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如何認識和敘述鄉(xiāng)土中國的“鄉(xiāng)土性”,是鄉(xiāng)土文學的核心問題之一。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認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但是,維持鄉(xiāng)村秩序的“禮”作為社會規(guī)范失去了原來的有效性和堅固性?!艾F(xiàn)代性”因而燭照出了“鄉(xiāng)土性”的幽暗,現(xiàn)代以來文學中的國民性與“鄉(xiāng)土性”密切相關。鄉(xiāng)土中國是禮俗社會,因而鄉(xiāng)土中國被視為“傳統(tǒng)”和“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這些特點基本決定了鄉(xiāng)土中國和鄉(xiāng)土文學的面貌。
從魯迅的鄉(xiāng)土小說開始,鄉(xiāng)土就不是一個單向度的、純粹的范疇,它也不是單單指涉一個確有所指的地點(故鄉(xiāng)),還是蕭紅筆下的呼蘭河,抑或是沈從文念茲在茲的湘西,他們筆下的鄉(xiāng)土在超時空的范疇中總是預先就已經(jīng)凋敗的。正是因為置身現(xiàn)代時空又被現(xiàn)代文明所塑造,書寫鄉(xiāng)土的作家才有了觀照鄉(xiāng)土的參照物。
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使用了“僑寓文學”的概念,所謂“僑寓”即寄身他鄉(xiāng)。這個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現(xiàn)代文學初期作家文化身份的基本屬性,另一方面也在敘事學層面確立了整個現(xiàn)代文學時期鄉(xiāng)土文學的基本敘事模式,鄉(xiāng)村與城市成為一種結構關系,城市無論是顯現(xiàn)的還是隱形的
有意思的是,21世紀以來,鄉(xiāng)土小說的代表性作品幾乎都是長篇小說,也與作家觀察把握鄉(xiāng)土的視野和結構能力有關。賈平凹的《秦腔》等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50后”“60后”作家耳聞目睹了鄉(xiāng)土在20世紀下半葉所經(jīng)歷的種種滄桑變化,因此他們自然而然地選擇以歷時性的、近乎歷史編年體的方式呈現(xiàn)鄉(xiāng)土的流變,紅色經(jīng)典作為這一批作家最早接觸的文學作品,也一再誘發(fā)了他們的史詩性沖動
(節(jié)選自王堯《鄉(xiāng)土中國的現(xiàn)代化敘事——從鄉(xiāng)土文學到新鄉(xiāng)土文學》,有刪改)
材料二: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鄉(xiāng)村的現(xiàn)代化轉型,鄉(xiāng)土文學在現(xiàn)代文明的裹挾下發(fā)生了新變。有關鄉(xiāng)土文學“存亡”的問題浮出歷史地表,“鄉(xiāng)土文學消亡論”的觀點屢見不鮮。陳曉明認為,“鄉(xiāng)土中國在整個現(xiàn)代性的歷史中,它只有碎片,只有片斷和場景,闡釋了作為鄉(xiāng)土文學發(fā)展的土壤和根基的消亡。張清華也認為,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鄉(xiāng)土文學的格局出現(xiàn)了很大變化,“鄉(xiāng)土文學的認識論基礎由社會學、階級論變成文化哲學和人類學。‘鄉(xiāng)土文學’變成了廣義的歷史文化或者農(nóng)業(yè)經(jīng)驗的一種書寫
事實上,現(xiàn)代化轉型給城鄉(xiāng)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但隨著中國城鄉(xiāng)發(fā)展的規(guī)劃與完善,這些已然成為21世紀鄉(xiāng)土小說幾個基本的情節(jié)單元。從小說創(chuàng)作來看,鄉(xiāng)土文學不僅沒有走向消亡,源于“鄉(xiāng)土”、寄托著中國人濃郁“鄉(xiāng)愁”、忠于“鄉(xiāng)土”的傳統(tǒng)文學精神,會支持中國鄉(xiāng)土文學走向新的發(fā)展。
文學是人學,鄉(xiāng)土文學的本體價值也體現(xiàn)在人對鄉(xiāng)土的獨特情感和精神旨歸之中。作家對文學“鄉(xiāng)土”的敘事方式雖然各不相同,但內(nèi)蘊在敘事主體中對“鄉(xiāng)土本體”的熱愛、“鄉(xiāng)土傳統(tǒng)”的繼承、“鄉(xiāng)土精神”的發(fā)揚都是不變的。從廣義上來說,或以靜觀的姿態(tài)客觀呈現(xiàn)鄉(xiāng)土的現(xiàn)代性轉變,或以樂觀的感情書寫理想的鄉(xiāng)土愿景,以人的審美情感觀照文學“鄉(xiāng)土”的本質內(nèi)涵,守住鄉(xiāng)土文學的底線標準
(節(jié)選自毛金燦《21世紀鄉(xiāng)土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但卻失去了“禮”的有效性和堅固性。
B.作家在鄉(xiāng)土文學作品中都采用“離去一歸來一再離去”這種基本敘事模式。
C.鄉(xiāng)土作家常把自己所置身的現(xiàn)代時空中的現(xiàn)代文明作為關照鄉(xiāng)土的參照物。
D.把握住人對鄉(xiāng)土的審美精神這一本體,就能準確界定“鄉(xiāng)土文學”的概念。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鄉(xiāng)土小說中的“鄉(xiāng)土”不是實指故鄉(xiāng),而是作家在離開故鄉(xiāng)之后對鄉(xiāng)土的重構。
B.紅色經(jīng)典會讓作家產(chǎn)生史詩性創(chuàng)作沖動,作家就用長篇小說來呈現(xiàn)鄉(xiāng)土的流變。
C.材料二將賈平凹的《秦腔》與莫言的《紅高粱》作對比來論證鄉(xiāng)土文學的消亡。
D.無論是悲觀、客觀還是樂觀地描寫鄉(xiāng)土,都蘊含著敘事主體對鄉(xiāng)土的熱愛之情。
(3)下列詩句中,不適合作為鄉(xiāng)土文學寫作素材的一項是( )
A.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B.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C.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D.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4)在談到“21世紀以來的鄉(xiāng)土文學”話題時,材料一與材料二各有側重,請做簡要說明。
(5)學校文學社團想選擇一批能展現(xiàn)鄉(xiāng)土特色風貌的文學作品提供給同學們閱讀,請你結合材料中的選取標準,推薦一部鄉(xiāng)土文學作品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木車的激情
張煒
在現(xiàn)代旅行中,我們常常因為交通工具的不夠迅捷而焦躁和苦惱。我們祈盼乘坐的車輛眨眼間就到達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閃電一樣穿越莽野。我們有時甚至為最現(xiàn)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飛機——感到焦急,感到慍怒和不安。
①我們總是那么急于從甲地到乙地,總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們碌碌奔波,但催促我們行動的激情是那樣脆弱和渺小。我們怎么能夠想象幾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著一輛緩慢的牛車或馬車,他為了自己的思想,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
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還有他的一群弟子。他們都是一些為思想而激動的不知疲倦者。我們不妨把這些人的一生、把這一切,稱為“木車的激情”。
由于車速是極其緩慢的,里程是極其艱難的,因而我們今天更有理由說
枯葉鋪地,北風呼嘯。在冬天,那個哲人也不能舍棄自己的旅程。這在越來越聰明的現(xiàn)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議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執(zhí)著者
他不倦地向各個階層訴說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對這個世界的觀察,一位啟蒙者,一位詩人,而不愿承認他是詩人。
可是,現(xiàn)代人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在北風擊碎冰凌的時刻,聽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燒的詩情嗎?
