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2B鉛筆和0.5毫米黑色簽字筆(中性筆)將姓名、準考證號、考試科目、試卷類型填涂在答題卡規(guī)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
3.第Ⅱ卷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中性筆)作答,答案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
第Ⅰ卷(共5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 圖1為光學顯微鏡的示意圖,字母a~h為顯微鏡的不同結構。圖2為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蠶豆葉表皮細胞,其中乙為甲圖中所指細胞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從甲切換到乙需先往右上方移動裝片,轉動c切換至高倍鏡并調(diào)節(jié)g
B. 從甲切換到乙后,視野變暗,可調(diào)節(jié)圖1中的e或h使視野變亮
C. 顯微鏡鏡頭由低倍鏡轉換成高倍鏡,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增多
D. 若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質流動方向是順時針,則細胞質的實際流動方向是逆時針
2. “泰坦尼克號”沉沒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科學家發(fā)現(xiàn)整個船身被一種黃色物質所纏繞。據(jù)了解,這些物質是一種新型單細胞微生物,后被命名為“泰坦尼克號鹽單孢桿菌”。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該生物通過二分裂進行繁殖B. 該生物在生命系統(tǒng)中屬于細胞和個體層次
C. 該生物生活在較深的海底,可能是異養(yǎng)生物D. “泰坦尼克號”整個船身上的所有菌落構成了種群
3. 下圖為五種不同類型的生物,下列關于其特征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五種生物均具有細胞結構,生命活動均離不開細胞
B. ②③⑤生物的細胞均有細胞壁,其組成成分相同
C. ③④⑤屬于真核生物,其中④⑤都是由多細胞構成
D. ②屬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結構簡單不具有多樣性
4. 在某地的海灘巖等陰暗環(huán)境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種藍細菌,它們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可使用近紅外光,這一發(fā)現(xiàn)為農(nóng)作物的工程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藍細菌能利用細胞中的光合色素進行光合作用
B. 藍細菌的遺傳信息位于擬核和線粒體DNA分子上
C. 藍細菌和酵母菌細胞中都含有的細胞器是核糖體
D. 藍細菌和酵母菌主要區(qū)別是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5. 農(nóng)諺有云:“雨生百谷”,“雨”有利于種子的萌發(fā),是“百谷”豐收的基礎。下列關于水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由于氫鍵和二硫鍵的存在,水具有較高的比熱容
B. 水既是細胞代謝所需的原料,也是細胞代謝的產(chǎn)物
C. 雨水增加了種子中自由水的含量,可促進種子萌發(fā)
D. 曬干的種子細胞中結合水與自由水的比值相對較高
6. 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其分子式為C6H8O6。下列物質與維生素C的元素組成完全相同的是( )
A 胰島素B. 葉綠素C. 淀粉D. 磷脂
7. 下列對細胞中糖類和脂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磷脂是所有細胞必不可缺少的物質B. 脂肪、淀粉和糖原都是人體內(nèi)的儲能物質
C. 植物脂肪大多含有飽和脂肪酸,室溫時呈固態(tài)D. 水稻和小麥的細胞中都含有豐富的淀粉和脂肪
8. 阿克曼氏菌是腸道中的一種益生菌。研究發(fā)現(xiàn),阿克曼氏菌可以分解葡萄糖、脂肪和膽固醇,增強腸壁功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阿克曼氏菌是原核生物,細胞的核酸有DNA和RNA
B. 葡萄糖可直接被細胞吸收,與果糖和蔗糖均屬于單糖
C. 相同質量脂肪徹底氧化分解釋放出的能量比葡萄糖多
D. 膽固醇屬于固醇類物質,在人體內(nèi)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
9. 圖A表示某種核苷酸的分子結構簡式。已知左上角虛線框中表示的結構為堿基;圖B是某核苷酸鏈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圖A所示分子參與構成HIV的遺傳物質
B. 由圖B構成的核酸僅存在于細胞核中
