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 準確誦讀《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理解詞中意象與情感。
- 掌握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解讀等。
- 運用小組合作、對比閱讀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 通過誦讀、討論、分析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詞意與情感。
- 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 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詩詞中的深層含義。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 感受辛棄疾的愛國情懷與壯志未酬的悲憤,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 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的關系,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 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傳承中華文化。
二、教學重點
1. 誦讀并理解《太常引》的詞意
- 準確誦讀《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把握詞中的韻律和節(jié)奏。
- 理解詞中的意象和情感,如“秋影”、“金波”、“飛鏡”、“姮娥”、“桂婆娑”等。
2. 掌握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
- 引導學生掌握意象分析、情感解讀等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
- 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理解如何運用這些方法鑒賞詩詞。
3. 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的關系
- 分析辛棄疾在詞中表達的情感是否與其個人經(jīng)歷、時代背景有關。
- 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難點
1. 理解詞中的意境和情感表達
- 辛棄疾的詞作常常具有深邃的意境和豐富的情感,學生需要深入理解詞中的意象和情感,才能把握詞作的主旨。
2. 分析詞的結構和修辭手法
- 辛棄疾的詞作結構嚴謹,修辭手法多樣,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和分析能力,才能揭示其中的藝術特點和美感。
3. 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品味
- 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不僅需要傳授鑒賞方法,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品味,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熏陶。
四、教學方法
1. 誦讀法
- 通過全班誦讀、分段誦讀等方式,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 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初步感知詞中描繪的景象與情感。
2. 討論法
-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和感悟。
-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深入理解詞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法
- 教師逐句講解詞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詞內容。
- 引導學生分析詞中的意象、情感、結構和修辭手法等。
4.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辛棄疾的生平簡介、詩詞背景、相關圖片和音樂等,輔助教學。
- 通過多媒體展示,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導入新課
- 播放一段古典音樂,營造中秋佳節(jié)的氛圍,引導學生進入詩詞的世界。
-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我們要學習哪首詩詞嗎?(引導學生說出《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2. 作者及背景介紹
- 簡要介紹辛棄疾的生平、主要成就及創(chuàng)作風格。
- 介紹《太常引》的創(chuàng)作背景,包括辛棄疾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等。
3. 誦讀與感知
- 全班誦讀:全班學生齊讀《太常引》詞文,感受詩詞的韻律美。
- 分段誦讀:將詞文分為幾個部分,分別由不同學生誦讀,加深對詞意的理解。
- 感知詞意: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初步感知詞中描繪的景象與情感。
4. 詞意解析
- 逐句解析:教師逐句講解詞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詞內容。
-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中秋佳節(jié),月亮像重新磨過的銅鏡,明亮皎潔。
-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我舉起酒杯問月中的嫦娥:白發(fā)日增,好像故意欺負我。
-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
-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砍掉月宮的桂樹,人們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 情感分析:引導學生分析詞中表達的情感,包括壯志未酬的悲憤、對國家的熱愛等。
- 意象分析:引導學生分析詞中的意象,如“秋影”、“金波”、“飛鏡”、“姮娥”、“桂婆娑”等,理解這些意象在詞中的作用。
5. 小組討論
- 學生分組討論,分享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和感悟。
- 引導學生思考辛棄疾的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的關系,分析他在詞中表達的情感是否與其個人經(jīng)歷、時代背景有關。
第二課時
1. 情感與意象結合
- 分析意象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關系,理解辛棄疾如何通過意象傳達愛國情懷與壯志未酬的悲憤。
- 引導學生理解詞中的浪漫主義色彩和辛棄疾的政治理想。
2. 詩詞鑒賞方法
- 總結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包括誦讀、理解詞意、分析意象與情感等。
- 引導學生掌握這些方法,并嘗試運用這些方法鑒賞其他詩詞作品。
3. 拓展閱讀
- 推薦幾首與辛棄疾風格相似的詩詞,如岳飛的《滿江紅》、陸游的《示兒》等,供學生課外閱讀。
- 引導學生比較這些詩詞與《太常引》在情感表達、意象運用等方面的異同。
4. 寫作練習
- 要求學生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對《太常引》的理解與感悟,以及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的關系。
- 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融入文章中,培養(yǎng)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5. 總結與反思
- 回顧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強調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以及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的關系。
- 提問:同學們,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對《太常引》有了哪些新的認識?你們認為辛棄疾的愛國情懷與壯志未酬的悲憤是如何體現(xiàn)在詞中的?
