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單01 走進物理
一、物理常識
二、國際單位制
1、單位:測量某個物理量時用來進行比較的量叫做單位。
2、國際單位制:國際計量組織制定了一套統(tǒng)一的度量單位,叫國際單位制。
常見的國際單位制單位:米、千克、瓦特、秒。
三、長度的單位及測量
1)長度、時間等可定性或定量描述的屬性稱為物理量。測量物理量的過程實際上是比較的過程,就是將一個待測的物理量與一個公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這個標準量就是單位。
(2)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的長度單位還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等。
(3)1km=103m,1m=103mm=106μm=109nm;1m=10dm=100cm。
2、長度的測量
(1)測量工具:刻度尺、三角板、卷尺、游標卡尺、千分尺等。
(2)測量長度的幾種特殊方法:
①積累求平均值法:利用測多求少的方法來間接地測量,如: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細鐵絲的直徑等;h=(其中h是每張紙的厚度,n是紙張數(shù)目,注意不是書的頁碼數(shù),紙張數(shù)目=,H是n頁書總厚度)。
②滾輪法:測較長曲線的長度時,可先測出一個輪子的周長,當輪子沿著曲線從一端滾到另一端時,記下輪子滾動的圈數(shù).長度=周長×圈數(shù);如:測量操場的周長。
③化曲為直法:測量一段較短曲線的長,可用一根沒有彈性或彈性不大的柔軟棉線一端放在曲線的一端處,逐步沿著曲線放置,讓它與曲線完全重合,在棉線上做出終點記號.用刻度尺量出兩點間的距離,即為曲線的長度。
④組合法:有些長度很難直接測量,如球的直徑,圓錐體的高度等,這時可以使用輔助器材配合測量。
四、刻度尺的使用
1、會認:對刻度尺必須有以下三點了解后才能使用:
(1)零刻線的位置:如零刻線磨損,可選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測量起點。
(2)量程:又稱測量范圍,即刻度尺一次能測量的最大長度。如被測長度超過量程,可重復使用刻度尺或換用其它大量程的測量工具。
(3)分度值:又稱最小刻度??潭瘸呱蟽蓷l相鄰刻線間的距離。其值應包含數(shù)字和單位兩部分。
2、會放:使用時應將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的刻度緊貼被測物。
3、會看:讀數(shù)時視線應經(jīng)過被測物體末端與尺相交的位置并與尺面垂直。
4、會讀:根據(jù)刻度尺的分度值讀出準確數(shù)值,需要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5、會記: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應記錄準確數(shù)字,估讀數(shù)字和所記錄數(shù)據(jù)的單位。
五、時間的測量及單位
1、測量時間的工具:古代人用日晷、沙漏等計時;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通常用鐘表來計時,常用的鐘表有:石英鐘、電子手表、機械式停表、電子式停表等。
2、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s),常用單位還有分鐘(min)、小時(h)等。
1h=60min=3600s(1h=60min)。
注意:
時間測量讀數(shù)時要注意分度值,按照時、分、秒順序讀數(shù)?。ㄐ∪σ话惚硎痉郑笕Ρ硎久?,大圈轉(zhuǎn)一周,小圈轉(zhuǎn)一格)。
六、誤差
1、誤差的定義: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稱為誤差;
2、誤差產(chǎn)生原因:物理實驗離不開對物理量的測量,測量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由于儀器、實驗條件、環(huán)境等因素的限制,測量不可能無限精確,物理量的測量值與客觀存在的真實值之間總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測量誤差;誤差與錯誤不同,錯誤是應該而且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能絕對避免的。
3、減小誤差的方法
(1)選用更加精密的測量工具。
(2)改進測量的方法。
(3)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清單02 動與靜
一、機械運動
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xiàn)象,宇宙中的萬物都在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運動著,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這就是說運動是絕對的。
2、機械運動的分類
(1)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勻加速、勻減速、非勻變速;
(2)曲線運動:勻變速曲線運動、非勻變速曲線運動(拋體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振動)。
注意:
1、所謂位置的變化:一是指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大小發(fā)生變化,二是指兩個物體間的方位發(fā)生變化;
2、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做了機械運動,關(guān)鍵是看這個物體是否有“位置的變化”,如果有,那么我們就說該物體做了機械運動,反之該物體則沒有做機械運動;如大腦的思維活動,樹木的生長都不是機械運動。
