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試卷
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填寫在答題卡上。
2.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jié)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僅僅憑歷史學家在研究工作中離不開時間這一事實,還不足以斷言歷史學就是時間的科學。只有當我們認識到,不論在歷史學者身上,還是在歷史研究的對象、方法和手段上,時間在歷史研究過程中無處不在的時候,歷史學才真正稱得上是時間的科學。
社會中的任何存在都是歷史性的存在,這為歷史研究規(guī)定了時間界限。歷史學研究人類文明的演變,文明有起源,僅就此而言,歷史必然有一個時間上的開端。同時,自有人類以來,世界上有無數(shù)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列舉了21個具有文明發(fā)展過程的社會,而在他那個時代,已知的原始社會的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了650個。因此,凡歷史性的存在,都有一個時間的終點。不論是文明,還是更加具體的歷史事件和進程,在時間上都有開端和終結(jié),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就意味著時間。所以,歷史年代學就成為歷史研究中一個很重要的輔助學科,它的作用就是把歷史事件根據(jù)一定的時間順序排列起來。目前流行的公元紀年方法,是在中世紀到近代初期逐漸地創(chuàng)立、完善和推廣的。有了這樣一種方法,歷史上所發(fā)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條地被安放在這條可以向前和向后無限伸展的時間之線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經(jīng)使用過的各種紀年法上的歷史事件,都可以轉(zhuǎn)換到這一線性的時序中。
這種以數(shù)字標記的線性時間,看起來客觀、中性,其實不然。雖然每個以數(shù)字表現(xiàn)出來的年代,原本并沒有什么意義,但是,當歷史學家在這些年代上開始編排歷史事件的時候,這些年代就被賦予一定的意義。例如,476年,是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年,這在西方的歷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這一年被認為對近代歷史發(fā)展有深遠意義。這種被賦予了重要意義的年代,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幾乎到處存在。歷史學家對歷史事件的選擇和傾向性,使一些數(shù)字化的時間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歷史時間承載著意義這一事實說明,歷史學家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給歷史時間確定性質(zhì),歷史上的年代標記、時代和時期的劃分,是歷史學家有意識的活動所引起的結(jié)果。
(摘自俞金堯《歷史學:時間的科學》)
材料二:
在歐洲,有人曾提出這樣的問題:中國歷史學家的時間是否不是連續(xù)時間,而是“分段時間”?
這可能是一種偏見。的確,單純的紀年法,比如奧林匹克紀年或者公元紀年,都沒有在中國自發(fā)產(chǎn)生。中國以朝代和統(tǒng)治紀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來朝代中又有年號。但中國的歷史學家又想出了一套關(guān)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貫的“單軌”理論,努力把同時代的小王朝、王國和蠻族的紀年法與所采用的主要時間標度關(guān)聯(lián)起來。年代學領(lǐng)域的天文學家劉羲叟在他的《劉氏輯歷》中確認了干支周期、閏月、冬至夏至等,體現(xiàn)了其“長術(shù)”(調(diào)和長期數(shù)據(jù)之術(shù))的成果。此外,中國的歷史編纂絕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形式的“通史”發(fā)展起來,以處理包括若干個朝代興亡在內(nèi)的長時間歷史。司馬遷本人為通史的寫作樹立了典范,因為他的《史記》從遠古一直講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漢時代,但他并沒有提出很多理論來討論歷史學家的工作。從唐代劉知幾的《史通》開始,歷史哲學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討論歷史編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與八個半世紀以后的歐洲史學先驅(qū)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爾的著作相比較。劉知幾的兒子劉秩與另一位唐代學者杜佑發(fā)明了一種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劉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出版,這種類型的著作才達到高峰。
