度洋
(5)抱住頭,躲在課桌底下等
【分析】本大題以地球局部板塊構造圖為材料,涉及板塊構造理論及常見的自然災害等內容,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詳解】(1)全球地殼可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由圖可知,甲非洲位于非洲板塊。
(2)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由圖可知,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發(fā)生碰撞擠壓,面積不斷縮小。
(3)全球地殼可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由圖可知,日本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或日本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4)由圖可知,A為阿拉伯半島,B為日本半島,兩大島位于亞洲南部,屬于亞洲,從板塊上看屬于印度洋板塊。
(5)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震發(fā)生時,選擇堅固牢靠的角落或家具來躲避建筑物坍塌的打擊。比如床頭桌下,空曠的墻角等;選擇空間較小,穩(wěn)定性相對來說更好的功能房躲避。比如衛(wèi)生間、廚房。不要慌張地向外跑,以免被墜物砸傷;戶外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如果自己被埋在廢墟,就要保護好自己的重要部位,頭部和面部,給自己增加生存幾率等。
8.(1) 美洲板塊 亞歐板塊##歐亞板塊
(2)C
(3)位于板塊交界處,或者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
(4) 擴大 張裂
(5)B
【分析】本題以地震資料和板塊構造示意圖為材料,設置五道小題,涉及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詳解】(1)讀圖可知,板塊B為美洲板塊,板塊F為亞歐板塊,是最大的板塊。
(2)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塊是C太平洋板塊。
(3)我國地震活動頻繁,因為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易發(fā)生火山、地震。
(4)讀圖可知,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兩板塊作張裂分離運動,因此紅海的面積將不斷擴大。
(5)當?shù)卣鸢l(fā)生時首先要保持冷靜,從地震發(fā)生到房屋倒塌前,時間很短,可以迅速跑到空曠處,避開建筑物或危險物,遠離高壓線,來不及跑時可拔掉電源,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緊挨墻根下和堅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閉目,用鼻子呼吸,保護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擋嗆人的灰塵,或躲入像衛(wèi)生間這樣空間狹小而又有管道通氣的地方,不能乘電梯逃生,不能從高樓跳窗逃生,不能呆在床上,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安全,ACD錯誤,B正確。故選:B。
9.(1) 大洋 環(huán)太平洋 旅游
(2) 平流 乙
(3)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分析】本大題以“湯加位置示意圖”、“湯加火山噴發(fā)示意圖”等為材料,設置3道小題,涉及湯加和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火山噴發(fā)的影響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等知識,考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與運用能力。
【詳解】(1)由圖可得,湯加和澳大利亞同屬大洋洲。湯加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所以其境內多發(fā)火山地震。湯加是太平洋上一個島國,地處熱帶地區(qū),熱帶自然風光秀麗,可以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
(2)由圖可以看到,此次湯加火山噴發(fā)所產生的火山灰已到達大氣的甲層—平流層。乙層是對流層,是指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也是大氣的最下層。火山噴發(fā)還會產生二氧化硫氣體,二氧化硫與水汽結合會形成酸雨。右圖中云朵降雨可以得到,酸雨出現(xiàn)在圖中乙層—對流層。
(3)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草原遼闊,地下水豐富,農牧業(yè)發(fā)達,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澳大利亞的綿羊數(shù)量居世界之首,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10.(1) ① 太平
(2) 亞歐 歐亞 亞
(3) 海洋 陸地
(4)進行防震知識的宣傳,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等級,建筑多使用輕質材料等。
【分析】本題以世界局部板塊分布圖為材料,涉及世界主要山脈的分布、海陸變遷的實例、大洲大洋和大陸的分布、防震措施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讀圖分析能力。結合所學知識點讀圖理解解答即可。
(1)
讀圖可得,圖中①是喜馬拉雅山脈,它是由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后隆起形成的;②是阿爾卑斯山脈,它是由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后隆起形成的。我國東部海底位于圖中A太平洋。
(2)
就大陸而言,甲印度半島屬于亞歐大陸;就板塊而言,甲印度半島屬于印度洋板塊;就大洲而言,甲印度半島屬于亞洲,位于亞洲的南部。
(3)
材料一中國科學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發(fā)現(xiàn)了海洋生物化石,這說明它曾經是海洋,后來由于地殼運動(地殼上升)形成現(xiàn)在的陸地。材料二說明我國東部海底大陸架在地質時期普經是陸地,這些都屬于海陸變遷的事例。
(4)
為減輕地震帶來的危害,我們可以采取的防災措施是:進行防震安全教育和防震知識學習宣傳,定期開展防震防災演練;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等級,設計與選材要嚴格按照抗震標準;設置地震避難場所;地震發(fā)生時要躲在堅固的桌子底下等。
11.(1) 太平洋 亞歐
(2) 交界 活躍 亞歐 太平洋
(3) 環(huán)太平洋 地中?!柴R拉雅 環(huán)太平洋
(4)縮小
【分析】本大題以六大板塊分布圖和世界地震資料為材料,涉及板塊的分布及板塊運動的影響等知識點,主要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思維能力。
(1)
讀全球六大板塊分布圖可知,全球有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六大板塊構成,其中幾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
(2)
根據(jù)板塊學說的觀點,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讀圖可知,美國阿拉斯加附近海域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巴厘島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三則材料所述的火山、地震均發(fā)生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處,此處地殼比較活躍,所以多火山地震。
(3)
讀圖可知,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是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它們都位于板塊交界地帶。日本和阿拉斯加都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4)
讀圖可知,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所以根據(jù)板塊構造學說原理,地中海將不斷地中海將不斷縮小。
12.(1) 穩(wěn)定 活躍
(2)擠壓
(3) 太平洋 亞歐(順序可調換) 環(huán)太平洋 地中海—喜馬拉雅
(4) 非洲 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發(fā)生張裂運動,面積不斷擴大。
【分析】本大題以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為材料,設置四道小題,涉及板塊構造學說內容、板塊運動的影響、六大板塊的分布、主要火山地震帶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詳解】(1)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和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2)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是由于這兩大板塊不斷發(fā)生碰撞、擠壓、隆起形成。
