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答謝中書書》
《三峽》
【重點字詞】
同“缺”空隙,缺口
日月
水漫上山陵;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飛奔的馬
白色
極高
樹榮、 山高
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每當天剛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一片凄寒肅殺,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xù)不斷.顯得非常凄慘悲涼.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同“缺”,缺口
有時/倘若
即使
在 如果
隔斷 極高
消失
溫馴
D
的
取獨 賓前標志
音節(jié)助詞 的
B
名作動
動作名 名作動
使動 意動
C
省略句
被動句 倒裝句
省略句 倒裝句
/ / / / /
A
放鶴亭環(huán)境的特點
D
。
【高處,這里指懸崖】
B。
A.均譯為:白色的;
B.的/ 主謂間取消獨立性不譯
C.均譯為: 不是;
D.均譯為: 沖刷、沖蕩;
/ / /
D
乙文也是正面+側面
古人曾說:“水不是石匠的鑿子,卻能夠進入石頭中?!贝_實是這樣。
1.三峽和孟門的地理特征相同,都是兩山夾一水。2.先寫山勢能揭示水流湍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山相互映襯,構成一幅險峻雄奇的壯麗圖景。
(一)重點實詞解釋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________ _________
4.雖乘奔御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則素湍綠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絕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清榮峻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點句子翻譯
1.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現(xiàn)象】
(一)通假字
略無處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今異義
或王命急宣 或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lián)詞
雖乘奔御風 雖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雖然
(三)一詞多義
自 自三峽七百里中___________________ 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_______
絕 沿溯阻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絕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
哀轉久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飛奔的馬。動作名 清波 形作名,
下霜,名作動 在空蕩的山谷里,
名作動
翠綠的竹子
都具備
消散
墜落
水中潛游的魚
參與,這里指“欣賞”領悟”.
早晨的霧氣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里落叫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這里實在是人間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季節(jié)
消散
墜落
參與,欣賞、領悟 和,一起
中書,官職名 書信
輝映,名作動
判斷句
(四)詞類活用
雖乘奔御風 奔:___________________ 回清倒影 清:___________________
晴初霜旦 霜:___________________ 空谷傳響 空谷:__________________
《答謝中書書》
【重點字詞】
(一)重點實詞解釋
1.青林翠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時俱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曉霧將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夕日欲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沉鱗競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未復有能與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點句子翻譯
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現(xiàn)象】
(一)古今異義
四時俱備 時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時間
曉霧將歇 歇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休息
夕日欲頹 頹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消沉,委靡
(二)一詞多義
與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 念無與為樂者___________________
書 答謝中書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謝中書書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 輝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特殊句式
實是欲界之仙都 ___________________
【乙】孟門,就是龍門的入口。實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稱作“孟門津”。傳說中龍門是大禹所鑿出,河道因被水沖擊而非常寬闊, 水被山所夾很長的一段,兩邊都是懸崖,水勢猛沖山崖而又折回。 高處的巨石好像靠在懸崖上就要掉下來似的。古人曾說:“水不是 石匠的鑿子,卻能夠進入石頭中。”果然不錯!龍門水流交匯沖擊,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樣飄在空中,在遠處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霧氣
纏繞,往云霧的深處望去真有一種撼人心魄的感覺。河水激起萬重浪,有如瀑布千丈,
河水好像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嶺,激流交疊,直奔下游而去。我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龍門的時候,四匹馬拉的車也絕對追不上。
D
。
【高處,這里指懸崖】
B。
A.均譯為:白色的;
B.的/ 主謂間取消獨立性不譯
C.均譯為: 不是;
D.均譯為: 沖刷、沖蕩;
/ / /
D
乙文也是正面+側面
古人曾說:“水不是石匠的鑿子,卻能夠進入石頭中?!贝_實是這樣。
1.三峽和孟門的地理特征相同,都是兩山夾一水。2.先寫山勢能揭示水流湍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山相互映襯,構成一幅險峻雄奇的壯麗圖景。
【甲】酈道元《三峽》