司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國最偉大的通史著作——《資治通鑒》,由此書又產(chǎn)生了另一種體裁,即“紀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樞考慮到《資治通鑒》材料過于龐雜,遂選出239個論題,在其《通鑒紀事本末》中分別論述,這又給接下來幾個世紀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歷史體裁。這樣中國人便克服了時間的“分段化”。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司馬光巨著的標題——“資治”。歷史服務于一項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資治”,指導行政工作,抑惡揚善。這便是中國歷史編纂基本的“褒貶”理論,它是人類精神的一種崇高努力,盡管會使一些西方現(xiàn)代歷史學家感到不快。由這導致的任何看似悖謬的東西,都可以通過深藏于一代代中國歷史作家心中的一種深刻信念將其化解,那便是社會的顯露和發(fā)展過程的一種內(nèi)在邏輯,一種內(nèi)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終究會得到社會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則會導致無法挽回的罪惡。人們感到這種歸納有非常充分的經(jīng)驗依據(jù)。于是,歷史是道的顯現(xiàn)。怎么會有人以為中國人的時間意識不如歐洲人呢?我們甚至可以說,是歐洲人的時間意識不如中國人,因為道在歷史中的化現(xiàn)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連續(xù)過程。
(摘自英國李約瑟《時間、年代學和中國的歷史編纂》)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歷史年代學以歷史時間為研究對象,可以幫助歷史研究者用時間線排序不同時空的歷史事件。
B.1492年以數(shù)字來標記,其本身是客觀的、中性的,因與哥倫布到達美洲關(guān)聯(lián)而具有歷史意義。
C.中國之所以沒有自發(fā)產(chǎn)生單純的紀年法,是緣于古代以朝代和統(tǒng)治紀年能融貫王朝的合法性。
D.材料二認為,《史通》可以與歐洲史學家的著作相比較,這樣也可以讓西方讀者更容易理解。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果我們沒能認識到時間在歷史學中已充分滲透、在歷史研究過程中無處不在這一事實,歷史學就不是時間的科學。
B.湯因比生活的時代,已知的原始社會數(shù)量已超過650個,其中大多數(shù)已走向時間的終點,僅剩21個得以接續(xù)發(fā)展。
C.《史記》以創(chuàng)作實踐樹立寫作典范,《文獻通考》達到制度通史寫作的高峰,都說明一些中國史學家時間意識極強。
D.紀事本末體以歷史論題為中心,以時間先后為順序,體現(xiàn)了連續(xù)時間,能讓人清晰了解具體歷史事件的開端和終點。
3.依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的舉例與相關(guān)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項是(3分)
4.材料二對西方學者的偏見進行了反駁,請簡要說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開反駁的。(6分)
答: ▲
5.下面這段改編歌詞串聯(lián)各個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國通史。請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簡要分析其體現(xiàn)出的歷史時間的特點。(4分)
周朝太長,一分成了雙;春秋在竹簡上,戰(zhàn)國忙打仗。
秦滅六國,長城曾輝煌;因為那暴政,二世而亡。
漢在遠方,西元前后傷;隨風飄散,新的模樣。
三國殘,兩晉殤,胡人模樣已泛黃……
北風亂,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斷……
答: ▲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白光①
魯迅
陳士成一見縣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張榜的圓圖②里細細地搜尋陳字。陳字也不少,似乎也都爭先恐后的跳進他眼睛里來,然而接著的卻全不是“士成”這兩個字。
涼風雖然拂拂地吹動他斑白的短發(fā),初冬的太陽卻還是很溫和的來曬他。但他似乎被太陽曬得頭暈了,臉色越加變成灰白,從勞乏的紅腫的兩眼里,發(fā)出古怪的閃光。這時他其實早已不看到什么墻上的榜文了,只見有許多烏黑的圓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
雋③了秀才,上省去鄉(xiāng)試,紳士們既然千方百計的來攀親,人們又都像看見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輕薄,發(fā)昏,……趕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門里的雜姓——那是不勞說趕,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門口是旗竿和扁額,……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則不如謀外放?!饺瞻才磐.?shù)那俺蹋@時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覺的旋轉(zhuǎn)了覺得渙散了身軀,惘惘的走向歸家的路。
他剛到自己的房門口,七個學童便一齊放開喉嚨讀書,他大吃一驚,耳朵邊似乎敲了一聲磬。“回去罷?!彼t疑了片時,這才悲慘的說。他們一溜煙跑走了。
“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驚,這分明就在耳邊的話,回過頭去卻并沒有什么人,仿佛聽得嗡的敲了一聲響,自己的嘴又說道:“這回又完了!”
