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圖是西漢的彩繪雁魚青銅缸燈,下面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雁體與雁頸子母口相接B.轉(zhuǎn)動曲鏨控制燈罩開口大小
C.燃燒動物油脂照明D.將青銅打造成雁魚的形狀
2.自來水生產(chǎn)中,能起到殺菌消毒作用的過程是( )
A.加入明礬B.沉淀過濾C.通入氯氣D.加入活性炭
3.下列有關(guān)化學用語表示正確的是( )
A.一個鐵離子:Fe2+B.氦氣:He2
C.8個硫原子:S8D.碳酸鈉:Na2CO3
4.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gòu)成物質(zhì)的微粒,下列物質(zhì)由分子構(gòu)成的是( )
A.水B.金剛石C.鐵D.氯化鈉
5.下列有關(guān)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氣的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AB.BC.CD.D
6.下列物質(zhì)的用途主要與化學性質(zhì)有關(guān)的是( )
A.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B.金剛石用于切割玻璃
C.氧炔焰用于切割金屬D.用銅做電線電纜
7.化學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
A.4Fe+3O22Fe2O3B.Mg+O2MgO2
C.C+O2CO2D.2P+5O2P2O5
8.為紀念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qū)υ刂芷诒淼木幹谱龀龅木薮筘暙I,人們特將101號元素命名為“鍆”。已知鍆元素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258,則鍆原子的質(zhì)子數(shù)為( )
A.258B.101C.157D.56
9.下列各圖中和分別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B.
C.D.
10.下列實驗操作中,“先”與“后”的順序不正確的是( )
A.在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時候,先用雙手緊握容器外壁,后將導管浸入水中
B.用酒精燈加熱試管中液體時,先預熱,后對準液體集中加熱
C.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氣時,先把導管移出水面,后熄滅酒精燈
D.做氫氣可燃性實驗時,先檢驗氫氣的純度,后點燃氣體
11.家用液化氣中某成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2+13O28CO2+10H2O,則內(nèi)物質(zhì)的化學式為( )
A.C2H4B.C3H6C.C4H8D.C4H10
12.下列實驗操作中(括號內(nèi)為待檢驗物質(zhì)),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A.AB.BC.CD.D
13.利用太陽光能人工合成燃料,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說法正確的是( )
A.反應前后各元素的化合價均不變B.甲、乙兩種物質(zhì)都是氧化物
C.參加反應的甲、乙物質(zhì)的微粒個數(shù)之比為1:1D.該反應是分解反應
14.消防用自動感溫噴淋頭結(jié)構(gòu)如下圖所示。當噴淋頭附近溫度升高到噴淋頭的設定值時,丙三醇將熱敏玻璃球脹破,噴淋頭自動噴水滅火。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熱敏玻璃球能迅速將外界的熱量傳遞給丙三醇
B.玻璃球脹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間的間隔變大
C.噴水滅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
D.日常生活中應避免熱源靠近自動感溫噴淋頭
15.綠茶中含有的單寧酸()具有抑制血壓上升、清熱解毒等功效,下列有關(guān)單寧酸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174
B.單寧酸由76個碳原子、52個氫原子和46個氧原子構(gòu)成
C.氫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最小
D.碳、氧兩種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76:46
16.比較、推理是化學學習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據(jù)一些實驗事實推理出的影響化學反應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A.AB.BC.CD.D
17.下列化學知識歸納不正確的是( )
A.地殼中元素的含量由高到低:O>Si>Al>Fe
B.氯元素的化合價由高到低:KClO3>Cl2>KCl
C.鈉離子中各微粒數(shù)目由大到?。嘿|(zhì)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
D.金屬鈉、鎂、鋁原子中最外層電子數(shù)由多到少:Ai>Mg>Na
18.用如右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氫氧化鈉溶液用于吸收硫燃燒產(chǎn)生的有毒氣體SO2
