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禮、樂是中華文化一對古老的范疇,源于先人處理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方式,后經(jīng)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實踐探索,成為古代中國公共生活秩序與社會生活的根基,繼而逐步發(fā)展為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并成為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儒家禮樂文化主張通過禮儀規(guī)范形成社會秩序,并以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疏導民情、教化民眾。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禮樂文化在不同時代發(fā)展中彰顯著深刻的人生智慧,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文化理念,由此詮釋了儒家禮樂文化的恒常價值。
儒家的“禮”強調(diào)修身,修身需規(guī)范,規(guī)范則需承受相應的不適和痛苦。如何讓修身的過程充滿自覺和持久,這需要“仁、樂”的感染和激發(fā),如孟子所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由此可見,以“仁義”為核心的音樂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觀及儒家的“禮樂文化”,歸根于在“仁”的加持下,將“禮樂”上升為一種道德意趣,更好地指導人的實踐活動。在儒家看來,人不僅要秉持對“仁義”品性的追求,以“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品格涵養(yǎng)自我性情,更要強化自身的社會角色意識,以“殺身成仁”般的責任意識、“仁以為己任”的堅定意識,踐行禮儀規(guī)范和道德操守,保障社會發(fā)展秩序、引領社會道德發(fā)展。因此,與其依據(jù)禮樂文化踐行與時偕行的社會責任,毋寧借助其內(nèi)部蘊藏的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強對主體深層次責任感的培育,從而凝聚道德共識,激發(fā)人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
儒家禮樂文化關注人的現(xiàn)實存在方式,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在時代發(fā)展的浪潮之下,需要以禮樂文化獨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構建主體的社會責任。一方面,要傳承古人的家國情懷,以堅定的理想之志,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引領社會健康風尚,勇?lián)鐣?,推動社會文明的持續(xù)建設;另一方面,要挖掘利用禮樂文化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現(xiàn)實意義,自覺傳承和發(fā)揚華夏民族特有的價值追求、行為倫理等優(yōu)秀文化基因。讓禮樂文化的現(xiàn)代建構不僅立于禮、融于仁、歸于德、成于樂,更要增加“禮樂文化”的話語空間,將其合理嵌入文明社會創(chuàng)建、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等生活各方面,發(fā)掘兩者交融下新的時代力量。
(摘編自郭慶《儒家禮樂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
材料二:
禮樂文化興于三代?!耙笠蛴谙亩Y,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從《周禮》《儀禮》《禮記》的相互印證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周時期以五禮為核心的禮儀制度已經(jīng)非常完備,衣、食、住、行、婚喪、朝聘、祭祀、征伐等方方面面都納入了禮樂制度,無論是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士還是普通百姓,均需依禮行事,以求上下相安、萬民和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公對禮樂文化的整合使禮樂獲得了統(tǒng)一的形制,這對于禮樂文化的流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真正把夏尊“天命”、商信“鬼神”的文化傳統(tǒng)帶入了“明德慎罰”的“禮樂文明”。
夏商周三代已成的禮樂,在春秋時期地位盡失。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失序,在當時的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文化焦慮。在這種文化焦慮的背景下,在禮樂廢弛的現(xiàn)實面前,孔子沒有從禮文化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層面進行損益,而是著力于“人心”,試圖從精神文化的革故鼎新中賦予禮樂文化賡續(xù)發(fā)展的新的生命力,開啟了對中華文化富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創(chuàng)造性文化實踐。
孔子釋仁入禮,提出了內(nèi)仁外禮的倫理模式?!叭省笔侨鍖W最核心的價值理念,既不是先驗的,也不是外在于生命、生活的絕對道德律令,而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主體性人的生命意向活動本身。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因為有“仁”這個儒家的最高價值成為禮樂文化的價值支撐,使得以儀式禮儀為重的禮樂風貌向世俗倫理發(fā)生了轉型。一方面,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禮的基礎上,刪詩書、修禮樂,重新解釋和挖掘禮樂文化的精神意蘊,最終升華了禮樂在天人關系、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蘊含的普遍原則,把禮樂思想中蘊含的以人為本的價值立場、為政以德的價值追求、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規(guī)范昭明于世。另一方面,為人們“循禮”尋找內(nèi)在動因,從而奠定了一整套基于個體生命可感知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命體驗的價值依據(jù)。
禮樂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點始終不離人們現(xiàn)實的、感性的生活圖景,朝聘、鄉(xiāng)射、冠、笄、婚、喪乃至揖讓進退、灑掃庭院都有禮可循,正如朱熹所言“耳聞目見,無非是禮”。正是這種把文化活動融于日常生活中、把個體生存旨趣融入整體性的價值訴求中的文化實踐形態(tài),成就了禮樂文化亦即禮樂生活的規(guī)整有序的生活畫卷,并且從日用不覺的生活實踐的空間維度延展到賡續(xù)不輟的時間維度,成就了獨屬于中國人的禮樂風景。