他忽而舉起一只手來,屈指計數(shù)著想,十一,十三回,連今年是十六回,竟沒有一個考官懂得文章,有眼無珠,也是可憐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憤然了,驀地從書包布底下抽出謄真的制藝和試帖來,拿著往外走,剛近房門,卻看見滿眼都明亮,連一群雞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頭突突的狂跳,只好縮回里面了。
他又就了坐,眼光格外的閃爍;他目睹著許多東西,然而很模胡,——是倒塌了的糖塔一般的前程躺在他面前,這前程又只是廣大起來,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別家的炊煙早消歇了,碗筷也洗過了,而陳士成還不去做飯。寓在這里的雜姓是知道老例的,凡遇到縣考的年頭,看見發(fā)榜后的這樣的眼光,不如及早關(guān)了門,不要多管事。最先就絕了人聲,接著是陸續(xù)的熄了燈火,獨有月亮,卻緩緩的出現(xiàn)在寒夜的空中。
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誰將粉筆洗在筆洗里似的搖曳。月亮對著陳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來,當初也不過像是一面新磨的鐵鏡罷了,而這鏡卻詭秘的照透了陳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鐵的月亮的影。
他還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眼里頗清靜了,四近也寂靜。但這寂靜忽又無端的紛擾起來,他耳邊又確鑿聽到急促的低聲說:
“左彎右彎……”
他聳然了,記得了。那時他不過是十歲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邊給他講有趣的故事。伊說是曾經(jīng)聽伊的祖母說,陳氏的祖宗是巨富的,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著無數(shù)的銀子,有福氣的子孫一定會得到的罷,然而至今還沒有現(xiàn)。至于處所,那是藏在一個謎語的中間:“左彎右彎,前走后走,量金量銀不論斗。”
對于這謎語,陳士成便在平時,本也常常暗地里加以揣測的,有一回,他確有把握,知道這是在租給唐家的房底下的了,然而總沒有前去發(fā)掘的勇氣。
但今天鐵鏡的光罩住了陳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團扇,搖搖擺擺的閃起在他房里了。“也終于在這里!”他說著,獅子似的走進那房里去,但不見了白光的影蹤。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卻分明的又起來了,這回更廣大,而且在靠東墻的一張書桌下。陳士成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張惶的點了燈。他移開桌子,極小心的,一鋤一鋤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靜了,尖鐵觸土的聲音,總是鈍重的不肯瞞人的發(fā)響。
陳士成心里仿佛覺得空虛了。這其間,觸著一種古怪的小東西了。他謹慎的挖起那東西來就燈光下仔細看時,那東西斑斑剝剝的像是爛骨頭。他已經(jīng)悟到這許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動彈起來,而且笑吟吟的顯出笑影,終于聽得他開口道:“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發(fā)了大冷,同時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邊看。但忽而耳朵邊又聽得竊竊的低聲說:“這里沒有……到山里去……”
陳士成似乎記得白天在街上也曾聽得有人說這種話,他不待再聽完,已經(jīng)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這方面隱去,遠想離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圍便放出浩大閃爍的白光來。他奔跑著,這白光又遠遠的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慘然的奔出去了。燈火結(jié)了燈花畢畢剝剝的炸了幾聲之后,便漸漸的縮小以至于無,那是殘油已經(jīng)燒盡了。
第二天,有人在萬流湖里看見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歲,渾身也沒有什么衣褲?;蛘哒f這就是陳士成。但鄰居懶得去看,也并無尸親認領(lǐng),于是便由地保埋了。至于死因,那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剝?nèi)∷朗囊路緛硎浅S械氖?,夠不上疑心到謀害去;而且仵作也證明是生前的落水,因為他確鑿曾在水底里掙命,所以十個指甲都滿嵌著河底泥。
一九二二年六月
(有刪改)
[注]①民間傳說,埋藏著珠寶金銀的上方有時會有白光游移飄忽。這是封建迷信的說法。②圓圖:科舉時代縣考初試公布的名榜,將每五十名考取者的姓名寫成一個圓圖。③雋:考中。
6.下列對小說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陳士成心中那一幅光輝燦爛的圖景,支持著他的執(zhí)著,使他能一連十六回參加縣考。
