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沙坪壩區(qū)南開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9月第一次質量檢測生物試題 Word版含解析
展開
這是一份重慶市沙坪壩區(qū)南開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9月第一次質量檢測生物試題 Word版含解析,共19頁。
考生注意:
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必須在題號所指示的答題區(qū)域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 下列關于水和無機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水可以做維生素D等物質的溶劑
B. 植物細胞失水時胞內結合水和自由水的比值增大
C. 細胞中大多數(shù)無機鹽以離子的形式存在
D. 血液中Ca2+含量過低,人體易出現(xiàn)肌肉抽搐
【答案】A
【解析】
【分析】1、自由水:細胞中絕大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的,可以自由流動的水.其主要功能:細胞內的良好溶劑;細胞內的生化反應需要水的參與;多細胞生物體的絕大部分細胞必須浸潤在以水為基礎的液體環(huán)境中;運送營養(yǎng)物質和新陳代謝中產生的廢物;結合水:細胞內的一部分與其他物質相結合的水,它是組成細胞結構的重要成分。
2、無機鹽主要以離子形式存在,有的無機鹽是某些復雜化合物的組成成分;許多無機鹽對于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有的無機鹽還參與維持酸堿平衡和滲透壓。
【詳解】A、維生素D屬于脂質,難溶于水,A錯誤;
B、植物細胞失水時,失去的是自由水,故結合水和自由水的比值增大,B正確;
C、細胞中大多數(shù)無機鹽以離子存在,如Na+、K+、Ca2+等,少數(shù)以化合物形式存在,C正確;
D、血液中Ca2+含量過低,人體易出現(xiàn)肌肉抽搐,說明無機鹽能維持細胞和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活動,D正確。
故選A。
2. 如圖中X代表某一生物學概念,其內容包括①②③④四部分。下列與此概念圖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若X表示植物細胞的結構,則①②③④可表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B. 若X表示含氮化合物,則①②③④可表示幾丁質、磷脂、mRNA、葉綠素
C. 若X表示還原糖,則①②③④可表示葡萄糖、果糖、麥芽糖、淀粉
D. 若X表示具有單層膜的細胞器,則①②③④可表示內質網(wǎng)、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
【答案】C
【解析】
【分析】細胞器的分類:①具有雙層膜結構的細胞器有:葉綠體、線粒體。②具有單層膜結構的細胞器有內質網(wǎng)、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③不具備膜結構的細胞器有核糖體和中心體。
【詳解】A、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都屬于植物細胞的結構,A正確;
B、幾丁質的元素組成為C、H、O、N,磷脂為C、H、O、N、P,mRNA為C、H、O、N、P,葉綠素為C、H、O、N、Mg,B正確;
C、淀粉不是還原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均屬于還原糖,C錯誤;
D、內質網(wǎng)、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都是具有單層膜的細胞器,D正確。
故選C。
3. 細胞連接是指在細胞膜的特化區(qū)域,通過膜蛋白、細胞骨架等形成的細胞之間的連接結構。常見的細胞連接包括高等植物細胞中的胞間連絲等,其結構如下圖所示。下列關于細胞連接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圖中兩個相鄰細胞之間通過胞間層分隔開來
B. 內質網(wǎng)參與形成胞間連絲具有信息交流和物質交換的功能
C. 初級細胞壁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和果膠,具有支持和保護的功能
D. 構成細胞骨架的蛋白質由核糖體合成,經過內質網(wǎng)和高爾基體加工后胞吐至細胞外
【答案】D
【解析】
【分析】相鄰細胞間形成通道使細胞相互溝通,通過攜帶信息的物質來交流信息,即細胞一通道一細胞,如高等植物細胞之間通過胞間連絲相互連接,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詳解】A、由圖可知,兩個相鄰細胞之間的結構為胞間層,通過胞間層可將兩個相鄰細胞分隔開,A正確;
B、內質網(wǎng)和細胞膜均參與了胞間連絲的形成,胞間連絲與信息交流和物質交換有關,B正確;
C、初級細胞壁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和果膠,細胞壁具有支持和保護的功能,細胞壁不具有生物活性,C正確;
D、細胞骨架為蛋白質纖維,屬于胞內蛋白,無需分泌至細胞外,D錯誤。
故選D。