步驟 :從A處先通空氣,點燃酒精燈,觀察到硫粉熔化,燃燒,產(chǎn)生微弱的淡藍色火焰;接著從A處改通O2,觀察到硫繼續(xù)燃燒,產(chǎn)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檢查該裝置氣密性的操作:關(guān)閉A處,將導管伸入水面以下,雙手緊握U型管,觀察現(xiàn)象
B.U型管中硫粉只發(fā)生了化學變化
C.該實驗說明同一化學反應,因反應條件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現(xiàn)象
D.實驗結(jié)束時,先停止加熱,通一段時間O2后,把導管移出液面,目的是減少SO2的污染
19.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利用太陽能可將甲烷在高溫熔融鹽環(huán)境中轉(zhuǎn)化為H2,反應原理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整個過程中,只有Zn的化合價發(fā)生變化
B.過程①的化學反應為ZnO+CH4Zn+2H2+CO
C.理論上過程①與過程②中產(chǎn)生H2的質(zhì)量比為2:1
D.當參加反應的CH4與H2O質(zhì)量比為8:9時,理論上可不補充ZnO
20.草酸鈷晶體(CC2O4?2H2O)(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183,其中C元素的化合價為+2,O元素的化合價為-2)置于氮氣流中加熱,固體殘留質(zhì)量隨溫度的變化如圖所示(圖中各點對應固體均為純凈物),其中A→B發(fā)生反應:CC2O4?2H2OCC2O4+2H2O。B→C發(fā)生反應:CC2O4+O2CxOy+CO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CC2O4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2
B.m=13.70
C.C點對應固體的化學式為C3O4
D.加熱過程中,固體所含C元素質(zhì)量分數(shù)保持不變
二、填空與簡答(本大題共2小題)
21.我國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中記載:“風爐以銅鐵鑄之……底一窗以為通飚漏燼之所……風能興火,火能熟水?!薄颁跛摇褚陨~鑄之?!?br>(1)“風爐”屬于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2)“飚”(即風)提供燃燒所需的 。
(3)“火能熟水”說明燃燒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4)“漉水囊”可將茶葉與茶水分離,類似于基本實驗操作中的 。
(5)茶香四溢,從分子角度解釋其原因是 。
22.2023年春晚《滿庭芳?國色》節(jié)目點燃了國人復古尋色的熱潮,其中桃紅、凝脂、緗葉、群青、沉香代表紅、白、黃、青、黑傳統(tǒng)五色。
(1)群青:取自青金石,主要含Na、Al、Cl、Si、O、Ca等元素,其中屬于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2)桃紅:用銀朱調(diào)合,可以得到燦若桃花的顏色。銀朱是用硫與汞加熱制成的硫化汞,反應前后不變的微觀粒子是 (填化學符號)。
(3)凝脂:降低原料中含鐵氧化物含量,實現(xiàn)從青瓷到凝脂似玉的白瓷。如圖為鐵元素的價類二維圖,a點表示的物質(zhì)類別是 ,b點物質(zhì)的化學式為 。
(4)緗葉:取色自雌黃(As2S3),顏色類似硫磺,在空氣中燃燒能產(chǎn)生劇毒的As2O3和一種空氣污染物,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5)沉香:代表黑色,以下固體可能為沉香主要成分的是______(填字母)。
A.氧化鎂B.氧化銅C.五氧化二磷
三、實驗題(本大題共2小題)
23.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開展實驗探究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手段。
(1)E裝置中儀器①的名稱為 。
(2)實驗室常用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可選用上述裝置中的 (填字母序號)作為氣體發(fā)生裝置,產(chǎn)生氧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是因為氧氣 溶于水。
(3)若用裝置F采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氣體應從導管 (填“a”或“b”)端通入,從另一端排出空氣。
(4)實驗室常用大理石固體和稀鹽酸溶液制取二氧化碳,可選用的發(fā)生和收集裝置是 (填字母序號,從A~E中選)。
(5)實驗室制取CO2時,要求能隨時控制反應的進行或停止,則可選擇的發(fā)生裝置有 (填裝置序號,從I?V中選);裝置Ⅳ中小試管起到 的作用。
(6)實驗室用10g含雜質(zhì)20%的大理石(已知雜質(zhì)不參加反應)與足量的稀鹽酸反應,理論上可生成CO2多少克?(寫出計算過程)
24.氧氣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
(一)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
