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關注社會和生活是學習物理的良好習慣,下列物理量的估測最接近實際情況的是( )
A. 學校乒乓球臺的高度約為180cmB. 一只排球的質量約為0.26kg
C. 中學生正常步行速度約為10m/sD. 正常人的體溫約為38.6°C
2.如圖所示的賈湖骨笛,距今7800-9000年,是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樂器。吹奏時按壓骨笛不同位置的氣孔,可以改變笛聲的( )
A. 響度B. 音調C. 音色D. 速度
3.下列解釋光現(xiàn)象的對應光路圖正確的是( )
A. 同學看到地上的書
B. 岸邊的人看水中的魚
C. 光照射到自行車尾燈上
D. 光的色散
4.關于質量和密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其密度與質量成正比
B.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明1m3的水質量是1.0×103kg/m3
C. 氧氣罐中的氧氣用去一半,密度減小一半
D. 冬天戶外的水管被凍裂,水結冰后質量變大,密度變大
5.透鏡在生活中廣泛應用,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圖甲中,借助放大鏡看書,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實像
B. 圖乙中,某同學看不清遠處物體,只能看清近處物體,應戴由凸透鏡制成的眼鏡來矯正
C. 圖丙中,屏幕到投影儀鏡頭的距離大于鏡頭的1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D. 圖丁中,要拍一張花的特寫鏡頭,應把照相機靠近花,并增大鏡頭和感光片的距離
6.M、N兩小車從同一地點同時向同一方向做直線運動,M車運動的v-t圖像如圖甲所示,N車運動的s-t圖像如圖乙所示,則對M、N兩車運動過程的分析,正確的是( )
A. 0~2s,M車速度小于N車速度
B. 2~4s,M車速度等于N車速度
C. N車在4~6s內的速度大于M車在4~6s內的速度
D. 0~6s,M車通過的路程大于N車通過的路程
二、多選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6分。
7.如圖所示的四個情景,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是( )
A. 甲:自制溫度計瓶子應當盡量使用容易導熱的材料
B. 乙:人們感到冷是由于陽光把泳池水曬得更熱
C. 丙:石油氣主要是利用降低氣體溫度的方法,液化后被儲存在鋼瓶內
D. ?。涸跓康撞繚怖渌雇V狗序v的水重新沸騰,說明液體的沸點跟液面上方的氣壓有關
8.2023年10月26日,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點火發(fā)射,之后,載人飛船與空間站成功對接,一起繞地球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空間站組合體繞地球運動是在做機械運動
B. 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對接完成后,以空間站為參照物,載人飛船是運動的
C. 實驗器材從地面帶到空間站后,質量不變
D. 運載火箭的材料應選用硬度大、密度大的合金材料
9.小明用自制的“水凸透鏡”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當蠟燭、“水凸透鏡”和光屏位于如圖所示的位置時,光屏上呈現(xiàn)燭焰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向水透鏡中加水,要使光屏上繼續(xù)有清楚的像,光屏向右移動
B. 蠟燭向左移動,要是光屏上有清楚的像,光屏也向左移動
C. 保持蠟燭和光屏位置不變,把凸透鏡放在“55cm”處,光屏上成縮小的像
D. 蠟燭燃燒變短后,像成在光屏上方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6小題,共12分。
10.用“頻閃攝影”可記錄物體間隔相同時間的不同位置,如圖所示是甲、乙兩個網(wǎng)球從位置a運動到位置b時的頻閃照片。由照片可知:______(填“甲”或“乙”)網(wǎng)球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甲、乙兩球在此過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為______。
1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边@兩句千古傳誦的名句被譽為“文外獨絕”。蟬是通過在它們腹部的“鼓膜”器官______發(fā)聲;暑假在家學習時,為了減小蟬叫聲的干擾,關閉門窗,這是在______減弱噪聲。
12.我們通常說的鐵比木頭重,是指鐵的______比木頭大;根據(jù)氣體密度變化規(guī)律,夏天吹空調時,出風口對著吹______(填“上面”或“下面”)。
13.已知酒精的密度為0.8×103kg/m3。一只杯子最多可盛質量為0.2千克的水,它一定______(填“能”或“不能”)盛下質量為0.2千克的酒精;若用此杯子盛滿濃鹽水,則鹽水質量一定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0.2千克。(已知ρ酒精f時,在凸透鏡的另一側得到倒立、放大的實像,這就是投影儀的原理;
