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新思潮即所謂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簡單說來,這就是人的覺醒。它恰好成為從兩漢時代逐漸脫身出來的一種歷史前進的音響。在人的活動和觀念完全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支配控制下的兩漢時代,是不可能有這種覺醒的。文藝和審美心理比起其他領域,反映得更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詩十九首》以及風格與之極為接近的蘇李詩(東漢無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詩,及假托蘇武所作的四首詩,被人們合稱為蘇李詩),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開一代先聲。它們在對日常時世、人事、節(jié)候、名利、享樂等等詠嘆中,直抒胸臆,深發(fā)感喟。在這種感嘆抒發(fā)中,突出的是一種性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傷。
這種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嘆,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內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他們唱出的都是同一哀傷,同一感嘆,同一種思緒,同一種音調??梢娺@個問題在當時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tài)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個核心部分。
這個核心便是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zhí)著。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而它們正是在對原來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從經術到宿命,從鬼神迷信到道德節(jié)操的懷疑和否定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也就是說,以前所宣傳和相信的那套倫理道德、鬼神迷信、讖緯宿命、煩瑣經術等等規(guī)范、標準、價值,都是虛假的或值得懷疑的,它們并不可信或無價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總充滿那么多的生離死別哀傷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為什么不抓緊生活,盡情享受呢?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來似乎是無恥地在貪圖享樂、腐敗、墮落,其實,恰恰相反,它是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深刻地表現(xiàn)了對人生、生活的極力追求。生命無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來一個普遍命題,魏晉詩篇中這一永恒命題的詠嘆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審美魅力而千古傳誦,也是與這種思緒感情中所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可分的。
從黃巾起義前后起,整個社會日漸動蕩,接著便是戰(zhàn)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連大批的上層貴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陳(琳)應(玚)劉(楨),一時俱逝”,榮華富貴,頃刻喪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歲……既然如此,而既定的傳統(tǒng)、事物、功業(yè)、學問、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從外面強加給人們的,那么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突現(xiàn)出來了,如何有意義地自覺地充分把握住這短促而多苦難的人生,使之更為豐富滿足,便突現(xiàn)出來了。它實質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tǒng)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fā)現(xiàn)、思索、把握和追求。
(節(jié)選自李澤厚《美的歷程》,有刪減)
材料二:
如果將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稱作亂世,也許并不過分。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創(chuàng)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題。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題。
生死主題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現(xiàn)如何對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嘆生死的詩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等詩句,可以說是這類主題的直接源頭。魏晉以后,生死主題越發(fā)普遍了,曹丕的《與吳質書》很真切地表現(xiàn)了當時帶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彼蚣惨咴斐杀姸嘤H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壯當努力成就一番事業(yè),又想秉燭夜游及時行樂。生與死是一個帶有哲理意味的主題,如果結合人生的真實體驗可以寫得有血有肉,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保ú懿佟抖谈栊小罚坝猩赜兴溃缃K非命促?!薄八廊ズ嗡?,托體同山阿?!保ㄌ諟Y明《擬挽歌辭》)“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江淹《恨賦》)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議論又會很枯燥,如東晉的玄言詩。
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無非四種:一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及時勉勵建功立業(yè);二是增加生命的長度,服食求仙,這要借助藥;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時行樂,這須借助酒。第四種態(tài)度,是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tài)度。詩人不再是一個自嘆生命短促的渺小生靈,他具有與“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這類詩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節(jié)選自袁行霈《中國文學史》,有刪減)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如果詩人的活動和觀念時常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那么對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現(xiàn)。
B.東漢末至魏晉詩歌中突出生命短暫、人生無常的悲傷,這是人的覺醒在文藝和審美心理領域的表現(xiàn)。
C.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體是亂世,在這樣的歷史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上出現(xiàn)生死主題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中,詩人的第四種態(tài)度無疑與同時代其他詩人不同,因此這一類作品便有了新的風貌。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詩十九首》以及蘇李詩對后世產生的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時間的跨度上,也體現(xiàn)在群體的廣度上。
B.魏晉時期之所以會產生出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是這個時期的人們對原來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懷疑和否定的結果。
C.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詩人們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中,我們可以想見,酒和藥在文人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淵明、江淹的作品和東晉玄言詩為例,說明“因為對生死主題有了真實的生命體驗,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體現(xiàn)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對待人生的第四種態(tài)度”的一項是( )
A.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B.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
C.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D.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4.請簡述材料一的行文脈絡。
5.請以曹操的《短歌行》為例,說明它如何體現(xiàn)了材料一中畫線句子的觀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老街吃家
劉建超
老街人愛把食客分為三種。
一種為吃貨。吃貨是最招飯鋪待見的那群人,要想生意興隆,就要有成群結隊的吃貨。吃貨只管飯菜順口,呼呼啦啦盡往嘴里扒拉食物,一個個撐得是肚圓胃脹,打著飽嗝兒方才舒服。
再一種稱為吃客。吃客是店里的老主顧,熟悉大廚的手藝,而大廚也知吃客口咸口酸,調劑得吃客味蕾全開。據(jù)傳有位吃客跟著大廚吃了十幾年炒面,大廚換了七八個主家,走了半個古城,吃客一路相隨不離不棄。一日大廚有事,騰不出手,就讓徒弟給吃客做了碗炒面。炒面上桌,吃客只吃了一口就吐了,說別蒙我,這不是你家大廚的手藝。徒弟只好把炒面原路端回。大廚一笑,把炒面倒回鍋里,雙手抓面揉搓了幾下說中了。徒弟把炒面再端上去,吃客嘗一口,嗯嗯,就是這個味。
老街還有一種人被稱為吃家。吃家在老街就是最高榮譽了,類似在電視餐飲大賽節(jié)目中的美食家評委,會吃會做會擺活,譬如今天要給您說的費爺。
老街很古老,九個朝代的皇帝都曾建都于此,老街人開店做生意也或多或少地滋生了些情懷,即便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期望能調劑出古都的文化底蘊,顯得有格調有格局。老街吃家就能把吃文化張揚得流光溢彩,把老街人不甘落魄的虛榮心吧唧得蓬蓬勃勃。
正是清晨匆忙時分,街上都是急匆匆奔走的人,許多人手里拿著早點邊走邊吃。費爺一身休閑唐裝,腳踏千層底布鞋,背著手,仰著頭,平穩(wěn)地走在老街青石板路上。
熟人打招呼:“費爺,您老這是去哪?。俊?br>費爺頭不低,步不停,“喝湯。”
“您老今兒個是去哪家喝湯?”
