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神箭首秀震撼寰宇,神州首飛光耀神州。”中國航天用短短數(shù)年時間就走完了發(fā)達國家用時三四十年走過的路。下列研究不屬于化學范疇的是( )
A.計算返回艙落點
B.返回艙外層耐高溫涂料的制造
C.空間站內氧氣的制取
D.研制火箭的燃料
2.下列變化過程中,只發(fā)生物理變化的是( )
A.高粱釀酒B.煤燃燒
C.石蠟熔化D.動植物呼吸
3.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下列實驗操作錯誤的是( )
A.貯存少量氧氣
B.向試管中加入粉末狀固體
C.給試管中的液體加熱
D.液體的量取
4.下列關于化學發(fā)展史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道爾頓、阿伏加德羅等科學家發(fā)現(xiàn)質量守恒定律
B.門捷列夫等化學家發(fā)現(xiàn)元素周期律
C.閔恩澤院士研發(fā)了多種用于石油化工生產的催化劑,為我國煉油催化劑制造技術奠定了基礎
D.張青蓮教授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作出了卓越貢獻
5.下列物質應用時,主要利用物質的物理性質的是( )
A.氧氣用于煉鋼
B.氦氣充氣球
C.氮氣用于食品包裝
D.氮氣用于制取氮肥
6.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金屬和非金屬的化學性質與其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特別是最外層電子的數(shù)目有關
B.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純凈物
C.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原子也能保持其化學性質
D.質子數(shù)相同的微觀粒子一定是同種元素
7.下列選項中,表示具有相對穩(wěn)定結構的原子的是( )
A.B.C.D.
8.下列敘述、對應的文字表達式、所屬基本反應類型均正確的是( )
A.細鐵絲在空氣中燃燒:鐵+氧氣四氧化三鐵、化合反應
B.拉瓦錫研究空氣的成分:氧化汞汞+氧氣、分解反應
C.石蠟燃燒:石蠟+氧氣二氧化碳+水、氧化反應
D.實驗室里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過氧化氫→水+氧氣、分解反應
9.下列關于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
A.蠟燭在空氣中燃燒:產生白煙
B.硫酸銅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溶液中產生藍色沉淀
C.在空氣中加熱汞:銀白色液體變成紅色氧化汞固體
D.木炭在氧氣中燃燒:黑色固體燃燒,發(fā)出紅光
10.下列事實對應的微觀解釋錯誤的是( )
A.AB.BC.CD.D
11.區(qū)分下列實驗室各組物質的方法錯誤的是( )
A.AB.BC.CD.D
12.農作物的種子經過發(fā)酵,蒸餾可以制得乙醇,乙醇可作燃料,被稱為“綠色汽油”。乙醇的分子結構如圖所示(符號為C2H5OH)。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乙醇分子具有可燃性
B.乙醇分子中含有9個原子核
C.乙醇分子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
D.乙醇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個數(shù)比為1:3
13.已知某氮原子的實際質量為mkg,其相對原子質量為14。有一種鈷(C)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59,則鈷(C)原子的實際質量為( )
A.mB.mkgC.mD.mkg
二、填空與簡答(本大題共6小題)
14.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下列符號的含義。
①Na+: (填寫完整意義)。
②He: , , 。
(2)用化學符號回答下列問題:
①保持氧氣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 。
②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 。
③鎂原子失去電子后形成的離子符號是 。
15.閱讀下列科普短文,并回答相關問題:
碳-14是含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的碳原子。宇宙射線在撞擊地球大氣層時,跟空氣中的氮原子發(fā)生碰撞,氮原子“捕捉”1個中子、“釋放”1個質子,變成碳-14原子。碳-14具有放射性經過約5730年,碳-14會減少一半,再經過約5730年,又會減少一半,這個時間就是碳-14的半衰期。
大氣中的碳-14能與氧氣發(fā)生反應,生成物先被植物吸收,后被動物納入。只要植物或動物生存著,伴隨新陳代謝,碳-14就會在機體內保持一定的平衡。而當有機體死亡后,其組織內的碳-14便以5730年的半衰期開始衰變并逐漸消失。對于任何含碳物質,只要測定剩余放射性碳-14的含量,再結合其半衰期,就可推斷出年代。
(1)短文中氮原子核內有 個中子。
(2)相對原子質量標準中用到的碳-12原子,與碳-14原子相比,二者的原子結構中 數(shù)不同。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填字母序號)。
A.碳-14屬于碳元素
B.碳-14比碳-12的質量大
C.只要測出碳-14的半衰期就可推斷古代遺存物的年代
16.常用的“滅火彈”里裝有液態(tài)四氯化碳,使用時,液態(tài)四氯化碳迅速轉化為氣態(tài)并覆蓋在火焰上。據此推測四氯化碳可能具有下列性質中的(填序號):
①沸點低; ②沸點高; ③氣態(tài)時密度比空氣小; ④氣態(tài)時密度比空氣大; ⑤易燃燒;⑥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1)物理性質: ;
(2)化學性質: 。
17.在“宏觀-微觀-符號”之間建立聯(lián)系并進行合理的分析、總結是學習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如圖是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的微觀模擬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為使圖完整準確,應在反應前A中補充_____(填“A”或“B”)。
A.B.