(4)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變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本題考查了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及近視眼的矯正方法,是基礎題。
6.【答案】C
【解析】解:M車運動的v-t圖象如圖甲所示,N車運動的s-t圖象如圖乙所示,
A.M車的速度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M車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大小為10m/s;
N車在0~2s時的速度為vN1=s1t1=20m2s=10m/s,故A錯誤;
B.N車在2~4s時靜止,即它的速度為0,故B錯誤;
C.N車在4~6s時的速度為vN2=s2t2=60m-20m6s-4s=20m/s,M車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大小始終為10m/s,所以N車在4~6s內的速度大于M車在4~6s內的速度,故C正確;
D.0~6s,M車通過的路程sM=vMt=10m/s×6s=60m,
N車在0~6s通過的路程是60m,故D錯誤。
故選:C。
結合v-t圖象、s-t圖象,利用速度計算公式逐項分析計算。
此題考查了v-t圖象、s-t圖象的應用,難度適中。
7.【答案】AD
【解析】解:A.甲:自制溫度計瓶子應當盡量使用容易導熱的材料,故A正確。
B.人上岸后,身上的水蒸發(fā)時會從人體吸熱,導致人感到冷,故B錯誤。
C.石油氣主要是利用壓縮體積的方式液化的,故C錯誤。
D.在燒瓶底部澆冷水,瓶內的一部分水蒸氣會液化,瓶內氣體的內能會減小,這將導致瓶內氣壓降低。這時水重新沸騰,說明液體的沸點與其表面氣壓有關,氣壓越低,沸點越低,故D正確。
故選:AD。
(1)自制溫度計瓶子應當盡量使用容易導熱的材料
(2)人上岸后,身上的水會蒸發(fā),蒸發(fā)需要吸熱。
(3)使氣體液化的方式有兩種:降低溫度;在一定溫度條件下壓縮體積。
(4)燒瓶底部澆水后,瓶內部分水蒸氣會遇冷液化。
我們在分析現(xiàn)象時,要從其本質出發(fā),分析現(xiàn)象的形成過程。本題中的現(xiàn)象是我們生活中或實驗中能見到的現(xiàn)象,但是,若不能掌握其實質,也可能錯解。
8.【答案】AC
【解析】解:A.空間站組合體繞地球運動,與地球的相對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是在做機械運動,故A正確;
B.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完成對接后,以空間站為參照物,載人飛船與空間站之間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載人飛船是靜止的,故B錯誤;
C.實驗器材從地面帶到空間站后,位置發(fā)生變化,但其所含物質的多少沒有改變,所以質量不變,故C正確;
D.根據(jù)ρ=mV可得m=ρV,可知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越小,質量越小。運載火箭的材料應選用硬度大、密度小的合金材料,這樣可以減小火箭的質量,從而節(jié)約燃料,故D錯誤。
故選:AC。
(1)物理學把物體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
(2)在研究物體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的標準,即參照物,物體的位置相對于參照物發(fā)生變化,則運動,不發(fā)生變化,則靜止。
(3)質量是物體含有物質的多少,質量不會隨物體形狀、狀態(tài)、溫度和空間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4)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越小,質量越小。
本題考查機械運動、質量及其特性、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以及密度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應用,涉及到的知識點多,綜合性強,但都屬于基礎內容,難度不大。
9.【答案】BCD
【解析】解:A、向水透鏡中加水,水透鏡凸度變大,對光的折射能力變強,會將光線提前會聚成像,因此要使光屏上繼續(xù)有清楚的像,光屏向左移動,故A錯誤;
B、蠟燭向左移動,此時物距增大,根據(jù)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可知,要使光屏上有清楚的像,光屏也向左移動,故B正確;
C、保持蠟燭和光屏位置不變,把凸透鏡放在“55cm”處,此時物距等于原來的像距,像距等于原來的物距,根據(jù)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此時物距大于像距,根據(jù)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C正確;
D、蠟燭燃燒變短后,根據(jù)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可知,像成在光屏上方,故D正確。
故選:BCD。
(1)凸透鏡凸度變大,對光的折射能力變強;
