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傳資料 賺現金

    [精] 專題34 七下文言文知識梳理--2025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答題技巧(講練)

    • 3.1 MB
    • 2025-01-22 23:50
    • 102
    • 0
    • 教書育才
    加入資料籃
    立即下載
    當前壓縮包共包含下列3份文件,點擊文件名可預覽資料內容
    • 練習
      專題34七下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文言文學習5難突破法 )(原卷版).docx
    • 練習
      文言文斷句與翻譯技巧.pdf
    • 知識
      專題34七下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文言文學習5難突破法 )(解析版).docx
    專題34七下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文言文學習5難突破法 )(原卷版)第1頁
    1/74
    專題34七下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文言文學習5難突破法 )(原卷版)第2頁
    2/74
    專題34七下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文言文學習5難突破法 )(原卷版)第3頁
    3/74
    文言文斷句與翻譯技巧第1頁
    1/1
    專題34七下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文言文學習5難突破法 )(解析版)第1頁
    1/85
    專題34七下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文言文學習5難突破法 )(解析版)第2頁
    2/85
    專題34七下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文言文學習5難突破法 )(解析版)第3頁
    3/85
    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閱讀

    專題34 七下文言文知識梳理--2025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答題技巧(講練)

    展開

    這是一份專題34 七下文言文知識梳理--2025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答題技巧(講練),文件包含專題33七上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文言文易錯易混突破4法原卷版docx、專題33七上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文言文易錯易混突破4法解析版docx、七上文言文知識點梳理pdf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51頁, 歡迎下載使用。
    2、理解和掌握考點。重要的考點有:詞語辨析、古詩文的理解、作文寫作技巧等。
    3、多做試題。多做試題可以幫助同學們熟悉考試形式和掌握解題技巧。
    4、閱讀提高。語文考試中涉及到的閱讀理解題數量很大,閱讀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5、作文練習。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要用心準備作文寫作。
    6、考前復習策略。在考試前的最后一個星期,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梢詫⒚總€學科的要點和難點做成復習卡片,每天復習一定數量的卡片。
    專題34 七下文言文知識梳理

