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特征
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隨著人類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地域,人類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原因、途徑及影響,均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1.古代:自從人類產生,便有了文化。從文化起源看,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從地域發(fā)展看,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古代游牧民族遷徙的特征及農耕文明帝國的出現,導致人類出現了人群遷徙、商貿往來、暴力戰(zhàn)爭等社會現象,這些均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當時已通過開辦官私學校、印刷書籍、興辦圖博館藏、收藏文物等方式進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2.近代:伴隨著人類從分散走向整體的歷史進程,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與之共振起伏。歐美列強憑借工業(yè)優(yōu)勢進行的殖民擴張,使全球貿易網在和平交往和暴力沖突下的碰撞中逐漸形成。這種交往和碰撞,雖然使人類文化面臨斷裂、毀壞等危機,但客觀上也為不同文化的融合和調適提供了契機。近代大學教育的發(fā)展、金屬活字印刷的出現、圖博館藏的普及、文化遺產立法的出現等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3.現代:隨著全球化時代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從內容到方式、從規(guī)模到速度都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異域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化、各種文化載體的公眾化、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化成為全球化視野下眾多國家處理文化交流與傳播關系的主潮流。
第42講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知識排查教材深化
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1.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歷程
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1)重視以人為本,推崇民本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鬃犹岢叭省?主張“仁者愛人”。
②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鬃右蠼y(tǒng)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孟子提出“仁政”說,主張“民貴君輕”。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認為“道法自然”。
②荀子提出“天行有?!薄爸铺烀弥钡乃枷?。
(3)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
(4)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
①周朝統(tǒng)治者主張“明德”“敬德”。
②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墨子主張“尚賢”,孟子主張“尊賢”。
(5)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①《周易》中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②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主張“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6)主張和而不同
①太史伯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②孔子、孟子提出“和為貴”等思想。
3.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特點
①本土性:本國風情,地域特征。
②多樣性: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
③包容性:博采眾長,兼收并蓄。
④凝聚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
⑤連續(xù)性:綿延不絕,傳承至今。
(2)價值
①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②體現價值標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③維護著中國團結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
(1)佛教傳入
(2)西學東漸
2.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對亞洲的影響
(2)對歐洲的影響
啟思導學1.在古代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別派學說的幾次大發(fā)展分別是什么?
情境體驗1.史料生活情境
根據以上兩幅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特點及背景。
情境體驗2.社會生活情境
從以上圖片你能看出其中蘊含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什么內涵?你還能舉出哪些蘊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社會生活現象?
啟思導學2.你知道“天地君親師”到“天地國親師”的變化緣由嗎?
拓展提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糟粕的主要表現
(1)精華:仁、中庸;仁政、民本、德治;剛健自強,刻苦、勤勞,進取精神;注重道德、團結、誠信、氣節(jié)等民族精神;見義忘利,見危授命;注重社會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等。
(2)糟粕:維護專制的綱常禮教;壓抑人性,“存天理,滅人欲”;摧殘婦女的“三從四德”,纏足,一夫多妻等;扼殺創(chuàng)造性的“八股取士”;宣傳迷信,培養(yǎng)愚忠愚孝的封建意識等。
情境體驗3.圖片學習情景
你認為以上兩幅圖片,各自如何體現了中華文化在交流中得以發(fā)展?
啟思導學3.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成功入選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網絡上引起熱烈討論。你認為應如何看待這一事件?
圖示解史近代前期的“西學東漸”
主題探究能力提升
主題一 中華文化的內涵和特點
探究時空觀念——中華文化的內涵
材料一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br>——《荀子》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br>——《孟子》
材料二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探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其體現了什么思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出現的原因。
(2)結合材料二,你如何理解人生的“三種之境界”?
【認知深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內涵
1.核心思想理念:主要有天人之學、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厚德載物、以民為本、仁者愛人、尊師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異、天下大同等。
2.中華傳統(tǒng)美德:應從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群體的關系三個方面來把握,具體有以下十大傳統(tǒng)美德: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禮、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正、篤實寬厚、勇毅力行。
3.中華人文精神:核心是以人為本,具體講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1)在處世方式上,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2)在教化思想上,主張“文以載道、以文化人”;
(3)在美學追求上,要求“形神兼?zhèn)?、情景交融?
(4)在生活理念上,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
主題二 中華文化的交流互鑒
探究1歷史解釋——唐文化圈的成因探討
材料一 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為構成國家的主要民族,采用軍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種種形式,對領域外的其他民族國家,建立一種君臣關系。
——日本學者
材料二 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為先進的文化國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著周邊國家。這里既包含著先進國家向后進的周邊國家傳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邊國家對先進文化的向心力,這種向心力的產生,不是由于采用軍事的、政策的高壓手段,而是由于彼此之間文化的明顯差距。
——中國學者
探究(1)根據材料,指出上述兩種關于“唐文化圈”成因的觀點的核心區(qū)別。
(2)你認為哪一觀點正確?結合史實加以說明。
探究2唯物史觀——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省思
材料一 在杜亞泉的中西文化調和論中,他經歷了從以借鑒西方為重,到以中國固有文化為主的變化。這一變化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惡果所導致,同時也與西方的學說、主義在中國實踐頻遭挫折密不可分。
——摘編自陳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背景下的杜亞泉》
材料二 不少德國學者對儒學的態(tài)度頗為矛盾,或者說,他們是以一分為二的態(tài)度看待孔子及儒家學說的;一方面,他們預感到西方技術文明在表面的繁榮之下其實孕育著深刻的危機,認為儒家的道德學說確實能夠為西方提供一些有益的補充;然而另一方面,儒家學說“貧乏”的哲學和宗教內涵卻讓他們始終無法認同,而且,在審視了中國自近代以來落后、動亂的社會現實之后,他們又開始質疑儒家思想是否具有促進中國現代化的能力。
——摘編自方厚升《辜鴻銘與德國》
探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學者杜亞泉的中西文化調和論的變化,并加以說明。
(2)根據材料二,指出德國學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及原因。
【認知深化】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
1.豐富世界文明內涵,促進文化多元發(fā)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融合性的特質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鮮活的創(chuàng)造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從而為世界文明多樣化發(fā)展貢獻中國力量。
2.輻射其他國家文化,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1)對“東亞文化圈”的影響
受地域、種族、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東亞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其構成要素主要有漢字、儒學、律令制度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
(2)對世界其他文化的影響
①物質文明: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產品自古以來就為西方各國人民所喜愛。火藥、羅盤針、紙幣和活字印刷術等,通過蒙古人和阿拉伯人等先后傳到西方,為西方的近代文明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而且還是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源頭。
②思想意識:中國的倫理哲學、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啟蒙運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中國科舉制度的公平性、開放性,對歐美的考試制度和文官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出現的歐洲文化危機,使不少知識分子再次把目光轉向東方,希望在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中找到克服歐洲文化危機的辦法。
縱聯橫合思維升華
一、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的外傳及作用
二、中國古代和近代的兩次“西學東漸”
1.概述:“西學東漸”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西方學術思想的傳入。
2.表現
(1)第一次:明末清初耶穌會傳教士傳入西方大量科技,被中國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但在思想上基本沒有受到影響。
(2)第二次:19世紀中葉前后,受兩次鴉片戰(zhàn)爭刺激,地主階級抵抗派和洋務派先后向西方學習,但只關注先進軍事科技及器械之術,尚未涉及政治制度及思想。19世紀70年代以后,伴隨洋務運動弊端暴露,早期維新派和康梁維新派向西方學習重點從科技轉移到政治制度。
3.特點:以來華西人、出洋華人、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為媒介;以中國的通商口岸作為重要窗口;西方人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大量傳入中國,對中國各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4.影響:中國思想近代化開始起步,學習層次出現了由“器物”到“制度”層面過渡的跡象。
真題實戰(zhàn)模擬演練
真題實戰(zhàn)
1.(2020山東卷,1)戰(zhàn)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 )