4. 下圖為某生物的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該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B. 該生物可能會進行有絲分裂
C. 該生物和顫藍細菌都能在葉綠體中自主合成C3化合物
D. 該生物淀粉形成過多時會以蔗糖的形式運輸出去
【答案】B
【解析】
【分析】該細胞含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屬于真核細胞。
【詳解】AB、該生物為單細胞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為DNA,可能會進行有絲分裂,A錯誤,B正確;
C、顫藍細菌為原核生物,無葉綠體,C錯誤;
D、該生物為單細胞生物,多余的光合產物不會運出細胞,而是以有機物的形式儲存,D錯誤。)
故選B。
5. 下列有關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顯微鏡下觀察到黑藻細胞的細胞質環(huán)流是逆時針方向,實際的環(huán)流方向是順時針方向
②魯賓和卡門對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元素來源的探究屬于對比實驗
③觀察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可不另設對照組
④脂肪檢測實驗中滴加50%的酒精是為了溶解組織中的脂肪
⑤“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是質壁分離實驗依據(jù)的原理之一
⑥黑藻葉肉細胞可作為觀察質壁分離的材料,細胞中的葉綠體有助于質壁分離現(xiàn)象的觀察
A. ①②③B. ③⑤⑥C. ②③⑤⑥D. 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把成熟的植物細胞放置在某些對細胞無毒害的物質溶液中,當細胞液的濃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質層和細胞壁都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收縮。由于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收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層就會與細胞壁逐漸分離開來,也就是逐漸發(fā)生了質壁分離。當細胞液的濃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時,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過原生質層進入到細胞液中,發(fā)生質壁分離的細胞的整個原生質層會慢慢地恢復成原來的狀態(tài),使植物細胞逐漸發(fā)生質壁分離復原。
【詳解】①顯微鏡下成像為倒立的虛像,若顯微鏡下觀察到黑藻細胞的細胞質環(huán)流是逆時針方向,實際的環(huán)流方向(倒轉180°)是逆時針方向,①錯誤;
②魯賓和卡門用18O分別標記C18O2和H218O,發(fā)現(xiàn)O2來自H2O,本實驗中兩個實驗組相互對照,為對比實驗,②正確;
③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為自身前后對照,可不另設對照組,③正確;
④脂肪檢測實驗中滴加50%的酒精是為了洗去浮色,溶解染色劑,④錯誤;
⑤質壁分離實驗依據(jù)原理包括外界溶液濃度高于細胞液濃度、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⑤正確;
⑥黑藻葉肉細胞為成熟植物細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用于觀察質壁分離,其中的葉綠體可標識原生質層的位置,即在該實驗中葉綠體可以作為標記物,⑥正確。
故選C。
6. 反滲透技術通過施加適當強度的外界壓力,使溶劑逆著自然滲透的方向從半透膜一側向另一側作反向滲透。反滲透技術常用于海水淡化、家庭凈水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自然滲透作用下,水分子從淡水側向海水側單向運動
B. 海水淡化過程中,應對淡水側施加壓力
C. 半透膜的篩選機理與細胞膜、原生質層等一致
D. 及時移走淡水有利于反滲透作用的持續(xù)進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滲透作用發(fā)生的條件是具有半透膜、膜兩側具有濃度差,在滲透裝置中,水分子從低濃度溶液中通過半透膜進入高濃度溶液中的多,從而使裝置內的液面發(fā)生變化。
【詳解】A、自然滲透作用下,水分子從濃度低的溶液向濃度高的溶液擴散,但并非單向運動,而是雙向的,只是從淡水側向海水側的運動更多,Λ錯誤;
B、海水淡化過程中,應對高濃度的海水側施加壓力,以實現(xiàn)反滲透,B錯誤;
C、半透膜的篩選機理為孔徑大小篩選,與有活性的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不同,C錯誤;
D、及時移走淡水可避免淡水側液面過高帶來壓力,利于反滲透作用的持續(xù)進行, D正確。
故選D。
7. 細菌視紫紅質是嗜鹽桿菌細胞膜上一種光能驅動的H+跨膜運輸?shù)鞍?,該蛋白中含?個能夠吸收光能的視黃醛基團。該基團被光激活時,能引起整個分子的構型發(fā)生變化,導致H+從細胞內運送到細胞外,形成的H+濃度梯度用于驅動ATP合成等活動,合成的ATP可用于同化CO2。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光激活前,視紫紅質與H+的結合位點位于細胞外側