    課外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
    1. 理解并翻譯句子:首先,需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具體含義,然后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關鍵詞的理解和翻譯,以及語序的調整,確保翻譯出來的句子既準確又通順。
    2. 分析人物形象:在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來展現。在閱讀時,要注意這些描寫,并結合上下文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傾向。同時,也要關注作者對人物的評價和態(tài)度,以便更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
    3. 掌握重點實詞和虛詞:文言文中,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是考試的重點。要熟記這些詞匯,并掌握它們在文中的具體含義和用法。對于不熟悉的詞匯,可以結合上下文進行推測和理解。
    4. 注意特殊句式和語法結構: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的句式和語法結構,如判斷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在閱讀時,要注意這些句式和結構的識別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文意。
    5. 歸納和總結:在閱讀完文言文后,要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觀點進行歸納和總結。這有助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能夠在答題時迅速找到相關信息。
    一、七下文言文每課梳理
    《孫權勸學》(知識梳理)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世稱涑水先生。“王安石變法”以后,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歷時十九年完成,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長于描寫戰(zhàn)爭。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tǒng)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編年體:指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體例。編年體是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以編年體記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國,代表作有《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等。
    卿(qīng) 孰(shú) 為博士(wéi) 遂(suì) 更(gēng) 邪(yé)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官嗎!我只不過希望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我更忙?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大有裨益。”呂蒙于是開始學習。等到魯肅經過尋陽的時候,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當年那個吳地的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幾天,就重新拭目相看了,大哥你知曉事情怎么這么晚呢!”魯肅就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好友,然后告辭。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和作用,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1.記事簡練而完整。
    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再寫出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所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從側面反映出呂蒙的進步之大。
    2.詳略得當,剪裁精當。
    全文只寫“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寫孫權勸學,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現他的善勸,而略寫呂蒙的答語和反應;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寫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對話,略寫二人“論議”的內容,并僅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一句作結。此外,人物的語言也非常簡潔,極富表現力,毫無冗繁之處。
    (一)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簡要概括主要內容。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故事。
    (二)本文故事情節(jié)是如何展開的?
    通過人物間的對話展開故事情節(jié)。
    (三)文章的思路
    孫權__勸__學 → 呂蒙_就___學 → 魯肅__贊__學
    結合文章,說所孫權是怎樣勸呂蒙學習的。
    首先,指出學習的必要性,“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接著,當呂蒙推辭時,進而指出可行性,“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最后現身說法“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五)課文是怎樣表現呂蒙學有所成的?
    沒有直接寫呂蒙的進步,而是用側面烘托,借寫魯肅的話和態(tài)度,側面表現呂蒙的進步
    (六)本文三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孫權:關心部下,嚴格要求,勤于讀書,善于勸學
    呂蒙:坦誠,豪爽,知錯能改,勤奮好學
    魯肅:愛才,敬才
    (七)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①讀書學習非常重要,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
    ②不以一成不變的態(tài)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發(fā)展的眼光看待。
    ③要善于聽取他人好的建議或意見;
    ④只要你想學習,什么時候都不算晚。
    ⑤不但自己要學習,還要帶動附近的人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一)重點實詞
    1.卿(qīng):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2.當涂:當道,當權。
    3.辭:推脫。
    4.務:事務。
    5.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6.治經:研究儒家經典。治,研究。經,指《易》《詩》《書》《禮》《春秋》等書。
    7.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8.涉(shè)獵:粗略地閱讀。
    9.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10.過:到。
    11.尋陽:縣名,現在湖北黃梅西南。
    12.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
    13.吳下,指吳縣,現在江蘇蘇州。
    14.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
    15.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16.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17.見事:認清事物。
    (二)重點虛詞
    1.豈:難道。 邪:通“耶”,語氣詞,可譯為“嗎”。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2.耳:語氣詞,表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見往事耳)
    3.乃:于是,就。 (蒙乃始就學)
    4.孰(sú):誰。 (孰若孤)
    5.及:到了……的時候。 (及魯肅過尋陽)
    6.非復:不再是。 (非復吳下阿蒙)
    7.更(gēng):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8.而:連詞,表順承。 (結友而別)
    (三)通假字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通耶,表反問語氣,相當于“嗎”。
    2.卿今當涂掌事:涂,通途
    (四)一詞多義
    1.當:但當涉獵(應當)
    當涂掌事(動詞:正)
    2.見:見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認清,知曉)
    3.就:蒙乃始就學(從事)
    指物作詩立就(完成)
    4.以:以軍中多務:(用)
    自以為大有所益(以為:認為)
    (五)古今異義
    1.辭
    古義:推脫。(蒙辭以軍中多務)
    今義:美好的詞語。
    2.治
    古義:研究
    今義:治理
    3.及
    古義:到了……的時候。(及魯肅過尋陽)
    今義:以及。
    4.過
    古義:到。(及魯肅過尋陽)
    今義:經過。
    5.更
    古義: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義:更加。
    6.但
    古義:只。(但當涉獵)
    今義:轉折連接詞,但是。
    7.博士
    古義:當時掌管經學的學官。(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今義:學位名稱。
    8.往事
    古義:歷史
    今義:過去的事
    9.大
    古義:很
    今義: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
    10.孤
    古義:古時候王侯的自稱,我
    今義:獨自,孤獨
    11.就
    古義:從事(文中)
    今義:就
    (六)詞的活用
    1.卿言多務:言,名詞作動詞,說,借口。
    2.見往事耳:耳,名詞作語氣詞,罷了。
    3.蒙辭以軍中多務:辭,動詞作名詞,推辭。
    (七)文言稱謂語
    1.卿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卿是古代君對臣的愛稱。
    2.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稱。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卿是古代對人的敬稱。“阿蒙”中的“阿”是詞頭,多用于親屬稱呼或人名的前面。
    4.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大兄是對朋友輩的敬稱。
    (八)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肅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詞“于”,完整句子為:“肅遂拜于蒙母。”)
    2.倒裝句
    (1)蒙辭以軍中多務。(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蒙以軍中多務辭。”)
    (2)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大兄見事何之晚乎!”)
    理解默寫
    1.孫權勸呂蒙讀書的原因是“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而呂蒙卻以“軍中多務”為由推托。孫權以自己為例,使呂蒙“乃始就學”。
    2.魯肅發(fā)現呂蒙今非昔比,表示驚嘆的話是:“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br>3.面對魯肅的贊揚,呂蒙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tài)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4.孫權建議呂蒙采用的學習方法是: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5.《孫權勸學》中描寫孫權勸學成果的句子是: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木蘭詩》(知識梳理)
    【郭茂倩】(1041—1099),北宋(朝代)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為萊州通判郭勸之孫,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豐七年(1084)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并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的“樂府雙璧”,是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詩】 “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代叫做“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漢樂府民歌中女性題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采用敘事寫法,著重描繪典型細節(jié),創(chuàng)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jié)較為完整,開拓敘事詩發(fā)展成熟的新階段。
    《木蘭詩》選自北宋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是北朝時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與《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璧”,后者是我國最長的古代敘事詩。
    唧(jī) 軍帖:tiě 杼(zhù) 可汗(kèhán)
    韉(jiān) 轡(pèi) 啾(jiū) 濺濺(jiān)
    燕(yān)山 柝(tuò) 朔(shuò)氣 十二轉(zhuǎn)
    帖(tiē)花黃 著(zhuó)我 胡騎jì 戎機róng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珊?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問木蘭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guī)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zhàn)。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zhàn)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zhàn),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zhàn)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xiāng)。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fā),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這首詩通過敘述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卻謝絕賞賜,請求回家團聚的故事,塑造了木蘭這一愛國愛家、不慕名利、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集中體現了中華兒女勤勞勇敢、機智剛毅的優(yōu)秀品持。
    1.詳略得當。
    詩歌詳細描繪的往往都是其所要著力突出的。這首詩想要突出的是木蘭孝敬父母、勇于擔當的品格,所以對殘酷的戰(zhàn)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木蘭優(yōu)秀品格的內容則詳細描述。另外,這樣安排還隱含了作者渴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同時,將木蘭在戰(zhàn)場上的廝殺和建立的功勛一筆帶過,而把“木蘭是女郎”作為重點加以細致描述,著力寫木蘭的深明大義和對父母的牽掛,寫她入閨房、巧梳妝,寫她娉娉裊裊光彩照人的風姿神韻。這樣安排不僅突出了木蘭的英雄氣概,還突出了她的女兒情懷,使其形象更加飽滿。
    2.側面描寫。
    詩歌借助對他人(或物)的描寫烘托木蘭的形象,使其更鮮明、突出。如“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渲染了軍中悲壯、嚴肅的氣氛,通過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木蘭的勇敢堅強;“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寫木蘭勛級之高、受賞之多,從側面襯托了木蘭戰(zhàn)斗之英勇與戰(zhàn)功之卓著;“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通過木蘭軍中同伴看到木蘭穿女裝后的反應,從側面表現了木蘭的非凡智慧和才能。
    3.多種修辭運用。
    這首詩綜合運用了排比、對偶、比喻、互文等多種修辭手法。排比如“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內容前后相承,結構相同,語氣一致,渲染了木蘭歸家時家人的喜悅。對偶如“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上下兩句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相應位置詞語的詞性也一致,“朔氣”與“寒光”相對,“傳”與“照”相對,“金柝”與“鐵衣”相對,寫出了戰(zhàn)地生活的艱辛?!靶弁媚_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是比喻;“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這是互文。這些修辭手法使人物形象生動立體,使詩歌語氣連貫、文辭精練。
    1.你覺得花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子,你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勤勞孝順。
    (2)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霸浮报D―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勇敢堅強的英雄氣慨。
    (4)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不慕榮華富貴,甘過普通百姓生活。
    (5)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謹慎。
    師總結木蘭形象特點,并一邊分析,一邊板書:深明大義、果敢堅強、英勇善戰(zhàn)、不慕名利、謹慎機敏。
    2.本詩寫木蘭從軍的全過程,全詩共寫了幾件事?哪些詳?哪些略?這樣的詳略安排突出了木蘭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寫了木蘭決定代父從軍,準備行裝奔赴戰(zhàn)場,12年征戰(zhàn)生活,辭官還鄉(xiāng)與家人團聚。其中代父從軍、辭官與家人團聚是詳寫。詳寫這些內容突出了木蘭深明大義,勇于獻身,不慕功名,熱愛祖國和家鄉(xiāng)的中國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3.文中哪些句子描寫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4.從《木蘭詩》中找出表現木蘭作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語句。
    木蘭當戶織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5.全詩結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結尾一段用兔比喻,說明在“十年征戰(zhàn)”的生活中,識別不出木蘭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蘭在艱苦的戰(zhàn)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隱瞞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樣英勇無畏,為國立功,一個聰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6.句子賞析
    (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這一句寫木蘭停機嘆息,設置了懸念,使讀者產生疑問,自然引出下文?!安宦劇薄拔┞劇眱删鋵ε肌?br>(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反復寫“無所思”、“無所憶”,反映了木蘭從軍前復雜的心理活動及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芭唷眱删涫菑晚尘?。復沓與疊句的區(qū)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芭唷眱删洌约啊暗┺o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jié)八句,也是復沓。
    (3)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一方面寫征途的遙遠、行軍的神速和軍情的緊急,大刀闊斧地表現出出征健兒的豪邁氣概;一方面以宿營地的空寂荒涼的夜景烘托木蘭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細針密線地刻畫年輕女子的細膩情懷,從而揭示出生活的驟然變化在木蘭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這兩句寫出了兒女情深和英雄氣概。
    (4)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這句話緊承第三自然段,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zhàn)場,也把行文引到描寫戰(zhàn)場上的生活和戰(zhàn)斗上來,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5)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此六句寫了家人的不同舉動,符合每個人的身份、性格、年齡特點,描寫出家中的歡樂氣氛,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
    7.作者為什么對《木蘭詩》進行必要的繁簡處理?
    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木蘭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性格,所以對殘酷的戰(zhàn)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對戰(zhàn)爭的冷淡和遠離。
    8.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么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
    并不繁瑣。①渲染戰(zhàn)前緊張氣氛,表明戰(zhàn)事緊迫。②表現木蘭準備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樂府詩常用的一種鋪陳寫法。
    9.第4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么情操?
    運用夸張,寫出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向往和平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10.第5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
    排比,渲染了木蘭一家人團聚、歡樂的氣氛,表現了木蘭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11.請概括本詩主要情節(jié)
    代父從軍,踏上征途。奔赴前線,十年征戰(zhàn)。
    還朝辭官,親人團聚。比喻贊美,謳歌英雄。
    12.如何理解“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是古詩詞中常見的“互文”現象。所謂“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互相補充的。如此句翻譯:到東邊的集市買來駿馬,到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鞭和馬鞍下的墊子,到南邊的集市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到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長的馬鞭。這四句的意思是到街市備辦鞍馬等戰(zhàn)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四句鋪陳,表現木蘭置辦軍備物資急切而井然有序。
    13.《木蘭詩》中除了“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之外,還有哪些詩句用了哪些“互文”的修辭手法?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14.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么?
    因為木蘭在國家需要當頭,父親年老之時,毅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后,她又謝絕高官厚祿,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樸實的優(yōu)秀品質。這種傳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蘭成為千百年來家喻戶曉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們喜愛。
    15.最后一段可否刪去?為何?
    不能刪。這個比喻句既解釋了伙伴的驚忙,烘托了木蘭的喬裝之巧妙、作戰(zhàn)之勇敢,也可以當作是木蘭的回答,展現了木蘭的聰明機智與自豪之情,還可以看作是敘事人對木蘭的贊賞,為民歌常用手法。
    (一)重點字解釋
    【當】【戶】織 當:對著。戶:門。
    【唯】聞女嘆息 只
    何所【思】/【憶】 思:想。 憶:思念。
    愿【為】【市】鞍馬 為:介詞,為了。 市:買
    【旦】辭爺娘去 早晨
    萬里赴【戎機】 戰(zhàn)事
    關山【度】若飛 越過
    【朔】氣傳金柝 北方
    賞賜百千【強】 有余
    愿【馳】千里足 馳,趕馬快跑。
    出【郭】相【扶將】 郭:外城(城是內城的墻,郭是外城的墻。) 扶將:扶持。
    【著】我舊時裳 穿
    雄兔腳【撲朔】 動彈
    雌兔眼【迷離】 瞇著眼
    雙兔【傍】地走 靠近、臨近
    (二)通假字
    對鏡【帖】花黃 同“貼”
    (三)古今異義
    ①卷卷有爺名 爺:古義:父親 今義:即父親的父親
    ②雙兔傍地走 走:古義:跑 今義:行走
    ③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但:古義:只,副詞 今義:常用作轉折連詞。
    ④出郭相扶將 郭:古義:外城 今義:僅用作姓氏。
    (四)一詞多義
    ①市:愿為市鞍馬:購買 東市買駿馬:集市
    ②愿:愿為市鞍馬:愿意 愿馳千里足:希望
    (五)詞語活用:
    ①策勛十二轉 策:記錄(名詞作動詞)
    ②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騎:戰(zhàn)馬(動詞作名詞)
    (六)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愿為市鞍馬。 愿為(此)市鞍馬 【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br>②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
    理解默寫
    1.《木蘭詩》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是: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2.《木蘭詩》中表現木蘭出征前緊張繁忙、周密有序的預備情形的幾句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3.《木蘭詩》中寫爺娘、姐姐、弟弟迎接木蘭歸來的詩句是: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4.成語“撲朔迷離”出自《木蘭詩》中的: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5.《木蘭詩》中簡寫木蘭奔赴戰(zhàn)場的矯健雄姿兩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6.《涼州詞》詩云:“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薄赌咎m詩》中有相似的兩句詩是: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7.《木蘭詩》寫征途遙遠行軍神速的語句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8.《木蘭詩》中體現木蘭戰(zhàn)功卓著的是: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9.《木蘭詩》中運用對偶寫邊塞夜景和軍營寒苦: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
    10.《木蘭詩》中描寫木蘭辭別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親人的詩句是: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11.寫戰(zhàn)爭激烈緊張的句子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12詩中描寫邊塞戰(zhàn)地夜景的兩句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13.突出木蘭不圖功名利祿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14.《木蘭詩》中描寫戰(zhàn)事頻繁而慘烈,經歷了長期戰(zhàn)斗歲月而木蘭最終英雄般凱旋的句子是(共10字):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15.贊頌木蘭謹慎、聰明、勇敢、能力不遜于男子的議論句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木蘭詩》中概括寫木蘭十年征戰(zhàn)生活的句子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17.《木蘭詩》中表現木蘭凱旋而歸后的強烈愿望詩句是: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18.《木蘭詩》中描寫木蘭萬里迢迢,奔赴戰(zhàn)場的詩句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19.《木蘭詩》中與成語“撲朔迷離”有關且用生動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0.《木蘭詩》中說明戰(zhàn)爭曠日持久,戰(zhàn)斗激烈且概括了木蘭多年征戰(zhàn)經歷的名句是: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賣油翁》(知識梳理)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謚( shì)號文忠,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暢達委婉,其詩流暢自然,其詞風格婉麗。他的不少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歐陽修還善于論詩,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代表作有《朋黨論》《秋聲賦》《醉翁亭記》《生查子·元夕》等。
    《賣油翁》選自《歸田錄》,是一部筆記體小說。筆記體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是具有小說性質,介于隨筆和小說之間的一種文體。筆記體小說多以人物趣聞軼事、民間故事傳說為題材,具有寫人粗疏、敘事簡約、篇幅短小、形式靈活、不拘一格的特點。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歸田錄》是歐陽修晚年寫的筆記小說。每則故事短小精悍,內容以日常生活為主,不刻意褒貶,語言簡潔,形式靈活,風格平易閑適,不僅具有文學價值,還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筆記體小說是具有小說性質,介于隨筆和小說之間的一種文體。筆記體小說多以人物趣聞逸事、民間故事傳說為題材,具有寫人粗疏、敘事簡約、篇幅短小、形式靈活、不拘一格的特點。代表作有干寶的《搜神記》、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等。
    咨(zī) 矜(jīn) 圃(pǔ) 睨(ní) 瀝之lì
    頷(hàn) 忿({fèn} 酌(zhuó) 矢sh? 杓shá

