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標導航
知識精講
知識點01 概括思路
【即學即練1】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達自己的觀點的
答案:
①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必須知道天下的問題出現(xiàn)在哪里,知道混亂產(chǎn)生的源頭。就像醫(yī)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對癥下藥,然后把病治好。
②接著,指出天下混亂產(chǎn)生的原因是人們“不相愛”。分別從父子、兄弟、君臣到盜賊橫行,大夫互相侵害,諸侯互相攻伐幾個角度論述不相愛的觀點。并且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解決辦法。
③最后,歸納論點,肯定結論,總結全文。
解析:
一步步暗示的就是思路,概括思路或者梳理脈絡這類問題一定要先給原文劃分層次,一般情況下按照三個部分劃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章采用的論證方式不同(立論或駁論,同樣是立論,主體部分采用的論證方式也是有區(qū)別的,比如可以判斷是并列式、遞進式或者對照式),采用恰當?shù)男g語,比如①首先、接著、最后等引領性詞語,②提出、指出、論述、歸納、總結等與論述文體有關的動詞整合成句。③如果有明顯的修辭手法、論證手法、特殊句式等對梳理思路有幫助的內容也要包含在表達里,這樣才能做到表達上的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
知識點02 思想內涵
【即學即練2】 如何理解墨子兼愛思想的內涵
答案:
①“兼 ”除了有加倍、廣、全的意思,還有一方對另一方兼而有之的意思。兼愛是指一方對另一方的付出,包含平等、博愛與相互友愛的意思。
②墨子認為,要兼愛,除了力量均等的雙方,必然也會存在要讓不平等的雙方產(chǎn)生愛,也就必定存在高貴的、強盛的一方,將理解、寬容以及援助更多地給予卑賤的、弱小的一方,讓卑賤的一方生活處境得到改善。因此,“兼愛”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努力做到擺脫出身高貴、出身低賤的差別,忽略強大和弱小的對立關系,唯有如此,才能達到兼愛。
③兼愛實際上反映貧弱者的心聲,帶有鮮明的平民色彩。
解析:
理解思想內涵也要注意由淺入深,符合推理的邏輯。①先從字面的“兼”和“兼愛”說起,指出兼而有之或者彼此、互相之義;②接著根據(jù)文本的思路繼續(xù)解釋兼愛的意思,就和我們了解的那樣不能只愛自己,與己相對的就應該是他人、對方,自然就聯(lián)想到平等博愛的思想。③結合文本中的“自愛”“自利”邏輯關系的論證很明顯可以看出只有擺脫了“自愛”“自利”,才能擺脫價值觀、出身、力量方面因差別而存在的矛盾,在墨子的時代這種兼愛思想更多的是指向高貴者、強勢者對低賤者和弱小者的平等和博愛。把兼愛思想的在封建時代的進步意義揭示出來。
知識點03 判斷推理
【即學即練3】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的學說很迂闊難行嗎?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一)
答案:
示例(1)要做到兼相愛交相利,需要克服人自身的很多天然局限,但是基本上應該是可行的,并不迂闊;作為一種理想目標則完全是值得追求的。實踐這樣一種學說,有助于解決種種社會問題。像墨子說的,通過奉行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以達到“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的目標,依然令人向往。
如果認為迂闊難行那基本上就是放棄了人人平等,博愛的社會理想,畢竟雖然不是全部社會都能做到,但是社會制度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也證明了兼愛思想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示例(2)兼相愛交相利的學說確實很迂闊難行。理由是當社會開始出現(xiàn)不平等現(xiàn)象以后,再回頭來談兼愛是很困難的??鬃訒r代一直到墨子時代,沒有一個君主愿意放棄既得利益,或者不具有野心,而去找到平等博愛的來時的路。因為人類畢竟經(jīng)歷過平等,但當平等被打破,博愛被私愛取代,人類要走的路還很長。
但認為迂闊難行并不等于不能推行,未來的人類也許在“自愛”、“自利”和“兼愛”、“博愛”的較量中呈螺旋式前進,人類最終戰(zhàn)勝了自我的私欲和狹隘,走向平等。
解析:可以見仁見智。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都要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一個角度是贊成或者反對的理由,一個是如何客觀認識“迂闊難行”的相對意義。
(二)
答案:
兼相愛學說給人的最基本的啟發(fā)是,人應該從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愛、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狹中超脫出來,由此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溫馨的群體以及令人備感舒適的人際關系。
解析:要結合簡愛思想的積極意義以及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兩個方面分析,分析時注意不能空洞的談兼愛,而要從人類應該擺脫的劣根性來分析。
知識點04 比較分析
【即學即練4】孔子說“仁”就是“愛人”,墨子主張“兼相愛”,二者有什么不同?墨子認為,人人都只是愛自己而“不相愛”,是社會混亂動蕩的原因;而孟子認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沒有“仁義”,必將導致國家敗亡(見教材“王何必曰利”一節(jié))。他們二人的觀點是否有相通之處?