二、參照物
1、要描述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先選定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選定的標準物體叫參照物。
2、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既可以選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也可以選運動的物體作為參照物,可本著便于研究的原則,選取合適的參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通常選取地面或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不能選作參照物,因為以此研究對象為參照物,研究對象永遠都是靜止的。
3、參照物的判斷方法
(1)要明確研究對象。
(2)明確物體的運動情況。
(3)如果研究對象是運動的,哪個物體相對于它的位置發(fā)生了改變,哪個物體就是參照物;如果研究對象是靜止的,哪個物體相對它的位置沒有改變,哪個物體就是參照物。
注意:
參照物概念的理解:參照物的選定是為了研究機械運動中物體的運動或靜止的,所選定的參照物是一個假定不動的物體,有了它作比較再看被研究的物體跟參照物之間的位置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就比較方便了,因此,參照物一旦被選定,我們就假定該物體是靜止的。
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靜止;也就是說一個物體相對于其它一個物體可以是靜止的,但一定會出現(xiàn)相對于其它一些物體是運動的情況,而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是運動的,它可能相對于其它物體都是運動的,一個物體一定可以找到一個及一個以上的物體與之有相對運動,但不一定可以找到一個與之靜止的物體。
2、因為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所以描述物體的運動必須選定參照物,事先不選定參照物,就無法對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做出判斷。
清單03 快與慢
一、運動快慢的比較
1、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比較行駛路程的長短,行駛的路程越長,運動得越快。
2、在行駛路程相等的情況下,比較運動時間的長短,運動的時間越短,運動得越快。
3、用路程除以時間,比較單位時間的路程,單位時間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快。
二、勻速直線運動
1、如果物體沿直線運動,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變,那么我們稱這種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2、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①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物體的運動方向和速度大小都保持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速度是保持不變的,因此,如果知道了某一時刻(或某一距離)的運動速度,就知道了它在任意時間段內(nèi)或任意運動點上的速度。
②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都相等。
3、計算公式:;不能從數(shù)學角度把公式s=vt理解成物體運動的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瞬時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變,加速度為零,是一種理想化的運動。
4、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直線的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大??;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如圖甲乙所示。
5、勻速直線運動僅為理想狀態(tài),勻速直線運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存在,如果物體在運動過程中速度變化不大,并且軌跡近似為直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把物體的運動近似地看做是勻速直線運動。
三、速度
1、速度的定義及其物理意義:在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用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稱為“速率”,物理學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時速度,而通常所說的火車、飛機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在實際生活中,各種交通工具運動的快慢經(jīng)常發(fā)生變化。
2、速度的公式:通常用字母v表示速度,用字母s表示路程,用字母t表示時間,則速度的公式是。
清單04 速度的測量
一、變速運動與平均速度
1、變速運動的快慢就是速度變化的快慢(速度不斷變化的運動,包括大小和方向),速度的變化用加速度來描述!勻變速運動呢就是速度在單位時間的增加(減少)是固定的!加速度有正負,正代表速度是增加的,負代表速度是降低的!非勻變速運動呢就是速度在單位時間內(nèi)的變化不固定!