    陳/康肅公/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jīn)。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hàn)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笨得C忿(fèn)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蹦巳∫缓J/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shá)/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笨得C/笑而遣之。
    康肅公陳堯咨善于射箭,世上沒有第二個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憑著這種本領而自夸。曾經(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場地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lián)樱驹谀抢镄敝劬粗?,很久都沒有離開。賣油的老頭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點點頭。
    陳堯咨問賣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嗎?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嗎?”賣油的老翁說:”沒有別的(奧妙),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陳堯咨(聽后)氣憤地說:”你怎么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老翁說:”憑我倒油的經驗就可以懂得這個道理?!庇谑悄贸鲆粋€葫蘆放在地上,把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蘆里,油從錢孔注入而錢卻沒有濕。于是說:”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熟練罷了?!标悎蜃尚χ鴮⑺妥吡?。
    本文通過略寫陳堯咨射箭、詳寫賣油翁酌油這兩件事,形象地說明了“熟能生巧”“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練,就會取得一定成績,勤能補拙。也告誡人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即使有長處也不應驕傲自滿。
    1.寓理于事,通俗易懂。
    陳堯咨擅長射箭,當世沒有人能夠與他相比,他因此而自夸。賣油翁看了他的射技后,認為只不過是因為手熟罷了。陳堯咨非常生氣,責備賣油翁輕視自己。賣油翁用自錢孔瀝油而錢不濕的事實,讓陳堯咨心服口服。文章通過這樣具體的故事,闡述了抽象的道理,明白透徹,通俗易懂。
    2.欲抑先揚,推波助瀾。
    文章以褒揚發(fā)端,對陳堯咨的射技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接著宕開一筆,交代賣油翁對陳堯咨射技的態(tài)度。在賣油翁眼里,陳堯咨的射技是不足掛齒的,這自然令孤高自傲的陳堯咨疑惑不解,于是引出了他的詰問。賣油翁輕描淡寫的回答讓他怒不可遏,厲聲呵斥。賣油翁不為所動,用自錢孔瀝油而錢不濕的事實,讓陳堯咨恍然大悟,心悅誠服。欲抑先揚手法的運用,使全文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3)剪裁合理。
    主角是賣油翁,寫陳堯咨的善射,只為了陪襯賣油翁的善酌。因此,寫陳堯咨射技之精只作概括交代,不加渲染。主要筆墨放在酌油的現場操作,采用白描手法,細膩傳神。
    1.陳堯咨對待賣油翁的態(tài)度前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么?
    由“忿然”到“笑而遣之”。其變化的原因,是他看到了賣油翁的技術很純熟,卻并不“以此自矜”,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技藝是無止境的。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分別指代什么?
    (1)忽啼求之:指代書寫工具。
    (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指代方仲永寫的詩。
    (3)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指代陳堯咨射箭。
    (4)康肅笑而遣之:指代賣油翁。
    3.課文中的兩個人物,哪一個是主要人物?為什么?
    賣油翁。因為故事的目的是通過賣油翁對酌油的技巧的解釋來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意近即可)
    4.描述陳堯咨射箭和賣油翁酌油這兩段文字,哪一段寫得比較詳細,哪一段寫得比較簡略,這是為什么?
    寫賣油翁瀝油一段詳細,為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藝制服對方的形象;略寫陳堯咨的射技,只用“十中八九”略寫,對他恃技驕橫則較詳,便于突出各自性格,突出文章中心。
    5.文中哪兩個字表現了賣油翁對陳堯咨箭術的態(tài)度?哪些詞句表現了陳堯咨的傲慢無禮?
    睨、頷 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爾安敢輕吾射。
    6.哪兩個字表現了賣油翁對陳堯咨箭術的態(tài)度? (“手熟”)
    7.哪句話表現了賣油翁從容自若的態(tài)度? (“以我酌油知之”)
    8.最能說明道理的句子:“惟手熟耳”。
    說明的道理:熟能生巧,任何事情,只要反復練習,就可以達到精妙的地步。
    9.這篇短文說明了什么道理?
    本文通過康肅公“善射”和賣油翁“酌油”兩件小事,說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10.出現在本文中的成語是:熟能生巧
    11.讀了課文,你認為一個人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長處?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長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自己有長處也不應該驕傲自滿;他人有長處,應向其學習,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
    12.陳堯對待賣油翁的態(tài)度前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其原因是什么?
    變化:開始反感、惱怒,后來無言以對,笑之。
    變化原因:是他看到了買油翁酌油的技術很嫻熟,卻并不以此自夸。
    13.請概括本文的六要素。
    地點:家圃
    人物: 賣油翁 陳堯咨
    起因:堯咨善射,賣油翁“但微頷之”
    經過:陳堯咨認為賣油翁輕視他的射技,賣油翁以自己嫻熟的倒油本領告訴陳堯咨“手熟”之理。
    結果:陳堯咨明白了道理,笑著打發(fā)賣油翁走了。
    14.學了這篇課文后,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還比一山高 正視自己的缺點,知錯能改
    正視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 驕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輕視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藝無止境
    人應有一技之長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一)重點詞語釋義
    (1)善射:善于、擅長。
    (2)自矜:自夸。矜,夸耀。
    (3)嘗:曾經。
    (4)家圃:這里指家里射箭的場地。
    (5)釋:放。
    (6)睨:斜著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樣子。
    (7)但微頷之:但,只;頷,點頭。
    (8)知射:懂得。
    (9)忿然:氣憤的樣子。
    (10)爾安敢輕吾射:安,怎么;輕,看輕,輕視。形容詞作動詞用。
    (11)以我酌油知之:憑我倒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以,憑、靠。酌,斟酒,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憑手熟的道理。
    (12)徐以杓酌油瀝之:徐,緩慢地,慢慢地。
    (13)唯手熟爾:唯,只,不過。
    (14)笑而遣之:遣,打發(fā)。
    (二)通假字
    (1)但手熟爾 “爾”通“耳”,相當于“罷了”
    (2)徐以杓酌油瀝之 “杓”通“勺”,舀東西的器具
    (三)詞類活用
    (1)但微頷之。 名詞作動詞。原意為下巴,文中指點頭
    (2)爾安敢輕吾射。 動詞作名詞。原意為射箭,文中指射箭的本領
    (3)爾安敢輕吾射。 形容詞作動詞。原意為重量小,文中指看輕
    (四)古今異義
    (1)但手熟爾 古義:只,不過;今義:表示轉折的連詞。
    (2)爾安敢輕吾射 古義:怎么;今義:平安,安全。
    (五)一詞多義
    (1)以
    公亦以此自矜: 憑,靠。
    以我酌油知之: 憑,靠。
    以錢覆其口: 用。
    (2)射
    嘗射于家圃 動詞,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 名詞,射箭的技藝。
    爾安敢輕吾射 名詞,射箭的技藝。
    (3)爾
    但手熟爾 同“耳”,罷了。
    爾安敢輕吾射 代詞,你。
    (六)虛詞用法。
    1.之
    (1)睨之: 代詞,指代陳堯咨射箭。
    (2)但微頷之: 代詞,指代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詞,指代射箭也是憑手熟的道理。
    (4)徐以杓酌油瀝之: 代詞,指代葫蘆。
    (5)笑而遣之: 代詞,指代,賣油翁。
    2.其
    (1)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 代詞,代陳堯咨。
    (2)以錢覆其口 代詞,代葫蘆。
    3.而
    (1)釋擔而立 連詞,表順承。
    (2)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連詞,表轉折。
    (3)康肅笑而遣之 連詞,表修飾。
    (七)、特殊句式
    1.倒裝句:
    “蒙辭以軍中多務” 狀語后置。即:“蒙以軍中多務辭”
    2.反問句: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卿言多務,孰若孤?
    理解默寫
    1.提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無他,但手熟爾。
    2.表現陳康肅的傲慢無禮的句子是: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爾安敢輕吾射!
    3.表現賣油翁技高一籌的句子是: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陋室銘》(知識梳理)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文學家。和柳宗元交誼甚厚,世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世稱“劉白”。白居易稱之為“詩豪”。有《劉夢得文集》傳世。著名的詩作有《竹枝詞》《西塞山懷古》《秋詞》《江南春》《浪淘沙》等。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文辭精煉,有韻,讀來鏗鏘有力。
    座右銘:座右銘的銘文比其他銘文更為簡短,有的只是一兩句話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邊,用以自警。座右銘的內容是勉勵自己,鞭策自己,或約束自己行為的準則。
    德馨(xīn) 鴻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牘(dú)
    西蜀( shǔ ) 何陋( lòu ) 調素琴(tiá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湍芴煜侣劽?;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统蔀殪`異的水了。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但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清蔥,映入簾里。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的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楊子云的亭子??鬃诱f:“(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簡陋的呢?”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文句精美而膾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室居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1.托物言志,層層鋪墊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先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類比“陋室”,表明陋室不陋,進而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再從陋室環(huán)境清幽、主人交往之人不俗及日常生活高雅等方面極力證明“陋室”不陋,表現了作者的“德馨”。最后將陋室與古代賢士的住宅相比,并引用孔子的話,再次證明了“陋室”不陋,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情操。
    2.駢散結合,音韻和諧
    本文短小精悍,語言優(yōu)美整齊,讀來抑揚頓挫,富有音樂美。從句式上來分析,作品巧用四字語、五字語構成駢句,言簡意賅,雖非韻文,但均在偶句上押韻,音韻和諧,意蘊豐富;從修辭角度來看,作品運用對偶、對比、引用等修辭手法,讀來如行云流水。整齊美與錯落美并存,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和文學藝術價值
    3.反向立意,構思巧妙
    本文一開始便運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寫“陋室”如何“陋”,卻從“陋”的反面“不陋”來立意,極力表現“陋室”不陋。把本來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聯(lián)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說明“陋室”不陋。從“斯是陋室”歸結到“何陋之有”,對“陋室”的“陋”做了徹底否定。這種新奇別致的寫法,是文章構思的精妙之處。
    ①文章是如何引出陋室的?
    以山水作類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襯“陋”,以仙、龍襯托“德”,以名、靈襯托“馨”,暗示雖陋室而不陋。
    ②陋室不陋體現在哪三個方面?
    (1)景:自然環(huán)境清幽;(2)人: 交往人物不俗;(3)事: 生活情趣高雅。
    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在文中有何作用?
    用諸葛廬、子云亭來類比陋室,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④“何陋之有?”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引用孔子的話有何作用?
    言外之意:自己就是君子,高潔傲岸,安貧樂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作用:(結構)總結全文,畫龍點睛,與篇首的“惟吾德馨”首尾呼應,(內容)有力地表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為陋的高尚情操,也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中心思想)
    ⑤賞析句子: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運用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句式整齊、音韻和諧,節(jié)奏鮮明,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陋室自然環(huán)境的清幽,烘托了陋室不陋,表現了作者對陋室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也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于作者的這種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1)贊同,我們平時應該與那些有知識、有學問的人來往,這樣才能不斷進步。正如古語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不贊同,這句話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清高自傲的思想傾向,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輕視,這是錯誤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br>(一)重點詞語
    1.有仙則名( 出名 )
    2.有龍則靈( 靈驗,神奇 )
    3.斯是陋室( 指示代詞,此,這 )
    4.惟吾德馨( 散布很遠的香氣,比喻品德高尚 )
    5.苔痕上階綠( 動詞,由低處長到高處 )
    6.談笑有鴻儒( 大儒,博學的人 )
    7.往來無白?。?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
    8.可以調素琴( 彈奏 )
    9.閱金經( 佛經 )
    10.無絲竹之亂耳( 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這里指嘈雜的音樂 )
    11.無絲竹之亂耳( 形容詞用作動詞,擾亂,使……亂 )
    12.無案牘之勞形( 官府公文 )( 使……勞累,使……疲勞 )
    (二)一詞多義
    1.之
    ①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案牘之勞形
    ②結構助詞,相當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詞,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操蛇之神聞之
    ④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何陋之有
    2.往來
    ①表示交往的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②表示來來往往的人:其中往來種作(《桃花源記》)
    (三)古今異義
    1.無案牘之勞形。 (古義:身體;今義:樣子)
    2.惟吾德馨。 (古義:德行美好;今義:芳香)
    3.談笑有鴻儒。 (古義:大,淵博;今義:鴻雁,書信)
    4.無絲竹之亂耳。 (古義:琴瑟簫笛等管弦樂器,這里指音樂;今義:絲綢和竹子)
    5.可以調素琴。 (古義:彈奏;今義:調解)
    (四)詞的活用
    1.有仙則名。 名:名詞作動詞,出名。
    2.有龍則靈。 靈:形容詞作動詞,成為靈異。
    3.惟吾德馨。 馨:名詞活用為動詞,這里指(品德)高尚。
    4.苔痕上階綠。 上:名詞作動詞,長上。
    5.無絲竹之亂耳。 亂:形容詞作動詞,使……擾亂。
    6.無案牘之勞形。 勞:形容詞作動詞,使……勞累。
    (五)特殊句式
    1.倒裝句
    何陋之有? 應為:“有何陋”。
    理解默寫
    1、暗示雖陋室而不陋,點明文章主旨的語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寫陋室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的詩句是:談笑有鴻鴻儒,往來無白丁。
    4、表現正反面虛實結合寫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襯托陋室不陋的語句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5、《陋室銘》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南陽襠葛廬,西蜀子云亭。
    6、《陋室銘》中引用孔子的話,畫龍點晴,總結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7、《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8、文中表現作者對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的欣喜之情的語句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內容概括
    第一部分(“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類比,點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第二部分(“苔痕……勞形”)從居室環(huán)境、來往客人和日常生活三方面來寫陋室及陋室生活,具體表現主人的“德馨”,揭示“德馨”的內涵:——環(huán)境清幽自然,反映主人寧靜淡泊的心境;交往之客博學而德高,反映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日常生活悠然閑適,充分反映了陋室主人安貧樂道的思想和不與權貴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
