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歷史解釋:秦朝滅亡的原因:對于秦朝滅亡的原因,歷史上有諸多說法,如實行郡縣制度造成、實行暴政所致、徭役繁重所致等??たh制度在秦朝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一直運用,說明郡縣制并非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秦始皇實行暴政,法律嚴苛,人民經過春秋戰(zhàn)國數百年的戰(zhàn)爭,統一之后,秦朝應當及時休養(yǎng)生息,令百姓安居樂業(yè),而不是推行繁重的徭役,這是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
2.家國情懷:秦朝建立的影響:秦朝雖然短命而亡,但嬴政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后來的中國歷史中雖然經歷過幾次短暫分裂,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fā)展的大勢。
3.時空觀念:對長城的評價:對于長城的看法,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做出相應的客觀評價。
(1)秦時長城的修建,使百姓承擔了沉重的徭役,造成民眾無法安定生產,雖然抵擋了匈奴的進擾,但由于工程量巨大,持續(xù)多年,因此造成民眾的怨望。
(2)在現代,長城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同時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
【學習重難點】
重點:掌握秦朝能夠統一六國的原因、秦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掌握秦朝的暴政及其影響、秦末農民起義。
難點:理解秦始皇鞏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理解秦末暴政對國家惡劣的影響。
【預習新知】
秦的統一
1.統一條件
(1)人民愿望:長期戰(zhàn)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
(2)經濟需要:各地域經濟的發(fā)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
(3)地理位置:秦國地理位置優(yōu)越,物質基礎雄厚。
(4)個人條件: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
(5)改革措施:商鞅變法后,秦尊奉 ,獎勵耕戰(zhàn),國家日益強盛。
2.統一過程
(1)滅六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國采取 策略,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定都 。
(2)控制邊疆:
①南方:征服了 地區(qū),并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
②北方:擊退了游牧民族 的進攻;在原有北方諸侯國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 、東至 的萬里長城。
(3)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①政治:1.皇帝制度:嬴政兼采 名號,將新王朝的君主定名為皇帝,并通過許多具體規(guī)定和禮儀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嬴政自稱“ ”,史稱“秦始皇”。
②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指 、 、 ,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
③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 ,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h以下設 、 和 ,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
④其他: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頒布法律,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社會風俗等。
2.意義:
秦的統一,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涨敖y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fā)展。
學而致用:
題1、有學者說,“秦朝這一制度構成了嚴密的中央統治體系,開后世兩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這一制度”是指(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縣制度
題2、李斯說:“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睋丝芍钏怪鲝垼? )
A.推行郡縣制以實現天下安寧
B.仿效西周分封諸侯以鞏固天下
C.宣揚“君權神授”實現一統
D.利用國家賦稅增加官員的收入
秦朝的暴政
(1)表現: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征發(fā)繁重;刑法嚴苛
(2)“焚書坑儒”:秦始皇接受 的建議,下令將非秦國歷史的史書,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等,在30天內全部交給官府焚毀,只有 、 、“種樹之書”不在其列,先秦以來的許多珍貴文獻毀于一旦。秦始皇以“或為妖言以亂黔首”,這就是“焚書坑儒”。
學而致用:
題3、“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元來不讀書?!痹撛娭刑岬降那爻臍v史事件是( )
A.統一六國,焚書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東
C.焚書坑儒,農民起義 D.農民起義,劉項文盲
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
(1)起義爆發(fā):陳勝、吳廣起義領導在大澤鄉(xiāng)發(fā)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揭開了反秦起義的序幕。
(2)政權建立:陳勝自立為王,號稱“張楚”。