“大石橋火街羊肉湯?!?br>“火街羊肉湯?才開張的鋪子啊。您這‘老吃家’去給新鋪子捧場?”
費爺微微笑著,不再搭訕,隨即踏上大石橋。
老街有句諺語:吃喝不用瞅,只管跟著吃家走。費爺?shù)纳砗缶透S了一群吃貨。
生在古城,食在老街。外地人來老街吃個熱鬧,老街人卻是要吃門道的。
老街人早餐愛喝湯,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雜肝湯、丸子湯、豆腐湯、胡辣湯、不翻湯,等等。花樣繁多,口味豐盈。
在古城開個湯鋪不難,難的是在老街開個湯鋪子。老街人喝湯都喝成精怪了,嘴巴刁鉆認熟欺生,愛逛老店鋪,不太湊新店鋪的熱鬧。你若開個新湯鋪子,如果沒老街吃家的光顧,三五年也別想在老街興起。唉,還就這么邪。
費爺是老街公認的“老吃家”。老街洋洋十里,上百家的飯鋪,他都能給你數(shù)叨一遍。費爺對老店鋪的飲食文化故事更是如數(shù)家珍。在老街,吃著佳肴,聽著吃家給你數(shù)叨著店鋪的趣聞軼事,那才算得上是種享受。
費爺站在鋪子前,并不急著進店,背著手看著店門上方的匾牌。
費爺自言自語道:“‘火街羊肉湯’這幾個字撇捺放縱,筆畫粗重,尤其這火字,夸大捺腳,雄健足可扛鼎。顏黃融化合度,磅礴大氣。不必見款就知是老街寫家高德位的風格,定是高德位的后人高滿堂所書?!?br>火街羊肉湯的老板叫袁成,四十歲開外的豫西漢子,憨厚豪爽。老板袁成迎出店外,拱手作揖連連點頭稱是。
費爺進店坐下,一碗羊湯,不放鹽,不放辣,兩個火燒。隨著費爺一同走店的人也附和著,一碗羊湯,不放鹽,不放辣,兩個火燒。
費爺說:“火街,又叫雙龍街。誕生了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兩位天子。據(jù)傳太祖誕生時,赤光照耀,滿街彤紅,故名火街。咱們老街人的生活習俗啊就是從宋朝那會兒延續(xù)下來的。羊湯也是太祖太宗的喜好,火街的羊肉湯可是勢張了上千年了呀。”
羊湯端上,費爺端起碗先嗅了嗅,嘴貼著碗沿輕嘬一口。懂行的都知道,老街人喝羊湯是喝甜湯,這個甜就是湯中不放鹽,淡的意思。
熬羊骨頭湯你也達到個七八成了。費爺說:“上好的羊湯,羊,要當天宰殺,羊骨砸斷鋪在鍋底,再將成坨的羊肉羊雜鋪在羊骨之上,放入自家的香料秘方,一鍋湯燒開,中途不能再兌水,慢燉8個小時以上,這叫原湯原味?!?br>費爺又夾起一片羊肉,瞇著眼看看,放入口中慢嚼,說:“羊是當?shù)馗牧计贩N的綿羊,遠聞清香,近聞不膻,肉質鮮嫩,味美清口?!?br>費爺又有滋有味地喝了幾口湯,說:“添湯,雙份辣?!背载泜円哺埃骸疤頊?,雙份辣?!?br>火燒一掰四牙兒,泡入紅油湯中,呼呼啦啦滿屋人喝得熱汗淋漓,大呼過癮。
費爺說:“這湯稍顯不足的是你用的蔥花是外地大蔥,應該用本地南關小香蔥,壓膻氣,入味快,不粘牙?!?br>袁老板點頭稱是。
袁老板的妻子望著費爺?shù)谋秤?,嘀咕道:“咱這湯真有費爺說的那么好嗎?”
