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測風向一 呼應教材文言文文體,文本選材與文體豐富多樣
近幾年,文言文閱讀材料完全放開,文本類型“百花齊放”,并緊密呼應統(tǒng)編教材中的文言文文體。文本的表達方式由以記敘為主轉向以議論為主,文本形式也由單篇文本轉向雙篇復合文本。未來,文言文的選文范圍會進一步擴大。其中,側重記言的歷史散文(如《國語》《戰(zhàn)國策》)和出自文人、政治家、思想家的雜記、論說文等需重點關注,這些文體,在北京卷和上海卷中已有體現。
一、(2024山東臨沂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材料一:
中行穆子①帥師伐狄,圍鼓②。鼓人或請以城叛,穆子不受。軍吏曰:“可無勞師而得城,子何不為?”穆子曰:“非事君之禮也。夫以城來者,必將求利于我。夫守而二心,奸之大者也。賞善罰奸,國之憲法也。許而弗予,失吾信也;若其予之,賞大奸也。奸而盈祿,善將若何?且夫狄之憾者以城來盈愿,晉豈其無?是我以鼓教吾邊鄙貳也。夫事君者,量力而進,不能則退,不以安賈貳?!绷钴娎艉舫?儆將攻之,未傅而鼓降。中行伯既克鼓,以鼓子苑支來。令鼓人各復其所,非僚勿從。鼓子之臣曰夙沙釐,以其孥行。軍吏執(zhí)之,辭曰:“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豈曰土臣?今君實遷,臣何賴于鼓?”穆子召之,曰:“鼓有君矣,爾心事君,吾定而祿爵。”對曰:“臣委質于狄之鼓,未委質于晉之鼓也。臣聞之:‘委質為臣,無有二心?!|而策死,古之法也。君有烈名,臣無叛質。敢即私利以煩司寇而亂舊法,其若不虞何!”穆子嘆而謂其左右曰:“吾何德之務而有是臣也?”乃使行。既獻,言于公,與鼓子田于河陰,使夙沙釐相之。
(節(jié)選自《國語·晉語》)
材料二:
中行穆子帥師伐狄,圍鼓。鼓人或請以城叛,穆子不受,曰:“夫以城來者,必將求利于我。夫守而二心,奸之大者也?!狈窃?城之叛而歸己者有三,有逃暴而附德者,有力屈而愛死者,有反常以求利者。逃暴而附德者休之,曰德能致之也;力屈而愛死者,與之以不死,曰力能加之也。皆受之。反常以求利者,德力無及焉,君子不受也。穆子曰:“夫以城來者,必將求利于我?!笔茄芍窍蛑咭?
(節(jié)選自柳宗元《非國語·圍鼓》)
[注] ①中行穆子,即中行伯,春秋后期晉國名將,晉頃公時率軍圍攻鼓國。②鼓,春秋時鼓子國。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我君A是B事C非D事E土也F名曰G君臣H豈曰I土臣?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克,攻下、戰(zhàn)勝,與成語“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中的“克”含義相同。
B.河陰,黃河南岸之地,姚鼐《登泰山記》“其陰,濟水東流”則表明濟水在泰山北面。
C.愛,吝惜,與賈誼《過秦論》“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中的“愛”含義相同。
D.休,賜福、獎勵,與魏征《諫太宗十思疏》“永保無疆之休”中的“休”含義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中行穆子率領軍隊討伐狄人,包圍了鼓國,鼓國有人請求獻城投降,穆子卻不接受,他認為對方擔負守城的任務卻懷有二心,這是最奸猾的。
B.中行穆子認為奸邪之人獲利會讓善良的人心理不平,而狄人對獻城投降卻被拒感到很遺憾,晉國也有人認為拒絕敵人投降并不利于國家穩(wěn)定。
C.夙沙釐忠心耿耿,拒絕侍奉新君,堅持只要委身為臣屬就不能有二心的信條,認為至死也不能改變,中行穆子高度認可他的忠義之舉。
D.材料一記述了中行伯拒絕鼓人投降的史實;材料二對中行伯的做法持批判態(tài)度,主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請降者應分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鼓有君矣,爾心事君,吾定而祿爵。
(2)穆子嘆而謂其左右曰:“吾何德之務而有是臣也?”