B. 上述H+的跨膜過程不依賴ATP水解供能
C. 嗜鹽桿菌為光能自養(yǎng)型生物,黑暗條件下不能合成ATP
D. 降低環(huán)境中H+濃度有利于嗜鹽桿菌生命活動的進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嗜鹽細菌是一種厭氧菌,只進行無氧呼吸,屬于原核生物。細菌視紫紅質吸收一個光量子后,改變其空間結構,將2個H﹢由細胞內轉運至細胞外,進而驅動了ATP的合成,合成的ATP用于二氧化碳的固定。
【詳解】A、光激活視紫紅質,導致H+從細胞內運送到細胞外,故激活前視紫紅質與H+的結合位點位于細胞內側,激活后位于細胞外側,A錯誤;
B、上述H+的跨膜過程不依賴ATP水解供能,由光能驅動,B正確;
C、光能驅動形成的H+濃度梯度可用于ATP合成,合成的ATP可用于同化CO2,故嗜鹽桿菌為光能自養(yǎng)型生物,但黑暗條件下可通過呼吸作用合成ATP,C錯誤;
D、降低環(huán)境中H+濃度會減少細胞內外H+濃度差,不利于嗜鹽桿菌合成ATP,D錯誤。
故選B。
8. 下圖表示某反應進行時,有酶參與和無酶參與的能量變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曲線I表示無酶參與,曲線Ⅱ表示有酶參與
B. E3為反應前后能量的變化
C. 酶參與反應時,所降低的活化能為E4
D. 此反應可以表示DNA的水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題圖可知,E1表示在無酶參與的條件下化學反應需要的活化能,E2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條件下化學反應需要的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促反應的原理是降低化學反應需要的活化能;酶的活性受溫度、pH等條件的影響,最適宜條件下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效果最好,酶活性最高。
【詳解】A、酶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故曲線I表示無酶參與,曲線Ⅱ表示有酶參與,A正確;
B、 E3為反應前后能量的變化,B正確;
C、酶能降低化學反應所需要的活化能,故酶參與反應時,降低的活化能為E4,C正確;
D、此反應中反應物能量比生成物能量少,為吸能反應,不能用來表示DNA的水解,D錯誤。
故選D。
9. 多聚磷酸激酶PPK2可以利用多聚磷酸鹽(PlyP,圖1)為磷酸基團供體,實現(xiàn)AMP、ADP、ATP、PlyP之間磷酸基團的高效定向轉移(圖2)。PPK2酶偏好長鏈的聚磷酸鹽,短鏈聚磷酸鹽分子會阻斷PPK2酶上的ADP結合位點SMc02148,科研人員通過在PPK2酶上構建一個替代的ADP結合位點SMc02148-KET來提高PPK2酶對短鏈聚磷酸鹽的利用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ATP、ADP、AMP均是驅動細胞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B. PPK2酶可以催化AMP和ADP,說明PPK2酶不具有專一性
C. PPK2酶催化的反應存在反饋調節(jié)
D. 構建ADP結合位點SMc02148-KET可通過直接改變氨基酸序列實現(xiàn)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1)酶活性:酶的活性受溫度、pH、激活劑或抑制劑等因素的影響。(2)活化能:分子從常態(tài)轉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3)作用機理:催化劑是降低反應的活化能。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4)酶的本質: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蛋白質,少數(shù)是RNA。(5)酶的特性: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較溫和(高溫、過酸、過堿,都會使酶的結構遭到破壞,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溫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會失活)。
【詳解】A、ATP是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ADP和AMP不是,A錯誤;
B、PPK2酶專一催化磷酸基團的定向轉移,符合“催化一種或一類反應”的專一性定義,B錯誤;
C、由題干“短鏈聚磷酸鹽分子會阻斷PPK2酶上的ADP結合位點SMc02148”,推導出產物可以抑制PPK2酶的活性,為負反饋調節(jié),C正確;
D、構建替代的ADP結合位點應通過蛋白質工程實現(xiàn),需要直接改變基因中的核苷酸序列實現(xiàn),D錯誤。
故選C。
10. 下圖1是螢火蟲發(fā)光的原理(PPi為兩個磷酸分子脫去一分子水而形成的產物),圖2是科學家設計的ATP快速熒光檢測儀(含有熒光素、熒光素酶等物質),可用來快速檢測物體表面的微生物, ATP含量可以直接反映細胞活性以及微生物的數(shù)量。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螢火蟲細胞內線粒體是合成ATP的主要場所
B. 熒光素與腺苷一磷酸結合形成熒光素酰腺苷酸
