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發(fā)生在體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不能遺傳給下一代
B.能發(fā)生基因突變的生物,不一定能發(fā)生基因重組
C.表型正常的夫妻生了一個患紅綠色盲的孩子是基因重組的結果
D.染色體上DNA中堿基對的替換、缺失、增添一定會引起基因突變
答案B
解析發(fā)生在體細胞中的基因突變可以通過無性繁殖遺傳給下一代,A項錯誤;能發(fā)生基因突變的生物,不一定能發(fā)生基因重組,如病毒,B項正確;表型正常的夫妻生了一個患紅綠色盲的孩子是減數(shù)分裂時等位基因分離、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的結果,C項錯誤;染色體上DNA中堿基對的替換、缺失、增添發(fā)生在非基因片段時不會引起基因突變,D項錯誤。
2.(2024·安徽安慶模擬)果蠅的唾腺染色體編號為16A的區(qū)段(含有多個基因)與復眼的表型有關,兩者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由此可見復眼小眼數(shù)的變異屬于( )
A.基因突變中的堿基對增添
B.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重復
C.染色體數(shù)目的個別增加
D.染色體數(shù)目的成倍增加
答案B
解析16A的區(qū)段含有多個基因,其染色體上重復多個16A的區(qū)段,故復眼小眼數(shù)的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重復。
3.(多選)(2024·黑龍江模擬改編)結腸癌是消化系統(tǒng)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研究顯示,miR-506與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密切相關,miR-506的過表達可抑制結腸癌細胞活性、侵襲和遷移能力。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miR-506在結腸癌細胞中過表達后發(fā)揮的作用與抑癌基因的作用相似
B.結腸癌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多個基因發(fā)生突變
C.抑癌基因突變導致相應蛋白質活性減弱或失去活性,可抑制癌變
D.正常結腸上皮細胞中也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答案ABD
解析抑癌基因表達的蛋白質能夠抑制細胞的生長和增殖,或者促進細胞凋亡,miR-506在結腸癌細胞中過表達后發(fā)揮的作用與抑癌基因的作用相似,A項正確;結腸癌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多個基因發(fā)生突變,B項正確;抑癌基因突變導致抑制細胞生長和繁殖的蛋白質活性減弱或失去活性,可引起細胞癌變,C項錯誤;正常結腸上皮細胞中也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二者表達情況在正常范圍之內,D項正確。
4.(2024·安徽卷)下圖是甲與其他四種生物β-珠蛋白前40個氨基酸的序列比對結果,字母代表氨基酸,“.”表示該位點上的氨基酸與甲的相同,相同位點氨基酸的差異是進化過程中β-珠蛋白基因發(fā)生突變的結果。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不同生物β-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異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異更大
B.位點上未發(fā)生改變的氨基酸對維持β-珠蛋白功能穩(wěn)定可能更重要
C.分子生物學證據(jù)與化石等證據(jù)結合能更準確判斷物種間進化關系
D.五種生物相互比較,甲與乙的氨基酸序列差異最大,親緣關系最遠
答案D
解析密碼子具有簡并性,即一種氨基酸可由一種或多種密碼子決定,可推測不同生物β-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異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異更大,A項正確。不同生物的β-珠蛋白某些位點上的氨基酸相同,可推測這些位點上未發(fā)生改變的氨基酸對維持β-珠蛋白功能穩(wěn)定可能更重要,B項正確?;茄芯可镞M化最直接的證據(jù),通過比對氨基酸序列等分子生物學證據(jù)與化石等證據(jù),能更準確判斷物種間進化關系,C項正確。相同位點氨基酸的差異數(shù)可反映生物間的親緣關系,五種生物相互比較,甲與乙的氨基酸序列差異數(shù)為11個,而乙和丙的氨基酸序列差異數(shù)為13個,故甲與乙的親緣關系并非最遠,D項錯誤。
5.(2024·湖南常德三模)在群體遺傳學中,把小的群體中不同基因型個體生育的子代數(shù)有所變動而引起基因頻率隨機波動的現(xiàn)象稱為遺傳漂變。如圖表示種群個體數(shù)(N)分別是25、250、2 500時A基因頻率的變遷。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遺傳漂變產(chǎn)生新的可遺傳變異,從而引起生物進化