    第三部分(“南陽……何陋之有”):以古賢人的舊居作類比,引用孔子語,點明“陋室不陋”,表明自己“君子”之志。首尾呼應。
    《活板》(知識梳理)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jiān)、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御西夏,后因永樂城之戰(zhàn)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隱居夢溪園,撰《夢溪筆談》。紹圣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活板》創(chuàng)作于北宋年間,當時經濟發(fā)達,科學技術水平發(fā)展迅速,沈括是北宋時期的科學家,與活版印刷術的發(fā)明者畢升基本上同時代,且親眼見過由自己的侄輩珍藏的活字,其記載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作品包括《筆談》《補筆談》《續(xù)筆談》共30卷。作品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反映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的科技成就,記錄和贊揚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闡述了作者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見解。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該書為“中國科學史的地標”。
    畢昇(shēnɡ) 蠟和紙灰(huò) 煬之(yánɡ) 字平如砥(dǐ)
    更互(ɡēnɡ) 以紙?zhí)?tiè) 貯之(zhù) 奇(jī)字
    燔土(fán) 用訖(qì) 群從(còng) 寶藏(cáng)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zhù)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fán)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
    用雕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guī)模地這么做。自馮瀛王時才開始用雕板印刷五經,以后的重要書籍都是版印書籍。
    宋朝慶歷年間,有個叫畢昇的平民,又發(fā)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變得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這一類東西覆蓋在鐵板上面。想要印刷,就把一個鐵模子放在鐵板上面,于是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一鐵模就成為一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藥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是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在印刷,那一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同一版內有重復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來標記活字,(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個韻部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為木的紋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會和藥物粘在一起,(拆板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藥物熔化,用手輕輕一撣,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根本不會被藥物弄臟。
    畢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了,(他們)到今天還珍貴地收藏著。
    本文以活字印刷術為說明對象,緊扣“活”這一特點來進行說明,詳細介紹了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術的方法以及其優(yōu)越性,贊頌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精神。
    1.語言樸實簡潔。
    本文很少用修飾性詞語,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澳z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寥寥數語,就非常清楚地說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狀和加工方法,體現出語言簡潔的特點。
    用詞準確貼切。
    本文用詞準確,如對膠泥字印火燒加熱,使之堅硬成型,用“燒”;為了使鐵板上的藥物稍微熔化,將鐵板置千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煬";為了便千拆版,用猛火高溫使藥物熔化,用“镕"。"熘土"的播”也是“燒"的意思,和“燒”是同義詞?!盁薄盁ⅲ㈤F""烯“這些詞用得都很準確貼切,避免了用詞重復。
    1.作者是怎樣介紹雕版印刷的歷史的?
    對于雕版印刷的歷史,作者使用了“尚未”“始”“已后”“皆”這幾個關鍵詞。在“盛”字前使用“尚未”一詞,起修飾限制作用,說明雕版印刷唐朝時已有,但還未普遍應用;“始”字說明馮瀛王時期雕版印刷才開始推廣應用;“已后”一詞明確了普遍應用的時間;“皆”字說明應用范圍的廣泛。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活版發(fā)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時間和使用情況。
    第二部分(第2段):點明活版發(fā)明時間。
    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
    主體部分在具體介紹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時是綜合運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和邏輯順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制作。(用膠泥刻字……則字平如砥)是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膠泥刻字的好處等是按邏輯順序說明的。
    作者在介紹活版印刷術時,緊扣一個“活”字,綜合運用了時間順序、邏輯順序來說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規(guī)律,體現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靈活高效的特點,科學而有條理。
    3.本文在介紹活字印刷術時,注意突出“活”這個主要特點。結合課文內容,想一想活字印刷術的“活”體現在哪里。
    字印“活”——“每字為一印”,取用靈活
    排版“活”——“密布字印”,隨時排用
    印刷“活”——“一板……一板……”“更互用之”,統(tǒng)籌用板,提高效率
    字印數目“活”——“每一字皆有數印”,以便一板當中多次出現時使用
    選用“活”——“木格貯之”,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靈活取用
    做法“活”——奇字“旋刻之”,隨時可以增補
    拆板“活”——“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佛之,其因自落,殊不沾污”,可靈活拆板,重復使用
    4.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打比方:“薄如錢唇”“字平如砥”生動準確說明字模的形狀、活版的平整程度。
    作比較:“若止印三二本...”使活版印刷的特點更加具體鮮明。
    舉例子:“如‘之、也’等字”說明具體形象,便于讀者理解。
    5.活字印刷有哪些注意事項?
    (1)注意一字多印,因為在一板中,一些常用字可能重復。
    (2)字印做好標記,分類貯存。
    (3)奇字少用,沒有準備,旋刻瞬息可成,不會耽誤排版,表明此法的實用性強。
    6.找出制版和印刷過程中的動詞,并品析妙處。
    動詞:“燒、煬、镕、燔”等。對膠泥字印火燒加熱,使之堅硬成型,用“燒”;為了使鐵板上的藥物(松脂、蠟等的混合物)稍微熔化,將鐵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煬”;為了便于拆版,用猛火高溫使藥物熔化,用“镕”。 “燔”也是“燒”的意思,和“燒”是同義詞。 這些動詞不僅準確、科學地描述出制版和印制的過程,而且避免了用詞重復,體現了文言文的美感。
    7.分析文章開頭和結尾的作用?
    ①開頭先介紹雕版印刷,既表明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繼承發(fā)展關系,也為下文重點介紹活字印刷做鋪墊。
    ②結尾,結構上,與上文“慶歷……又為活板“照應;內容上,更加突出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的真實性,令人更加相信。
    (一)重點字解釋
    1.板印書籍:指雕版印刷。
    2.錢唇:銅錢的邊緣。
    3.蠟和紙灰:混合。
    4.冒之:覆蓋。
    5.一鐵范:模子。
    6.持就火煬之:靠近;烘烤。
    7.藥稍镕: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的混合物。
    8.字平如砥:磨刀石。
    9.已自布字:另自,另外。
    10.更互:交替、輪流。
    11.奇字:生僻字。
    12.旋刻之:旋即。
    13.燔土:燒。
    14.用訖:完畢。
    15.殊不沾污:根本。
    16.群從:堂兄弟及諸子侄。
    17.至今寶藏:珍藏。
    (二)通假字
    1.活板 同“版”,指印刷版。
    2.藥稍镕 同“熔”,用高溫使固態(tài)物質轉變?yōu)橐簯B(tài)。
    3.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同“以”。
    (三)古今異義
    1.唇
    古義:古義:邊緣。例:薄如錢唇。
    今義:人或某些動物口的周圍的肌肉組織。
    2.群從
    古義:指堂兄弟及諸子侄。例:其印為余群從所得。
    今義:指許多人跟從。
    (四)一詞多義
    1.就:持就火煬之(動詞,靠近) 瞬息可就(動詞,完成)
    2.帖:每韻為一帖(tiè,名詞,標簽) 則以紙?zhí)╰iè,名詞作動詞,用標簽標出)
    3.若:不若燔土 (如,像) 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
    4.為:唐人尚未盛為之( 動詞,做) 皆為板本 (動詞,是)
    又為活板 (動詞,發(fā)明) 每字為一印 (動詞,刻)
    滿鐵范為一板(動詞,成為) 未為簡易 (動詞,算是)
    不以木為之者(動詞,刻制) 為予群從所得(介詞,被 ,被動用法)
    5.以: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介詞,用,拿)
    以一鐵范置鐵板上 (介詞,把)
    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 (連詞,表目的,可譯為“用來”)
    以紙?zhí)?以草火燒/不以木為之者/以手拂之 (介詞,用)
    6.其:其法 (代詞,指活字版印刷的) 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代詞,指鐵板的)
    其印自落 (代詞,那些) 則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詞,指排好的字模)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代詞,他的)
    (五)詞語活用
    1.板印書籍(名詞作狀語,“用雕版”。)
    2.火燒令堅 (名詞作狀語,“用火”。 )
    3.用訖再火令藥熔 (名詞用作動詞,“用火烤”。)
    4.則以紙?zhí)?(名詞用作動詞,“用標簽標出”。)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火燒令堅(“令”后省略了賓語“之”,指字印。)
    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置”后省略了介詞“于”。)
    2.被動句
    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為……所……”表示被動。)
    理解默寫
    (1)用膠泥刻的字的特征是:薄如錢唇。
    (2)燒后的字印的特征是:字平如砥。
    (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極為神速。
    (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優(yōu)點是:活。
    《河中石獸》(知識梳理)
    【紀昀】 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政治家、文學家。
    乾隆十九年,考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太子少保。 一生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于詩歌及駢文,長于考證訓詁。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晚年內心世界日益封閉,《閱微草堂筆記》正是當時心境的產物。嘉慶十年(病逝,時年八十一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謚號文達,鄉(xiāng)里世稱文達公。著有《紀文達公遺集》。
    筆記小說是一種帶有散文化傾向的小說創(chuàng)作形式,它的特點就是兼有“筆記”和“小說”特征。
    筆記小說可分為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兩大類:東晉干寶的《搜神記》是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是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 鐵鈀(pá) 木杮(fèi)
    湮(yān) 嚙(niè)溯流(sù) 臆斷(yì) 歟(yú)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轉轉 一作:再轉)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里,兩個石獸一起沉沒在了河里。經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資金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一位學者在寺廟里講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于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瘋了嗎?”大家都信服地認為他的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獸,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沖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刷沙子,形成坑穴,越沖越深,沖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里。像這樣又沖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石獸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是瘋狂的;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狂嗎?”人們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么對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一、層層鋪墊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為講學家的看法做鋪墊,以突出講學家的看法“眾服為確論”,并且通過講學家對寺僧的評價“顛”來寫出講學家對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寫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話,加上“果得于數里外 ”的結果,巧妙地表現自信的講學“不更顛乎”,極具戲劇性和諷刺性。
    二、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
    不管講學家的觀點是否與實際相符,,其闡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們能信服;老河兵的觀點處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著不可辯駁的說服力,事情的結果也驗證其看法的科學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三、細節(jié)描寫增加了文采和可讀性
    ①如講學家的“笑”(包含了講學家對寺僧的嘲諷和一種自信,刻畫出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心態(tài))
    ②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一種否定,也表現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1)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寺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誤?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確的?
    答: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視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講學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卻忽視了水流的運動規(guī)律;老河兵經驗豐富,將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綜合考慮,所以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前兩者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則從實際經驗出發(f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確看法。
    (2)文中寫道兩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講學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無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尋石獸而不得,說明講學家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學識淵博和自信的心態(tài)。
    老河兵的“笑”是 嘲笑講學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觀臆斷,認識錯誤,以及眾人輕信講學家的糊涂。說明老河兵閱歷深廣,有實踐經驗。既是對講學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現了他的自信與自狂。
    (3)文章最后一句話有何含義和作用?
    答:既是對講學家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的辛辣嘲諷,又指明了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最后一句用的是“反問”的表達方式。用以點題,強調主題思想:有的人只關注事情的表面現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4)說說本文對你的啟示。
    答:許多自然現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要多方面考慮問題。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實踐出真知。
    (一)古今異義
    1.是非木 古義: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是
    2.漸沉漸深耳 古義:罷了;今義:聽覺器官,耳朵
    3.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古義:離開;今義:到某個地方
    4.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fā)語詞,放在句首,可譯為“因為”;今義: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5.但知其一 古義:只;今義:表轉折,但是