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時間內(nèi),物體運動的位移,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體運動的平均快慢,用?v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時間,則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
實驗 測量“小車平均速度”實驗
1、實驗器材:小車、斜坡(長木板)、小木塊、金屬片擋板、刻度尺、停表(秒表)。
2、實驗原理:。
3、實驗步驟:步驟①選材,將所需要器材準備好,置于水平桌面;
步驟②記錄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
步驟③組裝斜面(將小木板墊于長木板一頭,使長木板形成斜面)。
步驟④小車試滑(調(diào)整斜面傾斜度,使小車下滑速度不能過快,便于測量時間)。
步驟⑤實驗開始,使小車多次在斜面上段滑到下端,記錄時間,時間的平均值為小車運動的時間t。
步驟⑥利用公式求出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
步驟⑦整理器材。
【練習1】(23-24八年級上·山東臨沂·階段練習)某同學用同一把刻度尺對同一物體的長度進行了4次測量,結(jié)果如下:14.34cm、14.36cm、14.35cm、14.75cm,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為( )
A.14.35cmB.14.34cmC.14.45cmD.14.36cm
【答案】A
【詳解】觀察4個測量值數(shù)據(jù)可知,數(shù)據(jù)14.75cm與其余3次記錄的數(shù)值中的準確值不同,偏差太大,此測量數(shù)據(jù)是錯誤的,要把該數(shù)據(jù)去掉;物體的長度為
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練習2】(23-24八年級上·山東濟南·期末)最早提出“日心說”的科學家是( )
A.伽利略B.哥白尼C.愛因斯坦D.牛頓
【答案】B
【詳解】AB.托勒密提出的是地心說,第一個提出日心說的是哥白尼,伽利略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故B符合題意,A不符合題意;
C.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故C不符合題意;
D.牛頓奠定了經(jīng)典物理學的基礎(chǔ),提出牛頓三大定律,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練習3】(23-24八年級上·山東青島·階段練習)甲、乙兩同學從同一地點同時向相同方向做直線運動,他們通過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根據(jù)圖像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兩同學在距離出發(fā)點100m處相遇
B.在0~10s內(nèi),乙同學比甲同學運動得快
C.在10~20s內(nèi),甲同學做勻速直線運動
D.在0~10s內(nèi),乙同學的速度為10m/s
【答案】A
【詳解】A.由圖像看出兩同學在15s末相遇,且15s內(nèi)通過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A正確;
B.由圖可知,甲、乙在0~10s內(nèi)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成正比,表示甲、乙在0~10s內(nèi)做勻速直線運動,而且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甲通過的路程大于乙通過的路程,由可知,在0~10s內(nèi)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B錯誤;
C.由圖像可知,在0~10s甲同學先做勻速直線運動,在10~20s,甲同學靜止,在20s以后又做勻速直線運動,故C錯誤;
D.由圖像可知,在0~15s內(nèi),乙同學運動的路程為s=100m,那么乙同學的速度為
因為乙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在0~10s內(nèi),乙同學的速度也為6.67m/s,故D錯誤。
故選A。
【練習4】(23-24八年級上·河南南陽·階段練習)國慶期間,小聰和他的幾個同學一起坐火車去旅游,媽媽前往送行。小聰看到媽媽逐漸向后退,而媽媽對著遠去的火車揮手作別。媽媽看到“遠去的火車”、小聰同學看到“后退的媽媽”。他們所選的參照物分別是( )
A.火車、地面B.地面、火車
C.火車、火車D.地面、地面
【答案】B
【詳解】媽媽看到“遠去的火車”,火車開動后,火車與地面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媽媽以地面為參照物火車是運動的;小聰同學看到“后退的媽媽”,火車開動后,火車與媽媽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小聰以火車參照物為媽媽在后退,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選B。
【練習5】(23-24八年級上·山東青島·階段練習)下列關(guān)于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讀數(shù)粗心可能導致誤差B.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少誤差
C.只要認真測量,就可以避免誤差D.測量時未遵守操作規(guī)則會引起誤差
【答案】B
【詳解】A.讀數(shù)粗心可能導致測量錯誤,故A錯誤;
B.誤差是測量值與真實值的差異,每次測量都會出現(xiàn)誤差,為了減小誤差,可以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故B正確;