(2)根據(jù)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分析回答;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根據(jù)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4)根據(jù)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分析回答。
此題考查了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探究及應用,關鍵是熟記成像規(guī)律的內容,并做到靈活運用。
10.【答案】甲 3:5
【解析】解:①相同的時間內,甲通過的路程都相等,所以甲可能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
②甲、乙兩球在此過程中,路程相同,時間之比為5:3;根據(jù)v=st知,路程相同,速度之比等于時間的倒數(shù)之比,故平均速度之比3:5。
故答案為:甲;3:5。
①相鄰的兩個位置間時間間隔是相同的,通過比較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來判斷甲、乙兩個小球的運動情況;
②根據(jù)ab之間的間隔數(shù)計算小球的運動時間,根據(jù)相同路程得到速度的比值。
正確讀取頻閃照片上反映的物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11.【答案】振動 傳播過程中
【解析】解:(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蟬是通過在他們腹部的“鼓膜”器官振動產(chǎn)生的。
(2)關閉門窗,阻止聲音的傳播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故答案為:振動;傳播過程中。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2)防治噪聲的途徑,從三方面考慮:①在聲源處減弱噪聲;②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③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解決此題要結合聲音的產(chǎn)生和傳播進行分析判斷,牢記防治噪聲的途徑是解決該題的關鍵。
12.【答案】密度 上面
【解析】解:(1)因為鐵和木頭的質量以及體積都不確定,但相同體積的鐵比木頭的質量大,所以“鐵比木頭重”是指鐵的密度比木頭大;
(2)夏天吹空調時吹的是冷氣,冷空氣密度大往下走,故出風口對著上面吹,冷空氣下降,熱空氣上升,形成對流。
故答案為:密度;上面。
(1)“鐵比木頭重”是指:相同體積的鐵比木頭重,也就是說鐵的密度比木頭的大;
(2)冷空氣密度大于熱空氣密度。
此題考查密度的概念,重點考查密度與溫度的關系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屬于基礎題目,難度不大。
13.【答案】不能 大于
【解析】解:酒精的密度:0.8×103kg/m3=0.8g/cm3;
因為杯子的容積一定,并且最多裝0.2kg水,由于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由m=ρV可知,當體積一定時,質量與密度成正比可得,將杯子裝滿酒精時,其質量小于0.2kg,
所以一定不能裝下0.2kg酒精;
如果改裝濃鹽水,由于鹽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因此將杯子裝滿鹽水時,其質量一定大于0.2kg。
故答案為:不能;大于。
1g/cm3=1×103kg/m3進行單位換算;
杯子的容積不變,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也是已知的;因此根據(jù)V一定時,質量和密度成正比進行分析;即最多裝0.2kg的水時,改裝同體積其它液體時,如果其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則其質量大于0.2kg;如果其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則其質量小于0.2kg。
本題考查了密度公式的應用,理解:當容器的容積一定時,所裝液體的質量與液體的密度成正比。
14.【答案】液化 調高
【解析】解:車內溫度高,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霧;此時將智能玻璃溫度調高,使得車內的水蒸氣不能遇冷液化。
故答案為:液化;調高。
物質由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的過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熱,據(jù)此分析溫度的調節(jié)。
本題考查的是液化和液化的特點,屬于基礎題。
15.【答案】升華 凝固
【解析】解:如圖所示,在兩只相同的燒杯中倒入體積、溫度均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將干冰放入油和水中,都會觀察到有大量氣泡產(chǎn)生,則:
將干冰放入油和水中,都會觀察到有大量氣泡產(chǎn)生,氣泡內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這是因為干冰吸收熱量,發(fā)生了升華現(xiàn)象。
油的底部出現(xiàn)了白色的固體,是油由液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發(fā)生凝固現(xiàn)象。
故答案為:升華;凝固。