袁老板看著腿有殘疾的妻子,想著家里臥床不起的兒子,沒話,只望著外面。
太陽已升上了麗景門,老街,就籠罩在溫潤的陽光下……
6.下列對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吃貨”雖不是作者重點塑造的形象,但作者用“扒拉”“打著飽嗝”等細節(jié)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饒有趣味。
B.“吃客”是老街忠實主顧,給讀者深刻印象。作者講述吃客的故事時,則暗含了對老街吃客挑剔與蠻橫的諷刺。
C.“吃家”是作者傾心描寫的對象,以費爺為代表的吃家身上打上了濃厚的美食文化色彩,是當?shù)孛朗澄幕囊I者。
D.老街是浸染過九個朝代皇帝的紫氣的老街,老街的店主做生意就有情懷有格調有格局,與老街的吃家相得益彰。
7.下列對文本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作者以老街為關照點,從看似普通的人和事中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堅守,袁老板夫婦開羊湯館的故事就是體現(xiàn)。
B.小說不惜筆墨寫費爺對羊湯的豐富識見,既可以看出他作為吃家的本領,又確實顯現(xiàn)出費爺們“嘴饞”的特點。
C.結尾寫袁成夫婦有問無答的情節(jié),使費爺帶食客前來“捧場”有了綿綿的溫情,提升了老街吃家的高度,極富意味。
D.小說最后的環(huán)境描寫,雖只有短短的幾句,卻含有豐富的內容:時間、地點,食客、店主的心情,作者寄寓的美意。
8.小說開頭用了大量的筆墨介紹形色不同的食客,你認為有何作用?請簡要概括。
9.有評論家認為劉建超的小說“以直面普通人生命的勇氣,發(fā)現(xiàn)平庸和渺小中的偉大”,對此你有何認識?結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先生名鼐,字姬傳,一字夢谷,世為桐城姚氏,端恪公文然元孫也。少家貧,體羸多病而嗜學。四庫館開,劉文正公、朱竹君學士咸薦先生,遂為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書成,當議遷官。文正以御史薦,記名矣。會文正薨,先生乃乞養(yǎng)歸。
歸里后,主梅花、鐘山、紫陽、敬敷諸講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門為幸。與人言,終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來問,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雖學術與先生異趣者,見之皆親服。紀文達撰《四庫書目錄》,頗詆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榮利,有超世之志。王蘭泉稱其藹然孝弟,有儒者氣象,而文名尤重天下。禮恭親王薨,遺教必得姚某為家傳。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稱海內,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軌,劉海峰繼之①。論者謂:“望溪之文質恒以理勝海峰以才勝學或不及先生則理與文兼至?!比约┏?,故世或稱“桐城派”。
(節(jié)選自《清先正事略選·卷一》)
材料二:
安慶府治,始于南宋嘉定年,黃勉齋先生之所營建。此府學之興,亦必始勉齋矣。恭維我列圣御宇,以朱氏之學訓士,而勉齋,朱子之高弟也。其守此郡,以朱子之學教于一方。雖當時支撐江、淮,戎馬之間,不竟其志事,而其意可思也。
昔當朱子時,有象山、永嘉②之學,雜出而爭鳴。至明而陽明③之說,本乎象山,其人皆有卓出超絕之姿,而不免賢智者之過。及其徒沿而甚之,乃有猖狂妄行,為世道之大患者,夫乃知朱子之教之為善也。近時陽明之焰熄,而異道又興。學者稍有志于勤學法古之美,則相率而競于考證訓詁之途,自名漢學,穿鑿瑣屑,駁難猥雜。其行曾不能望見象山、陽明之倫,其識解更卑于永嘉,而輒敢上詆朱氏之學,庸非今日之患哉?
安慶府學,歷代屢有損壞修復。今某來撫此土,又值其年久功敝,乃合官民計量,出財而修之。自嘉慶十三年某月起工,至次年某月畢工,用銀一萬幾千幾百兩。門廡階砌及旁附祠,靡不整飭。吏民請志其事,余幸當海宇清晏、庠序大興之日,臨勉齋之舊治。余仰企勉齋道德,而渺不可追,惟近推圣天子崇教之心,而遠循朱子勉齋之舊訓。愿諸生入是學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為學,毋遷異說。至其修建興革之細碎者,則不足載云。
(節(jié)選自姚鼐《安慶府重修儒學記》)
【注】①望溪、海峰分別是清代文學家方苞、劉大榭的號,震川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號。②象山:陸九淵,因其講學于象山書院(今江西貴溪西南),被稱為“象山先生”,創(chuàng)立“心學”,與朱熹“理學”相異。永嘉:即永嘉學派,是南宋時期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成鼎足之勢的學術思想流派。③陽明: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明代思想家。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望溪之文A質恒B以理勝C海峰D以才勝E學F或不及G先生H則理與文兼至。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字,古人有名有字,一般來說,名是他人稱呼時用,字自稱用,也供同輩或長輩稱用。
B.薨,指人病逝,用于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還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皇子公主等。
C.桐城派,是中國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文風不重堆砌辭藻,力求“清真雅正”。
D.庸,表示反問語氣,與《師說》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庸”詞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姚鼐幼年時家貧,自己體弱多病,但十分好學;四庫館開設后,他被舉薦為纂修官。
B.姚鼐樂于施教,長年耕耘在教壇。他回到家鄉(xiāng)后,幾十年間主持多個書院的講席,樂于提拔或薦推人才。
C.安慶府學由朱熹的得意弟子黃勉齋所建。他作為郡守忙于軍政事務,最終無法實現(xiàn)以朱子之學教化一方的志向。
D.姚鼐認為,陸九淵、王陽明等人都有卓越的才能,但仍然不免犯下賢智之人的過錯,他們甚至給世間帶來禍患。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王蘭泉稱其藹然孝弟,有儒者氣象,而文名尤重天下。
(2)愿諸生入是學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為學,毋遷異說。
14.姚鼐修繕安慶府學的背景是什么?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
三、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西江月·遣興
辛棄疾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①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②
【注】①“近來”兩句,語本《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②“以手”句,化用《漢書·龔勝傳》:“夏侯常見勝應祿不和,起至勝前謂曰:‘宜如奏所言?!瘎僖允滞瞥T唬骸ィ ?br>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醉里”句刻畫出滿懷愁緒難以排遣,只能醉里貪歡、借酒消愁的詞人形象。
B.詞人說書本里全無可信之處,這是詞人對現(xiàn)實不滿而發(fā)出的偏激之語。
C.詞的下闋描繪了詞人與松的對話,生動刻畫了詞人醉酒后的迷離之態(tài)。
D.詞人喝醉酒卻拒絕松扶,把詞人倔強不屈的人生態(tài)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16.這首詞的表現(xiàn)手法有哪些?請結合全詞內容簡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讀《三國演義》時,很喜歡開頭的《臨江仙》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種看淡成敗的超脫讓他想起了蘇軾《赤壁賦》的兩句話:“,?”
