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選擇題 共45分)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45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的。
2024年6月某日,位于云南玉溪甲地的小明觀察到操場上的五星紅旗明顯向東北方向飄揚。下圖示意該日甲鄉(xiāng)村附近等壓線分布。完成下面小題。
1. 圖中( )
A. 等壓線數(shù)值a小于bB. 甲鄉(xiāng)村氣壓值大于b
C. 低壓中心在甲鄉(xiāng)村正南方D. 等壓距的值為b-a
2. 下列選項中,甲地水平氣壓梯度力指向正確的是( )
A. B. C. D.
3. 若當日夜晚甲地處風力增大,可推斷a、b兩條等壓線最可能( )
①差值減?、诓钪翟龃螈劬嚯x減?、芫嚯x增大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題詳解】
風由高壓區(qū)流向低壓區(qū),操場上的五星紅旗明顯向東北方向飄揚說明當?shù)厥⑿形髂巷L,南北方向上氣壓為南高北低,因此等壓線數(shù)值a大于b,等壓距為a-b,甲鄉(xiāng)村氣壓值介于a和b之間,大于b,AD錯誤,B正確;低壓中心在甲鄉(xiāng)村北方,C錯誤。故選B。
【2題詳解】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等壓線數(shù)值a大于b,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因此甲鄉(xiāng)村水平氣壓梯度力指向正北方,D正確,ABC均錯誤,故選D。
【3題詳解】
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力越大,因此若當日夜晚甲鄉(xiāng)村處風力增大,可推斷a、b兩條等壓線的差值增大,或距離減小,②③正確,①④錯,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形成風的三種力的特征:水平氣壓梯度力:在等壓線圖中,垂直于等壓線,并由高壓指向低壓,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越稠密,風速越大。地轉偏向力:始終與風向垂直,使風向在北半球右垂直,在南半球左垂直,北半球風向向右偏轉,南半球向左偏轉,地轉偏向力不影響風速。摩擦力:與風向相反,對風有阻礙作用,可減小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
當?shù)貢r間2024年11月10日11時49分,古巴地區(qū)發(fā)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20km。在對古巴此次地震進行災情評估和救援指揮過程中,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4. 地震發(fā)生后,可能引發(fā)的次生災害不包括( )
A. 海嘯B. 火災C. 滑坡D. 暴雨
5. 下列關于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在地震救援中主要功能的描述,正確的是( )
A. 主要用于精確測量震源深度和地震震級
B. 提供震中位置周邊地形地貌信息,輔助救援路線規(guī)劃
C. 只能分析地震發(fā)生后的余震分布情況,對救援行動沒有直接幫助
D. 可以通過衛(wèi)星遙感直接獲取地震現(xiàn)場人員傷亡情況并反饋給救援隊伍
6. 古巴地區(qū)地震頻發(fā),當?shù)卦诘卣鸱烙矫婵刹扇〉挠行Т胧┦牵? )
A. 加強地震監(jiān)測預報,提高居民地震防范意識
B. 多建設超高建筑,增強城市抗震能力
C. 大規(guī)模遷移居民到其他地區(qū)
D. 拆除老舊房屋,不再進行建設
【答案】4. D 5. B 6. A
【解析】
【4題詳解】
海底地震如果震級較大、震源較淺,可能會引起海水劇烈波動,形成海嘯,A不符合題意。地震會破壞建筑物、電力設施等,可能導致火災的發(fā)生,比如電線短路、煤氣泄漏等,B不符合題意。地震會使山體松動,在地形坡度較大的地區(qū)容易引發(fā)滑坡,C不符合題意。暴雨是一種氣象災害,其形成與大氣環(huán)流、水汽輸送等氣象因素有關,地震不會直接引發(fā)暴雨,D符合題意。故選D。
【5題詳解】
精確測量震源深度和地震震級主要是通過地震監(jiān)測儀器等專業(yè)設備來完成,GIS主要是對地理數(shù)據(jù)進行管理、分析和可視化處理等,A錯誤。GIS可以整合和分析地理空間數(shù)據(jù),幫助規(guī)劃最佳救援路線,避開危險地形,提高救援效率,B正確。GIS不僅能分析余震分布情況,還能對受災區(qū)域的人口分布、建筑物分布、交通狀況等多方面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為救援行動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決策依據(jù),對救援行動有直接且重要的幫助,C錯誤。衛(wèi)星遙感主要用于獲取地表信息,如建筑物損壞情況、道路狀況等,但無法直接獲取地震現(xiàn)場人員傷亡情況,人員傷亡情況需要通過現(xiàn)場搜救和統(tǒng)計等方式確定,D錯誤。故選B。