C.測量時誤差是不可避免的,認真測量也同樣會有誤差,故C錯誤;
D.測量時未遵守操作規(guī)則會產(chǎn)生錯誤,而不是引起誤差,故D錯誤。
故選B。
【練習6】(22-23八年級下·山東日照·期末)如圖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時,在某段時間內(nèi)的運動過程。關(guān)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說法錯誤的是( )
A.司機相對地面是運動的
B.乙車到達600m處所用時間大于甲車達此處所用時間
C.乙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D.甲、乙兩車在40s內(nèi)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C
【詳解】A.司機與地面之間有位置的變化,所以司機相對地面是運動的,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由圖象可知,當兩車通過的路程都為600m時,甲車用的時間為20s,而乙車用的時間大于30s,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乙車在相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不相等,所以乙車做變速直線運動,故C錯誤,符合題意;
D.由圖象可知,兩車在40s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相等,都是1200m,所以兩車在相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相等,則兩車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C。
【練習7】(23-24八年級上·河南商丘·期中)北宋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有一句詞“花自飄零水自流”。意思是落花獨自地飄零著,水獨自地流消著。圖中的“花自飄零” (選填“屬于”或“不屬于”)機械運動,“水自流”以 為參照物的。
【答案】 屬于 河岸(或大地)
【詳解】[1]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落花是宏觀的物體,落花獨自飄零屬于機械運動。
[2]流水相對于河岸位置發(fā)生變化,則以河岸(或大地)為參照物,水是運動的。
【練習8】(23-24八年級上·山東聊城·階段練習)如圖甲所示,物體的長度是 ,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如圖乙停表的讀數(shù)為 s。
【答案】 2.80 1 32
【詳解】[1][2]刻度尺每一小格的數(shù)值為0.1cm=1mm,所以刻度尺分度值是,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物體左側(cè)對應刻度可估讀為6.00cm,右側(cè)對應刻度可估讀為8.80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
[3]停表的分鐘盤在0~1min之間,已經(jīng)過了半分鐘,大盤分度值為0.1s,指針對準“32”,所以讀數(shù)為。
【練習9】(23-24八年級上·山東青島·階段練習)(1)經(jīng)過某交通標志牌時,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標志如圖所示,小明想了想;通過這段公路時,汽車的行駛速度不能超過40 ;
(2)若小明爸爸在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他駕車從標志牌到橋頭最快需要用多少分鐘 ?
【答案】 km/h 27分鐘
【詳解】(1)[1] 根據(jù)交通標志牌的含義可知,圓形牌“40”的含義是指通過這段公路時,汽車的行駛速度不能超過40km/h。
(2)[2] 根據(jù)
可得,他駕車從標志牌到橋頭最快需要的時間
【練習10】(23-24八年級上·山東聊城·階段練習)小喬和小楓合作測小車的平均速度。他們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將小車從帶刻度的斜面上端A點由靜止釋放到達B點,用電子表記錄小車的運動時間,圖中方框內(nèi)的數(shù)字是電子表兩次測量的顯示(數(shù)字分別表示“小時:分:秒”)。
(1)該實驗的原理是 ;
(2)測得小車的平均速度vAB= m/s;
(3)實驗中應該控制斜面的坡度較 (選填“大”或“小”),這樣以便于測量 (選填“路程”或“時間”);
(4)如果在實驗中兩人沒有保持同步,小喬釋放小車在前,小楓開始計時在后,他們測得的平均速度vAB會 (選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 0.16 小 時間 偏大
【詳解】(1)[1]實驗中通過測量小車運動路程和運動時間之比,間接測小車平均速度,所以實驗原理是。
(2)[2]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A點對應刻度為80.0cm,B點對應0刻度,小車經(jīng)過AB段的路程為
s=80.0cm=0.8m
所用時間為5s,則小車在AB段的平均速度為
(3)[3][4]斜面坡度越大,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間較短,過某點的時間會較短,計時會困難,所以為了測量時間方便,應該控制斜面的坡度較小。
(4)[5]小喬釋放小車在前,小楓開始計時在后,計時就會晚一些,使他所測量的時間偏小,根據(jù)可知,所測測得平均速度偏大。
【練習11】(23-24八年級上·山東濱州·階段練習)小明家距學校2km,小明以10km/h的速度騎自行車上學,出發(fā)5分鐘后小明父親發(fā)現(xiàn)小明的教科書忘記帶上,立即以30km/h的速度沿小明上學的方向騎電動車去追小明。
(1)小明上學需要幾分鐘?
