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自己!愛護復旦!復旦過去的光榮,將來的燦爛,全賴我們共同愛護,共同發(fā)展!同學:今天在考試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不要忘記復旦!考場秩序井然,人人潔身自愛。
本試卷分為I卷和Ⅱ卷,考試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請將答案工整地書寫在答題卡上。
第I卷(選擇題)
一、單選題(60分)
下圖為“局部天體系統(tǒng)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 圖中包括的天體系統(tǒng)級別有( )
A. 一級B. 二級C. 三級D. 四級
2. 圖中的天體M可能是( )
A. 火星B. 月球C. 金星D. 土星
【答案】1. B 2. C
【解析】
【1題詳解】
圖中中心天體是太陽,地球等行星圍繞太陽公轉,組成一級天體系統(tǒng);月球圍繞地球運轉,組成低一級的天體系統(tǒng),所以圖中有兩級天體系統(tǒng)。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題詳解】
圖中天體M繞太陽運動應該是行星,M位于地球軌道內側,因此可能是金星或水星。而火星、土星比地球距太陽更遠,應位于地球公轉軌道外側,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不是行星。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太陽系八大行星分別是由近及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 下列條件中與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有關的是( )
①日地距離適中 ②地球運動方向是自東向西的
③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④八大行星繞日公轉幾乎在同一平面上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詳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包括外部條件和自身條件,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使得地球上有適宜的溫度;具有液態(tài)水;地球具有適當的體積和質量,引力適中能夠吸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故①③正確,外部條件(八大行星繞日公轉幾乎在同一平面上,使得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穩(wěn)定,獲得較安全的行星際空間)故④正確;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與地球運動方向關系不大,且地球自轉和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②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
4. 下列屬于天體的是( )
A. 彗星和流星體B. 天空中飛行的飛機
C. 海洋中航行的輪船D. 河外星系
【答案】A
【解析】
【詳解】彗星和流星體為宇宙間自然存在的物質形式,且按天體力學規(guī)律運行,因此屬于天體,A符合題意;天空中飛行的飛機、海洋中航行的輪船,只是地球這個天體的一部分,不能單獨稱為天體,排除BC;河外星系屬于天體系統(tǒng),不是天體,排除D。故選A。
我國科學家在遼寧省發(fā)現(xiàn)了目前最早的真獸類哺乳動物化石,該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約1.6億年前,比此前發(fā)現(xiàn)的白堊紀哺乳動物早大約3500萬年。讀最早真獸類哺乳動物化石及復原圖和地質年代表(部分),完成下面小題。
5. 科學家研究認為該古生物具有體覆毛發(fā)、食蟲、擅攀爬等特點,由此推測其最可能的生活環(huán)境是( )
A. 浩瀚的海洋B. 茂密的叢林C. 干旱的沙漠D. 寒冷的冰原
6. 我國科學家用發(fā)現(xiàn)化石的地區(qū)和地層對該古生物進行命名,其最可能的命名是( )
A. 遼寧新生獸B. 東北白堊獸C. 中華侏羅獸D. 亞洲三疊獸
【答案】5. B 6. C
【解析】
【5題詳解】
由題干可知,科學家研究認為該古生物具有體覆毛發(fā)、食蟲、擅攀爬等特點。因此該生物最可能生活在生物種類多、植被茂密的叢林,B正確;浩瀚的海洋、干旱的沙漠、寒冷的冰原沒有茂密的植被和大量的蟲
子,ACD錯誤。所以選B。
【6題詳解】
由材料可知,該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約1.6億年前,比此前發(fā)現(xiàn)的白堊紀哺乳動物早大約3500萬年,應是侏羅紀時代的生物,因此應該以侏羅紀的時代命名,最可能的命名是中華侏羅獸,C正確,ABD錯誤。所以選C。
【點睛】從地球生命的出現(xiàn)到人類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經歷了約35億年的地史時期。生物演化史既是系統(tǒng)發(fā)育的歷史,又是不斷適應環(huán)境、擴大生存空間的過程。系統(tǒng)發(fā)育包括從無到有的起源,從少到多的分支發(fā)展和從低級到高級的階段發(fā)展。每一新類型的出現(xiàn),都是一次重大的飛躍,在生物演化史上曾經有過多次重大的飛躍。
受臺風影響,2023年7月30日,永定河上游的北京市齋堂水庫提前進行了預泄。7月31日洪峰形成后,北京市第一次動用了1998年建成的滯洪水庫蓄洪,最大限度發(fā)揮水庫的蓄洪調峰作用。河道向下游控泄流量700m3/s,最大限度地減輕對下游地區(qū)的影響。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 此次北京特大暴雨主要參與的水循環(huán)類型是( )
A. 陸地內循環(huán)B. 海陸間循環(huán)C. 海上內循環(huán)D. 海上大循環(huán)
8. 北京市采取的一系列蓄洪措施主要影響的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是( )
