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
1.最新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 “紅山文化早期的彩陶器無論顏色、紋樣及施紋風格,均與中原地區(qū)后同一期文化有較密切的關聯(lián);紅山文化中期的彩陶圖案吸收了廟底溝文化彩陶圖案中的弧邊三角紋、窩紋;紅山文化晚期的勾連紋和磨光黑陶則來源于大汶口文化一期”。這說明( )
A.中華文明多元一體B.國家初始形態(tài)具備
C.貧富差距日益擴大D.區(qū)域文明存在交流
2.春秋時期,管仲先高價收購魯、梁、萊、莒之綈(絲織品),促使魯、梁、萊、莒之人紛紛棄農而織,而后禁齊人穿綈服,魯、梁、萊、莒之君因缺糧而請服于齊;管仲還高價購進滕、魯之粟,滕、魯之粟流歸齊國,以致滕、魯“非歲兇而民饑”。這反映出當時( )
A.貴族壟斷諸侯國間的貿易B.區(qū)域貿易兼具政治意義
C.齊國稱霸重視運用經濟手段D.商人社會政治地位提升
3.春秋時期,卿大夫普遍擁有采邑,并以采邑的收益作為其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至戰(zhàn)國時期,列國逐漸建立官員“量功受祿”的制度,“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這一轉變( )
A.導致了土地私有制的產生B.規(guī)范了政府施政行為
C.使貴族政治退出歷史舞臺D.推動了社會階層流動
4.縣是秦王朝從中央到地方基層一整套國家機器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單位,如人民的戶籍、征收的糧食都以縣為單位保管,地方的武裝也以縣為單位編制,徭役也以縣為單位征發(fā)。由此可知,秦朝的縣( )
A.體現(xiàn)了專制的特點B.主要官員均由皇帝任免
C.代表國家治理人民D.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
5.下圖是反映漢代城市風貌的畫像磚拓片。畫面右端房內坐一人,有酒甕一個,沽酒人正為門前一人作盛酒狀,門外人正作接物狀,其左一人手推車,上盛一裝酒物正回首觀看沽酒人。左上方二人正作行走狀,意欲前來沽酒。由此得知,漢代( )
A.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B.城市經濟功能增強
C.政府強化了市場管理D.重農抑商政策廢除
6.東漢班固所撰《漢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東漢官修《東觀漢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史書;東漢茍悅所撰《漢紀》,開創(chuàng)了編年斷代史體例。這表明東漢時期( )
A.儒學與史學實現(xiàn)初步結合B.史書修撰主體趨向多元化
C.史學逐漸形成了不同流派D.歷史學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
7.東晉時期,司馬皇族與世家大族(如瑯琊王氏)建立起“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關系,“共”天下是這一時期的主流,“爭”天下只是個別的特殊現(xiàn)象,且為整個門閥集團所不容。強大的門閥勢力,成為支撐這個政權的重要柱石。這表明當時門閥政治( )
A.阻礙了社會階層的流動B.激化了士族之間的矛盾
C.推動了社會的長治久安D.客觀上維護了統(tǒng)治秩序
8.圖1和圖2分別是唐代“十道”分布圖和“十五道”分布圖。對比兩圖,其中的變化反映( )
A.中央對地方監(jiān)察力度不斷增強B.地方行政區(qū)劃日益細化
C.江南地區(qū)社會經濟已超過北方D.藩鎮(zhèn)割據開始形成
9.據史料統(tǒng)計,唐朝任用的非漢族官員可考人數共114人(如下表)。這反映出唐朝( )
A.政府注重與少數民族的交流B.奉行開放包容的統(tǒng)治策略
C.邊疆與內地一體化進程加深D.民族交融擴大了國家疆域
10.唐宋科舉考試中,在禮部貢院南門標示出需要回避的親族名單,名單上記錄的士子不再與一般士子一同參與由禮部舉行的科舉考試,而是參加由吏部考功員外郎單獨為其主持的考試,稱為“別頭試”。這(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權B.提高了參加科考的門檻
C.確立了科舉考試的權威D.凸顯了人才選拔的公正
11.中書、門下兩省是以皇帝的名義草擬和頒發(fā)詔令,且門下審復的第一個手續(xù)就是向皇帝復奏畫敕,最后一個手續(xù)是用皇帝的寶璽進行“印逢”。這說明三省六部制( )
A.鞏固完善中央集權制度B.有利于專制皇權的加強
C.建立了科學的行政體系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2.五代十國的幾十年中,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破壞的情形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后周世宗柴榮繼位后,澄清吏治、廣開言路;獎勵墾荒、減輕賦稅、安撫流民;整頓軍紀、修訂刑律。這些舉措( )
A.消除了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弊病B.緩和了土地兼并嚴重的現(xiàn)象
C.為北宋結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D.使后周的統(tǒng)治得以長治久安
13.下表所示,兩宋官僚系統(tǒng)官員職數變化。其主要原因是( )
A.專制制度不斷強化B.鄉(xiāng)村基層治理增強
C.統(tǒng)治范圍日益擴大D.世家大族蔭襲嚴重
14.如表為王安石變法的部分舉措及其概要。這反映出王安石變法( )
A.杜絕了官員的貪腐怠政行為B.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C.損害了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D.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15.澶淵之盟以前,北宋君臣多以“夷狄”甚至“禽畜”代稱遼,其地位自然低于自詡為華夏的大宋;澶淵之盟簽訂后,宋廷內部雖仍有將契丹視為夷狄之論,但此類稱呼已不見于雙方交往的官方文件中,而代之以“北朝”“大契丹”之類的稱呼。北宋對遼稱呼的變化體現(xiàn)了( )
16.北宋士大夫們一改魏晉以來文人的頹靡之氣,范仲淹“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王安石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種積極進取、關注社會的精神最有可能受到了以下哪一言論的影響? ( )
A.“本來面目,即吾圣門所謂良知”
B.“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C.“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D.“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材料題(本大題共4小題)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制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舊貴族、新貴族,還是新興的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然后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與者。
