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列關于細胞增殖和分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葉肉細胞含有葉綠體,而表皮細胞沒有葉綠體,前者發(fā)生了分化,后者沒有
B.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的誕生說明已分化的動物體細胞具有全能性
C. 蛙的紅細胞分裂時形成星射線而非紡錘絲,因此屬于無絲分裂
D. 細胞在分裂間期完成DNA 分子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答案】D
【分析】細胞全能性是指細胞經(jīng)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產生完整有機體或分化成其他各種細胞的潛能和特性。
【詳解】A、表皮細胞是已經(jīng)高度分化的細胞,A錯誤;
B、細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經(jīng)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的誕生說明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B錯誤;
C、蛙的紅細胞分裂時沒有出現(xiàn)紡錘絲和染色體,因此屬于無絲分裂,C錯誤;
D、細胞在分裂間期主要完成DNA分子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D正確。
故選D。
2. 下列相關實驗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觀察根尖分生區(qū)細胞有絲分裂實驗中,發(fā)現(xiàn)處于分裂間期細胞數(shù)量較多
B. 性狀分離比模擬實驗中,甲乙兩小桶中小球總數(shù)必須相等
C. 建立減數(shù)分裂染色體變化模型中,至少需要制作兩對染色體模型
D. 低溫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的實驗中,卡諾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細胞形態(tài)
【答案】B
【分析】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中,兩只小桶分別模擬雌雄生殖器官,每只桶中的小球模擬的雌雄配子。進行 “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 時,甲、乙兩個小桶內的彩球數(shù)量不一定相等。
【詳解】A、觀察根尖分生區(qū)細胞有絲分裂實驗中,發(fā)現(xiàn)處于分裂間期細胞數(shù)量較多,占的比例較高,A正確;
B、進行 “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 時,甲、乙兩個小桶內的彩球數(shù)量不一定相等,B錯誤;
C、建立減數(shù)分裂染色體變化模型中,至少需要制作兩對染色體模型,因為染色體一般成對存在,自由組合定律至少是兩對同源染色體,C正確;
D、低溫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的實驗中,卡諾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細胞形態(tài),常用酒精進行沖洗,D正確。
故選B。
3. 下列關于細胞的衰老和死亡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衰老細胞體積變小,細胞核的體積增大
B. 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死亡均屬于細胞凋亡
C. 細胞自噬可以維持細胞內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也可能導致細胞凋亡
D. 端粒受損可能會導致細胞衰老
【答案】B
【分析】細胞自噬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細胞內受損或功能退化的細胞結構等,通過溶酶體降解再利用。此外,處于營養(yǎng)缺乏條件下的細胞,通過細胞自噬可以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就叫細胞凋亡。有些激烈的細胞自噬,可能誘導細胞凋亡。
【詳解】A、衰老細胞內的水分減少,結果使細胞萎縮,體積變小,細胞核的體積增大,A正確;
B、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死亡可能屬于細胞凋亡,也可能為細胞壞死,B錯誤;
C、細胞自噬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細胞內受損或功能退化的細胞結構等,通過溶酶體降解再利用。此外,處于營養(yǎng)缺乏條件下的細胞,通過細胞自噬可以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有些激烈的細胞自噬,可能誘導細胞凋亡,C正確;