    6.求二石獸于水中 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追求
    (二)一詞多義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介詞)眾服為確論(認為,動詞)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成為,動詞)
    之:聞之笑曰(這件事,代詞)當求之于上流(石獸,代詞)其反激之力(的,助詞)
    去:豈能為暴漲攜之去(離開)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臨:一寺臨河干(靠近)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
    (三)詞類活用
    棹數小舟(名詞用作動詞,“劃(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為順流下矣
    點撥:省略主語,和尚們;“以為”后面省略了“石獸”。
    2.求之地中
    點撥:省略介詞“于”。
    3.棹數小舟
    點撥:省略主語“僧”。
    4.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點撥:“寺中”前省略介詞“于”。
    5.果得于數里外
    點撥:“得”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倒裝句
    1.當求之于上流
    點撥:介賓短語“于上流”作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當于上流求之”。
    2.果得于數里外
    點撥:介賓短語“于數里外”作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果于數里外得”。
    3.求二石獸于水中
    點撥:“于水中”作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于水中求二石獸”。
    被動句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點撥:“為”表被動。
    《愛蓮說》(知識梳理)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性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fā)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常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即我們常說的“托物寓意”。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漣(lián) 蔓(màn)
    褻玩(màn) 噫(yī) 頤(yí) 鮮有聞(xiǎn) 隱逸(yì)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蛇h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原文: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之]助詞,的。 [蕃]多。
    譯文:水中,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很多。
    原文:晉陶淵明獨愛菊。
    [陶淵明] 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東晉詩人。陶淵明是著名的隱士,獨愛菊花,常在詩中詠菊。
    [獨]只。
    譯文: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
    原文: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自]介詞,從。[甚]:很,十分。
    譯文:自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很喜愛牡丹。
    原文: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第一人稱代詞,我。
    [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而]連詞,表轉折,卻,但是。下一個“而”同此。
    [染]沾染,污穢。
    [濯]洗。
    [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清,清澈,與“濁”相對。漣,水波。
    [妖]艷麗。
    [中通外直]這里描寫的是蓮的柄。通,暢通,貫通。直,不彎曲,挺直。
    [蔓]名詞用作動詞,生藤蔓。
    [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莖。
    [遠]遙遠,指空間距離大。這里用作動詞,傳得遠,遠播。
    [益]副詞,更加。
    [清]清香,清芬。
    [亭亭]聳立的樣子。
    [凈]潔凈。
    [植]豎立。
    [褻玩]靠近賞玩。褻,親近而不莊重。
    [焉]語氣詞。
    譯文:我只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卻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蓮的柄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遠聞更加清芬,潔凈的挺立在那里,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原文: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謂]說,這里的意思是認為。
    [之]助詞,的。下文的兩個“之”同此。
    [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和肯定。下文的兩個“也”同此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譯文: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原文: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噫]嘆詞,表示感慨。
    [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下文的兩個“之”同此。
    [鮮]少
    [聞]名詞,傳聞,見聞。
    譯文: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很少有傳聞。
    原文: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同]相同,一樣。
    [何]疑問代詞,什么。
    譯文: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原文: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宜]應當。
    [乎]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動詞之后,表示狀態(tài),相當于“然”。
    [矣]語氣詞,表感嘆,相當于“了”。
    譯文:對于牡丹的喜愛,應當人很多了。
    作者通過描寫蓮花的生存環(huán)境,外形,香氣,風度來贊美蓮花高潔雅直的君子之風度,同時描寫了菊花和牡丹,以植物來喻人,表達對菊花隱士者的遺憾可惜之情,和對追名逐利的牡丹富貴者的厭惡鄙棄之情,抒發(fā)了自己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1.托物言志。
    文章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骨,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映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心理。
    2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
    作者在文中著意寫蓮花,但他不是靜止孤立地描寫,而是通過對比、襯托,烘云托月般展現蓮花高潔傲岸的品格。如文章開頭,以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作陪襯,突出“予獨愛蓮”,表現作者對蓮花的傾慕之情。結尾將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與蓮花的高潔相比較,使“愛蓮”這一主題得以加深,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1.《愛蓮說》稱蓮為“花之君子”,根據課文內容,說說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備哪些美好品質。
    ①“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huán)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
    ②“濯清漣而不妖”象征君子的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茍,不攀附他人;
    ④“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象征君子美名遠揚以及美好端莊的姿態(tài)。
    2.文章結尾以作者的感嘆作結,結合文章談你對“嘆”的理解。
    ①一嘆愛菊花的人少,實則感嘆真正的隱士太少。
    ②嘆愛蓮者太少,實則感嘆與自己一樣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人太少。
    ③三嘆愛牡丹的人多,實則表達了對世間爭名奪利、趨炎附勢、追求富貴者的厭惡。
    3.作者在寫“蓮”的同時又寫了“菊花”和“牡丹”,用意何在?
    作者分別用“菊”和“牡丹”來做正襯和反襯,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tài)度,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4.作者對三種“愛”的評價,表明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運用感嘆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既不愿意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種追名逐利,自己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操守和正直豁達的品德。
    5. 怎樣理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①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樣愛蓮的人很少,也慨嘆生活中保持高潔品質的人太少,②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
    6. “牡丹”“菊”“蓮”分別象征什么樣的人?
    ①牡丹——“花之富貴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貴的人;②菊——“花之隱逸者”,象征不趨炎附勢的隱士;③蓮——“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潔的賢能之士。
    7.簡要分析“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在文中的作用。
    ①運用排比句式,借花喻人,②點明三種花各自象征的對象,即“菊”代表隱居避世者,“蓮”代表追求高潔品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 “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祿者。③以此突出蓮的“君子”形象,含蓄地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人生態(tài)度。
    8.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托物言志。作者借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高潔的品格,從而表現了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潔人格,以及對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厭惡。
    (一)重點字解釋
    1.可愛者甚蕃:多
    2.予獨愛:只
    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穢)
    4.濯清漣而不妖:濯,洗;漣,水波;妖,艷麗
    5.亭亭凈植:聳立的樣子
    6.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靠近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7.予謂菊:認為
    8.隱逸者:隱居避世
    9.蓮,花之君子者也:指品德高尚的人
    10.噫,菊之愛:嘆詞,表示感慨。
    11.陶后鮮有聞:鮮,少;聞,聽說
    12.宜乎眾矣:應當
    (二)古今異義
    亭亭凈植 (古義:立 ;今義:栽種)
    (三)一詞多義
    1.可:
    ①可愛者甚蕃(動詞,堪,值得。)
    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動詞,可以,能。)
    2.清:
    ①濯清漣而不妖(形容詞,清澈。)
    ②香遠益清(形容詞,清香,清芬。)
    3.之:
    ①水陸草木之花(助詞,的。)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詞,取獨)
    4.遠:
    ①香遠益清(動詞,傳得遠,遠播。)
    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形容詞,遙遠。)
    (四)詞語活用
    1.不蔓不枝:名詞用作動詞,蔓,橫生枝蔓;枝,旁生枝莖
    2.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名詞作狀語,從遠處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予獨愛蓮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詞“于”)
    2.判斷句: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也”表判斷)
    3.被動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理解默寫
    1.周敦頤《愛蓮說》中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周敦頤《愛蓮說》全文的中心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作者從生長環(huán)境、體態(tài)香氣、風度氣質三方面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語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9.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寫君子志潔行廉,儀態(tài)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的語句是: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11.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主旨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1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周敦頤借蓮出于污濁之中卻傲然挺立的形象,表達自己“舉世皆濁,唯我獨清”的人生志趣。矛獨愛蓮……
    13.陶淵明愛菊花,有詩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愛蓮說》中有一句話印證了這一點:晉聊淵明獨愛菊。
    14.周敦頤的《愛蓮說》中,分別從嗅覺、視覺角度寫蓮花氣味芬芳、潔凈挺立的句子是“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15.周敦頤《愛蓮說》中的兩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贊美蓮花潔身自愛、天真自然、不顯媚態(tài)。
    16.很多人常以“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為由掩飾自己的錯誤,對此我們可以用《愛蓮說》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幫助他們從思想上提高認識。
    17.周敦頤《愛蓮說》中與王昌齡詩云“一片冰心在玉壺”意思一致的兩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8.周敦頤《愛蓮說》中借筆直潔凈的蓮花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容褻瀆態(tài)度的句子是“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19.北宋文學家黃庭堅曾稱贊周敦頤“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我們也可以用周敦頤的《愛蓮說》中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來概括他的高潔品格。
    內容概括
    這篇散文作者以蓮自比,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堅貞高潔的品格,從而表現了作者潔身自好的人格和灑脫的胸襟,同時文章委婉地批判了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含蓄地表明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既不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而是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操守與正直品德的人生態(tài)度。
    二、七下文言現象梳理
    08《孫權勸學》文言現象梳理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重點實詞
    重點虛詞
    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
    通假字
    詞類活用
    特殊句式
    09《賣油翁》文言現象梳理
    陳康肅公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笨得C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蹦巳∫缓J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笨得C笑而遣之。
    重點實詞
    重點虛詞
    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
    通假字
    詞類活用
    特殊句式
    10《陋室銘》文言現象梳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校?br>重點實詞
    重點虛詞
    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
    通假字
    詞類活用
    特殊句式
    11《愛蓮說》文言現象梳理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重點實詞
    重點虛詞
    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
    詞類活用
    特殊句式
    12《活板》文言現象梳理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zhí)?,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
    重點實詞
    重點虛詞
    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
    通假字
    詞類活用
    特殊句式
    (2024·廣東廣州)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節(jié)選自諸葛亮《誡子書》)
    【乙】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
    【丙】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以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坷,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鬃釉唬骸拔迨詫W《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學,名聞天下;茍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術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①,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節(jié)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有刪改)