(3)讀圖可知,我國臺灣省位于亞歐(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之間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同時也處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四川位于我國西南部,屬于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4)讀圖可知,紅海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張裂拉伸邊界,板塊不斷張裂拉伸,紅海的面積將不斷擴大,將形成新的大洋。
13.(1)海平面
(2) 印度洋 擴大
(3) 喜馬拉雅山脈 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
(4)認同;②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
(5)D
【分析】本大題以世界部分地區(qū)板塊構造分布示意圖為材料,涉及海拔、板塊運動和影響、防震意識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和綜合思維的地理素養(yǎng)。
【詳解】(1)海拔8848.86米是珠穆朗瑪峰峰頂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該山峰號稱“地球之巔”,是世界最高山峰。
(2)圖中丙是印度洋板塊,乙是非洲板塊,紅海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板塊不斷的張裂拉伸運動,紅海面積不斷擴大,將來這里會成為新的海洋。
(3)圖中①是喜馬拉雅山脈,該山脈的主峰珠穆期瑪峰在不斷“長高”;是因為該山峰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兩板塊不斷的碰撞擠壓,使得珠穆朗瑪峰逐年在升高。
(4)圖中②是地中海,我認同地中海海域會消失,歐洲與非洲將連成一塊大陸;因為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兩板塊不斷的碰撞擠壓,使得地中海面積不斷縮小,將來會消失。
(5)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發(fā)生時,樓層較高時,躲在狹小的空間,或躲在堅固的家具下或旁邊,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樓層較低時,迅速離開房屋到戶外空曠處;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在人群集中的公共場所,要冷靜行動,聽從指揮,有組織地撤離;不要乘坐電梯逃離,因為有可能被困在電梯里,不容易施救。①②③④正確、⑤錯誤。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
14.(1)“精衛(wèi)填?!钡墓适绿N含的地理道理有海陸變遷。我們常常用滄海桑田來形容海陸變遷。
(2)圖一演示的是板塊的水平擠壓運動,產生的結果是形成山脈;圖二演示的是板塊的水平張裂運動,產生的結果是形成新的裂谷或者海洋。
(3)四川瀘州市瀘縣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邊緣附近,板塊邊緣的地殼結構不穩(wěn)定,容易發(fā)生火山或者地震。地震時,按照指定線路逃生,不慌亂、不擁擠。如果樓層較高,就躲在墻角等狹窄的空間里,如果在室外,應盡量迅速地遠離建筑物。
(4)荷蘭的填海問題:1、填海占用導致濱海濕地面積縮小,遷徙鳥類數(shù)量減少,近岸動植物資源下降;2、填海改變了海水水動力及沖淤環(huán)境,近岸海水污染嚴重,淤泥增加;3、填海物料來自于內地丘陵,開挖地喪失了大面積植被,氣候變化,內地降雨量少;4、人工岸線適應不了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危害,攔海大堤多次被沖毀,近海城市經常遭受洪水影響。因此,應該將這些土地歸還給大海。
【分析】本大題滄海桑田的知識和某同學演示地殼運動的實驗為材料,設置了4個問題,涉及海陸變遷、板塊運動、地震、填海造陸等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詳解】(1)“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蘊含的地理道理有海陸變遷。海陸變遷就是在地球表面某位置發(fā)生的由海變?yōu)殛懙鼗蚴怯申懙刈優(yōu)楹5淖兓?。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分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自然原因是地殼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為原因是人類活動。我們常常用滄海桑田來形容海陸變遷。
(2)自地球誕生以來,地殼就在不停運動,既有水平運動,也有垂直運動。地殼運動造就了地表千變萬化的地貌形態(tài),主宰著海陸的變遷。由圖可知,圖一演示的是板塊的水平擠壓運動,產生的結果是形成山脈;圖二演示的是板塊的水平張裂運動,產生的結果是形成新的裂谷或者海洋。
(3)地球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內部的結構穩(wěn)定,板塊邊緣的結構活躍。四川瀘州市瀘縣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邊緣附近,板塊邊緣的結構不穩(wěn)定,容易發(fā)生火山或者地震。地震時,按照指定線路逃生,不慌亂、不擁擠。如果樓層較高,就躲在墻角等狹窄的空間里,如果在室外,應盡量迅速地遠離建筑物。如果被壓住,應節(jié)省體力,等待救援機會。
(4)荷蘭的填海問題:1、填海占用導致濱海濕地面積縮小,遷徙鳥類數(shù)量減少,近岸動植物資源下降;2、填海改變了海水水動力及沖淤環(huán)境,近岸海水污染嚴重,淤泥增加;3、填海物料來自于內地丘陵,開挖地喪失了大面積植被,氣候變化,內地降雨量少;4、人工岸線適應不了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危害,攔海大堤多次被沖毀,近海城市經常遭受洪水影響。因此,荷蘭現(xiàn)在采用退灘還水的做法,逐步拆除以前填海造田的區(qū)域,轉變?yōu)闉I海濕地,一方面可以利用濕地抵御海潮,另一方面恢復濱海濕地系統(tǒng)增加動植物,也增加了濱海生態(tài)景觀。
【點睛】
15.(1) 亞洲 亞歐 非洲 非洲 太平洋板塊
(2) 板塊運動方向 縮小 升高 地中海-喜馬拉雅
(3)位于紅海兩側的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發(fā)生了張裂運動,所以紅海面積在逐漸擴大。
(4) 臺灣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A
(5)1.日本小笠原諸島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或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火山地震頻發(fā)。
2.海底火山噴發(fā)導致周邊地區(qū)發(fā)生地殼發(fā)生變動。
3.硫磺島持續(xù)上升,多艘美軍戰(zhàn)船出現(xiàn)在海灘上。
【分析】本大題以六大板塊和亞洲、非洲輪廓圖為材料,設置了5個小題,涉及板塊運動、大洲的輪廓、名稱、火山地震帶等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詳解】(1)由圖可知,①大洲是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它位于六大板塊中的亞歐板塊,②大洲是非洲,它位于六大板塊中的非洲板塊,六大板塊中幾乎全部為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世界上最大的板塊是亞歐板塊。
(2)由圖可知,圖中箭頭代表的是板塊運動方向,根據(jù)箭頭所示,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發(fā)生擠壓運動,地中海的面積在逐漸縮小;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發(fā)生擠壓運動,喜馬拉雅山脈在逐漸升高,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中的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另一個地震帶是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3)紅海位于亞洲和非洲之間,位于紅海兩側的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發(fā)生了張裂運動,所以紅海面積在逐漸擴大。
(4)板塊內部結構穩(wěn)定,邊緣活躍。臺灣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地震發(fā)生,如果在室內,應立即躲到桌子底下或者狹小的空間里。如果在室外,應迅速遠離建筑物。故A正確。
(5)板塊內部穩(wěn)定,邊緣活躍。日本小笠原諸島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或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火山地震頻發(fā);海底火山噴發(fā)導致周邊地區(qū)發(fā)生地殼發(fā)生變動,出現(xiàn)海陸變遷的現(xiàn)象,硫磺島持續(xù)上升,滄海邊桑田,所以日本小笠原諸島附近,出現(xiàn)二戰(zhàn)時期多艘美軍沉船出現(xiàn)在海灘上。
【點睛】