A. 下滲B. 地下徑流C. 地表徑流D. 水汽輸送
9. 下列關于水循環(huán)的意義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地球水體一直處于更新狀態(tài),無須節(jié)約用水②緩解不同緯度地區(qū)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不斷塑造地表形態(tài)④是海洋和陸地聯(lián)系的唯一紐帶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7. B 8. C 9. B
【解析】
【7題詳解】
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水汽主要來源于海洋,降水后形成的徑流又流回海洋,因此主要參與了海陸間水循環(huán),B正確;陸地內循環(huán)的降水主要來自于陸地內部,A錯誤;海上內循環(huán)是海洋水汽蒸發(fā)后在海洋上降水的過程,沒有到達陸地,C錯誤;海上大循環(huán)的說法不正確,D錯誤。故選B。
【8題詳解】
北京市采取的一系列蓄洪措施,主要是利用水庫攔截地表徑流匯聚形成的洪峰,使其洪峰流速減慢,流量下降,主要影響的是地表徑流,而對下滲、地下徑流和水汽輸送環(huán)節(jié)影響不大,C正確,ABD錯誤。故選C。
【9題詳解】
水循環(huán)可以促進陸地水體的更新,但我們也需要節(jié)水用水,用水量要在水循環(huán)更新范圍之內,①錯誤;水循環(huán)伴隨著能量的交換和傳遞,緩解了不同緯度地區(qū)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②正確;水循環(huán)是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動力之一,③正確;水循環(huán)是海洋和陸地聯(lián)系的重要紐帶但不是唯一紐帶,④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海陸間循環(huán)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水循環(huán)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它維持了全球水量平衡;第二,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第三,使地球各個圈層之間、海陸之間實現(xiàn)物質遷移與能量交換;第四,它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tài),并不斷塑造地表形態(tài)。
一般認為月均太陽輻射總量在300兆焦/平方米以上,能夠使集熱面積3平方米熱水器產生的熱水量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熱水需求。讀重慶市月均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10. 重慶月均太陽輻射總量( )
A. 滿足日常生活的熱水需求可達8個月
B. 超過半年時間不可利用
C. 年內變化較小
D. 只有不到半年能滿足日常生活的熱水需求
11. 人類活動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終不是來自太陽輻射的是( )
A. 羊八井地熱發(fā)電站B. 煤球爐
C. 太陽能電池D. 行進中的賽車
12. 與重慶相比,拉薩太陽能豐富的原因有( )
①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②陰雨天少,晴天更多,大氣透明度好
③地勢高,距離太陽近,太陽輻射強④地勢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10. D 11. A 12. D
【解析】
【10題詳解】
從圖中可以看出重慶太陽輻射量冬季較少,夏季較多,年內變化大,C錯誤;由材料“一般認為月太陽輻射總量在300兆焦/米2以上,能夠使集熱面積3平方米熱水器產生的熱水量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熱水需求”并結合圖可知,滿足利用時間達5個月,超過半年時間不能滿足利用,而不是不可利用,D正確,AB錯誤。故選D。
【11題詳解】
地熱發(fā)電站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熱能,不是來自太陽輻射,A正確。煤球爐使用的煤炭、行進中的賽車中的動力燃料都間接來自太陽輻射能,太陽能電池是直接利用太陽輻射能,BCD錯誤。故選A。
【12題詳解】
青藏高原太陽輻射強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大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④正確;降水少,晴天更多,大氣透明度好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②正確;拉薩與重慶都位于29°N左右,緯度差異小,①錯誤;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高差,相較日地距離來說,可以認為沒有影響,③錯誤。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太陽輻射能是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地面不同緯度接受太陽輻射不同,地球上的熱量傳遞主要依靠大氣環(huán)流和洋流,大氣環(huán)流和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和變化有著重要的作用。太陽輻射能是我們生產、生活的主要能源。一部分直接來自太陽能,如太陽能發(fā)電、太陽灶、太陽能干燥器加工農副產品等。另一部分是太陽能轉化的能源,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讀亞洲東部及太平洋地區(qū)某時刻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3. 甲、乙、丙、丁四地中,近地面氣壓最高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14. 圖中四個城市,風力最大的是( )