(一)
答案:
兩種主張都有人要關愛他人的意思。
①孔子和儒家所主張的愛是有差等的(比如對父親的愛跟對其他人的愛不同),因此《中庸》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边@意味著在愛他人中,以親近自己的親人最為重要。
②墨子主張的愛,則是普遍的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的愛。
而孟子批評墨子說:“墨氏兼愛,是無父也?!保ā睹献印る墓隆罚┻@是針對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關系而言的,認為墨子心中沒有父子、君臣等上下尊卑觀念,那與禽獸動物有什么區(qū)別呢?顯然儒家的思想還是有局限性,沒有擺脫封建時代的等級思想。
解析:
要理解二者的不同,不能簡單地認為儒家的“仁”和“愛人”是所有人,而是區(qū)分了等級的“人”,即“親”者和““賢”者優(yōu)先。這樣就很容易區(qū)分二者的主張了。
(二)
答案:
墨子認為,人們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愛,會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種種社會問題由此產(chǎn)生。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意味著超越只知道自愛自利的偏狹,做到愛人利人。孟子把仁義高懸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從追逐私利的偏狹中超脫出來,以具備更高的道義層面上的關懷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著對他人的同情和體貼。在超越自愛自利和關愛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張顯然是相通的。
解析:
判斷二者觀點有無相通之處關鍵是找到二者的共同之處,雖然墨子和孟子在“人”是有等級還是無等級的問題上分歧很大,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在談論導致國家滅亡的原因時能達成共識,墨子剖析人們因“自利”造成不相愛,孟子剖析人們把“利”放在第一位而造成“仁義”缺失,這些最終都導致了社會混亂。所以只要從這個角度分析二者有相似點就可以證明他們是相通的。
能力拓展
考法01 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識的能力
【典例】填寫下列內容:
墨子,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zhàn)國初期宋國人 ,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nóng)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chuàng)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jié)葬”、“節(jié)用”等觀點。
現(xiàn)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墨子》也是墨家子弟根據(jù)墨子思想?yún)R編的哲學文本的名字。這個文本最初包括71章。漢朝儒學統(tǒng)治了中國。因為墨家是反對儒家的,文本《墨子》受到排斥。在宋代,只剩下61章。
墨子以兼愛為其社會倫理思想的核心,認為當時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于人們不能兼愛。他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愛有差等”的觀點。他提出“兼相愛,交相利”,把兼愛與實現(xiàn)人們物質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聯(lián)系,表現(xiàn)出對功利的重視。墨子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非攻等主張均以兼愛為出發(fā)點,他希望通過提倡兼愛解決社會矛盾。
考法02 結合實際探究問題的能力
【典例】有人說墨子在那個時代是個失敗者,你同意嗎?說明理由。結合墨子的思想內涵,談談墨子思想在現(xiàn)代會有市場嗎?