——《文史縱橫》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轄區(qū)包括今天的二到三個省,遠遠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級地方行政區(qū)。這種情況適應了元朝疆域遼闊的特點,避免了中央與地方空當過大狀況的出現(xiàn),做到上下結合、渾然一體。其次是權力集中。行省于地方事務,凡軍、政、財權無所不統(tǒng),與宋朝分割地方權力的制度明顯有異。
(1)根據材料一、指出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實質,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推行郡縣制的影響。
(2)據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積極影響。
18.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請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兩漢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歷史與文化,其中許多杰出人物的昂揚進取、不屈不撓的斗志,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張騫“鑿空”的勇氣,蘇武絕不“屈節(jié)辱命”的精神,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絕域”的追求……廣為流傳,熔鑄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
材料二 隋唐兩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繼承了商周秦漢以來中國古代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匯了外來文化的新鮮養(yǎng)料,以超越前人的創(chuàng)造造就了當時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遠播異域,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钡浇裉?,海外的華人仍自稱唐人,以紀念這個金光燦爛的時代。
——摘編自王仁波主編《隋唐文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釋材料一中相關人物作出歷史貢獻的時代背景。
(2)根據材料二簡析隋唐時期文化高度繁榮的原因,并結合所學從醫(yī)學角度舉一例說明隋唐“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歷史專家認為經濟發(fā)展與社會變遷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稅收發(fā)展變化情況簡表
——整理自賈大泉《宋代賦稅結構初探》
材料二 為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宋朝政府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xù),繳納交易稅即可?!柏毟粺o定勢,田宅無定主”成為普遍現(xiàn)象。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yè),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也前代更為松弛。
——《中外歷史綱要(上)》
(1)據材料一,概括北宋稅收的主要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貨幣領域的新變化。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社會變化有哪些?引起社會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經濟發(fā)展與社會變遷之間的關系。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古代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這一演進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一種使演進成為必然現(xiàn)象的內在邏輯,即由古代中國的國家統(tǒng)治和治理所決定,對君主負責、高度組織化和專業(yè)化,并與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規(guī)律相契合的官僚階層產生和存在的必要性。這種官僚階層的形成和更新必須以選官制度為基礎,由此提出對選官制度建立和運行的必然要求。隨著國家統(tǒng)治和治理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的變化,統(tǒng)治者對官僚階層的要求也發(fā)生了變化,從而導致選官制度進行相應的調整并不斷演進。
——摘編自馬凱《秦漢以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進的內在邏輯》
根據材料并結合先秦至隋唐時期的歷史,圍繞“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擬定一個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參考答案
1.【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時期(中國)。從材料“紅山文化早期的彩陶器無論顏色、紋樣及施紋風格,均與中原地區(qū)后同一期文化有較密切的關聯(lián)”“紅山文化中期的彩陶圖案吸收了廟底溝文化彩陶圖案中的弧邊三角紋、窩紋”可以得出,紅山文化與中原地區(qū)后同一期文化,廟底溝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一期存在交流,D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區(qū)域文明交流互鑒,而非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排除A項;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階級階層分化也比較明顯,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材料所述現(xiàn)象無法說明國家初始形態(tài)已經具備,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貧富差距,排除C項。故選D項。
2.【答案】C
【詳解】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齊國管仲利用諸侯國間的貿易,迫使“魯、梁、萊、莒之……服于齊”,導致滕、魯“非歲兇而民饑”,說明齊國運用經濟手段實現(xiàn)其政治意圖,C項正確;材料只提及了官府從事的區(qū)域貿易,無法據此判斷是貴族從事壟斷性貿易,民間貿易也可能存在,排除A項;材料只是涉及諸侯國爭霸采用經濟手段,并不是強調各諸侯國之間的區(qū)域貿易往來,排除B項;管仲并非商人,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春秋時期商人的社會政治地位是否提升,排除D項。