A. 上海B. 天津C. 重慶D. 哈爾濱
15. 此時重慶風向大致為( )
A. 偏東風B. 偏南風C. 偏北風D. 偏西風
【答案】13. A 14. D 15. B
【解析】
【13題詳解】
讀圖并根據等值線變化規(guī)律可知,甲的氣壓值在1022.5hpa~1025hpa之間,乙的氣壓值在997.5hpa~1000hpa之間,丙的氣壓值在1000hpa~1002.5hpa之間,丁的氣壓值在1012.5hpa~10l5hpa之間,故氣壓值最高的是甲,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4題詳解】
在同一幅等壓線圖中,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圖中四個城市中,哈爾濱所在位置等壓線最密集,所以風力最大的是哈爾濱,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5題詳解】
讀圖可知,重慶處在低壓中心的東南側,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故水平氣壓梯度力由東南指向西北方向,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偏大致30~45°,可得出重慶風向為偏南風,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水平氣壓梯度力的特點: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同一幅等壓線圖中,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風力越大。
日全食是科學家觀測日冕的絕佳機會,但這樣的時機過于短暫稀少。中國科學家最近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觀測模式,將望遠鏡發(fā)射到太空,太陽、地球、望遠鏡三者一線相對位置保持不變,且地球能恰好完全遮擋太陽。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16. 下列地球上的現(xiàn)象可能與日冕層太陽活動有關的是( )
①無線電長波通信信號減弱 ②到美國的游客看到了極光現(xiàn)象
③光纖寬帶信號不穩(wěn)定 ④信鴿突然迷失方向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17. 有關太陽、地球、望遠鏡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太陽輻射能來源于太陽內部的核裂變反應
B. 太陽輻射能量巨大,易被人類直接利用發(fā)展核能
C. 煤、石油、風能和水能都來源于太陽輻射
D. 該望遠鏡可提前獲知太陽風暴
【答案】16. D 17. C
【解析】
【16題詳解】
日冕層太陽活動以太陽風為主,釋放大量高能帶電粒子流,這些物質到達地球后影響通過電離層傳播信號的短波,對長波通信信號影響較小,①錯誤;日冕層太陽活動會引起兩極地區(qū)的上空出現(xiàn)極光現(xiàn)象,在美國的高緯度地區(qū)可以看見,②正確;光纖信號為有線傳輸,因此日冕層太陽活動對其影響不大,③錯誤;日冕層太陽活動擾亂地球磁場,使信鴿突然迷失方向,④正確。綜上所述,D符合題意,排除ABC。故選D。
【17題詳解】
太陽輻射能來源于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A錯誤;太陽輻射能量巨大,但不能被人類直接利用發(fā)展核能,B錯誤;太陽輻射能是地球表層最主要的能量來源,煤、石油、風能和水能都來源于太陽輻射,C正確;該望遠鏡能觀測到太陽風暴,但是不能提前獲知太陽風暴,D錯誤。故選C。
【點睛】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4、太陽活動異常的年份會導致氣候異常。
18. 下列表示熱力環(huán)流的示意圖中,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詳解】白天陸地升溫快,海洋升溫慢,陸地大氣上升,海洋大氣下沉,近地面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即盛行海風,A錯誤;夜晚山坡氣溫下降快,氣溫低,大氣沿坡下沉,山谷大氣上升,盛行山風,B正確;市區(qū)釋放熱量多于郊區(qū),市區(qū)大氣上升,郊區(qū)大氣下沉,盛行郊區(qū)風,C錯誤;由熱力環(huán)流過程可知,地表
冷熱不均導致大氣垂直運動,熱的地方大氣上升,冷的地方大氣下沉,D錯誤。故選B。
【點睛】地表冷熱不均導致大氣垂直運動,熱的地方大氣上升,冷的地方大氣下沉,在水平方向上產生氣壓差異,大氣由高壓流向低壓,形成熱力環(huán)流。
19. 巖石圈( )
①包含地殼及上地幔 ②位于軟流層以上
③由堅硬的巖石組成 ④全球厚度均一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巖石圈是指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部分,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②③正確;巖石圈并不包括上地幔的全部,僅包括上地幔頂部,①錯誤;巖石圈厚度不均,一般陸地部分較厚、海洋部分較薄,④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
讀“地球圈層示意圖”及“地球圈層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回答下面小題。
20. 關于地球圈層特點的正確敘述是( )
A. 大氣圈是地球最活躍的圈層,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 水圈是連續(xù)的圈層,但存在的形態(tài)不規(guī)則
C. 巖石圈為人類提供活動空間和所有資源
D. 生物圈是最重要的圈層,由生物組成
21. 右圖中①②③④序號依次是( )
A. 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B. 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