某化學興趣小組對教材中“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的實驗(見圖1)進行了大膽改進,按設計圖(2)(選用容積為40mL的18×180mm的試管作反應容器)實驗方案進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請你對比分析下面圖1、圖2實驗,回答下列有關(guān)問題:
(1)圖1實驗中紅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 ,實驗現(xiàn)象是: 。等A瓶冷卻后打開止水夾,水進入集氣瓶約占集氣瓶容積的 。上述實驗測定過程至少需要重復二次,其目的是 。測量結(jié)果偏小的原因 。(回答一條即可)
(2)圖2實驗的操作步驟如下:①點燃酒精燈②撤去酒精燈,待試管冷卻后松開彈簧夾③將少量紅磷平裝入試管中,將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處,并按圖2中所示的連接方式固定好,再將彈簧夾緊橡皮管④讀取注射器活塞的數(shù)據(jù)。你認為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是 (填序號)。
(3)圖2實驗中,小組同學因操作失誤忘記夾緊彈簧夾,則注射器活塞將 運動,最后停留在約為 mL刻度處。
(二)雙氧水可以分解制得“氧氣”。用圖3裝置來比較MnO2、CuO對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效果。
(4)表格中,m的值為 。
(5)實驗需要測量并記錄的數(shù)據(jù)是:①相同時間內(nèi)產(chǎn)生氧氣的體積,或者② ,來比較兩種催化劑的催化效果。
(6)若將過氧化氫溶液一次性注入到小試管中,發(fā)現(xiàn)型管內(nèi)右側(cè)液面上升,原因是 。
四、填空與簡答(本大題共2小題)
25.氫能是綠色的低碳能源。如圖是“制氫、儲氫、釋氫、用氫”的示意圖。
I.“制氫”:通過光伏發(fā)電和催化劑的作用,使水分解產(chǎn)生氫氣。
(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Ⅱ.“儲氫”:用化學方法將氫氣轉(zhuǎn)化為甲醇(常溫常壓下液體)。
某興趣小組對不同溫度、催化劑的表面積對儲氫反應的影響,開展如下探究。已知催化劑活性下降會導致甲醇轉(zhuǎn)化率降低。
【實驗一】控制CO2和H2的質(zhì)量比不變,進行如表實驗:
(2)表中x= 。
(3)對比實驗①③,甲醇產(chǎn)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
(4)設計實驗③④的目的是 。
【實驗二】控制其他條件不變,測定相同時間內(nèi)不同溫度下甲醇的產(chǎn)率實驗結(jié)果如圖所示。
(5)分析圖,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 。
(6)理論上反應Ⅰ消耗的H2O中氫元素質(zhì)量 (填“>”“=”或“<”)反應Ⅱ生成的甲醇中氫元素質(zhì)量。
Ⅲ.“釋氫”:將甲醇轉(zhuǎn)化為氫氣,通常有以下兩種方案:
方案1:CH3OH+H2OCO2↑+3H2↑
方案2:CH3OHCO↑+2H2↑
(7)對比上述兩種方案,方案1的優(yōu)點是 。
Ⅳ.“用氫”:氫氧燃料電池能量轉(zhuǎn)化率高,產(chǎn)物是水清潔環(huán)保。
(8)氫氧燃料電池在工作時,能量轉(zhuǎn)化的方式是 。
26.我國要在2030年實現(xiàn)“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體現(xiàn)了大國的擔當。CO2的減排技術(shù)及其資源化利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碳排放工業(yè)上排放的CO2主要來自于 ??諝庵卸趸荚龆鄷е? 。
(2)碳中和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不同途徑對全球“碳中和”都有一定的貢獻。它們的貢獻率如圖1所示。由圖可知,到2050年,對全球“碳中和”貢獻率最大的途徑是 。
(一)膜吸收法吸收CO2可實現(xiàn)碳封存。
(3)研究人員通過實驗比較了氨基乙酸鉀、一乙醇胺、二乙醇胺3種不同的膜吸收劑對煙氣中CO2的脫除效果,其結(jié)果如圖2所示。據(jù)圖可得出的結(jié)論是:在實驗研究的煙氣流速范圍內(nèi),當煙氣流速相同時, 。
(二)在一定條件下CO2轉(zhuǎn)化為甲醇(CH3OH)的工藝流程如圖3所示:
【查閱資料】CH3OH易溶于水,熔點-97.8℃,沸點64.7℃。
(4)“制氫”:在高溫下,F(xiàn)e與水蒸氣反應生成鐵的氧化物X和H2。已知:物質(zhì)X中m(Fe):m(O)=168:64,則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5)“制醇”:CO2與H2在300℃、200kPa和催化劑條件下使之變?yōu)榧状己退?。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6)“分離”:加熱CH3OH和H2O的混合物,先轉(zhuǎn)化為氣態(tài)的物質(zhì)是 。
(三)二氧化碳的捕集分為燃燒前捕集和燃燒后捕集。
【查閱資料】CH4在高溫下會發(fā)生分解反應。
(7)燃燒前捕集:通過以下的流程(圖4)可以將煤炭中的碳元素預先轉(zhuǎn)化為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從而吸收利用。
①步驟1發(fā)生的變化中, (填元素符號)元素的化合價發(fā)生了改變。
②步驟2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③步驟3中使用半透膜可以分離氫氣和二氧化碳,其原理類似于過濾操作,由示意圖(圖5)可知,分子的大?。簹錃? (填“<”或“>”)二氧化碳。