禮樂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具標識性的文化形態(tài)。對先秦禮樂的現(xiàn)代性反思,不僅是為了凝注禮樂文化的古典余韻,守住一份文化鄉(xiāng)愁,更應寄希望于禮樂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時代文化使命中開出新篇。
(摘編自李焱《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禮樂文化》)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禮樂文化逐漸成為古代中國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在不同時代發(fā)展中彰顯著深刻的人生智慧,當今社會也應對其現(xiàn)實意義進行思考。
B.以禮樂文化獨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構建主體的社會責任,將禮樂文化與文明社會創(chuàng)建相結合,有助于實現(xiàn)儒家禮樂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
C.周公對禮樂文化的整合使禮樂獲得了統(tǒng)一的形制,但三代禮樂在春秋時期地位盡失,孔子進而提出了內(nèi)仁外禮的倫理模式。
D.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沿襲西周時期的禮樂文化,首次制定了禮樂在天人關系、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蘊含的普遍原則。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仁”的加持下,“禮樂”可以更好地指導人的實踐活動,以“仁義”為核心的音樂也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
B.借助禮樂文化內(nèi)部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強對主體深層次責任感的培育,有利于激發(fā)人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
C.西周時期擁有上下相安、萬民和諧的社會景象,原因是當時以五禮為核心的禮儀制度已經(jīng)非常完備。
D.朝聘、鄉(xiāng)射、冠、笄、婚、喪乃至揖讓進退、灑掃庭院都有禮可循,是禮樂文化生活化、世俗化的體現(xiàn)。
3.下列選項能體現(xiàn)“禮樂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的一項是()
A.古代的禮制,過于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差別,具有服從、統(tǒng)一、強制等特點,有很多繁文縟節(jié),如見面、告別時要“三請三辭”。
B.《廣雅》記載:“神農(nóng)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睋?jù)傳,它選擇上等桐木作為材料,而且有尺寸規(guī)制要求。
C.1978年從隨州出土的戰(zhàn)國曾侯乙編鐘改寫了世界音樂史,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D.一些社區(qū)工作者組織舉辦關于禮樂文化的講座和禮儀教育活動,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進鄰里關系,打造和諧社區(qū)。
4.材料二畫橫線處分別引用了孔子及朱熹的話,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效果。
5.將禮樂文化融入現(xiàn)代生活有哪些重要意義?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
寒冷有千百種形式、千百種方法在世界上移動: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馬,在鄉(xiāng)村像一窩猛撲的蝗蟲,在城市則像一把利刃截斷道路,從縫里鉆入沒有暖氣的家中。那天晚上,馬可瓦多家用盡了最后的干柴,裹著大衣的全家人,看著暖爐中逐漸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從他們嘴里升起云霧,再沒有人說話,云霧代替他們發(fā)言:太太吐出長長的云霧仿佛在嘆氣,小孩們好像專心一意地吹著肥皂泡泡,而馬可瓦多則一停一頓地朝著空中噴著云霧,好像噴發(fā)轉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馬可瓦多決定了:“我去找柴火,說不定能找到?!彼趭A克和襯衫間塞進了四五張報紙,以作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齒鋸,在家人充滿希望的目光的跟隨下,深夜走出門,每走一步就發(fā)出紙的響聲,而鋸子也不時從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區(qū)里找柴火,說得倒好!馬可瓦多直向夾在兩條馬路中間的一小片公園走去??諢o一人,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禿禿的樹干,一面想著家人正牙齒打顫地等著他……
小米開爾哆嗦著牙齒,讀一本從學校圖書室借回來的童話,書里頭說的是一個木匠的小孩帶著斧頭去森林里砍柴?!斑@才是要去的地方?!毙∶组_爾說,“森林!那里就會有木柴了!”他們從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從來沒見過森林,連從遠處看的經(jīng)驗也沒有。
說到做到,跟兄弟們組織起來:一個人帶斧頭,一個人帶鉤子,一個人帶繩子。跟媽媽說再見后就開始尋找森林。
走在路燈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別的:什么森林,連影子也沒有。他們也遇到過幾個行人,但是不敢問哪兒有森林。他們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見了,而馬路變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們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狀的樹林淹沒了一望無際的平原。它們有極細極細的樹干,或直或斜;當汽車經(jīng)過,車燈照亮時,他們發(fā)現(xiàn)這些扁平而寬闊的樹葉有著奇怪的樣子和顏色。樹枝的形狀是牙膏、臉、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輪胎,遍布的樹葉是字母。
“哦!”小米開爾說,“這就是森林!”
弟弟們則著迷地看著從奇異輪廓中露頭的月亮:“真美……”
小米開爾趕緊提醒他們來這兒的目的:柴火。于是他們砍倒一株黃色迎春花外形的楊樹,劈成碎片后帶回家。
當馬可瓦多帶著少得可憐的潮濕樹枝回家時,發(fā)現(xiàn)暖爐是點燃的。