(一)
答案:
同意。墨家學說的核心是兼愛。這話從兩千年前說起,然后隨著秦的“以法為師”以及漢的“獨尊儒術”煙消云散。法家思想維護了統(tǒng)治者的人性,儒家學說兼顧了天下人的人性,而墨家的兼愛,被孟子批評為擯棄了人性。所以似乎是敗在不顧人間煙火上的。
解析:
結合墨子思想的核心,以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特點,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剖析墨子思想在當時的劣勢。
(二)
答案:
但是兼愛,從道德的角度上來說是個無法企及的高度,讓人從自然功利的境界一下子步入天地宇宙間,可以俯瞰人類了。于是向往著單純美好的墨家人懷著崇高的心走進世俗。當一個人的純潔遇上了腐朽骯臟的時候,如果不能與之合流就終將郁郁寡歡,甚至遭遇群起而攻之。墨家人堅持著那些高度清潔的原則,所以被各式各樣心懷叵測的人懷疑、算計、利用和殘害。漠視人性與泯滅人性一樣,換不來信仰。
解析:肯定墨子思想的道德高標,高于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價值追求,但不能因為它標準高就否認它的價值,它仍然是現(xiàn)代社會國家和個人應該不斷學習和推廣的思想?,F(xiàn)代社會雖然科技水平遠比封建時代高,但人們的思想水平確離墨子的理想差距很遠,所以墨子思想有著不可替代的現(xiàn)實意義。又因為現(xiàn)代國際局勢的新挑戰(zhàn),各種思潮泛濫,但背離墨子思想的現(xiàn)象沖擊著人們的頭腦,使得人們,尤其是中國人對墨子思想的推崇就很好理解了。因此可以堅定地說墨子思想在現(xiàn)代很有市場,
分層提分
題組A 基礎過關練
一、基礎達標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eq \b\lc\{(\a\vs4\al\c1(破碎亂行(hánɡ),少食惡(è)衣)) B.eq \b\lc\{(\a\vs4\al\c1(牂(zānɡ)羊之裘,練帛之冠(ɡuàn)))
C.eq \b\lc\{(\a\vs4\al\c1(百人有(yǒu)余,貴必敖(á)賤)) D.eq \b\lc\{(\a\vs4\al\c1(好士細要(yà),茍君說(yuè)之))
答案:A
解析:B項,“冠”讀ɡuān;C項,“有”讀yòu;“敖”通“傲”,讀à;D項,“要”通“腰”,讀yā。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故不孝不慈亡有
B.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 當察亂何自起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 故盜賊有亡
D.入以見于君,出以踐于朝 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答案:D
解析:A項,“以”通“已”;“亡 ”通“無”,沒有
B項,“馴”通“訓”;“當”通“嘗”,曾經(jīng)
C項,“辯”通“辨”;“有”通“又”,又一次
題組B 能力提升練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視人之國若視其國 視:看待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易:改變
C.脅息然后帶 帶:腰帶
D.是以仁者非之 非:反對
答案:C
解析:C項,帶:名詞作動詞,系好腰帶。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 ②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 ③視人之家若視其家 ④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D
解析:
所以:①名詞,“……的(原則)方法”;②名詞,“……的原因”。③代詞,自己的;④代詞,他的。
題組C 培優(yōu)拔尖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br>子墨子自魯即齊過故人謂子墨子曰今天下莫為義子獨自苦而為義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則食者眾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為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子墨子南游于楚,見楚惠王,楚惠王以老辭,使穆賀見子墨子。子墨子說穆賀,穆賀大說,謂子墨子曰:“子之言則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賤人之所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藥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順其疾,豈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農(nóng)夫入其稅于大人,大人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豈曰‘賤人之所為’而不享哉?故雖賤人也,上比之農(nóng),下比之藥,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昔者,湯將往見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賤人也。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瘻唬骸桥?。今有藥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而強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國也,譬之良醫(yī)善藥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蛳屡硎现?,不使御。彼茍然,然后可也。”
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賈倍徙①,雖有關梁之難,盜賊之危,必為之。今士坐而言義,無關梁之難,盜賊之危,此為倍徙,不可勝計,然而不為,則士之計不若商人之察也?!弊幽颖敝R,遇日者②。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聽,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謂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若用子之言,則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圍心而虛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子墨子曰:“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猶舍獲而攈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