(8)燃燒后捕集:工業(yè)上可用生石灰捕集煙氣中的CO2并實現(xiàn)CO2的資源化利用,過程如圖(圖6)。
①該過程中可以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zhì)是 (填化學式)。
②反應b的過程示意圖如(圖7),該反應—段時間后該催化劑的催化效果降低,其原因是 (催化效果與催化劑可吸附氣體的表面大小有關(guān))。
參考答案
1.【答案】C
【詳解】A、雁體與雁頸子母口相接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B、轉(zhuǎn)動曲鏨控制燈罩開口大小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C、燃燒動物油脂照明的過程中有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化學變化,符合題意;
D、將青銅打造成雁魚的形狀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zhì)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答案】C
【詳解】A、明礬在凈水的時候常作為絮凝劑來吸附一些雜質(zhì),起不到消毒的作用,不符合題意;
B、過濾可以除去水中不溶性雜質(zhì),起不到消毒的作用,不符合題意;
C、氯氣能夠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可以殺菌消毒,符合題意;
D、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色素和異味,起不到消毒的作用,不符合題意。
故選C。
3.【答案】D
【詳解】A. 一個鐵離子帶三個單位的正電荷,一個鐵離子表示為:Fe3+,此選項錯誤;
B. 氦氣屬于稀有氣體,稀有氣體的化學式用元素符號表示,氦氣的化學式表示為:He,此選項錯誤;
C. 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號來表示一個原子,表示多個該原子,就在其元素符號前加上相應的數(shù)字,8個硫原子表示為:8S,此選項錯誤;
D. 碳酸鈉由鈉離子、碳酸根離子構(gòu)成,離子個數(shù)比為1:1,碳酸鈉的化學式表示為:Na2CO3,此選項正確。
故選D。
4.【答案】A
【詳解】A、水由水分子構(gòu)成的,故A正確;
B、金剛石是由碳原子構(gòu)成的,故B錯誤;
C、鐵是由鐵原子構(gòu)成的,故C錯誤;
D、氯化鈉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gòu)成的,故D錯誤。
故選A。
5.【答案】B
【詳解】A、組裝儀器時,應把橡皮塞慢慢轉(zhuǎn)動著塞進容器口,切不可把試管放在桌上,手拿塞子,再使勁塞進塞子,以免壓破容器,圖中操作錯誤,故A錯誤;
B、檢查氣密性:將導管置于水中,用手緊握試管,觀察導管口是否有氣泡冒出,有氣泡冒出,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故B正確;
C、給試管中的固體加熱時,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試管,故C錯誤;
D、氧氣具有助燃性,氧氣驗滿: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復燃,說明已經(jīng)集滿,不能伸入集氣瓶內(nèi),故D錯誤。
故選:B。
6.【答案】C
【詳解】A、干冰為固體二氧化碳,干冰升華吸熱,則可用于人工降雨,該性質(zhì)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xiàn)出來,屬于物理性質(zhì),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B、金剛石為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zhì),則可用于切割玻璃,硬度屬于物理性質(zhì),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C、氧炔焰用于切割金屬,利用了氧氣的助燃性,助燃性屬于化學性質(zhì),該選項符合題意;
D、銅可作電線電纜,是因為銅具有導電性,導電性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xiàn)出來,屬于物理性質(zhì),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7.【答案】C
【詳解】A、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化學方程式為,書寫錯誤,不符合題意;
B、鎂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氧化鎂,化學方程式為,書寫錯誤,不符合題意;
C、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書寫正確,符合題意;
D、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學方程式為,書寫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選:C。
8.【答案】B
【詳解】在原子中,原子序數(shù)=質(zhì)子數(shù),人們特將101號元素命名為“鍆”,則鍆原子的質(zhì)子數(shù)為101,故選:B。
9.【答案】A
【詳解】A、圖示物質(zhì)由不同種分子構(gòu)成,屬于混合物,符合題意;