(2)小明的父親能否在小明上學途中追上小明?如果能,追上時距學校多遠?如果不能,說明理由。
【答案】(1)12分鐘
(2)能,追上時距學校0.75km遠
【詳解】(1)小明上學需要的時間為
(2)小明父親到學校所用的時間為
由于
t明-t父=8min>5min
所以能追上,假設(shè)追上時,距學校的距離為s,因小明比父親多用5min,則有
s=0.75km
1.(23-24八年級上·山東臨沂·階段練習)“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泵枥L了一幅闡述運動相對性的完美畫卷。從物理學的角度看,我們說舟中人是靜止的,所選的參照物是( )
A.白帝B.江陵C.兩岸D.輕舟
【答案】D
【詳解】我們說舟中人是靜止的,即人與舟的相對位置沒有發(fā)生改變,則是選擇的參照物是輕舟;而與白帝、江陵、兩岸的位置都發(fā)生變化,是運動的,故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
故選D。
2.(23-24八年級上·山東淄博·階段練習)甲乙兩個小車都在水平公路上向西運動。圖甲是甲車運動的v-t圖像,圖乙是乙車運動的s-t圖象,由圖象可知( )
A.以乙為參照物,甲是靜止的
B.甲、乙運動的速度之比為1∶5
C.若乙行進了7m的路程,則其運動時間為4s
D.甲車速度不變,乙車速度越來越大
【答案】A
【詳解】AD.由圖甲可知,甲車的速度為,圖乙可知,乙車的速度的為
由于甲和乙的速度相等,當以乙為參照物,甲和乙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則甲是靜止的,故A正確,D錯誤;
B.由于甲和乙的速度相等,所以甲、乙運動的速度之比為1∶1,故B錯誤;
C.由于乙的速度為2m/s,則若乙行進了7m的路程,則其運動時間為
故C錯誤;
D.由于甲車和乙車的速度都為2m/s,,所以甲車和乙車的速度都不變,故D錯誤。
故選A。
3.(23-24八年級上·山東臨沂·階段練習)小娟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時,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測量選用了刻度尺分度值為1毫米
B.物體的左邊緣未對準刻度尺的“0”刻度線
C.觀察時,視線未能與刻度尺面垂直
D.測量結(jié)果是2.45cm,未能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答案】A
【詳解】A.圖中1cm之間分為10個小格,1個小格的長度是
0.1cm=1mm
刻度尺分度值為1mm,故A正確;
B.物體的左端對準刻度尺的“0”刻度線,故B錯誤;
C.觀察時,視線與刻度尺面垂直,故C錯誤;
D.測量結(jié)果是2.45cm,刻度尺分度值為1mm,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D錯誤。
故選A。
4.(23-24八年級上·山東泰安·期末)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測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點和點的時間且測得通過段的時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實驗時,斜面的坡度要盡量大一些
②段的平均速度
③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測得段的平均速度會偏大
④整個過程中,小車在段和在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不同,且
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④
C.只看②③D.只有③④
【答案】D
【詳解】①.實驗時,斜面的坡度盡量小一些,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長一些,方便測量時間,①錯誤;
②.由圖示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AC段的距離
sAB=80.0cm-40.0cm=40.0cm
但通過AC的時間不知,無法求出對應的平均速度,②錯誤;
③.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測得的通過AB段的時間偏小,據(jù)知,測得的平均速度偏大,③正確;
④.小車在斜面上做加速運動,由圖示知,通過AB和BC段的距離相等,則通過BC段的時間比通過AB段的短,據(jù)知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BC段的平均速度,④正確。
綜上所述,只有③④,故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5.(23-24八年級上·山東濟寧·階段練習)用一把尺子測量某物體的長度,一般要測量三次或更多次,這樣做的目的是( )
A.減小由于觀察時視線傾斜而產(chǎn)生的誤差B.避免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產(chǎn)生的誤差
C.減小由于估測而產(chǎn)生的誤差D.避免測量中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
【答案】C
【詳解】用一把尺子測量某物體的長度,一般要測量三次或更多次,是因為估讀時有時偏小有時偏大,通過求平均值可以減小由于估讀而產(chǎn)生的誤差,但是,這種方法不能減小由于刻度尺精密程度不夠而產(chǎn)生的誤差,任何方法都不可能避免誤差,觀察時視線傾斜而產(chǎn)生的是錯誤,錯誤是可以而且應該避免的,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6.(23-24八年級上·山東青島·階段練習)某同學騎自行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在6s內(nèi)通過60m的路程,那么他在前3s內(nèi)的速度是( )
A.50m/sB.20m/sC.10m/sD.5m/s
【答案】C
【詳解】該同學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是
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保持不變,因此他在前3s內(nèi)的速度仍然是10m/s。
故選C。
7.(23-24八年級上·山東德州·期中)用“頻閃攝影”可記錄物體相隔同樣時間的不同位置,如圖所示是一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時的頻閃照片。下列用來表示這輛汽車運動規(guī)律的圖像是( )
A.B.