【乙】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阨①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jīng)始禹②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奔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赑怒③,鼓若山騰,浚波頹壘,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節(jié)選自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四》)
【注】①巨阨(è):巨險。阨:險阻重地。②禹:大禹,傳說中夏朝的第一代君主。③赑(bì)怒:形容氣勢壯大。
1.下列劃線的詞在句中的意思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此石經(jīng)始禹鑿 開鑿 B.窺深悸魄 害怕
C.傾崖返捍 通“反”,反復,重疊 D.巨石臨危 危險
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則素湍綠潭 素氣云浮
B.春冬之時 非駟馬之追也
C.自非亭午夜分 非駟馬之追也
D.飛漱其間 河中漱廣
3.斷句(限三處,3分)
孟 門 即 龍 門 之 上 口 也 實 為 河 之 巨 阨 兼 孟 門 津 之 名 矣
4.對選文內(nèi)容理解、分析、概括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甲乙兩文分別描寫長江的夏水和黃河的孟門之水,突出了二者的共同特點:既盛且速。
B.甲文寫水,作者是根據(jù)江水由旺到枯的變化過程來安排的。
C.乙文對山勢、水勢的描寫是從不同的視角來進行的,先遠望,再俯察,后仰視。
D.從描寫方法上看,甲文正側面相結合寫水,而乙文寫水只有正面描寫。
5.翻譯句子(3分)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兩文的描寫,都是先寫山,后寫水,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fā)大水,云龍山人張君的草堂,水已沒到他家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
大水落下,(云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在東山的腳下,登到高處遠望去,看
到一個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岡從四面合攏,
隱約的像一個大環(huán);只是在西面缺一個口,而云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春夏兩季
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
風雨陰晴,瞬息萬變。山人養(yǎng)兩只鶴,非常馴服而且善飛。早晨就朝著
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任它們飛到哪里,有時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時飛翔在萬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繞東山飛回,因此給這個亭子取名叫“放鶴亭”。
D
溫馴
D
的
取獨 賓前標志
音節(jié)助詞 的
B
名作動
動作名 名作動
使動 意動
C
省略句
被動句 倒裝句
省略句 倒裝句
/ / / / /
A
放鶴亭環(huán)境的特點
D
。
【高處,這里指懸崖】
B。
A.均譯為:白色的;
B.的/ 主謂間取消獨立性不譯
C.均譯為: 不是;
D.均譯為: 沖刷、沖蕩;
/ / /
D
乙文也是正面+側面
古人曾說:“水不是石匠的鑿子,卻能夠進入石頭中。”確實是這樣。
1.三峽和孟門的地理特征相同,都是兩山夾一水。2.先寫山勢能揭示水流湍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山相互映襯,構成一幅險峻雄奇的壯麗圖景。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①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②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huán),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③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④。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⑤,或翔于云表;暮則愫⑥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蘇軾《放鶴亭記》
【注】①張君:隱者張師厚。隱居于徐州云龍山,自號云龍山人。②明年:第二年。③當:對著。④俯仰百變:俯視、仰視之間,氣象有許多變化。⑤陂田:水邊的田地。⑥愫:向,向著,沿著。
1.下列劃線的詞在句中的意思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 恰好 B.屬引凄異 延長
C.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早晨 D.甚馴而善飛 馴服
2.下列劃線詞的意思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句:東山之麓
A.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B.何陋之有(《陋室銘》)
C.久之(《狼》) D.春冬之時(《三峽》)
3.下列詞語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句:故名之曰“放鶴亭”
A.乘奔御風(《三峽》) B.不蔓不枝(《愛蓮說》)
C.聞之于宋君 (《穿井得一人》) D.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4.下列選項的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
A.其印為余群從所得(《活板》) B.有時朝發(fā)白帝(《三峽》)
C.火燒令堅(《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銘》)
5.給文中劃線句斷句。(5處,共2.5分)
春 夏 之 交 草 木 際 天 秋 冬 雪 月 千 里 一 色 風 雨 晦 明 之 間 俯 仰 百 變
6.對文段內(nèi)容的理解和欣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文段交代了放鶴亭名稱的由來,并具體描寫了放鶴亭的特點。
B.文段中所寫之鶴善于高飛遠翔,自由往來。
C.文段描寫了“異境”之景的開闊與變化,為寫鶴設置了背景。
D.從文段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君盡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態(tài)度。
7.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早晨就朝著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住它們飛到哪里,有時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時飛翔在萬里云海之外。
【乙】我上個月因病辭官,回到家鄉(xiāng)尋找隱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門山。陰森陡峭的崖壁與天上的云霞爭高下,獨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陽:幽深的洞穴包含著云霧,深谷小溪積聚著翠綠的潭水;蟬鳴鶴叫,水聲清越.猿猴啼叫和諧動聽的聲音相互混雜.聲調(diào)悠長有音韻
之美。我既然向來推崇隱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
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這里都已具備。這種地方被仁人智士喜愛,乞是虛言?