B、圖示物質(zhì)由同種分子構(gòu)成,屬于純凈物,不符合題意;
C、圖示物質(zhì)由同種分子構(gòu)成,屬于純凈物,不符合題意;
D、圖示物質(zhì)由同種分子構(gòu)成,屬于純凈物,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0.【答案】A
【詳解】A、檢查氣密性時,先用雙手捂住容器外壁后將導管插入水中,這樣容器內(nèi)的空氣先從導管冒出,即使裝置氣密性好,導管口也沒有氣泡冒出,故A錯誤;
B、用酒精燈加熱試管中液體時,先預熱,后對準液體集中加熱,故B正確;
C、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氣時,先把導管移出水面,后熄滅酒精燈,以防止液體倒流進試管引起試管破裂,故C正確;
D、做氫氣可燃性實驗時,先檢驗氫氣的純度,后點燃氣體,以防止發(fā)生爆炸,故D正確。
故選A。
11.【答案】D
【詳解】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shù)都不變,由化學方程式知,生成物中含有8個C、20個H、26個O,已知反應物中含有26個O,則2中含有20個H、8個C,化學計量數(shù)為2,故的化學式為C4H10;
故選D。
12.【答案】D
【詳解】A、加入黑色的MnO2粉末,雙氧水中有氣泡產(chǎn)生,蒸餾水中無氣泡產(chǎn)生,故可鑒別,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B、取樣,通二氧化碳氣體,石灰水會變渾濁,蒸餾水無明顯現(xiàn)象,故可鑒別,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C、一氧化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氫氣燃燒生成水,點燃罩一干冷的燒杯,若有氫氣,燒杯內(nèi)壁會出現(xiàn)水珠,可以檢驗,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D、二氧化碳和氮氣都不能燃燒且不支持燃燒,都能使燃著的小木條熄滅,無法檢驗,故選項符合題意;
故選:D。
13.【答案】B
【分析】由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可知,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和催化劑的作用下生成甲烷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詳解】A、該反應有單質(zhì)生成,反應前后一定有元素的化合價的變化,故選項說法錯誤;
B、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甲、乙分別是二氧化碳、水,都屬于氧化物,故選項說法正確;
C、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參加反應的甲、乙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2,故選項說法錯誤;
D、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的反應物為兩種,不符合“一變多”的特點,不屬于分解反應,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B。
14.【答案】C
【詳解】A、熱敏玻璃球能迅速將外界的熱量傳遞給丙三醇,說法正確;
B、溫度升高,丙三醇分子間的間隔變大使玻璃球脹破,說法正確;
C、噴水滅火的原理是水蒸發(fā)帶走周圍的熱量,使周圍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說法錯誤;
D、日常生活中應避免熱源靠近自動感溫噴淋頭,防止玻璃球脹破,造成損失,說法正確。
故選:C。
15.【答案】C
【詳解】A、單寧酸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12×76+1×52+16×46=1700,說法不正確;
B、單寧酸由單寧酸分子構(gòu)成,一個單寧酸分子由76個碳原子、52個氫原子和46個氧原子構(gòu)成,說法不正確;
C、單寧酸中碳、氫、氧元素質(zhì)量比為(12×76):(1×52):(16×46)=912:52:736,氫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最小,說法正確;
D、單寧酸中碳、氧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12×76):(16×46)=57:46,說法不正確。
故選:C。
16.【答案】D
【詳解】
17.【答案】C
【詳解】A、地殼中元素前四位是氧硅鋁鐵即O>Si>Al>Fe,選項正確;
B、根據(jù)由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代數(shù)和為零;氯酸鉀中鉀元素化合價為+1價,氧元素化合價為-2價,則氯元素化合價為+5價;單質(zhì)中元素化合價為0;氯化鉀中鉀元素化合價為+1價,氯元素化合價為-1價,氯元素的化合價由高到低:KClO3>Cl2>KCl;選項正確;
C、鈉離子是鈉原子失去最外層的1個電子形成,因此其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等于核電荷數(shù),大于核外電子數(shù),選項錯誤;
D、鈉、鎂和鋁的原子序數(shù):11、12、13,原子序數(shù)等于核外電子數(shù),金屬鈉、鎂、鋁原子中最外層電子數(shù)由多到少:Al>Mg>Na,選項正確;
故選:C
18.【答案】B