②這是一首長長的、寫在大地上的詩,是可以從東方播散到西方的長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樣,橫跨萬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輝。
我們相信,一本《論語》只是微薄的紀念,只是簡短的記錄,的確是由車輪和雙足鐫刻在大地上的。它們化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需要無數(shù)的后人在氣流和土末里感覺和辨析
那個顛簸的木車,把激情播撒在中國大地上。他成了中國乃至整個東方的驕傲,也成了整個人類的驕傲。他的行為表明了人類在某個方面的認識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們走向多么遙遠。③他不僅屬于古代,更屬于現(xiàn)代和未來。給這樣一個偉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鑒定,我們也許是無能為力的??墒俏覀兒苋菀拙蜁l(fā)現(xiàn):他是這樣一種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質的東西,才能駕馭顛簸的木車,承載那么多思想,駛進一片燦爛之中。
④遙想那個古人的身影,我們似乎會明白一點什么。
原來只有激情,只有它所擊打出的思想的閃電,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闊大無邊的,可以籠罩整個宇宙。激光、無線電波甚至都很難擁有這樣的速度和力量。
當我們?nèi)祟惒粩嗟貙⒆约旱闹橇图で樽優(yōu)楝F(xiàn)代科技,變?yōu)榉浅>唧w的器械和工具的時候,我們常常忽略了它的源頭,一切都無從談起。在那個偉大的心靈面前,即便是緩緩爬行的木車,可以穿越十萬大山??萁叨煨〉默F(xiàn)代人即便擁有了火車,有了飛船,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機。
也許當我們現(xiàn)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懷念木車的激情的時候,才會走向自己的覺悟。
(選自《張煒散文精選集》,有刪節(jié))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的開頭部分,著意寫出了現(xiàn)代人在旅行中的“焦急”“不安”等心理狀態(tài),旨在表達作者對現(xiàn)代人生存狀態(tài)的同情。
B.孔子及其弟子“讓世界感到了畏懼”,因為他們不像聰明的現(xiàn)代人懂得“舍棄”,他們身上不可理喻的執(zhí)著讓世界震撼。
C.孔子之所以能駕馭顛簸的木車“駛進茫茫歷史長河之中,駛進一片燦爛之中”,在于他抓住了生命更本質的東西——激情。
D.結尾部分提到人類將智力和激情變?yōu)榭萍己凸ぞ撸绻俺榈袅诵撵`”,人類就會陷入巨大的危機
(2)對文中劃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句子①中兩個“總是”,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的奔波忙碌。
B.句子②中的“詩”,運用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孔子燃燒的詩情。
C.句子③中的“更”,語意上有層進,強調孔子在古代的意義遠遠不如現(xiàn)代。
D.句子④承上啟下,“遙想”承接上文的描寫,“明白”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
(3)文章塑造一位偉大的孔子形象,請結合文本,談談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孔子這些精神品質的?
(4)請結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劃波浪線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2分)
3.(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蓖跏阼祬s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使人發(fā)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拜送書于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得璧,傳之美人,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壁睨柱秦王恐其破壁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吾羞,不忍為之下?!毙栽唬骸拔乙娤嗳?,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毕嗳缭唬骸胺蛞郧赝踔嗳缤⑦持?,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聞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弊湎嗯c歡
(節(jié)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得1分
秦王恐A其破璧B乃辭C謝固請D召有司E案圖F指G從此以往十五H都予趙。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卻,退回,與《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B.布衣,平民百姓,與《出師表》“臣本布衣
C.衣,穿上,與《赤壁賦》“侶魚蝦而友麋鹿”一句中“侶”“友”二字的用法相同。
D.相與,相互一起,與《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中“相與”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用城邑與趙國交換的意思,便假意說璧上有瑕疵要指給秦王看,趁機把璧拿回自己手里。
B.秦王被藺相如的誠心打動,便按照藺相如的要求,齋戒五天
C.廉頗認為一向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靠嘴皮上的功夫卻位居自己之上,十分不滿,于是公開揚言要羞辱藺相如。
D.門客們不理解藺相如忍讓、躲避廉頗的行為,藺相如則通過秦王和廉頗的對比以及兩虎相爭例子進行了解釋。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②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5)材料中的故事可以用哪兩個成語來概括?請簡要分析故事中藺相如的人物形象特點。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4.(9分)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列各題。
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女主人公在江中澤畔采集了鮮艷的芙蓉,又摘取了芬芳的蘭草,詩歌開篇在愉快美好的氣氛中起筆。
B.“遺”,贈送之意。女主人公欣喜地摘下花兒卻不知道要送給誰,因為思念的人在遠方
C.五六句仍以抒情女主人公的視角展開,眼前的漫漫長路和浩浩煙云,阻擋著自己去尋找遠方的愛人。
D.這首產(chǎn)生于漢代的文人五言詩言辭雖淺顯易懂,卻能蘊含深意;事雖近在咫尺
(2)“芙蓉”即荷花,又稱蓮花。同樣寫采蓮之事,本詩與《采蓮賦》中“夏始春余,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裙”在表情達意上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5.(6分)補寫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
(2)即便“故國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中還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當年在金陵的宮殿,慨嘆已物是人非:“ , ?!?br>(3)“江”與“月”歷來被文人鐘愛,在古詩詞中往往并存,構成了一幅幅或雄渾壯美、或孤獨遠思、自解胸懷的畫面 , ”這兩句。
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1小題,9分)
6.(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種完麥子,我就往南走,去西雙版納,一位60多歲來自河南安陽的阿姨在一場直播連線活動中,表達了這樣的心愿,直擊人心。無數(shù)網(wǎng)友被深深打動,親切地稱她“麥子阿姨”。
其實,對于如今的許多年輕人來說,旅行算不得一件稀罕事。網(wǎng)絡博主、旅行達人們一次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新鮮。那么
因為,這和遺憾有關。麥子,是阿姨地頭那一茬茬綠了又黃、黃了又綠的莊稼,也是每個普通人生活中甩不開的責任、放不下的牽絆。人人都有自己的“麥田”,也許是未處理完的工作,也許是照料父母孩子的擔子,可能是少時滾燙的夢想、尚未抵達的遠方,也可能是一段徹底放空的假期、一次(A),也因而容易在低頭趕路、柴米油鹽的日日夜夜中被擱置、被掩埋。誰沒有幾件(B)的心事?誰沒有以“改日”“往后”為托詞,一次次澆滅內(nèi)心的小火苗?