C. 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D. 生物圈、水圈、巖石圈、大氣圈
【答案】20. B 21. C
【解析】
【分析】
【20題詳解】
生物圈是地球最活躍的圈層,A錯誤;水圈是連續(xù)的圈層,但存在的形態(tài)不規(guī)則,B正確;巖石圈為人類提供部分活動空間和部分資源,C錯誤;生物圈占有大氣圈下部和水圈全部,還包括巖石圈上部,D錯誤。故選B。
【21題詳解】
讀圖,根據各序號所起作用判斷:①是供水、蒸發(fā)和滲透水分,應為水圈;③供給氧氣,應為生物圈;②為生物圈供給養(yǎng)分,應為巖石圈;④產生降水,應為大氣圈。故圖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故選C。
【點睛】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統(tǒng)合整體,是地球的一個外層圈,其范圍大約為海平面上下垂直約10公里。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過程變化和轉變的空氣、陸地、巖石圈和水。從地質學的廣義角度上來看生物圈是結合所有生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全球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生物與巖石圈、水圈和空氣的相互作用。
地球大氣是多種物質的混合物,由干潔空氣、水汽、懸浮塵粒或雜質組成。隨著人類活動加劇,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2. 關于大氣成分的作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氧氣吸收地面輻射的能力強,使氣溫升高
②臭氧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使大氣增溫
③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④雜質作為凝結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⑤二氧化碳能減少到達地面紫外線,對生物具有保護作用
A. ①②③B. ①③⑤C. ②③④D. ②④⑤
23. 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原因包括( )
①化石燃料的燃燒②城市路面的硬化
③制冷劑的大量使用④森林的破壞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22. C 23. B
【解析】
22題詳解】
氧氣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不吸收地面輻射,①錯誤;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輻射的能力強,使氣溫升高,不能減少到達地面的紫外線,⑤錯誤,③正確;臭氧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使大氣增溫,同時減少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對生物具有保護作用,②正確;雜質作為凝結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④正確,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3題詳解】
人類生活生產中燃燒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的破壞,面積縮小,減少了植被對二氧化碳的吸收,二者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①和④正確;城市路面的硬化與題意無關,②錯誤;大量使用制冷劑容易造成臭氧層的破壞,③錯誤。故選B。
【點睛】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的影響:人類大量排放氟氯烴使臭氧減少;城市中人類生產生活比較密集,導致大氣中的雜質增多;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2023年9月18日21時21分,我國東海海域發(fā)生6.4級地震,震源深度170km。完成下面小題。
24. 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 地殼B. 上地幔C. 下地幔D. 地核
25. 符合此次震源所在圈層特點的是( )
A. 該圈層主要為液態(tài)B. 只有縱波穿過該圈層
C. 其下界為莫霍界面D. 軟流層位于該圈層中
26. 地震發(fā)生時,乘船在東海海域旅游的居民會感覺到身體( )
A. 只有水平晃動,沒有上下顛簸B. 先上下顛簸,后水平晃動
C. 只有上下顛簸,沒有水平晃動D. 先水平晃動,后上下顛簸
27. 地震發(fā)生時釋放巨大的能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地震的能量以波的方式向外傳播B. 首先到達地球表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橫波
C. 距震中越遠,建筑物受損會越大D. 地震波傳播速度由震源到地表逐漸加快
【答案】24. B 25. D 26. C 27. A
【解析】
【24題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發(fā)生在我國東海海域,震源深度為170km,而根據所學可知,海洋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約是7千米,所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莫霍界面之下;地幔的范圍為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地下
約2900km處),而上下地幔的分界線大概在地下深度900km處,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5題詳解】