    [注]①因循面墻:沿襲保守,疲沓不振作,不學習。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非學無以廣才/卿今者才略B.及魯肅過尋陽/可以無大過矣
    C.即更刮目相待/是日更定矣D.世人婚冠未學/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2.下列對【丙】文中加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二十以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B.二十以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C.二十以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D.二十以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的劃線句子。
    (1)蒙辭以軍中多務。
    (2)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
    4.三個文段都寫了勸學,其中所體現的對學習的認識有何相同之處?請結合三個文段簡要分析。
    突破文言文學習5難法
    一、生字難詞理解困難
    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會遇到許多生字難詞,這些詞匯的字形和詞義可能難以理解。針對這一問題,學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提前預習:在課前預習課文,了解生字難詞的字形和詞義,以便在課堂上更好地理解。
    2. 注音標注:借助學習資料中的注音標注,幫助學生準確地讀音。
    3. 解釋釋義:在學習過程中,及時查閱字典或請教老師,解釋生詞的含義。
    二、句子結構復雜
    文言文的句子結構相對復雜,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這給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帶來了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分析句子成分:學習如何分析句子的主謂賓結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基本成分。
    2. 劃分句子成分:對于復雜的句子,嘗試進行結構劃分,將一個長句分為幾個短句,逐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不足
    文言文中常常包含古代文化背景知識,如歷史事件、古代禮儀、古代官職等,學生可能會因為對古代文化了解不足而理解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文化課堂:在課堂上認真聽講,了解與文言文相關的古代文化知識。
    2. 閱讀擴展:閱讀一些與文言文相關的課外書籍,如《史記》、《漢書》等,進一步了解古代文化。
    四、不善于悟義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有一定的差異,需要學生通過悟義理解句子的意思。為了提高學生的悟義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注重語境:在學習過程中注重講解文言文的語境,幫助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2. 引導思考: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句子的意義,并提供解釋和啟示。
    五、缺乏足夠的練習
    文言文的閱讀需要時間積累和反復練習,學生可能因為缺乏足夠的練習而感到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多讀多練:多讀一些文言文文章,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時,做一些相關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2. 積累實詞虛詞:熟記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為閱讀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新八年級文言文閱讀的難點主要包括生字難詞理解困難、句子結構復雜、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不足、不善于悟義和缺乏足夠的練習等方面。針對這些難點,學生可以采取相應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2024·黑龍江大慶)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小題。
    【甲】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選自《孫權勸學》)
    【乙】
    嗟乎!師道①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②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③,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④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
    【注】①師道:尊師學習的風尚。②出人:超出一般人。③眾人:一般人。④句讀:指斷開句子的知識。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實詞的含義。
    (1)卿今當涂掌事 當涂:
    (2)蒙辭以軍中多務 辭:
    (3)見往事耳 見:
    (4)是故圣益圣 是故:
    2.選出下列加點虛詞含義、用法相同的一項( )
    A.卿今者才略 前者呼,后者應(《醉翁亭記》)》
    B.但當涉獵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游》)
    C.學于余 能謗譏于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
    D.惑之不解 馬之千里者(《馬說》)
    3.選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需要斷句,請選出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 )
    古之圣人A其出人B也遠矣C猶且D從師而問焉
    4.下列關于【甲】【乙】兩篇選文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性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fā)作者的感想?!稁熣f》中的“說”就是這種文體。
    B.甲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其中魯肅、呂蒙的對話,顯示了兩人的融洽關系,正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
    C.乙文將“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進行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D.甲乙兩文都與學習有關,甲文中孫權用自己讀書的切身體會勸呂蒙學習,乙文中韓愈對李蟠“能行古道”給予贊揚。
    5.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及魯肅過尋陽。
    (2)作《師說》以貽之。
    二、(2024·內蒙古呼和浩特)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節(jié)選自《樂府詩集》)
    【乙】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①宣撫使馬千乘。萬歷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從征播州。良玉別統(tǒng)精卒五百襄糧自隨,與副將周國柱扼賊于鄧坎。明年正月二日,賊乘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金筑等七寨。已,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zhàn)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良玉馭下嚴峻,每行軍發(fā)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
    (選編自《明史·秦良玉傳》)
    【丙】
    明妃
    郭漱玉
    競抱琵琶塞外行,非關圖畫誤傾城。
    漢家議就②和戎策,差勝防邊十萬兵。
    【注釋】①石砫(zhù):地名,在重慶,今作石柱。②就:成,成功。
    6.下列選項中,對詞語理解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中的“但”和“但當涉獵”(《孫權勸學》)中的“但”意思相同。
    B.“千乘以三千人從征播州”中的“從”和“太守歸而賓客從也”(《醉翁亭記》)中的“從”意思相同。
    C.“賊乘官軍宴”中的“乘”和“公與之乘”(《曹劌論戰(zhàn)》)中的“乘”意思不同。
    D.“兼通詞翰”中的“通”和“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中的“通”意思不同。
    7.請用“/”給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良 玉 夫 婦 首 擊 敗 之 追 入 賊 境 連 破 金 筑 等 七 寨
    8.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2)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
    9.下列對兩首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木蘭詩》中作者歌頌戰(zhàn)爭中的英雄,卻不用過多筆墨正面寫戰(zhàn)爭,暗含了作者對待戰(zhàn)爭的態(tài)度。
    B.互文的特點是用簡潔的文字表現豐厚的內容,《木蘭詩》中“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就是例證。
    C.《明妃》第二句運用毛延壽丑化昭君,丹青誤人的典故,表達出詩人對昭君出塞的同情與惋惜。
    D.《明妃》第四句中“差”有“略微”或“甚”的意思,本詩中理解為“甚”更能體現昭君的歷史功績。
    10.閱讀完三位巾幗英雄的事跡,同學們圍繞巾幗英雄的形象展開了討論,請你發(fā)表意見,將下面內容補充完整。
    小語認為:木蘭代父從軍,作為一個征戰(zhàn)沙場的士卒,表現出英勇善戰(zhàn)、堅毅果敢的形象特征。
    小文認為:良玉
    小美認為:昭君
    三、(2024·四川雅安)閱讀下面課內文言文選段,完成小題。
    陋室銘
    劉禹錫(唐)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校?br>愛蓮說
    周敦頤(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1.下列加點實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草色入簾青 征于色,發(fā)于聲
    B.閱金經 蘇、黃共閱一手卷
    C.中通外直 政通人和
    D.陶后鮮有聞 尤鮮肥滋味之享
    1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①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四、(2024·山東威海)閱讀下列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
    芙蕖
    李漁
    芙蕖與草本諸花似覺稍異,然有根無樹,一歲一生,其性同也。譜云:“產于水者曰草芙蓉,產于陸者曰早蓮?!眲t謂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為命者,非故效顰于茂叔而襲成說①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
    群葩當令時,只在花開之數日,前此后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勁葉既生,則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飄之態(tài),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后先相繼,自夏徂②秋,此時在花為分內之事,在人為應得之資者也。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乃復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并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節(jié)選自《閑情偶寄》,有刪改)
    【注釋】①成說:通行的說法。②徂(cú):到。
    13.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①濯清漣而不妖 ②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B.①中通外直 ②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C.①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②此之謂失其本心
    D.①請備述之 ②前人之述備矣
    1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B.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①非故效顰于茂叔而襲成說于前人也 ②雜然而前陳者
    D.①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 ②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15.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蔓”,名詞作動詞)
    B.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該句是判斷句)
    C.則蓮實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芬”,這里是使動用法)
    D.【乙】文按照時間順序說明了芙蕖“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的特點。
    16.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
    ①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②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
    17.請分別概括【甲】【乙】兩文作者愛蓮的主要原因。
    五、(2023·江蘇連云港)古詩文閱讀課,圍繞“創(chuàng)造之美與文明之光”這一主題,老師選取了下面三篇詩文,請完成下面小題。
    【甲】
    陶歌
    清 龔軾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
    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
    (節(jié)選自《龔軾詩集·景德鎮(zhèn)陶歌》)
    【乙】
    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鎵,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zhí)宽崬橐惶?,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節(jié)選自《夢溪筆談》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丙】
    凡造竹紙,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為上料。節(jié)屆芒種,則登山斫伐。截斷五七尺長,就于本山開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殼與青皮是名殺青。其中竹穰形同苧麻樣。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漿,入惶桶①下煮,火以八日八夜為率。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內洗凈。其塘底面、四維皆用木板合縫砌完,以防泥污。洗凈,用柴灰漿過,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鋪稻草灰寸許。桶內水滾沸,即取出別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燒滾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爛。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傾入槽內。槽內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許。入紙藥水汁于其中,則水干自成潔白。兩手持簾入水,蕩起竹麻入于簾內。竹料浮簾之頃,水從四際淋下槽內。然后覆簾,落紙于板上,疊積千萬張。數滿則上以板壓。使水氣凈盡流干。然后以輕細銅鑷逐張揭起焙干,揭起成帙。
    (節(jié)選自《天工開物·殺青第十三》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版有刪改)
    【注釋】①楻桶:大木桶,連同下面受火的鐵鍋在內的木桶。
    18.下列對甲詩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白釉青花一火成”指的是燒制青花瓷時,先在瓷坯上繪畫,然后上釉,用火一次性燒成,表明古人高溫制瓷的輕松容易。
    B.“花從釉里透分明”指的是青色的花紋從釉質里透出,純凈中流露著典雅,青花瓷藍白相間,給人以五彩斑斕的視覺效果。
    C.后兩句為議論,稱贊青花瓷雖為后天人造,卻像是天地自然生成的那么美妙,表現出對青花瓷工藝由衷的贊美。
    D.詩歌描繪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青花瓷的制作過程、色澤特點,由虛到實,是一篇既有形象之美又富哲理之味的佳作。
    1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瞬息可就 (2)有奇字素無備者
    (3)則登山斫伐 (4)火以八日八夜為率
    20.用斜線(/)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加功槌洗洗去粗殼與青皮是名殺青
    21.活板印刷術和造紙術的工藝都非常講究。請根據乙文和丙文畫橫線的語句,完成相應任務。
    (1)請寫出活板印刷的流程。
    (2)請寫出紙漿成紙的過程。
    22.《陶歌》中最能體現制瓷工藝創(chuàng)造力的詩句是哪一句?寫出理由。
    23.“青花瓷”“活字印刷”“造紙術”,三種“中國創(chuàng)造”推進了世界文明進程,成為“文明之光”。結合文本,發(fā)表你的看法。
    目錄導航
    思維導圖(見壓縮文件中1份pdf):感知全局,了解知識要點
    知識清單:文言文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
    典例精析:對考點考法進行細致剖析和講解,全面提升
    易錯易混:文言文學習5難突破法,高效查漏補缺
    真題賞析:精選熱點地區(qū)2024年真題,感受中考,知己知彼
    句子
    解釋
    權謂呂蒙曰
    謂:對……說。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卿:古代君對臣的愛稱。朋友、夫婦間也以“卿”為愛稱。
    當涂:當道,當權。
    蒙辭以軍中多務
    辭:推托。
    務:事務。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治經:研究儒家經典。治,研究。經,指《易》《書》《詩》《禮》《春秋》等書。
    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涉獵:粗略地閱讀。
    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及魯肅過尋陽
    過:經過。
    尋陽:縣名,現在湖北黃梅西南。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今者:如今,現在。
    才略:才干和謀略。
    非復:不再是。
    吳下:泛指吳地。
    阿蒙:呂蒙的小名。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大兄:對朋友輩的敬稱。
    見事:知曉事情。
    句子
    解釋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豈:難道。
    邪:語氣詞,同“耶”。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但:只,只是。
    耳:語氣詞,可譯為“罷了”。
    卿言多務,孰若孤
    若:比得上。
    蒙乃始就學
    乃:于是,就。
    及魯肅過尋陽
    及:到,等到。
    非復吳下阿蒙
    非復:不再是。
    即更刮目相待
    更:另,另外。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乎:助詞,表感嘆語氣。
    結友而別
    而:連詞,表順承。