D、端粒受損可能會導致細胞衰老,這是科學家的一大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此外還有自由基學說,D正確。
故選B。
4. 孢子減數(shù)分裂多見于植物和某些藻類,其二倍體的孢子母細胞(包括小孢子母細胞和大孢子母細胞,分別相當于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通過減數(shù)分裂形成單倍體的配子體(小孢子和大孢子),小孢子再經(jīng)過兩次有絲分裂形成包含一個營養(yǎng)核和兩個精子的成熟花粉,大孢子經(jīng)過三次有絲分裂形成胚囊。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 小孢子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是小孢子母細胞的一半
B. 孢子減數(shù)分裂的特點是減數(shù)分裂不直接產生配子
C. 一個小孢子母細胞可以產生8個精子
D. 某植物的基因型是 AaBb,則其某個胚囊中的8個核的基因型有4種
【答案】D
【分析】1個小孢子母細胞通過減數(shù)分裂形成4個小孢子,不含同源染色體,且染色體數(shù)目只有體細胞的一半;4個小孢子經(jīng)過有絲分裂形成4 個細胞(體積較大)和4個細胞(體積較?。浼毎腥旧w數(shù)目只有體細胞的一半;4個體積小的細胞經(jīng)過有絲分裂形成8個精子。
【詳解】A、根據(jù)題干知二倍體的孢子母細胞(包括小孢子母細胞和大孢子母細胞,分別相當于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通過減數(shù)分裂形成單倍體的配子體(小孢子和大孢子),小孢子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是小孢子母細胞的一半,A正確;
B、根據(jù)題干,孢子減數(shù)分裂,大孢子母細胞和小孢子母細胞均先進行減數(shù)分裂,再進行有絲分裂,最終形成配子,B正確;
C、由題意可知,二倍體的孢子母細胞通過減數(shù)分裂形成單倍體的配子體,即1個小孢子母細胞經(jīng)過減數(shù)分裂形成4個小孢子,小孢子再經(jīng)過兩次有絲分裂形成包含一個營養(yǎng)核和兩個精子的成熟花粉,說明4個小孢子再經(jīng)有絲分裂最終共形成了8個精子,C正確;
D、某植物的基因型是 AaBb,則其某個胚囊中的8個核的基因型有2種,D錯誤。
故選D。
5. 某二倍體植物的花有紫、紅、白三種顏色,分別受 A?、A 和a控制,其中 A?純合致死,且A?對A和a為顯性,A對a為顯性,現(xiàn)有3種基因型不同的雜合子(每種基因型個體數(shù)相等)組成的種群,隨機交配一代后,紫:紅:白的比例為( )
A. 3:3:2B. 2:3:1C. 4:3:1D. 4:4:1
【答案】C
【分析】分析題干信息,根據(jù)3個等位基因的相對顯隱性關系,其中 A?純合致死,可知基因型為A+A+不存在,A+A、A+a是紫花,AA、Aa是紅花,基因型為aa為白花,遵循基因分離定律。
【詳解】現(xiàn)有3種基因型不同的雜合子(每種基因型個體數(shù)相等)組成的種群,基因型分別是A+A、A+a、Aa,隨機交配的計算方法可采用配子法來計算,配子的概率是A+:A:a=1:1:1,其中 A?純合致死,且A?對A和a為顯性,A對a為顯性,列表如下:
統(tǒng)計可得紫:紅:白比例為4:3:1,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6. 某種自花受粉植物的花色存在從深紅到白色等一系列顏色,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該植物花色由獨立遺傳的兩對等位基因(A、a、B、b)控制,其中兩種顯性基因以累加效應來增加色素使顏色加深,且每個顯性基因的遺傳效應相同,某深紅(AABB)與白色(aabb)親本雜交,F(xiàn)1全是中紅個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該植物的花色共有5種
B. 該植物的中紅花色個體有3 種基因型
C. 在自然情況下種植全部F1,產生的F2里中紅個體占3/8
D. A 與a的堿基排列順序不同,但堿基數(shù)目一定相同
【答案】D
【分析】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詳解】A、兩種顯性基因以累加效應來增加色素使顏色加深,且每個顯性基因遺傳效應相同,控制該植株的花色的基因型可以含有4個顯性基因、3個顯性基因、2個顯性基因、1個顯性基因,0個顯性基因,故該植物的花色共有5種,A正確;
BC、分析題意,某深紅(AABB)與白色(aabb)親本雜交,F(xiàn)1全是紅個體,F(xiàn)1的基因型為AaBb,由此可知紅色花的基因型含有兩個顯性基因,則該植物的中紅花色個體有3種基因型(AAbb、AaBb、aaBB),在自然情況下種植全部F1,產生的F2里中紅個體占1/4×1/4+1/2×1/2+1/4×1/4=3/8,BC正確;
D、A與a是等位基因,兩者的堿基排列順序和堿基數(shù)目均不一定相同,D錯誤。
故選D。
7. 學習了遺傳和變異的相關知識后,小明同學作出如下幾點總結,其中正確的是( )
A. 多對基因可以控制一對相對性狀,但一對基因不可能控制多對相對性狀
B. 含有致病基因的個體不一定會患遺傳病,但患遺傳病的個體一定含有致病基因
C. 遺傳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但先天性疾病一定是遺傳病