“你們在哪里拿的?”他驚異地指著剩下的廣告招牌。因為是夾板,柴火燒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說。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這么簡單,而且也的確不錯。要新的柴火,還是學小孩的方法比較好。馬可瓦多又帶著鋸子出門,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點近視,當他騎著摩托在夜間巡邏時應該是要戴眼鏡的;但他對誰都沒說自己近視,怕因此影響他的前途。
那天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說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廣告招牌,便騎車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樣地張牙舞爪的樹木陪著他轉動,近視眼的阿斯托弗細細察看。在摩托車燈的照明下,撞見一個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塊招牌上。阿斯托弗剎住車:“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馬上給我跳下來!”那個人動也不動,向他吐舌頭。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塊乳酪廣告,畫了一個胖小孩在舔舌頭。“當然,當然?!卑⑺雇懈フf,并快速離開。
過了一會兒,在一塊巨大招牌的陰影中,照到一張驚駭?shù)哪?。“站??!別想跑!”但沒有人跑:那是一張痛苦的面像,因為有一只腳不舒服?!芭?,對不起。”阿斯托弗說完后就一溜煙跑掉了。
治偏頭痛藥片的廣告畫的是一個巨大的人頭,因痛楚用手遮著眼睛。阿斯托弗經(jīng)過,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鋸子切下一塊的馬可瓦多。因強光而眼花,馬可瓦多蜷縮著靜止不動,抓住大頭上的耳朵,鋸子則已經(jīng)切到額頭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過后說:“喔,對,斯達巴藥片!這個廣告做得好!新發(fā)現(xiàn)!那個帶著鋸子的倒霉鬼說明偏頭痛會把人的腦袋切成兩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滿意地離開了。
四周那么安靜而寒冷。馬可瓦多松了一口氣,在不太舒適的支架上重新調(diào)整位置,繼續(xù)他的工作。
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鋸子切割木頭低沉的嘎嘎聲遠遠傳送開來。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通過排比和一系列比喻,生動地表現(xiàn)了寒冷來勢洶洶、無孔不入,給人以強大的壓迫感。
B.小米開爾從童話書中獲得靈感,做出去森林里砍柴的決定,這一細節(jié)十分符合其兒童的身份,也使情節(jié)展開合理化。
C.小孩們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并看到樹枝的形狀是牙膏、臉、乳酪等,表明孩子們極富想象力,體現(xiàn)了城市綠化對兒童的關切。
D.“馬可瓦多蜷縮著靜止不動,抓住大頭上的耳朵,鋸子則已經(jīng)切到額頭中央”,這幅畫面看似滑稽,但實則蘊含著作者對馬可瓦多的同情。
7.關于警察阿斯托弗“近視”的相關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他身為巡警,故意對人隱瞞自己“近視”的真相,怕因此影響他的前途。
B.他近視卻不佩戴眼鏡,為下文他無法看清蜷縮的馬可瓦多的情節(jié)做了鋪墊。
C.他在巡邏過程中,自言自語,語言幽默風趣,說明他對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
D.作者通過這一情節(jié)設置和人物形象刻畫,諷刺了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
8.這篇小說在荒誕中蘊藏著真實。請結合文本,從“真實”的角度作簡要分析。
9.小說的結尾十分精妙,請簡要賞析。
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jīng),而令行為上。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夫夏商之衰也,不變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襲而王。故圣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節(jié)選自《淮南子·汜論訓》)
材料二:
梁嘗有疑獄,群臣半以為當罪,半以為無罪。梁王曰:“陶之朱叟,以布衣而富侔國,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問之。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當獄。雖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徑相如也,其澤相如也,然其價,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蓖踉唬骸皬脚c色澤皆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側而視之,其一者厚倍之,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獄疑則從去,賞疑則從與,梁國大悅。墻薄亟壞繒薄亟裂夫薄而可以曠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國畜民施政教也,臣竊以為厚之而可耳。
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入問曰:“王安得此疾也?”王曰:“我食寒菹而得蛭,念譴之而不行其罪,是法廢而威不立也;譴而行其誅,則庖宰監(jiān)食者,法皆當死,心又不忍也。故吾恐蛭之見也,因遂吞之?!绷钜芟侔荻R曰:“臣聞天道無親,唯德是輔。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為傷。”是昔也,惠王心腹之積皆愈。
鄒穆公食不眾味,衣不雜采,自刻以廣民,親賢以定國,親民猶子,臣下順從,若手之投心也。故以鄒之細,魯衛(wèi)不敢輕,齊楚不能脅。穆公死,鄒之百姓,若失慈父,四境之鄰于鄒者,士民向方而道哭,琴瑟無音,期年而后始復。故愛出者愛反,福往者福來。
(節(jié)選自《群書治要》)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墻薄亟A壞B繒C薄亟裂D夫薄而可E以曠日F持久者G殆H未有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家里,與《兼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中的“家”意思相同。
B.是以,因此,與《〈老子〉四章》“是以圣人無為”中的“是以”意思相同。
C.安,文中表示疑問,意為“怎么”,與《大學之道》中“靜而后能安”的“安”意思不同。
D.愈,文中指病好、痊愈,與成語“每況愈下”的“愈”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法令要與時俱進,夏和商都是在興盛三代后逐漸衰落,最終因不變法而滅亡。