5.有人認為,柳宗元借《非國語·圍鼓》委婉批評了朝廷對藩鎮(zhèn)割據勢力“務為姑息”的政策。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3分)
二、(2024重慶九龍坡區(qū)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材料一:
臣聞人主所與共天下者,二三大臣也。二三大臣所與共政事者,內外百執(zhí)事也。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表里無貳,顛末不渝;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緩急可以倚仗。如人各有心,身自為謀,則可否不得以相濟,小大不能以相維,而天下之患,有不可終窮者矣。
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覺。故論今日風俗之弊者,莫不議其尚同也,而臣則疑其未嘗同也。面焉而唯唯否否,背焉而戚戚嗟嗟;成焉而挾其所嘗言以夸于人,不成焉而托于所嘗料以議其上。省曹之勘當,掾屬之書擬,有司之按事,長吏之舉賢,恩焉則斂而歸己,怨焉則委之曰:“此安能以自由?”時政之得失,除授之當否,疆場之緩急,言焉而得,則矜以為功,否焉則訕之曰:“此徒言而無益。”
士大夫而若此,則其心豈復以國事為饑渴休戚者哉?使此習也,而日長月益,見利則逝,見便則奪,陛下亦何賴于此也?況自比歲封章、奏疏、對策、上書,大率應故事,徒文具[注],而無惻怛忠敬之實。其號為讜直,亦不過先為稱贊之詞,而后微致規(guī)切之意。
雖然,士習至此,亦有由然者矣。老師宿儒,零替殆盡,后生晚輩,不見典型。臣為此懼深愿陛下與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實拓開規(guī)摹收拾人物。茍挺特自守者,雖無順適之可喜,而決知其無反復難信之憂,必假借而納用之;雷同相隨者,雖無觸忤之可憎,而決知其有包藏不測之患,必疏遠而芟夷之。平居有規(guī)警之益,緩急無乏才之憂,其于治道興替,關系非輕。
(選自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有刪改)
材料二:
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此二者,古今之通義,流俗所共知耳。今猶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雖擾攘之際,猶有賢能若是之眾,況今太寧,豈曰無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詢眾庶,則才能者進矣;不有忌諱,則讜直之路開矣;不邇小人,則讒諛者自遠矣;不拘文牽俗,則守職者辨治矣;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茍行此道,則何慮不跨兩漢軼三代,然后踐五帝、三皇之涂哉?
(選自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有刪改)
[注] 文具,指條文規(guī)定。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臣為此懼A深愿陛下B與二三大臣C察人心D邪正之實E拓開F規(guī)摹G收拾人物。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長吏之舉賢”的“賢”指賢能的人,與《師說》“圣益圣”中的第一個“圣”用法相同。
B.“此安能以自由?”的“自由”指自作主張,與《孔雀東南飛》中“汝豈得自由”中的“自由”意思相同。
C.“則矜以為功”的“矜”指夸耀,與《陳情表》中“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矜”詞義相同。
D.“大率應故事”的“故事”指舊例、舊事,與《六國論》中“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治理天下需要君臣同心同德,如果臣子各懷異心各謀其利,那就會禍患無窮。
B.士大夫如懷有私心,給皇帝的奏章也不過是表面討好應付,并無誠懇忠信可言。
C.國家因任用賢能而興盛,因拋棄賢能、專斷獨行而衰敗,這是古今同一的道理。
D.那些號稱正直的士大夫,雖心懷天下而不敢直言,多溢美之詞,而少規(guī)勸之意。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覺。
(2)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
5.兩文都闡述了君王的用人之術,它們提出了哪些共同的主張?(3分)
預測風向二 命題“言”“文”并重,且緊密銜接教材內容
傳統(tǒng)的文言文重視對“言”(文言實詞、虛詞、句式、文化常識等文言知識和文意)的考查,側重考查識記、理解能力,較少涉及對“文”(文本的藝術性)的考查。隨著文本選材和形式的多元化,未來文言文命題會“言”“文”并重,會涉及對更高層級的鑒賞、評價、質疑、推理等能力的考查,并且與教材文言基礎知識和單元學(研)習任務緊密關聯(lián)。
三、(2024浙江金麗衢十二校第二次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20分)
材料一:
嘗讀《漢書·天文志》,載“海旁蜃氣象樓臺”,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余避寇海濱。一日飯午,家僮走報怪事曰:“海中忽涌數山,皆昔未嘗有,父老觀以為甚異?!庇囫敹?會潁川主人走使邀余。既至,相攜登聚遠樓東望。第見滄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聯(lián)如疊,列如崪岫,隱見不常。移時,城郭臺榭,驟變歘起,如眾大之區(qū),數十萬家,魚鱗相比。中有浮圖老子之宮,三門嵯峨鐘鼓樓翼其左右檐牙歷歷極公輸巧不能過。又移時,或立如人,或散如獸,或列若旌旗之飾,甕盎之器,詭異萬千。日近晡,冉冉漫滅,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筆談》記登州海市事,往往類此。余因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華,魏之銅雀,陳之臨春、結綺……突兀凌云者何限!運去代遷,蕩為焦土,化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異哉?