D. 一個密碼子不一定對應一種氨基酸,一種氨基酸也不一定對應一種密碼子
【答案】D
【分析】人類遺傳病是由于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包括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詳解】A、基因與性狀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大多數(shù)情況下,一個基因控制一個性狀,有的情況下,一個基因與多個性狀有關,一個性狀也可能由多個基因共同控制,A錯誤;
B、含有致病基因不一定會患遺傳病,如表現(xiàn)正常的隱性遺傳病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遺傳病患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染色體異常遺傳病,B錯誤;
C、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遺傳病,如先天性疾病不是由遺傳物質引起的,不屬于遺傳?。贿z傳病也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有些遺傳病到了一定年齡階段才發(fā)病,C錯誤;
D、一個密碼子不一定對應一種氨基酸,如終止密碼子不對應氨基酸;一種氨基酸也不一定對應一種密碼子,一種氨基酸可能對應多種密碼子,D正確。
故選D。
8. 某二倍體昆蟲(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其翅形性狀有長翅和殘翅兩種,用A 和a表示,現(xiàn)有雌性長翅昆蟲和雄性殘翅昆蟲雜交得 F1,F(xiàn)1雌雄個體全為長翅,F(xiàn)1相互交配得F2,下面說法錯誤的是( )
A. 該翅形性狀中長翅是顯性性狀
B. F1雄性個體的基因型可能是ZAZa
C. 控制翅形性狀的基因可能位于Z和W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
D. F2的性狀分離比為雌性長翅:雌性殘翅:雄性長翅:雄性殘翅=1:1:1:1
【答案】D
【分析】分離定律的實質是雜合體內等位基因在減數(shù)分裂生成配子時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進入兩個不同的配子,獨立的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詳解】A、分析題意,雌性長翅昆蟲和雄性殘翅昆蟲雜交得 F1,F(xiàn)1雌雄個體全為長翅,由此可知,該翅形性狀中長翅是顯性性狀,A正確;
B、若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Z染色體上,則親本的基因型為ZAW和ZaZa,則F1雄性個體的基因型是ZAZa,B正確;
C、若控制翅形性狀的基因位于Z和W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則親本的基因型為ZAWA和ZaZa,則F1的基因型為ZAZa和ZaWA,均表現(xiàn)為長翅,符合題意,C正確;
D、若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則親本的基因型為AA和aa,F(xiàn)1的基因型為Aa,則F2的性狀分離比為雌性長翅:雌性殘翅:雄性長翅:雄性殘翅=3:1:3:1,D錯誤。
故選D。
9. 下列關于細胞分裂、受精作用和伴性遺傳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都與性別的形成有關
B. 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的遺傳都與性別有關,包括其同源區(qū)段上的基因
C. 秋水仙素能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其作用時期為有絲分裂后期
D. 雌雄配子結合形成合子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答案】B
【分析】減數(shù)分裂產生配子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進入不同的配子,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的遺傳都與性別有關,但是不一定都決定性別。
【詳解】A、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不一定都與性別的形成有關,例如人的色盲基因,A錯誤;
B、位于性染色體上基因控制的性狀的遺傳都與性別有關,包括其同源區(qū)段上的基因,這就是伴性遺傳的特點,B正確;
C、秋水仙素能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抑制紡錘體形成,其作用時期為有絲分裂前期,C錯誤;
D、減數(shù)分裂產生配子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不是雌雄配子結合時,D錯誤。
故選B。