C. ATP快速熒光檢測儀對微生物計數(shù)的前提是每個微生物細胞的ATP含量相對穩(wěn)定
D. ATP快速熒光檢測儀可檢測物體表面的好氧型微生物、厭氧型微生物和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1、ATP直接給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細胞內ATP與ADP相互轉化的能量供應機制是生物界的共性。ATP在細胞內的含量很少,但ATP與ADP在細胞內的相互轉化十分迅速,既可以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3、在生物體內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是時刻不停的發(fā)生并且處于動態(tài)平衡之中;
4、ATP快速熒光檢測儀中含有熒光素、熒光素酶等物質,用來快速檢測食品表面的微生物,原理是熒光素與ATP接觸形成熒光素酰腺苷酸,后者在熒光素酶的作用下被氧氣氧化發(fā)光。
【詳解】A、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也是合成ATP的主要場所,A正確;
B、由圖可知,ATP脫去PPi得到AMP,AMP與熒光素生成熒光素酰腺苷酸,B正確;
C、ATP快速熒光檢測儀對微生物計數(shù)的前提是每個微生物細胞的ATP含量相對穩(wěn)定,才能根據(jù)熒光強度推測微生物數(shù)量,C正確;
D、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產生ATP,D錯誤。
故選D。
11. 下圖為人體內部分物質與能量代謝關系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糖酵解階段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熱能形式釋放
B. 三羧酸循環(huán)是多糖和脂肪徹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徑
C. 若阻斷呼吸鍵,則三羧酸循環(huán)不能持續(xù)進行
D. 減肥困難的原因之一是脂肪一般不會大量轉化為糖類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圖可以推知葡萄糖和脂肪相互轉化過程,以及葡萄糖和脂肪的分解過程。葡萄糖分解為丙酮酸,丙酮酸進入三羧酸循環(huán)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三羧酸循環(huán)發(fā)生在線粒體基質。
【詳解】A、糖酵解階段,葡萄糖的能量大部分轉移至丙酮酸中,其次以熱能形式釋放,還有部分儲存于ATP中,A錯誤;
B、由圖可知,三羧酸循環(huán)是多糖和脂肪徹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徑,B正確;
C、若阻斷呼吸鏈,則還原性氫無法與O2結合生成水,三羧酸循壞不能持續(xù)進行,C正確;
D、減肥困難的原因之一是糖類可以大量轉化為脂肪,而脂肪不能大量轉化為糖類,D正確。
故選A。
12. 將玉米的PEPC酶(與CO2的固定有關)基因與PBDK酶(催化玉米中CO2初級受體PEP的合成)基因導入水稻得到轉雙基因水稻,在一定溫度下測得光照強度對轉雙基因水稻和原種水稻光合速率的影響(圖1)。圖2是在光照為1000μml?m-2?s-1下測得溫度對光合速率的影響。據(jù)圖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轉雙基因水稻更適合在高溫、強光環(huán)境下生存
B. 圖1中原種水稻a點后限制光合作用的環(huán)境因素有CO2濃度和溫度
C. 圖1溫度升高5℃,轉雙基因水稻光飽和點升高,原種水稻的光飽和點不變
D. 推測轉入的兩個基因通過提高水稻固定CO2的速率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據(jù)圖分析:圖1中,a表示原種水稻在某溫度下的光飽和點,a點以前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自變量光照強度,其后是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
圖2表示不同溫度條件下,在光照為1000μml?m-2?s-1下兩種水稻的凈光合速率,兩種水稻的凈光合速率均是先增加后減少,但原種水稻的凈光合速率遠遠小于轉雙基因水稻。
【詳解】A、由圖1和圖2可知,轉雙基因水稻的光飽和點更高,適合在強光下生存,且高溫條件下凈光合速率更高,A正確;
B、圖2是在光照為1000μml·m-2·s-1下測得,推知圖1對應的溫度為30℃,故原種水稻a點后限制光合作用的環(huán)境因素有CO2濃度和溫度,B正確;
C、結合B項,可知圖1對應的溫度為30℃,并非最適溫度,故圖1溫度升高5℃,轉雙基因水稻和原種水稻對光的利用能力均增強,光飽和點均升高,C錯誤;
D、根據(jù)題意信息,轉入的PEPC酶(與CO2的固定有關)基因與PRDK酶(催化玉米中CO2初級受體PEP的合成)基因通過提高水稻固定CO2的速率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D正確。
故選C。