(2)姚鼐《登泰山記》中描寫日觀峰以西諸山在晨曦映照下的色彩和形貌的兩句是“,”。
(3)“清風”拂面,撩動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詩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兩句是“”和“”。
五、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書評漸成即時“彈幕”,讀書心得隨處分享……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社交與閱讀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我們從“量化”的閱讀時長排行榜中了解朋友們的“嗜書指數(shù)”,在虛擬的“共讀小組”里與書友隔屏交流感受思考,讀書已不再是埋首故紙堆的孤獨,每翻一頁都如同“扎”進了人聲鼎沸的論壇,推著我們從“燈火紙窗修竹里”的“閱獨”空間,踏進“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共讀”場域。
讀書人以書會友,可哪怕是一座藏書樓,輻射的空間終究有限。虛擬空間無遠弗屆,(①)的閱讀者更容易找尋到彼此。根據(jù)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數(shù)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約79.6%左右。與此同時,某知名閱讀網(wǎng)站累計評論數(shù)已近億條,逾100部作品的評論數(shù)超過100萬條,最高一部達1200萬條;另一款知名閱讀軟件的年筆記個數(shù)突破5.7億。
從讀“紙”到刷“屏”,書評彈幕既保留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傳統(tǒng),又實現(xiàn)了數(shù)字閱讀社交空間的建構與重塑。書友們時而討論、時而共情,以閱讀為載體、分享觀點,以“指”代筆,做書摘、寫批注,最大程度還原了“紙書”的閱讀體驗。閱讀的體驗與感受,知識點的補充與拓展,延伸出的思考與啟示,甚至是“吐槽”與“段子”……讀者在眾聲喧嘩又(②)的海量書評彈幕中,品讀到不同的人對同一段文字的別樣體會。
18.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書友們有討論有共情,以閱讀為載體分享觀點,做書摘寫批注,還原了‘紙書’的閱讀體驗”。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動畫片《中國奇譚》火了。豆瓣開分9.5,B站打分9.9,這部動畫短片集由8個獨立故事組成。所謂“奇譚”,指的是故事均為“志怪”;而加上“中國”,則框定了作品的國風氣質。
《中國奇譚》講述傳說的志怪故事,卻讓人心有戚戚。很多人童年幻想自己是無所不能的齊天大圣,而《小妖怪的夏天》就戳穿了你可能是個連大王都沒見過的浪浪山打工人的現(xiàn)實。面對難完成的工作、不如意的生活,熬到面容枯槁、眼中無光,只有媽媽囑咐你要多喝水、關心你怎么變禿了……看似說的是妖怪世界, ① 。
《中國奇譚》既講究傳統(tǒng)的中式審美, ② 。為還原早期電影膠片效果而一幀一幀上色并把CG技術用進國風韻味滿滿的畫面的拉滿技能點的《中國奇譚》力求呈現(xiàn)中國美學。“術”的層面滿滿當當,“道”的層面留白取氣,避開了中國元素拼接堆砌的陷阱,讓技術更好服務于內容敘事和形象創(chuàng)作,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不得超過10個字。
22.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四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六、作文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這是文學世界里關于“變與不變”的思考,令人遐想,而現(xiàn)實世界的“變與不變”也無處不在。有的時候,人們渴望穩(wěn)定的狀態(tài);有的時候,人們又希望尋求變數(shù)。
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階段性測試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1.A 2.D 3.C 4.首先提出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覺醒;接著以《古詩十九首》和“蘇李詩”為例寫了“人的覺醒”在當時文藝和審美心理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最后探討了“人的覺醒”產生的原因(背景)和意義(影響)。 5.①消極、悲觀:《短歌行》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達了對人生短促的哀嘆,看似是悲觀消極的。②欲求留戀:詩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還表達了對于“人才難得”的憂愁和廣納人才的渴望。③二者看似矛盾,其實質是統(tǒng)一的,正是因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暫的生命中能夠建功立業(yè),因此要廣納人才。也就是在這人生短促的消極哀嘆中,恰恰深藏著他對于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欲求。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現(xiàn)”錯。根據(jù)材料一第二段“在人的活動和觀念完全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支配控制下的兩漢時代,是不可能有這種覺醒的”可知,如果人的活動和觀念完全屈從于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就不會誕生人的覺醒,而人的覺醒并不等同于對生死存亡的思考;材料一第五段中也有“生命無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來一個普遍命題,魏晉詩篇中這一永恒命題的詠嘆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審美魅力而千古傳誦,也是與這種思緒感情中所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可分的”,可見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來都有,只是審美魅力和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一樣。