B.第十六回落榜給陳士成巨大的心理打擊,他只好接受考官“有眼無珠”的嚴酷事實。
C.由于陳士成已陷入了心智迷狂的狀態(tài),所以出現(xiàn)幻視與幻聽,白光誘惑他、引導著他,幻聽指示著他。
D.陳士成因絕望陷入了癲狂,瘋了似的在家里、到深山里去挖掘祖上的財富,最后悲慘溺斃于萬流湖中。
7.下列對小說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把主人公十幾年來應考不中的遭遇,濃縮在一天之內(nèi)集中體現(xiàn),又以陳士成的內(nèi)心獨白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B.文中“這回又完了!”這個句子反復出現(xiàn),增強了陳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為下文他出現(xiàn)幻覺并發(fā)瘋埋下伏筆。
C.“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這一句中的比喻,真切地表現(xiàn)出陳士成對科舉制度的失望和醒悟。
D.小說通過“挖銀子”等荒誕的情節(jié),把陳士成扭曲變形的心理逐步推向高潮,深刻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精神的殘害。
8.概括文中“白光”的豐富意蘊。(4分)
答: ▲
9.魯迅在《白光》中刻意營造了一種陰冷、詭秘的氣氛。結(jié)合全文,說說作者是怎樣實現(xiàn)這種氛圍的營造的。(6分)
答: ▲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20分)(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題。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jīng)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為欲同其所為異。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為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yī),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若此論,則無過務矣。夫不敢議法者,眾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殊俗之民[A]有似[B]于此[C]其所為[D]欲[E]同[F]其所為[G]異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要,需要,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的“要”意思相同。
B.虧,違背、不適應,與《兼愛》中“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的“虧”字意思不同。
C.有司,常用來泛指官吏,《答司馬諫議書》中“以授之于有司”的用法與此相同。
D.務,務必、一定,與現(xiàn)在所說的“當務之急”中“務”的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觀察堂下陰影就能知道日月的運行,看到瓶里的水結(jié)冰就能明白天下已經(jīng)寒冷,有道的人能由見到的推知見不到的,也比常人更懂得運用此道。
B.荊人只注重考察過去,而沒有及時注意情況的變化,所以失敗了;楚人渡江,情況一直都在變,而其行動卻不隨情況而變,實在讓人覺得糊涂。
C.治國要明察當今時勢,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法令,就如良醫(yī)面對病情的變化用藥也會變,但庸醫(yī)卻病變藥不變,導致本來能長壽的人也可能短命。
D.不敢議論法度和死守法度的,都稱不上是賢明的君主,因此七十一位圣明的國君都認為先王之法有許多弊端,從而制定了適應各自時代的法令。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
(2)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
14.本文提出了“察今”的主張,根據(jù)材料簡要說明后人立法需要“察今”的理由。(3分)
答: ▲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①
李白
金陵夜寂涼風發(fā),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②。
[注] ①金陵城西樓為觀景勝地,因西晉詩人孫楚來此登高吟詠得名。此詩為李白被排擠離開京城初至金陵而作。②謝玄暉:即南齊著名詩人謝朓,在被排擠出京離開金陵時曾寫下“澄江凈如練”句。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開篇以“夜寂”“涼風發(fā)”點出登樓的時令,營造出一種清冷、寂靜的氛圍。
B.詩人佇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歸,原來是在慨嘆眼前美景古來今往難得一見。