【詳解】A、檢查該裝置氣密性利用熱量變化產(chǎn)生壓強變化,則關(guān)閉A處,將導管伸入水面以下,雙手緊握U型管,觀察現(xiàn)象即可。故對。
B、化學變化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U型管中硫粉先熔化發(fā)生物理變化,再燃燒發(fā)生了化學變化。故錯。
C、A處分別通入空氣和氧氣現(xiàn)象不同,則該實驗說明同一化學反應,因反應條件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現(xiàn)象。故對。
D、實驗結(jié)束時,先停止加熱,通一段時間O2,把導管移出液面,目的是將裝置內(nèi)留存的SO2吸收,減少污染。故對。
故選B。
【點睛】熟練掌握簡單實驗。
19.【答案】A
【分析】根據(jù)反應原理示意圖可知,該反應原理主要由兩個反應,過程①的化學反應為:;過程②的化學反應為;該反應原理為。
【詳解】A、根據(jù)反應原理為可知,C、H的化合價發(fā)生改變,碳元素由-4價變?yōu)?2價,氫元素由+1價變?yōu)?價,錯誤;
B、根據(jù)分析可知,過程①的化學反應為,正確;
C、根據(jù)過程①的化學反應為可知,鋅與氫氣的質(zhì)量比為65:4,根據(jù)過程②的化學反應為可知,鋅與氫氣的質(zhì)量比為65:2,兩個反應中鋅的質(zhì)量相等,理論上過程①與過程②中產(chǎn)生H2的質(zhì)量比為2:1,正確;
D、根據(jù)分析可知,該反應原理為,當參加反應的CH4與H2O質(zhì)量比=16:18=8:9時,理論上可不補充ZnO,正確。
故選A。
20.【答案】C
【詳解】A、C元素的化合價為+2,O元素的化合價為-2,設CC2O4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x,根據(jù)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shù)和為零可得(+2)+2x+(-2)×4=0,則x=+3,故錯誤;
B、設生成CC2O4的質(zhì)量為x,,解得x=14.70g,所以m= 14.70,故錯誤;
C、B→C發(fā)生反應:CC2O4+O2CxOy+CO2,根據(jù)C元素質(zhì)量守恒,則CxOy中的C元素質(zhì)量為14.7g×,則CxOy中的氧元素的質(zhì)量為8.03g-5.9g=2.13g,則56x:16y=5.9g:2.13g,解得x:y=3:4,所以C點對應固體的化學式為C3O4,故正確;
D、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固體中鈷元素的質(zhì)量不變,加熱過程中,固體的質(zhì)量減小,所以固體所含C元素質(zhì)量分數(shù)變大,故錯誤;
故選:C。
21.【答案】(1)混合物
(2)氧氣
(3)放出
(4)過濾
(5)分子在不斷運動
【詳解】(1)“風爐”以銅鐵鑄之,是用銅和鐵鑄成,屬于混合物。
(2)“飚”(即風)提供的是燃燒所需要的空氣或者氧氣。
(3)“火能熟水”說明燃燒放出熱量,從而將水燒開。
(4)“漉水囊”可將茶葉與茶水分離,類似于基本實驗操作中的過濾,過濾可實現(xiàn)固液分離。
(5)茶香四溢,是因為分子在不斷運動,引起香味的分子四處擴散。
22.【答案】(1)O/氧/氧元素
(2)Hg、S
(3) 單質(zhì) Fe2O3
(4)
(5)B
【詳解】(1)地殼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其他,故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2)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shù)目不變,故化學反應前后不變的微觀粒子是硫原子和汞原子,故填:Hg、S;
(3)a點表示的物質(zhì)鐵元素化合價為0,則該物質(zhì)是鐵,是由鐵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zhì);
b點表示的物質(zhì)屬于氧化物,且鐵元素顯+3價,則該物質(zhì)為氧化鐵,氧化鐵中鐵元素顯+3價,氧元素顯-2價,化學式為:Fe2O3;
(4)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反應物中含As、S、O,生成物中含As、O,故生成物中還應含S,故生成的空氣污染物應是二氧化硫,則該反應為As2S3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As2O3和二氧化硫,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A、氧化鎂是白色的,不可能為沉香的主要成分,不符合題意;
B、氧化銅是黑色的,可能是沉香的主要成分,符合題意;
C、五氧化二磷是白色的,不可能是沉香的主要成分,不符合題意。
故選B。
23.【答案】(1)水槽
(2) A 不易
(3)b
(4)B和D
(5) Ⅱ、Ⅲ 液封
(6)解:設理論上可生成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為
答:理論上可生成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為3.52g。
【詳解】(1)由圖可知,E裝置中儀器①的名稱為水槽;
(2)實驗室常用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反應物狀態(tài)為固體,反應條件為加熱,故可選用A作為氣體發(fā)生裝置;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下加熱分解生成氯化鉀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是因為氧氣不易溶于水;