物質由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叫熔化,由液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叫凝固,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叫汽化,由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叫液化,由固態(tài)直接變?yōu)闅鈶B(tài)叫升華,由氣態(tài)直接變?yōu)楣虘B(tài)叫凝華。
本題考查我們利用物態(tài)變化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的能力,難度較低。
16.【答案】解:經(jīng)過入射點O作出法線,因為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是60°,所以反射角為90°-60°=30°,根據(jù)反射角與入射角相等,在法線的右側作出入射光線并標出入射角的度數(shù),如圖所示:
【解析】根據(jù)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線并標出入射角及其度數(shù)。
此題主要考查了反射光路的畫法,關鍵是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特別是反射角與入射角之間的關系。注意法線要畫成虛線。
17.【答案】解:從空氣垂直射入玻璃中的光線,由光的折射規(guī)律可知,其傳播方向不變;第二條光線是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中,根據(jù)光的折射特點可知,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圖所示:
【解析】當光從一種透明介質斜射入另一種透明介質時,傳播方向發(fā)生偏折,且當光從空氣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質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從其他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當光從一種透明介質垂直射入另一種透明介質時,傳播方向不變。
畫光的折射光路圖應首先明確在介質轉換時,折射角與入射角的變化情況,確定光線是遠離還是靠近法線,這樣才能更準確地表示出光的傳播路徑。
18.【答案】v=st 80.0 0.16 大 減小 0.25
【解析】解:(1)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st;
(2)實驗室一般用刻度尺測量路程,如圖乙,圖乙中刻度尺10cm之間平均分成10等份,所以一份是1cm,也就是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小車從A點到C點的路程為:sAC=80.0cm=0.800m,tAC=09:25:15-09:25:20=5s,
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為:vAC=sACtAC=0.800m5s=0.16m/s;
(3)如果小車未到達B點就停止計時,則計時的時間會比實際的時間短,根據(jù)速度公式v=st可知,在路程一定的情況下,平均速度的結果會偏大;
(4)減小斜面坡度可以減小小車的速度,使下滑時間變長,便于測量時間;
(5)如圖丁,小車的速度每2s增加0.1m/s,可知5s時,小車的速度為0.25m/s。
故答案為:(1)v=st;(2)80.0;0.16;(3)大;(4)減??;(5)0.25。
(1)測小車的平均速度,需要測量小車運動的路程、所用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v=st求平均速度;
(2)實驗中用刻度尺測量路程,刻度尺在使用時要先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
根據(jù)圖中內容得出路程和對應的時間,求出相應的速度;
(3)讓小車未到達B點就停止計時,會導致時間的測量結果偏小,平均速度會偏大;
(4)為了便于測量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
(5)根據(jù)圖象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本題考查了平均速度的測量實驗,涉及到平均速度公式的應用和實驗的注意事項等,從圖象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是關鍵。
19.【答案】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靠近 蠟燭B b 能 A
【解析】解:(1)實驗中選取完全相同的兩支蠟燭A、B,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點燃的蠟燭A,再拿一支沒點燃的相同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至與蠟像A的像重合,是為了便于比較像和物的大小關系。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關于鏡面對稱,實驗時,將點燃的蠟燭逐漸靠近玻璃板,即蠟燭靠近平面鏡,則像也靠近平面鏡。