C.詩歌末尾詩人“長憶”謝朓,乃是感慨此時際遇,與第二句的“獨上高樓”呼應。
D.全詩圍繞標題中“月下吟”展開,即景抒懷,意境廣闊而悠遠,情感深沉而低徊。
16.請簡要賞析三、四兩句中“搖”“滴”二字的藝術(shù)效果。(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朱熹評價《秦風·無衣》體現(xiàn)了秦人“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的氣魄,詩中描繪士兵們憤慨地磨刀擦槍,起來共同行動的句子是“ ▲ , ▲ ”。
(2)近代中華民族曾飽受列強欺凌,因此絕不會將自己遭受的苦難強加給其他國家與民族正如《論語·衛(wèi)靈公》中孔子對“恕”的闡釋“ ▲ , ▲ ”。
(3)在《孟子·公孫丑上》中,表明“浩然之氣”是由正義在內(nèi)心長期積累形成的,無法靠偶然的正義行為驟然獲取的句子是“ ▲ , ▲ ”。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規(guī)范是漢字的常規(guī)屬性,這是由漢字作為書面交際工具的性質(zhì)決定的。①無論是歷時的古今傳承,②還是共時的互為交流,③共同認可且不影響接受是漢字的必備條件,④而要達到這一條件,⑤才必須規(guī)范。
整字優(yōu)先原則主要是指整字、構(gòu)件和筆畫三級形體成分中優(yōu)先考慮整字形體,即保證整字形體的方形布局、結(jié)構(gòu)清晰、美觀穩(wěn)定。例如,現(xiàn)代漢字有豎彎鉤的構(gòu)件位于左右結(jié)構(gòu)字形的左側(cè)時,如果它的豎彎鉤是在左側(cè)構(gòu)件的右部或中部的話,豎彎鉤變?yōu)樨Q鉤,如“元-頑”“宛-剜”“元-刓”“北-邶”“兒-郳”“光-輝”“此-雌”“競-競”“屯-邨”。如果它的豎彎鉤________A________。如“包-刨”“倉-創(chuàng)”“倉-戧”“倉-鸧”。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guī)律?________B________。上述字例中豎彎鉤變?yōu)樨Q鉤就是為了保持合體字整字的結(jié)構(gòu)清晰。如果左旁右部和中部豎彎鉤不變,則必然與右旁構(gòu)件的筆畫形成交合。而左部豎彎鉤由于有足夠的空間,不會形成交合,所以沒必要變化。構(gòu)件在上下結(jié)構(gòu)字形中及作為左右結(jié)構(gòu)字形的右部構(gòu)件時,不存在這種問題,也不必變化。同一構(gòu)件的筆畫變化還有捺畫變點畫,在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形中,左旁捺畫變?yōu)辄c畫,如“木-棟”“禾-種”“米-粉”“火-炮”“耒-耘”“矢-矮”等,這一變化同樣是由整字優(yōu)先原則中保持合體字整字的結(jié)構(gòu)清晰造成的。
總之,現(xiàn)代漢字的構(gòu)形和書寫是有嚴密規(guī)律的,這些規(guī)律隱含著更深層次的邏輯,用通俗的話說就是( ),皆有道理,所以________C________。
1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中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答: ▲
19.請在橫線處補寫恰當語句,要求語言準確貼切,語意完整連貫,不超過20字。(6分)
答: ▲
20.下列句子中的“什么”與文中標點的“什么”,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我敢說,經(jīng)過上百年的塵霧煙熏,已經(jīng)分辨不出是什么顏色了。
B.他大聲說:“沒有什么能把我打垮!”
C.“您說什么,我聽不見?!彼衅饋?,細瞇眼睛,眉頭皺得更緊了。
D.“你有什么可抱怨的,”烏爾蘇拉對丈夫說,“有發(fā)瘋的父母就有發(fā)瘋的兒女?!?br>2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的俗語,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家有家規(guī),國有國法 B.冰炭不言,冷熱自明
C.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 D.依葫蘆畫瓢
22.興華小學邀請你給學生講解現(xiàn)代漢語漢字構(gòu)件變化。請閱讀下面的信息,借鑒上述材料對豎彎鉤的解說,擬出講解要點。要求:分析準確、語言簡潔。(4分)
現(xiàn)代漢字有些部首在獨用時形體不同,而在構(gòu)字時形體相同,如“月”與“肉”都作“月”,常用字如下:
示例:在左右結(jié)構(gòu)字形中,“月”在右側(cè),“月”不變。
答: ▲
六、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說:“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币馑际?,自我夸耀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不能久長,意在告誡人要自律克己,謙虛謹慎。
李嘉誠在深圳大學作題為《為何你一直沒有成就》演講時說:“為什么你一直沒有成就?因為你抱怨沒有機遇,機遇來到你身邊的時候你又抓不住,因為你不會抓!”