(選自林景熙《蜃說》,有刪改)
材料二:
洛陽處天下之中,挾殽、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br>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余邸。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蹴,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無余處矣。予故嘗曰:“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br>且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囿之興廢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其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選自李格非《書后》,有改動)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三門嵯峨A鐘鼓B樓翼C其左右D檐牙E歷歷F極G公輸巧H不能過。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季春,指農歷三月,與孟春、仲春合稱“三春”,“季”指時代、朝代或季節(jié)的末期。
B.焦土,文中指燒焦了的土,與《阿房宮賦》中“可憐焦土”的“焦土”用法相同。
C.挾,文中指擁有、倚仗,與《赤壁賦》中“挾飛仙以遨游”的“挾”意思不同。
D.候,文中指看、觀察,與《歸去來兮辭》中“稚子候門”的“候”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林景熙按時間順序——“第見”“移時”“又移時”直到“日近晡”等,細膩地描繪了瞬息萬變的海市蜃樓奇觀。
B.歷朝歷代高聳入云的宮殿樓臺那么多,改朝換代之后,終究煙消云散,與之相比,海市蜃樓實在沒什么好驚訝的。
C.洛陽處于全國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是各方勢力必爭之地。天下太平時則罷,要是發(fā)生變亂,洛陽首當其沖必遭兵災。
D.唐時在洛陽建造的一千多座樓館府邸,因唐末戰(zhàn)亂全部被毀,作者由此感嘆“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日近晡,冉冉漫滅,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2)其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5.(鑒賞寫作手法)兩則材料在寫法上都因事而議,托事興諷,請選擇其中一則簡要分析。(3分)
四、(2024山東聯(lián)合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懷王問于賈君曰:“人之謂知道者先生,何也?”賈君對曰:“此博號也,大者在人主,中者在卿大夫,下者在布衣之士。乃其正名,非為先生也,為先醒也。未治也知所以治,未亂也知所以亂。故昭然先寤乎所以存亡矣,故曰‘先醒’。辟猶俱醉,而獨先醒也。故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昔楚莊王即位,自靜三年,以講得失。乃退僻邪而進忠正,能者任事而后在高位。內領國政,治而外施教,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當是時也,周室壞微,天子失制,宋、鄭無道,欺昧諸侯。莊王圍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奉簪而獻國。莊王曰:‘古之伐者,亂則整之,服則舍之,非利之也?!旄ナ?。乃南與晉人戰(zhàn)于兩棠,大克晉人,會諸侯于漢陽,申天子之辟禁,而諸侯說服。莊王歸過申侯之邑申侯進飯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請罪曰:‘臣齋而具食甚潔,日中而不飯,臣敢請罪。’莊王喟然嘆曰:‘非子之罪也!吾聞之曰,其君賢君也,而又有師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師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穀,不穀恐亡無日也。吾聞之,世不絕賢。天下有賢,而我獨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為?’故莊王戰(zhàn)服大國,義從諸侯,戚然憂恐,圣智在身,而自錯不肖,思得賢佐,日中忘飯,可謂明君矣。此之謂‘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嘆曰:‘嗚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數百人,無不曰吾君麗者;吾發(fā)政舉事,朝臣千人,無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內不聞吾過,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谑歉镄囊仔?晝學道而夕講之。二年,美聞于宋,宋人車徒迎而復位,卒為賢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故先醒者,當時而伯;后醒者,三年而復。嗚呼,戒之哉!”