C.D.
【答案】C
【詳解】從題圖可知,汽車在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逐漸變大,說明該汽車是做加速直線運動;
A.圖中,隨著時間推移,表示汽車運動的路程為0,即此時汽車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故A不符合題意;
B.圖中,汽車行駛的路程與時間成正比,即表示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不符合題意;
C.由圖可知,汽車行駛的路程隨時間的增大而增大,且圖像向s軸靠近,這說明汽車做加速直線運動,故C符合題意;
D.由圖可知,汽車行駛的路程隨時間的增大而增大,且圖像向t軸靠近,這說明汽車做減速直線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8.(22-23八年級上·廣東·期中)如圖所示,三輛小車在平直公路上向東勻速行駛,三輛小車的速度如圖所示。若以甲車為參照物( )
A.丙車向東運動B.乙車向東運動
C.乙車向西運動D.丙車向西運動
【答案】D
【詳解】AD.甲、丙兩車運動方向相同,甲車速度大于丙車速度,隨著時間增加,甲車與丙車之間的距離逐漸減小,直至甲車追上丙車、超過丙車且兩車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所以以甲車為參照物,丙車是向西運動的,故A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
BC.甲、乙兩車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甲車和乙車之間的相對位置不隨時間的增加而變化,即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是靜止的,故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9.(23-24八年級上·山東淄博·階段練習)下列單位換算正確的是( )
A.12.56cm=(12.56×102)m=0.1256m
B.12.56cm=(12.56×10﹣2)m=0.1256m
C.12.56cm=12.56cm×10-2m=0.1256m
D.12.56cm=12.56×10-2m=0.1256m
【答案】B
【詳解】因為
1cm=1×10﹣2m
所以
12.56cm=12.56×10﹣2m=0.1256m
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10.(23-24八年級上·山東濟南·階段練習)如圖甲所示物體的長度是 cm;如圖乙所示小明在體育課上跑完1000m時所用時間是 s。
【答案】 3.80 187.2
【詳解】[1]由圖知,刻度尺分度值為0.1cm,則物體長度為
[2]由圖知,分針讀數(shù)為3min,秒針分度值為0.1s,秒針讀數(shù)為7.2s,故時間為
11.(23-24八年級上·山東臨沂·階段練習)給下列物體的長度填上合適的單位:
(1)課桌的高度是0.8 ; (2)物理課本的寬為18.5 ;
(3)手指甲寬度約1 ; (4)一位同學的身高17.5 ;
【答案】 m cm cm dm
【詳解】[1][2][3][4]中學生的身高約為1.6m,即16.dm,課桌的高度約為學生的一半,也就是0.8m;物理課本的寬約為學生常用的刻度尺長度。即為20cm,所以物理課本的寬約為18.5cm,正常人的手指甲寬度約為1cm。
12.(23-24八年級上·山東德州·階段練習)“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當詩人孟郊騎馬看到百花紛紛向后退去,是以 為參照物,西安到洛陽路程約為360km,乘坐動車約需2個小時,則動車的平均速度是 km/h;若古人騎馬的平均速度為10m/s,則走完此段路程大約需要 h。
【答案】 馬 180 10