結(jié)合上述材料,聯(lián)系自己的體驗和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要求:自擬標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概念
舉例
A.
線性時間
梁啟超主張中國歷史應以孔子紀年,將孔子生年作為紀年的開始,以此確立時間之線,方便考古。
B.
分段時間
深知年號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規(guī)定,從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定一個年號,并以此作為祖訓。
C.
“單軌”理論
《漢書》將漢武帝元朔二年與匈奴的紀年時間關(guān)聯(lián),《新唐書》用唐朝年號紀年為沙陀國作列傳。
D.
“褒貶”理論
孔子修改了魯國史書中不合微言大義的部分,刪除了無關(guān)治道人倫的內(nèi)容,最后編定了《春秋》。
情況
舉例
左右結(jié)構(gòu)
朔、朗、期、朝
左右結(jié)構(gòu)
肝、膽、脾、肺、腸、肚、胳、膊、膀、胱、腿
上下結(jié)構(gòu)
背、胃、盲、育、臂
成都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上期高2026屆10月月考
語文參考答案
1.C(“是緣于古代以朝代和統(tǒng)治紀年能夠融貫王朝的合法性”強加因果。)
2.C(A項“歷史學就不是時間的科學”的判斷條件不充分,材料一第一段提出“只有當我們認識到,不論在歷史學者身上,還是在歷史研究的對象、方法和手段上,時間在歷史研究過程中無處不在的時候,歷史學才真正稱得上是時間的科學”;B項“僅剩21個得以接續(xù)發(fā)展”曲解原文;D項“紀事本末體以歷史論題為中心”錯。)
3.B(朱元璋規(guī)定只能制定一個年號,實際上是克服了年號繁多帶來的時間“分段化”。)
4.①首先,指出中國史學家用“單軌”理論等調(diào)和朝代、年號紀年等分段時間,以此反駁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歷史學家是“分段時間”的偏見;②接著,用中國史學家使用通史處理長時間歷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使用紀事本末體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歷史體裁,來證明中國歷史學家克服了西方認為的時間“分段化”;③最后,指出“道”在中國歷史中的化現(xiàn)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連續(xù)過程,以此強有力地反駁了對方偏見。(共6分。每點2分,意思相近即可。)
5.①歷史性的存在有時間界限。中國歷史以朝代和統(tǒng)治紀年,如周、秦、漢等朝代各有起點和終點。②歷史時間承載著意義。歌詞中秦國的滅亡,三國、兩晉等時期的劃分等都具有褒貶之意。③中國歷史時間整體上是連續(xù)時間。“二十五史剪不斷”體現(xiàn)了各個朝代前后相續(xù)。(共4分。每點2分,任答兩點即可。)
6.B(“只好接受考官‘有眼無珠’的嚴酷事實”錯。首先,陳士成并沒有接受不中的事實,原文是“然而他憤然了,驀地從書包布底下抽出謄真的制藝和試帖來,拿著往外走”;其次,陳士成不中是因為“考官‘有眼無珠’”文中無據(jù)。)
7.C(“醒悟”錯。這句話表現(xiàn)的是陳士成通過中舉來進入仕途,獲得功名利祿的希望又一次破滅后的絕望之感。)
8.①月亮放射出的清冷的光。(1分)②發(fā)瘋的陳士成眼前出現(xiàn)的地下財寶發(fā)出的虛幻的光。(2分)③陳士成的利欲之心的象征。(1分)
9.①通過陳士成的種種幻覺。這些幻覺絕望、詭異、恐怖,十分鮮明而有效地展現(xiàn)了陳士成的癲狂心理和行為依據(jù)。②通過冷寂的環(huán)境描寫。月光的陰冷、周遭的“太寂靜”,充分渲染出故事的驚悚、不詳?shù)姆諊"弁ㄟ^祖母所講的故事和藏寶謎語。它們神秘、離奇而充滿誘惑,為陳士成的“挖銀子”和死亡創(chuàng)設(shè)了一種詭秘和宿命的氛圍。(共6分。每點2分,意思相近即可。)
10.ACF
11.A(要,合乎,適應?!胺撬砸u于鄉(xiāng)黨朋友”的“要”是“求取”的意思。B項正確?!安粣鄹?,故虧父而自利”的“虧”是“使受損害”的意思。C項正確。D項正確。務,務必、一定,副詞?!爱攧罩薄钡摹皠铡笔恰爸铝Α钡囊馑?,動詞。)
12.D(“都認為先王之法有許多弊端”錯誤,文章開篇說先王之法“非不賢也”,文中還說“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意即圣明的國君制定各自的法律是因為時勢不同,而不是“認為先王之法有許多弊端”。)
13.(1)順著(原來的)標記在夜間渡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軍隊驚亂如同大屋崩壞。(①“循”,順著;②“表”,標記、標志;③“都”,大。以上每點1分,句意通順1分。)