    例句
    解釋

    蒙辭以軍中多務
    介詞,用
    自以為大有所益
    與“為”組成“以為”,認為

    當涂掌事
    動詞,掌管,擔當
    但當涉獵
    助動詞,應當

    見往事耳
    動詞,了解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動詞,了解

    與蒙論議,大驚
    副詞,表程度高或范圍廣,非常、很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形容詞,年長的

    例句
    古義
    今義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獨自,孤獨
    博士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學位的最高一級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研究
    治理

    但當涉獵
    只,只是
    轉折連接詞,但是

    見往事耳
    知曉
    看見
    往事
    見往事耳
    歷史
    過去的事

    自以為大有所益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

    蒙乃始就學
    動詞,從事
    表示順承的連詞

    及魯肅過尋陽
    到,等到
    連詞,連接并列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

    即更刮目相待
    另,另外
    更加

    例句
    解釋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語氣詞,同“耶”。

    例句
    解釋
    翻譯

    卿言多務
    言:名詞作動詞,說、借口。
    你說軍中事務繁多。

    見往事耳
    耳:名詞作語氣詞,罷了。
    了解歷史罷了。
    句式
    例句
    判斷標準
    翻譯
    省略句
    卿言多務,孰若孤?
    省略賓語,“孤”后省略“多務”。
    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
    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結友”之前省略“與蒙”。
    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好友后離開了。
    倒裝句
    蒙辭以軍中多務。
    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蒙以軍中多務辭?!?br>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大兄見事何之晚乎!”
    大哥你知曉事情怎么這么晚呢!
    句子
    解釋
    陳康肅公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
    公:對男子的尊稱。
    善射:擅長射箭。
    自矜:自夸。
    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嘗:曾經。
    圃:園子。
    釋擔:放下?lián)?。釋:放下?br>睨:斜著眼看,這里形容不在意的樣子。
    去:離開。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但微頷之:只是對他微微點頭(意思是略微表示贊許)。
    頷,點頭。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知:懂得。
    精:精湛。
    翁曰:“無他,但手熟爾?!?br>無他:沒有別的(奧妙)。
    但手熟爾:只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熟:熟練。
    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
    忿然:氣憤的樣子。然,表示“……的樣子”。
    輕,輕視。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br>以:憑、靠。
    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覆:蓋
    徐:慢慢地。
    杓:同“勺”。
    瀝之:注入葫蘆。瀝,注。之,指葫蘆。
    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唯:只,不過。
    康肅笑而遣之。
    遣之:讓他走。遣,打發(fā)。
    句子
    解釋
    陳康肅公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
    亦:也。
    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嘗:曾經。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但,只。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乎:嗎?
    翁曰:“無他,但手熟爾。”
    但,只,不過。
    爾,同“耳”,相當于“罷了”。
    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
    安,怎么。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br>以,憑、靠。
    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乃:于是
    而:表轉折,但是。
    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br>因:于是,就。
    唯:只,不過。
    爾,同“耳”,相當于“罷了”。
    康肅笑而遣之。
    而:表修飾。

    例句
    解釋

    但微頷之
    代詞,指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這一情況。
    以我酌油知之
    代詞,指射箭也是憑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瀝之
    代詞,指葫蘆。
    笑而遣之
    代詞,代賣油翁,譯為“他”。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
    代詞,代陳堯咨。
    以錢覆其口
    代詞,代葫蘆。

    釋擔而立
    連詞,表順承。
    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連詞,表轉折。
    康肅笑而遣之
    連詞,表修飾。

    公亦以此自矜
    憑,靠。
    以我酌油知之
    憑,靠。
    以錢覆其口
    用。

    嘗射于家圃
    動詞,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
    名詞,射箭的技藝。
    爾安敢輕吾射
    名詞,射箭的技藝。

    但手熟爾
    同“耳” ,罷了
    爾安敢輕吾射
    代詞,你

    例句
    古義
    今義

    但手熟爾
    只,不過。
    轉折連詞。

    爾安敢輕吾射
    疑問代詞,怎么。
    平安,安全。

    例句
    解釋

    但手熟爾
    “爾”同“耳”,相當于“罷了”。

    徐以杓酌油瀝之
    杓:同“勺”。

    例句
    解釋
    翻譯

    爾安敢輕吾射
    輕:形容詞做動詞,看輕。
    你怎么能看輕我射箭的本領?