(2)此變化前后沒有發(fā)生改變的微觀粒子是 。
(3)此變化的微觀實質是:在點燃條件下,氫分子分解成氫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 。
(4)該反應后B中物質屬于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18.分類、類比是學習化學常用的方法。
(1)請從物質的構成角度,將下列四種物質進行分類。
a.氯化鈉 b.鐵 c.氧氣 d.氧化汞
選出的物質是 (填物質的化學符號);分類的依據是 。
(2)元素周期表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如表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原子的相關信息,利用如表回答相關問題。
①資料顯示,原子半徑(稀有氣體原子除外)主要受原子核外電子層數(shù)和核電荷數(shù)影響。一般來說,電子層數(shù)越多,原子半徑越大;當電子層數(shù)相同時,核電荷數(shù)越多,半徑越小。根據這一規(guī)律,鋁原子的半徑 鈉原子的半徑(填“大于”或“小于”)。
②觀察1-18號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利用你找到的規(guī)律判斷如圖所示的硒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應排在 原子的正下方。
19.氫氣的發(fā)現(xiàn)、生產和應用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2023年我國建成自座氨制氫加氫站。氨制氫的一種生產流程圖如圖所示。
液氨氨氣氮氣、氫氣殘余氨氣氫氣
(1)步驟II的反應的表達式為 。
(2)步驟III的分子篩只讓氫分子通過而阻止其他分子通過,該過程屬于 (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三、實驗題(本大題共2小題)
20.氧氣是人類生存必需的物質,認識和獲取氧氣具有重要意義。
I.“微觀探析”:
(1)工業(yè)生產的氧氣可加壓后,儲存在藍色的鋼瓶中。在此變化前后分子種類 ,化學性質不變。
Ⅱ.制取氧氣:
實驗室現(xiàn)有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溶液、棉花等相關儀器和用品,請結合下列裝置回答問題:
(2)圖中儀器a的名稱是 ,在使用儀器b時的注意事項是 。
(3)實驗室用上述試劑制取較為純凈的氧氣應選擇的裝置是 (填字母),發(fā)生反應的表達式為 。
(4)檢查裝置氣密性時,冷卻后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如上述E圖所示,說明該裝置的氣密性 。
(5)如圖F所示,將氧氣緩慢通入豎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觀察到下方管口處帶火星的木條先復燃。通過此現(xiàn)象可獲知氧氣的物理性質是 。
21.小蕭興趣小組仿照拉瓦錫的實驗原理,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事先將導管內注滿水,紅磷足量,集氣瓶中的水量和燒杯中的水量充足,且裝置氣密性良好。該小組同學最終得出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的結論。請回答下列問題:
(1)點燃紅磷后,觀察紅磷燃燒時的現(xiàn)象為暗紅色固體燃燒,發(fā)出 ,發(fā)光,放熱, ,生成白色固體。
(2)整個實驗過程中,可以觀察到集氣瓶內液面的變化情況為液面 ;產生液面最開始的現(xiàn)象的原因是:紅磷燃燒,放熱,使瓶內 ,壓強 ,在壓強差的作用下產生液面最開始的現(xiàn)象。
四、填空與簡答(本大題共1小題)
22.A、B、C、D、E、F是目前學習過的常見物質,其中A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液體,B的水溶液的外觀與A相同,D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F(xiàn)是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圖中“—”表示兩種物質之間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表示一種物質可以轉化另一種物質,部分反應物和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且圖中所示反應皆只為目前學習過的)。請回答下列問題:
(1)分別寫出B、E兩種物質的化學符號。B: ,E: 。
(2)細鐵絲在C中燃燒的實驗現(xiàn)象為 。
(3)由D轉化成A的表達式為 。
五、科學探究題(本大題共1小題)
23.小紅興趣小組為了探究分子的特征,在老師的指導下做了如圖探究實驗:
【資料】氨氣有刺激性氣味
【實驗1——如圖I所示】
(1)圖I所示實驗的燒杯甲中的現(xiàn)象為 。
(2)燒杯甲中產生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是:燒杯丙中的濃氨水具有揮發(fā)性,揮發(fā)出的 (從微觀角度)到燒杯甲中,遇水形成氨水,氨水使燒杯甲中的溶液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
(3)經過該小組同學的討論,同學們一致認為實驗I能得出關于分子特征的一般性結論是 。
【實驗2——如圖II所示】
在進行圖I實驗時同學們聞到了一股刺激性氣味,于是小蕭對原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裝置如圖II所示,并進行如下操作:
步驟1:向B、C、E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約5mL蒸餾水,各滴入2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觀察溶液顏色。
步驟2:在A、D試管中分別加入2mL濃氨水,立即用帶有導管的橡膠塞按實驗圖II連接好,并將D試管放置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中,觀察幾分鐘。