【錯項分析】
3.【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據材料“春秋時期,卿大夫普遍擁有采邑,并以采邑的收益作為其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至戰(zhàn)國時期,列國逐漸建立官員‘量功受祿’的制度,‘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時期對卿大夫實施采邑制,戰(zhàn)國時期實行俸祿制,且俸祿與功績聯(lián)系起來。因此俸祿制的實施,有利于打擊世襲貴族勢力,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D項正確;戰(zhàn)國時期的俸祿制是“量功受祿”,與土地私有制無直接關系,土地私有制產生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排除A項;規(guī)范政府施政行為,意味著要制定相應監(jiān)察制度,使政府按規(guī)章制度施政,這與俸祿制也無關,排除B項;C項表述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
4.【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本題材料“縣是秦王朝從中央到地方基層一整套國家機器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單位”可知,秦朝利用郡縣制實現(xiàn)了對于地方的控制,縣代表中央政府治理人民,C項正確;專制強調君主權力至高無上,排除A項;材料強調縣的作用,而非地方長官的產生,排除B項;材料強調縣的職能,不屬于考核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
5.【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中的圖片信息可知城市酒業(yè)買賣活動頻繁,這反映出城市經濟得到發(fā)展,城市經濟功能增強,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受到壓抑,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政府,無法體現(xiàn)政府強化了市場管理,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而可知,重農抑商政策并未廢除,此說法不符合歷史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
6.【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東漢茍悅所撰《漢紀》,開創(chuàng)了編年斷代史體例,繼承了《漢書》的斷代史的編寫方法,有開創(chuàng)了編年體的體例,表明東漢時期歷史學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D項正確;孔子作《春秋》,儒學與史學開始結合,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xiàn)史書修撰主體趨向多元化,排除B項;材料強調歷史學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未涉及不同流派,排除C項。故選D項。
7.【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時期(中國)。從材料看,東晉時期門閥政治“‘共’天下是這一時期的主流,‘爭’天下只是個別的特殊現(xiàn)象,且為整個門閥集團所不容”,表明門閥政治有利于實現(xiàn)東晉政局的相對穩(wěn)定,并維系著東晉政權的統(tǒng)治,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門閥士族在統(tǒng)治秩序上的作用,沒有涉及其對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士族之間的矛盾,排除B項;門閥政治沒有推動社會的長治久安,東晉后被劉宋取代,排除C項。故選D項。
8.【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從兩張圖的變化可以看出,從“十道”到“十五道”,反映出中央對地方的監(jiān)察更加細化,監(jiān)察力度不斷加強,A項正確。“道”在唐代是監(jiān)察區(qū),不是行政區(qū),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經濟發(fā)展狀況,并且南宋時江南地區(qū)經濟才超過北方,排除C項;藩鎮(zhèn)割據“開始”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
9.【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政府任用了大量少數民族和域外民族人員,這反映出唐政府奉行開放包容的統(tǒng)治策略,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唐政府用人不拘一格,且少數民族是相對于漢族而言的,但材料中還涉及其他國家,排除A項;材料不僅涉及邊疆民族,還涉及域外民族,且材料不涉及對邊疆地區(qū)的社會和制度改造,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國家疆域的變化情況,排除D項。
【方法總結】反映、體現(xiàn)型選擇題
題型特點:此類選擇題一般是在題干中用“反映”“體現(xiàn)”設問,也有個別題目在選項中用“反映”“體現(xiàn)”承接題干設問。其設問的標志性詞語有“反映了”“體現(xiàn)了”“反映出”“揭示”等?!胺从场倍嘤糜谖淖植牧闲瓦x擇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理解;“體現(xiàn)”多用于結論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獲取歷史結論或尋找支撐題干結論的能力。
解題策略:
1.“反映”就是從現(xiàn)象透視到“本質”或者揭示其“特點”,而本質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層面、抽象到規(guī)律層次、總結到獨一無二的特點。所以,既然是“反映”,就不要用現(xiàn)象來“反映”現(xiàn)象。
2.終極技法:反映類題目正確選項是材料的原因,材料是正確選項的表現(xiàn)形式(外現(xiàn)象),解題時可找出題干主旨“誰干了啥?”然后用因果關系套進法去解題,即看正確項與材料主旨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10.【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中國)。據本題材料“在禮部貢院南門標示出需要回避的親族名單……參加由吏部考功員外郎單獨為其主持的考試”可知,唐宋科舉制度針對官員親族單獨安排考試,這有利于避免對官員親族的包庇,凸顯了科舉制度的公正性,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的特權遭到否決,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xiàn)科考門檻的提高,排除B項;“別頭試”沒有涉及確立科舉考試權威,排除C項。故選D項。