B.基因突變、遺傳漂變、遷移都可能影響圖中種群的A基因頻率
C.自然選擇是引起遺傳漂變的主要原因
D.若群體隨機交配,第125代時N為250的群體中Aa基因型頻率比N為2 500的群體中的大
答案B
解析遺傳漂變沒有產(chǎn)生基因突變或染色體變異,因此沒有產(chǎn)生新的可遺傳變異,A項錯誤?;蛲蛔?、遺傳漂變、遷移都可能影響圖中種群的A基因頻率,B項正確。結合題干可知,小的群體中不同基因型個體生育的子代數(shù)有所變動是引起遺傳漂變的主要原因,且遺傳漂變對種群基因頻率的影響具有隨機性,C項錯誤。由圖可知:第125代時,N為250的群體中,A的基因頻率為75%,a的基因頻率為25%,Aa基因型頻率為2×75%×25%=37.5%;第125代時,N為2 500的群體中,A的基因頻率為50%,a的基因頻率為50%,Aa基因型頻率為2×50%×50%=50%,綜上分析,若群體隨機交配,第125代時,N為250的群體中Aa基因型頻率比N為2 500的群體中的小,D項錯誤。
6.(2024·貴州二模)小黑麥是科學家將二倍體黑麥與異源六倍體普通小麥雜交,并經(jīng)染色體加倍得到的異源多倍體,基本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雜交種在減數(shù)分裂時染色體聯(lián)會正常
B.可用秋水仙素誘導雜交種獲得小黑麥
C.圖中小黑麥形成的配子中含有4個染色體組
D.圖中小黑麥自交后代不會發(fā)生性狀分離
答案A
解析分析圖示可知,普通小麥為異源六倍體,黑麥是二倍體,雜交種有來自黑麥的一個染色體組和來自普通小麥的三個異源染色體組,染色體聯(lián)會紊亂,A項錯誤;普通小麥和黑麥雜交后代為ABDR,由于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因此該四倍體高度不育,必須用秋水仙素將染色體加倍,可獲得小黑麥,B項正確;普通小麥和黑麥雜交后代為ABDR,含有四個染色體組,經(jīng)秋水仙素誘導加倍后含8個染色體組,是異源八倍體小黑麥,形成的配子中含有4個染色體組,C項正確;圖中小黑麥的基因型是AABBDDRR,是純合子,自交后代不會發(fā)生性狀分離,D項正確。
7.(2024·海南儋州一模)早在20世紀,我國科學家就結合單倍體育種技術成功培育出玉米新品種,部分育種過程如下圖。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玉米花藥或花粉單倍體純合二倍體優(yōu)良品種
A.過程①包含脫分化和再分化,不同階段激素含量及光照條件不同
B.過程②需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誘導處理單倍體的種子以獲得二倍體
C.過程③可從個體水平上進行篩選,從而獲得穩(wěn)定遺傳的優(yōu)良品種
D.該培育過程涉及的生物學原理有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和染色體變異
答案B
解析過程①包含脫分化和再分化,不同階段的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的比例不同,脫分化不需要光,再分化需要光,A項正確;過程②需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誘導處理單倍體的幼苗,不是種子,B項錯誤;過程③可從個體水平上進行篩選,觀察玉米的性狀,從而獲得穩(wěn)定遺傳的優(yōu)良品種,C項正確;過程①為植物組織培養(yǎng),涉及植物細胞的全能性,由單倍體到純合二倍體運用了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D項正確。
8.(多選)某科研團隊將小麥抗銹病基因Tr導入高產(chǎn)但不抗銹病的玉米品種的細胞中培育出了高產(chǎn)抗銹病的品種。該玉米高產(chǎn)基因型為GGCC,G和C同時存在才高產(chǎn),g和c不高產(chǎn),兩對基因獨立遺傳;導入的基因Tr會隨機插入染色體上,但G、C基因內插入了基因Tr后G、C就失去功能,其他基因不考慮插入后的影響,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可用花粉管通道法、顯微注射法、農(nóng)桿菌轉化法將含基因Tr的表達載體導入玉米細胞
B.若只導入一個基因Tr,就能通過組織培養(yǎng)培育出高產(chǎn)抗銹病玉米純種
C.若一個Tr基因插入G基因內,則該玉米組織培養(yǎng)苗自交F1中,高產(chǎn)植株中抗銹病植株占2/3
D.該育種原理為染色體變異,轉基因苗再自交可培育出純種
答案ABD
解析花粉管通道法是中國科學家發(fā)明的,應用時受植物發(fā)育時期的限制,動物細胞一般采用顯微注射法,農(nóng)桿菌轉化法一般應用于雙子葉植物,A項錯誤;若只導入一個Tr基因且插在G基因內,一個G基因會失去功能,而另一個G基因不受影響,該轉基因玉米的基因型可看作TrGCC,無法培育出高產(chǎn)抗銹病的純種,B項錯誤;該轉基因玉米基因型為TrGCC,自交后代基因型為GGCC∶GTrCC∶TrTrCC=1∶2∶1,子代高產(chǎn)必須同時要有G和C,因此高產(chǎn)植株中抗銹病玉米占2/3,C項正確;該育種方法為基因工程育種,原理應為基因重組,不屬于染色體變異,若Tr基因沒有插入G/g基因和C/c基因內,則通過自交和篩選可能獲得高產(chǎn)又抗銹病的純種,D項錯誤。
