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9
注意事項:
1.本試卷滿分為 100 分,考試時間為 75 分鐘。
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
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
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選擇題,共 45 分)
本卷共 15 題,每題 3 分,共 45 分。每個題都只有一個正確選項。
1. 下列細胞結構中,化學組分存在磷酸二酯鍵的有( )
①線粒體②核糖體③中心體④高爾基體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2. 青霉素是由青霉菌產(chǎn)生的一類抗生素,通過作用于細菌細胞壁達到抗菌效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青霉素能用于治療支原體肺炎
B. 青霉素的合成和分泌離不開線粒體的作用
C. 青霉菌和藍細菌的遺傳物質(zhì)化學本質(zhì)不同
D. 光學顯微鏡下發(fā)現(xiàn)青霉菌的核膜具有雙層膜結構
3. 腫瘤所處環(huán)境中的細胞毒性 T 細胞存在如圖所示代謝過程。其中,PC 酶和 PDH 酶控制著丙酮酸產(chǎn)生不
同的代謝產(chǎn)物,進入有氧呼吸三羧酸循環(huán)。增加 PC 酶的活性會增加琥珀酸的釋放;琥珀酸與受體結合可增
強細胞毒性 T 細胞的殺傷能力。若環(huán)境中存在乳酸,PC 酶的活性會被抑制。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第 1頁/共 11頁
A. 圖中三羧酸循環(huán)的代謝反應不需要氧的直接參與
B. 圖中草酰乙酸和乙酰輔酶 A 均產(chǎn)生于線粒體內(nèi)膜
C. 腫瘤細胞無氧呼吸會減弱細胞毒性 T 細胞的殺傷能力
D. 葡萄糖有氧呼吸的所有代謝反應中至少有 5 步會生成[H]
4. 生命的物質(zhì)基礎是組成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圖中序號代表細胞中幾類化合物,面積不同代表含量不同,
其中Ⅰ和Ⅱ代表兩大類化合物。據(jù)圖分析正確的是( )
A. V 在細胞中主要是以離子的形式存在,如葉綠素中的鎂
B. Fe 元素存在于組成Ⅳ的某些氨基酸的 R 基上
C. Ⅳ代表蛋白質(zhì),Ⅵ代表核酸和脂質(zhì)
D. II 以碳鏈為基本骨架,IV、VI、VII 都含 C、H、O 三種元素
5. 如圖為人體激素作用于靶細胞的兩種機理示意圖,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第 2頁/共 11頁
A. 激素 A 可能為生長激素,分泌時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流動性
B. 激素均須通過調(diào)控基因表達進而調(diào)節(jié)靶細胞的生理效應
C. 圖示主要體現(xiàn)了生物膜物質(zhì)運輸和信息傳遞的功能
D. 若蛋白質(zhì) A 為分泌蛋白,則不需要游離的核糖體參與合成
6. 科研人員測定某噬菌體的一條 DNA 單鏈,得到其編碼蛋白質(zhì)的一些信息,如圖所示(數(shù)字為氨基酸順序,
數(shù)字對應的三個連續(xù)字母表示氨基酸,如 Met)。下列錯誤的是( )
A. D 基因和 E 基因重疊,能經(jīng)濟地利用 DNA 的遺傳信息量
B. 噬菌體 E 基因表達時,一分子肽鏈的合成至少產(chǎn)生 89 分子水
C. 噬菌體的一個堿基對替換可能引起兩種蛋白發(fā)生改變
D. 噬菌體的基因表達產(chǎn)物可能經(jīng)過了內(nèi)質(zhì)網(wǎng)和高爾基體的加工
7. 某生物實驗室中的一個酶試劑瓶由于標簽掉落,無法確定瓶中的酶是胃淀粉酶還是胃蛋白酶。為判斷該
酶的種類及作用條件,某同學提出了以下建議,其中合理的是( )
A. 取少量酶與一定量的淀粉混合,實驗結果可用碘液檢測,不能用斐林試劑
B. 淀粉酶可以為淀粉水解提供化學能,讓淀粉更快的達到活躍狀態(tài),從而提高化學反應速率
C. 若已確定該酶是淀粉酶,可利用淀粉和淀粉酶溶液來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D. 若已確定該酶是胃蛋白酶,可選 0℃、37℃和 100℃三個溫度探究酶的最適溫度
8. 可立氏循環(huán)是指在劇烈運動時,肌肉細胞有氧呼吸產(chǎn)生 NADH 速度超過其再形成 NAD+的速度,這時
肌肉中形成的丙酮酸由乳酸脫氫酶轉(zhuǎn)變?yōu)槿樗?,?NAD+再生,保證葡萄糖到丙酮酸能繼續(xù)進行產(chǎn)生 ATP。