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B.衡量道德修養(yǎng)的標準
C.統(tǒng)治階層的行為規(guī)范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
名師點評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近年來一直是高考的熱點,本題以孟子、韓非關于“義”與社會倫理秩序的關系為切入點,回答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的社會價值,從而有利于增強考生的文化認同意識。
2.(2019海南卷,1)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表明孔子( )
A.主張嚴格社會等級B.重視社會道德構建
C.認同社會貧富分化D.反對百姓追求富裕
3.(2019全國Ⅱ卷,25)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國勢力強大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xù)
C.現實統(tǒng)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核心價值儒家、道家、佛家一起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支柱。本題以漢代道家和儒家學說兼收并蓄的特點入手,考查了文化的包容性為現實政治服務的特點。而這正是要讓考生認識到,在當今東西方大融合的時代,只有堅持包容性的立場,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同時積極汲取西方文化長處,才能有利地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yè)。
4.(2019海南卷,7)1863年,有官員上奏清廷:“聞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兩國,學習制造船炮、鉛藥及一切軍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學習制造船炮等法,我國家亦宜行之。”據此可知,該官員( )
A.主張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
B.認為西方長技值得學習
C.敦促清政府學習日本政體
D.意識到洋務運動的局限
模擬演練
1.(2021四川綿陽質檢)在孔子以前,“君子”專指貴族男子。而孔子卻為它賦予了新的意義,比如忠誠、守信、仁慈、堅定等。這表明孔子的思想( )
A.具有階級色彩B.追求標新立異
C.蘊含立德意識D.體現有教無類
2.(2021北京朝陽期中)漢朝以前,端午節(jié)習俗主題為祈福禳災。南北朝時期,荊楚地區(qū)已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楚屈原投汨羅日”的活動。唐代,競渡成為規(guī)模盛大的祈福和娛樂活動,唐詩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國人哀……標隨綠云動,船逆清波來”。據此可知( )
A.龍舟競渡源于漢朝紀念屈原的活動
B.唐代社會有推崇競爭與力量的風尚
C.荊楚文化發(fā)展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
D.端午節(jié)習俗演變豐富傳統(tǒng)文化內涵
3.(2021河南豫北名校質檢)雖孔子提出“祖述堯舜,憲章(效法)文武”,但其學說具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學派總能迎合整個封建時代各個時期的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來。這表明( )
A.孔子維護嚴格的等級秩序
B.儒學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
C.儒家提倡和諧的人際關系
D.行政組織思想要以人為本
4.(2021遼寧阜新質檢)表格所示史實反映出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是( )
A.文化繁榮,世界領先B.交通發(fā)達,縱觀歐亞
C.雙向交流,兼容并蓄D.國力強盛,威震四海
5.英國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認為:四大發(fā)明對于徹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與古代及中世紀劃分開來,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響或任何征服的偉業(yè)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意在說明四大發(fā)明( )
A.促進西歐近代化進程B.標志西歐近代史的開端
C.導致宗教信仰的弱化D.成為新航路開辟的根源
第十六單元 文化交流與傳播
第42講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知識排查·教材深化
啟思導學1提示第一次是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將儒家和法家相結合,提出禮法并施,以禮教為主的主張;第二次是西漢的董仲舒,將儒家思想與道、法、陰陽的各家學說相融合,提出了以“春秋大一統(tǒng)”“天人感應”為主要主張的新儒學;第三次是宋明時期的朱熹和王守仁等人,將儒家思想與佛道思想相融合,提出并發(fā)展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將儒學發(fā)展到哲學化階段。
情境體驗1提示特點:強調修身,重視德育;注重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綱常倫理色彩鮮明;強調勤儉教育;以家訓的形式歷代傳承。
背景:農耕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的影響;理學深入人心;科舉制度的影響;士大夫階層的推動等。
情境體驗2提示(1)內涵:祭孔大典——文化認同;
《我的中國心》——愛國情。
(2)舉例
①節(jié)日:清明節(jié)——尊祖敬宗,家族、民族認同;端午節(jié)——憂國憂民;中秋節(jié)——團圓和睦。
②建筑:四合院——團圓,和諧有序;“家合萬事興”門匾——和;山西臨汾堯廟、陜西西安黃帝陵——民族認同;北京社稷壇——農本、民本觀念。
③歌曲:《十五的月亮》——家國情懷,社會擔當;《一封家書》——孝敬父母;《七子之歌》——渴望國家統(tǒng)一。
啟思導學2提示“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儒家祭祀的對象,充分地表現出儒教民眾對天地的感恩、對君師的尊重、對長輩的懷念之情。民國后,我國君主制度廢除,民間遂將君字改為“國”字,成為“天地國親師”。
情境體驗3提示云岡石窟露天大佛:袒胸露肩、高鼻大耳的形象,實際上反映了印度及中亞佛教的造像藝術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
利瑪竇與徐光啟:圖中的利瑪竇身穿漢族服裝,體現了古代“西學東漸”過程中西方傳教士通過順應中國習俗進行傳教的特點。
啟思導學3提示無形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被別國認同,一方面反映了歷史上朝鮮受中華文化影響巨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今社會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彼此之間文化交流互鑒的多樣化;同時也應明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在對待祖先創(chuàng)造的文化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或他國文化時,應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
主題探究·能力提升
主題一
探究提示(1)思想:民本思想。