9.雄綠頭鴨的羽毛有美羽和素羽之分,分別由常染色體上的基因A和a控制。美羽雄鴨羽毛艷麗易被天敵發(fā)現(xiàn),但利于雌鴨的識別,避免與近似鴨種錯交,使生殖失敗;素羽雄鴨易躲避天敵,但不利于雌鴨的識別。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天敵和近似鴨會影響該種群進化的方向
B.天敵存在與否不能決定羽毛顏色相關基因的變異方向
C.雌鴨與近似鴨種錯交后,一般不會產(chǎn)生可育后代
D.若近似鴨種多而天敵少,則種群中A基因頻率逐漸降低
答案D
解析天敵會捕食雄綠頭鴨,而近似鴨會導致其生殖失敗,導致該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故天敵和近似鴨會影響該種群進化的方向,A項正確;天敵存在與否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通過定向改變種群基因頻率而使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進化,但不能決定羽毛顏色相關基因的變異方向,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B項正確;分析題意可知,雌鴨與近似鴨種錯交后,使生殖失敗,說明是兩個物種,兩者雜交一般不會產(chǎn)生可育后代,C項正確;近似鴨種多而天敵少的地區(qū),素羽不利于雌鴨的識別,因此a基因頻率會降低,A基因頻率會升高,D項錯誤。
10.(2024·湖南郴州模擬)某地區(qū)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著一種麗魚,該麗魚種群包含兩種類型的個體:一種具有磨盤狀齒形,專食蝸牛和貝殼類軟體動物;另一種具有乳突狀齒形,專食昆蟲和其他軟體動物。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兩種類型麗魚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B.出現(xiàn)兩種類型麗魚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
C.該池塘中全部麗魚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構成該種群的基因庫
D.麗魚的兩類齒形的變化是環(huán)境選擇的結果
答案A
解析兩種類型的麗魚屬于同一物種,彼此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A項錯誤;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產(chǎn)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基因突變能產(chǎn)生新的基因,麗魚種群產(chǎn)生性狀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B項正確;種群的基因庫為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的全部基因,該池塘中全部麗魚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構成該種群的基因庫,C項正確;兩種齒形的麗魚食物類型不同,對麗魚齒形的變化進行了選擇,D項正確。
11.云薹屬有3個基本種,即黑芥菜、甘藍和中國油菜,下圖為云薹屬各物種的形成過程,圖中的實線反映了多倍體物種與基本種之間的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阿比西尼亞油菜的體細胞中有17條染色體,高度不育,不能算物種
B.利用黑芥菜和中國油菜人工培育白芥菜只有圖中顯示的這一種途徑
C.甘藍和歐洲油菜自然雜交形成的后代(n=28)是種四倍體植物
D.以基本種為基礎形成的云薹屬新種都能促進這一種屬的進一步發(fā)展
答案D
解析圖中顯示的是云薹屬生物3個基本種在自然條件和人工合成的情況下形成新物種的情況,阿比西尼亞油菜是由黑芥菜和甘藍雜交形成的異源多倍體,其體細胞中應該有34條染色體,可育,A項錯誤;利用黑芥菜和中國油菜人工培育白芥菜也可以通過植物體細胞雜交來實現(xiàn),B項錯誤;歐洲油菜是由甘藍和中國油菜通過雜交培育而成的,體細胞中有分別來自甘藍和中國油菜的4個染色體組,它和甘藍自然雜交的后代中應該存在2個甘藍的染色體組和1個中國油菜的染色體組,屬于三倍體植物,C項錯誤;新種的形成本身表示生物類型的增加,同時也意味著生物能夠以新的方式利用環(huán)境條件,從而為生物的進一步發(fā)展開辟新的前景,D項正確。
這是一份備戰(zhàn)2025年高考二輪復習生物(湖南版)知識對點小題練8生物的變異、育種與進化(Word版附解析),共5頁。
這是一份備戰(zhàn)2025年高考二輪復習生物(廣東專版)知識對點小題練8生物的變異、育種與進化(Word版附解析),共5頁。
這是一份備戰(zhàn)2025年高考二輪復習生物(山東版)知識對點小題練8生物的變異、育種與進化(Word版附解析),共5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