第 3頁/共 11頁
肌肉中的乳酸擴散到血液并隨著血液進入肝細胞,在肝細胞內(nèi)通過葡糖異生途徑轉(zhuǎn)變?yōu)槠咸烟?。下列說法
正確的是( )
A. 劇烈運動時,產(chǎn)生 CO2 的場所有線粒體基質(zhì)和細胞質(zhì)基質(zhì)
B. 有氧呼吸中,NADH 中的 H 全部來自有機物
C. 丙酮酸被還原為乳酸 過程中會生成 NAD+和少量的 ATP,供肌細胞使用
D. 肌細胞產(chǎn)生的乳酸需在肝細胞中重新合成葡萄糖,根本原因是葡糖異生途徑相關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9. 在研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時,某同學選用新鮮月季花瓣做實驗材料,利用甲、乙、丙三種不同的溶
液進行了探究,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甲溶液中的細胞通過滲透吸水,體積明顯增大
B. 甲溶液中液泡體積最終不再增大時,外界溶液濃度與細胞液濃度不一定相等
C. 實驗結束時,浸泡在丙溶液中的細胞已經(jīng)死亡
D. 據(jù)圖可知,三種溶液初始濃度的大小關系為丙>乙>甲
10. 質(zhì)膜內(nèi)陷形成的囊狀結構即小窩,與細胞的信息傳遞等相關。小窩蛋白中某些氨基酸在一定的激發(fā)光下
能夠發(fā)出熒光,當膽固醇與這些氨基酸結合,會使熒光強度降低。為研究小窩蛋白中間區(qū)段與膽固醇的結
合位點,研究者獲取到肽段 1(82~101 位氨基酸)和肽段 2(101~126 位氨基酸)后,分別加入等量膽固醇,
檢測到不同肽段的熒光強度如圖。下列錯誤的是( )
A. 小窩蛋白分為三段,中間區(qū)段主要由疏水性的氨基酸組成
B. 小窩的形成體現(xiàn)了質(zhì)膜的結構特點,磷脂雙分子層組成了小窩的基本支架
C. 據(jù)圖可知小窩蛋白中間區(qū)段與膽固醇的結合位點在肽段 2 中
第 4頁/共 11頁
D. 與小窩蛋白形成有關的細胞器有核糖體、內(nèi)質(zhì)網(wǎng)、高爾基體、線粒體
11. 在有關 DNA 分子的研究中,常用 32P 來標記 DNA 分子。用α、β和γ表示 ATP 或 dATP(d 表示脫氧)上
三個磷酸基團所處的位置(A-Pa~Pβ~Pγ或 dA-Pa~Pβ~Pγ)。下列說法錯誤的
A. 已知某種酶可以催化 ATP 的一個磷酸基團轉(zhuǎn)移到 DNA 末端,若要使已有 DNA 末端被 32P 標記上,則帶有
32P 的磷酸基團應在 ATP 的“γ”位上
B. 若用帶有 32P 標記的 dATP 作為 DNA 生物合成的原料將 32P 標記到新合成的 DNA 分子上,則帶有 32P 的磷
酸基團應在 dATP 的“γ”位上
C. ATP 中兩個磷酸基團被水解掉后所得的物質(zhì)是合成 RNA 分子的單體之一
D. dATP 中的兩個高能磷酸鍵儲存的能量基本相同,但穩(wěn)定性不同
12. 二甲雙胍的抗腫瘤效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它可通過抑制線粒體的功能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其作用機理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二甲雙胍能降低無活型 RagC 與激活型 RagC 的核孔運輸量
B. 激活型 RagC 活性降低會抑制細胞的生長
C. RagC 蛋白復合物調(diào)控靶基因的表達與核質(zhì)之間的信息交流有關
D. 細胞核中無活型 RagC 轉(zhuǎn)化為激活型 RagC 需要 ATP 提供能量
13. 土壤鹽化是目前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之一。在鹽化土壤中,大量 Na+不需要能量就能迅速流入細胞,形成脅
迫,影響植物正常生長。耐鹽植物可通過 Ca2+介導的離子跨膜運輸,減少 Na+在細胞內(nèi)的積累,從而提高
抗鹽脅迫的能力,其主要機制如圖。下列錯誤的是( )
第 5頁/共 11頁
A. 在高鹽脅迫下,胞外 Ca2+能夠抑制轉(zhuǎn)運蛋白 A 的活性
B. 使用 ATP 抑制劑處理細胞,Na+的排出量無明顯變化
C. 細胞質(zhì)基質(zhì)中 Na+濃度下降的同時 pH 降低
D.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可通過合理增施鈣肥來促進鹽化土壤中耐鹽作物增產(chǎn)
14. 根瘤是在植物根系上生長 特殊瘤,是由固氮菌在大豆根部組織中共生而形成。大豆可利用根瘤菌幫助
合成自身所需的含氮化合物,下圖為大豆葉片及根瘤中部分物質(zhì)的代謝、運輸途徑(其中 PCA、TP 為光合