因為,這和溫暖有關。主播全力幫助,網(wǎng)友全程接力,也為這個明媚故事涂抹上厚厚的溫暖底色。這是一個圓夢的故事,也是一個替人圓夢的故事。故事里的人
(1)文中畫橫線的部分,如果寫成“麥子,是阿姨地頭那一茬茬的莊稼,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2)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3)下列句子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所用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B.笠是兜鏊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C.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D.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7.(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他占有,挑選??匆婔~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yǎng)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毛廁里,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里去,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煙具都不同,倘使背著周游世界,一定會有人看,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①總之,我們要拿來。②我們要或存放,或毀滅,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④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有辨別,不自私。⑤沒有拿來的,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
(節(jié)選自《拿來主義》)
(1)文中第一段運用了比喻的論證方法,請闡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比喻義以及比喻論證的表達效果。
(2)文中第二段有兩處語病,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
四、寫作(60分)
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本試卷語言文字運用題Ⅰ中提到:這是一個圓夢的故事,也是一個替人圓夢的故事。故事里的人,每個都溫暖而可愛。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學年江蘇省鎮(zhèn)江市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如何認識和敘述鄉(xiāng)土中國的“鄉(xiāng)土性”,是鄉(xiāng)土文學的核心問題之一。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認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钡?,維持鄉(xiāng)村秩序的“禮”作為社會規(guī)范失去了原來的有效性和堅固性?!艾F(xiàn)代性”因而燭照出了“鄉(xiāng)土性”的幽暗,現(xiàn)代以來文學中的國民性與“鄉(xiāng)土性”密切相關。鄉(xiāng)土中國是禮俗社會,因而鄉(xiāng)土中國被視為“傳統(tǒng)”和“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這些特點基本決定了鄉(xiāng)土中國和鄉(xiāng)土文學的面貌。
從魯迅的鄉(xiāng)土小說開始,鄉(xiāng)土就不是一個單向度的、純粹的范疇,它也不是單單指涉一個確有所指的地點(故鄉(xiāng)),還是蕭紅筆下的呼蘭河,抑或是沈從文念茲在茲的湘西,他們筆下的鄉(xiāng)土在超時空的范疇中總是預先就已經(jīng)凋敗的。正是因為置身現(xiàn)代時空又被現(xiàn)代文明所塑造,書寫鄉(xiāng)土的作家才有了觀照鄉(xiāng)土的參照物。
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使用了“僑寓文學”的概念,所謂“僑寓”即寄身他鄉(xiāng)。這個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現(xiàn)代文學初期作家文化身份的基本屬性,另一方面也在敘事學層面確立了整個現(xiàn)代文學時期鄉(xiāng)土文學的基本敘事模式,鄉(xiāng)村與城市成為一種結構關系,城市無論是顯現(xiàn)的還是隱形的
有意思的是,21世紀以來,鄉(xiāng)土小說的代表性作品幾乎都是長篇小說,也與作家觀察把握鄉(xiāng)土的視野和結構能力有關。賈平凹的《秦腔》等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0后”“60后”作家耳聞目睹了鄉(xiāng)土在20世紀下半葉所經(jīng)歷的種種滄桑變化,因此他們自然而然地選擇以歷時性的、近乎歷史編年體的方式呈現(xiàn)鄉(xiāng)土的流變,紅色經(jīng)典作為這一批作家最早接觸的文學作品,也一再誘發(fā)了他們的史詩性沖動
(節(jié)選自王堯《鄉(xiāng)土中國的現(xiàn)代化敘事——從鄉(xiāng)土文學到新鄉(xiāng)土文學》,有刪改)
材料二: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鄉(xiāng)村的現(xiàn)代化轉型,鄉(xiāng)土文學在現(xiàn)代文明的裹挾下發(fā)生了新變。有關鄉(xiāng)土文學“存亡”的問題浮出歷史地表,“鄉(xiāng)土文學消亡論”的觀點屢見不鮮。陳曉明認為,“鄉(xiāng)土中國在整個現(xiàn)代性的歷史中,它只有碎片,只有片斷和場景,闡釋了作為鄉(xiāng)土文學發(fā)展的土壤和根基的消亡。張清華也認為,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鄉(xiāng)土文學的格局出現(xiàn)了很大變化,“鄉(xiāng)土文學的認識論基礎由社會學、階級論變成文化哲學和人類學?!l(xiāng)土文學’變成了廣義的歷史文化或者農(nóng)業(yè)經(jīng)驗的一種書寫
事實上,現(xiàn)代化轉型給城鄉(xiāng)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但隨著中國城鄉(xiāng)發(fā)展的規(guī)劃與完善,這些已然成為21世紀鄉(xiāng)土小說幾個基本的情節(jié)單元。從小說創(chuàng)作來看,鄉(xiāng)土文學不僅沒有走向消亡,源于“鄉(xiāng)土”、寄托著中國人濃郁“鄉(xiāng)愁”、忠于“鄉(xiāng)土”的傳統(tǒng)文學精神,會支持中國鄉(xiāng)土文學走向新的發(fā)展。
文學是人學,鄉(xiāng)土文學的本體價值也體現(xiàn)在人對鄉(xiāng)土的獨特情感和精神旨歸之中。作家對文學“鄉(xiāng)土”的敘事方式雖然各不相同,但內(nèi)蘊在敘事主體中對“鄉(xiāng)土本體”的熱愛、“鄉(xiāng)土傳統(tǒng)”的繼承、“鄉(xiāng)土精神”的發(fā)揚都是不變的。從廣義上來說,或以靜觀的姿態(tài)客觀呈現(xiàn)鄉(xiāng)土的現(xiàn)代性轉變,或以樂觀的感情書寫理想的鄉(xiāng)土愿景,以人的審美情感觀照文學“鄉(xiāng)土”的本質內(nèi)涵,守住鄉(xiāng)土文學的底線標準
(節(jié)選自毛金燦《21世紀鄉(xiāng)土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C )
A.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但卻失去了“禮”的有效性和堅固性。
B.作家在鄉(xiāng)土文學作品中都采用“離去一歸來一再離去”這種基本敘事模式。
C.鄉(xiāng)土作家常把自己所置身的現(xiàn)代時空中的現(xiàn)代文明作為關照鄉(xiāng)土的參照物。
D.把握住人對鄉(xiāng)土的審美精神這一本體,就能準確界定“鄉(xiāng)土文學”的概念。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D )
A.鄉(xiāng)土小說中的“鄉(xiāng)土”不是實指故鄉(xiāng),而是作家在離開故鄉(xiāng)之后對鄉(xiāng)土的重構。
B.紅色經(jīng)典會讓作家產(chǎn)生史詩性創(chuàng)作沖動,作家就用長篇小說來呈現(xiàn)鄉(xiāng)土的流變。
C.材料二將賈平凹的《秦腔》與莫言的《紅高粱》作對比來論證鄉(xiāng)土文學的消亡。
D.無論是悲觀、客觀還是樂觀地描寫鄉(xiāng)土,都蘊含著敘事主體對鄉(xiāng)土的熱愛之情。
(3)下列詩句中,不適合作為鄉(xiāng)土文學寫作素材的一項是( B )
A.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B.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C.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D.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4)在談到“21世紀以來的鄉(xiāng)土文學”話題時,材料一與材料二各有側重,請做簡要說明。
(5)學校文學社團想選擇一批能展現(xiàn)鄉(xiāng)土特色風貌的文學作品提供給同學們閱讀,請你結合材料中的選取標準,推薦一部鄉(xiāng)土文學作品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材料內(nèi)容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nèi)容,明確文章的觀點是什么,文章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哪些論據(jù),然后結合選項所給的材料進行分析,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