【詳解】[1]詩人孟郊騎在馬上以馬(或自己)為參照物,百花與馬(或自己)之間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所以百花是運動的,即看到百花紛紛向后退去。
[2]由知道,動車的速度
[3]若古人騎馬走完此路段,平均速度10m/s,需要的時間
13.(23-24八年級上·全國·課后作業(yè))小明設(shè)計了一個如圖所示的實驗:在桌面上安裝一條滑軌,上面放著一幅帶輪子的背景畫,前面放一個小卡通人物畫。請你按照實驗自己試一試。
(1)當推動背景畫向左運動時,會感覺到卡通小人向 (選填“左”或“右”)跑。產(chǎn)生這種感覺的原因是運動和靜止具有 ;
(2)“刻舟求劍”中的那個人在物理學上犯的錯誤是以行船上的記號為參照物,寶劍是 (選填“運動”或“靜止”)的。
【答案】 右 相對性 運動
【詳解】(1)[1]2]當推動背景畫向左運動時,小卡通人相對于背景畫向右運動,所以會感覺到卡通小人向右跑,這是因為運動與靜止是相對的,卡通小人相對于背景畫的位置向右移動了。
(2)[3]“刻舟求劍”中,以行船上的記號為參照物,寶劍的位置發(fā)生了改變,所以是運動的。
14.(23-24八年級上·山東淄博·階段練習)某組同學在研究小車沿斜面運動時的速度變化,實驗裝置如上圖所示,把小車放在斜面的頂端。
(1)該實驗的原理公式是 ,實驗時把金屬片放在斜面的底端,用 測出斜面的長s1=0.90m,又用 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達底端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6s,那么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
(2)把金屬片移到斜面的中點,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到中點處的時間t2=4s,那么小車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保留兩位小數(shù))
(3)小車在斜面下半段的路程s3= m,所用時間t3= s,平均速度v3= m/s;(保留兩位小數(shù))
(4)根據(jù)測量可知,小車的運動速度越來越 ,小車做 運動;
(5)在測小車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時,為了減小誤差,斜面的傾斜度應該適當 些,(填“大”或“小”)這樣可使小車運動的時間更 。
【答案】 刻度尺 秒表 0.15 0.11 0.45 2 0.23 大 變速直線 小 長
【詳解】(1)[1][2][3][4]實驗原理是:速度公式:,用刻度尺測量路程,用秒表測量時間;小車在全程的平均速度
(2)[5]把金屬片移到斜面的中點,小車從斜面頂端滑到中點處的時間t2=4s,路程
小車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6][7][8]小車在斜面下半段的路程
s3=s1﹣s2=0.9m﹣0.45m=0.45m
所用時間
t3=6s﹣4s=2s
小車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4)[9][10]根據(jù)計算的數(shù)據(jù)可知,小車的運動速度越來越快,因此小車做加速直線運動。
(5)[11][12]實驗時,斜面的坡度應很小,減小小車運動的速度,使小車運動的時間更長,提高時間測量的精確度。
15.(23-24八年級上·山東聊城·階段練習)“品淄博燒烤,飲青島啤酒”小明假期早上從聊城西站乘G4830次列車去淄博和青島參觀游玩(G4830次列車時刻表如下表),他從聊城西站候車廳候車時看到了如圖的標志牌。
(1)求動車從聊城西站到青島站的平均速度?
(2)已知G4830次列車長為200m,途中列車以180km/h的速度勻速通過某隧道,測得列車完全通過隧道的時間為42s,則隧道的長度是多少?