【分析討論】
(4)觀察到E試管中的無色酚酞溶液不變色,說明 。
(5)圖II所示實驗中,試管B和C中產生相同實驗現(xiàn)象的同時,也有不同的現(xiàn)象,其中不同的現(xiàn)象為 。由此可以得出關于分子特征的一般性結論是 。
參考答案
1.【答案】A
【詳解】A、計算返回艙落點不屬于化學范疇,故選項符合題意;
B、返回艙外層耐高溫涂料的制造取涉及物質的性質,屬于化學范疇,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C、空間站內氧氣的制取涉及物質的性質和用途,屬于化學范疇,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D、研制火箭的燃料涉及物質的性質,屬于學范疇,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2.【答案】C
【詳解】A、高粱釀酒,發(fā)生緩慢氧化,有新物質酒精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B、煤燃燒,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C、石蠟熔化,只是狀態(tài)的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D、動植物呼吸,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故選C。
3.【答案】A
【詳解】A、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盛有氧氣的集氣瓶應正放在桌面上,且玻璃片的毛面向著集氣瓶口,符合題意;
B、往試管里裝入固體粉末時,為避免藥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試管傾斜,把盛有藥品的藥匙(或用小紙條折疊成的紙槽)小心地送至試管底部,然后使試管直立起來。圖中操作正確,不符合題意;
C、給試管中的液體加熱,應用外焰加熱,且試管里的液體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1/3,圖中操作正確,不符合題意;
D、常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取液時,瓶塞應倒放,瓶口應緊挨,標簽應朝向手心處,讀數(shù)時,視線應與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圖中操作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A。
4.【答案】A
【詳解】A、阿伏加德羅創(chuàng)立了分子學說,道爾頓提出原子論,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B、門捷列夫發(fā)現(xiàn)了元素周期律,并編制了元素周期表,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C、閔恩澤院士研發(fā)了多種用于石油化工生產的催化劑,為我國煉油催化劑制造技術奠定了基礎,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D、張青蓮教授主持測定了銦、銥等幾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新值,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作出了卓越貢獻,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A。
5.【答案】B
【詳解】A、氧氣用于煉鋼,是利用了氧氣能支持燃燒的性質,該性質需要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屬于化學性質,不符合題意;
B、氦氣充氣球,是利用了氦氣密度比空氣小的性質,該性質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xiàn)出來,屬于物理性質,符合題意;
C、氮氣用于食品包裝,是利用了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的性質,該性質需要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屬于化學性質,不符合題意;
D、一定條件下,氮氣可與某些物質反應制取氮肥,該性質需要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屬于化學性質,不符合題意。
故選:B。
6.【答案】D
【詳解】A、金屬和非金屬的化學性質與其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特別是最外層電子的數(shù)目有關,選項正確;
B、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純凈物,如氧元素組成的氧氣與臭氧混合后形成混合物,選項正確;
C、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原子也能保持其化學性質,選項正確;
D、質子數(shù)相同的微觀粒子不一定是同種元素,如水分子與氖原子的質子數(shù)都為10,但兩種微粒不屬于同一種元素,選項錯誤,故選D。
7.【答案】B
【詳解】A、該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1,容易失去1個電子達到相對穩(wěn)定結構,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B、該原子只有1個電子層,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2,不易得失電子,具有相對穩(wěn)定結構,故選項符合題意;
C、該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1,容易失去1個電子達到相對穩(wěn)定結構,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D、該粒子的質子數(shù)為12,核外電子數(shù)為10,不屬于原子,屬于陽離子,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8.【答案】B