(3)本題考查分析論據(jù)與論點之間關系的能力。論據(jù)是用來論證論點的材料,它包括事實論據(jù)和理論論據(jù)。事實論據(jù),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證據(jù)、可靠的史實等。理論論據(jù),指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們公認的道理等。
(4)本題考查材料之間觀點的比較分析能力。幾則材料之間有一個內(nèi)在邏輯主題,但不同材料各有側重角度,從不同的角度指向一個共同的話題。幾則材料雖然內(nèi)容相對獨立、側重角度不同,但彼此形成互補關系。
(5)本題考查運用材料相關觀點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題目會給出一個生活情境,要求依據(jù)文本材料,以此來解決實際問題,如態(tài)度、方法、途徑、措施,意義等。
【解答】(1)A.原文是“進入現(xiàn)代以來,維持鄉(xiāng)村秩序的‘禮’作為社會規(guī)范失去了原來的有效性和堅固性”,選項擴大范圍。
B.“都采用”表述過于絕對,文中只是說“離去—歸來—再離去”是整個現(xiàn)代文學時期鄉(xiāng)土文學的基本敘事模式,B錯誤。
D.“就能準確界定”說法過于絕對,原文是“‘鄉(xiāng)土文學’的概念界定應牢牢把握住人對鄉(xiāng)土的審美精神這一本體……才能得出更具學理性的結論”。
故選C。
(2)A.“不是實指故鄉(xiāng)”表述不準確,原文是“鄉(xiāng)土就不是一個單向度的,它也不是單單指涉一個確有所指的地點(故鄉(xiāng))”,A錯誤。
B.強加因果,紅色經(jīng)典誘發(fā)作家的史詩性沖動與作家選擇用長篇小說呈現(xiàn)鄉(xiāng)土流變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C.材料二舉賈平凹的《秦腔》與莫言的“紅高粱”系列不是為了作對比來論證鄉(xiāng)土文學的消亡,舉《秦腔》是說有人認為其體現(xiàn)了鄉(xiāng)土文學發(fā)展的土壤和根基的消亡,傳統(tǒng)意義上的鄉(xiāng)土文學終結。
故選D。
(3)A.“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體現(xiàn)了對故鄉(xiāng)鄉(xiāng)土的眷戀。
B.“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主要是對自然景觀的描寫、鄉(xiāng)土人情等鄉(xiāng)土文學所側重的元素。
C.“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描繪了鄉(xiāng)村田園的生活場景。
D.“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展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農(nóng)事和水鄉(xiāng)風光。
故選B。
(4)材料一:
首先關注的是21世紀鄉(xiāng)土小說的作品形式,指出其代表性作品大多為長篇小說這一現(xiàn)象,一方面從鄉(xiāng)土問題本身來看,需要長篇小說這樣的形式來承載,“50后”“60后”作家由于自身的經(jīng)歷和能力,以及自身的視野和結構能力。同時還提到紅色經(jīng)典對這些作家史詩性沖動的誘發(fā),整體上側重于從作品的形式和作家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探討21世紀鄉(xiāng)土文學。
材料二:
重點在于討論21世紀鄉(xiāng)土文學在現(xiàn)代化轉型中的發(fā)展狀態(tài),提及“鄉(xiāng)土文學消亡論”這一現(xiàn)實問題,以《秦腔》和“紅高粱”系列為例。然后闡述了鄉(xiāng)土文學不僅沒有消亡,有新的情節(jié)單元。最后強調從人對鄉(xiāng)土的審美精神這一本體來對“鄉(xiāng)土文學”概念進行界定。
故答案為:材料一:側重從作品形式和作家創(chuàng)作角度,指出21世紀以來鄉(xiāng)土小說的代表性作品幾乎都是長篇小說,包括鄉(xiāng)土問題本身的容量。
材料二:側重從鄉(xiāng)土文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概念界定角度,探討了21世紀鄉(xiāng)土文學在現(xiàn)代化轉型背景下“存亡”問題,同時說明鄉(xiāng)土文學不僅未消亡,強調應從人對鄉(xiāng)土的審美精神本體來界定“鄉(xiāng)土文學”概念。
(5)推薦作品《邊城》:
鄉(xiāng)土的地域特色:
《邊城》以湘西為背景,將湘西的自然景觀。湘西的茶峒是一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方,獨特的吊腳樓展現(xiàn)了當?shù)氐慕ㄖL格,是鄉(xiāng)土文學中地域特色的重要體現(xiàn),為讀者打開了一個富有特色的鄉(xiāng)土世界的大門。
人物對鄉(xiāng)土的情感:
書中的主要人物翠翠等對生活的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他們的成長、生活的軌跡都與湘西的山水緊密相連,以及她對爺爺,都滲透著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和眷戀,體現(xiàn)了人對鄉(xiāng)土的獨特情感紐帶。
鄉(xiāng)土文學的價值:
從鄉(xiāng)土文學的價值來看,沈從文在作品中展現(xiàn)了湘西的傳統(tǒng)禮俗,以及當?shù)厝藗冑|樸善良的人性之美,傳承和發(fā)揚了鄉(xiāng)土傳統(tǒng)和鄉(xiāng)土精神,通過對湘西世界的精心描繪,符合對鄉(xiāng)土文學以審美精神為本體的標準,能夠讓讀者深入了解鄉(xiāng)土社會的傳統(tǒng)和人性,因此是一部展現(xiàn)鄉(xiāng)土特色風貌的優(yōu)秀作品。
故答案為:推薦作品:沈從文《邊城》。
推薦理由:
從鄉(xiāng)土的地域特色來看,《邊城》以湘西為背景,如茶峒的山水,具有獨特的地域風貌。
從人物對鄉(xiāng)土的情感來看,書中的人物翠翠等對故鄉(xiāng)有著深深的眷戀和熱愛、情感都與這片鄉(xiāng)土緊密相連。
從鄉(xiāng)土文學的價值來看,作品通過對湘西世界的描繪、人性之美等,符合鄉(xiāng)土文學以人對鄉(xiāng)土的審美精神為本體的標準。
答案:
(1)C
(2)D
(3)B
(4)故答案為:材料一:側重從作品形式和作家創(chuàng)作角度,指出21世紀以來鄉(xiāng)土小說的代表性作品幾乎都是長篇小說,包括鄉(xiāng)土問題本身的容量。
材料二:側重從鄉(xiāng)土文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概念界定角度,探討了21世紀鄉(xiāng)土文學在現(xiàn)代化轉型背景下“存亡”問題,同時說明鄉(xiāng)土文學不僅未消亡,強調應從人對鄉(xiāng)土的審美精神本體來界定“鄉(xiāng)土文學”概念。
(5)故答案為:推薦作品:沈從文《邊城》。
推薦理由:
從鄉(xiāng)土的地域特色來看,《邊城》以湘西為背景,如茶峒的山水,具有獨特的地域風貌。
從人物對鄉(xiāng)土的情感來看,書中的人物翠翠等對故鄉(xiāng)有著深深的眷戀和熱愛、情感都與這片鄉(xiāng)土緊密相連。
從鄉(xiāng)土文學的價值來看,作品通過對湘西世界的描繪、人性之美等,符合鄉(xiāng)土文學以人對鄉(xiāng)土的審美精神為本體的標準。
【點評】閱讀社會科學類非連續(xù)性復合文本,首先,應梳理文本的結構,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幾部分組成;其次,要根據(jù)材料的出處,從標題要素入手,整體把握各則材料的大致內(nèi)容;最后,聚焦圖表中的數(shù)據(jù)、報告中的結論、評論中的觀點等關鍵信息,多元組合,整體把握非連續(xù)性文本的核心要義。有些文段沒有明顯中心句,必須對幾個互有關聯(lián)的句子進行意義整合,進而明確文本的主要觀點。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木車的激情
張煒
在現(xiàn)代旅行中,我們常常因為交通工具的不夠迅捷而焦躁和苦惱。我們祈盼乘坐的車輛眨眼間就到達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閃電一樣穿越莽野。我們有時甚至為最現(xiàn)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飛機——感到焦急,感到慍怒和不安。
①我們總是那么急于從甲地到乙地,總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們碌碌奔波,但催促我們行動的激情是那樣脆弱和渺小。我們怎么能夠想象幾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著一輛緩慢的牛車或馬車,他為了自己的思想,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
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還有他的一群弟子。他們都是一些為思想而激動的不知疲倦者。我們不妨把這些人的一生、把這一切,稱為“木車的激情”。
由于車速是極其緩慢的,里程是極其艱難的,因而我們今天更有理由說
枯葉鋪地,北風呼嘯。在冬天,那個哲人也不能舍棄自己的旅程。這在越來越聰明的現(xiàn)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議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執(zhí)著者
他不倦地向各個階層訴說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對這個世界的觀察,一位啟蒙者,一位詩人,而不愿承認他是詩人。
可是,現(xiàn)代人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在北風擊碎冰凌的時刻,聽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燒的詩情嗎?
