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文學(xué)家。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交好,并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唱和,并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內(nèi)容。主要作品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有《劉夢得文集》。
《秋詞》(其一)選自《劉禹錫集》卷二十六(中華書局1990年版)。此題下共有詩兩首,這里選的是第一首。永貞元年(805),唐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運動遭到宦官、藩鎮(zhèn)、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被貶?!肚镌~》(其一)就是詩人被貶朗州時寫的。
秋 詞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悲嘆秋天清冷蕭條,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之中,一只鶴振翅高飛,推開云層直沖云霄,把我的詩情也帶到了藍天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庇昧耸裁幢憩F(xiàn)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兩句用對比的手法,即將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表現(xiàn)作者樂觀豁達的心境。
后兩句作者推出“秋日勝春朝”的證據(jù)——“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分析其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進行描繪,借“鶴”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飛,排云而上,矯健凌厲,表達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反映了作者高遠爽朗的心情。
詩中一個“排”字,蘊含著深意。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shù)的魅力,發(fā)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這首詩一反常態(tài),不寫悲秋,而寫愛秋,贊頌了秋的美好,并借對白鶴排云而上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奮發(fā)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首句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對秋天的感覺——寂寞、蕭索、悲涼,“自古”和“逢”,極言人們悲秋這一傳統(tǒng)的時代之久遠,以及人們不可改變的思維模式。次句直接表明詩人對秋日的態(tài)度——秋天勝過春天。由此可知,詩人是帶著昂揚向上的
心態(tài)對待秋天的,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意識的一個有力挑戰(zhàn)。第三句中的“排”字寫出了一種精神,突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向上的力量。第四句是詩人內(nèi)心感受的直接抒發(fā),看到這一壯美的情景,詩人心中的詩情也被激發(fā)了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沖藍天了。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fēng)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shù)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唐代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其詩構(gòu)思新奇,風(fēng)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有《李義山詩集》。
本詩選自《李商隱詩歌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版)。寄北,當(dāng)時詩人在巴蜀,妻子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xiāng)巴蜀時寫給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抒情絕句。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回家的日期還沒有定啊,今晚巴山下著大雨,秋天的池塘漲滿了水。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時(我才能回到家鄉(xiāng),和你)在西窗下剪燭長談,那時我再(對你)追述今晚在巴山面對夜雨時的心情。
“君問歸期未有期”中兩個“期”有何不同?
一句之中兩個“期”字,先停頓后轉(zhuǎn)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親人(友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
“巴山夜雨漲秋池”一句是寫眼前的景還是想象中的景?如何理解“漲”字?
寫眼前景象,使已躍然紙上的愁苦交織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漲滿的秋池。
“漲”字,既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現(xiàn)詩人愁思之綿綿深重。
如何理解“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當(dāng):什么時候。 剪燭:形容深夜秉燭長談。 此句設(shè)想日后重逢的時候。
向“君”追話今夜“我”思“君”而不得歸的情景?!鞍蜕揭褂辍敝爻?,令人的思緒在現(xiàn)實與想象中徘徊。
這首詩通過對歸期的問詢和回答,抒發(fā)了詩人羈旅他鄉(xiāng)時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問歸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著太多的苦澀與無奈。詩人在巴蜀羈旅中,在“夜雨漲秋池”的環(huán)境中,更感到孤獨凄涼。接下來筆鋒一轉(zhuǎn),想象回家團聚后剪燭西窗、共話今宵的情景,時空交錯,虛實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兌換成未來團聚的歡樂,也在未來的歡樂中注入被時間過濾了的“昔日”之苦。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即興寫來,道出了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
紀昀評說此詩:“作不盡語,不免有做作態(tài),此詩含蓄不露,卻只似一氣說完,故為高唱?!? 桂馥在《札樸》卷六里說:“眼前景反作后日懷想,此意更深。” 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里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br/>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其二)
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抱有收復(fù)失地的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志。他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代表詩作有《關(guān)山月》《游山西村》《書憤》《示兒》等。
此詩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詩人被罷官后,閑居家鄉(xiāng)山陰農(nóng)村。當(dāng)時詩人已年近七旬,雖然年邁,但是愛國熱情絲毫未減,日夜惦念報效國家,可詩人收復(fù)國土的強烈愿望,在現(xiàn)實中已不可能實現(xiàn)。于是就在十一月四日那個“風(fēng)雨大作”的夜里,詩人在夢中實現(xiàn)了自己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愿望。
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涼的村落里,并不為自己哀傷,(心中)還想著替國家守衛(wèi)邊關(guān)。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
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著那風(fēng)雨交加的聲音,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征戰(zhàn)疆場的情景又進入我的夢境中。
詩的前兩句直接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情思。“僵臥”道出了詩人的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一“僵”一“孤”,凄涼之極,為什么還“不自哀”呢?因為詩人的愛國熱忱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經(jīng)不把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居
具體分析“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一句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住環(huán)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但是,他何嘗不知道現(xiàn)實是殘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為轉(zhuǎn)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這兩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表現(xiàn)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點明處境及心態(tài),直抒報國情懷!