(2)有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在船邊刻上記號。(①“楚人有涉江者”,定語后置句;②“遽”,急忙、立刻;③“契”,刻。以上每點1分,句意通順1分。)
14.①先王之法因各種原因后人已不可得,所以后人立法必須依據(jù)當今的情況而定。②即使先王之成法流傳到現(xiàn)在,但立法的依據(jù)已然不同,所以后人必須以當今具體情況為立法之本。③如果不針對當今的情況而因循舊法,勢必無法適應當今的情況,結(jié)果必然失敗。(共3分。每點1分,意思相近即可。)
15.B(“慨嘆眼前美景古來今往難得一見”錯誤。該句在結(jié)構(gòu)上起到了照應題意,引出下文的作用,故詩人是在慨嘆眼前知音稀少。)
16.①“搖”字形象地表現(xiàn)出江波清澈蕩漾,倒映金陵古城的景況。②“滴”字傳神描繪出秋露的晶瑩清亮,映照皎潔月色的形態(tài)。③“搖”“滴”二字賦予整個畫面動態(tài)感,富有情趣,生動傳神。(共6分。每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給分。)
17.(1)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是集義所生者 非義襲而取之也
18.③;不影響接受且共同認可是漢字的必備條件
⑤;就必須規(guī)范
(每處2分,標出序號1分,修改正確1分。第③處,按照事理邏輯,“共同認可”是指大家都認為可行、都持肯定態(tài)度,前提是“不影響接受”,所以“不影響接受”要放到“共同認可”的前面。第⑤處,前一句說的是“而要達到這一條件”,即“如果要達到這一條件”,由此可知④⑤處應該是表假設(shè)關(guān)系的復句,第⑤處關(guān)聯(lián)詞“才”應改為“就”。)
19.A:是在左側(cè)構(gòu)件的左側(cè),豎彎鉤不變
B:這是由筆畫與構(gòu)件形成的整字優(yōu)先原則決定的
C:漢字必須規(guī)范使用
(共6分。每句2分。)
20. C(文中“什么”用于問句中,表示疑問。A項選自《大衛(wèi)·科波菲爾(節(jié)選)》,“什么”用在名詞前,表示不知,虛指某一種顏色;B項選自《老人與海(節(jié)選)》,“什么”為泛指,表示所屬范圍之內(nèi)沒有例外;C項選自《復活(節(jié)選)》,“什么”用于問句中,表示疑問。D項選自《百年孤獨(節(jié)選)》,“什么”用在動詞后,在句中表示否定,意為“沒有東西可抱怨”。故選C。)
21.C(“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標準,合乎文中“規(guī)律”“道理”“規(guī)范”等表述。A項“家有家規(guī),國有國法”強調(diào)范圍不論大小,都必須有自身的法規(guī),才能有所遵循,側(cè)重于遵守法規(guī);B項“冰炭不言,冷熱自明”比喻內(nèi)心的誠意不用刻意地表白,表現(xiàn)在行動上;D項“依葫蘆畫瓢”比喻刻板地照著做,沒有創(chuàng)新。)
22.①在左右結(jié)構(gòu)字形中,“肉”在左側(cè),“肉”變?yōu)椤霸隆保虎谠谏舷陆Y(jié)構(gòu)字形中,“肉”在下面,“肉”變?yōu)椤霸隆薄#ü?分。每點2分,意思相近即可。)
【參考譯文】
如今的君主為何不去學習古代帝王的法度?這并非古代帝王的法度不好,是由于它不能被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是歷經(jīng)前代流傳而來的,有的人增補過它,有的人刪削過它,如何能夠被效法?即使沒有被人們增補、刪削過,也依然不可能被效法。東夷與華夏對事物的名稱,言詞不一樣;古代與現(xiàn)代的法度,典制不相同。因此古代的名稱和現(xiàn)在的叫法大多不一樣,現(xiàn)在的法度同古代的法度大多不相合。不同習俗的人民,和這樣的情形很像。他們所要實現(xiàn)的愿望一樣,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一樣。古代君主的法度,如何可能被效法呢?就算是能夠效法,也還是不可以效法。
凡是古代帝王的法度,都是與當時的時勢相符合的。時勢不會和法度一起流傳而來,雖然說法度流傳到現(xiàn)在,還是不能夠效法,因此要放棄古代帝王的現(xiàn)成法度,而采取他們用來制定法度的依據(jù)。古代帝王用來制定法度的依據(jù)是什么呢?古代帝王用來制定法度的依據(jù)是人。而自己也是人,因此,考察自己就能夠知曉別人,考察現(xiàn)在就能夠知曉古代。古今的道理是相同的,別人和自己是相同的。有道之人,他們的可貴之處在于從近的能夠推知出遠的,由現(xiàn)在的能夠推知古代的,由見到的能夠推知見不到的。因此,觀察堂屋下面的陰影,就能夠知曉日月運行的情況,陰陽變化的情況;看到瓶里的水結(jié)了冰,就明白天下已經(jīng)寒冷,魚鱉已經(jīng)潛藏了。