②這是一首長長的、寫在大地上的詩,是可以從東方播散到西方的長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樣,橫跨萬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輝。
我們相信,一本《論語》只是微薄的紀念,只是簡短的記錄,的確是由車輪和雙足鐫刻在大地上的。它們化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需要無數(shù)的后人在氣流和土末里感覺和辨析
那個顛簸的木車,把激情播撒在中國大地上。他成了中國乃至整個東方的驕傲,也成了整個人類的驕傲。他的行為表明了人類在某個方面的認識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們走向多么遙遠。③他不僅屬于古代,更屬于現(xiàn)代和未來。給這樣一個偉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鑒定,我們也許是無能為力的。可是我們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他是這樣一種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質的東西,才能駕馭顛簸的木車,承載那么多思想,駛進一片燦爛之中。
④遙想那個古人的身影,我們似乎會明白一點什么。
原來只有激情,只有它所擊打出的思想的閃電,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闊大無邊的,可以籠罩整個宇宙。激光、無線電波甚至都很難擁有這樣的速度和力量。
當我們?nèi)祟惒粩嗟貙⒆约旱闹橇图で樽優(yōu)楝F(xiàn)代科技,變?yōu)榉浅>唧w的器械和工具的時候,我們常常忽略了它的源頭,一切都無從談起。在那個偉大的心靈面前,即便是緩緩爬行的木車,可以穿越十萬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現(xiàn)代人即便擁有了火車,有了飛船,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機。
也許當我們現(xiàn)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懷念木車的激情的時候,才會走向自己的覺悟。
(選自《張煒散文精選集》,有刪節(jié))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文章的開頭部分,著意寫出了現(xiàn)代人在旅行中的“焦急”“不安”等心理狀態(tài),旨在表達作者對現(xiàn)代人生存狀態(tài)的同情。
B.孔子及其弟子“讓世界感到了畏懼”,因為他們不像聰明的現(xiàn)代人懂得“舍棄”,他們身上不可理喻的執(zhí)著讓世界震撼。
C.孔子之所以能駕馭顛簸的木車“駛進茫茫歷史長河之中,駛進一片燦爛之中”,在于他抓住了生命更本質的東西——激情。
D.結尾部分提到人類將智力和激情變?yōu)榭萍己凸ぞ?,如果“抽掉了心靈”,人類就會陷入巨大的危機
(2)對文中劃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句子①中兩個“總是”,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的奔波忙碌。
B.句子②中的“詩”,運用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孔子燃燒的詩情。
C.句子③中的“更”,語意上有層進,強調孔子在古代的意義遠遠不如現(xiàn)代。
D.句子④承上啟下,“遙想”承接上文的描寫,“明白”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
(3)文章塑造一位偉大的孔子形象,請結合文本,談談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孔子這些精神品質的?
(4)請結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劃波浪線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
【分析】(1)本題考查對散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抓住文章重點段落,提取關鍵語句,注意結合文中內(nèi)容分析語句的內(nèi)涵,體會散文的構思、語言表達的特點和寫作意圖。
(2)本題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分析鑒賞的能力?!拔闹兄匾渥印保蔷退鼈冊谖闹械淖饔枚缘?,是指對語段、意義層次、篇章等內(nèi)容或形式起著決定性影響的句子,要結合語境品味其內(nèi)涵,賞析其表達效果。
(3)本題考查人物刻畫技巧的分析鑒賞能力。從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兩方面結合文章相關內(nèi)容進行分析比較,正面描寫是對人物直接的描繪,包括動作、語言、心理等,側面描寫包括景物的烘托、人物的對比等方面加以體現(xiàn)。
(4)本題考查探究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能力。要能針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文章的情感傾向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評價,結合相關語句分析作者的情感主旨。
【解答】(1)文章開頭部分“在現(xiàn)代旅行中,我們常常因為交通工具的不夠迅捷而焦躁和苦惱,幻想它能像閃電一樣穿越莽野,比如說為機場的長長滯留,感到慍怒和不安,并非要表達對現(xiàn)代人生存狀態(tài)的同情,喪失了像孔子那樣為了思想和理念堅持。
故選A。
(2)對于句子③“他不僅屬于古代,更屬于現(xiàn)代和未來”中的“更”字,也成了整個人類的驕傲,這里的“更”不是說孔子在古代的意義不如現(xiàn)代??鬃铀宫F(xiàn)出的激情、為傳播思想的執(zhí)著等品質,對于現(xiàn)代和未來同樣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能夠為不同時代的人們提供指引和啟示,而不是對不同時代重要性的簡單比較。
故選C。
(3)作者將現(xiàn)代人在現(xiàn)代交通工具中的焦躁不安,如“在現(xiàn)代旅行中。我們祈盼乘坐的車輛眨眼間就到達目的地,“我們怎么能夠想象幾千年前,在大地上往復奔走,他為了自己的思想,并這樣終其一生,以及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
作者描寫了冬天的場景,“枯葉鋪地。在冬天。”即使環(huán)境惡劣,向各個階層傳播他的思想,凸顯其不懼艱難困苦。
文中直接對孔子進行評價,“作為一位布道者,一位詩人?!笨隙丝鬃釉诓嫉?;“他是這樣一種生命,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遠途,承載那么多思想,駛進一片燦爛之中,即激情,展現(xiàn)出孔子的智慧和對思想本質的把握能力。
故答案為:通過對比手法,將現(xiàn)代人的焦躁不安與孔子乘坐木車的不知疲倦對比。
具體場景描寫,如冬天孔子依然堅持行程。
直接評價,肯定孔子在多方面的卓越地位及對思想本質的把握能力。
(4)作者通過這句話表達了對現(xiàn)代社會的反思,現(xiàn)代人類不斷將智力和激情轉化為科技和工具,變?yōu)榉浅>唧w的器械和工具的時候,忽略了它們真正是來自人類共同的心靈”,忽略了心靈和激情的重要性。
“也許當我們現(xiàn)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懷念木車的激情的時候,才會走向自己的覺悟,懷念像孔子那樣為了理想和思想,不被物質條件所束縛的精神狀態(tài),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宿和精神支撐。
作者期望現(xiàn)代人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問題,不要陷入因追求物質和科技而導致的危機之中,走向真正的覺悟,展現(xiàn)出對人類未來精神走向的一種期望,實現(xiàn)精神和物質的平衡。
故答案為:反思現(xiàn)代社會,憂慮人類追求科技和工具時忽略心靈和激情。
懷念傳統(tǒng)精神,期望從對木車激情的懷念中獲得啟示。
對未來的期望,希望人們找回心靈和激情。
答案:
(1)A
(2)C
(3)通過對比手法,將現(xiàn)代人的焦躁不安與孔子乘坐木車的不知疲倦對比。
具體場景描寫,如冬天孔子依然堅持行程。
直接評價,肯定孔子在多方面的卓越地位及對思想本質的把握能力。
(4)反思現(xiàn)代社會,憂慮人類追求科技和工具時忽略心靈和激情。
懷念傳統(tǒng)精神,期望從對木車激情的懷念中獲得啟示。
對未來的期望,希望人們找回心靈和激情。
【點評】1.整體感知,明確文章主旨;
2.進一步分析文章內(nèi)容(寫了哪幾件事,表現(xiàn)景物哪些特點等);
3.篩選文中的關鍵信息(中心句、暗示主題的提示語、關鍵詞語等);
4.從所選的材料中概括(觀點、態(tài)度、感情)。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2分)
3.(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蓖跏阼祬s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使人發(fā)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拜送書于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得璧,傳之美人,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壁睨柱秦王恐其破壁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鼻赝跖c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毕嗳缭唬骸胺蛞郧赝踔?,而相如廷叱之,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绷H聞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弊湎嗯c歡
(節(jié)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得1分
秦王恐A其破璧B乃辭C謝固請D召有司E案圖F指G從此以往十五H都予趙。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卻,退回,與《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B.布衣,平民百姓,與《出師表》“臣本布衣
C.衣,穿上,與《赤壁賦》“侶魚蝦而友麋鹿”一句中“侶”“友”二字的用法相同。
D.相與,相互一起,與《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中“相與”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用城邑與趙國交換的意思,便假意說璧上有瑕疵要指給秦王看,趁機把璧拿回自己手里。
B.秦王被藺相如的誠心打動,便按照藺相如的要求,齋戒五天
C.廉頗認為一向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靠嘴皮上的功夫卻位居自己之上,十分不滿,于是公開揚言要羞辱藺相如。