如何理解“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币痪渲挟嬀€詞語的作用?
后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寫得形象感人。詩人因關(guān)心國事而形成戎馬征戰(zhàn)的夢幻,以夢的形式再現(xiàn)了“戍輪臺”的志向,“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xiàn)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御敵之情只能形諸夢
具體分析“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币痪湓姳磉_了詩人什么情感。
境。但是詩人一點也“不自哀”,報國殺敵之心卻更強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鐵馬冰河”的夢境,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xiàn)。?
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虛實結(jié)合的寫法。實寫雨夜之聲,虛寫夢境戰(zhàn)場殺敵。
“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一句中畫線詞語有何作用?
這首詩借寫風(fēng)雨夢境,抒發(fā)了詩人感人至深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
詩的前兩句寫現(xiàn)實。以“僵臥孤村”開篇,寫出風(fēng)雨夜老人凄涼的處境。但這不是詩人所要強調(diào)的意向,“不自哀”才是他要堅持的信念。“不自哀”是因為“尚思為國戍輪臺”,一個“思”字,表現(xiàn)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
后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由現(xiàn)實轉(zhuǎn)入夢境。“風(fēng)吹雨”運用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既指現(xiàn)實生活中的風(fēng)雨,又象征南宋王朝風(fēng)雨飄搖的處境;最后一句,詩人以夢的形式再現(xiàn)了“戍輪臺”的志向。詩人把現(xiàn)實與夢境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使鐵馬冰河的夢境和戍輪臺的壯志融為一體,抒發(fā)了感人至深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
譚嗣同(1865—1898),字復(fù)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1898年參加領(lǐng)導(dǎo)戊戌變法,推行新政,失敗后被殺。代表作品有《仁學(xué)》《寥天一閣文》《莽蒼蒼齋詩》等。
潼關(guān),在今陜西潼關(guān)北,關(guān)城臨黃河,依秦嶺,當(dāng)山西、陜西、河南三省要沖,歷來為軍事重地。譚嗣同寫這首詩時才十多歲,當(dāng)時隨父赴甘肅上任,途經(jīng)陜西潼關(guān),被北方特有的壯闊的風(fēng)景所震撼,欣然命筆。
潼 關(guān)譚嗣同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fēng)/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guān)/不解平。
從古至今高高云層簇擁著潼關(guān)古城,獵獵秋風(fēng)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guān)不解平。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fēng)吹散馬蹄聲。
奔騰的黃河流入廣闊的平原仍嫌拘束,秦嶺山脈進入潼關(guān)(以西)就再也不知何謂平坦了。
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賦予云以人的動作——“簇擁”,賦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棄拘束”,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北方山水的壯闊,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沖破羅網(wǎng)、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這是一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詩歌,詩人通過對潼關(guān)雄偉壯麗的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豪邁奔放的情懷和沖破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強烈愿望。
第一句寫高云簇擁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見,異峰突起,令人神往。第二句寫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秋風(fēng)吹散,又顯出孤城的寂寥與遼遠。第三句筆鋒一轉(zhuǎn),寫“河流大野”,不說其奔騰或壯闊,而說其“猶嫌”拘束。在詩人的筆下,奔騰的黃河,險峻的群山,好像都成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它們的身上都融入了詩人強烈的感受,也融入了詩人的思想、個性和人格,還融入了他的壯志豪情。末句寫秦嶺山脈進入
潼關(guān)之態(tài)勢,不說其巍峨險峻,而說其桀驁不馴,再也不知何謂平坦。都在寫山水,卻是詩人感覺中的山,感覺中的水,把山水寫活了,讀來有沖擊力,能讓人強烈感受到詩人渴望沖決羅網(wǎng)、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2024)七年級下冊(2024)約客授課課件ppt,共37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課外古詩詞,泊秦淮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秋詞(其一)/劉禹錫說課ppt課件,共4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唐·劉禹錫,走進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詩歌朗誦,詩意速通,詩歌賞析,主旨歸納,拓展延伸,秋詞其二,劉禹錫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南安軍授課ppt課件,共1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新課導(dǎo)入,作者介紹,背景簡介,疏通文意,詩歌賞析,理解主旨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