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分)下列關于聲現(xiàn)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聲如洪鐘”指的是聲音的音調很高
B.用超聲波清洗戒指,是利用聲傳遞信息
C.“擊鼓鳴金”的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
D.“聞其聲而知其人”依據不同人音調不同
【答案】C
【解析】解:A、“聲如洪鐘”指的是聲音的響度大;
B、用超聲波清洗戒指,故B錯誤;
C、“擊鼓鳴金”的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
D、聞其聲而知其人”依據不同人音色不同。
故選:C。
2.(3分)賽龍舟不僅是一項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xiàn)我國悠久歷史文化傳承。如圖所示為某比賽場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選手根據鼓聲齊心協(xié)力劃槳,鼓聲是由鼓內空氣振動產生的
B.選手聽到鼓聲大作,震耳欲聾,說明此時鼓聲的響度大
C.選手能從現(xiàn)場各種聲音中聽出鼓聲,主要是通過鼓聲的音調來辨別的
D.鼓手敲擊鼓面越快,鼓聲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也越快
【答案】B
【解析】解:A、發(fā)聲體都在振動。故A錯誤;
B、鼓聲大作,是鼓面振動幅度大。故B正確;
C、不同樂器的音色是不同的,主要是通過鼓聲的音色來辨別的;
D、鼓手敲擊鼓面越快,但傳播速度不變。
故選:B。
3.(3分)我國古書上記載有“人在大舟中閉牖(牖指門窗),舟行而人不覺動”,這是對運動和靜止相對性的生動描述( )
A.人本身B.大舟C.河岸D.流水
【答案】A
【解析】解:
舟行而人不覺動,“人不覺動”的意思是人不覺得船在運動(即船是靜止的),船和人之間沒有發(fā)生位置的改變。
故選:A。
4.(3分)下列關于聲音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聲音只能在空氣中傳播
B.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C.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3×108m/s
D.聲音的傳播速度與溫度無關
【答案】B
【解析】解:
AC、聲音可以在固體、氣體中傳播,故AC錯誤;
B、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D、聲音的傳播速度與介質有關,故D錯誤。
故選:B。
5.(3分)在醫(yī)院,學校和科學研究部門附近,有如圖所示的禁鳴喇叭標志,與這種控制噪聲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聲耳罩
B.在道路旁設置隔聲板
C.上課時關閉教室的門窗
D.在摩托車上安裝消聲器
【答案】D
【解析】解:圖示含義為禁止鳴笛,禁止鳴笛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A、工人戴上防噪聲耳罩,不合題意。
B、在道路旁設置隔聲板,不合題意。
C、上課時關閉教室的門窗,不合題意。
D、在摩托車上安裝消聲器,符合題意。
故選:D。
6.(3分)某學習小組對一輛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線運動的小車進行觀測研究。他們記錄了小車在某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并根據記錄的數據繪制了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象,如圖所示。根據圖象可以判斷( )
A.0至5s內,小車的平均速度是0.4m/s
B.0至7s內,小車的平均速度是1.5m/s
C.2s至5s內,小車通過的路程是2m
D.5s至7s內,小車通過的路程是6m
【答案】A
【解析】解:
A、由圖象可知,小車的平均速度v==。此選項正確;
B、由圖象可知,小車的平均速度為v==。此選項錯誤;
C、由圖象可知,小車是靜止狀態(tài);
D、在5s~8s的時間內小車運動的路程為4m。
故選:A。
7.(3分)生活中經常用“高”、“低”來形容聲音,如①女高音,②男低音,④低聲細語。這四個詞語中的“高”、“低”描述聲音的特性﹣﹣音調的是( )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
【答案】A
【解析】解:①“女高音”和②“男低音”中的“高”與“低”是指聲音的音調不同;
③“引吭高歌”與④“低聲細語”中的“高”與“低”是指聲音的響度不同;
對照選項中的描述可知,只有A的說法完全正確。
故選:A。
8.(3分)一個物體做直線運動,全程50m,通過前一半路程用了4s,則該物體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為( )
A.5 m/sB.4.17m/sC.6.25m/sD.10m/s
【答案】A
【解析】解:則該物體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v===8m/s。
故選:A。
9.(3分)甲、乙兩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時間之比為3:2,速度之比為1:2( )
A.3:1B.1;3C.4:3D.3:4
【答案】D
【解析】解:甲、乙的路程之比==×=×,故ABC錯誤。
故選:D。
10.(3分)如圖為測某種硬幣直徑的幾種方法,其中正確的是( )
A.B.
C.D.