11.【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題意可知,三省六部制下詔令的草擬和發(fā)布最終都要經由皇帝同意,加蓋皇帝的印璽,這說明三省六部制最終還是為了強化皇權專制,B項正確;三省六部制屬于中央中樞機構,和加強中央集權無關,排除A項;三省六部制最終還是為皇權服務的,C項說法過于夸張,排除C項;材料說明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專制皇權的加強,D項內容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2.【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五代十國時期。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后周世宗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消除五代弊病,增強實力,為北宋建立奠定基礎,C項正確;這些舉措不能完全消除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弊端,排除A項;材料涉及政治、經濟、司法等方面的內容,與土地兼并問題無關,排除B項;“后周的統(tǒng)治得以長治久安”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3.【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兩宋時期(中國)。據材料數據和所學可知,宋朝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wěn)定的措施,尤其是為分散機構權力,機構設置重疊,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也不斷膨脹,A項正確。鄉(xiāng)村基層治理人員不屬于官僚,排除B項;南宋偏安于南方,統(tǒng)治范圍日益縮小,排除C項;世家大族蔭襲嚴重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
14.【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王安石變法“設發(fā)運使,總管東南六路財賦,同時主管茶、鹽、酒、礬稅收”“大量裁減州郡役人,以及額外奉應官員的種種陋規(guī)”“官吏對農業(yè)耕作技術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見’”等,體現(xiàn)了重視官員的作用,反映了王安石變法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B項正確;A項中“杜絕了”的表述過于夸大化,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C項中“損害”的表述與表中“大量裁減州郡役人,以及額外奉應官員的種種陋規(guī)”“官吏對農業(yè)耕作技術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見’,凡有功者,給予一定獎勵”等信息不符,排除C項;材料反映出王安石變法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未提及王安石變法是否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排除D項。故選B項。
15.【答案】B
【詳解】據題意可知,澶淵之盟之后,北宋官方對遼的稱呼發(fā)生了變化,說明北宋君臣在意識上給予遼以平等地位,傳統(tǒng)的夷夏觀念有所變化,B項正確;“擺脫了”的說法過于夸張,當時北宋依然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排除A項;北宋是在稱呼上給予遼一定的平等地位,但并不能據此說明宋遼政治地位平等,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對遼稱呼的變化,并不能體現(xiàn)遼的經濟軍事優(yōu)勢,排除D項。
16.【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出自北宋的張載,它體現(xiàn)了士大夫階層對于社會、國家和文化傳承的歷史責任感,與范仲淹和王安石的精神高度契合,C項正確;“本來面目,即吾圣門所謂良知”出自明朝的王陽明,與本題時空不符,排除A項;“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出自明末清初的顧炎武,與本題時空不符,排除B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南宋末年的文天祥,與本題時空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7.【答案】(1)實質: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影響:①實現(xiàn)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②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③對后世影響深遠,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特點:管轄區(qū)域大;權力大但受中央節(jié)制。
積極影響: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詳解】(1)本題是概括分析材料題。時空是:秦(中國)。實質:根據材料“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實質是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影響:根據材料“官僚制是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制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實現(xiàn)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根據材料“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舊貴族、新貴族,還是新興的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然后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與者”,可得出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對后世影響深遠,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本題是概括分析材料題。時空是:元(中國)。特點:根據材料“大部分行省的轄區(qū)包括今天的二到三個省,遠遠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級地方行政區(qū)”,可得出管轄區(qū)域大;根據材料“行省于地方事務,凡軍、政、財權無所不統(tǒng),與宋朝分割地方權力的制度明顯有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權力大但受中央節(jié)制。