【詳解】A、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鐵+氧氣四氧化三鐵,是由兩種物質反應生成一種物質,屬于化合反應,選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B、拉瓦錫研究空氣的成分利用了氧化汞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汞和氧氣,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氧化汞汞+氧氣,該反應是由一種物質反應生成兩種物質,屬于分解反應,選項表達均正確,符合題意;
C、石蠟燃燒會生成二氧化碳與水,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石蠟+氧氣二氧化碳+水,該反應是與氧氣發(fā)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氧化反應不屬于基本反應類型,選項基本反應類型不正確,不符合題意;
D、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過氧化氫水+氧氣,該反應是由一種物質反應生成兩種物質,屬于分解反應,選項文字表達式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選B。
9.【答案】B
【詳解】A、蠟燭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黃色火焰,熄滅后才會產生白煙,描述不正確;
B、硫酸銅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生成藍色沉淀,描述正確;
C、在空氣中加熱汞:銀白色液體表面生成紅色粉末,現(xiàn)象中不能表述生成物的名稱,描述不正確;
D、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描述錯誤;
故選B。
10.【答案】C
【詳解】A、分子之間有間隔,水蒸發(fā)為水蒸氣,間隔變大,所占體積變大,選項正確;
B、1個鐵原子的質量比1個銅原子的質量小,所以相同質量的銅和鐵,鐵所含原子數(shù)目比銅多,選項正確;
C、水通電生成氫氣和氧氣,化學變化前后分子改變原子種類不改變,說明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在其他條件下原子也可以再分,原子可以分成原子核和核外電子,選項錯誤;
D、1滴水中大約有1.67 ×1021個水分子,是因為分子的很小,選項正確。
故選C。
11.【答案】D
【詳解】A、鐵能夠被磁鐵吸引,鋁不能被磁鐵吸引,所以用磁鐵吸引能夠區(qū)分鐵絲與鋁絲,選項正確;
B、氮氣不支持燃燒,也不燃燒,氧氣具有助燃性,能夠使燃著的木條燃燒更旺,插入燃著的木條能夠區(qū)分氮氣和氧氣,選項正確;
C、高錳酸鉀是紫黑色的,二氧化錳是黑色的,觀察顏色能夠區(qū)分高錳酸鉀和二氧化錳,選項正確;
D、實驗室中禁止品嘗藥品味道,所以不能通過品嘗味道的方法區(qū)分食醋和糖水,選項錯誤;
故選D。
12.【答案】A
【詳解】A、乙醇是由乙醇分子構成的,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保持其化學性質,乙醇具有可燃性,是因為乙醇分子具有可燃性,選項正確;
B、一個原子中含有一個原子核,一個乙醇分子中含有9個原子,故一個乙醇分子中含有9個原子核,選項錯誤;
C、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由乙醇的化學式可知,乙醇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選項錯誤;
D、乙醇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個數(shù)比為2:1,選項錯誤。
故選A。
13.【答案】D
【詳解】已知某氮原子的實際質量為mkg,其相對原子質量為14。有一種鈷(C)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59,設鈷原子的質量為x,根據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的質量成正比,則,所以。故選:D。
14.【答案】(1) 1個鈉離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 氦元素 1個氦原子 氦氣這種物質
(2) O2 Al Mg2+
【詳解】(1)①位于離子符號中元素或原子團的右上角,表示一個離子所帶的電荷數(shù),則Na+表示1個鈉離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故填:1個鈉離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
②He表示氦元素、1個氦原子和氦氣這種物質,故填:氦元素;1個氦原子;氦氣這種物質;
(2)①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氧氣是由氧分子構成,則保持氧氣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化學式為O2,故填:O2;
②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元素符號為Al,故填:Al;
③鎂原子失去電子后形成鎂離子,離子符號為Mg2+,故填:Mg2+。
15.【答案】(1)7
(2)中子
(3)AB
【詳解】(1)由于宇宙射線在撞擊地球大氣層時,跟空氣中的氮原子發(fā)生碰撞,氮原子“捕捉”1個中子、“釋放”1個質子,變成碳-14原子,碳-14是含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的碳原子,因此短文中氮原子核內有8個中子;
(2)碳12原子含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碳14原子含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碳12原子與碳14原子相比,它們結構上的不同是中子數(shù)不同;