(節(jié)選自《新書·先醒》)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莊王歸A過B申侯C之邑D申侯E進飯F日中G而王H不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辟,同“譬”,譬如、如同,與后文“申天子之辟禁”中的“辟”意思相同。
B.邪,指奸邪小人,與《屈原列傳》“邪曲之害公也”中的“邪”意思和用法相同。
C.具,準備,與《陳情表》“具以表聞,辭不就職”中的“具”意思和用法不同。
D.絕,斷絕,與《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中的“絕”意思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楚莊王研究政治得失,選拔賢能的人管理事務,讓他們有了成就后再任以高職,施行教化,從而使國家富強、百姓安定。
B.楚莊王在疆場上戰(zhàn)勝了晉國,在道義上又追隨諸侯的步伐,一心想要得到賢才輔佐自己,工作盡心盡力,稱得上是賢君。
C.宋昭公因身邊常有成百上千的人為他歌功頌德而被蒙蔽,在逃亡到邊境后,他終于認識到這就是自己失國的原因。
D.楚莊王因“先醒”當時就能稱霸,宋昭公流亡三年之后覺醒而重登君位,賈誼以此為例勸勉懷王要做一個自醒者。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故昭然先寤乎所以存亡矣,故曰“先醒”。
(2)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穀,不穀恐亡無日也。
5.(鑒賞論辯說理藝術·關聯(lián)必修下冊第八單元)賈誼在回答懷王問題時,體現了怎樣的言說策略?請簡要分析。(3分)
專題三 文言文閱讀
預測風向一 呼應教材文言文文體,文本選材與文體豐富多樣
近幾年,文言文閱讀材料完全放開,文本類型“百花齊放”,并緊密呼應統(tǒng)編教材中的文言文文體。文本的表達方式由以記敘為主轉向以議論為主,文本形式也由單篇文本轉向雙篇復合文本。未來,文言文的選文范圍會進一步擴大。其中,側重記言的歷史散文(如《國語》《戰(zhàn)國策》)和出自文人、政治家、思想家的雜記、論說文等需重點關注,這些文體,在北京卷和上海卷中已有體現。
一、(2024山東臨沂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材料一:
中行穆子①帥師伐狄,圍鼓②。鼓人或請以城叛,穆子不受。軍吏曰:“可無勞師而得城,子何不為?”穆子曰:“非事君之禮也。夫以城來者,必將求利于我。夫守而二心,奸之大者也。賞善罰奸,國之憲法也。許而弗予,失吾信也;若其予之,賞大奸也。奸而盈祿,善將若何?且夫狄之憾者以城來盈愿,晉豈其無?是我以鼓教吾邊鄙貳也。夫事君者,量力而進,不能則退,不以安賈貳?!绷钴娎艉舫?儆將攻之,未傅而鼓降。中行伯既克鼓,以鼓子苑支來。令鼓人各復其所,非僚勿從。鼓子之臣曰夙沙釐,以其孥行。軍吏執(zhí)之,辭曰:“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豈曰土臣?今君實遷,臣何賴于鼓?”穆子召之,曰:“鼓有君矣,爾心事君,吾定而祿爵。”對曰:“臣委質于狄之鼓,未委質于晉之鼓也。臣聞之:‘委質為臣,無有二心?!|而策死,古之法也。君有烈名,臣無叛質。敢即私利以煩司寇而亂舊法,其若不虞何!”穆子嘆而謂其左右曰:“吾何德之務而有是臣也?”乃使行。既獻,言于公,與鼓子田于河陰,使夙沙釐相之。
(節(jié)選自《國語·晉語》)
材料二:
中行穆子帥師伐狄,圍鼓。鼓人或請以城叛,穆子不受,曰:“夫以城來者,必將求利于我。夫守而二心,奸之大者也?!狈窃?城之叛而歸己者有三,有逃暴而附德者,有力屈而愛死者,有反常以求利者。逃暴而附德者休之,曰德能致之也;力屈而愛死者,與之以不死,曰力能加之也。皆受之。反常以求利者,德力無及焉,君子不受也。穆子曰:“夫以城來者,必將求利于我?!笔茄芍窍蛑咭?