B.梁國曾有疑難案件,群臣意見不一。朱公以白璧為喻,婉勸梁王要變換角度看問題。
C.楚惠王生病不能進食,令尹知道原因后,稱贊他的所為合乎天道,不會被病所傷。
D.鄒國弱小,但魯、衛(wèi)兩國也不敢輕視它。穆公死后,就連鄰國人也哀悼他。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2)士民向方而道哭,琴瑟無音,期年而后始復。
14.材料一認為,治國以“利民為本”。這在材料二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請簡要說明。
三、古代詩歌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和周廉彥
張耒
天光不動晚云垂,芳草初長襯馬蹄。
新月已生飛鳥外,落霞更在夕陽西。
花開有客時攜酒,門冷無車出畏泥。
修禊洛濱期一醉,天津①春浪綠浮堤。
【注】①天津:指天津橋,跨洛河之上,為洛陽風景名勝。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句與白居易詩“淺草才能沒馬蹄”相似,都在寫景中隱含著詩人的心境。
B.頸聯(lián)富含深意,友人不畏道路泥濘攜酒登門,但詩人因沒有車馬相迎而愧疚。
C.尾聯(lián)詩人向友人發(fā)出邀清,希望在修禊時節(jié)于洛水岸邊同賞春景,共飲美酒。
D.“綠”字化靜為動,“春浪綠浮堤”描摹出天津橋春潮涌動染綠堤岸的景象。
16.本詩頷聯(lián)的景物描寫很有特色,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四、名篇名句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武漢大學的校訓是“自強、弘毅、求是、拓新”。小剛看到“弘毅”兩個字時想起了《論語·泰伯》中的“,”兩句。
(2)中秋之夜,小明和家人一起走到江邊。他抬頭看到天空的一輪滿月,不禁想起了《春江花月夜》中寫出江天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只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的句子:“,。”
(3)小芳最近成績不好,一直悶悶不樂,對學習沒有了信心。你可以用《將進酒》中“,”兩句來勸她要振作精神,充滿自信。
五、語言文字運用(本大題共1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榫卯作為中國傳統(tǒng)木作的一種接合方式,可謂A,考古發(fā)現(xiàn),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時期,就已出現(xiàn)了榫卯結構的木構件。而后幾千年,榫卯結構不斷完善,形成了多個應用、發(fā)展高峰。
在建筑領域,遼代的應縣木塔是榫卵結構應用的典型案例。全塔主體由數(shù)萬個木構件搭建而成,900多年來,歷經(jīng)多次地震卻始終B ,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榫卯結構的設計。在家具領域,明代榫卯家具把中國傳統(tǒng)家具推向發(fā)展頂峰。①在這一時期,②匠人們不斷提高榫卯制作技藝和應用,③制作家具能夠不用一釘一膠,④實現(xiàn)構件合理連接,⑤家具結構科學。
從應縣木塔到美觀實用的家具,幾塊普通的木頭因榫卯變得如此牢靠,原因何在?專家認為,榫卯利用錯位、限位、避讓的設計理念,讓構件柔性組合在一體,達到“牢而不固”的效果。錯位,簡單理解就是留間隙。很多人認為榫卯( 甲 ),實則不然。榫與卯之間都存在一定間隙,有一定的靈活性。榫卯間隙讓建筑連接的節(jié)點如同彈簧一樣,能夠發(fā)生一定的形變。盡管看似因搖晃產(chǎn)生了結構變形,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搖而不倒”。限位,可以理解為( 乙 )。榫卯通過榫與卯形狀的恰當組合、銷和銷孔的運用,限制了構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動。避讓是指榫卯構件彼此避讓,不在一個交點相遇,不影響家具的美觀和堅實。在數(shù)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榫卯結構逐漸應用于不同材質(zhì),也形成了不同結構形式。但無論是何種材質(zhì)與形式,本質(zhì)上都是“錯位、限位、避讓”理念的體現(xiàn)。榫卯結構在一凹一凸之間,看似矛盾實則互補對方之缺,可以達到巧妙的平衡,這其實就是中國“和”的思想體現(xiàn)。
18.文中第三段中加點的“如同”,如果替換為“好像”,雖都能保持基本的比喻意義,但在表達效果上存在一定差異,請簡要比較。
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0.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21.請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2.文中畫波浪線的“牢而不固”,有人說自相矛盾,有人說表述恰當。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
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電腦、手機等文字錄入設備廣泛運用,漢字的書寫演變成為簡單程序和口令。有人產(chǎn)生疑問:有了輸入法,我們還有必要花氣力去書寫這些方方正正的漢字嗎?
這段文字引出的話題意味深長,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答案】1.D 2.C 3.D 4.①引用孔子的話體現(xiàn)了“仁”的重要性,以及“仁”成為禮樂文化的價值支撐,使得以儀式禮儀為重的禮樂風貌向世俗倫理發(fā)生了轉型。
②引用朱熹的話強調(diào)禮樂文化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③引用孔子及朱熹的話增強了觀點的說服力,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5.
①將禮樂文化融入現(xiàn)代生活可以涵養(yǎng)自我性情,強化自身的社會角色意識,保障社會發(fā)展秩序、引領社會道德發(fā)展。
②將禮樂文化融入現(xiàn)代生活能夠使人們堅定理想,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引領社會健康風尚,勇?lián)鐣?,推動社會文明的持續(xù)建設,促進社會政治、經(jīng)濟健康發(fā)展。
③將禮樂文化融入現(xiàn)代生活可以成就禮樂生活的規(guī)整有序的生活畫卷,繼續(xù)發(fā)揮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時代文化使命。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