10. 下列與遺傳物質本質的探究實驗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格里菲思的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證明遺傳物質是蛋白質
B. 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各實驗組的設置利用了自變量控制中的減法原理
C. 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應用含32P 和35S的培養(yǎng)基分別培養(yǎng)噬菌體
D. 煙草花葉病毒(TMV)侵染煙草的實驗證明了 RNA 是TMV的主要遺傳物質
【答案】B
【分析】在對照實驗中,控制變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和“減法原理”。與常態(tài)相比,人為增加某種影響因素稱為“加法原理”;與常態(tài)相比,人為地去除某種影響因素稱為“減法原理”。
【詳解】A、格里菲思的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證明遺傳物質是DNA,A錯誤;
B、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各實驗組的設置采用酶解法,在自變量的控制上利用了“減法原理”,B正確;
C、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應該先用分別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用上述大腸桿菌分別培養(yǎng)噬菌體,C錯誤;
D、煙草花葉病毒(TMV)侵染煙草的實驗證明了 RNA 是TMV的遺傳物質,D錯誤。
故選B。
11. 下圖是某興趣小組構建的含有兩個堿基對的DNA 片段模式圖,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分別指出了此圖中存在的問題,他們當中觀點正確的是( )
A. 甲同學認為應將堿基U改為T
B. 乙同學認為應將五碳糖3'-C 連接的-OH 改為-H
C. 丙同學認為4'-C 與磷酸基團之間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
D. 丁同學認為 A-U之間應以3個氫鍵相連、C-G 之間應以2個氫鍵相連
【答案】A
【詳解】(1)DNA與RNA在組成成分上的區(qū)別:DNA中的五碳糖是脫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DNA中特有的堿基是胸腺嘧啶T,RNA中特有的堿基是尿嘧啶U。(2)DNA分子的結構特點是:DNA分子是由2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鏈組成的規(guī)則的雙螺旋結構,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排列在外側,構成DNA的基本骨架,堿基在內側,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形成堿基對,且遵循A與T配對、G與C配對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分析】A、分析題圖可知,該圖為DNA模型堿基U應改成T,A正確;
B、分析題圖可知,應將五碳糖2'-C 連接的-OH 改為-H,B錯誤;
C、脫氧核苷酸中堿基連接在脫氧核苷酸的1號碳原子上,磷酸連接在5號碳原子上,脫氧核苷酸形成脫氧核苷酸鏈時,是脫氧核苷酸的3號碳原子上的-OH與另一個脫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團反應形成磷酸二酯鍵連接形成的,與4號碳沒關系,C錯誤;
D、分析題圖可知,該圖為DNA模型堿基U應改成T,A-T之間應以2個氫鍵相連、C-G 之間應以3個氫鍵相連,D錯誤。
故選A。
12. 如圖為大腸桿菌擬核DNA 的復制示意圖,復制從一個起點開始,形成復制泡,“→”表示子鏈延伸方向?,F(xiàn)將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置于含18O標記的dGTP(三磷酸鳥嘌呤脫氧核苷酸)的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使新合成的DNA鏈中的dG(脫氧鳥苷)均被18O標記,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過程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
B. 圖中復制泡形成于有絲分裂間期,DNA 分子為雙向復制
C. dG(脫氧鳥苷)是構成DNA 的基本單位之一
D. 該圖體現(xiàn)了 DNA 復制具有半保留復制和邊解旋邊復制的特點
【答案】D
【分析】DNA分子復制:(1)場所:細胞核、線粒體和葉綠體、擬核。(2)過程: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兩條螺旋的雙鏈解開。②合成子鏈:以解開的每一條母鏈力模板,以游離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為原料,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在有關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與母鏈互補的子鏈。③形成子代DNA:每條子鏈與其對應的母鏈盤旋成雙螺旋結構,從而形成2個與親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大腸桿菌擬核DNA 的復制特點包括邊解旋邊復制。