C. 圖A所示分子去掉右下角虛線框中的氧原子后可表示DNA的基本組成單位
D. 圖B表示DNA的一條鏈,4的名稱為鳥嘌呤脫氧核糖核苷酸
10. 科學家Victr Ambrs和Gary Ruvkun因發(fā)現(xiàn)micrRNA及其作用獲得了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micrRNA是由20~23個核苷酸組成的單鏈RNA。在發(fā)揮作用之前,micrRNA需要同細胞內(nèi)的某些蛋白質結合形成蛋白質-RNA復合(miRNA)。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micrRNA中特有的堿基是尿嘧啶(U)
B. micrRNA中含有一個游離的磷酸基團
C. miRNA與RNA初步水解產(chǎn)物都是4種核糖核苷酸
D. RNA貯存的遺傳信息蘊含在4種堿基的排列順序中
11. 角蛋白是構成人體頭發(fā)、指(趾)甲和皮膚外層的主要蛋白,由兩條肽鏈組成(含有m個氨基酸),在兩條肽鏈的含硫氨基酸之間有兩個二硫鍵,可減輕壓力對上皮組織的損傷。燙發(fā)時頭發(fā)的定型與角蛋白有關,原理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角蛋白中的N元素主要分布在游離的氨基中
B. 據(jù)圖分析,燙頭發(fā)后角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順序發(fā)生改變
C. 氨基酸形成角蛋白的過程中相對分子質量減少了18(m-2)-4
D. 與燙發(fā)前相比,燙發(fā)后的角蛋白相對分子質量增加了2
12. 美拉德反應是指食物中的還原糖與氨基酸或蛋白質在常溫或加熱時發(fā)生的一系列復雜反應,生成棕色或黑色大分子類物質,同時賦予食品獨特的風味。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蛋白質經(jīng)過加熱處理,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B. 還原糖經(jīng)美拉德反應形成的大分子物質可能是麥芽糖
C. 美拉德反應生成的棕色或黑色大分子類物質以碳鏈為基本骨架
D. 食物中的蛋白質在加熱后仍可與雙縮脲試劑產(chǎn)生紫色反應
13. 2024年7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緊急發(fā)聲,“超級細菌-CR-hvKp”正在全球蔓延,該病菌具有高毒性和高耐藥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病菌和酵母菌相比,核孔更少
B. 該病菌的生命活動所需能量主要由線粒體提供
C. 該病菌屬于原核細胞,沒有復雜的細胞器,不存在生物膜
D. 該病菌的繁殖過程中不存在染色體的變化
14. 細胞作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其結構和功能高度統(tǒng)一。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植物根尖分生區(qū)細胞內(nèi)高爾基體含量較多,有利于細胞壁的形成
B. 線粒體內(nèi)膜凹陷形成嵴,增大膜面積,有利于有氧呼吸酶的附著
C. 細胞骨架是由蛋白質和脂質組成的網(wǎng)狀結構,錨定并支撐細胞器
D. 中心體由兩個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圍物質組成,與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15. 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心臟衰竭,該病病因是核孔的運輸功能出現(xiàn)障礙導致的。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細胞核中的RNA能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
B. 一個細胞只有一個細胞核,但有多個核孔
C. 房顫的成因可能與核膜內(nèi)外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異常有關
D. 核孔的數(shù)量與細胞的代謝速率有關,代謝旺盛的細胞核孔數(shù)量一般較多
16. 下列關于“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的流動”實驗敘述錯誤的是( )
A. 供觀察用的黑藻,事先應放在光照、室溫條件下培養(yǎng)
B. 觀察時,先在低倍鏡下觀察清楚后,直接換成高倍鏡觀察
C. 葉綠體的分布會隨著光照強度和方向的改變而改變
D. 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用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的運動作為標志
17. 科學家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來探究細胞核的功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傘藻細胞與人體細胞相比,特有的結構是細胞壁、葉綠體、液泡
B. 由本實驗可以推測傘帽的形態(tài)與假根有關
C. 若要進一步驗證細胞核的功能,還應進行核移植實驗