13. 動物細胞共培養(yǎng)指將不同的細胞共同培養(yǎng)的技術,分為直接共培養(yǎng)和間接共培養(yǎng)。直接共培養(yǎng)指將兩種細胞同時接種于同一培養(yǎng)皿中;間接共培養(yǎng)指用半透膜或插入式培養(yǎng)皿等物理屏障將不同細胞分隔開,使培養(yǎng)液能夠相互滲透,但細胞之間不能直接接觸。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相比細胞的單獨培養(yǎng),細胞共培養(yǎng)能更好地模擬復雜的內環(huán)境,可用于研究細胞間的信息傳遞和相互作用
B. 驗證細胞毒性T細胞的功能,應將其與靶細胞直接共培養(yǎng)
C. 將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進行間接共培養(yǎng),可探究腫瘤細胞分泌的因子對免疫細胞功能的調節(jié)
D. 細胞共培養(yǎng)時需對培養(yǎng)液滅菌,對所有培養(yǎng)用具消毒,以保證無菌無毒的培養(yǎng)條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動物細胞培養(yǎng)過程:取動物組織塊→剪碎組織→用胰蛋白酶處理分散成單個細胞→制成細胞懸液→轉入培養(yǎng)液中(原代培養(yǎng))→放入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貼滿瓶壁的細胞用酶分散為單個細胞,制成細胞懸液→轉入培養(yǎng)液(傳代培養(yǎng))→放入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
【詳解】A、相比細胞的單獨培養(yǎng),細胞共培養(yǎng)能更好地模擬復雜的內環(huán)境,因而可用于研究細胞間的信息傳遞和相互作用,A正確;
B、細胞毒性T細胞通過直接接觸靶細胞發(fā)揮作用,故應與靶細胞直接共培養(yǎng),B正確;
C、將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進行間接共培養(yǎng),可探究腫瘤細胞分泌的因子對免疫細胞功能的調節(jié),進一步研究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C正確;
D、培養(yǎng)液和培養(yǎng)用具均應滅菌,才能保證無菌環(huán)境,無毒的培養(yǎng)條件是通過及時更換培養(yǎng)基實現(xiàn),D錯誤。
故選D。
14. 植物細胞懸浮培養(yǎng)技術在生產中已得到廣泛應用。某興趣小組嘗試利用該技術培養(yǎng)紅豆杉細胞并獲取紫杉醇(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選擇根尖組織為材料與其細胞分裂能力強,易于誘導形成愈傷組織有關
B. ①②不能體現(xiàn)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C. 愈傷組織來源的單個細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故培養(yǎng)液中應添加牛肉膏、蛋白胨等有機碳源
D 大規(guī)模培養(yǎng)高產細胞群時,應向培養(yǎng)液中通入無菌空氣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組織培養(yǎng)依據(jù)的原理是細胞的全能性。培養(yǎng)過程是:離體的植物器官、組織或細胞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終形成植物體。影響植物細胞脫分化產生愈傷組織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植物激素。
【詳解】A、根尖分生區(qū)細胞分裂能力強,易于誘導愈傷組織,A正確;
B、①②只實現(xiàn)了脫分化,未發(fā)育成完整植株或分化為各種細胞,故不能體現(xiàn)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B正確;
C、愈傷組織無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應添加蔗糖為微生物培養(yǎng)常用碳源,需要要加牛肉膏、蛋白胨,C錯誤;
D、大規(guī)模培養(yǎng)高產細胞群時,應向培養(yǎng)液中通入無菌空氣,保證細胞的有氧呼吸,D正確。
故選C。
15. 將取自一個胚胎的胚胎干細胞(ES)注射到發(fā)育中的另一個胚胎內,可發(fā)育形成擁有不同基因型細胞的嵌合體。2023年,中國科學家培育出世界上首只高比例胚胎干細胞“嵌合食蟹猴”,其多種組織中含有供體干細胞來源的細胞,其技術路線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理論上,誘導多能干細胞可作為供體ES的“替代品”培育嵌合體
B. 嵌合胚胎移植的時機不應晚于囊胚期
C. 為了直觀檢驗嵌合體猴各時期不同來源細胞的分布情況,可以對胚胎干細胞進行熒光標記
D. 嵌合體猴的遺傳物質來自三個親本,分別是干細胞供體、桑葚胚供體和胚胎移植受體
【答案】D
【解析】
【分析】胚胎干細胞(簡稱ES細胞)存在于早期胚胎中,具有分化為成年動物體內的任何一種類型的細胞,并進一步形成機體的所有組織和器官甚至個體的潛能。
【詳解】A、誘導多能干細胞(iPS)與ES一樣,具有發(fā)育的全能性,故理論上可替代ES培育嵌合體, A正確;
B、胚胎移植的時機為囊胚期及之前(如桑葚胚),B正確;
C、對胚胎干細胞進行熒光標記,可觀察到不同來源細胞的分布情況,C正確;
D、嵌合體猴的遺傳物質來自兩個親本,分別是干細胞供體和桑葚胚供體,與胚胎移植受體無關,D錯誤。
故選D。
二、非選擇題(55分)