【6題詳解】
加強地震監(jiān)測預報可以提前獲取地震信息,讓居民和相關部門有時間做好應對準備,提高居民地震防范意識能夠使居民在地震發(fā)生時采取正確避險措施,減少傷亡和損失,這是地震防御的重要且有效的措施,A正確。多建設超高建筑并不能從根本上增強城市的抗震能力,超高建筑在地震中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B錯誤。大規(guī)模遷移居民到其他地區(qū)不現(xiàn)實,會涉及到諸多社會、經(jīng)濟和民生問題,而且也不能完全解決地震問題,C錯誤。拆除老舊房屋,不再進行建設是一種極端且不切實際的做法,應該是對老舊房屋進行加固和改造,同時在新建設中提高抗震標準,D錯誤。故選A。
【點睛】遙感技術(RS)能實現(xiàn)地物信息的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測。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GNSS、BDS、GPS)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實時定位、導航、授時、測速。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有空間查詢與分析功能,可以根據(jù)不同目的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疊加分析。
石灰?guī)r被溶蝕后,不溶性組分積累轉化為巖溶殘積層,該層可成為成土母質。殘積層及耕作層中的有機質分解和生物呼吸,能產(chǎn)生巖溶作用所需的大量二氧化碳。如圖是我國西南巖溶區(qū)一處類型石灰?guī)r風化殼剖面。下表為采樣點的部分元素測試教據(jù)(元素百分含量以氧化物形式表示)。完成下面小題。
7. 讀表測試數(shù)據(jù)表明,在石灰?guī)r溶蝕過程中( )
A. 鐵、鈦元素流失B. 鈣、鎂元素流失C. 鎂、鐵元素富集D. 鈦、鈣元素富集
8. 圖中巖溶殘積層最可能呈現(xiàn)的顏色是( )
A. 紅褐色B. 灰白色C. 暗黑色D. 青灰色
9. 根據(jù)剖面結構,推測最有利于巖溶作用發(fā)生的層位是( )
A. 旱地耕作層B. 巖溶殘積層C. 巖粉及碎裂巖層D. 基巖層
【答案】7. B 8. A 9. C
【解析】
【7題詳解】
在石灰?guī)r溶蝕過程中,土壤中的元素會隨著水體淋溶下滲流失,對比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鈣和鎂在②處的含量遠高于①處,而鐵和鈦元素并沒有出現(xiàn)②處較①處多的現(xiàn)象,因此,在石灰?guī)r溶蝕過程中,鈣、鎂元素大量被淋溶流失,而鐵和鈦元素流失較少,A錯誤,B正確;溶蝕過程是一個侵蝕過程,一般不會導致元素富集,CD錯誤。故選B。
【8題詳解】
①靠近圖中巖溶殘積層,讀表格中信息可知,①處Fe2O3含量高,鐵氧化后會呈現(xiàn)紅色,因此巖溶殘積層最可能呈現(xiàn)的顏色是紅褐色,A正確,BCD錯誤。故選A。
【9題詳解】
巖溶殘積層由不溶性組分積累而成,不易被溶蝕,因此不利于巖溶作用發(fā)生,B錯誤;耕作層中的有機質含量較高,可溶性物質也較少,不利于巖溶作用發(fā)生,A錯誤;基巖層還未經(jīng)風化,裂隙少,透水性差,不易被溶蝕,不利于巖溶作用發(fā)生,D錯誤;巖粉及碎裂巖層裂隙多,利于水體下滲,且?guī)r石風化強度高,較為破碎,容易溶于水中,因此最有利于巖溶作用發(fā)生,C正確。故選C。
【點睛】巖溶作用是指地下水或雨水在巖層中溶解其中的礦物質,從而導致巖石的溶解、腐蝕和崩解的過程。 這種作用主要發(fā)生在含有碳酸鹽的石灰石、大理石、石膏等巖石中。
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0. b圖所示地形剖面對應a圖中的( )
A. ②④B. ①②C. ③④D. ①③
11. 圖中S型河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河流側蝕和下切作用B. 盆地不斷沉降
C. 周圍地形崎嶇D. 地殼間歇性上升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題詳解】
根據(jù)圖示信息及所學知識,b圖為河流縱剖面示意圖,T岸河床較深,沉積物較少,為侵蝕岸,對應為曲流的凹岸,P岸河床較淺,有大量沉積物堆積,為堆積岸,對應為曲流的凸岸,結合a圖,①③處河流剖面圖與b圖相符合,D正確;②、④處不符合,ABC錯誤,故選D。
【11題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河流流經(jīng)丘陵平原地區(qū),由于地形坡度較緩,河流向下侵蝕作用減弱,水流以側向侵蝕為主,河道變得彎曲,河流在彎曲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稱為曲流,側蝕作用使河流兩岸受到侵蝕變得彎曲,下切作用則使河流加深。所以圖中S型河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側蝕和下切作用,A正確;盆地不斷沉降與地殼間歇性上升與S型河曲的形成無關,BD錯誤;S型河曲形成于地勢較為平緩處,周圍地形崎嶇,地勢落差大,下切侵蝕強,不利于曲流的形成,C錯誤。故選A。