- 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進一步加深對詩詞的理解。
6. 布置作業(yè)
- 背誦:要求學生背誦《太常引》詞文。
- 寫作:繼續(xù)完善自己的短文,深化對詩詞的理解和感悟。
- 預習:預習下一首詩詞作品,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準備。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的詞意與情感表達,還掌握了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并思考了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誦讀、討論、分析等多種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通過拓展閱讀和寫作練習,加深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感悟。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學生對詩詞鑒賞的方法掌握不夠熟練,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訓練與指導。此外,還應鼓勵學生多讀多寫,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與創(chuàng)作能力。同時,可以進一步挖掘辛棄疾的生平事跡與創(chuàng)作背景,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人。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他21歲時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但始終未被采納。他因主張堅決抗戰(zhàn),一直受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辛棄疾的詞作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同時,他的詞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辛棄疾的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他的詞作不僅反映了個人的情感與經(jīng)歷,更深刻地揭示了南宋社會的政治現(xiàn)實和民族矛盾。
辛棄疾的詩詞成就卓越,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長短句》《美芹十論》等傳世之作。他的詩詞不僅在當時廣受贊譽,而且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瑰寶。
八、生字詞解析
1. 太常引:詞牌名。太常引,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雙調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韻,后段五句四平韻。辛棄疾此詞為變體,雙調四十九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韻。
2. 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如金色的波浪。這里用來形容中秋之月的光芒。
3. 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這里形容月亮像一面剛剛磨亮的銅鏡,閃耀于夜空。
4. 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她因偷吃了不死之藥而飛入月宮,成為了月中的仙女。
5. 斫(zhuó):砍。這里指砍去月中的桂樹。
6. 桂:桂樹。傳說中,月中有高五百丈的桂樹,其枝葉婆娑,遮蔽了月光。
7. 婆娑(pó suō):樹影搖曳的樣子。這里形容月中的桂樹枝葉搖曳生姿。
8. 磨:摩擦,這里指磨亮。形容月亮像一面剛剛磨亮的銅鏡。
9. 乘風:借助風力。這里指借助風力飛上萬里長空。
10. 直下:一直往下。這里指目光一直往下看,俯瞰祖國的大好河山。
九、原文與譯文
原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譯文:
中秋之月緩緩移動,其光芒如金色的波浪,又似一面剛剛磨亮的銅鏡,閃耀于夜空。我舉起酒杯遙問月中的嫦娥:歲月匆匆,白發(fā)漸增,欺侮我這等有心人呢?我多么渴望能乘風而去,穿越那萬里的長空,俯瞰腳下的壯麗山河。傳說月中有桂樹,其枝葉婆娑,遮蔽了月光。人們說,若能砍去這些枝葉,月亮的清輝將灑滿人間,灑向大地的光輝將會更多。
詳細解讀:
1. 上片:
-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保哼@兩句描繪了中秋之夜的月亮。月亮緩緩移動,其光芒如同金色的波浪,又似一面剛剛磨亮的銅鏡,閃耀于夜空。這里用“金波”來形容月光,形象地表現(xiàn)了月光的明亮與閃爍。而“飛鏡又重磨”則進一步突出了月亮的明亮和圓潤,仿佛是一面剛剛被磨亮的銅鏡。
-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這兩句表達了詞人面對歲月流逝、白發(fā)增多的無奈與感慨。詞人舉杯遙問月中的嫦娥,為何歲月匆匆,白發(fā)漸增,欺侮我這等有心人呢?這里“把酒問姮娥”是一種虛擬的情境,詞人通過向嫦娥發(fā)問,表達了自己對歲月流逝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憂慮。
2. 下片:
-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保哼@三句表達了詞人想要乘風而上,俯瞰祖國大好河山的豪情壯志。詞人渴望能夠借助風力,飛上萬里長空,俯瞰腳下的壯麗山河。這里“乘風好去”表現(xiàn)了詞人的豪邁與不羈,“長空萬里”則進一步突出了詞人的廣闊視野和遠大抱負。
-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這兩句以砍去月中的桂樹為喻,表達了詞人想要鏟除障礙、實現(xiàn)理想的決心。傳說中,月中有高五百丈的桂樹,其枝葉婆娑,遮蔽了月光。詞人認為,只有砍去這些枝葉,月亮的清輝才能灑滿人間。這里“斫去桂婆娑”實際上是一種象征和隱喻,詞人通過砍去桂樹來象征鏟除投降派勢力等障礙,以實現(xiàn)抗金和收復失地的理想。而“人道是、清光更多”則進一步強調了砍去桂樹后,月亮的清輝將灑向大地,灑向人間的光輝將會更多。
十、藝術特色
1. 浪漫主義手法:詞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神話傳說,構建了一個超現(xiàn)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這種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得全詞充滿了濃厚的藝術魅力。
2. 神話傳說的運用:詞人巧妙地運用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說,不僅增強了詞作的趣味性,也深化了詞作的主題。
3. 借景抒情:詞人借中秋之夜的明月,抒發(fā)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對時光流逝的無奈以及對政治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這種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詞作的情感更加真摯動人。
4. 語言優(yōu)美:詞人的語言優(yōu)美流暢,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如“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等句子,都體現(xiàn)了詞人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
十一、主題思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辛棄疾反對妥協(xié)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詞想象豐富,把超現(xiàn)實的奇思妙想與現(xiàn)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起來,體現(xiàn)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詞人通過描繪中秋之夜的明月和幻想中的仙境,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和對政治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同時,詞人也借月中的桂樹和嫦娥等形象,委婉地表達了自己要掃清朝廷一切投降勢力、把光明帶給人民的決心和信念。
十二、文本探究
1. 意象分析