積極影響:根據材料“行省于地方事務,凡軍、政、財權無所不統(tǒng),與宋朝分割地方權力的制度明顯有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行省制度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18.【答案】(1)時代背景: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國家經濟實力的強盛;民族交融的增強;中外交往范圍擴大;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
(2)原因:繼承前代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吸收外來文學藝術精華;超越前人的創(chuàng)造力。貢獻:示例:孫思邈著《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yī)藥學成果,且有許多創(chuàng)新;唐高宗時編修《唐新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兩漢(中國)。時代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相關人物做出歷史貢獻可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中外交往和思想的角度進行論述,如: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國家經濟實力的強盛;民族交融的增強;中外交往范圍擴大;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
(2)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隋唐時期(中國)。原因:根據材料“隋唐兩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繼承了商周秦漢以來中國古代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可得出繼承前代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根據材料“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匯了外來文化的新鮮養(yǎng)料”,可得出吸收外來文學藝術精華;根據材料“超越前人的創(chuàng)造造就了當時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可得出超越前人的創(chuàng)造力。貢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醫(yī)學的角度進行論述,如:孫思邈著《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yī)藥學成果,且有許多創(chuàng)新及唐高宗時編修《唐新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19.【答案】(1)變化:賦稅總額不斷增加:商業(yè)稅收不斷增加;商業(yè)稅收逐漸超過農業(yè)稅收。(任答兩點)貨幣新變化:出現(xiàn)紙幣——交子。
(2)社會變化:政府對社會的控制松弛;門第觀念淡化(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人身依附關系減弱;(任答3點)根本原因: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3)關系:經濟發(fā)展是社會變遷的基礎,社會變遷反映經濟發(fā)展。
【詳解】(1)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
變化:從材料中的賦稅總額來看,賦稅總額不斷增加:從材料中商業(yè)稅收來看,商業(yè)稅收不斷增加;從材料中的商業(yè)稅和農業(yè)稅的對比來看,商業(yè)稅收逐漸超過農業(yè)稅收。
貨幣新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受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宋朝出現(xiàn)紙幣——交子。
(2)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
社會變化:根據材料“宋朝政府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yè),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也前代更為松弛”和所學知識可知,可從政府對社會的控制松弛、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及人身依附關系減弱等角度進行分析。
根本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社會變化的根源在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3)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
關系: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經濟發(fā)展同社會變動之間的關系,即經濟發(fā)展是社會變遷的基礎,社會變遷反映經濟發(fā)展。
20.【答案】示例:論題: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并非偶然,而是適應了不同歷史時期國家統(tǒng)治和治理的需要。闡述:秦漢時期,國家統(tǒng)一、需要大量有才能的官員來治理國家。漢朝察舉制應運而生,察舉制的實行,為國家選拔了一批德才兼?zhèn)涞墓賳T,如董仲舒、晁錯等,適應了當時國家統(tǒng)治和治理的需要。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戰(zhàn)亂頻繁,察舉制難以實行。同時,門閥士族崛起,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占據主導地位,掌握了選官大權。在這種背景下,九品中正制產生,它由中正官根據家世、品德、才能等方面對人才進行評定,分為九個等級,作為官員選拔的依據。九品中正制的出現(xiàn),為國家在戰(zhàn)亂時期選拔人才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和方式,適應了當時政治格局的變化,為曹魏政權的建立和穩(wěn)定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隋唐時期,國家統(tǒng)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同時,門閥士族逐漸衰落,庶族地主勢力崛起,他們要求參與政治,分享政治權力??婆e制在這種背景下產生,它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不論出身、貧富,只要有才能就有機會為官。科舉制的實行,打破了門閥士族的壟斷,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為國家選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員,如房玄齡、杜如晦等??