(節(jié)選自柳宗元《非國語·圍鼓》)
[注] ①中行穆子,即中行伯,春秋后期晉國名將,晉頃公時率軍圍攻鼓國。②鼓,春秋時鼓子國。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我君A是B事C非D事E土也F名曰G君臣H豈曰I土臣?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克,攻下、戰(zhàn)勝,與成語“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中的“克”含義相同。
B.河陰,黃河南岸之地,姚鼐《登泰山記》“其陰,濟水東流”則表明濟水在泰山北面。
C.愛,吝惜,與賈誼《過秦論》“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中的“愛”含義相同。
D.休,賜福、獎勵,與魏征《諫太宗十思疏》“永保無疆之休”中的“休”含義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中行穆子率領軍隊討伐狄人,包圍了鼓國,鼓國有人請求獻城投降,穆子卻不接受,他認為對方擔負守城的任務卻懷有二心,這是最奸猾的。
B.中行穆子認為奸邪之人獲利會讓善良的人心理不平,而狄人對獻城投降卻被拒感到很遺憾,晉國也有人認為拒絕敵人投降并不利于國家穩(wěn)定。
C.夙沙釐忠心耿耿,拒絕侍奉新君,堅持只要委身為臣屬就不能有二心的信條,認為至死也不能改變,中行穆子高度認可他的忠義之舉。
D.材料一記述了中行伯拒絕鼓人投降的史實;材料二對中行伯的做法持批判態(tài)度,主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請降者應分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鼓有君矣,爾心事君,吾定而祿爵。
(2)穆子嘆而謂其左右曰:“吾何德之務而有是臣也?”
5.有人認為,柳宗元借《非國語·圍鼓》委婉批評了朝廷對藩鎮(zhèn)割據勢力“務為姑息”的政策。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3分)
答案
1.CFH
2.A
3.B
4.(1)鼓國已有新的國君,你用心侍奉新君,我安排你的俸祿和爵位。(4分。“心”“而”“祿爵”各1分,句意1分)
(2)穆子感嘆地對他身邊的人說:“我修養(yǎng)怎樣的德行才能得到這樣的下屬呢?”(4分。賓語前置句“何德之務”、“務”、“是”各1分,句意1分)
5.①柳宗元指出,歸順者如果是為了撈取利益,就堅決不能接受;②唐朝藩鎮(zhèn)割據勢力是為了撈取利益而對抗朝廷,堅決不能姑息。(3分。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給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二、(2024重慶九龍坡區(qū)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材料一:
臣聞人主所與共天下者,二三大臣也。二三大臣所與共政事者,內外百執(zhí)事也。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表里無貳,顛末不渝;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緩急可以倚仗。如人各有心,身自為謀,則可否不得以相濟,小大不能以相維,而天下之患,有不可終窮者矣。
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覺。故論今日風俗之弊者,莫不議其尚同也,而臣則疑其未嘗同也。面焉而唯唯否否,背焉而戚戚嗟嗟;成焉而挾其所嘗言以夸于人,不成焉而托于所嘗料以議其上。省曹之勘當,掾屬之書擬,有司之按事,長吏之舉賢,恩焉則斂而歸己,怨焉則委之曰:“此安能以自由?”時政之得失,除授之當否,疆場之緩急,言焉而得,則矜以為功,否焉則訕之曰:“此徒言而無益?!?br>士大夫而若此,則其心豈復以國事為饑渴休戚者哉?使此習也,而日長月益,見利則逝,見便則奪,陛下亦何賴于此也?況自比歲封章、奏疏、對策、上書,大率應故事,徒文具[注],而無惻怛忠敬之實。其號為讜直,亦不過先為稱贊之詞,而后微致規(guī)切之意。
雖然,士習至此,亦有由然者矣。老師宿儒,零替殆盡,后生晚輩,不見典型。臣為此懼深愿陛下與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實拓開規(guī)摹收拾人物。茍挺特自守者,雖無順適之可喜,而決知其無反復難信之憂,必假借而納用之;雷同相隨者,雖無觸忤之可憎,而決知其有包藏不測之患,必疏遠而芟夷之。平居有規(guī)警之益,緩急無乏才之憂,其于治道興替,關系非輕。