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D.“材料二以……東晉玄言詩為例,說明‘因為對生死主題有了真實的生命體驗,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說法錯誤,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議論又會很枯燥,如東晉的玄言詩”,以東晉玄言詩為例只是為了說明“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議論又會很枯燥”而不是說明“因為對生死主題有了真實的生命體驗,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對待人生的第四種態(tài)度”是“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tài)度”。
A.出自《驅車上東門行》,意思是四時運行無停歇,命如朝露短時盡。是感嘆人生過于短暫,與“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tài)度”不同。
B.出自郭璞的《游仙詩》,意思是富貴有什么值得榮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達了歸隱的向往。與“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tài)度”不同。
C.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意思是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可疑慮的呢?體現(xiàn)了順應自然的超越態(tài)度,屬于對待人生的第四種態(tài)度。
D.出自《古詩十九首》,表達的是“及時行樂”的主題,對應的是第三種人生態(tài)度。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先提出問題,“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新思潮即所謂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回答“簡單說來,這就是人的覺醒”,這是論點;
接著以《古詩十九首》和“蘇李詩”為例,先分析它們發(fā)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種性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傷”,然后說明當時整個社會各個階層都彌漫著這種情緒,“這種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嘆,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內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并將其上升為時代特征,“可見這個問題在當時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tài)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個核心部分”;然后進一步分析這種核心的實質,“這個核心便是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zhí)著”“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而這種覺醒對于文藝和審美有著很大影響;
最后探討了“人的覺醒”產生的原因,“從黃巾起義前后起,整個社會日漸動蕩,接著便是戰(zhàn)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連大批的上層貴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積極意義,“它實質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tǒng)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fā)現(xiàn)、思索、把握和追求”。
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
首先看畫線句的觀點,“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意思是表明是頹廢、悲觀、消極,實際上暗含著正面的、積極的情感,如對人生的留戀,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如詩歌開頭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極言人生短暫;“去日苦多”,在這短暫人生中,自己也已經過去了大半時間,此句更加劇了人生短暫的傷感;在這苦悶之中,只好借酒消愁。這幾句表達了對人生短促的哀嘆,看似是悲觀消極的。然后詩人卻并不就此頹廢下去,他渴望得到賢才,建立一番功業(yè)。
詩中多次表達了對賢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對“人才難得”的憂愁,“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也想象賢才到來的愉悅,“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了廣納賢才的渴望。
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現(xiàn),其實質是統(tǒng)一的,正是因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貴,才知道應當珍惜時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暫的生命中能夠建功立業(yè),因此要廣納人才。由此可見,《短歌行》在這人生短促的消極哀嘆中,恰恰深藏著他對于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欲求,也恰好能夠體現(xiàn)畫線句的觀點。
6.B 7.B 8.①暗示故事發(fā)生的地域和生活背景。
②交代食客不同形象的特點,讓讀者真切可感。
③突出老街美食文化的繁榮與興盛。
④為后文引出吃家費爺?shù)墓适伦隽虽亯|。 9.①選取老街普通人物,直面市民生活,關注百姓的生活狀況。
②堅守傳統(tǒng)飲食習俗,彰顯飲食文化的魅力;
③費爺作為老街一員,心善德高,扶危濟困,有仁愛精神。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B.“蠻橫的諷刺”錯誤。作者講述吃客的故事意在說明吃客對吃的挑剔和講究。
故選B。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賞析的能力。
