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點對接新聞中選用背景材料的作用12考點對接 —考題印證 —分析新聞中背景材料的選擇3技法匯總 —分析新聞背景類材料應該注意的問題一道高考真題印證背景材料的作用新聞中的背景材料考點對接 在新聞寫作中,為了闡明事件的意義,反映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就必須交代新聞背景。因此,熟練地應用背景材料對于更好地揭示新聞事實和寫出有深度的新聞具有重要作用。 新聞背景,就是與新聞人物、新聞事件有關的材料,它是對新聞的說明和注釋。任何事物都有其必然的存在背景,只有將所報道事物放到其特定的背景環(huán)境中,新聞報道才會產生真正意義。 例如在《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第4自然段,寫“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這就是背景材料,作者寫作背景材料的目的在于寫“香港已經回歸祖國,中國人民一段屈辱的歷史已經永遠成為了過去”。在《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一文中,第5自然段,就是背景材料,寫“十四年前……”就是反映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殘酷??碱}印證 (山東高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夢碎雅典 楊明 馬小林 奧蒂又輸了,這次依然輸給了“壞運氣”。 這位37歲的牙買加老將具備奪取世界女子百米冠軍的實力已達17年之久,但好運卻從未降臨到她的頭上。當奧蒂今晚閃著淚花走出第六屆世界田徑錦標賽賽場時,她追求了一生的夢想化作了一場噩夢。 奧蒂已經贏得過一次百米冠軍。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女子田徑選手能在37歲“高齡”依然在世界賽場上奔跑;也沒有任何一個世界名將比奧蒂遭遇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這次大賽前,她以10秒96的成績排名今年世界第三。美國的奧運冠軍德弗斯和世界冠軍托倫斯因故不能參加本屆的百米賽,這給了奧蒂一次絕好、也是最后一次競爭世界“短跑女皇”的機會。 經過三輪出色的表現(xiàn),奧蒂最終站到了決賽起跑線前,觀眾送給她的激勵掌聲超過了所有其他選手。她太珍惜這次機會了,這將是她人生最關鍵的一次搏擊,就像劍手要畢其功力于一擊。 奧蒂蹲下了,全場靜默著。發(fā)令員舉起手臂。反常的兩聲槍響表明有人搶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下來,惟獨奧蒂沒有聽出是犯規(guī)的槍聲。這對于比賽經驗最豐富的她來說,真是不可思議。 起跑通常不好的奧蒂這次“啟動”完美之極。她像旋風般掠過跑道,人們驚呆了。夜色中,孤獨的奧蒂如黑色的閃電射向終點,轉瞬之間,她已經跑過80米! 在全場的驚呼聲中奧蒂停下來,她意識到發(fā)生了“可怕”的事情。此時,全場再次靜默得反常。在這片靜默之中,奧蒂轉身,面無表情地朝起點慢慢地一步一步走著…… 奧蒂,為什么總是不幸的奧蒂!人們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錦標賽百米決賽中,奧蒂和美國的德弗斯幾乎同時撞線,成績均為10秒82。但是,國際田聯(lián)通過錄像將金牌判給了對手。站在銀牌領獎臺上,奧蒂的那雙淚眼給世界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歷史居然驚人地再一次重演!1996年奧運會百米決賽上,奧蒂又一次在同樣的情形下輸給了德弗斯,又一次成為無可奈何的“伴娘”,讓世界唏噓不已。 去年底,奧蒂曾經決定退役。捧著一大堆銀牌和銅牌,心懷不甘的她宣布改當時裝設計師。當時,世界上所有的體育愛好者都將深深的敬意,獻給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軍的“女皇”。 現(xiàn)在,奧蒂那兩條修長的腿沉重地走著,分明是一步一個坎坷,一步一個艱辛,那條跑道濃縮了她20多年的運動生涯和一個未能如愿的夢。數(shù)萬觀眾以靜默表示著他們的深深的同情。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奧蒂沒有沮喪,沒有發(fā)脾氣。她的臉上是堅毅的神情。 起點前,奧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畢生的氣力去拼搏,但結局是大家可以預料的(僅獲第七名)。 奧蒂以永不向厄運低頭的勇氣證明了什么是奧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軍夢雖然沒有實現(xiàn),但在世人的心中,奧蒂何嘗不英雄! (新華社雅典1997年8月3日電) 文章用較長篇幅介紹了奧蒂參加比賽的背景材料,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表現(xiàn)手法的范圍很廣,如象征、襯托、對比、想象、聯(lián)想、照應、渲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景襯情、虛實結合等,分析時要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作用。 答案:可以讓讀者全方位了解這位體壇老將的“壞運氣”,更深刻理解奧蒂渴望夢圓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奧蒂不屈服于命運的性格特征,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技法匯總 分析新聞背景類題目,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新聞的背景材料能起到揭示主題、深化主題的作用。 新聞中使用好背景材料,對開掘新聞的深度大有益處。因為有了廣泛而深刻的背景材料,才能將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清晰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也才能較詳細地說清與新聞事實相關的方方面面,使新聞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縱深感,從而突出新聞的主題,增強新聞的穿透力。例如在CCTV-4長達20天的“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連續(xù)報道中,背景資料的運用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應該說從戰(zhàn)爭爆發(fā)的一刻起,戰(zhàn)況的發(fā)展就始終是觀眾收視的焦點。但如果節(jié)目中始終只有戰(zhàn)事進展的報道,整個報道看上去就顯得不夠立體和全面,這個時候,大量戰(zhàn)爭背景情況的介紹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2.背景材料的正確運用可以避免記者脫離條件孤立報道局部現(xiàn)象,從而起到加強新聞報道闡釋主題力度的作用。 如2006年7月27日央視國際播出的《百年一夢》系列報道有這樣一段解說詞:“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全長1 110公里,穿越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達960公里,橫跨昆侖山、唐古拉山,最高點海拔5 072米。這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一次亙古未有的穿越。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tài)脆弱三大世界難題,將在這個偉大的工程中破解;西藏1 300年高原‘苦旅’的滄桑,將在這次穿越中成為永恒的記憶。百年的‘夢想’也在這次穿越中成為永久的現(xiàn)實……”這些,都使人們深刻了解到青藏鐵路的地理位置以及修建青藏鐵路的歷史意義。 3.新聞的背景材料能起到襯托人物的作用。 在《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寫“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這一背景,既襯托了末任港督彭定康的落魄心情,也襯托了中國人民的自豪之情。 上面的題目就是運用背景材料襯托人物的例子。退出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