D.“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沿襲西周時期的禮樂文化,首次制定了……”錯誤。材料二第三段提到 “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禮的基礎上,刪詩書、修禮樂,重新解釋和挖掘禮樂文化的精神意蘊,最終升華了禮樂在天人關系、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蘊含的普遍原則”,說明這些普遍原則是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禮的基礎上經(jīng)過一系列工作升華而來的,并非是沿襲西周時期的禮樂文化首次制定的,所以該項表述錯誤。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C.“西周時期擁有上下相安、萬民和諧的社會景象,原因是……”錯誤。材料二第一段提到“均需依禮行事,以求上下相安、萬民和諧”,是“以求”,而不是“擁有”;“原因是……”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一段“當時以五禮為核心的禮儀制度已經(jīng)非常完備,衣、食、住、行、婚喪、朝聘、祭祀、征伐等方方面面都納入了禮樂制度”人人依禮行事,但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因為禮儀制度完備這一個原因導致的,該處表述過于絕對,所以錯誤。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
A.該項只是指出古代禮制存在的一些特點,如強調(diào)等級差別、有繁文縟節(jié)等,沒有涉及到現(xiàn)代轉型的內(nèi)容,不符合題意。
B.該項只是介紹了神農(nóng)氏琴的相關情況,如尺寸、材質(zhì)等,屬于對古代禮樂文化中樂器情況的描述,沒有體現(xiàn)出與現(xiàn)代轉型相關的內(nèi)容,不符合題意。
C.只是對古代禮樂文化成就的一種說明,沒有涉及到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轉型應用等情況,不符合題意。
D.將傳統(tǒng)的禮樂文化與現(xiàn)代社區(qū)生活相結合,使其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揮作用,促進社會和諧,體現(xiàn)了禮樂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①引用孔子的話“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為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用樂呢??闡述了孔子釋仁入禮,提出的內(nèi)仁外禮的倫理模式,體現(xiàn)了“仁”的重要性,論證了“仁”成為禮樂文化的價值支撐,使得以儀式禮儀為重的禮樂風貌向世俗倫理發(fā)生了轉型的觀點。
②引用朱熹的話“耳聞目見,無非是禮”,意思是無論是通過耳朵聽到的,還是通過眼睛看到的,都是關于禮儀的內(nèi)容?!岸Y”在生活中常聽常見,表現(xiàn)了禮樂文化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始終不離人們現(xiàn)實的、感性的生活圖景,朝聘、鄉(xiāng)射、冠、笄、婚、喪乃至揖讓進退、灑掃庭院都有禮可循,強調(diào)禮樂文化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③引用名人觀點用以支撐文章論述,可以增強了觀點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增加了文學性,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
5.本題考查學生概括相關內(nèi)容,評價文本產(chǎn)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的能力。
①根據(jù)材料一第二段“人不僅要秉持對‘仁義’品性的追求,以‘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品格涵養(yǎng)自我性情,更要強化自身的社會角色意識,以‘殺身成仁’般的責任意識、‘仁以為己任’的堅定意識,踐行禮儀規(guī)范和道德操守,保障社會發(fā)展秩序、引領社會道德發(fā)展”“借助其內(nèi)部蘊藏的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強對主體深層次責任感的培育,從而凝聚道德共識,激發(fā)人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可知,將禮樂文化融入現(xiàn)代生活可以涵養(yǎng)自我性情,強化自身的社會角色意識,加強對主體深層次責任感的培育,從而凝聚道德共識,引領社會道德發(fā)展,激發(fā)人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
②根據(jù)材料一第三段“要傳承古人的家國情懷,以堅定的理想之志,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引領社會健康風尚,勇?lián)鐣?,推動社會文明的持續(xù)建設”“要挖掘利用禮樂文化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現(xiàn)實意義,自覺傳承和發(fā)揚華夏民族特有的價值追求、行為倫理等優(yōu)秀文化基因”可知,禮樂文化具有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構建主體的社會責任,將其融入現(xiàn)代生活能夠使人們堅定理想,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引領社會健康風尚,勇?lián)鐣?,既能推動社會文明的持續(xù)建設,又可促進社會政治、經(jīng)濟健康發(fā)展,發(fā)掘并發(fā)揮兩者交融下新的時代力量。
③根據(jù)材料二第四段“正是這種把文化活動融于日常生活中、把個體生存旨趣融入整體性的價值訴求中的文化實踐形態(tài),成就了禮樂文化亦即禮樂生活的規(guī)整有序的生活畫卷”,第五段“對先秦禮樂的現(xiàn)代性反思……更應寄希望于禮樂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時代文化使命中開出新篇”可知,將禮樂文化融入現(xiàn)代生活,用禮樂規(guī)范人的行為,涵養(yǎng)人的思想,可以成就現(xiàn)實生活的規(guī)整有序,讓古老的民族文化“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時代文化使命中開出新篇”,繼續(xù)發(fā)揮時代文化使命。
【答案】6.C 7.
C 8.①塑造的人物真實。馬可瓦多和家人的處境都是當時社會生活中底層人物的真實處境。
②情節(jié)發(fā)展符合邏輯。如馬可瓦多為什么會出門找木柴、馬可瓦多為什么會同意拆廣告牌、正在拆廣告牌的馬可瓦多為什么沒被發(fā)現(xiàn)等情節(jié),都有前文的呼應與合理的解釋。
③反映的社會狀況真實。底層百姓在極度嚴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報紙御寒、砍柴取暖;馬可瓦多和家人走投無路以至于要拆廣告牌,反映了窮苦百姓為了生計不顧一切尋找出路的悲慘真相,這些都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9.①結尾通過描寫環(huán)境的安靜和寒冷,襯托了馬可瓦多內(nèi)心的孤獨和凄涼。
②首尾呼應,突出了以馬可瓦多為代表的底層人窘迫的社會處境。
【解析】
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