注:①倍徙:倍,指一倍;徙,指五倍。②日者:古時占卜預測吉兇的人。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子墨子自魯即齊/過故人/謂子墨子曰/今天下莫為/義子獨自苦/而為義子/不若已
B.子墨子自魯即齊/過故人/謂子墨子曰/今天下莫為義/子獨自苦而為義/子不若已
C.子墨子自魯即齊過故人/謂子墨/子曰/今天下莫為義/子獨自苦而為義/子不若已
D.子墨子自魯即齊過故人/謂子墨/子曰/今天下莫為/義子獨自苦/而為義子/不若已
答案:B
解析:根據(jù)關鍵詞“子墨子”“即”“過”“子”的意思即可斷句。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墨子認為,一切言語行動都要服從于義,天下事沒有比義更重要的。
B.在天下沒有誰行義的情況下,墨子的老友勸阻他到楚國推行自己的主張。
C.墨子被楚惠王以老為由拒絕接見,他的主張學說也被楚惠王視為“賤人之所為”。
D.墨子認為今之士人只知“坐而言義”,即使無任何艱難險阻也不去行義。
答案:B
解析:老友是阻止墨子“獨自苦而為義”,沒有阻止他到楚國去行義。
參考譯文:
墨子說:“世間所有的事情沒有比義更可貴的了。假使現(xiàn)在對一個人說:‘給你帽子和鞋子,而砍斷你的手和腳,你肯做這樣的事嗎?’這人一定不肯,什么原因呢?因為鞋帽不如手腳貴重啊。然后又對這人說:‘給你天下,而殺死你,你肯做這樣的事嗎?’這人一定不肯,什么原因呢?因為天下不如自己的身體貴重啊。人們?yōu)闋幰痪湓挾嗥礆?,這是由于道義比身體貴重啊。所以說:世間所有的事情,沒有比義更重要的了。”
墨子從魯國到齊國去探望一位老友,這個老友對墨子說:“現(xiàn)在天下沒有誰行義,而你卻獨自苦苦去行義,你不如停止吧?!蹦诱f:“假使現(xiàn)在此地有一個人,他有十個兒子,其中只有一個兒子耕田,其余九個閑著,那么耕田的人不能不更加努力。什么原因呢?因為吃的人多,而耕田的人少。如今天下沒有誰行義,那么你應該鼓勵我去行義,為什么還要阻止我呢?”墨子南游到楚國,見到楚惠王,楚惠王以老為借口不用墨子,派穆賀去見墨子。墨子游說穆賀,穆賀聽了非常高興,對墨子說:“你的話的確好,只是我們君王,是天下的大王,他也許認為‘這是賤人出的主意’,因此不采用吧?”墨子說:“只要可行就是好的。譬如藥一樣,一棵草根,天子吃了它能把病治好,怎能因‘它是草根’而不吃呢?現(xiàn)在農(nóng)夫交稅給大人們,大人們拿來做酒食祭品,祭祀上帝鬼神,怎能說‘那是賤人生產(chǎn)出來的’就不享用呢?所以即使是低賤的人,上可比農(nóng)夫,下可比藥,難道連草根都不如嗎?況且你也曾聽說過商湯王的傳說吧!從前商湯將去見伊尹,派彭氏之子駕車,彭氏之子半路上問湯:‘君王將到哪里去?’湯說:‘將前往見伊尹?!硎现诱f:‘伊尹是天下的賤人。如果君王想見他,下令把他召來好了,這樣做,對他已夠恩賜的了?!瘻f:‘這不是你能明白的?,F(xiàn)在這里有一種藥,吃了它能耳聰目明,那我必定高興地把藥吃下去。今天伊尹對我國之重要,就好比良醫(yī)妙藥。你不讓我去見伊尹,這是你不希望我好?!谑橇钆硎现酉萝?,不讓他駕車了。如果楚王真能像湯一樣,他就會用賤人之言?!?br>墨子說:“商人到四方去做買賣,只要交易中有一倍或五倍的利,即使有關卡橋梁的阻攔,盜賊的危險,也一定要去做。現(xiàn)在士人坐著談義,沒有關卡橋梁的阻攔,盜賊的危險,這種功利不是商人那一倍五倍的利可計算的,卻沒人去做,士人計利遠不如商人那么精明?!蹦油钡烬R國去,遇見一個占卜的人。占卜的人說:“今日天帝在北方殺黑龍,先生你的臉色黑,不能往北?!蹦硬宦?,繼續(xù)往北行,到達淄水,不能渡水而返回。占卜的人說:“我說過先生不能往北的?!蹦诱f:“南方人不能到北,北方人不能往南,臉色有黑有白,為什么都不能渡呢?如果按你的說法,那就要禁止天下人走路了。這是束縛人的思想而使天下虛無人跡,你的話不能聽?!?br>墨子說:“我的話足夠用的了,舍棄我的學說而改變我的思想,這好比放棄收割而去拾穗一樣。拿他的言論反對我的言論,這好比拿蛋來擊石頭,將天下所有的蛋都打破了,那石頭還是原樣,是不會被打壞的。”課程標準
課標解讀
語言建構與運用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4、文化傳承與理解
.
積累重要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礎知識和文化常識。
2、理解文中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厘清文章的論證思路。
3、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學習說理方法。
4、體會“兼愛”思想內涵,引導學生了解墨子對人世間種種禍害、篡奪、仇怨、憎恨產(chǎn)生原因的思考,了解墨子對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方法的思考。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3.2*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隨堂練習題,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講義第3節(jié)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教師版docx、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講義第3節(jié)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學生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1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3.1 別了,“不列顛尼亞“習題,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講義第3節(jié)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師版docx、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講義第3節(jié)別了不列顛尼亞學生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7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2.1 長征勝利萬歲當堂檢測題,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講義第2節(jié)長征勝利萬歲教師版docx、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講義第2節(jié)長征勝利萬歲學生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9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