D. 傘柄和假根中都有細胞質,但細胞質中沒有遺傳物質DNA
18. 下列有關生物科學史上一些重要探究活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維薩里通過大量的尸體解剖研究,揭示了人體在器官水平的結構
B. 用穩(wěn)定性同位素3H標記亮氨酸,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路徑
C. 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細胞膜的暗—亮—暗三層結構,認為膜是動態(tài)的
D. 模型是對認識對象進行的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顯微照片屬于物理模型
19. 下列有關生物實驗現(xiàn)象描述錯誤的是( )
A. 豬成熟的紅細胞放入清水中會吸水漲破,血紅蛋白滲出導致水的顏色變紅
B. 紅蘿卜表皮放在清水中,細胞吸水漲破,液泡中的色素滲出導致水的顏色變紅
C. 剛萎蔫的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放在清水中,在顯微鏡下觀察紫色逐漸變淺
D. 將小麥根尖分生區(qū)放在含紅墨水的培養(yǎng)液中一段時間,顯微觀察細胞不會變紅
20. 分別用不同濃度的甘油和蔗糖溶液浸泡某種植物細胞,觀察細胞的質壁分離現(xiàn)象,得到其原生質體體積變化情況如下圖。關于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原生質體相對體積與兩種溶液濃度大小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細胞液濃度大于甘油溶液濃度,大于蔗糖溶液濃度
B. 細胞液濃度大于甘油溶液濃度,小于蔗糖溶液濃度
C. 細胞液濃度小于甘油溶液濃度,小于蔗糖溶液濃度
D. 細胞液濃度小于甘油溶液濃度,大于蔗糖溶液濃度
21. 將豬的成熟紅細胞放入不同濃度的NaCl溶液中,在15℃時,測得紅細胞體積與初始體積之比的曲線如下圖,A點對應的濃度為紅細胞漲破時的臨近濃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若在37℃時,紅細胞漲破所用的時間變長B. B點時水分子不再進出紅細胞
C. 與C點相比,D點紅細胞吸水能力更強D. 水分子只能通過自由擴散的方式進出紅細胞
22. 如圖為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滲透裝置,S1和S2為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只有水分子能通過半透膜,其他分子不能通過。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S1濃度大于S2的濃度B. 若往漏斗內(nèi)加入少量的蔗糖,m會變大
C. 若往漏斗內(nèi)加入少量的蔗糖酶,m會變大D. 若吸出漏斗內(nèi)高出液面的溶液,m會變大
23. 下列有關胞吞和胞吐說法錯誤是( )
A. 變形蟲可通過胞吞攝取單細胞生物等食物
B. 胞吞胞吐過程的進行需要消耗細胞呼吸所釋放的能量
C. 草履蟲通過伸縮泡排出水分,說明水也可以通過胞吐的形式排出細胞
D. 母乳中存在某種抑制抗體被水解的物質,說明抗體可被新生兒通過胞吞的方式吸收
24. 將水稻和番茄苗分別培養(yǎng)在兩個相同的容器內(nèi)(內(nèi)有完全培養(yǎng)液),假設兩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時間后,測定培養(yǎng)液中各種離子濃度與初始濃度之比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實驗結果說明不同生物細胞膜上的轉運蛋白種類和數(shù)量不同
B. 該實驗不能說明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
C. 水稻培養(yǎng)液中Mg2+和Ca2+濃度升高,是由于兩種離子從細胞內(nèi)排出細胞引起的
D. 兩種植物對NO3-和K+吸收情況相似,說明兩種離子可以用同一種轉運蛋白進行跨膜運輸
25. 下列生理過程中,能用如圖曲線來表示的是( )
A. 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的過程中,細胞液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B. 植物細胞吸水速率與外界KNO3溶液濃度的變化情況
C. 性激素跨膜運輸?shù)乃俾逝c外界O2濃度的變化情況
D. 成熟植物細胞液泡的大小與外界溶液濃度的變化情況
第Ⅱ卷(共50分)
二、非選擇題:本部分5道小題,共50分。
26. 藜麥被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認定為唯一一種能滿足人類所需的全部營養(yǎng)的食物資源,被譽為“營養(yǎng)黃金”。某研究小組為了解藜麥種子萌發(fā)過程中營養(yǎng)價值較高的最適時期,研究了藜麥種子萌發(fā)過程中營養(yǎng)物質的變化情況,結果如圖所示。
(1)藜麥種子中的礦物質含量幾乎都高于常見糧食,其中錳的含量非常豐富,錳屬于_____(填“大量元素”或“微量元素”),藜麥葉片中葉綠素含有鎂元素這一事實說明無機鹽的重要作用是:_____。