(3)A、質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種類,碳14是含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的碳原子,屬于碳元素,故A說法正確;
B、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也就是質子和中子的質量,碳12原子含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碳14原子含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因此碳-14比碳-12的質量大,故B說法正確;
C、對于任何含碳物質,只要測定剩余放射性碳14的含量,再結合其半衰期,就可推斷出年代,故C說法錯誤;
故選AB。
16.【答案】(1)①④/④①
(2)⑥
【分析】“滅火彈”里裝有液態(tài)四氯化碳,使用時,液態(tài)四氯化碳迅速轉化為氣態(tài)并覆蓋在火焰上。因為四氯化碳能滅火,說明它不支持燃燒,不具備可燃性;液態(tài)四氯化碳迅速轉化為氣態(tài)并覆蓋在火焰上,說明沸點低、氣態(tài)時密度比空氣大;故①④⑥是四氯化碳具有的性質。
【詳解】(1)物理性質是物質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沸點、密度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可以測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填①④;
(2)化學性質是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其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需要經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xiàn)出來,屬于化學性質,故填⑥。
17.【答案】(1)A
(2)氫原子和氯原子
(3)每1個氫原子和1個氯原子結合成1個氯化氫分子
(4)純凈物
【詳解】(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及數(shù)目不變,反應前A中含有2個氫原子,反應后B中2個氫原子和2個氯原子,則在反應前A中補充一個氯分子,故選A;
(2)由微粒的變化可知,在此變化前后沒有發(fā)生改變的粒子是氫原子和氯原子,故填:氫原子和氯原子;
(3)由微粒的變化可知,該反應的微觀實質是:在點燃的條件下,氫分子分解為氫原子,氯分子分解為氯原子,每一個氫原子和一個氯原子結合成一個氯化氫分子,故填:每1個氫原子和1個氯原子結合成1個氯化氫分子;
(4)由圖可知,反應后B中只含有氯化氫一種分子,即反應后B中只含有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故填:純凈物。
18.【答案】(1) O2、HgO 這兩種物質均由分子構成
(2) 小于 硫
【詳解】(1)a.氯化鈉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的,b.鐵是由鐵原子構成的,c.氧氣是由氧分子構成的,d.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因此氧氣和氧化汞可以分為一類,氧氣的化學式為:O2,氧化汞的化學式為:HgO,分類的依據是這兩種物質均由分子構成;
(2)①根據“”當電子層數(shù)相同時,核電荷數(shù)越多,半徑越小”,鈉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小于鋁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因此鋁原子的半徑小于鈉原子的半徑;
②同族元素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硒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6,硫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也為6,所以可以判斷硒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應排在硫原子的正下方。
19.【答案】(1)
(2)物理
【詳解】(1)410℃,鐵基作催化劑氨氣分解為氮氣和氫氣,故填:;
(2)步驟III的分子篩只讓氫分子通過而阻止其他分子通過,該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填:物理。
20.【答案】(1)不變
(2) 試管 不能加熱
(3) AD 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或KMnO4K2MnO4+MnO2+O2
(4)良好
(5)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略大
【詳解】(1)工業(yè)生產的氧氣可加壓后,只是分子之間的間隔減小,該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在此變化前后分子種類沒有改變,化學性質不變。
(2)儀器a的名稱是試管,儀器b是集氣瓶,在使用集氣瓶時的注意事項是不能加熱。
(3)利用上述試劑中的高錳酸鉀可以制取氧氣,由于反應物的狀態(tài)為固體,反應條件需要加熱,發(fā)生裝置應選A;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可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此方法收集的氧氣較干燥,氧氣不易溶于水,可采用排水法收集,此方法收集的氧氣較純凈,故實驗室用上述試劑制取較為純凈的氧氣應選擇的裝置是AD。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反應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該反應的符號表達式為KMnO4K2MnO4+MnO2+O2。