【答案】(1)139km/h;(2)1900m
【詳解】解:(1)由列車時刻表可知,動車從聊城西站到青島站的路程為,所用時間為
全程的平均速度為
(2)根據(jù)題意可知,動車勻速通過隧道的速度為
完全通過隧道所用時間為,動車完全通過隧道行駛的路程為
因為動車完全通過隧道行駛的路程等于車長加上隧道長,所以隧道長為
答:(1)動車從聊城西站到青島站的平均速度為139km/h;
(2)隧道的長度是1900m。
16.(23-24八年級上·山東青島·階段練習)“坐上動車去臺灣,就在那2035年”,京臺高鐵是國家規(guī)劃建設(shè)的一條國家級高鐵主干線,途經(jīng)合肥等地,至臺北。已經(jīng)建成通車的商合杭高鐵是其中的一段路線,上午11:36到達杭州站。若全程約924km。
(1)則該列動車從合肥到杭州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途中以這個速度勻速經(jīng)過一長度為1000m的山洞,則這列動車完全通過山洞的時間是多少?
【答案】(1)252km/h
(2)17s
【詳解】(1)從合肥到杭州的時間為
則該列動車從合肥到杭州的平均速度為
(2)動車完全通過山洞的路程為
s′=L車+L洞=200m+1000m=1200m
動車的速度
v=252km/h=70m/s
這列動車完全通過山洞的時間為
科學家
國別
貢獻
牛頓
英國
總結(jié)出牛頓第一定律;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發(fā)現(xiàn)了光的色散現(xiàn)象
伽利略
意大利
通過實驗得到“輕重物體下落一樣快’的結(jié)論,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的觀點。
奧托?格里克
德國
做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qū)嶒灒钤缱C明了大氣壓是真實存在
托里拆利
意大利
通過實驗最早精確計算出了大氣壓強的值
阿基米德
古希臘
發(fā)現(xiàn)了阿基米德原理;發(fā)現(xiàn)了杠桿原理
歐姆
德國
發(fā)現(xiàn)了歐姆定律
焦耳
英國
發(fā)現(xiàn)了焦耳定律
安培
法國
安培定則
庫倫
發(fā)現(xiàn)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
瓦特
英國
改良蒸汽機
奧斯特
丹麥
發(fā)現(xiàn)了電流的磁效應
法拉第
英國
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現(xiàn)象
盧瑟福
英國
提出原子的核式結(jié)構(gòu)模型
湯姆生
英國
發(fā)現(xiàn)電子
赫茲
德國
驗證電磁波的存在
沈括
中國
發(fā)現(xiàn)磁偏角
哥白尼
波蘭
提出“日心說”,否定了“地心說’
錢學森
中國
中國航天事業(yè)奠基人
鄧稼先
中國
兩彈一星之父
玻爾
丹麥
玻爾理論、玻爾定律
愛因斯坦
美國
相對論之父
楊振寧
中國
提出楊-米爾斯場理論、提出宇稱不守恒定律
站次
站名
到達時間
開車時間
運行里程/km
1
聊城西
﹣
7:41
0
2
淄博
8:54
8:56
242
3
青島
11:41
﹣
556
這是一份專題05 光現(xiàn)象(54題16大類型)(含答案) 2024-2025學年八年級物理上學期期中考點大串講(魯科版2024)練習,文件包含專題05光現(xiàn)象54題16大類型教師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物理上學期期中考點大串講魯科版2024docx、專題05光現(xiàn)象54題16大類型學生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物理上學期期中考點大串講魯科版2024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43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04 次聲與超聲和噪聲(48題9大類型)(含答案) 2024-2025學年八年級物理上學期期中考點大串講(魯科版2024)練習,文件包含專題04次聲與超聲和噪聲48題9大類型教師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物理上學期期中考點大串講魯科版2024docx、專題04次聲與超聲和噪聲48題9大類型學生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物理上學期期中考點大串講魯科版2024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4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03 聲音的產(chǎn)生與特性(51題15大類型)(含答案) 2024-2025學年八年級物理上學期期中考點大串講(魯科版2024)練習,文件包含專題03聲音的產(chǎn)生與特性51題15大類型教師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物理上學期期中考點大串講魯科版2024docx、專題03聲音的產(chǎn)生與特性51題15大類型學生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物理上學期期中考點大串講魯科版2024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40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