【點睛】S型河流的形成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河流的源頭,往往是高聳的群山,由于流水的向下侵蝕,河流最初往往形成很深很窄的河谷;第二階段,當河流走出高山,進入到相對平坦的地方之后,河水流速減慢,便會形成兩岸侵蝕、堆積的情況,河流會逐漸向侵蝕岸一側流動,使得侵蝕的力度更大,河流逐漸開始彎曲起來。
紅海位于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鹽度超過40‰,是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域。下圖為紅海沿岸地區(qū)水系及代表地(開羅)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分布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2. 紅海鹽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蒸發(fā)強,降水少②海域較封閉③注入徑流含鹽量高④亞丁灣高鹽度洋流的輸入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
13. 7、8月份輪船從印度洋駛入紅海后,船員最可能會發(fā)現(xiàn)( )
A. 輪船吃水深度變大 B. 陰雨天氣增多
C. 海水水位略微增高 D. 沙塵天氣增多
【答案】12. A 13. D
【解析】
【12題詳解】
北回歸線穿過紅海,屬于熱帶沙漠氣候,終年高溫少雨,蒸發(fā)旺盛,①正確;紅海位于副熱帶,沿岸地區(qū)氣候干燥,沙漠廣布,河流稀少,匯入的淡水少,與外洋相通的水域狹窄,與亞丁灣海水交換少,成為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域,②正確,④錯誤;注入徑流是河流,河流是淡水,③錯誤。綜上,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3題詳解】
紅海是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域,鹽度高于印度洋,7、8月份輪船從印度洋駛入紅海后,海水鹽度升高,浮力變大,輪船吃水深度變小,A錯誤;7、8月份印度洋受西南季風影響,降水多,而紅海為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少,7、8月份受信風影響,沙塵天氣增多,陰雨天氣減少,B錯誤,D正確;紅海海水鹽度高,密度大,水面低,輪船從印度洋駛入紅海后,海水水位略微降低,C錯誤。故選D。
【點睛】紅海位于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呈現(xiàn)狹長型。其西北面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南面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連,是鹽度最高的海,是世界重要的石油運輸通道。
據(jù)國家空間天氣監(jiān)測預警中心消息,2024年10月3日太陽大氣層爆發(fā)高強度耀斑,而后發(fā)生日冕物質拋射影響地球。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4. 在此期間,先后發(fā)生的太陽活動分別位于太陽的( )
A. 光球層日冕層B. 色球層光球層C. 色球層日冕層D. 日冕層光球層
15. 此次太陽活動產(chǎn)生的影響可能有( )
①干擾海底光纜通信②為地表提供光和熱
③信鴿容易迷失方向④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題詳解】
聯(lián)系已學可知,黑子主要出現(xiàn)在光球層,耀斑主要出現(xiàn)在色球層;日冕物質拋射出現(xiàn)在日冕層。所以先后發(fā)生的太陽活動分別位于色球層和日冕層,C正確,排除ABD。故選C。
【15題詳解】
聯(lián)系已學可知,太陽活動產(chǎn)生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可能會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對海底光纜通信造成影響,①正確;為地表提供光和熱的是太陽輻射的作用,而不是太陽活動的影響,②錯誤;太陽活動會干擾地球磁場,使信鴿容易迷失方向,③正確; 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造成的,與太陽活動關系不大,④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排除ACD。故選B。