C.“體現(xiàn)了城市綠化對兒童的關切”錯。根據(jù)“他們從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從來沒見過森林,連從遠處看的經(jīng)驗也沒有”可知孩子們沒見過森林,而看到的“樹枝的形狀是牙膏、臉、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輪胎,遍布的樹葉是字母”,是孩子們的想象,這體現(xiàn)的是孩子們的天真和想象力。
故選C。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nèi)容的能力。
C.“說明他對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錯。根據(jù)“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塊乳酪廣告,畫了一個胖小孩在舔舌頭?!斎唬斎??!⑺雇懈フf,并快速離開”“阿斯托弗好好研究過后說:‘喔,對,斯達巴藥片!這個廣告做得好!新發(fā)現(xiàn)!那個帶著鋸子的倒霉鬼說明偏頭痛會把人的腦袋切成兩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滿意地離開了”可知,阿斯托弗在巡邏過程中,因為近視而產(chǎn)生了一系列誤會,他沒有仔細分辨情況,就輕易下結論,這體現(xiàn)的是他工作的敷衍和糊涂。
故選C。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體裁特征和藝術特色的能力。
①塑造人物的真實性?!澳翘焱砩?,馬可瓦多家用盡了最后的干柴,裹著大衣的全家人,看著暖爐中逐漸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從他們嘴里升起云霧,再沒有人說話?!边@生動地描繪出馬可瓦多一家在寒冷夜晚面臨燃料短缺的艱難處境。這種因貧困導致的物質(zhì)匱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真實存在的,許多底層家庭可能都有過類似為基本生活需求而發(fā)愁的經(jīng)歷。
②情節(jié)設計符合邏輯,具有藝術真實性。如介紹小米開爾“從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從來沒看過森林,連從遠處看的經(jīng)驗也沒有”,使后面他把廣告牌當成樹林的情節(jié)顯得合理可信;“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點近視,當他騎著摩托在夜間巡邏時應該是要戴眼鏡的;但他對誰都沒說自己近視,怕因此影響他的前途”敘述阿斯托弗的近視以及他不戴眼鏡的原因,警察阿斯托弗的近視以及他對廣告招牌上的圖像產(chǎn)生的錯誤認知,使得正在拆廣告牌的馬可瓦多沒有被發(fā)現(xiàn),這一系列情節(jié)合情合理,符合邏輯,顯示了藝術真實性。
③反映的社會狀況真實。結合“他在夾克和襯杉間塞進了四五張報紙,以作為御寒的盔甲”“既然這么簡單,而且也的確不錯。要新的柴火,還是學小孩的方法比較好。馬可瓦多又帶著鋸子出門,朝高速公路走去”“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鋸子切割木頭低沉的嘎嘎聲遠遠傳送開來”等分析,底層百姓在極度嚴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報紙御寒、砍柴取暖,馬可瓦多和家人走投無路以至于要拆廣告牌,都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窮苦百姓在生活陷入絕境時,為了生計不得不采取極端手段的悲慘現(xiàn)實。在社會底層,人們往往面臨著各種困境和壓力,為了生存,他們可能會做出一些在常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
①結尾“四周那么安靜而寒冷”,這句話通過對環(huán)境的描寫,突出了安靜和寒冷的特點,巧妙地襯托出馬可瓦多內(nèi)心的孤獨和凄涼。在這寂靜的氛圍中,馬可瓦多獨自在高速公路上進行著危險而無奈的行動。他為了給家人取暖,不得不冒著被發(fā)現(xiàn)的風險去切割廣告招牌。這種安靜凸顯了內(nèi)心的凄涼。
②小說結尾與開頭形成了首尾呼應。開頭描寫了馬可瓦多一家在寒冷中面臨著沒有柴火的困境,“那天晚上,馬可瓦多家用盡了最后的干柴,裹著大衣的全家人,看著暖爐中逐漸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從他們嘴里升起云霧,再沒有人說話,云霧代替他們發(fā)言”。這種描寫展現(xiàn)了他們生活的艱難和無奈。結尾處,馬可瓦多依然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中為了獲取柴火而努力,“四周那么安靜而寒冷。馬可瓦多松了一口氣,在不太舒適的支架上重新調(diào)整位置,繼續(xù)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鋸子切割木頭低沉的嘎嘎聲遠遠傳送開來”。他的行為雖然看似荒誕,但卻反映了底層人在窘迫的社會處境下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極端手段的現(xiàn)實。首尾呼應的描寫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以馬可瓦多為代表的底層人的困境始終沒有得到改變。他們在社會的邊緣掙扎,無法擺脫貧困和寒冷的困擾。
【答案】10.BDG 11.A 12.A 13.(1)法令制度應各自根據(jù)當時的需要,所以改變古法無可非議,因循舊俗不值得贊美。
(2)士人和百姓朝著鄒國方向在路旁哭泣,琴瑟也停止了演奏,一年之后才開始恢復。14. ①梁王厚待百姓,疑罪從無,疑賞從有;②楚惠王心懷仁德,不忍庖宰監(jiān)食者受罰而吞下水蛭;③鄒穆公對己刻薄而對民寬厚,親賢定國,愛民如子。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正如墻壁太薄了容易毀壞、絲綢太薄了容易破裂一樣,凡是刻薄卻能曠日持久的,大概是沒有的。
“亟壞”與“亟裂”是兩個動詞短語,分別描述“墻”的狀態(tài)和“繒”的狀態(tài),應分別斷開為“墻薄亟壞,繒薄亟裂”,即在BD處斷開;
“夫”是發(fā)語詞,表引起下文,后文陳述“薄”在持久上的局限性,“……者,……也”表示判斷,即在G處斷開。
故選BDG。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錯誤。意思不同。家,家里;/卿大夫的封地。句意:我的家中有兩個白色的玉璧。/即使大夫相互侵擾封地。
B.正確。句意:因此價值千金。/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
C.正確。怎么;/性情安和。句意:君王怎么得這病的?/心不妄動才能夠性情安和。
D.正確。病好、痊愈;/更加。??句意:惠王的心、腹之病都好了。/情況越來越壞。
故選A。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A.“夏和商都是在興盛三代后逐漸衰落”錯誤,材料一中“三代之起也,不相襲而王”意為:夏禹、商湯、周武王的興起,他們不因襲舊法卻稱王。并不是在興盛三代后逐漸衰落。
故選A。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非”,非議;“循俗”,因循舊俗;“多”,贊美。