16. 下圖為細胞內某些生理過程示意圖,1~6表示結構,①~⑨表示生理過程。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各種細胞器分離的方法是______,細胞器并不是漂浮在細胞質中,支持和錨定它們的結構是______。
(2)由圖可知新形成的溶酶體來源于______(填序號),其內的水解酶由______(填序號)合成。溶酶體內少量水解酶溢出后,對細胞自身結構并沒有大的破壞,原因可能是______。
(3)圖中L物質以______方式進入細胞,形成的囊泡膜的基本骨架為______,該過程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______。當養(yǎng)分不足時,細胞的⑥~⑨過程會增強,其意義是______。
【答案】(1) ①. 差速離心法 ②. 細胞骨架
(2) ①. 4 ②. 3 ③. 細胞質基質中的pH與溶酶體中不同,水解酶活性降低
(3) ①. 胞吞 ②. 磷脂雙分子層 ③. 流動性 ④. 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
【解析】
【分析】溶酶體是分解蛋白質、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細胞器。溶酶體具單層膜,形狀多種多樣,內含許多水解酶,溶酶體在細胞中的功能,是分解從外界進入到細胞內的物質,也可消化細胞自身的局部細胞質或細胞器,當細胞衰老時,其溶酶體破裂,釋放出水解酶,消化整個細胞而使其死亡。
【小問1詳解】
圖中各種細胞器分離的方法是差速離心法,細胞骨架是由蛋白質纖維組成的網(wǎng)架結構,與細胞分裂中紡錘體的形成有關,并能支持和錨定細胞器,細胞骨架還與細胞中物質轉換、能量轉化和信息傳遞有關。
【小問2詳解】
由圖可知,新形成的溶酶體來源于4高爾基體,溶酶體內含有多種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水解酶在核糖體,即圖中的3上合成,經內質網(wǎng)、高爾基體進行加工,而線粒體為以上所有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即溶酶體的形成過程還與核糖體、內質網(wǎng)、線粒體等相關。溶酶體內少量水解酶溢出后,對細胞自身結構并沒有大的破壞,這是因為酶活性的發(fā)揮需要適宜的pH,而細胞質基質中的pH與溶酶體中不同,因而水解酶活性降低,因而不會對細胞結構造成太大的影響。
【小問3詳解】
圖中L物質以胞吞的方式進入細胞,該過程中形成的囊泡來自細胞膜,細胞膜結構的是磷脂雙分子層,因此,囊泡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雙分子層,該過程依賴膜的流動性實現(xiàn),即該過程說明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圖中過程⑥→⑨是衰老的線粒體被內質網(wǎng)包裹,最終被溶酶體水解的過程,說明溶酶體具有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根據(jù)題意,細胞器降解后的產物,若對細胞有用,則可以再利用,因此當養(yǎng)分不足時,細胞的⑥~⑨過程會加強,以充分利用衰老的細胞器,進而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
17. 植物細胞被某好氧型致病細菌感染后會發(fā)生一系列防御反應,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請據(jù)圖回答:
(1)內共生假說認為,線粒體起源于一種原始的好氧細菌,該細菌被先祖厭氧真核生物吞噬后未被消化,與宿主長期共存,最后演變?yōu)榱司€粒體。據(jù)此推測,好氧型細菌與細胞呼吸相關的酶分布在___。
(2)由圖可知,植物細胞在______(填“缺氧”或“富氧”)環(huán)境中利于抗病性提高。誘導子與受體結合引發(fā)植物一系列防御反應的過程,體現(xiàn)了細胞膜______的功能。
(3)植物細胞被感染后,Ca2+內流進入細胞,一方面與CaM蛋白結合,另一方面提升______酶的活性,最終共同促進水楊酸、植物抗毒素、水解酶等物質的合成,提升植物抗病性。其中,植物抗毒素屬于______(填“初生”或“次生”)代謝產物。
(4)為驗證Ca2+進入細胞是協(xié)助擴散而不是主動運輸,請寫出相關的實驗思路______。
【答案】(1)細胞質、細胞膜
(2) ①. 富氧 ②. 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3) ①. NADPH氧化酶、NO合 ②. 次生
(4)等量的植物細胞(甲)隨機均分成A、B兩組,A組添加細胞呼吸抑制劑,B組添加等量清水,置于相同且適宜條件下,一段時間后,比較兩組細胞對Ca2+的吸收速率
【解析】
【分析】協(xié)助擴散不耗能,但需要載體蛋白,依靠的也是細胞膜內外的濃度差,由高濃度流向低濃度。
【小問1詳解】
根據(jù)內共生假說推測,細菌的細胞膜演變?yōu)榫€粒體內膜,內吞的囊泡膜演變?yōu)榫€粒體外膜,細菌的細胞質演變?yōu)榫€粒體基質,故推測好氧型細菌細胞呼吸相關的酶分布在細胞質和細胞膜上。
【小問2詳解】
在富氧環(huán)境下,有利于植物生成H2O2和活性氧,故有利于抗病性的提高。誘導子與受體的結合引發(fā)了植物細胞一系列的防御反應,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小問3詳解】
由圖可知,Ca2+內流進入細胞,一方面與CaM蛋白結合,另一方面提升NADPH氧化酶、NO合酶的活性,最終共同促進水楊酸、植物抗毒素、水解酶等物質的合成。植物抗毒素是在細菌誘導下形成的,并非植物生命活動所必需,故為次生代謝產物。
【小問4詳解】