【詳解】A、該過程利用了同位素標記技術,氧元素沒有放射性,A錯誤;
B、大腸桿菌的分裂方式為二分裂,B錯誤;
C、dG(脫氧鳥苷)是脫氧核糖和鳥嘌呤組成,是DNA的組成部分之一,不是基本單位,C錯誤;
D、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置于含18O標記的dGTP(三磷酸鳥嘌呤脫氧核苷酸)的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使新合成的DNA鏈中的dG(脫氧鳥苷)均被18O標記,并結合圖分析,體現(xiàn)了 DNA 復制具有半保留復制和邊解旋邊復制的特點,D正確。
故選D。
13. 我國科學家郭三堆通過基因工程率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棉并用于生產,打破了美國對我國的壟斷,因此他被譽為“中國抗蟲棉之父”。已知抗蟲棉中導入了蘇云金桿菌的Bt基因,這個基因使得棉花植株產生能破壞鱗翅目昆蟲的消化系統(tǒng)的Bt抗蟲蛋白,最終導致害蟲的死亡。下列有關基因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基因是遺傳物質功能的基本單位,一個 DNA分子上可含有多個基因
B. 抗蟲棉的成功研制表明棉花和蘇云金桿菌共用同一套密碼子
C. 蘇云金桿菌和棉花的基因都是4種脫氧核苷酸的隨機排列,體現(xiàn)了 DNA 的多樣性
D. 轉基因抗蟲棉的種植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農藥對環(huán)境的污染
【答案】C
【分析】基因工程技術的基本步驟:(1)目的基因的獲?。悍椒ㄓ袕幕蛭膸熘蝎@取、利用PCR技術擴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驟,基因表達載體包括目的基因、啟動子、終止子和標記基因等。(3)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根據(jù)受體細胞不同,導入的方法也不一樣。將目的基因導入植物細胞的方法有農桿菌轉化法、基因槍法和花粉管通道法。(4)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分子水平上的檢測:①檢測轉基因生物染色體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雜交技術;②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轉錄出了mRNA--分子雜交技術;③檢測目的基因是否翻譯成蛋白質:抗原-抗體雜交技術。個體水平上的鑒定:抗蟲鑒定、抗病鑒定、活性鑒定等。
【詳解】A、基因是具有特定的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遺傳的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一個 DNA分子上可含有多個基因,A正確;
B、基因在受體細胞中依然能表達出相應的蛋白質,據(jù)此能說明該研究說明不同生物之間共用一套遺傳密碼,體現(xiàn)密碼子的通用性,B正確;
C、蘇云金桿菌和棉花的基因都是4種脫氧核苷酸的特定的排列順序,二者基因存在差異,體現(xiàn)了 DNA 具有特異性,C錯誤;
D、栽種轉基因抗蟲棉可以大大減少抗蟲農藥的使用,既能降低生產成本,又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D正確。
故選C。
14. 研究發(fā)現(xiàn),下丘腦SCN細胞中PER基因的表達與動物的晝夜節(jié)律有關,該基因的表達及調控過程如圖1所示,濃度呈周期性變化,圖2為圖1中過程②的局部放大,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過程②需要mRNA、tRNA和rRNA共同參與
B. TIM﹣PER復合體可能通過影響RNA聚合酶與PER基因的結合而發(fā)揮作用
C. 圖2中核糖體沿mRNA從左向右移動
D. 起始密碼子和終止密碼子決定了轉錄的起始和終止的位置
【答案】D
【分析】①過程表示轉錄,是以PER基因為模板合成相應的mRNA的過程;②過程表示翻譯,是以mRNA為模板合成PER的過程,TIM與PER能結合形成結合物,抑制了PER基因的表達過程。
【詳解】A、②過程表示翻譯,是以mRNA為模板合成PER過程,需要核糖體,包括rRNA,需要tRNA轉運氨基酸,A正確;
B、TIM-PER 復合體可能通過影響RNA 聚合酶與PER 基因的結合而發(fā)揮作用,抑制了PER基因的表達過程,B正確;
C、圖2 中起始密碼子AUG在mRNA的左側,因此核糖體沿 mRNA 從左向右移動,C正確;
D、起始密碼子和終止密碼子決定了翻譯的起始和終止的位置,D錯誤。
故選D。