(選自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有刪改)
材料二:
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此二者,古今之通義,流俗所共知耳。今猶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雖擾攘之際,猶有賢能若是之眾,況今太寧,豈曰無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詢眾庶,則才能者進矣;不有忌諱,則讜直之路開矣;不邇小人,則讒諛者自遠矣;不拘文牽俗,則守職者辨治矣;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茍行此道,則何慮不跨兩漢軼三代,然后踐五帝、三皇之涂哉?
(選自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有刪改)
[注] 文具,指條文規(guī)定。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臣為此懼A深愿陛下B與二三大臣C察人心D邪正之實E拓開F規(guī)摹G收拾人物。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長吏之舉賢”的“賢”指賢能的人,與《師說》“圣益圣”中的第一個“圣”用法相同。
B.“此安能以自由?”的“自由”指自作主張,與《孔雀東南飛》中“汝豈得自由”中的“自由”意思相同。
C.“則矜以為功”的“矜”指夸耀,與《陳情表》中“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矜”詞義相同。
D.“大率應故事”的“故事”指舊例、舊事,與《六國論》中“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治理天下需要君臣同心同德,如果臣子各懷異心各謀其利,那就會禍患無窮。
B.士大夫如懷有私心,給皇帝的奏章也不過是表面討好應付,并無誠懇忠信可言。
C.國家因任用賢能而興盛,因拋棄賢能、專斷獨行而衰敗,這是古今同一的道理。
D.那些號稱正直的士大夫,雖心懷天下而不敢直言,多溢美之詞,而少規(guī)勸之意。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覺。
(2)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
5.兩文都闡述了君王的用人之術,它們提出了哪些共同的主張?(3分)
答案
1.AEG
2.C
3.D
4.(1)這私心存在于潛意識之中,而人們沒有覺察它。(“伏于”、“覺”、賓語前置句“人莫之覺”各1分,句意1分)
(2)不以細小的過錯責備人,那么有才能的官吏的志向就能完全得到實現了。(“責”“得以”“效”各1分,句意1分)
5.①要廣開選才之路;②要有包容之心;③要遠離阿諛奉承之人;④要任用賢人。
預測風向二 命題“言”“文”并重,且緊密銜接教材內容
傳統(tǒng)的文言文重視對“言”(文言實詞、虛詞、句式、文化常識等文言知識和文意)的考查,側重考查識記、理解能力,較少涉及對“文”(文本的藝術性)的考查。隨著文本選材和形式的多元化,未來文言文命題會“言”“文”并重,會涉及對更高層級的鑒賞、評價、質疑、推理等能力的考查,并且與教材文言基礎知識和單元學(研)習任務緊密關聯(lián)。
三、(2024浙江金麗衢十二校第二次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20分)
材料一:
嘗讀《漢書·天文志》,載“海旁蜃氣象樓臺”,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余避寇海濱。一日飯午,家僮走報怪事曰:“海中忽涌數山,皆昔未嘗有,父老觀以為甚異。”余駭而出,會潁川主人走使邀余。既至,相攜登聚遠樓東望。第見滄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聯(lián)如疊,列如崪岫,隱見不常。移時,城郭臺榭,驟變歘起,如眾大之區(qū),數十萬家,魚鱗相比。中有浮圖老子之宮,三門嵯峨鐘鼓樓翼其左右檐牙歷歷極公輸巧不能過。又移時,或立如人,或散如獸,或列若旌旗之飾,甕盎之器,詭異萬千。日近晡,冉冉漫滅,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筆談》記登州海市事,往往類此。余因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華,魏之銅雀,陳之臨春、結綺……突兀凌云者何限!運去代遷,蕩為焦土,化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異哉?