(2)“道”,在路旁;“無音”,停止了演奏;“期年”,一年。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據(jù)“故獄疑則從去,賞疑則從與”可知梁王厚待百姓,疑罪從無,疑賞從有;
②依據(jù)“我食寒菹而得蛭,念譴之而不行其罪,是法廢而威不立也;譴而行其誅,則庖宰監(jiān)食者,法皆當死,心又不忍也。故吾恐蛭之見也,因遂吞之”可知楚惠王心懷仁德,不忍庖宰監(jiān)食者受罰而吞下水蛭;
③依據(jù)“鄒穆公食不眾味,衣不雜采,自刻以廣民,親賢以定國,親民猶子,臣下順從,若手之投心也”可知鄒穆公對己刻薄而對民寬厚,親賢定國,愛民如子。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治理國家雖有常規(guī),但必須以便利民眾為根本;政令教化雖有常法,但必須以切實有效為最好。如果對民眾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適合實際情況,就不必一定要遵循舊法。夏朝、商朝到了末世,桀紂不改變陳法導致了滅亡;夏禹、商湯、周武王的興起,不因襲舊法卻稱王。所以圣人的法度是隨時勢的變化而變化,禮節(jié)隨著習俗的不同而改變;衣服、器械各自方便其使用,法令制度應各自根據(jù)當時的需要,所以改變古法無可非議,因循舊俗不值得贊美。
材籵二:
梁國曾經(jīng)有一件難以判明的案件,群臣中一半人認為有罪,另一半人認為無罪。梁王說:“陶朱公雖然是普通百姓,卻富裕得和國家相差無幾,此人必然有奇特的智慧?!庇谑桥扇苏堉旃珌碓儐枴V旃f:“我是一個普通百姓,不懂得判斷案件的事情。盡管如此,我的家中有兩個白色的玉璧,色彩一樣,尺寸一樣,色澤也一樣,但兩者價格相差懸殊,一個價值千金,一個價值五百金?!绷和鯁枺骸皟蓧K玉壁尺寸和色澤都一樣,為什么一個千金,一個五百金?”朱公回答:“從側面來看,一個比另一個要厚一倍,因此價值千金?!绷和跽f:“說得好!”因此梁王判案,凡是罪證不足、有疑問的就免去處罰,凡是立功證據(jù)不足、行賞有疑的,則仍予以獎勵。梁國百姓大為高興。正如墻壁太薄了容易毀壞、絲綢太薄了容易破裂一樣,凡是刻薄卻能曠日持久的,大概是沒有的。所以國家要養(yǎng)活百姓、實施政教,我認為只要寬厚就可以了。
楚惠王吃涼菜發(fā)現(xiàn)有水蛭,趁勢就吞食了,結果腹部得病不能吃東西。令尹入宮問安道:“君王怎么得這病的?”惠王回答:“我吃涼菜發(fā)現(xiàn)有水蛭,考慮到如果只責備廚師而不治他們的罪吧,這會破壞法令而且使自己威嚴建立不起來;要責備并給予他們懲罰吧,那廚師和管膳食的人按法律都該判處死刑,心又不忍。因此我害怕水蛭被人看見,就直接吞食了?!绷钜x開自己的座位兩次叩拜并恭賀說:“我聽說天道是沒有親疏的,只幫助有德行的人。君王您具有仁德,是上天幫助的對象,病不會造成傷害?!碑斖?,水蛭隨著惠王大便瀉出,惠王的心、腹之病都好了。
鄒穆公飲食不講求多樣,穿衣不講究色彩,對自己非??瘫?,但對百姓非常寬厚,親近賢良以穩(wěn)定國家,關心百姓就像對待子女一樣,因此臣民順從鄒穆公就好比手臂服從心的指揮一樣。所以鄒國雖然弱小,魯國、衛(wèi)國不敢輕視,齊國、楚國不能威脅。鄒穆公死后,鄒國的老百姓就好像喪失了慈父一樣;鄰近鄒國邊界的人們,士人和百姓都朝著鄒國方向在路旁哭泣,琴瑟也停止了演奏,一年之后才開始恢復。 所以付出愛心的人也會得到回報,施與福祉的人也會收獲福祉。
【答案】15.B 16.①頷聯(lián)主要運用襯托手法。新月、落霞、夕陽、飛鳥四美俱成,匯成美妙的晚景:歸飛的孤鳥那邊,新月流輝;下沉的夕陽西畔,落霞散綺。雙層比較、互相映襯,景物視野開闊且有層次感。
②新月、飛鳥、落霞、夕陽等富有動感,仿佛在畫上流動起來,詩句也顯得更為明麗自然,令人賞心悅目。
【解析】
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B.“友人不畏道路泥濘攜酒登門,但詩人因沒有車馬相迎而愧疚”錯誤,頸聯(lián)寫花開時節(jié),本應邀請友人到家做客,以美酒相待;但門前泥濘,出門怕濺踏泥污。表達作者對不能邀請友人到家做客的遺憾之情,從而引發(fā)下文邀請友人在修禊時節(jié)于洛水岸邊共賞春光的心愿。
故選B。
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①這兩句詩描繪的是:一彎新月已經(jīng)橫掛在空中,景象清新淡雅;而另一頭的夕陽與晚霞仍未消失,景象絢爛至極。這里新月與飛鳥、云霞與夕陽雙層比較,清新與艷麗互相映襯,以不同的空間層次描繪了天際的一種靜謐美麗景象,給讀者一種空曠遼遠的視覺感受。
②新月在鳥兒翅膀上方升起,落霞懸掛在西邊的夕陽旁。詩人在觀察自然景物時,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新月、飛鳥、落霞、夕陽,構成了一幅流動變幻、氣象萬千、令人陶醉的畫面,詩句也顯得更為明麗自然。
17.【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纖”“皎皎”“材”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
【答案】18.①雖然“好像”也常用于表示比喻,但它相對“如同”來說,有時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或猜測意味。
②因此,在本文語境下,“好像”會讓讀者對榫卯間隙與彈簧之間的相似性產(chǎn)生一絲疑慮,不如“如同”那樣肯定和直接。19.A.源遠流長
B.穩(wěn)若泰山20.(1)語句②修改為:匠人們不斷提高榫卯制作技藝和應用水平。
(2)語句⑤修改為:使(或“使得”)家具結構科學。21.甲:是嚴絲合縫的連接
乙:限制榫卯構件的位置移動22.觀點一:表述恰當?!袄巍斌w現(xiàn)了榫卯結構在實際應用中的穩(wěn)定性;“不固”則強調(diào)了其靈活性,即通過間隙和柔性組合實現(xiàn)一定的形變能力。兩者看似矛盾,實則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榫卯結構的獨特魅力。
觀點二:自相矛盾?!袄巍币馕吨鴪怨獭⒗喂?,而“固”也有堅固之意,“牢而不固”在語義上相互沖突。通常我們理解的牢固是一種穩(wěn)定不變的狀態(tài),既然已經(jīng)很“牢”了,又說不“固”,讓人難以理解其確切的含義,容易引起歧義。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運用近義詞的能力。
文中第三段中用“如同”來構建榫卯間隙起到的作用與彈簧形變能力之間的比喻關系,旨在強調(diào)兩者在功能上的高度相似性。“好像”雖然也能表達比喻意義,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帶有一定的主觀判斷或不確定性,這種微妙的差異在精準的語言表達中顯得尤為重要。
“如同”更為肯定和直接,它清晰地表明了榫卯間隙在功能上與彈簧的形變能力高度相似,從而增強了比喻的說服力和表達效果。因此,在這個語境下,“如同”是更為恰當?shù)倪x擇。
19.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A處,根據(jù)下文“考古發(fā)現(xiàn),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時期,就已出現(xiàn)了榫卯結構的木構件”,這說明榫卯作為一種技術或文化現(xiàn)象,具有非常長的歷史。因此,可以填入“源遠流長”。源遠流長:比喻歷史悠久,根底深厚。
B處,描述的是遼代應縣木塔歷經(jīng)多次地震卻依然穩(wěn)固的狀態(tài)。因此,可以填入“穩(wěn)若泰山”。穩(wěn)若泰山:形容像泰山一樣穩(wěn)固,不可動搖,也可形容人在緊急情況下的從容態(tài)度。