【答案】B
【解析】解:
A、此方法不能保證刻度尺測量的就是硬幣的直徑;
B、借助兩塊直角三角板卡住硬幣,能測出直徑;
C、右面的三角板任何一邊都沒有與刻度尺垂直。此方法錯誤;
D、此方法雖然能確定硬幣的直徑。此方法錯誤。
故選:B。
11.(3分)對速度公式v=的理解,正確的是( )
A.運動的路程越長,速度越大
B.運動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大
C.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路程s和時間t無關
D.平均速度越大的物體通過的路程一定越大
【答案】C
【解析】解:A.路程越長,但不知道時間大小,故A錯誤;
B.運動時間越短,速度不一定大;
C.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也就是其速度大小是不變的,
所以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路程s和時間t無關;
D.由速度的變形公式s=vt可知,平均速度越大的物體通過的路程越大;
故選:C。
12.(3分)關于聲的知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教室周圍植樹是在傳播途中控制噪聲
B.電視機上的“音量”按鈕是用來調節(jié)音調的
C.地震、火山爆發(fā)會產生次聲波
D.利用超聲波清洗眼鏡,表明聲音具有能量
【答案】B
【解析】解:A、在教室周圍植樹是在傳播途中控制噪聲;
B、電視機上的“音量”按鈕是用來調節(jié)響度大小的;
C、地震,由于地殼,故C正確;
D、把眼鏡放在超聲波清洗機里洗干凈是利用聲音傳遞能量;
故選:B。
二、填空題(共17分)
13.(2分)北京時間8月6日2時33分,在山東德州市平原縣發(fā)生5.5級地震,地震時會產生 次聲波 。(選填“超聲波”或“次聲波”)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析】解:地震時會產生次聲波。
故答案為:次聲波。
14.(2分)甲、乙兩輛車行駛的路程之比為5:6,通過的時間之比為3:4,則甲、乙兩輛車行駛的速度之比為 10:9 。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析】解:由題知,s甲:s乙=5:6,t甲:t乙=8:4,
由v=可得
==×=×=。
故答案為:10:9。
15.(4分)在測量同一長度時的五次測量記錄是:2.72cm、2.71cm、2.62cm、2.73cm、2.72cm,其中錯誤的數值是 2.62cm ,為了減小誤差,我們采用多次測量求 平均值 的方法,取得數值為 2.72cm 。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析】解:記錄數據2.72cm、2.71cm、5.73cm,2.62cm的準確值部分與其它幾個數據有明顯的差別,是錯誤的數據;
最后記錄結果應取幾組數據的平均值,即L=。
故答案為:2.62cm;平均值。
16.(2分)小超被廣場舞的音樂聲吵醒后很不開心,對他來說,廣場舞的音樂聲屬于 噪聲 (選填“噪聲”或“樂音”),為避免干擾,他戴上了耳罩 人耳處 減弱噪聲。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析】解:小超被廣場舞的音樂聲吵醒后很不開心,對他來說,故屬于噪聲;
為避免干擾,他戴上了耳罩。
故答案為:噪聲;人耳處。
17.(3分)在《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終未能尋到其落水的劍。是因為船相對于河岸是 運動 的,而落水的劍相對于河岸是 靜止 的。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析】解:以河岸為參照物,船與河岸之間的位置關系發(fā)生了變化;
而劍與河岸之間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劍是靜止的。
故答案為:運動;靜止。
18.(4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以竹排為參照物,青山是 運動 的;以樹木為參照物,青山是 靜止 的。(以上兩空均填“運動”或“靜止”)我們平常所說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于 參照物 而言的。
【答案】運動;靜止;參照物。
【解析】解:以竹排為參照物,青山的位置在發(fā)生變化;以樹木為參照物,是靜止的。
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靜止的物體是沒有的。
故答案為:運動;靜止。
三、實驗探究題(共19分)
19.(9分)在如圖所示的斜面上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測出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
(1)該實驗是根據公式 v= 進行測量的。
(2)實驗方法:用 刻度尺 測出小車所要通過的路程,用 停表 測出小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再利用公式求出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3)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的坡度較 小 (填“大”或“小”)
(4)如圖中AC段的路程SAC= 80.0 cm,如果測得時間tAC=5s,則AC段的平均速度vAC= 0.16 m/s。
(5)實驗前必須學會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后才開始計時,則會使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 大 (填“大”或“小”)
(6)小車沿斜面下滑的過程中,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小于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v=;(2)刻度尺;停表;(3)??;(4)80.0;0.16;(5)大;(6)小于。