- 明月:明月是這首詞的主要意象之一,它既是中秋之夜的象征,也是詞人心中理想的寄托。詞人通過描繪明月的美麗和明亮,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同時,明月也象征著詞人的內心世界,反映了他的孤獨、無奈和執(zhí)著。
- 嫦娥:嫦娥是月中的仙女,也是詞人舉杯發(fā)問的對象。詞人通過向嫦娥發(fā)問,表達了自己對時光流逝、功業(yè)未成的無奈和感慨。同時,嫦娥也象征著詞人心中的理想女性,反映了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 桂樹:桂樹是月中的神木,也是詞人幻想砍去的對象。詞人通過砍去桂樹枝葉的幻想,表達了自己要掃清朝廷一切投降勢力、把光明帶給人民的決心和信念。同時,桂樹也象征著詞人心中的障礙和困難,反映了他在追求理想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境。
2. 情感解讀
- 愛國情懷:這首詞充滿了詞人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政治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詞人通過描繪中秋之夜的明月和幻想中的仙境,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和對政治理想的堅定信念。同時,詞人也借月中的桂樹和嫦娥等形象,委婉地表達了自己要掃清朝廷一切投降勢力、把光明帶給人民的決心和信念。
- 無奈與感慨:詞人在詞中也表達了自己對時光流逝、功業(yè)未成的無奈和感慨。他舉杯向月中的嫦娥發(fā)問,感嘆自己被白發(fā)所欺,歲月無情。這種無奈和感慨反映了詞人在追求理想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zhàn),也體現(xiàn)了他的孤獨和寂寞。
- 豪邁與浪漫:這首詞的語言優(yōu)美流暢,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詞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神話傳說,構建了一個超現(xiàn)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這種豪邁與浪漫的手法使得全詞充滿了濃厚的藝術魅力,也展現(xiàn)了詞人高超的文學才華和創(chuàng)造力。
3. 藝術特色
- 浪漫主義手法:詞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神話傳說,構建了一個超現(xiàn)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這種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得全詞充滿了濃厚的藝術魅力,也展現(xiàn)了詞人高超的文學才華和創(chuàng)造力。
- 神話傳說的運用:詞人巧妙地運用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說,不僅增強了詞作的趣味性,也深化了詞作的主題。這些神話傳說的運用使得全詞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聯(lián)想。
- 借景抒情:詞人借中秋之夜的明月和幻想中的仙境,抒發(fā)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對時光流逝的無奈以及對政治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這種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詞作的情感更加真摯動人,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感動。
- 語言優(yōu)美:詞人的語言優(yōu)美流暢,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如“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等句子都體現(xiàn)了詞人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這種優(yōu)美的語言使得全詞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和閱讀興趣。
十三、課文小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是辛棄疾的一首經(jīng)典詞作,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主題思想贏得了后世讀者的廣泛贊譽和喜愛。通過對這首詞的深入分析和鑒賞,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辛棄疾的文學成就和思想情感。
首先,這首詞通過描繪中秋之夜的明月和幻想中的仙境,表達了詞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對政治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詞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神話傳說構建了一個超現(xiàn)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這種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得全詞充滿了濃厚的藝術魅力,也展現(xiàn)了詞人高超的文學才華和創(chuàng)造力。
其次,這首詞也表達了詞人對時光流逝、功業(yè)未成的無奈和感慨。詞人舉杯向月中的嫦娥發(fā)問,感嘆自己被白發(fā)所欺,歲月無情。這種無奈和感慨反映了詞人在追求理想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zhàn),也體現(xiàn)了他的孤獨和寂寞。然而,盡管面臨困境和挑戰(zhàn),詞人依然堅定信念、執(zhí)著追求,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最后,這首詞的語言優(yōu)美流暢,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詞人通過巧妙的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使得全詞更加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同時,詞人也善于運用神話傳說等文化元素來增強詞作的趣味性和文化內涵。這種優(yōu)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得全詞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綜上所述,《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是一首充滿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的經(jīng)典詞作。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主題思想贏得了后世讀者的廣泛贊譽和喜愛。通過對這首詞的深入分析和鑒賞,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辛棄疾的文學成就和思想情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學的魅力和價值。希望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和學習,讀者能夠對中國古代文學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也能夠從中汲取到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這是一份語文八年級下冊核舟記教學設計,共11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作業(yè)布置,生字詞解析,原文和譯文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九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誦讀表格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品“獨”之豪邁灑脫,感“獨”之失落孤獨,悟“獨”之理性超脫,作業(yè)設計,板書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2024)八年級下冊核舟記教學設計及反思,共7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深入探究,情感體驗,思維拓展,總結提升,作業(yè)布置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