協(xié)助擴散和主動運輸?shù)闹饕顒e在于是否耗能,故通過加入細胞呼吸抑制劑,觀察其是否影響Ca2+吸收速率來進行驗證,故其實驗思路為:等量的植物細胞(甲)隨機均分成A、B兩組,A組添加細胞呼吸抑制劑,B組添加等量清水(空白對照),置于相同且適宜條件下,一段時間后,比較兩組細胞對Ca2+的吸收速率。
18. 氣孔是植物蒸騰作用的主要通道。雙子葉植物表皮上的氣孔由兩個腎形保衛(wèi)細胞構成(如圖,內含葉綠體),微纖絲在保衛(wèi)細胞呈扇形輻射排列。
(1)當保衛(wèi)細胞滲透壓______(填“變大”或“變小”)時細胞吸水膨脹,由于腎形保衛(wèi)細胞的內壁(靠氣孔一側)厚而外壁薄,較薄的外壁伸縮性較______(填“強”或“弱”),但微纖絲難以伸長,于是牽拉內壁,導致氣孔開放程度______(填“變大”或“變小”)。
(2)研究表明,可見光能刺激氣孔打開。淀粉-糖假說認為,光下通過某些途徑激活院粉磷酸酶,催化淀粉轉化為1-磷酸-葡萄糖,從而影響氣孔開閉。研究發(fā)現(xiàn),淀粉磷酸酶的活性隨pH升高而增強,而植物體內的pH受到CO2濃度等因素影響。結合以上文字信息,解釋光下氣孔打開的原因______。
(3)研究者分別用擬南芥不同淀粉酶基因BAM1和BAM2的缺失突變體進行實驗,通過顯微拍照檢測保衛(wèi)細胞葉綠體中淀粉粒的總面積(總體積)以及氣孔開度,結果見下圖。
由圖結果可知,______(“BAM1”或“BAM2”)基因控制的淀粉酶是保衛(wèi)細胞中催化淀粉水解的主要酶,判斷的依據(jù)是:與夜晚結束時相比,照光1h后,______。
【答案】(1) ①. 變大 ②. 強 ③. 變大
(2)光下植物吸收CO2使pH升高,淀粉磷酸酶活性增強,淀粉轉化為1-磷酸-葡萄糖,保衛(wèi)細胞滲透壓升高而吸水
(3) ①. BAM1 ②. 相比野生型和BAM2突變體,BAM1突變體淀粉粒仍大量存在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機物并儲存光能的過程。具體過程分光反應階段和暗反應階段。光反應階段中,色素吸收、傳遞光能,并將光能變?yōu)?ATP 活躍的化學能。暗反應過程中將 ATP 活躍的化學能轉變成化合物中穩(wěn)定的化學能。
【小問1詳解】
滲透壓與吸水能力成正比,故保衛(wèi)細胞滲透壓變大時細胞吸水膨脹。由于腎形保衛(wèi)細胞的內壁厚而外壁薄,較薄的外壁伸縮性較強,吸水后延展較多,但微纖絲難以伸長,于是牽拉內壁,導致氣孔變大。
【小問2詳解】
題意顯示,“淀粉磷酸酶的活性隨pH升高而增強,而植物體內的pH受到CO2濃度等因素影響”,推測光是通過影響CO2濃度影響葉肉細胞pH,而光合作用吸收CO2,使pH升高,淀粉磷酸酶活性增強,淀粉轉化為1-磷酸-葡萄糖,保衛(wèi)細胞滲透壓升高而吸水,氣孔張開。
【小問3詳解】
由圖2可知,與夜晚結束時相比,相比野生型和BAM2突變體,BAM1突變體在照光1h后淀粉粒無明顯變化,且氣孔開放程度更低,故推測BAM1基因控制的淀粉酶是保衛(wèi)細胞中催化淀粉水解的主要酶。
19. 植物的葉綠體類囊體膜上有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的一系列蛋白質復合體:光系統(tǒng)Ⅱ(PSⅡ)、細胞色素b6f、光系統(tǒng)I(PS I)、ATP合酶等。其中,光系統(tǒng)I和Ⅱ為色素-蛋白質復合體,在吸收光能后可激發(fā)出高能電子,高能電子沿類囊體膜中的一系列蛋白質復合體傳遞,最終實現(xiàn)水的光解、NADPH的合成和ATP的合成,此途徑稱為線性電子傳遞鏈。除此途徑外,強光下類囊體膜上還存在環(huán)式電子傳遞鏈。
(1)線性電子傳遞鏈中,PS Ⅱ從______中奪取電子,通過“PQH2→細胞色素b6f→PC→PS I→Fd→FNR”途徑,最終將電子傳遞給______。在電子傳遞的過程中,通過______的循環(huán)轉化,將H+逆濃度梯度轉運至類囊體腔中,H+再順濃度梯度流經ATP合酶,推動ATP的合成。在類囊體薄膜上,光能被轉化為______中活躍的化學能。
(2)過強的光照導致NADPH/NADP+的比值______(填“升高”或“不變”或“降低”),強光下葉綠體中過剩的電子以O2作為最終受體,產生O和H2O2,引起類囊體薄膜損傷。
(3)強光會激活環(huán)式電子傳遞鏈,這一過程中______(填“會”或“不會”)伴隨ATP的合成,原因是______。綜合上述信息,強光下環(huán)式電子傳遞鏈的激活有哪些生理意義______(至少答2點)。
【答案】(1) ①. H2O ②. NADP+ ③. PQ與PQH2 ④. ATP和NADPH
(2)升高 (3) ①. 會 ②. 環(huán)式電子傳遞的過程中,通過PQ和PQH2的循環(huán),建立H+濃度梯度,推動ATP的合成 ③. 消耗過剩光能,減少O和H2O2的產生,避免類囊體薄膜受損;為植物提供ATP
【解析】
【分析】光系統(tǒng)涉及兩個反應中心:光系統(tǒng)Ⅱ(PSⅡ)和光系統(tǒng)Ⅰ(PSⅠ)。PSⅡ光解水,PSI還原NADP+。光系統(tǒng)II的色素吸收光能以后,能產生高能電子,并將高能電子傳送到電子傳遞體PQ,傳遞到PQ上的高能電子,依次傳遞給細胞色素b6f和PC。光系統(tǒng)I吸收光能后,通過PC傳遞的電子與H+、NADP+在類囊體薄膜上結合形成NADPH。水光解產生H+,使類囊體腔內H+濃度升高,H+順濃度梯度運輸?shù)筋惸殷w腔外,而H+在類囊體薄膜上與NADP+結合形成NADPH使類囊體腔外中H+濃度降低,同時還可以通過PQ運回到類囊體腔內,這樣就保持了類囊體薄膜兩側的H+濃度差。ATP合成酶利用類囊體薄膜兩側的H+濃度差,類囊體膜上的ATP合成酶合成了ATP。
【小問1詳解】