B.“顯現(xiàn)出費爺們‘嘴饞’的特點”錯誤?!白祓挕钡姆治鲞^于表面化,與整篇寫的老街的格調不相符,實際是為了呈現(xiàn)出老街“吃文化”的深厚底蘊。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小說重要情節(jié)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由“老街人愛把食客分為三種”“老街還有一種人被稱為吃家。吃家在老街就是最高榮譽了”可知,暗示故事發(fā)生的地域和生活背景。
由“一種為吃貨。吃貨是最招飯鋪待見的那群人,要想生意興隆,就要有成群結隊的吃貨。吃貨只管飯菜順口,呼呼啦啦盡往嘴里扒拉食物,一個個撐得是肚圓胃脹,打著飽嗝兒方才舒服”“吃客是店里的老主顧……大廚換了七八個主家,走了半個古城,吃客一路相隨不離不棄”“吃家在老街就是最高榮譽了,類似在電視餐飲大賽節(jié)目中的美食家評委,會吃會做會擺活”可知,交代食客不同形象的特點,讓讀者真切可感。
把食客分為三種,也從側面突出老街美食文化的繁榮與興盛。
由“老街還有一種人被稱為吃家。吃家在老街就是最高榮譽了,類似在電視餐飲大賽節(jié)目中的美食家評委,會吃會做會擺活,譬如今天要給您說的費爺”可知,為后文引出吃家費爺?shù)墓适伦隽虽亯|。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小說文體特征以及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
由“吃貨是最招飯鋪待見的那群人,要想生意興隆,就要有成群結隊的吃貨。吃貨只管飯菜順口,呼呼啦啦盡往嘴里扒拉食物,一個個撐得是肚圓胃脹,打著飽嗝兒方才舒服”等可知,選取老街普通人物,直面市民生活,關注百姓的生活狀況。
由“老街人開店做生意也或多或少地滋生了些情懷,即便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期望能調劑出古都的文化底蘊,顯得有格調有格局。老街吃家就能把吃文化張揚得流光溢彩,把老街人不甘落魄的虛榮心吧唧得蓬蓬勃勃”可知,堅守傳統(tǒng)飲食習俗,彰顯飲食文化的魅力;
由“費爺一身休閑唐裝,腳踏千層底布鞋,背著手,仰著頭,平穩(wěn)地走在老街青石板路上”“在古城開個湯鋪不難,難的是在老街開個湯鋪子。老街人喝湯都喝成精怪了,嘴巴刁鉆認熟欺生,愛逛老店鋪,不太湊新店鋪的熱鬧。你若開個新湯鋪子,如果沒老街吃家的光顧,三五年也別想在老街興起。唉,還就這么邪”“費爺自言自語道……這幾個字撇捺放縱,筆畫粗重,尤其這火字,夸大捺腳,雄健足可扛鼎。顏黃融化合度,磅礴大氣。不必見款就知是老街寫家高德位的風格,定是高德位的后人高滿堂所書”“袁老板的妻子望著費爺?shù)谋秤?,嘀咕道:‘咱這湯真有費爺說的那么好嗎?’”“袁老板看著腿有殘疾的妻子,想著家里臥床不起的兒子,沒話,只望著外面”可知,費爺對袁老板的新湯鋪子贊不絕口,小說雖然沒有明說,但袁老板“咱這湯真有費爺說的那么好嗎”的嘀咕,以及對他家庭背景的介紹“腿有殘疾的妻子”“臥床不起的兒子”,再結合“如果沒老街吃家的光顧,三五年也別想在老街興起”的老街傳統(tǒng),可想而知,費爺對袁老板的新湯鋪子的稱贊亦有其心善的原因,費爺作為老街一員,心善德高,扶危濟困,有仁愛精神。
10.CEG 11.A 12.D 13.(1)王蘭泉稱贊他和氣友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有儒者的氣度,文章的名氣尤其被天下人看重。
(2)希望進入這所府學學習的讀書人,完全遵循程朱之法,把朱氏之學作為學習的對象,不要學習其他學說。 14.①姚鼐任安慶巡撫,正逢安慶府學年久失修,破敗不堪。
②時值天下太平、學校大興。
③姚鼐想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遵循朱子、黃勉齋的舊訓。
【導語】材料一介紹了姚鼐的生平事跡及其在桐城派文壇中的地位,稱贊其學識淵博且為人謙遜。材料二敘述了姚鼐重修安慶府學的經過,強調了堅持程朱理學的重要性。綜合來看,姚鼐他對學術的嚴謹態(tài)度和對后學的言傳身教,他的堅守與執(zhí)著,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望溪先生的文質常以理性取勝,劉海峰以才華取勝,學識上或許趕不上(望溪先生);姚鼐先生則是理性與文采兼具。
“望溪之文質”是主語,“勝”是謂語,中間不斷開,所以C處斷開;
“海峰”是主語,“勝”是謂語,中間不斷開,所以E處斷開;
“學或不及”主謂結構完整,“學”是主語,“不及”是謂語,單獨成句,而“先生”是后一句的主語,所以G處斷開。
故選CEG。
11.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理解一詞多義的能力。
A.“名是他人稱呼時用,字自稱用,也供同輩或長輩稱用”錯誤。一般來說,名用來自稱,也供同輩或長輩稱呼用。字以表德,他人稱呼時用字,表示尊敬。
B.正確。
C.正確。
D.正確。句意:這難道不是當今的禍患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故選A。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他們甚至給世間帶來禍患”錯誤,根據(jù)材料二第二段“及其徒沿而甚之,乃有猖狂妄行,為世道之大患者”,意即他們的學徒沿用這些學說并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于是就有了猖狂胡亂的行為,成為世間的大禍患,可知是陸九淵、王陽明等人的學徒甚至給世間帶來禍患,而不是“他們甚至給世間帶來禍患”。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藹然”,和氣友善;“弟”,同“悌”,指友愛兄弟,“孝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氣象”,氣度;“重天下”,被動句,被天下人看重。
(2)“諸生入是學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入是學諸生”,進入這所府學學習的讀書人;“一”,完全;“遷”,改變;“異說”,其他學說。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據(jù)“安慶府學,歷代屢有損壞修復。今某來撫此土,又值其年久功敝,乃合官民計量,出財而修之”,意即安慶府學歷經多次損壞修復,恰好姚鼐來此擔任巡撫,又逢它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于是召集官民商量計議,拿出錢財修繕它。可概括:姚鼐任安慶巡撫,正逢安慶府學年久失修,破敗不堪。
②根據(jù)“吏民請志其事,余幸當海宇清晏、庠序大興之日,臨勉齋之舊治”可知:官吏百姓請求記載修繕安慶府學這件事,姚鼐認為自己有幸遇到天下太平、學校大興之日,來到黃勉齋先生以前的府治??筛爬ǎ寒敃r正值天下太平、學校大興。