(3)若用裝置 F 采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氧氣密度比空氣略大,則氣體應從導管b端通入,從另一端排出空氣;
(4)實驗室常用大理石固體和稀鹽酸溶液制取二氧化碳,反應物狀態(tài)為固體和液體,反應條件為常溫,可選用的發(fā)生裝置為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與水反應,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則可用向上排空氣收集,收集裝置可選擇D;故可選用的裝置組合為BD;
(5)Ⅰ中鐵會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不能用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Ⅱ中可通過上下移動可抽動的銅絲,控制液體和固體的接觸和分離,可達到隨時控制反應的發(fā)生與停止的目的;Ⅲ中當打開彈簧夾時,干燥管內(nèi)液面上升,與固體試劑接觸,開始反應;當關(guān)閉彈簧夾時,產(chǎn)生的氣體無法排出,在干燥管內(nèi)聚積,內(nèi)部氣壓增大,將液體壓回到燒杯,使液面下降,使反應物相互分離,反應停止,可達到隨時控制反應的發(fā)生與停止的目的;Ⅳ中無法達到固體與液體的分離,不能隨時控制反應的發(fā)生與停止;故實驗室制取 CO2 時,要求能隨時控制反應的進行或停止,則可選擇的發(fā)生裝置有Ⅱ、Ⅲ;裝置Ⅳ中小試管起到節(jié)約液體藥品和液封的作用,即能夠防止氣體從長頸漏斗逸出;
(6)解析見答案。
24.【答案】(1) 劇烈燃燒,產(chǎn)生大量的白煙,放出大量的熱 減少誤差 紅磷的量不足或裝置漏氣等
(2)③①②④
(3) 向右 2
(4)0.1
(5)產(chǎn)生氣泡的反應時間
(6)過氧化氫分解過程中放熱
【詳解】(1)紅磷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實驗現(xiàn)象是:劇烈燃燒,產(chǎn)生大量的白煙,放出大量的熱;等A瓶冷卻后打開止水夾,水進入集氣瓶約占集氣瓶容積的;上述實驗測定過程至少需要重復二次,其目的是減少誤差;測量結(jié)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紅磷的量不足、裝置漏氣或沒有等到裝置冷卻等;
(2)根據(jù)圖2所示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步驟為將少量紅磷平裝入試管中,將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處,并按圖2中所示的連接方式固定好,再將彈簧夾緊橡皮管,點燃酒精燈,再撤去酒精燈,待試管冷卻后松開彈簧夾,讀取注射器活塞的數(shù)據(jù),故圖2實驗中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是③①②④;
(3)圖2實驗中,小組同學因操作失誤忘記夾緊彈簧夾,則注射器活塞將向右運動,最后停留在約為刻度處;
(4)為了進行對比,表格中,m的值為0.1;
(5)實驗需要測量并記錄的數(shù)據(jù)是:①相同時間內(nèi)產(chǎn)生氧氣的體積,或者②產(chǎn)生氣泡的反應時間,來比較兩種催化劑的催化效果;
(6)若將過氧化氫溶液一次性注入到小試管中,發(fā)現(xiàn)型管內(nèi)右側(cè)液面上升,原因是過氧化氫分解過程中放熱。
25.【答案】(1)
(2)270
(3)溫度升高,催化劑活性降低
(4)探究其他條件相同時,催化劑表面積對儲氫反應的影響
(5)227℃時產(chǎn)率最高或低于227℃時甲醇產(chǎn)率隨溫度升高而升高,高于227℃時甲醇產(chǎn)率隨溫度升高而降低(合理即可)
(6)>
(7)不產(chǎn)生CO或等質(zhì)量甲醇可以釋放更多氫氣
(8)化學能轉(zhuǎn)化電能
【詳解】(1)通過光伏發(fā)電和催化劑的作用,使水分解產(chǎn)生氫氣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實驗①②探究催化劑表面積對儲氫反應的影響,變量是催化劑表面積,其它的量相同,故②中的溫度x也為270℃;
(3)實驗①③中,催化劑表面積相同,溫度不同,甲醇的產(chǎn)率下降,根據(jù)“已知催化劑活性下降會導致甲醇轉(zhuǎn)化率降低。”可知,對比實驗①③,甲醇產(chǎn)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溫度升高,催化劑活性降低;
(4)實驗③④中溫度相同,催化劑表面積不同,設計實驗③④的目的是探究其他條件相同時,催化劑表面積對儲氫反應的影響;
(5)分析如圖,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227℃時產(chǎn)率最高或低于227℃時甲醇產(chǎn)率隨溫度升高而升高,高于227℃時甲醇產(chǎn)率隨溫度升高而降低(合理即可);
(6)根據(jù)圖示可知,反應Ⅰ水中氫元素全部轉(zhuǎn)化為氫氣中的氫元素,而反應Ⅱ氫氣中的氫元素只有一部分轉(zhuǎn)化為甲醇,另一部分轉(zhuǎn)化為水,所以理論上反應Ⅰ消耗水中的氫元素質(zhì)量>反應Ⅱ中生成的甲醇中的氫元素質(zhì)量;
(7)對比上述兩種方案,根據(jù)化學方程式分析,方案1的優(yōu)點是不產(chǎn)生CO或等質(zhì)量甲醇方案1可以釋放更多氫氣;
(8)燃料電池是一種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學能直接轉(zhuǎn)換成電能的化學裝置。氫氧燃料電池在工作時,能量轉(zhuǎn)化的方式是化學能轉(zhuǎn)化電能。