    康肅笑而遣之
    遣:使動用法,“使……走”,打發(fā)。
    陳堯咨笑著讓他走了。

    汝亦知射乎
    射:動詞做名詞,射術。
    你也知道射術嗎?

    但微頷之。
    名詞作動詞。原意為下巴頦,文中指點頭。
    但只是微微點點頭。
    句式
    例句
    判斷標準
    翻譯
    倒裝句
    嘗射于家圃
    狀語后置,即“嘗于家圃射”。
    曾經在家中的菜園里射箭。
    省略句
    自錢孔入
    句首承前省略了主語“油”,譯時補出。
    油從錢孔滴入。
    句子
    解釋
    陋室銘
    陋室:簡陋的屋子。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名:出名,著名,名詞用作動詞。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靈:神異。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指示代詞,此,這。
    是:表肯定的判斷動詞。
    吾:我。
    馨: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上:長到。
    入:映入。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鴻儒:博學的人。
    鴻:大。
    儒:舊指讀書人。
    白?。浩矫?,指沒有功名的人。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調:調弄。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指佛經(佛經用泥金書寫)。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絲:指弦樂器。
    竹:指管樂器。
    亂耳:擾亂雙耳。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亂,擾亂。
    案牘(dú):官府的公文,文書。
    勞形:使身體勞累。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形:形體、軀體。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廬:簡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說。
    句子
    解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在:在于。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惟:只。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之:語氣助詞,不譯;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助詞,表示強烈的反問,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例句
    解釋

    無案牘之勞形。
    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何陋之有?
    之,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例句
    古義
    今義

    無案牘之勞形。
    形體,軀體
    樣子

    惟吾德馨
    德行美好
    芳香

    談笑有鴻儒。
    大,淵博。
    鴻雁,書信
    絲竹
    無絲竹之亂耳。
    琴瑟簫笛等管弦樂器,這里指音樂。
    絲綢和竹子
    調
    可以調素琴。
    調弄
    調解

    例句
    解釋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鴻:同“洪”,大。

    例句
    解釋
    翻譯

    有仙則名。
    名詞作動詞,出名。
    有仙人(居?。┚湍芴煜侣劽?br>靈
    有龍則靈。
    形容詞作動詞,成為靈異。
    有龍(居?。┚统蔀殪`異的水了。

    苔痕上階綠。
    名詞作動詞,長上。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

    無絲竹之亂耳。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擾亂。
    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雙耳。

    無案牘之勞形。
    形容詞作動詞,使……勞累。
    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
    句式
    例句
    判斷標準
    翻譯
    判斷句
    斯是陋室。
    “是”表示判斷
    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
    倒裝句
    何陋之有?
    “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應為“有何陋”。
    有什么簡陋的呢?
    句子
    解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可:值得。
    蕃:多。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予(yú):我。
    淤泥:河溝、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洗滌。
    漣(lián):水波。
    妖:艷麗。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中通外直:(蓮的柄)內部貫通,外部筆直。
    通,空。直,挺立。
    不蔓(màn)不枝: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
    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
    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莖。
    香遠益清:香氣遠聞更加清芬。
    遠,形容詞作動詞,遙遠,空間距離大。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亭亭凈植:潔凈地挺立。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豎立。
    可:可以。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謂:認為。
    隱逸:隱居避世。這里是說菊花不與別的花爭奇斗艷。
    蓮,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鮮(xiǎn):少。
    聞:聽說。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予:我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宜乎眾矣:應當人很多了。
    宜,應當。
    句子
    解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之:結構助詞,的。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獨,只。
    自:從。
    甚:很。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益,更,更加。
    焉:語氣詞。
    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噫:感嘆詞,相當于“啊”。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下文“蓮之愛”、“牡丹之愛”同。

    例句
    解釋

    可愛者甚蕃
    動詞,堪,值得。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動詞,可以,能。

    濯清漣而不妖
    形容詞,清澈
    香遠益清
    形容詞,清香,清芬。

    水陸草木之花
    助詞,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香遠益清
    形容詞用作動詞,傳得遠,遠播。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形容詞,遙遠。

    例句
    古義
    今義

    亭亭凈植
    豎立
    種植

    陶后鮮有聞

    新鮮

    例句
    解釋
    翻譯
    蔓、枝
    不蔓不枝
    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
    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莖。
    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

    香遠益清
    形容詞用作動詞,遠播
    香氣遠聞,更加清芬。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名詞作狀語,從遠處
    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句式
    例句
    判斷標準
    翻譯
    省略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后省略介詞“于”。
    我只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卻不沾染污穢
    被動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被污染。
    我只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卻不沾染污穢
    判斷句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也”表判斷。
    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
    蓮,花之君子者也。
    “也”表判斷。
    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句子
    解釋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板?。褐傅癜嬗∷?。
    盛為之:大規(guī)模地做。
    之,指“版印書籍”。
    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板本:版印書籍,相對于抄本而言。
    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
    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錦繡,故稱“布衣”。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錢唇:銅錢的邊緣。
    堅:硬。
    和(huò):混合。
    冒:覆蓋。
    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
    范:模子。
    持就火煬(yáng)之:拿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
    煬,烘烤。
    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的混合物。
    镕:同“熔”,用高溫使固態(tài)物質轉變?yōu)橐簯B(tài)。
    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鐵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布字:排上字模。
    具:準備(好了)。
    更(gēng)互:交替,輪流。
    就:完成。
    每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zhí)宽崬橐惶?,木格貯之。
    以紙?zhí)宽崬橐毁N,木格貯之:意思是,用紙來標記活字,每個韻部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分別)貯存這些活字。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奇字:生僻字。
    素:平時。
    旋:旋即。
    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
    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木理:木頭的紋理。
    不可?。耗貌幌聛?。
    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燔(fán):燒。
    訖(qì):完畢。
    殊,根本。
    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
    群從(cóng):指堂兄弟及諸子侄。
    寶藏(cáng):珍藏。
    句子
    解釋
    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已:已,同“以”。
    火燒令堅。
    令:使。
    一板已自布字
    自:另自,另外。
    殊不沾污。
    殊,根本。

    例句
    解釋

    板印書籍
    動詞,印刷
    每字為一印
    名詞,字印

    自馮瀛王始印五經
    介詞,自從
    一板已自布字
    副詞,另自,另外
    其印自落
    代詞,自己

    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
    介詞,拿、用
    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
    連詞,表目的
    以紙?zhí)?以草火燒/不以木為之者/以手拂之
    介詞,用
    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介詞,用,拿

    若止印三二本
    連詞,如果
    不若燔土
    動詞,如、比得上

    唐人尚未盛為之
    動詞,做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動詞,是
    皆為板本
    動詞,是
    又為活板
    動詞,發(fā)明
    每字為一印
    動詞,刻
    滿鐵范為一板
    動詞,成為
    不以木為之者
    動詞,刻制
    未為簡易
    動詞,算作、算是
    其印為余群從所得
    介詞,被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助詞,同“以”
    一板已自布字
    副詞,已經

    持就火煬之
    動詞,靠近
    瞬息可就
    動詞,完成

    則以紙?zhí)?br>動詞,用標簽標出
    每韻為一帖
    名詞,標簽

    其法
    代詞,指活字版印刷的
    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代詞,指鐵板的
    其印自落
    代詞,那些
    則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詞,指排好的字模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代詞,他的

    例句
    古義
    今義
    布衣
    有布衣畢昇
    平民
    布衣服
    群從
    其印為余群從所得。
    指堂兄弟及諸子侄。
    指許多人跟從。

    藥稍镕
    指文中說的松脂、蠟等的混合物。
    藥物

    殊不沾污
    根本
    不同;差異

    例句
    解釋

    活板
    板同“版”,指印刷版。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已 同“以”。

    藥稍镕
    镕 同“熔”,用高溫使固態(tài)物質轉變?yōu)橐簯B(tài)。

    例句
    解釋
    翻譯

    板印書籍
    名詞作狀語,用雕版
    用雕板印刷書籍。

    火燒令堅
    名詞作狀語,用火
    用火燒使它變得堅硬。
    木格
    木格貯之
    名詞作狀語,用木格
    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

    則以紙?zhí)?br>名詞用作動詞,標記
    不用時,就用紙條來標記活字。
    句式
    例句
    判斷標準
    翻譯
    省略句
    火燒令堅
    “令”后省略了賓語“之”,指字印。
    用火燒使它變得堅硬。
    持就火煬之
    “持”后省略了賓語“之”,指制好的印版
    拿它靠近火烘烤。
    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
    “置”后省略了介詞“于”。
    就把一個鐵模子放在鐵板上面。
    被動句
    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
    “為……所……”表示被動。
    的字印被我的子侄們得到了,至今珍藏著。

    相關試卷

    專題38 九下文言文知識梳理--2025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答題技巧(講練):

    這是一份專題38 九下文言文知識梳理--2025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答題技巧(講練),文件包含專題39記敘文閱讀5份思維導圖+內容概括+標題理解+詞語賞析+句子理解+順序分析+整體感知題突破4法+段落層次題3法原卷版docx、專題39記敘文閱讀5份思維導圖+內容概括+標題理解+詞語賞析+句子理解+順序分析+整體感知題突破4法+段落層次題3法解析版docx、文學作品閱讀之內容概括pdf、文學作品閱讀之敘述順序及作用pdf、文學作品閱讀之句子賞析pdf、文學作品閱讀之標題理解pdf、文學作品閱讀之詞語賞析pdf等7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81頁, 歡迎下載使用。

    專題37 九上文言文知識梳理--2025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答題技巧(講練):

    這是一份專題37 九上文言文知識梳理--2025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答題技巧(講練),文件包含專題37九上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文言實詞詞義推斷6法原卷版docx、文言文閱讀要領閱讀意識+答題步驟pdf、專題37九上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文言實詞詞義推斷6法解析版docx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36頁, 歡迎下載使用。

    專題36 八下文言文知識梳理--2025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答題技巧(講練):

    這是一份專題36 八下文言文知識梳理--2025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答題技巧(講練),文件包含專題36八下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古詩文聯(lián)讀10步原卷版docx、文言文閱讀考察點解讀pdf、專題36八下文言文知識梳理1份思維導圖+每課梳理+文言現象梳理+古詩文聯(lián)讀10步解析版docx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30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