(3)楚漢戰(zhàn)爭: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劉邦“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奪,加之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wěn)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劉邦擊敗。
學而致用:
題4、秦朝二世而亡,后人多方研究其短暫滅亡的原因。下列論述,最能說明秦朝短暫而亡的原因的是( )
A.四維(禮義廉恥)不張,故萬民離叛
B.秦之所殄滅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C.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
題5、中國象棋中“楚河漢界”的來歷與歷史上的“楚漢相爭”(公元前206—前202年)有關,這場戰(zhàn)爭發(fā)生于( )
A.公元前2世紀初 B.公元前2世紀末
C.公元前3世紀初 D.公元前3世紀末
【鞏固訓練】
1.在阿房宮遺址出土的一塊秦磚上,用小篆寫了“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饑人,踐此萬歲”十六字,其中“海內皆臣”這四個字最能表明秦朝( )
A.經濟繁榮B.國家統一C.文化統一D.百姓安居
2.下表反映了秦統一后所立石刻中部分文字出現的次數。由此可推知,秦朝( )
A.皇權專制統治具有一定隨意性B.重視當時社會秩序的構建
C.政治體制的建設仍需不斷完善D.奉行“外法內儒”統治政策
3.學者葛劍雄認為,夏商周時期統治者對自己的行政中心有嚴格的統治,但對邊遠地區(qū)統治松散,所以先秦時期不存在確定的疆域邊界,只有到了秦朝,才有了真正明確的疆界。這一觀點的主要依據是,秦朝( )
A.重新完成國家統一B.政治制度的變革
C.修筑了長城與馳道D.以秦律治理地方
4.秦朝建立后,除全國推廣郡縣制外,還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修馳道、直道,頒布法律,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社會風俗等。秦朝的上述舉措( )
A.擴大了統一國家的規(guī)模B.鞏固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C.緩和了各民族間的矛盾D.加強了社會基層的管理
5.有學者認為,“大一統”是我國歷史上長期形成的歷史觀、民族觀與天下觀,也是歷代國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標?!按蟆敝钢匾?、尊重,“一統”是指一體、統一治理,“大一統”的含義就是重視和尊重一體、一統的治理制度體系。該學者意在強調( )
A.統一與分裂不斷交替出現B.分裂都是歷史發(fā)展的倒退
C.只有中國歷史才有大一統D.統一才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
6.《史記集解》記載,秦始皇頭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掛的玉串稱旒。他穿的衣服稱袞服,有12種圖案。這種裝飾為皇帝獨有,顯示其惟我獨尊、君臨天下的氣勢。秦以前,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據此可知皇帝制度的特點是( )
A.皇位世襲B.君權神授C.皇帝獨尊D.中央集權
7.秦代選官主要實行軍功入仕,軍功以在前線殺敵數量來計算;漢代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由地方官在轄區(qū)內考察人才并推薦給中央,被察舉的人必須品德高尚、學識才干出眾。這反映出秦漢之際( )
A.中央集權不斷強化B.入仕通道趨于多元
C.選官的客觀性增強D.治國理念發(fā)生變化
8.秦朝中央政府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這個政治制度是( )
A.科舉制B.刺史制度C.郡縣制D.察舉制
9.下圖所示的中央機構創(chuàng)立于( )
A.秦朝B.漢朝C.宋朝D.明朝
10.廷議是皇帝與大臣們在朝堂上定期集會議事的一種形式。參加廷議的官吏有文有武,職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諸侯王、眾卿、將軍,下至大夫、博士、令長等……討論結果由皇帝最后裁決。由此可見,廷議制度( )
A.有利于提升行政決策的科學性B.體現了士大夫集團的政治品格
C.有效限制了君主專制的加強D.有效協調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參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海內皆臣”最能表明國家統一,故選B項;經濟繁榮表現在“歲登成熟”,并非“海內皆臣”,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體現出“文化統一”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中“道毋饑人”能體現百姓安居,并非“海內皆臣”,排除D項。
2.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石刻文字中既有社會道德教化的內容,也有法治刑罰的內容,說明秦統一后重視當時社會秩序的構建,B項正確;題干是強調秦朝構建社會秩序,不能說明皇權專制統治具有一定隨意性,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社會教化和法治等秩序,與政治體制建設不符,排除C項;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不重視儒學,排除D項。故選:B。
3.答案:B
解析:A.完成國家統一不是確定明確邊界的主要原因,故A項錯誤;B.根據材料“夏商周時期統治者對自己的行政中心有嚴格的統治,但對邊遠地區(qū)統治松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的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qū),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商王對地方的控制力較弱。西周實行分封制,但分封制下諸侯國的獨立性較強,為春秋戰(zhàn)國割據埋下隱患。秦統一六國后,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郡縣制在全國推廣,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和垂直管理,故秦朝有了真正明確的疆界,得益于秦朝進行了政治制度的變革,故B項正確;C.修筑長城主要是為了抵御匈奴的進攻,故C項錯誤;D.秦律只是輔助管理民眾和治安的手段,不是明確疆界的主要原因,故D項錯誤。故選:B。