(4)檢查裝置氣密性時,冷卻后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如上述E圖所示,說明該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5)如圖F所示,將氧氣緩慢通入豎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觀察到下方管口處帶火星的木條先復燃,通過此現(xiàn)象可獲知氧氣的物理性質是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略大,氧氣先接觸到下方管口處帶火星的木條,氧氣具有助燃性,能使其復燃。
21.【答案】(1) 黃白色火焰 產生大量白煙
(2) 先下降后上升約至刻度1處 氣體受熱膨脹 增大,大于外界壓強
【詳解】(1)點燃紅磷后,觀察紅磷燃燒時的現(xiàn)象為暗紅色固體燃燒,發(fā)出黃白色火焰,發(fā)光、放熱,產生大量白煙,生成白色固體;
(2)該實驗中紅磷燃燒放出熱量,裝置內氣體受熱膨脹,壓強增大,集氣瓶內液面下降,待完全反應后,逐漸冷卻至室溫,由于消耗了氧氣,裝置內壓強減小,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進入水的體積就是消耗氧氣的體積,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故最終液面上升至1處;故液面先下降后上升約至刻度1處;
產生液面最開始的現(xiàn)象的原因是:紅磷燃燒,放熱,使瓶內氣體受熱膨脹,壓強增大,大于外界壓強,在壓強差的作用下產生液面最開始的現(xiàn)象。
22.【答案】(1) H2O2 S
(2)銀白色固體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熱,生成黑色固體
(3)
【分析】A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液體,為水;B的水溶液外觀與A相同,B可以為過氧化氫;D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D為,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F是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可以為二氧化硫;硫和氧氣生成二氧化硫,過氧化氫可以生成氧氣,C可以為氧氣、E為硫;代入檢驗,推斷正確。
【詳解】(1)由分析可知,B為,E為S,故填:;S;
(2)C為氧氣,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銀白色固體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熱,生成黑色固體,故填:銀白色固體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熱,生成黑色固體;
(3)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故填:。
23.【答案】(1)溶液變紅
(2)氨分子不斷運動
(3)分子在不斷運動
(4)空氣中的成分不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色
(5) 試管C中的無色溶液比試管B中的無色溶液先變紅 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
【詳解】(1)該實驗中濃氨水具有揮發(fā)性,揮發(fā)出的氨分子不斷運動,當運動到燒杯甲中時,氨氣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故圖I所示實驗的燒杯甲中的現(xiàn)象為:溶液變紅;
(2)燒杯甲中產生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是:燒杯丙中的濃氨水具有揮發(fā)性,揮發(fā)出的氨分子不斷運動到燒杯甲中,遇水形成氨水,氨水使燒杯甲中的溶液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
(3)實驗I中濃氨水和酚酞溶液沒有直接接觸,一段時間后,甲中酚酞溶液變紅,說明分子在不斷運動,故填:分子在不斷運動;
(4)觀察到E試管中的無色酚酞溶液不變色,說明空氣中的成分不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色;
(5)該實驗中濃氨水具有揮發(fā)性,揮發(fā)出的氨分子不斷運動,當運動到酚酞溶液中時,氨氣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且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D中溫度高,故不同的現(xiàn)象為:試管C中的無色溶液比試管B中的無色溶液先變紅;
試管C中溶液先變紅,說明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
選項
事實
解釋
A
水蒸發(fā)為水蒸氣,所占體積變大
分子間間隔變大
B
相同質量的銅和鐵,鐵所含原子數(shù)目比銅多
1個鐵原子的質量比1個銅原子的質量小
C
水在通電的條件下生成氧氣和氫氣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
1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
分子很小
選項
需區(qū)分的物質
方法
A
鐵絲和鋁絲
用磁鐵吸引
B
氮氣和氧氣
插入燃著的木條
C
高錳酸鉀和二氧化錳
觀察顏色
D
食醋和糖水
品嘗味道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蕭紅中學八年級(上)11月月考化學試卷(含答案),共13頁。
這是一份2024年哈爾濱市蕭紅中學八年級(上)11月月考化學試題及答案11.28,共8頁。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蕭紅中學八年級(上)月考化學試卷(10月份),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