楚國人想要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中設(shè)置渡河的標志。澭水突然上漲,楚國人卻不知道,順著(原來的)標記在夜間渡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軍隊驚亂如同大屋崩壞。他們事先設(shè)置標志的時候,是能夠順著標志渡河的,可是后來河水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上漲了,楚國人還根據(jù)開始的標志渡河,這便是他們失敗的原因。如今的君主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就與這樣的情況非常相像。他所處的時代已經(jīng)和古代帝王的法度不適應了,卻還說“這是古代帝王的法度”,效法古法來治理國家,難道不是可悲的事情嗎?
因此,治理國家沒有法度就會出現(xiàn)混亂,死守法度不進行改變就會出現(xiàn)謬誤,出現(xiàn)謬誤和混亂,是無法保守住國家的。社會變化了,時代發(fā)展了,變法是最為需要的。這就如同高明的醫(yī)生一樣,病千變?nèi)f化,藥也應該跟著有所變化。病變了藥卻沒有變,原本能夠長壽的人,如今就會成為短命的人了。因此,任何時候一定要根據(jù)法度去行動,變法的人要跟著時代而變化,假如明白這個道理,那就不會有錯誤的事了。那些不敢議論法度的,是普通的百姓;死守法度的,是各種官吏;能夠順應時代變法的,是賢德明智的君主。所以,古代擁有天下的七十一位圣賢君主,他們的法度都不一樣。這并非他們彼此之間務必要不一樣,而是因為各自的時代和形勢不一樣。
有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在船邊刻上記號,說:“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后,就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劍。船已經(jīng)移動了,但是劍并沒有移動,照這樣去尋找劍,不是太糊涂了嗎?用舊的法制來治理自己現(xiàn)在的國家,和這個人的做法一樣。時代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但是法度并沒有隨著改變,想用這樣的方式去治理好國家,難道不是非常困難嗎?

相關(guān)試卷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Word版附解析):

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Word版無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0頁, 歡迎下載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Word版附解析):

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Word版無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0頁, 歡迎下載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Word版附答案):

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入學定時練習語文試題docx、成都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上期高2025屆定時練習語文答案pdf、成都石室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上期高2025屆定時練習語文答題卡pdf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1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卷(Word版附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卷(Word版附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適應性考試語文試卷(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適應性考試語文試卷(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模擬試卷(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模擬試卷(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語文試卷(Word版附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語文試卷(Word版附答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月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