由上題分析可知,此次震源所在圈層是地幔,主要是固態(tài),A錯誤;橫波和縱波都可以穿過,B錯誤;其下為古登堡界面,C錯誤;軟流層位于上地幔的上部,D正確。故選D。
【26題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慢,且橫波僅可以在固態(tài)中傳播,而縱波可以在三態(tài)中傳播??v波會使人感受到上下顛簸,而橫波會使人感受到左右搖晃。所以此次地震發(fā)生時,只有縱波會影響東海海域,乘船在東海海域旅游的居民會感覺到身體只有上下顛簸,沒有水平晃動,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7題詳解】
地震發(fā)生時釋放巨大的能量,地震的能量以波的方式向外傳播,A正確;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慢,所以首先到達地球表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縱波,B錯誤;距震中越遠,建筑物受損會越小,C錯誤;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由震源到地表逐漸減慢,D錯誤。故選A。
【點睛】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慢,且橫波僅可以在固態(tài)中傳播,而縱波可以在三態(tài)中傳播。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使海岸附近風向發(fā)生日變化。影視劇中往往讓女主角面朝大海,海風吹拂下讓頭發(fā)飄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心情。左圖為某日我國東部沿海某區(qū)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壓面示意圖,右圖示意該地某日溫度變化曲線。讀圖回答下列三題。
28. 關于圖示的判斷,正確的是( )
A. 圖中氣壓:丙地>丁地>甲地>乙地B. 甲地氣溫高于乙地
C. 甲地此時晴朗天氣D. 乙地盛行下沉氣流
29. 結合左圖,此時,下列現(xiàn)象描述正確的是( )
A. 白天,海洋氣壓低于陸地,吹陸風B. 夜間,海洋氣壓高于陸地,吹海風
C. 白天,海洋氣溫低于陸地,吹海風D. 夜間,海洋氣溫高于陸地,吹陸風
30. 據圖判斷,為了拍攝女主角頭發(fā)后飄的場景,選擇正確的時段是( )
A. 6時至18時B. 6時至次日8時C. 15時至次日7時D. 8時至15時
【答案】28. C 29. D 30. D
【解析】
【分析】
【28題詳解】
圖中甲處氣流下沉,形成高壓,高空丙處形成低壓;乙處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高空丁處形成高壓;同一水平面上氣流從高氣壓流向低氣壓,所以甲>乙>丁>丙,故A錯。甲地溫度低,氣流受冷收縮下沉,形成高壓,乙地為低壓是因為氣溫高,氣流受熱膨脹上升形成低壓,甲地氣溫低于乙地,BD錯誤。甲地氣流下沉,此時晴朗天氣,C正確。故選C。
【29題詳解】
白天,海洋氣溫低于陸地,吹海風;夜間,海洋氣溫高于陸地,吹陸風,故選D。
【30題詳解】
拍攝女主角面朝大海,頭發(fā)向后飄逸的場景,則此時吹海風。當海洋溫度低于陸地時,大氣下沉形成高壓,陸地形成低壓,風向由海洋吹向陸地。由圖可知,8時至15時海洋溫度低于陸地,風向由海洋吹向陸地。故選D。
【點睛】本題考查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原理,熱力環(huán)流的過程為近地面溫度高氣體膨脹上升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溫度低氣體收縮下沉形成高壓,高空形成低壓;大氣在水平方向上從高壓流向低壓,從而形成熱力環(huán)流.熱力環(huán)流的典型例子為海陸風,白天吹海風夜晚吹陸風。
第II卷(非選擇題)
二、綜合題(40分)
31.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元陽梯田位于云南省南部(圖1),該景觀內具有獨特的能量流動及物質循環(huán)規(guī)律,是良性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典范,其空間上表現(xiàn)為“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的垂直分布。圖2為元陽梯田景觀剖面示意圖,箭頭①~⑤代表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
(1)該地區(qū)水循環(huán)的能量來源于____和地球的重力能,環(huán)節(jié)③____(填名稱)的水將最終注入海洋,其主要參與的是____循環(huán)。
(2)分析元陽修建梯田對環(huán)節(jié)⑤的影響過程。
【答案】(1) ①. 太陽輻射能 ②. 地表徑流 ③. 海陸間
(2)有效的攔截雨水,減緩地表徑流流速,減少地表徑流,增加下滲,增加地下徑流。
【解析】
【分析】本題以元陽梯田相關圖文資料為材料,設置2個小題,涉及水循環(huán)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陽輻射是水循環(huán)的主要動力來源;環(huán)節(jié)③在地表由陸地流向海洋,為地表徑流;它連接了陸地和海洋,主要參與的水循環(huán)是海陸間循環(huán)。
【小問2詳解】
⑤為地下徑流,使地表水下滲后形成的。修筑梯田之后,可以有效攔截雨水,截留地表徑流,減緩地表徑流的流速;使得地表水下滲增加,減少地表徑流,從而增加地下徑流。
32.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氣圈是地球外部圈層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與人類關系密切。圖1示意大氣垂直分層,圖2示意大氣受熱過程。
(1)大氣中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是____和____;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物質是____,我們倡導低碳生活,最終會影響圖2中的____(填代號)。
(2)圖1中,天氣復雜多變的是____層(填甲乙丙)。被稱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的臭氧層主要位于____層(填甲乙丙)。