③根據(jù)“惟近推圣天子崇教之心,而遠循朱子勉齋之舊訓。愿諸生入是學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為學”,意即姚鼐認為只有于近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于遠遵循朱子,黃勉齋之舊訓。希望進入這所府學學習的諸生,完全遵循程朱之法,把朱氏之學作為學習的對象。可概括:姚鼐想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遵循朱子、黃勉齋的舊訓。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先生名鼐,字姬傳,一字夢谷,祖上為桐城的姚氏一族,是端恪公姚文然的玄孫。姚鼐幼時家中貧困,身體瘦弱多病但愛好讀書。四庫館開設后,劉文正公、朱竹君學士都推薦先生(參與編撰),他于是擔任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書籍編成,應當評議纂修官員的升職問題。劉文正以御史身份推薦了他,已經記下了名字。適逢文正去世,姚先生就請求回鄉(xiāng)奉養(yǎng)老人。
回歸故里后,他先后主持了梅花書院、鐘山書院、紫陽書院、敬敷書院的各種講席,前后共有四十年。先生所到之處,士子們把能到先生門前拜問他作為榮幸。他與人談論,終日不煩,但不可以用淺陋庸俗的問題冒犯他。有人前來求問,他一定竭盡誠意告訴那人,提攜才俊如恐不夠。即使是學術上與先生見解不一致的人,見到先生后也都覺得他親切和藹,令人信服。紀曉嵐撰寫《四庫書目錄》,多有詆毀宋儒之言,先生直接斥責其態(tài)度輕率。先生形貌清瘦,神采清秀超越,淡泊榮譽和利益,有超凡脫俗的志向。王蘭泉稱贊他和氣友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有儒者的氣度,其文章的名氣尤其被天下人看重。禮恭親王逝世,臨終教誨家人說一定要請姚先生來作家傳。自從望溪先生方苞憑借文章稱譽天下,上接歸有光,推崇做文章的正道,劉海峰又接續(xù)其后。評論者說:“望溪先生的文質常以理性取勝,劉海峰以才華取勝,學識上或許趕不上(望溪先生);姚鼐先生則是理性與文采兼具?!比俗婕际峭┏?,所以世人有的稱他們?yōu)椤巴┏桥伞薄?br> 材料二:
安慶府治,開始于南宋嘉定年間,是黃勉齋先生營建的。這府學的興建,也是從黃勉齋先生開始的。頌揚我歷朝皇帝統(tǒng)治天下的功績,用朱氏之學教導士人,而勉齋先生,是朱熹的得意弟子。他擔任安慶郡的郡守,用朱氏之學教育一方之人。雖然當時他主持江、淮一帶政務,軍務繁忙,不能最終完成他的志愿,但是他的用意可以引人深思。
過去和朱熹同時代的,有象山、永嘉的學說,這些學說紛紛出現(xiàn),百家爭鳴。到了明朝有陽明學說,陽明學說以象山之說為本源,這些人都有超出他人的卓著的才能,但是仍然不免犯下賢明之人的過錯。等到他們的學徒們沿用這些學說并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于是就有了猖狂胡亂的行為,成為世間的大禍患,這才知道朱子學說的高明啊。近來陽明之說漸趨衰落,但異道邪說又興起。求學之人稍有志于勤學、效法古人的美德,就爭先恐后地追逐考證訓詁,自名為漢學,穿鑿瑣屑,駁難繁雜。他們的行為遠遠比不上象山、陽明,他們的見解更低于永嘉學說,但他們卻總敢詆毀朱氏之學,這難道不是當今的禍患嗎?
安慶府學,歷朝歷代多次損壞修復。現(xiàn)在我來到這兒擔任巡撫,又逢它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于是召集官民商量計議,拿出錢財修繕它。從嘉慶十三年某月起工,至次年某月完工,用銀一萬幾千幾百兩。門廡、臺階和旁邊附祠,沒有不修整的。官吏百姓請求記載這件事,我有幸遇到天下太平、學校大興之日,來到黃勉齋先生以前的府治。我仰望黃勉齋先生高尚的道行,但這已是邈遠不可追趕的了,只有于近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于遠遵循朱子,黃勉齋之舊訓。希望進入這所府學學習的諸生,完全遵循程朱之法,把朱氏之學作為學習的對象,不要學習其他學說。至于那些修建興革方面的瑣碎的事情,就不值得記載了。
15.C 16.①“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以手推松曰去”,巧妙地化用典故,使之與整首詞渾然一體,自然天成。
②“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運用擬人(想象),將松樹人格化,把詞人醉后眼中景物搖晃的情景刻畫得惟妙惟肖。
【導語】這首詞以醉酒遣懷為題,通篇語調輕松自然,縱意揮灑,既有對古書信念的質疑,又流露豁達放曠的人生態(tài)度。上闋表達內心直率真摯的感慨,下闋刻畫醉后與松的虛擬對話,妙趣橫生,彰顯辛棄疾超然自得的心境與獨特的幽默感。
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C.“描繪了詞人與松的對話”錯,詞句只寫了“問松我醉何如”,沒寫與松對話。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①從手法上看,詩中運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根據(jù)注釋可知,這兩句出自《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詞人反其道而用之,說最近領悟到古人書中的話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錯了。這是詞人的憤激之語。第二個典故是“以手推松曰去”,用手推開松樹,命令它走開。這是化用《漢書·龔勝傳》中龔勝用手推開夏侯常的典故,表達作者孤高倔強的性格。詩人巧妙地化用典故,使之與整首詞渾然一體,自然天成。
②另外,作者還運用了擬人手法,如“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詞人醉后竟與松樹說話,問松樹自己醉得如何;自己醉后搖晃,卻以為松樹擺動;明明是自己扶著松樹站起來,卻說松樹要扶他?!皢査伞薄八蓜右獊矸觥卑阉蓸鋽M人化,把詞人醉后眼中景物搖晃的情景刻畫得惟妙惟肖。
17.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絳皓駁色 而皆若僂 清風徐來 清風半夜鳴蟬(清風吹我襟/清風有意難留我)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絳、皓、僂。
18.①志趣相投
②趣味橫生 19.原句有兩處錯誤:一處改為“根據(jù)……調查結果”或者“調查結果顯示”;第二處應該為“約79.6%”或者“79.6%左右”。 20.①原句多用短句和整句,節(jié)奏感強,朗朗上口,也能體現(xiàn)出書友們閱讀時的情態(tài),以及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共讀的熱情,改后的句子缺少節(jié)奏,抒情性弱。
②強調的重點不同,原句“以‘指’代筆”“最大程度”,更能夠體現(xiàn)書評彈幕保留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傳統(tǒng),更能夠突出網(wǎng)絡的作用,更生動形象,改句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空,語境形容讀者之間興趣愛好相同,可用“志趣相投”。志趣相投:就是彼此有著相同的理想和興趣因此很投緣,很容易成為知己。