【解析】解:(1)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v=;
(2)測平均速度必須測量路程和時間,測量路程需要用刻度尺;
(3)實驗中,應使斜面的坡度較小,方便計時;
(4)由圖可知AC段的路程sAC=80.0cm=0.4m,且tAC=5s,
則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0.16m/s;
(5)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會導致測得的時間偏小知,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大;
(6)小車沿斜面下滑的過程中做加速運動,故小車通過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車通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為:(1)v=;(2)刻度尺;(3)??;7.16;(6)小于。
20.(10分)如圖甲所示,在8個相同的水瓶中淄入體積不等的水、水面高度不同。
(1)若用相同的力依次敲擊水瓶,發(fā)出聲音的音調不同,此時發(fā)聲部位是 瓶和水 (選填“空氣柱”或“瓶和水”),瓶中盛水越多,敲擊時發(fā)出聲音的音調就越 低 (選填“高”或“低”)。
(2)若用嘴依次向水瓶口吹氣,發(fā)出聲音的音調也不同,此時發(fā)聲部位是 空氣柱 (選填“空氣柱”或“瓶和水”),瓶中盛水越多,吹瓶口時發(fā)出聲音的音調就越 高 (選填“高”或“低”)。
(3)如圖乙是我們往保溫瓶里灌開水,灌水過程中我們聽聲音就能判斷出瓶里水是否快要灌滿了,因為隨著水位的升高 快 (選填“快”或“慢”),發(fā)出的聲音音調越來越 高 (選填“高”或“低”)。
(4)老師和同學們用如圖丙所示的裝置進行探索。把正在發(fā)聲的鬧鈴放在玻璃罩內,用抽氣筒將玻璃罩中的空氣抽出。隨著罩內空氣逐漸減少,發(fā)現(xiàn)聽到的鬧鈴聲音越來越 小 (選填“大”或“小”),從而得到的實驗結論是 真空不能傳聲 。
【答案】(1)瓶和水;低(2)空氣柱;高(3)快;高;(4)小;真空不能傳聲。
【解析】解:(1)當用相同的力敲擊瓶子時,振動的物體是瓶和水,瓶子和水的質量越大,音調越低;
(2)當用嘴依次吹瓶口,振動的物體是空氣柱,空氣柱越短,頻率越大;
(3)音調是由振動頻率決定的,水越多,空氣柱振動越來越快;因此根據音調的高度就可以判斷水位的高低;
(4)①罩內空氣越來越稀薄,聽到的鬧鐘聲音逐漸變小,音調不變;
②由此猜想,假如把玻璃罩內的空氣全部抽去,從而得到的實驗結論是真空不能傳聲。
故答案為:(1)瓶和水;低(2)空氣柱;高;(4)小。
四、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18.0分)
21.(9分)汽車在出廠前要進行測試。某次測試中,先讓汽車在模擬山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駛6min,緊接著在模擬山路上以10m/s的速度行駛4min.求:
(1)該汽車在模擬山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駛6min的路程。
(2)汽車在整個測試過程中的總路程。
(3)汽車在整個測試過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析】解:(1)tl=6min=360s,
根據v=可得,
汽車在模擬山路上行駛的路程:
s1=v5tl=20m/s×360s=7200m,
(2)tl=4min=240s,
汽車在模擬公路上行駛的路程:
s2=v2t2=10m/s×240s=2400m;
汽車在這次整個測試中的總路程:
s=s1+s5=7200m+2400m=9600m。
(3)這次整個測試中總時間t=tl+t2=360s+240s=600s,
汽車在這次整個測試中的平均速度:
v===16m/s。
答:(1)該汽車在模擬山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駛6min的路程為7200m。
(2)汽車在整個測試過程中的總路程為9600m。
(3)汽車在整個測試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為16m/s。
22.(9分)一轎車在福廈高速公路上行駛.
(1)它在經過如圖所示的標志牌下時,速度已達40m/s,并仍以此速度向前開行,為什么?
(2)如果這輛轎車以108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則從標志牌處開到廈門需多少時間?
【答案】(1)這輛車是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因為這輛車的速度超過了限制速度;
(2)從標志牌處開到廈門需要0.5h。
【解析】解:(1)交通標志牌“120”是限速的標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過120km/h;
轎車速度為40m/s=144km/h>120km/h,所以;
(2)由圖可知,從該標志牌到廈門的路程:s=54km,
由v=得:從標志牌處開到廈門的時間:t==。
答:(1)這輛車是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因為這輛車的速度超過了限制速度;
(2)從標志牌處開到廈門需要0.5h。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田莊中學八年級(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試卷,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估測數據最接近實際情況的是,下列有關光的說法正確的是,58cm、17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九年級(上)月考物理試卷(12月份),共4頁。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張宅中學八年級(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試卷.,共8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