【點睛】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當太陽黑子和耀斑增多時,其發(fā)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大氣層,會引起大氣層擾動,使地球上無線電短波通信受到影響,甚至出現(xiàn)短暫的中斷;太陽大氣拋出的高能帶電粒子會擾亂地球磁場 ,使地球突然出現(xiàn)“磁暴”現(xiàn)象,導致羅盤指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如果太陽大氣拋出的高能帶電粒子高速沖進兩極地區(qū)的高空大氣,并與那里的稀薄大氣相互碰撞,還會出現(xiàn)美麗的極光;近幾十年的研究還表明,地球上許多自然災害的發(fā)生與太陽活動有關,如地震、水旱災害等。
第II卷(綜合題 共55分)
二、綜合題(共 3 小題,共計 55分。)
16.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北大荒,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塊黑土平原之一,“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fā)芽”,這是對北大荒黑土地的描述。土壤是環(huán)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chǎn)物,不同區(qū)域土壤發(fā)育差異顯著。下圖示意我國土壤類型分布。
(1)分析甲地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分析丙地土壤貧瘠的原因。
(3)針對乙地自然土壤的特點,給出改良土壤的建議。
【答案】(1)甲位于東北地區(qū),夏季溫暖多雨,植物生長旺盛,殘枝落葉多;緯度位置較高,土壤溫度低,有機質分解慢,腐殖質積累多;雨季較短,降水量較小,淋溶作用較弱。
(2)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植被較少,有機質的來源少。
(3)
增施有機肥;增加砂土;補充生石灰
【解析】
【分析】本題以我國土壤類型分布圖為材料,設置3道小題,涉及土壤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讀圖可知,甲位于東北地區(qū)。東北地區(qū)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雨熱同期,利于植被生長,雨季較短,雨水對腐殖質的淋溶作用較弱;冬季較長,寒冷干燥,枯枝落葉多;再加上土壤溫度低,微生物活動弱,枯枝落葉分解緩慢,腐殖質積累較多。
【小問2詳解】
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為高原山地氣候區(qū),由于氣溫低,熱量不足,不利于植被生長,植被較少,有機質的來源少。
【小問3詳解】
讀圖可知,乙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該地土壤為紅壤,腐殖質含量少,土壤貧瘠,可以通過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該地土壤土質黏重,可以增加砂土,提高疏松度。該地土壤呈酸性,可以增施生石灰,降低其酸性。
17.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圖1為“等高面與熱力因素形成的等壓面關系示意圖”。,圖2為四川某地傳統(tǒng)民居穿堂風(穿堂風是流動于建筑物內部空間的風。我國許多地區(qū)民居設計都充分考慮了穿堂風,在炎熱的夏季能取得較好的納涼效果)示意。
(1)圖1①-⑤點,氣壓最高的是____,A、B兩地中氣溫較高的是____。
(2)圖1中,A、B兩地中降水概率大的是____,晝夜溫差大的是____。
(3)若圖1所示區(qū)域位于北半球,則A、B之間的風向為____。
(4)若圖1熱力環(huán)流發(fā)生于城區(qū)與郊區(qū)之間,則A、B中代表城區(qū)的是____。
(5)若圖1中A處為海洋,B處為陸地,則該熱力環(huán)流出現(xiàn)在____(白天或夜間)。
(6)圖2中,屋前石子地面、屋后種植林木,可以明顯增強夏季穿堂風。請運用熱力環(huán)流原理加以解釋。
【答案】(1) ①. ④ ②. B
(2) ①. B ②. A
(3)西北風 (4)B
(5)白天 (6)石子地面比熱容小(吸熱快),升溫快;林地比熱容大(吸熱慢),升溫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溫差增大,加強了屋前屋后的氣壓差,加大了空氣流動。
【解析】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熱力環(huán)流的原理,等壓面的判讀,要求學生調用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的相關知識并熟練運用熱力環(huán)流原理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綜合思維的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圖1中①—⑤點中,氣壓大小比較為④>①=②=③>⑤,氣壓最高的是④。近地面氣壓與高空相反,B地高空為高壓,近地面則為低壓,故氣溫高于A點。
【小問2詳解】
圖1中,⑤處等壓面下凹,則氣壓低,近地面則氣壓高壓,則A處為下沉氣流,形成高壓,多為晴朗天氣,白天氣溫高,夜晚由于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溫差大;④處為上凸,故為高壓,近地面氣壓為低壓,則B處為上升氣流,水汽易凝結,多為陰雨天氣,降水概率大。