20.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處,搭配不當?!疤岣摺迸c“應用”不搭配,應該在“應用”后面添加“水平”。
⑤處,偷換主語。根據(jù)前面的分句,整個句子的主語應該是“匠人們”,故應在“家具”前添加“使”或者“使得”。
2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甲處:因為上文提到的“很多人認為榫卯”之后應是一個關于榫卯特性的錯誤觀念,而下文指出“榫與卯之間都存在一定間隙,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甲處應是一個與“存在間隙”相反的概念,即“是嚴絲合縫的連接”。
乙處:根據(jù)下文“榫卯通過榫與卯形狀的恰當組合、銷和銷孔的運用,限制了構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動”可知,此處的“限位”應指的是限制榫卵構件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置移動,因此乙處應填“限制榫卯構件的位置移動”。
22.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熟語)的能力。
選擇觀點一:首先,從原文可知榫卯通過錯位、限位、避讓的設計理念讓構件柔性組合?!袄巍斌w現(xiàn)在盡管榫與卯之間有間隙看似不牢固,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搖而不倒”,這保證了結構在一定程度上的穩(wěn)定性。其次,“不固”是因為存在間隙具有靈活性,這種靈活性使得建筑連接的節(jié)點如同彈簧一樣能夠發(fā)生一定形變。間隙帶來的靈活性并不影響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反而使榫卵結構在面對外力時具有一定的緩沖能力,共同構成了榫卯結構獨特的魅力,即既牢固又不絕對固化,能夠適應一定的變化和外力沖擊。
選擇觀點二:從語義角度來看,“牢”和“固”在日常表達中意思相近,都指向堅固、穩(wěn)定的狀態(tài)。在人們的認知中,對于一個物體的描述如果同時用這兩個詞,通常是為了強調(diào)其堅固程度,而不是用“牢而不固”這樣看似矛盾的表述。從邏輯一致性方面分析,既然強調(diào)“牢”,就應該是堅固不可動搖的,而“不固”則與之完全相悖,這就破壞了語言表達的邏輯連貫性。再者,從一般讀者的理解角度出發(fā),這樣的表述容易讓人產(chǎn)生困惑,不清楚到底是要表達牢固還是不牢固,容易引起歧義,讓人難以準確把握榫卯結構的真正特點。
23.【答案】略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的關鍵句是“有了輸入法,我們還有必要花氣力去書寫這些方方正正的漢字嗎?”整體探討的是漢字書寫的方式及其利弊。其中用筆書寫代表傳統(tǒng),輸入法代表科技。材料意在引導考生深入思考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科技的關系,思考在當今社會漢字書寫是否有存在的意義。
對此,考生應認識到漢字不僅僅是一種書寫工具,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間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其次,漢字書寫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個人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書寫能力是立足于社會的必備能力之一,即使在信息化時代,電腦和手機等電子設備普及,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nèi)匀徊荒芡耆揽侩娮釉O備來完成所有書寫任務。良好的書寫能力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還能在日常生活中展現(xiàn)出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此外,漢字書寫對于培養(yǎng)個人品質(zhì)也有積極作用。書寫需要耐心和專注,通過練習書法,可以培養(yǎng)人的耐心和專注力。同時,漢字書寫也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通過筆畫的練習,可以達到心手合一,提升個人的精神境界。
綜上所述,盡管輸入法和電子設備為我們提供了便捷的文字輸入方式,但在傳承文化、個人發(fā)展和品質(zhì)培養(yǎng)方面,漢字的書寫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因循守舊,拒絕以輸入法為代表的現(xiàn)代科技,于傳統(tǒng)書寫與現(xiàn)代科技間尋求平衡不失為最佳之策。
寫作時,可以就事論事,探討傳統(tǒng)書寫的意義;也可以拓展開來,分析傳統(tǒng)與科技的關系。如果選擇前者,可以從漢字書寫的文化意義(例如書法藝術),漢字書寫對人思維能力的鍛煉等角度進行思考;如果選擇后者,可以思考科技給傳統(tǒng)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明確觀點,選擇合適的素材,條理清晰即可。
在論證過程中,可以采用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如可以引用吳行“漢字書寫牽起的是文明賡續(xù)的紐帶”或尼赫魯“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的言論,論證漢字書寫的重要價值。也可以立足現(xiàn)實,結合當下社會存在的“文字失語”“大學生不會寫字”等現(xiàn)象,以其危害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
立意:
1.漢字書寫,需要回歸手寫。
2.讓傳統(tǒng)書寫技藝世代傳承。
3.科技發(fā)展為傳統(tǒng)文化的騰飛插上翅膀。
這是一份河南省洛陽強基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語文試卷(PDF版附解析),共11頁。
這是一份河南省洛陽市強基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文件包含河南省洛陽市強基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docx、河南省洛陽市強基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語文答案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2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吉林省名校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請將各題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本試卷主要考試內(nèi)容,有評論說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