原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的發(fā)展,勞動者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作用日益凸顯;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統(tǒng)治者意識到人民對爭霸與統(tǒng)治的重要性。
(2)第一步確立志向和目標;第二步努力探索和追求;第三步實現理想和愿望。深層次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本意蘊。
主題二
探究1提示(1)區(qū)別:是強制還是吸引。
(2)中國學者的觀點正確。如中國高僧鑒真六次東渡,終于到達日本傳播佛教;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并仿效唐制進行大化改新;學習漢字創(chuàng)作日本文字;社會生活崇尚唐風等。
探究2提示(1)變化:杜亞泉的中西文化調和論,經歷了從以借鑒西方為主到以中國固有文化為主的變化。
說明: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反思;西方思想在中國的實踐屢遭挫折。
(2)態(tài)度:認可中國儒家的道德學說,不認同其“貧乏”的哲學和宗教內涵。
原因: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歐洲文化的內涵有差異,而且在近代并未使中國由弱變強,實現現代化。
真題實戰(zhàn)·模擬演練
真題實戰(zhàn)
1.D 本題考查百家爭鳴。題干材料分別列舉了孟子與韓非關于“義”的主張,共同點是都認為“義”體現了君臣“上下”關系,起到維護等級秩序的作用,故D項正確。材料論證的是君臣關系,不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央集權不符合題意,故A項錯誤;材料涉及的是君臣等級秩序而不是道德要求,故B項錯誤;“義”更多地體現的是上級對下級的要求,并非局限于統(tǒng)治階層,故C項錯誤。
2.B 解題關鍵是理解材料內涵。材料“君子喻于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說明孔子強調道德,鄙視無道德的富貴,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主要論述了道德而不是等級,排除A項。孔子否定的是無道德的富貴而不是認同貧富分化,排除C項。材料“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說明孔子否定無道德的富貴而不是反對富裕,排除D項。
3.C 本題考查漢代學術思想發(fā)展的原因。漢初,道家雜采各派思想精華,形成黃老之學,滿足了統(tǒng)治階級休養(yǎng)生息的需要,而西漢中期,董仲舒雜采各派思想精華,形成新儒學,滿足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其共同點都是為滿足現實統(tǒng)治需要而主動兼容各種思想,故C項正確;西漢中期,王國問題已得到解決,故A項錯誤;題干材料強調了各派思想的融合,故B項錯誤;學術上的兼收并蓄不能表明統(tǒng)治者實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D項錯誤。
4.B 材料“學習制造船炮等法,我國家亦宜行之”說明他認為西方長技值得學習,故選B項;材料主張學習西方技術不是開放通商口岸,排除A項;材料是學習技術不是政體,排除C項;材料主張學習西方技術與洋務派一脈相承,排除D項。
模擬演練
1.C 孔子認為“君子”也代表“忠誠、守信、仁慈、堅定等”,這些都是美德,說明孔子的思想蘊含立德意識,故選C項。題干中的“孔子卻為它賦予了新的意義”說明孔子將“君子”的階級色彩淡化了,排除A項;孔子為“君子”賦予了新的意義,說明孔子思想的豐富性,不能體現其追求標新立異,排除B項;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體現在教育上,題干強調的不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D項。
2.D 材料“南北朝時期,荊楚地區(qū)已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楚屈原投汨羅日’的活動”“唐代,競渡成為規(guī)模盛大的祈福和娛樂活動”體現的是端午節(jié)習俗演變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故選D項;材料沒有體現漢朝紀念屈原的活動,排除A項;B項與材料無關,排除;漢朝以后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排除C項。
3.B 根據材料“儒家學派總能迎合整個封建時代各個時期的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來”,這說明儒家學說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故選B項。材料未體現孔子如何維護等級秩序,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儒家學說的演進特征,沒有涉及提倡和諧的人際關系,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儒家的人本思想,排除D項。
4.C 從表中可看出,唐朝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屬于外來文化的傳播者;唐朝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屬于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因此材料反映出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是雙向交流、兼容并蓄,故選C項。材料中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不能證明唐文化世界領先,排除A項;題干表格沒有強調交通情況,排除B項;題干表格沒有唐朝國力強盛的具體信息,排除D項。
5.A 根據題干“四大發(fā)明對于徹底改造近代世界”可知,培根意在說明四大發(fā)明推動歐洲的近代化,故選A項。標志著西歐近代史開端的是新航路的開辟,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四大發(fā)明傳入歐洲有利于歐洲教育及文化的普及,從而有利于宗教(新教)的傳播,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的根源是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排除D項。
課程標準
熱詞聚焦
(1)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2)從人類文明發(fā)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內涵:以人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家國情懷、崇德尚賢、天下為公、自強不息、和而不同
(2)特點: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xù)性
(3)意義:汲取異邦文化、傳播中華文化
遠古
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
春秋
戰(zhàn)國
①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
②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闡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③“百家爭鳴”局面出現,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源頭
漢朝
董仲舒創(chuàng)立新儒學;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
魏晉
玄學盛行
唐朝
佛學繁榮,傳統(tǒng)儒學受到挑戰(zhàn)
宋代
三教合一,形成理學,以朱熹為代表
傳承