D.門客們不理解藺相如忍讓、躲避廉頗的行為,藺相如則通過秦王和廉頗的對比以及兩虎相爭例子進行了解釋。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②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5)材料中的故事可以用哪兩個成語來概括?請簡要分析故事中藺相如的人物形象特點。
【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需要斷句的語段在內(nèi)容上與上下文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斷句前可翻譯上下文,再據(jù)此推斷斷句部分的大意。
(2)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遷移的能力。將加點詞語與課內(nèi)詞語進行比較,判斷意義與用法的異同,實現(xiàn)課內(nèi)知識的有效遷移。
(3)本題考查對文言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選項內(nèi)容大多是對原文的概括、轉述或分析。按照行文順序設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區(qū)間,進行文題比對。選項常見的設誤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無中生有、時空有誤、混淆關系等。
(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能力。翻譯句子要通順、合理,符合語言規(guī)范。要做到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關鍵字詞落實,注意特殊句式。
(5)本題考查對文言內(nèi)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要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進行篩選、分析、概括,注意要點的全面。
【解答】(1)“秦王恐其破壁”:秦王害怕藺相如摔破和氏璧,“恐”是謂語,主謂賓結構完整。
“乃辭謝固請”:“乃”表示于是,“辭謝固請”是秦王的一系列動作,意思連貫。
“召有司案圖”:“召”是動詞,“有司”是賓語,句子表達秦王召集官員查看地圖,應斷開。
故選BDF。
(2)A.“相如因持壁卻立”與“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中的“卻”都有“退回”之意。
B.“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中的“布衣”均指平民百姓。
C.“衣”是名詞作動詞,“穿上”的意思,“以……為侶”“以……為友”,該項解釋錯誤。
D.“卒相與歡”和“相與枕藉乎舟中”的“相與”都有“相互、一起”的意思,解釋正確。
故選C。
(3)A.“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斌w現(xiàn)了藺相如看出秦王意圖,該項正確。
B.秦王是因為“度之,終不可強奪”才答應齋戒五日,該項錯誤。
C.“廉頗曰:‘我為趙將……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我見相如?!斌w現(xiàn)了廉頗對藺相如的不滿及揚言羞辱他。
D.“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夫以秦王之威,其勢不俱生”體現(xiàn)了藺相如通過對比秦王和廉頗以及兩虎相爭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行為。
故選B。
(4)①“誠”:確實。“見欺于王”:被大王欺騙?!柏摗保汗钾?。譯文:我確實擔心被大王欺騙而辜負趙國,從小路已經(jīng)到達趙國了。
②“顧”:只是?!澳睢保嚎紤]?!巴健保褐弧Wg文:只是我考慮到,只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啊。
(5)成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藺相如憑借智慧和勇氣,巧妙地與秦王周旋,對應“乃使其從者衣褐,從徑道亡。
負荊請罪:廉頗得知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后,對應“廉頗聞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藺相如形象特點
有勇有謀:面對秦王,藺相如能看出其無意償城,又以“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來威脅秦王,體現(xiàn)了他的智慧和勇氣。
愛國:藺相如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在與秦王的斗爭中,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和利益,他忍辱負重,展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情懷。
大度寬容:廉頗揚言要羞辱他,他卻一再避讓,他不計前嫌,體現(xiàn)了他的大度和寬容。
故答案為:可以用“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來概括。
藺相如的人物形象特點:
有勇有謀:在秦廷上,藺相如看出秦王無意償城,又以頭與璧俱碎于柱相威脅,成功拖延時間并暗中將璧送回趙國,他勇敢機智。
不畏強權:在秦王的威嚴之下,藺相如毫不畏懼,維護趙國的尊嚴。
顧全大局:面對廉頗的挑釁,藺相如選擇避讓,不計較個人得失,體現(xiàn)了他胸懷寬廣。
答案:
(1)BDF
(2)C
(3)B
(4)①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帶著和氏璧回去。
②只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
(5)可以用“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來概括。
藺相如的人物形象特點:
有勇有謀:在秦廷上,藺相如看出秦王無意償城,又以頭與璧俱碎于柱相威脅,成功拖延時間并暗中將璧送回趙國,他勇敢機智。
不畏強權:在秦王的威嚴之下,藺相如毫不畏懼,維護趙國的尊嚴。
顧全大局:面對廉頗的挑釁,藺相如選擇避讓,不計較個人得失,體現(xiàn)了他胸懷寬廣。
譯文:
秦王坐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用城邑抵償趙國的意思,請讓我指給大王看,藺相如于是手持和氏璧退后幾步,氣得頭發(fā)直豎,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和氏璧,趙王召集全體大臣商議,倚仗它的強大,說給我們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但是我認為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況且因為一塊和氏璧的緣故就使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于是趙王齋戒了五天,在朝堂上恭敬地拜送國書?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呀,大王卻在一般的臺觀上接見我;得到和氏璧后,以此來戲弄我,所以我又取回和氏璧,我的頭現(xiàn)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斜視著柱子。秦王怕他把和氏璧真的撞碎,堅決請求他不要這樣做,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實際上趙國是不可能得到這些城邑的,趙王懼怕貴國。趙王送和氏璧的時候,如今大王也應該齋戒五天,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終究不能強奪,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但必定會違背約定不把城邑補償給趙國,懷中藏好和氏璧,把和氏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藺相如來到后,從沒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所以派人帶著和氏璧回去。況且秦國強大趙國弱小,趙國立即就會把和氏璧送來,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發(fā)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秦王于是說:“現(xiàn)在殺了藺相如,反而斷絕了秦,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和氏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完成接見的禮節(jié)后。
藺相如回國以后,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就任命他做上卿。廉頗說:“我做趙國的大將,而藺相如只不過憑著幾句言辭立了些功勞。再說藺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不甘心位居他之下,一定要侮辱他,不肯和廉頗相會,常常推說有病。過了些時候,遠遠看見廉頗。在這種情況下,不過是仰慕您高尚的品德,廉將軍口出惡言,怕得太過分了,何況是將相呢,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說:“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碧A相如說:“以秦王那樣的威風,羞辱他的群臣,難道會怕廉將軍嗎,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F(xiàn)在如果兩虎相斗。我之所以這樣做?!绷H聽到這話,露出上身,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想不到將軍您寬容我到這種地步啊,成為生死與共的朋友。
【點評】對課文中的重點詞語要根據(jù)語境加以記憶,并且注意詞語的活用現(xiàn)象還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等。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4.(9分)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列各題。
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女主人公在江中澤畔采集了鮮艷的芙蓉,又摘取了芬芳的蘭草,詩歌開篇在愉快美好的氣氛中起筆。
B.“遺”,贈送之意。女主人公欣喜地摘下花兒卻不知道要送給誰,因為思念的人在遠方
C.五六句仍以抒情女主人公的視角展開,眼前的漫漫長路和浩浩煙云,阻擋著自己去尋找遠方的愛人。
D.這首產(chǎn)生于漢代的文人五言詩言辭雖淺顯易懂,卻能蘊含深意;事雖近在咫尺
(2)“芙蓉”即荷花,又稱蓮花。同樣寫采蓮之事,本詩與《采蓮賦》中“夏始春余,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裙”在表情達意上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shù)姆治觥T诶斫饷恳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nèi)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