15. 暹羅貓因具有獨特的毛色而深受人們喜愛。研究發(fā)現(xiàn),暹羅貓體內負責編碼酪氨酸酶的基因發(fā)生了“溫度敏感型”突變,使得該酶在溫度超過38℃時就會失活,從而導致黑色素無法形成。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 上述基因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B. 由題干推測暹羅貓四肢、尾巴和面部這些部位因溫度較低所以毛色比軀干更深
C. 暹羅貓胚胎發(fā)育的溫度穩(wěn)定在38℃以上,小貓出生時會出現(xiàn)類似于白化病的癥狀
D. 生物的性狀不完全由基因決定,還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答案】A
【分析】基因表達產物與性狀的關系: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詳解】A、分析題意,暹羅貓體內負責編碼酪氨酸酶的基因發(fā)生了“溫度敏感型”突變,使得該酶在溫度超過38℃時就會失活,從而導致黑色素無法形成,由此可知,上述基因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A錯誤;
B、分析題意,暹羅貓體內負責編碼酪氨酸酶的基因發(fā)生了“溫度敏感型”突變,使得該酶在溫度超過38℃時就會失活,從而導致黑色素無法形成,由此可知,暹羅貓四肢、尾巴和面部這些部位因溫度較低,不會影響黑色素的形成,故毛色比軀干更深,B正確;
C、暹羅貓胚胎發(fā)育的溫度穩(wěn)定在38℃以上,會導致黑色素無法形成,故小貓出生時會出現(xiàn)類似于白化病的癥狀,C正確;
D、分析題意可知,生物的性狀由基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決定,D正確。
故選A。
16. 某研究團隊調查了醫(yī)院確診的肺癌患者1303 人,其中吸煙的有823人,占患者總數(shù)的63.16%,下列有關癌癥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上述調查結果不能說明吸煙與肺癌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B. 機體出現(xiàn)了癌細胞,就一定會患癌癥
C. 原癌基因一旦突變就會導致相應蛋白質活性減弱或失去活性,從而引起細胞癌變
D. 在生活中應遠離致癌因子,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就可以杜絕癌癥的發(fā)生
【答案】A
【分析】癌細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細胞中遺傳物質發(fā)生變化,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xù)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細胞癌變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內因,外因是各種致癌因子,內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fā)生基因突變。癌細胞的特征:能夠無限增殖;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顯著改變;細胞表面發(fā)生變化,細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
【詳解】A、上述調查結果不能說明吸煙與肺癌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肺癌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響,A正確;
B、機體出現(xiàn)了癌細胞,不一定會患癌癥,B錯誤;
C、細胞癌變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發(fā)生基因突變,C錯誤;
D、在生活中應遠離致癌因子,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就可以降低癌癥的發(fā)生概率,但是不能杜絕,D錯誤;
故選A。
17. 金魚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觀賞魚品種,其祖先是野生鯽魚,在人類文明史上,已知正常受精過程中,精子能激活處于減Ⅱ中期的次級卵母細胞( )
A. 紫外線處理后的精子的染色體可能沒有進入次級卵母細胞
B. 圖中的金魚二倍體新品種的培育主要應用了基因突變原理
C. 低溫阻止第二極體排出的原因可能是抑制了紡錘體的形成
D. 在不考慮基因突變的情況下,所獲得的金魚二倍體新品種一般為純合子
【答案】B
【分析】人工誘導雌核發(fā)育的方法有第一次卵裂阻止法和第二極體放出阻止法。低溫抑制第一次卵裂,DNA復制后,紡錘體的形成受到抑制,導致細胞不能分裂。
【詳解】A、人工誘導雌核發(fā)育的方法有第一次卵裂阻止法和第二極體放出阻止法,結合圖示可知,經(jīng)紫外線處理的精子激活次級卵母發(fā)育所得到的二倍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為6條,所以其染色體可能沒有進入次級卵母細胞,A正確;