(3)能在光屏上顯示的叫實像,虛像不能在光屏上顯示。為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虛實,先移去蠟燭B并在原位置放一光屏,從蠟燭B一側觀察光屏,即在b處觀察光屏,發(fā)現(xiàn)在光屏上不能成像,則證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
(4)平面鏡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在蠟燭B和玻璃板之間放上一張黑色卡紙,不影響平面鏡成像,所以能通過玻璃板看到蠟燭A的像。
(5)平面鏡所成的像關于鏡面對稱,分別向兩側平移一小段距離,因對稱面的位置和物體的位置不變,所以,只有一個像的位置,且像的位置不變。故A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
故選:A。
故答案為:(1)像與物的大小關系;(2)靠近;(3)蠟燭B;b; (4)能;(5)A。
(1)根據(jù)實驗操作及兩蠟燭完全相同分析;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3)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據(jù)此分析;
(4)平面鏡成的像屬于光的反射,據(jù)此分析;
(5)平面鏡成的像與物關于鏡面對稱,據(jù)此分析。
本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考查對器材的要求、操作過程的理解和成像規(guī)律的運用。
20.【答案】乙 97 不變 吸收 低于
【解析】解:(1)水沸騰時,氣泡自下而上逐漸變大,水沸騰前,氣泡自下而上逐漸變小,因此乙圖所示的現(xiàn)象時,說明此時水已經(jīng)沸騰;
(2)水沸騰時,持續(xù)吸熱,溫度不變,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水的沸點99°C;
(3)當鍋內的水沸騰時,需要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根據(jù)熱傳遞的條件是水和鋁鍋存在溫度差,但水沸騰以后鋁鍋的溫度低于鋁的熔點。
故答案為:(1)乙;(2)97;不變; (3)吸收;低于。
(1)水沸騰時,氣泡自下而上逐漸變大,水沸騰前,氣泡自下而上逐漸變??;
(2)水沸騰時,持續(xù)吸熱,溫度不變;不變的溫度為沸點;
(3)沸騰的條件是:溫度達到沸點,并能持續(xù)吸收熱量,再根據(jù)熱傳遞的條件分析。且水的沸點低于鋁的熔點,因此加熱過程中,水沸騰后溫度不變,不會超過鋁的熔點。
本題考查了液體沸騰時的特點以及沸騰的條件,難度不大。
21.【答案】右 93.6 40 1.01×103 m1m3-m2+m1ρ水 偏小 不會
【解析】解:(1)①使用天平時,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將游碼調至標尺左端零刻度線處,若指針不在分度盤的中央,按照左偏右調,右偏左調的方法,體積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圖甲中指針左偏,故向右調節(jié)平衡螺母;
②河水的和燒杯的質量m=50g+20g+20g+3.6g=93.6g
③圖丙中量筒分度值2mL,量筒中河水的體積為V=40mL=40cm3;
④量筒中河水的質量m河水=m-m0=93.6g-53.2g=40.4g,
河水的密度ρ河水=m河水V=40.4g40cm3=1.01g/cm3=1.01×103kg/m3
(2)圖②中水和燒杯的質量等m2-m1,把石頭從水中取出,加水到標記處如圖③,圖③中比圖②中多出的水的體積等于石頭的體積,V石頭=ΔV=m3-m2+m1ρ水,
石頭的密度ρ石=m1V石頭=m1m3-m2+m1ρ水;
若在測量石頭的質量時,不小心向右移動了平衡螺母,這樣測量的石頭的質量偏?。粶y量體積是用圖③中水比圖②中水的體積多出的體積等于石塊的體積,所以石塊沾水對測量密度結果不會有影響。
故答案為:(1)①右; ②93.6; ③40; ④1.01×103; (2)m1m3-m2+m1?ρ水;偏??;不會。
(1)①使用天平時,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將游碼調至標尺左端零刻度線處,若指針不在分度盤的中央,按照左偏右調,右偏左調的方法,體積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
②河水的和燒杯的質量等于砝碼的質量加游碼的示數(shù);
③量筒分度值已知,倒入量筒中河水的體積可讀?。?br>④量筒中河水的密度都有量筒中河水的質量除以其體積;量筒中河水的質量等于燒杯和河水的總質量減去剩下的河水和燒杯的質量;
(2)④圖②中水和燒杯的質量等m2-m1,把石頭從水中取出,加水到標記處如圖③,圖③中比圖②中多出的水的體積等于石塊的體積,石塊的質量已知,可表示出石塊的密度;若在測量石頭的質量時,不小心向右移動了平衡螺母,這樣測量的石頭的質量偏??;測量體積是用圖③中水比圖②中水的體積多出的體積等于石塊的體積,所以石塊沾水對測量結果沒有影響。
本題考查了天平的使用方法,質量、體積的測量,密度的計算,影響測量誤差的因素。
22.【答案】大于二倍焦距 最小最亮 20 cm D 大 近
【解析】解:(1)照相機成像的原理: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當物距在大于二倍焦距范圍時,來自物體的光經(jīng)過照相機的鏡頭后在影像傳感器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2)將凸透鏡正對陽光,適當移動透鏡可在地面上看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測出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為10cm;