作用代謝產(chǎn)物, 甲~丁表示結構,①-③表示代謝過程)。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 為大豆提供 H218O,圖示葉肉細胞中含 18O 的物質(zhì)只有 PGA、蔗糖
B. 據(jù)圖可知,大豆植株長距離運輸?shù)挠袡C物主要是蔗糖,催化該物質(zhì)生成的酶存在于葉肉細胞的細胞質(zhì)基
質(zhì)中
C. 短時間內(nèi),若蔗糖不能及時運出,會使葉綠體中 TP 含量上升,將會導致 PGA 和 NADPH 的量增加
D. 與葡萄糖相比,以蔗糖作為長距離運輸?shù)闹饕袡C物,其優(yōu)點是蔗糖分子為二糖,對滲透壓的影響相對
小,且蔗糖為非還原糖,較為穩(wěn)定
15. 研究人員將玉米幼苗置于三種條件下培養(yǎng) 10 天后(圖 a),測定相關指標(圖 b),以探究遮陰比例對植
物的影響。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第 6頁/共 11頁
A. 分析圖 a、b,遮陰能提高玉米植株葉片葉綠素總量
B. 與 A 相比,單位面積的 C 葉片產(chǎn)生的 NADPH 較多
C. 分析圖 a,b,與 B1 相比,B2 細胞吸收 CO2 較少
D. 分析圖 b,B 積累的糖類等有機物最多,生長最快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 55 分)
本卷共 5 題,共 55 分。所有答案準確填寫在答題卡上。
16. 蔗糖酶能催化蔗糖水解,生物興趣小組研究了酶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結果如
下表,請回答下列問題:
酶濃度 0% 1% 2% 4% 5%
蔗糖濃度為 10%
相對反應速率 0 25 50 100 200
(1)該實驗________(填“能”或“不能”)體現(xiàn)酶具有高效性,實驗中的酶促反應速率可以用______表示。
(2)當酶濃度達到 5%時,此時反應達到最大相對反應速率了嗎?______(填“是”、“否”或“不確定”)。
(3)酶的抑制劑能降低酶的活性,不同的抑制劑對酶活性的影響不同。某科研小組通過實驗研究了兩種抑
制劑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
某同學認為該實驗小組的實驗過程應該是:
a.將酶溶液等分為①②③三組,將每組等分為若干份;
第 7頁/共 11頁
b.在一定條件下將三組酶溶液均與等量的不同濃度的底物混合;
c.在①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餾水,②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劑 I,③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劑Ⅱ;
d.定時取樣檢測各反應中底物的量或產(chǎn)物的量,記錄實驗結果并繪圖。
上述實驗過程存在不合理之處,請改正:_____。據(jù)圖分析,隨著底物濃度 升高,抑制劑______(填“I”
或“Ⅱ”)的作用逐漸減小甚至消失。
17. 某種微藻能夠在鹽度跨度較大的環(huán)境中生存,這與其體內(nèi)的脂質(zhì)代謝密切相關。如圖表示該微藻脂質(zhì)代
謝的相關過程,甲、乙、丙代表細胞器,①、②代表膜結構。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丙代表_____。與結構①相比,結構②的主要特點是_____,形成這種結構的主要原因是_____。
(2)圖中能將脂酰輔酶 A 分解為乙酰輔酶 A 的場所有_____。
(3)該種微藻可以通過胞內(nèi)脂肪的合成或分解來適應不同的鹽環(huán)境。下圖是不同鹽濃度下該微藻細胞的數(shù)
量變化。
①推測在鹽脅迫條件下,脂肪_____,從而提高_____,以適應鹽脅迫的環(huán)境。
②實驗結果表明 NaCl 濃度為_____時,該微藻生長、增殖較快,某同學認為該條件并不一定是利用該微藻
生產(chǎn)脂肪的最佳條件,其提出該觀點的理由是_____。
第 8頁/共 11頁
18. ATP 合成酶的工作機理在 2019 年有了突破性進展。下圖是光合作用部分過程示意圖,請據(jù)圖分析并回
答下列問題。
(1)圖中電子(e-)經(jīng)傳遞,最終形成的產(chǎn)物是_____。產(chǎn)生的物質(zhì)甲擴散至相鄰細胞參與有氧呼吸至少需
要穿過_____層生物膜,①側(cè)所示的場所是_____。
(2)ATP 合成酶也是運輸 H+的載體,其在跨膜 H+濃度梯度推動下合成 ATP,由此可推測 H+跨膜運輸方式
為_____。
(3)若膜兩側(cè)的 H+濃度梯度突然消失,其他條件不變,短時間內(nèi)卡爾文循環(huán)中 C5 含量會_____(填“下降”、
“上升”或“不變”)。