(2)本題考查學生詩歌對比鑒賞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nèi)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lián)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
【解答】(1)C.“五六句仍以抒情女主人公的視角展開”錯誤,五六句寫的是男主人公的視角。
故選C。
(2)《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描寫女子在江中澤畔采集了鮮艷的荷花。詩歌開篇在愉快美好的氣氛中起筆。“采之欲遺誰,寫主人公欣喜地摘下花兒后?我所思念的人都在遠方。五六句“還顧望舊鄉(xiāng),寫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思念。然而,無非是漫漫無盡的長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煙云,憂傷以終老”寫一對同心而離居的夫婦,更深的擔憂涌上心頭。
《采蓮賦》中“夏始春余,葉嫩花初,畏傾船而斂裾”描寫春末夏初,荷花初開,又害怕傾翻了船而緊緊抓住衣襟、動作、含羞。
答案:
(1)C
(2)《涉江采芙蓉》寫女子在江中澤畔采集了鮮艷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蘭草,但所思之人卻在遠方,想到此后的生涯?!恫缮徺x》描寫春末夏初,荷花初開,又害怕傾翻了船而緊緊抓住衣襟、含羞。
譯文:
踏過江水去采芙蓉,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方的愛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xiāng),路途無邊無際。
兩心相愛卻又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xiāng)。
賞析:
有許多動人的抒情詩,初讀時總感到它異常單純,才發(fā)現(xiàn)這“單純”。
《涉江采芙蓉》就屬于這一類。初看起來,即可明白它的旨意。詩中的“還顧望舊鄉(xiāng),正把游子對“舊鄉(xiāng)”的望而難歸之思。那么,也當是離鄉(xiāng)游子了,游子之求宦京師,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著“夫容”,當不可徑指其為“游子”,可見此詩并不單純,體味一下它的妙處。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jié),蕩一葉小舟,開始一年一度的采蓮活動。采蓮之際,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姑娘們真摯情意的表露,還有著數(shù)不清的蘭,一并摘置袖中、幽香襲人?!@就是“涉江采芙蓉,所展示的如畫之境,讀者想必還能聽到湖面上、歡笑之聲。
但這美好歡樂的情景,剎那間被充斥于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人們才發(fā)現(xiàn)。與眾多姑娘的嬉笑打諢不同。此刻。“采之欲遺誰!”長長的吁嘆,聲言要揀最好的一朵送給“心上人”時,卻正遠在天涯,此刻難以遺送給遠方的人,倘要表現(xiàn)人物的寂寞,最好是將他(她)放在孤身獨處的清秋。但是否想到、歡樂的采蓮背景上,更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接著兩句空間突然轉換,出現(xiàn)在畫面上的,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還顧望歸鄉(xiāng)。”仿佛是心靈感誚似的,她遠方的丈夫,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xiāng)、那在江對岸湖澤中采蓮的妻子,無非是漫漫公元 盡的“長路”。許多讀者以為,從而產(chǎn)生了詩之主人公乃離鄉(xiāng)游子的錯覺,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不過在寫法上,言亦必望鄉(xiāng)而嘆長途”(張玉谷《古詩賞析》)的“懸想”方式。
這種“從對面曲揣彼意”的表現(xiàn)方式,與《詩經(jīng)》“卷耳”“陟岵”的主人公,父母在云際呼喚兒子的幻境,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正手拈芙蓉,身后的密密荷葉,襯著她飄拂的衣裙;一邊則是云煙縹緲的遠空,那一閃面隱的面容。兩者之間。雙方都茫然相望。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中,憂傷以終老,但因為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fā)出,就不是一個聲音:它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這就是詩之結句所傳達的意韻,或許能感覺到:此詩抒寫的思無之情雖然那樣“單純”,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震蕩起撼人心魄的巨聲。
上文已經(jīng)說到,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乃是故鄉(xiāng)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也認定是這女子。馬茂元先生說得好:“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币虼耍皇窃诒憩F(xiàn)游子的苦悶,采用了“思婦調”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設想到家室的離思,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xiàn)出來”(馬茂元《論<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為表現(xiàn)游子思鄉(xiāng)的苦悶,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這樣的詩情抒寫,簡直是奇想了。
【點評】理解詩歌的方法:
(一)關注標題,明確內(nèi)容和情感
標題是解讀詩歌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鍵。因為詩歌的標題一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感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內(nèi)容,可以讓人明了是哪一類詩歌,進而明了全詩的結構及表現(xiàn)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詩歌。
(二)關注作者,知人論世多關聯(lián)
讀詩講究“知人論世”,所以,一定要重視詩歌的作者。要盡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創(chuàng)作傾向、主要內(nèi)容、作品風格特點等。
(三)關注注釋隱含意
高考所選詩歌大多附有注釋。注釋或解釋疑難詞語、地名,幫助考生讀懂詩句;或介紹寫作背景,暗示詩歌的思想主題;或介紹相關詩句,幫助考生理解詩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紹作者,暗示詩歌的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
(四)關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寫詩喜歡用一些意象傳達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關注關鍵詞句情感意
關鍵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它們通常體現(xiàn)詩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5.(6分)補寫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不積跬步 , 無以至千里 ”。
(2)即便“故國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中還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當年在金陵的宮殿,慨嘆已物是人非:“ 雕欄玉砌應猶在 , 只是朱顏改 ?!?br>(3)“江”與“月”歷來被文人鐘愛,在古詩詞中往往并存,構成了一幅幅或雄渾壯美、或孤獨遠思、自解胸懷的畫面 江天一色無纖塵 , 皎皎空中孤月輪 ”這兩句。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名句名篇識記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為兩類:識記式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其中識記式默寫考查字形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主要考查在語境中的具體運用,具有一定難度,理解能力和記憶力都同時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為:
(1)故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重點字:跬)
(2)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重點字:猶)
(3)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重點字:皎)
【點評】名篇名句的背誦和默寫,不應機械古板地死記硬背,要聯(lián)系上下文,在具體語境中分析品味和識記一些關鍵的詞語,從而使自己對名句既有感性的記憶,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聯(lián)系“琵琶女本不愿為人彈奏,是千呼萬喚的情況下才出來”的具體語境,就會把“始”寫成“使”。
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1小題,9分)
6.(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種完麥子,我就往南走,去西雙版納,一位60多歲來自河南安陽的阿姨在一場直播連線活動中,表達了這樣的心愿,直擊人心。無數(shù)網(wǎng)友被深深打動,親切地稱她“麥子阿姨”。
其實,對于如今的許多年輕人來說,旅行算不得一件稀罕事。網(wǎng)絡博主、旅行達人們一次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新鮮。那么
因為,這和遺憾有關。麥子,是阿姨地頭那一茬茬綠了又黃、黃了又綠的莊稼,也是每個普通人生活中甩不開的責任、放不下的牽絆。人人都有自己的“麥田”,也許是未處理完的工作,也許是照料父母孩子的擔子,可能是少時滾燙的夢想、尚未抵達的遠方,也可能是一段徹底放空的假期、一次(A),也因而容易在低頭趕路、柴米油鹽的日日夜夜中被擱置、被掩埋。誰沒有幾件(B)的心事?誰沒有以“改日”“往后”為托詞,一次次澆滅內(nèi)心的小火苗?