c
辭謝,因病辭去官職
a
的 音節(jié)助詞
代詞 代詞
是 是
一向 一向
C
名作動
動作名 名作狀
名作動 動作名
/ / /
B
判斷句
倒裝句 判斷
倒裝+省略句 倒裝句+省略句
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乙】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①。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②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于斯已辦③。仁智所樂,豈徒語哉!
(吳均《與顧章書》)
【注釋】①薜(bì)蘿:薜荔與女蘿,皆為香草。后人常以薜蘿為隱者服飾。②英英:聲音和盛之貌。③辦:具備。
1.下列劃線的詞在句中的意思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曉霧將歇 消散 B.沉鱗競躍 水中潛游的魚
C.仆去月謝病 感謝 D.遂葺宇其上 修筑
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山川之美 久之,目似瞑(《狼》)
B.遂葺宇其上 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
C.實是欲界之仙都 斯是陋室(《陋室銘》)
D.既素重幽居 有奇字素無備者(《活板》)
3.下例句子劃線詞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句:五色交輝
A.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B.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
C.一狼洞其中(《狼》) D.傳不習乎(《論語》)
4.給下列句子斷句,限3處。(2分)
幸 富 菊 花 偏 饒 竹 實 山 谷 所 資 于 斯 已 辦
5.下列句子的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句:實是欲界之仙都
A.賢哉,回也(《論語》) B.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C.飛溯其間 D.嘗射于家圃(《賣油翁》)
6.下列句子的意思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是( )(2分)
A.【甲】文結構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己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B.【乙】這篇文言文很簡短,僅八十三個字。就把石門山清幽秀美的風景,如詩如畫般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語言的簡潔精美,清新淡雅,值得仔細品味。
C.【甲】【乙】都運用了多角度描寫的方法,如從視覺和聽覺等表現(xiàn)色彩、形態(tài)、聲音等,生動形 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鮮明特征,充分表現(xiàn)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強烈的熱愛之情。
D.【甲】【乙】都表達了作者厭煩官場生活,渴望回歸自然隱居以及崇尚淡泊寧靜的生活的人生理想。
7.翻譯句子(4分)
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份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專題復習講義第10講 八上階段復習 (2份,原卷版+教師版),文件包含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專題復習講義第10講八上階段復習教師版doc、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專題復習講義第10講八上階段復習學生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8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專題復習講義第8講 文言文《與朱元思書》《記承天寺夜游》 (2份,原卷版+教師版),文件包含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專題復習講義第8講文言文《與朱元思書》《記承天寺夜游》教師版doc、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專題復習講義第8講文言文《與朱元思書》《記承天寺夜游》學生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專題復習講義第6講 基礎知識及語言運用(2份,原卷版+教師版),文件包含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專題復習講義第6講基礎知識及語言運用教師版doc、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專題復習講義第6講基礎知識及語言運用學生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0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