婆e制強調才能和學識,注重個人的努力和奮斗,適應了當時國家統(tǒng)治和治理的需要。綜上所述,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選官制度不斷完善,選拔人才的標準也從品德和才能逐漸轉變?yōu)椴拍芎蛯W識。這些選官制度的實行,為國家選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員,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解讀材料,材料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fā)展歷程。根據材料“中國古代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這一演進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一種使演進成為必然現(xiàn)象的內在邏輯,即由古代中國的國家統(tǒng)治和治理所決定”可擬論題為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并非偶然,而是適應了不同歷史時期國家統(tǒng)治和治理的需要。其次,圍繞所擬論題,列舉史實進行論證,如秦漢時期國家統(tǒng)一、需要大量有才能的官員來治理國家。漢朝察舉制應運而生,察舉制的實行,為國家選拔了一批德才兼?zhèn)涞墓賳T,如董仲舒、晁錯等,適應了當時國家統(tǒng)治和治理的需要。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戰(zhàn)亂頻繁,察舉制難以實行。同時,門閥士族崛起,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占據主導地位,掌握了選官大權。在這種背景下,九品中正制產生,它由中正官根據家世、品德、才能等方面對人才進行評定,分為九個等級,作為官員選拔的依據。九品中正制的出現(xiàn),為國家在戰(zhàn)亂時期選拔人才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和方式,適應了當時政治格局的變化,為曹魏政權的建立和穩(wěn)定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隋唐時期,國家統(tǒng)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同時,門閥士族逐漸衰落,庶族地主勢力崛起,他們要求參與政治,分享政治權力??婆e制在這種背景下產生,它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不論出身、貧富,只要有才能就有機會為官??婆e制的實行,打破了門閥士族的壟斷,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為國家選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員,如房玄齡、杜如晦等。科舉制強調才能和學識,注重個人的努力和奮斗,適應了當時國家統(tǒng)治和治理的需要。最后總結,綜上所述,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選官制度不斷完善,選拔人才的標準也從品德和才能逐漸轉變?yōu)椴拍芎蛯W識。這些選官制度的實行,為國家選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員,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民族/地域
西域

鮮卑
突厥

靺鞨
高麗
吐蕃
于闐
疏勒
黨項
人數
2
1
34
15
3
3
9
2
1
1
1
民族/地域
西羌
契丹
安西

鐵勒
安息
回紇
柳城胡
沙陀
日本
印度
人數
1
9
1
3
7
1
8
7
3
1
1
時間
北宋初
(960年)
景德
(1004-1007年)
皇佑
(1049-1053年)
南宋慶元
(1195—1201年)
職數(人)
五千
一萬多
兩萬多
四萬余
舉措
概要
均輸法
設發(fā)運使,總管東南六路財賦,同時主管茶、鹽、酒、礬稅收
募役法
(免役法)
大量裁減州郡役人,以及額外奉應官員的種種陋規(guī)
農田水利法
官吏對農業(yè)耕作技術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見”,凡有功者,給予一定獎勵
A.擺脫了傳統(tǒng)觀念影響
B.夷夏觀念有一定轉變
C.宋遼平等的政治地位
D.遼朝經濟軍事的優(yōu)勢
時間
賦稅總額
農業(yè)稅
商業(yè)稅
宋太宗治道三年(公元997年)
約3559萬貫
2321萬貫
1238萬貫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
約5698萬貫
2762萬貫
2936萬貫
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
約7070萬貫
2162萬貫
4911萬貫
A項
材料內容屬于政府行為,并非貴族對諸侯國間的貿易壟斷
B項
此項為易錯選項。區(qū)域貿易包括政府貿易和民間貿易,材料內容屬于政府貿易,目的是為稱霸
D項
材料并未涉及商人社會政治地位的提升

相關試卷

2024-2025學年度江西省臨川第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度江西省臨川第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4-2025學年度江西省樟樹中學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度江西省樟樹中學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共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4-2025學年度江西省樟樹中學高一上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度江西省樟樹中學高一上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2024-2025學年度江西省部分高中(贛州市贛縣區(qū)實驗學校高中部)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聯(lián)考歷史試卷(解析版)

2024-2025學年度江西省部分高中(贛州市贛縣區(qū)實驗學校高中部)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聯(lián)考歷史試卷(解析版)

2024-2025學年度江西省豐城中學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

2024-2025學年度江西省豐城中學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

江西省贛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江西省贛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江西省贛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

江西省贛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期中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