相關試卷

中考地理識圖專題演練 專題30青藏地區(qū):

這是一份中考地理識圖專題演練 專題30青藏地區(qū),共2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青藏地區(qū),讀青藏地區(qū)圖,回答下列問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讀“青藏地區(qū)圖”,回答下列問題,讀青藏地區(qū)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中考地理識圖專題演練 專題22中國的工業(yè):

這是一份中考地理識圖專題演練 專題22中國的工業(yè),共3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四大工業(yè)基地的分布,四大工業(yè)基地,解題技巧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中考地理識圖專題演練 專題08亞洲:

這是一份中考地理識圖專題演練 專題08亞洲,共3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地理位置,地形區(qū),解題技巧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中考地理識圖專題演練 專題01經緯網(wǎng)圖

中考地理識圖專題演練 專題01經緯網(wǎng)圖

中考地理一輪復習速記手冊與變式演練專題05 板塊構造學說(含解析)

中考地理一輪復習速記手冊與變式演練專題05 板塊構造學說(含解析)

【2024年會考】初中地理專題05 板塊構造學說-識圖速記手冊與變式演練(全國通用)(原卷+解析版)

【2024年會考】初中地理專題05 板塊構造學說-識圖速記手冊與變式演練(全國通用)(原卷+解析版)

中國的交通【識圖·速記】初中地理必備識圖速記手冊與變式演練 專題05 板塊構造學說(解析版)

中國的交通【識圖·速記】初中地理必備識圖速記手冊與變式演練 專題05 板塊構造學說(解析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中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