(3)照相機工作時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由于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所以像距應該在10cm到20cm之間,由于相機模型的膠片相當于光屏,所以照相機模型的外紙筒應該在10cm到20cm之間,所以應當選擇20cm的紙筒;
(4)照相機模型使用的凸透鏡,為了既能承接像,又能觀察到像,應用半透明紙做光屏,所以充當膠片的膜需要選用繪畫用的薄宣紙,故D正確;
故選:D;
(5)實驗室有焦距相同、半徑不同的兩種透鏡,要讓成像更加亮,經(jīng)凸透鏡的光線更多,應該選擇直徑更大的凸透鏡制作照相機模型;
(6)將鏡頭A替換成另一個焦距更小凸透鏡B,在保持鏡頭與物體間的距離不變時,物距變大,由凸透鏡成實像的規(guī)律可知,要將像距調小,即將內外兩個紙筒之間的距離調近,才能在膠片上重新觀察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為:(1)大于二倍焦距;(2)最小最亮;(3)20cm;(4)D;(5)大;(6)近。
(1)根據(jù)凸透鏡u>2f,2f>v>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于照相機;
(2)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jīng)凸透鏡折射后會聚在主光軸上一點,這點的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光心的距離是凸透鏡的焦距;
(3)照相機工作時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據(jù)此判斷出紙筒的長度;
(4)照相機模型應用半透明紙做光屏;
(5)用焦距相同、鏡面直徑較大的凸透鏡,發(fā)光體發(fā)出的光透過凸透鏡的光線多,據(jù)此分析現(xiàn)象;
(6)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
本題考查了探究照相機成像的特點的實驗操作和器材選擇、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應用,屬于綜合題。
23.【答案】解:(1)5min小明走的路程為:
s=v1t1=1m/s×5×60s=300m,
小明家到學校的距離為:
s=s1+s2=300m+1200m=1500m;
(2)以1m/s的速度步行剩余的路程需要的時間為:
t2=s2v1=1200m1m/s=1200s=20min,
所以遲到的時間為:
t=t2-t0=20min-10min=10min;
(3)為了不遲到,剩下的路程恰好用10min,小明跑步前進的最小速度為:
v2=s2t0=1200m10×60s=2m/s。
答:(1)小明家到學校的距離為1500m;
(2)如果小明還以1m/s的速度步行,遲到的時間為10min;
(3)為了不遲到,接下來小明跑步前進的最小速度為2m/s。
【解析】(1)知道小明步行的速度和所用的時間,根據(jù)速度公式v=st的變形公式求出小明走的路程;再加上離學校的距離即可求出小明家到學校的距離;
(2)根據(jù)速度公式v=st的變形公式求出小明走完剩余的路程需要的時間,減去剩余的10min即可求出遲到的時間;
(3)知道路程和時間,根據(jù)速度公式v=st求出小明跑步前進的速度。
本題考查速度公式的靈活運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計算,難度不大。
24.【答案】解:(1)根據(jù) ρ=mV得,鮮豆腐的體積為:V1=m1ρ1=0.4kg0.8×103kg/m3=0.5×10-3m3=500cm3,
(2)豆腐在冰凍和解凍過程中整體外形一直不變(即總體積不變),海綿豆腐內所有孔洞的體積為:V2=50%V1=50%×500cm3=250cm3,
則冰的體積等于孔洞的體積V冰=V2=250cm3.(1)
豆腐含冰的質量為:,m冰=ρ冰V冰=0.9g/cm3×250cm3=225g;
(3)因水結冰后質量不變,則:m水=m冰=225g,海綿豆腐的實心部分質量:m實=m1-m水=400g-225g=175g。
答:(1)鮮豆腐的體積是500cm3;
(2)凍豆腐含冰的質量是225g;
(3)凍豆腐解凍后變成海綿豆腐,海綿豆腐的質量是175g。
【解析】(1)根據(jù)質量和密度計算體積;
(2)根據(jù)海綿豆腐內所有孔洞的體積占總體積的50%計算冰的體積,結合密度公式計算冰的質量;
(3)根據(jù)水結冰后質量不變,計算海綿豆腐的質量。
本題考查密度公式的應用,屬于中檔題。
這是一份遼寧省沈陽市鐵西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期末物理試卷(含解析),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作圖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qū)南昌中學八年級(下)期末物理試卷,共2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題,作圖題,實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qū)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題,共10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