轉折
明清
①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
②康雍乾時期,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也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
鴉片
戰(zhàn)爭后
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
新文化
運動中
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
五四
運動后
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
傳入
兩漢之際
興盛
魏晉南北朝,逐漸同儒道文化相融合
完成
本土化
隋唐時期,禪宗成為主流
融為
一體
宋明時期,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積極
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風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消極
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古代
①明末,利瑪竇等帶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②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會通中西文化
③《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
④17世紀,任命歐洲人湯若望、南懷仁等主持欽天監(jiān)工作
近代
①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②洋務運動時期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譯書機構,開展留學教育
③康有為、梁啟超等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④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⑤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宣傳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后來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重新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
文字
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外傳。在漢字基礎上,朝鮮創(chuàng)造出諺文,日本創(chuàng)造出假名,越南創(chuàng)造出喃字
儒學
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qū)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
佛教
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
制度
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7世紀,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越南的教育體制、科舉制度移植于中國
移民
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鄭和下西洋,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①造紙術推動了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yè)等活動的發(fā)展
②火藥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fā)展,為資產階級戰(zhàn)勝封建主義創(chuàng)造了條件
③指南針促進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④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16—18世紀,孔子思想、儒家經典、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相繼傳入歐洲


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
素養(yǎng)感悟歷史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了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思想理念,倡導了合理的人生價值觀,培育了積極的人格境界論,體現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必會受到世界的普遍關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可以幫助國人認識祖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價值,樹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還可為中華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強大有力的精神支撐。
素養(yǎng)感悟唯物史觀——中華文化與外域文化的雙向傳播
文化傳播是一個雙向過程。如中國的絲綢改變了西方人的穿著;而西域的物產、音樂,也改變著中國人的日用習慣和音樂風格。中國的儒學,影響了日本、朝鮮的學術發(fā)展;而南亞的佛教,也沖擊滲透著中國的儒學。文化的雙向傳播,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表現出積極的歷史作用。但歷史上也有許多一度相當發(fā)達的文明,由于與其他地區(qū)存在阻隔,最終衰落甚至滅亡。
發(fā)明
概況
作用
造紙術
公元7世紀東傳到日本;8世紀西傳到中亞,并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促進了各國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尤其是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
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發(fā)明后,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
指南針
12世紀末13世紀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之后又經阿拉伯傳到歐洲
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尤其是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huán)球航行提供了便利條件
火藥
13世紀,火藥傳入阿拉伯,后經阿拉伯傳入西歐
促使戰(zhàn)爭形式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尤其是為歐洲的資產階級戰(zhàn)勝封建貴族提供了銳利的武器
結論: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在中國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反而在西歐促進了其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由此證明科學技術能否發(fā)揮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取決于社會環(huán)境
路線
人物
內容
結果
唐→
天竺
玄奘
西行取經
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
唐→
日本
鑒真
6次東渡
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很大