由圖可知,PS Ⅱ從H2O中奪取電子,通過“PQII2→細胞色素b6f→PC→PS I→Fd→FNR”途徑,最終將電子傳遞給NADP+,形成NADPII。在電子傳遞的過程中,通過PQ與PQH2的循環(huán)轉化,將H+逆濃度梯度轉運至類囊體腔中,H+再順濃度梯度流經ATP合酶,推動ATP的合成。在類囊體薄膜上,光能被轉化為ATP和NADPII中活躍的化學能,而后ATP和NADPH用于C3還原。
【小問2詳解】
過強的光照導致暗反應速率低于光反應速率,導致NADPH含量上升,因而NADPH/NADP+的比值升高。強光下葉綠體中過剩的電子以O2作為最終受體,產生O2?和H2O2,引起類囊體薄膜損傷,進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
【小問3詳解】
強光會激活環(huán)式電子傳遞鏈,因環(huán)式電子傳遞鏈同樣經過PQ與PQH2的循環(huán)轉化,也可建立H+濃度梯度,因而也能合成ATP。強光下環(huán)式電子傳遞鏈的激活可以消耗過剩光能,避免電子被錯誤傳遞給O2-,減少自由基生成,避免類囊體薄膜受損,另外,還可為植物提供ATP,因而環(huán)式電子傳遞鏈是植物對強光照射的自我保護機制。
20. 某些種類癌細胞表面有高表達膜蛋白PD-L1,PD-L1能與T細胞表面的PD-1結合,抑制T細胞的活化,使癌細胞實現(xiàn)免疫逃逸。臨床上可利用抗PD-1的單克隆抗體進行癌癥治療。制備過程如下:
(1)將等量的純化PD-1蛋白分別注射到4只小鼠體內,經過二次免疫后測定小鼠抗PD-1抗體的免疫效果。實驗中常用半抑制濃度(IC50)評價抗體靈敏度:即取同樣濃度的不同來源抗體,分別檢測一半抗體被同一種抗原結合時所需抗原的最低濃度。下圖為4只小鼠的血清抗體相對濃度和IC50值。
據(jù)圖分析,制備抗PD-1單克隆抗體時應選擇______號小鼠用作細胞融合的供體,依據(jù)是______。取對應小鼠的脾臟細胞用______試劑誘導與骨髓瘤細胞融合,用選擇培養(yǎng)基進行篩選得到雜交瘤細胞。
(2)一段時間后,將(1)所得細胞接種到多孔培養(yǎng)板上,進行抗體陽性檢測,檢測原理如下圖。
①在檢測時需要將PD-1蛋白固定于載體表面制成固相抗原,并加入多孔板培養(yǎng)槽中的______(填“細胞”或“上清液”),待充分反應后洗脫。
②加入酶標抗體,一段時間后需要用洗脫液將未與______結合的酶標抗體洗去。
③加入相應酶促反應底物顯色后,顏色越深代表______。
(3)選擇抗體檢測陽性且產量較高的雜交瘤細胞,可注射入小鼠腹腔,從______中提取、分離抗PD-1抗體。
【答案】(1) ①. Ⅳ ②. 其抗體相對濃度較高且IC50值最低 ③. PEG
(2) ①. 上清液 ②. 抗PD-1抗體 ③. 抗PD-1抗體含量越高
(3)腹水
【解析】
【分析】單克隆抗體制備流程:先給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發(fā)生免疫反應,之后從小鼠脾臟中獲取已經免疫的B淋巴細胞;誘導B細胞和骨髓瘤細胞融合,利用選擇培養(yǎng)基篩選出雜交瘤細胞;進行抗體檢測,篩選出能產生特定抗體的雜交瘤細胞;進行克隆化培養(yǎng),即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養(yǎng);最后從培養(yǎng)液或小鼠腹水中獲取單克隆抗體。
【小問1詳解】
IC50低說明抗體與抗原的結合效率高,即靈敏度高,因此制備抗PD-1單克隆抗體時應選擇Ⅳ號小鼠用作細胞融合的供體,依據(jù)是其抗體相對濃度較高且IC50值最低。誘導動物細胞融合應選擇PEG(聚乙二醇)。
【小問2詳解】
①在檢測時需要將PD-1蛋白固定于固相載體表面制成固相抗原,并加入多孔板培養(yǎng)槽中的“上清液”(其中含有是相應的抗體),即待測樣本。
②加入酶標抗體后一段時間,需要用洗滌劑將未與抗PD-1抗體結合的酶標抗體洗去,在載體上留下的是帶有酶標抗體的抗原-抗體復合物。
③加入相應酶促反應底物顯色后,顏色的深淺可代表抗PD-1抗體的量,顏色越深說明待測樣液中抗體含量越多。
【小問3詳解】
若將雜交瘤細胞注入小鼠腹腔中,則應從腹水中提取。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重慶市南開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質量檢測生物試題(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慶市沙坪壩區(qū)南開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9月第一次質量檢測生物試題Word版含解析docx、重慶市沙坪壩區(qū)南開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9月第一次質量檢測生物試題Word版無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9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重慶市沙坪壩區(qū)南開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9月第一次質量檢測生物試題,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關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重慶市南開中學2024屆高三第一次質量檢測生物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21頁。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