因為,這和溫暖有關。主播全力幫助,網(wǎng)友全程接力,也為這個明媚故事涂抹上厚厚的溫暖底色。這是一個圓夢的故事,也是一個替人圓夢的故事。故事里的人
(1)文中畫橫線的部分,如果寫成“麥子,是阿姨地頭那一茬茬的莊稼,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2)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3)下列句子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所用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B )
A.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B.笠是兜鏊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C.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D.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表達效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時,要明確原句和改句的不同,再結合語境分析作答。
(2)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解答時,要明確成語的含義,再結合語境選擇恰當?shù)某烧Z填空。
(3)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解答時,要明確各句的修辭手法,再結合選項比對判斷。
【解答】(1)原句“綠了又黃、黃了又綠”,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麥子生長過程中顏色交替的動態(tài)畫面;同時句中“甩不開”“放不下”也讓讀者更能感受到阿姨對麥子年復一年的悉心照料。而修改后的句子,但失去了原句對麥子生長狀態(tài)的生動描繪。
(2)A處,語境強調人們對相聚盼望了很長時間。盼望已久:盼望了很長時間。
B處,語境強調心事讓人牢記在心,故可用“念念不忘”,時刻不忘。
(3)文中畫波浪線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內(nèi)心的想法比作“小火苗”。
A.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綠”代指綠葉。
B.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笠”比作“兜鍪”。
C.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漫江碧透”形容江水綠到極致。
D.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小船”比作“一葦”,畫波浪線句子是把抽象的內(nèi)心想法比作具體事物,從具體到具體。
故選B。
答案:
(1)不能這樣改寫。原句“綠了又黃,而“甩不開”“放不下”,體現(xiàn)出麥子與阿姨生活緊密相連的關系。
(2)A盼望已久 B念念不忘
(3)B
【點評】語段綜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關注語文基礎知識的綜合性考查。一是通過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漢字、詞語、句子等在內(nèi)的各項基礎知識;二是不僅考查語文知識,還考查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試題主要涉及這幾個方面:
①在語段內(nèi)根據(jù)拼音寫出漢字或給漢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錯別字;
②理解和運用語段內(nèi)的詞語、成語和熟語;
③判斷標點符號使用是否正確;
④在語段中調整句子順序或把從語段中抽出的句子歸位;
⑤改正語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語段的基本內(nèi)容歸納語段主旨??疾榭忌谝粋€語段中掌握基礎知識的狀況,試題材料可以來自于考生所學教材,也可來自于課外生活。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7.(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他占有,挑選。看見魚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yǎng)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毛廁里,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里去,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煙具都不同,倘使背著周游世界,一定會有人看,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①總之,我們要拿來。②我們要或存放,或毀滅,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④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有辨別,不自私。⑤沒有拿來的,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
(節(jié)選自《拿來主義》)
(1)文中第一段運用了比喻的論證方法,請闡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比喻義以及比喻論證的表達效果。
(2)文中第二段有兩處語病,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詞語比喻義及比喻論證表達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語境分析作答。
(2)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學生要明確病句的類型,包括語序不當、搭配不當、句子成分的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然后結合具體語境進行修改。
【解答】(1)“魚翅”:這里用來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部分,即那些具有營養(yǎng)價值。作者認為對于這些精華,就像吃掉魚翅一樣自然。
“鴉片”:代表了那些有負面影響但也有可利用之處的文化元素。作者主張應批判性地繼承,如將鴉片用于醫(yī)療而非濫用。
“煙槍和煙燈”:指的是完全負面、無價值且有害的文化糟粕,除了保留少量作為歷史見證外。
“姨太太”:比喻依附于舊文化或舊制度的不必要的附屬物,暗示它們也應當被舍棄。
通過這種比喻論證的方法,作者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形象,同時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和說服力。
(2)②語序不當,應改為“或使用,或毀滅”。
⑤語序不當,應改為“沒有拿來的,沒有拿來的。
答案:
(1)“魚翅”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部分,“鴉片”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與糟粕互現(xiàn)的部分,“姨太太”比喻依附于舊文化或舊制度的不必要的附屬物,讓讀者容易理解接受,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錯誤態(tài)度。
(2)②,應改為“或使用,或毀滅”。
⑤,應改為“沒有拿來的,沒有拿來的。
【點評】語段綜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關注語文基礎知識的綜合性考查。一是通過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漢字、詞語、句子等在內(nèi)的各項基礎知識;二是不僅考查語文知識,還考查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試題主要涉及這幾個方面:
①在語段內(nèi)根據(jù)拼音寫出漢字或給漢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錯別字;
②理解和運用語段內(nèi)的詞語、成語和熟語;
③判斷標點符號使用是否正確;
④在語段中調整句子順序或把從語段中抽出的句子歸位;
⑤改正語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語段的基本內(nèi)容歸納語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個語段中掌握基礎知識的狀況,試題材料可以來自于考生所學教材,也可來自于課外生活。
四、寫作(60分)
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本試卷語言文字運用題Ⅰ中提到:這是一個圓夢的故事,也是一個替人圓夢的故事。故事里的人,每個都溫暖而可愛。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
本作文題由兩句話組成。第一句話:“這是一個圓夢的故事,也是一個替人圓夢的故事?!标P鍵詞是“圓夢”,從“也”這個表并列的連詞來看,前一層的“圓夢”的主體是“自己”,后一層的“圓夢”的主體是“別人”,當然,在“替人圓夢”的同時,也許也在“圓自己之夢”。第二句話:“故事里的人,每個都溫暖而可愛?!标P鍵詞是“溫暖而可愛”,這是對“故事里的人”的評價,這些人無論是“圓自己的夢”,還是“替別人圓夢”,都讓人感覺“溫暖而可愛”,所以,這些人圓的“夢”一定不是“個人的夢”,而是“大家的夢”,是“符合社會發(fā)展、文明進步的夢”。寫作時,可以從“圓夢者”的角度,寫勇于追夢,勤于圓夢;從“幫人圓夢者”的角度,寫成全他人,幸福自己;從“夢想”的角度,寫心懷家國,不負韶華。
參考立意:
(1)志存高遠,筑夢前行。
(2)勇于追夢,勤于圓夢。
(3)你圓夢,我助力。
(4)成全他人,幸福自己。
(5)圓他人之夢,也是圓自己之夢。
(6)心懷家國,不負韶華。
(7)青年夢,中國夢。
(8)我的夢,大家的夢。
【解答】
夢之鏈:溫暖與希望的傳遞
在生活的長河中。而那些幫助他人實現(xiàn)夢想的故事,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不僅是一個人愿望的達成、一種力量的傳遞,編織出一幅幅溫暖而美麗的畫卷。
在這個替人圓夢的故事里、理解和支持,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贈人玫瑰。當一個人的夢想被點燃,使得更多人的夢想有了成真的可能,是社會和諧進步的動力源泉。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幫助他人圓夢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和認可。通過參與他人的夢想旅程。
然而。這需要我們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去發(fā)現(xiàn)他人的需求;還需要有一份堅定的信念。正是這樣一群溫暖而可愛的人們。
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那顆可以點亮他人夢想的星星吧,還是在學校里鼓勵同學勇敢追夢,還是在生活中向陌生人伸出援手,每一次真誠的幫助都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最后,成為那個能給別人帶來光明的人、彼此溫暖的社會時。這就是我從這個“圓夢”故事中所領悟到的意義所在。
【點評】材料作文,審題是關鍵,而閱讀材料又是審題的前提。在閱讀過程中,要通過概括材料大意,找出關鍵語句,確定立意角度,進而提煉出中心論點。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關鍵性的一環(huán),所以可運用如下的做法:
①發(fā)現(xiàn)法。主要用于意義顯豁、中心明確的材料。發(fā)現(xiàn)的目標,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題中關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關于中心的提示。發(fā)現(xiàn)了這些內(nèi)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設想法。主要用于有頭無尾或有尾無頭的材料,如續(xù)寫的材料。設想的內(nèi)容,或是與材料合理銜接的情節(jié),或是與材料合理銜接的論述。設想的過程就是思維的發(fā)散,所以要注意發(fā)散的合理性。
③歸納法。主要用于意義明晰,但既無中心句,也無提示句的一則或多則材料,歸納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處。
④提煉法。主要用于含義對立的對照型材料。從正反對比中、矛盾對立中、正誤相對中提煉出材料所要表達出的意圖,以作立意的依據(jù)。
⑤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從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擷取文題所需要的部分內(nèi)容,并據(jù)此理清寫作的線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義型、寓義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復體味、比較之中品評出材料的喻義、哲理、觀點等,然后據(jù)此形成自己的觀點。
聲明:試題解析著作權屬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日期:2025/1/25 8:21:48;用戶:語數(shù)外;郵箱:15290311958;學號:48861359
這是一份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共8頁。
這是一份江蘇省鎮(zhèn)江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01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江蘇省南京市、鎮(zhèn)江市、徐州市等十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共8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