4.答案:B
解析:據材料“統一車軌……整頓社會風俗等”可知,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對統治區(qū)域的控制,有利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故選B項;材料所述為秦朝加強對疆域內的統治措施,并非擴大統治疆域,擴大統一國家的規(guī)模說法不準確,排除A項;C項強調的是處理民族關系,材料所述措施并非針對民族關系,排除C項;據所學中國古代社會基層治理可知,秦朝的社會基層主要是鄉(xiāng)、里等基層單位,而材料所述措施強調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并非專門針對鄉(xiāng)、里這一層面,排除D項。
5.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學者認為,大一統是我國歷史長期形成的天下觀,是歷代國家治理的追求目標,即統一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故選D項;材料主題是對大一統內涵的解釋,不是闡述統一與分裂的關系,故排除A項;國家分裂時期,社會仍然在發(fā)展進步,故排除B項;C項表述明顯錯誤,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有統一,故排除C項。
6.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這種裝飾為皇帝獨有,顯示其惟我獨尊、君臨天下的氣勢”“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等信息可知,秦朝建立后,皇帝穿戴的裝飾及璽皇帝獨有,這體現了皇帝獨尊,皇權至上,C項正確;秦始皇規(guī)定皇位由其子孫世代相傳,這體現了皇位世襲,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君權神授是指君子是天命派遣,于凡間管治世人,不符合題干,排除B項;秦朝中央集權主要體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上,不符合題干主旨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7.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是大一統國家的形成時期,統治者利用法家思想鞏固統治。漢朝是大一統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時期,統治者利用儒家思想鞏固統治。因此選官標準由軍功演變?yōu)榈滦泻筒拍?,反映了治國理念的變化,D項正確;選官標準的變化適應了中央集權的加強,但與材料主旨無關,A項排除;材料體現不出入仕通道趨于多元,B項排除;材料涉及選官標準,未涉及客觀性,C項排除。故選:D。
8.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秦朝在全國推廣郡縣制,中央政府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這個政治制度是郡縣制,C項正確;科舉制是隋唐,排除A項;刺史制是漢朝,排除B項;察舉制是漢朝,排除D項。故選C項。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A
解析:根據“參加廷議的官吏有文有武,職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諸侯王、眾卿、將軍,下至大夫、博士、令長等……討論結果由皇帝最后裁決?!笨傻贸鐾⒆h的方式可以集思廣益,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決策的失誤,提升決策的科學性,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到廷議的參與人員與方式,并不能展現參與人員的品格,排除B項;廷議制度是議政的方式,最終決定權還在皇帝手上,因此不能有效限制皇權,排除C項;材料中并不僅只有皇帝與丞相,還有其他大臣,因此并不能有效協調二者間的矛盾,排除D項。故選A項。
仁/孝
良/文



誅/滅
成/武
禁/刑
法/度/式/矩
功/利
2
4
9
1
9
10
9
3
15
10

相關學案

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學案及答案:

這是一份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學案及答案,共8頁。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學案:

這是一份(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學案,共3頁。學案主要包含了秦朝的統一,鞏固政權的措施,意義,秦朝的滅亡,楚漢之爭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學案:

這是一份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學案,共10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學案 更多

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導學案

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導學案

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精品學案

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精品學案

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精品導學案

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精品導學案

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	學案

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 學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電子課本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版本: 人教統編版

年級: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