(選自林景熙《蜃說》,有刪改)
材料二:
洛陽處天下之中,挾殽、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br>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余邸。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蹴,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無余處矣。予故嘗曰:“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br>且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囿之興廢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其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選自李格非《書后》,有改動)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三門嵯峨A鐘鼓B樓翼C其左右D檐牙E歷歷F極G公輸巧H不能過。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季春,指農歷三月,與孟春、仲春合稱“三春”,“季”指時代、朝代或季節(jié)的末期。
B.焦土,文中指燒焦了的土,與《阿房宮賦》中“可憐焦土”的“焦土”用法相同。
C.挾,文中指擁有、倚仗,與《赤壁賦》中“挾飛仙以遨游”的“挾”意思不同。
D.候,文中指看、觀察,與《歸去來兮辭》中“稚子候門”的“候”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林景熙按時間順序——“第見”“移時”“又移時”直到“日近晡”等,細膩地描繪了瞬息萬變的海市蜃樓奇觀。
B.歷朝歷代高聳入云的宮殿樓臺那么多,改朝換代之后,終究煙消云散,與之相比,海市蜃樓實在沒什么好驚訝的。
C.洛陽處于全國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是各方勢力必爭之地。天下太平時則罷,要是發(fā)生變亂,洛陽首當其沖必遭兵災。
D.唐時在洛陽建造的一千多座樓館府邸,因唐末戰(zhàn)亂全部被毀,作者由此感嘆“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日近晡,冉冉漫滅,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2)其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5.(鑒賞寫作手法)兩則材料在寫法上都因事而議,托事興諷,請選擇其中一則簡要分析。(3分)
答案
1.ADF
2.B
3.D
4.(1)直到黃昏時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哪里呢?大海還是一如往常。(“晡”“冉冉”“向”“自若”各1分)
(2)(公卿大夫們)想退隱后再享受這種園林之樂,能辦得到嗎?唐朝最后的衰亡就是這樣的例證!(“退”“得”“末路”各1分,句意1分)
5.(示例1)材料一:由蜃樓的瞬息萬變,(1分)聯(lián)想議論歷代名樓的繁華毀廢,即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1分)從而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奢靡淫樂表示極度的輕蔑和無情的嘲諷。(1分)
(示例2)材料二:由洛陽城重要的地理位置,想到唐代公卿貴戚在洛陽營造的豪華府邸、終因唐末戰(zhàn)亂和五代的破壞而焚蕩悉盡,(1分)議論其興廢關乎都市的盛衰、國運的治亂,(1分)諷喻當時官員只知放縱滿足私欲,有重蹈唐亡覆轍之險。(1分)
四、(2024山東聯(lián)合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懷王問于賈君曰:“人之謂知道者先生,何也?”賈君對曰:“此博號也,大者在人主,中者在卿大夫,下者在布衣之士。乃其正名,非為先生也,為先醒也。未治也知所以治,未亂也知所以亂。故昭然先寤乎所以存亡矣,故曰‘先醒’。辟猶俱醉,而獨先醒也。故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昔楚莊王即位,自靜三年,以講得失。乃退僻邪而進忠正,能者任事而后在高位。內領國政,治而外施教,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當是時也,周室壞微,天子失制,宋、鄭無道,欺昧諸侯。莊王圍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奉簪而獻國。莊王曰:‘古之伐者,亂則整之,服則舍之,非利之也。’遂弗受。乃南與晉人戰(zhàn)于兩棠,大克晉人,會諸侯于漢陽,申天子之辟禁,而諸侯說服。