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雅俗共賞》——解讀文化現象的視角:縱向梳理與橫向比較;整理分析閱讀理解的題型,明確解題思路。
二. 教學目標:
積累文章中的詞語;領略文章風味,感受文章生動、機智的語言,體會其深入淺出、化抽象為形象的妙處,解讀內涵;整體把握文章,篩選有效信息。
三. 知識歸納總結:
演講:演講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用于大眾場合的宣傳形式,特別講究現實針對性。它要求演講者根據聽眾的特點設置演講內容,回答聽眾關心的問題。試根據課文內容,揣摩作者對聽眾的定位(作者認為聽眾是怎樣一群美國人),并梳理出聽眾關心的問題。
比較文學:一種跨文化與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學科中人與人通過文學進行溝通的種種歷史、現狀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懷有真誠的尊重和寬容。
浪漫主義:作為創(chuàng)作方法和風格,浪漫主義在表現形式上,強調主觀與主體性,側重表現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創(chuàng)作的首位,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義:歐洲文藝復興后產生的一種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藝思潮。它的代表人物在創(chuàng)作實踐和文藝理論上,把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文藝視為必須仿效的崇高典范,從中吸取題材、情節(jié)、形象和創(chuàng)作經驗,并賦予它們新的歷史內容。
詩心:文中指詩歌表達的內容,跟“詩體”(詩歌的藝術形式)相對。
四. 課文分析:
(一)作者與作品
1. 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chuàng)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fā)表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yōu)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游歐洲,回國后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二)作品簡析
第一單元的總標題是“沿波而討源”,意為通過文學現象來研討文學的本質。
《論雅俗共賞》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提出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發(fā)展史的見解——從士人文化走向市民文化的過程。文章分析了雅與俗的特質,指出中國文學史的發(fā)展經歷了由“俗”到“雅”再到“雅俗共賞”的變化。文章縱向梳理了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以史帶論,史論結合,語言充滿趣味性。在根據文章內容整理課后練習中“‘雅俗共賞’的歷史發(fā)展”的表格,了解其發(fā)展的脈絡及原因之前,我們應該對作者談到的雅與俗在文化方面呈現的特質有個整體的認識。首先,從欣賞者的角度來看,“雅人”指“士”,“也就是士大夫”,包括統(tǒng)治者;而“俗人”指的則是“民”,“小市民和農家子弟”,現代的“農工大眾”。其次,所謂的“俗”,體現在文藝方面,表現為“民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俗士的趣味”,更具體地體現為“口語化”,“做詩如說話”,“記述有趣味的雜事”。以這樣的內涵來看待今天的文化,雅與俗呈現出來的對立與融合,的確對我們有很多的啟發(fā)。
考點分析及典型例題:
(一)閱讀題常見題型:
1. 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
2. 篩選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3. 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4. 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5. 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二)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
1. 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1)從文章的內容看,不同層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表達作者觀點態(tài)度或寫作意圖的句子。
(2)從結構上說,總領句、總結句和重要的過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從表達上說,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所謂富有特色,一是指結構上超常組合,二是指運用了某種表達技巧。
(4)從出現的頻率說,反復出現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 常見題目類型
(1)(福建)14.“我每回看到人們流淚,不管是失戀的刺痛,或者喪親的悲哀,我總覺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弊髡邽槭裁催@么說?
(2)(重慶)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符號”的含意?
(3)(全國1)15.根據你的體會,分析“由于陽光的照射,稻埕閃耀著金色的光澤,農夫的皮膚染了一種強悍的銅色”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4)(遼寧)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楊。”請根據文意對這句話加以闡釋。
(5)(天津)19.請賞析“心的邊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鋪設整個宇宙,把日月包涵”這句話。
(6)(福建)13.文中“是我們心靈的堡壘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 答題思路
①“為什么”
例:(全國2)15.從全文看,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蕩著近乎重逢的狂喜”?
位置特征:小結句
內容特征:關鍵詞“重逢”
題干特征:“從全文看”
參考答案:(1)作者誕生在綿綿土上,他認為大沙漠是綿綿土的發(fā)祥地。
(2)作者年輕時就有一個“沙漠夢”,大沙漠再現了他失落多年的“夢境”。
(3)綿綿土有如生命的故鄉(xiāng)(母體),而大沙漠又是綿綿土的故鄉(xiāng)(母體)。
練習:(廣東)17.⑴為什么在作者筆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驕傲地說“我可以永存”,蘇格拉底小雕像卻“緊閉著嘴巴,一聲不吭”?
位置特征:材料(論據)句
內容特征:運用修辭,與分論點相關聯
聯系上下文,結合分論點及修辭手法
【答案】(1)作者托物言志,借書籍的特性和雕像的外形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因為作者認為文字記憶的思想和精神比物質更持久,能夠真正“永存”,而《傅雷文集》正是這種“永存”的代表。所以,作者讓《傅雷文集》說:“我可以永存。”
(2)面對“緊閉著嘴巴”的蘇格拉底雕像,作者為了表達“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釋昨天,今天的答案還得來自今人”這一觀點,所以才讓它“一聲不吭”,以反思在當今商品世界中真正的“失語”者是誰這一問題。
②“含意”“內涵”“如何理解”
例1:(重慶)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符號”的含意?
位置特征:總起句
內容特征:關鍵詞——“符號”,與主旨相關聯
參考答案:村落的真正意義在今天被許多人淡忘了,似乎僅僅只是農民居住的地方。
例2:(全國1)16.為什么農夫說夜來香和曇花的香“是一種陰香,沒有壯懷”?請聯系他在家鄉(xiāng)務農的選擇,分析這句話的含意。
位置特征:結束句
內容特征:運用修辭,關鍵詞——“陰”“狀”,與主旨相關聯
含意——表層含義與深層內涵
參考答案:①夜來香、曇花夜間開花,其香味與陽光無關,所以稱陰香;②“沒有壯懷”是擬人的說法,與農夫決心在鄉(xiāng)務農的行動形成對比;③體現了農夫肯定陽剛之美的觀點。
這是一份語文版必修五11、古瓷器教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在閱讀中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感情,了解“蘭姆式”隨筆的特點,通讀全文,整體把握,品讀有關回憶部分的語段,課外作業(y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語文版必修五11、古瓷器教案及反思,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難點,學習方法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版必修五10、漢家寨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課時安排,過程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