第二空,語境形容書評彈幕富有意趣,可用“趣味橫生”。趣味橫生:形容人的談吐、詩文等充滿了美妙的意趣。
1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中共有兩處語?。?br>第一處,“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句式雜糅,應改為“根據(jù)……調查結果”或者“調查結果顯示”。
第二處,“約79.6%左右”中“約”與“左右”語意重復,應改為“約79.6%”或者“79.6%左右”。
2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
①從句子形式看,原句“書友們時而討論,時而共情,以閱讀為載體,分享觀點,以‘指’代筆,做書摘、寫批注”,可看出原句以短句為主,句式簡短;“時而討論,時而共情”“做書摘、寫批注”,多用整句,句式整齊,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內容上,一組短句從多角度展現(xiàn)書友們閱讀時的情態(tài)和閱讀熱情,內容更有表現(xiàn)力。改后句子“書友們有討論有共情,以閱讀為載體分享觀點,做書摘批注”內容單一,語言表現(xiàn)力不足。
②從語意重點看,原句有“以指代筆”,凸顯了書評彈幕的特點,保留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傳統(tǒng);“最大程度”作為修飾語,體現(xiàn)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改句因為缺少這些內容,對網(wǎng)絡的作用表現(xiàn)不足。
21.①實則都是人間冷暖;②又飽含創(chuàng)新技巧。 22.改法一:《中國奇譚》力求呈現(xiàn)中國美學,它為還原早期電影膠片效果而一幀一幀上色,并把CG技術用進國風韻味滿滿的畫面,拉滿了技能點。
改法二:無論是為還原早期電影膠片效果而一幀一幀上色,還是把CG技術用進國風韻味滿滿的畫面,《中國奇譚》拉滿技能點,力求呈現(xiàn)中國美學。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前句“看似說的是妖怪世界”,說的是表面,此處應該說實際上,而“面對難完成的工作、不如意的生活,熬到面容枯槁、眼中無光,只有媽媽囑咐你要多喝水、關心你怎么變禿了……”說的是人間冷暖,應填:實則都是人間冷暖。
②“既”與“又”呼應,表明并列關系,用于段首起過渡作用,上句總結上文,下句總領下文,而下文“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主要是說《中國奇譚》的創(chuàng)新技巧,應填:又飽含創(chuàng)新技巧。
22.本題考查學生變換句式的能力。
長句變短句,首先抽出句子的主干:《中國奇譚》力求呈現(xiàn)中國美學。
然后把定語部分獨立出來,分別成句,注意在第一句加上主語“它”,后兩個句子可承前省略主語:“為還原早期電影膠片效果而一幀一幀上色”“并把CG技術用進國風韻味滿滿的畫面”“拉滿技能點”。注意添加必要的成分。
也可以把“《中國奇譚》拉滿技能點,力求呈現(xiàn)中國美學”作為主干句,其它定語化為分句,注意句子之間的連貫和銜接。
23.略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主要圍繞“變與不變”的主題展開,材料首先呈現(xiàn)文學世界中關于“變與不變”的認識,從變化的角度萬事萬物時刻不在變化之中,從不變的角度,萬物同我們都是永恒的。材料再從文學世界走向現(xiàn)實世界,強調了“變與不變”的客觀存在,揭示了人們對于穩(wěn)定和變化的復雜情感?!白儭笔亲兓?,世間萬事萬物都在變,這是客觀事實,在變化中,人們尋求的應該是發(fā)展、進步、更新。當今時代瞬息萬變,更迭極其迅速,我們應該如何應變。不變時相對的,在變化之中,有一些東西是相對不變的,比如:品格、底色、根脈、初心等,或者說在不斷變化的時代里,我們應該堅守住一些東西,以此來應對萬變。我們可以在“變與不變”中尋找平衡,既需要守護一些不變,以不變應對萬變,在時代的洪流里站穩(wěn)腳跟,也要主動迎來變化,跟上時代的節(jié)奏,尋求人生價值。不變是為了迎接變化,變化是為了有更堅定的不變,二者呈現(xiàn)著辯證的關系。
行文構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觀點,適時而變,初心勿變。接下來從為什么的角度展開論述,一、“變”是時代的旋律,是發(fā)展的動力。唯有順應時代潮流,勇于變革,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二、在“變”的同時,我們更應堅守那些永恒不變的真理和價值。這些“不變”的堅守,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源泉,也是我們抵御風險、戰(zhàn)勝困難的堅強后盾。三、“變”與“不變”并非矛盾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變”中尋求發(fā)展,在“不變”中堅守初心,這是我們在新時代應有的姿態(tài)。
立意:
1.守“不變”之恒,應“求變”之需。
2.常中應變,變中守常。
3.“變”與“不變”,靈活把握。
4.不變守初心,求變天地寬。

相關試卷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這是一份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語言文字運用,作文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階段性測試語文試題:

這是一份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階段性測試語文試題,共8頁。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原卷版):

這是一份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原卷版),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語言文字運用,古代詩文閱讀,現(xiàn)代文閱讀,名著閱讀,作文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

2022-2023學年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

2022-2023學年江西省撫州市臨川第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月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