26.【答案】(1) 含碳燃料的燃燒 溫室效應
(2)碳替代
(3)氨基乙酸鉀對二氧化碳的脫除率最大,二乙醇胺對二氧化碳的脫除率最小
(4)
(5)
(6)甲醇/CH3OH
(7) C、H <
(8) CaO、CaCO3 隨著反應的進行,二氧化碳和甲烷氣體減少,與催化劑的接觸面積減小,導致碎花效率降低
【詳解】(1)含碳燃料燃燒會產(chǎn)生二氧化碳,是工業(yè)上排放的CO2的主要來源;
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多會導致溫室效應;
(2)由圖可知,到2050年,對全球“碳中和”貢獻率最大的途徑是碳替代(占47%);
(3)據(jù)圖可得出的結(jié)論是:在實驗研究的煙氣流速范圍內(nèi),三種吸收劑對煙氣中二氧化碳的脫除率隨流速增大而降低;當煙氣流速相同時,氨基乙酸鉀對二氧化碳的脫除率最大,二乙醇胺對二氧化碳的脫除率最?。?br>(4)設物質(zhì)X的化學式為FexOy,根據(jù)物質(zhì)X中m(Fe):m(O)=168:64,則有,物質(zhì)X的化學式為Fe3O4;在高溫下,F(xiàn)e與水蒸氣反應生成鐵的氧化物四氧化三鐵和氫氣,化學方程式為;
(5)CO2 與H2 在300℃、200kPa和催化劑條件下使之變?yōu)榧状迹–H3OH)和水,化學方程式為:;
(6)由于CH3OH的沸點64.7℃,因此加熱CH3OH和H2O的混合物,先轉(zhuǎn)化為氣態(tài)的物質(zhì)是CH3OH;
(7)①步驟1碳和水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和氫氣,碳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升高為+2價,氧元素的化合價不變?yōu)?2價,氫元素的化合價由+1價表示0價,則C、H元素的化合價發(fā)生了改變;
②步驟2一氧化碳和水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氫氣,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③步驟3中使用半透膜可以分離氫氣和二氧化碳,其原理類似于過濾操作,由示意圖(圖5)可知,氫分子的通過率高,則說明分子的大?。簹錃猓级趸迹?br>(8)①根據(jù)圖示,該過程中氧化鈣和碳酸鈣既是反應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環(huán)利用,化學式為CaO、CaCO3;
②根據(jù)催化效果與催化劑可吸附氣體的表面大小有關(guān),反應b的過程示意圖如(圖7),該反應一段時間后該催化劑的催化效果降低,可能是隨著反應的進行,二氧化碳和甲烷氣體減少,與催化劑的接觸面積減小,導致碎花效率降低。
A.組裝儀器
B.檢查氣密性
C.加熱固體
D.氧氣驗滿
選項
物質(zhì)
目的
主要實驗操作
A
雙氧水、蒸餾水
鑒別
分別加入黑色的MnO2粉末,觀察現(xiàn)象
B
石灰水和蒸餾水
鑒別
取樣,通入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xiàn)象
C
CO(H2)
檢驗
點燃,罩一干冷的燒杯,觀察現(xiàn)象
D
N2(CO2)
檢驗
燃著的小木條伸入瓶中,觀察現(xiàn)象
序號
實驗事實
影響化學反應的因素
A
鐵絲在空氣中很難燃燒,而在氧氣中能劇烈燃燒
反應物濃度
B
碳在常溫下不與氧氣發(fā)生反應,而在點燃時能與氧氣反應
反應溫度
C
雙氧水在常溫下緩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錳后迅速分解
有、無催化劑
D
銅片在空氣中很難燃燒,銅粉在空氣中較易燃燒
反應物的種類
實驗序號
過氧化氫溶液
催化劑
實驗1
5mL4%
粉末狀MnO20.1g
實驗2
5mL4%
粉末狀CuOmg
反應序號
溫度/℃
催化劑
甲醇的產(chǎn)率
①
270
Cu/ZnO納米棒
42.3%
②
x
Cu/ZnO納米片
72.7%
③
280
Cu/ZnO納米棒
39.1%
④
280
Cu/ZnO納米片
71.6%
序號
實驗事實
影響化學反應的因素
A
鐵絲在空氣中很難燃燒,而在氧氣中能劇烈燃燒
反應物濃度。故A正確。
B
碳在常溫下不與氧氣反應,而在點燃時能與氧氣反應
反應溫度。故B正確。
C
雙氧水在常溫下緩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錳后迅速分解
有、無催化劑。故C正確。
D
銅片在空氣中很難燃燒,銅粉在空氣中較易燃燒
反應物接觸面積。故D錯誤。
這是一份江蘇省蘇州市立達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化學試題,共8頁。
這是一份江蘇省蘇州市立達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化學試題,共8頁。
這是一份精品解析:江蘇省蘇州市立達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化學考試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江蘇省蘇州市立達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化學考試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江蘇省蘇州市立達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化學考試卷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3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