相關學案

新教材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第十四單元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32講法律與教化學案:

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第十四單元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32講法律與教化學案,共10頁。學案主要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新教材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第十六單元文化交流與傳播第43講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學案:

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第十六單元文化交流與傳播第43講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學案,共14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古代西亞,歐洲文化的形成,南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5屆化學高考一輪復習 第42講 化學工藝流程題 學案:

這是一份2025屆化學高考一輪復習 第42講 化學工藝流程題 學案,共31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備考目標,流程分析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學案 更多

新教材寧陜2024屆高考化學一輪復習學案第7章化學反應的方向限度與速率第42講反應條件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魯科版

新教材寧陜2024屆高考化學一輪復習學案第7章化學反應的方向限度與速率第42講反應條件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魯科版

2024屆高考化學一輪復習專題8第42講水溶液中陌生圖像分點突破能力學案

2024屆高考化學一輪復習專題8第42講水溶液中陌生圖像分點突破能力學案

魯科版高考化學一輪復習第8章第42講滴定曲線和中和滴定的拓展應用課時學案

魯科版高考化學一輪復習第8章第42講滴定曲線和中和滴定的拓展應用課時學案

新高考化學一輪復習精品學案 第7章 第42講 電解池 金屬的腐蝕與防護(含解析)

新高考化學一輪復習精品學案 第7章 第42講 電解池 金屬的腐蝕與防護(含解析)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