莊王歸過申侯之邑申侯進飯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請罪曰:‘臣齋而具食甚潔,日中而不飯,臣敢請罪?!f王喟然嘆曰:‘非子之罪也!吾聞之曰,其君賢君也,而又有師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師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穀,不穀恐亡無日也。吾聞之,世不絕賢。天下有賢,而我獨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為?’故莊王戰(zhàn)服大國,義從諸侯,戚然憂恐,圣智在身,而自錯不肖,思得賢佐,日中忘飯,可謂明君矣。此之謂‘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嘆曰:‘嗚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數百人,無不曰吾君麗者;吾發(fā)政舉事,朝臣千人,無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內不聞吾過,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谑歉镄囊仔?晝學道而夕講之。二年,美聞于宋,宋人車徒迎而復位,卒為賢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故先醒者,當時而伯;后醒者,三年而復。嗚呼,戒之哉!”
(節(jié)選自《新書·先醒》)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莊王歸A過B申侯C之邑D申侯E進飯F日中G而王H不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辟,同“譬”,譬如、如同,與后文“申天子之辟禁”中的“辟”意思相同。
B.邪,指奸邪小人,與《屈原列傳》“邪曲之害公也”中的“邪”意思和用法相同。
C.具,準備,與《陳情表》“具以表聞,辭不就職”中的“具”意思和用法不同。
D.絕,斷絕,與《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中的“絕”意思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楚莊王研究政治得失,選拔賢能的人管理事務,讓他們有了成就后再任以高職,施行教化,從而使國家富強、百姓安定。
B.楚莊王在疆場上戰(zhàn)勝了晉國,在道義上又追隨諸侯的步伐,一心想要得到賢才輔佐自己,工作盡心盡力,稱得上是賢君。
C.宋昭公因身邊常有成百上千的人為他歌功頌德而被蒙蔽,在逃亡到邊境后,他終于認識到這就是自己失國的原因。
D.楚莊王因“先醒”當時就能稱霸,宋昭公流亡三年之后覺醒而重登君位,賈誼以此為例勸勉懷王要做一個自醒者。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故昭然先寤乎所以存亡矣,故曰“先醒”。
(2)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穀,不穀恐亡無日也。
5.(鑒賞論辯說理藝術·關聯(lián)必修下冊第八單元)賈誼在回答懷王問題時,體現了怎樣的言說策略?請簡要分析。(3分)
答案
1.ADF
2.A
3.B
4.(1)這是事先很清楚地知道存亡的原因,所以叫作“先醒”。(“昭然”“寤”“所以”各1分,大意1分)
(2)現在我是一個愚笨的君主,而我的各位大臣又都不如我,我恐怕沒多久就要滅亡了。(“下”“不穀”“亡”各1分,大意1分)
5.因勢利導。(1分)由對“先生”的分析,順勢轉向對“先醒”內涵的闡釋,(1分)并舉楚莊王、宋昭公的事例,來勸勉懷王。(1分)
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預測題(試卷)--專題四 古代詩歌閱讀(含答案),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問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題目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題三:突破概述題(原卷版與解析版)(全國通用),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題三突破概述題原卷版全國通docx、2025年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題三突破概述題解析版全國通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4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考語文復習--新高考一卷語文考點訓練專題三:文言文閱讀,共55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