【小問3詳解】
結合前面分析,近地面A處為高壓,B處為低壓,同一水平面風由A吹向B,由于是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風向向右偏,加上摩擦力的影響,風向為西北風。
【小問4詳解】
在城市和郊區(qū)之間的熱力環(huán)流,由于城市熱島效應,城市是低壓區(qū),是上升氣流,郊區(qū)是下沉氣流。因為B處空氣是上升氣流,所以B代表城區(qū)。
【小問5詳解】
若圖1中A處為海洋,B處為陸地,陸地氣溫高,故為白天,陸地增溫快,氣溫高。
【小問6詳解】
屋前石子地面比熱容小,吸熱快,升溫快,形成低壓;屋后林地比熱容大,吸熱慢,升溫慢,形成高壓,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溫差增大,加大了屋前屋后的氣壓差,水平氣壓梯度力加大,從而加快了空氣流動,可以明顯增強夏季穿堂風。
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峰叢是基座相連的成片山峰,山峰環(huán)繞著洼地。這些山峰坡度陡、土層薄,一旦植被被破壞,就容易出現(xiàn)水土流失,產(chǎn)生石漠化現(xiàn)象。下圖為我國西南地區(qū)某喀斯特地貌景觀圖。
(1)地下喀斯特地貌以____為主,其中甲處地貌名稱為____,乙處名稱為____。
(2)說明該地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氣候和地質條件。
(3)簡述該峰叢地貌對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不利影響。
【答案】(1) ①. 溶洞 ②. 石筍 ③. 石鐘乳
(2)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溶蝕作用強;巖石以石灰?guī)r為主,易溶于水,被流水溶蝕形成各種喀斯特地貌。
(3)地形坡度大,易導致水土流失,土層變??;土壤貧瘠,肥力低;地表水易滲漏,農(nóng)業(yè)灌溉用水不足;地形崎嶇,可耕地少,不利于農(nóng)業(yè)機械化發(fā)展。
【解析】
【分析】本題以我國西南地區(qū)某喀斯特地貌景觀圖為背景材料設置題目,涉及喀斯特地貌形態(tài)特征、形成原因、對生產(chǎn)、生活帶來的影響等知識點,考查對圖表信息的閱讀與獲取能力,知識的調動和運用能力,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qū)域認知等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為主,其中甲處地貌由地面往上生長,為石筍,乙處由上往下生長,名稱為石鐘乳。
【小問2詳解】
喀斯特地貌是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鹵化鹽巖和流水的不斷溶蝕形成的。西南地區(qū)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溶蝕作用強;巖石主要石灰?guī)r,石灰?guī)r為可溶性巖石,容易溶解于水,被流水溶蝕形成各種喀斯特地貌。
【小問3詳解】
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蝕作用強,土壤淺薄,植被不易發(fā)育,水土保持作用較差,易導致水土流失,土層變?。恢脖话l(fā)育程度較差,地形坡度較大,土壤遷移速度快,土壤貧瘠,肥力低;喀斯特地貌巖層多裂隙,地表水易滲漏,農(nóng)業(yè)用水不足;地形崎嶇,平地較少,可耕地少,不利于農(nóng)業(yè)機械化發(fā)展。
采樣點編號
Fe2O3(%)
TiO2(%)
CaO(%)
MgO(%)
①
15.54
1.24
0.51
1.30
②
0.87
0.17
30.29
18.07
這是一份重慶市復旦中學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Word版附解析),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重慶市復旦中學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Word版附解析),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重慶市南坪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考試地理試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慶市南坪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考試地理試題Word版含解析docx、重慶市南坪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考試地理試題Word版無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1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