(2)據(jù)圖分析可知,藜麥干種子中_____(填有機物名稱)的含量最高。為了檢測藜麥種子發(fā)芽過程中該物質含量的變化,在不同發(fā)芽階段藜麥種子的提取液中,分別加入_____試劑,比較顏色變化。該實驗需要選用的器具有_____(選填下列序號)。
①試管②滴管③酒精燈④量筒⑤顯微鏡
(3)制備藜麥萌發(fā)種子研磨提取液時,加入一定量的_____試劑,經(jīng)加熱處理后出現(xiàn)_____,可證明其中含有還原糖。種子萌發(fā)過程中,還原糖含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是_____(答出兩點即可)。
(4)可以通過測定藜麥種子中氨基酸的含量來評價其營養(yǎng)價值,據(jù)圖分析可知,藜麥萌發(fā)種子營養(yǎng)價值較高的時期約是萌發(fā)的第_____d。
27. 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幾乎存在于人體每一個細胞的質膜上,是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肌肉等組織器官中最重要的葡萄糖轉運蛋白。下圖為GLUT1的部分氨基。端序列示意圖。
(1)圖示結構中含有_____個肽鍵,由_____種氨基酸經(jīng)脫水縮合形成,共含有_____個游離的氨基。
(2)質膜上的蛋白質分子以不同方式鑲嵌在磷脂雙分子層中,GLUT1在質膜上的鑲嵌方式為_____(填“鑲在表面”或“嵌入”或“貫穿”),質膜具有流動性的主要表現(xiàn)為_____。從磷脂分子的特性分析,質膜具有屏障作用的原因是_____。
(3)科研團隊僅將GLUT1第66位的酪氨酸轉換成組氨酸后,GLUT1失去了轉運葡萄糖功能,其原因是_____。
28. 甲圖為某真菌細胞部分結構示意圖,乙圖是甲圖局部放大,丙圖代表自然界中處于不同分類地位的五種體現(xiàn)生命現(xiàn)象的單位,圖中Ⅰ、Ⅱ、Ⅲ、Ⅳ、Ⅴ繪出了各自區(qū)分其他種生物的標志結構。
(1)圖甲中含有核酸的細胞器有_____(填甲圖序號)。乙圖中⑧的主要成分是_____,⑨的功能是_____。
(2)據(jù)丙圖結構可以判斷Ⅲ為_____細胞,判斷的理由是_____。丙圖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是_____(用“Ⅰ、Ⅱ、Ⅲ、Ⅳ、Ⅴ”表示),與能量轉換有關的細胞器為_____。(填丙圖序號)
(3)合成V病毒蛋白質場所是_____。
29. 細胞作為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依靠系統(tǒng)內(nèi)各組分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生命活動。下圖為高等動物細胞內(nèi)蛋白質合成、加工及定向轉運的主要途徑示意圖。
(1)與抗體的加工和分泌有關的具有膜結構的細胞器有_____,細胞中各種細胞器膜和細胞膜以及核膜等結構共同構成了細胞的_____,構成這些膜結構的基本骨架是_____。
(2)圖中的“?”代表_____。線粒體和葉綠體所需的蛋白質一部分來自⑥、⑦過程,一部分蛋白在_____的指導下由自身合成。
(3)核糖體合成的蛋白質通過_____進入細胞核。研究發(fā)現(xiàn),有些蛋白質能夠進入細胞核,但有些蛋白質則不能進入細胞核,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_____。
30. 為提高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人們可以對植物進行人工施肥,為提高施肥效果,通常會進行人工灌溉。
(1)若施肥過多,會造成“燒苗”現(xiàn)象,在該過程中,植物根系細胞會失水發(fā)生質壁分離,“質”所包括的結構有_____。
(2)施肥后進行人工灌溉可提高施肥效果的原因是:_____。(答出兩點即可)
(3)如圖為某耐鹽堿“海水稻”在高鹽環(huán)境中,降低高鹽危害的作用途徑:
①Na+進入細胞的方式為_____,判斷的依據(jù)是_____。
②Na+進入液泡的方式為_____,該運輸方式對生物生命活動的意義是_____。
這是一份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2025屆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生物試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2025屆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生物試題word版含解析docx、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2025屆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生物試題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9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山東省青島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共25頁。
這是一份山東省煙臺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生物試卷(Word版附答案),共10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