材料二“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的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運回的航天器。其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作。月球表面晝夜溫差很大,白天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夜晚溫度可降到-183℃。
(3)據此簡要分析月球表面晝夜溫差大的原因。
【答案】(1) ①. 氮 ②. 氧 ③. 二氧化碳 ④. ④
(2) ①. 甲 ②. 乙
(3)月球表面無大氣。白天,沒有大氣的削弱作用,溫度很高;夜晚無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弱,溫度很低。
【解析】
【分析】本大題以大氣垂直分層和示意大氣受熱過程圖為材料,設置2個小題,涉及大氣垂直分層、大氣受熱過程的應用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大氣中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物質為二氧化碳。我們倡導低碳生活主要是為了減小圖二中的大氣逆輻射,即④。
【小問2詳解】
圖1中,天氣復雜多變的是對流層,即甲層;臭氧層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臭氧層分布于平流層,即
乙層。
小問3詳解】
根據月球的特征,月球表面無大氣。白天,沒有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太陽輻射全部到達月面,使其溫度很高;夜晚無大氣逆輻射,大氣的保溫作用弱,月球表面散失熱量多,使其溫度很低。因此月球表面晝夜溫差很大。
33. 通過構建模式圖探究地理基本原理、過程、成因及規(guī)律,是學習地理的方法之一。結合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若模式圖示意太陽系,曲線①②③④為行星軌道,陰影部分為小行星帶,則曲線①為____的公轉軌道(填行星名稱);太陽系各行星繞日公轉的共同特點____,____,____。
(2)若模式圖示意太陽大氣層的結構,陰影部分表示色球層,則曲線①②之間為____層,曲線③④之間的太陽大氣層出現(xiàn)的太陽活動是____,活動周期約為____年。
(3)若模式圖示意地球的內部圈層,陰影部分表示地幔,則曲線①②之間為____,③代表的不連續(xù)面是____,地震波在③處的變化是____。
【答案】(1) ①. 土星 ②. 同向性 ③. 共面性 ④. 近圓性
(2) ① 日冕 ②. 太陽黑子 ③. 11
(3) ①. 地殼 ②. 古登堡界面 ③. 橫波完全消失,縱波速度急劇下降
【解析】
【分析】本大題以模式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分布、太陽大氣層的結構、地球的內部圈層等知識點,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考查綜合思維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小行星帶位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根據八大行星離太陽遠近的分布規(guī)律可知,③是火星的公轉軌道,②是木星的公轉軌道,④是位于火星軌道以內的地球的公轉軌道,①是木星軌道以外的土星的公轉軌道。太陽系各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公轉方向的同向性,公轉軌道形狀的近圓形,公轉軌道平面
的共面性。
【小問2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陽的大氣層結構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故①②之間是日冕層,②③之間是色球層,③④之間是光球層,光球層出現(xiàn)的太陽活動是黑子(太陽黑子),太陽活動周期約為11年。
【小問3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球的內部圈層由內到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殼,若陰影部分為地幔,則曲線③代表地核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曲線①②之間是地殼,結合所學可知,地殼厚度與所處地區(qū)的海拔高度呈正相關,即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讀圖可知,當地震波經過古登堡界面時縱波速度急劇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這是一份湖南省長沙市雅禮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卷(Word版附解析),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重慶市南坪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考試地理試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慶市南坪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考試地理試題Word版含解析docx、重慶市南坪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考試地理試題Word版無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1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重慶市巴蜀中學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共6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