19. 青霉素發(fā)酵是高耗氧過程,發(fā)酵過程中給微生物持續(xù)高效地供氧是保證青霉素持續(xù)高產(chǎn)的關鍵。血紅蛋
白具有很強的攜帶 O2 的能力,將其引入青霉菌是提高青霉素產(chǎn)能的思路之一、血紅蛋白不僅存在于人和動
物的紅細胞中,某些細菌(如透明顫菌)細胞中也存在。研究人員為了將透明顫菌的血紅蛋白引入青霉菌,
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方案。回答下列問題:
注:某氨基酸缺陷型菌株是指該菌株在缺少該種氨基酸的培養(yǎng)基上會暫停生長。
(1)在制備培養(yǎng)青霉菌的培養(yǎng)基時,除了添加必要的營養(yǎng)成分外,還需要將 pH 調(diào)至_____性。
(2)青霉菌在代謝過程產(chǎn)生的青霉素具有殺菌作用,有同學認為無需對培養(yǎng)液進行嚴格滅菌,你是否同意
這樣的觀點?_____。為什么_____。
(3)上圖步驟②采用的接種方法是_____,步驟③往培養(yǎng)基中添加的某種物質(zhì)是_____。得到的平板中菌落
第 9頁/共 11頁
較_____(填“大”或“小”)的菌株即為甲硫氨酸營養(yǎng)缺陷型菌株。
(4)簡述圖甲步驟⑧從融合細胞中篩選目的菌株的基本思路_____。
(5)除上述方案,請再提出一種將透明顫菌的血紅蛋白引入青霉菌的手段_____。
20. 玉米的祖先—野生玉米,名叫“大芻草”,經(jīng)過 9000 多年人工馴化,被改造成現(xiàn)代玉米。我國中科院科
學家經(jīng)過長達 10 年不懈努力,從野生玉米“大芻草”中,成功找回玉米人工馴化過程中丟失的一個控制高蛋
白含量的優(yōu)良基因 THP9,克隆出來并將此高蛋白基因轉(zhuǎn)移到玉米細胞內(nèi),獲得了轉(zhuǎn)基因高蛋白玉米新品種。
若測得 THP9 基因編碼鏈首端到末端(其中一條鏈)的序列為 5'-ATCTACGCGCTCATCCG ...(省略 3n 個核
苷酸序列)…CGCAGCAATGAGTAGCG-3'。請回答下列問題:
EcRI BamHI KpnI MfeI HindⅢ
(1)為獲取更多 THP9 基因,可通過 PCR 技術擴增,其原理是_____。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六種 PCR 引物,
其中可選用的引物是_____(選填序號)。
①5'-GACTACTCGCGCATCTA-3'
②5'-ATCTACGCGCTCATCCG-3'
③5'-GCGATGAGTAACGACGC-3'
④5'-CGCTACTCATTGCTGCG-3'
⑤5'-TAGATGCGCGAGTAGGC-3'
⑥5'-CGCAGCAATGAGTAGCG-3'
(2)構建基因表達載體時,若科研人員需將 THP9 基因整合到質(zhì)粒上,如圖,已知圖中 THP9 基因轉(zhuǎn)錄方
向為從左往右,應使用限制酶_____切割如圖中質(zhì)粒,使用限制酶_____切割圖中含 THP9 基因的 DNA 片段,
第 10頁/共 11頁
以獲得能正確表達 THP9 基因的重組質(zhì)粒。
(3)限制酶來源于原核生物,不會切割本身的 DNA 分子是因為_____。
(4)為了檢測轉(zhuǎn)基因技術是否成功,科研工作者在個體水平上的檢測方法是_____。
第 11頁/共 11頁
這是一份重慶市巴蜀中學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卷(PDF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慶巴蜀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題生物pdf、重慶巴蜀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題參考答案pdf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3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重慶市南開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第五次質(zhì)量檢測生物試卷(Word版附解析),共21頁。
這是一份重慶市南開中學2025屆高三上學期12月質(zhì)量檢測(四)生物試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慶市南開中學2025屆高三上學期12月質(zhì)量檢測四生物試題Word版含解析docx、重慶市南開中學2025屆高三上學期12月質(zhì)量檢測四生物試題Word版無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9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