B、圖中紫外線處理是為了使精子中的染色體失活,低溫處理阻止第二極體的排出,進而使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主要應用了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原理,B錯誤;
C、低溫阻止第二極體排出的原因可能是抑制了紡錘體的形成,導致細胞不能分裂,C正確;
D、在不考慮基因突變的情況下,低溫抑制了紡錘體的形成,使得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所獲得的金魚二倍體新品種一般為純合子,D正確。
故選B。
18. 研究發(fā)現(xiàn),有一種“自私基因”能殺死不含該基因的配子,并通過這種方式來改變后代分離比,如基因型為Aa的水稻,在產生花粉時,A能殺死一定比例不含 A的花粉,某基因型為 Aa的水稻自交,F(xiàn)1中三種基因型的比例為 AA:Aa:aa=3:4:1,F(xiàn)1隨機傳粉得F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A 基因會使2/3 的不含 A的花粉死亡
B. F1產生的雌配子的比例為 A:a=5:3
C. F1產生的雄配子的比例為A:a=5:1
D. F2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所占比例為3/32
【答案】C
【分析】1、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
2、在生物體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種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fā)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詳解】A、基因型為Aa的水稻自交,F(xiàn)1中三種基因型的比例為AA:Aa:aa=3:4:1,aa=1/8=1/2×1/4,Aa型會導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該基因的花粉死亡,判斷親代Aa的a花粉有2/3死亡,導致產生了a雄配子的比例變成1/4,A正確;
B、A基因是水稻的一種“自私基因”,它編碼的毒性蛋白,對雌配子沒有影響,F(xiàn)1中三種基因型的比例為AA:Aa:aa=3:4:1,則AA=3/8,Aa=4/8,aa=1/8,故雌配子A=3/8+1/2×4/8=5/8,雌配子a=1/8+12×4/8=3/8,即A:a=5:3,B正確;
C、F1中三種基因型的比例為AA : Aa : aa=3:4:1。即AA =3/8,Aa =4/8,aa=1/8,且A基因會使同株水稻2/3的的不含該基因的花粉死亡,故花粉A =3/8+1/2 ×4/8=5/8,花粉a=1/8+[(1/2) × 4/8]×1/3=5/24,即 A:a =5/8:5/24=3:1,C錯誤;
D、基因型為Aa的水稻自交,F(xiàn)1中三種基因型的比例為AA:Aa:aa=3:4:1,F(xiàn)1自由交配獲得F2,雌配子A=5/8,雌配子a=3/8,Aa型會導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該基因的花粉死亡,雄配子A=5/8=15/24,雄配子a=1/8+1/3×1/2×4/8=5/24,有a=2/3×1/2×4/8=4/24死亡,因此雄配子A=3/4,雄配子a=1/4,雌雄配子隨機結合,F(xiàn)2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所占比例為3/8×1/4=3/32,D正確。
故選C。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個小題,共64分。
19. 圖甲表示的中心法則揭示了生物遺傳信息的流動過程,圖甲中a~e表示相關過程;圖乙表示某種物質結構簡圖;圖丙是圖甲中的某些具體過程。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丙過程③對應圖甲_____過程。
(2)圖乙所示物質是通過圖丙中過程_____合成的,該物質中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氫鍵。
(3)過程丙主要發(fā)生在_____(“原核”或“真核”)細胞中,酶C 的名稱是_____,圖甲中堿基互補配對方式與過程e相同的是過程_____(填甲中的字母)。
(4)圖甲揭示在遺傳信息的流動過程中,_____是信息的載體,蛋白質是信息的表達產物,而ATP 為信息的流動提供能量,因此,生命是物質、能量和_____的統(tǒng)一體。
【答案】(1)c (2)①. ② ②. 存在
(3)①. 原核 ②. RNA 聚合酶 ③. c
(4)①. DNA、RNA ②. 信息
【分析】轉錄是以DNA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翻譯是以mRNA為模板合成蛋白質的過程。
(1)分析圖丙,③表示以mRNA為模板,核糖核苷酸為原料,在核糖體上進行的翻譯過程,對應圖甲的c過程。
(2)圖乙物質是tRNA,是通過圖丙中過程②轉錄合成的,tRNA呈現(xiàn)三葉草形,其上存在堿基配對現(xiàn)象,具有氫鍵。
(3)分析圖丙,轉錄和翻譯同時進行,由此可知,過程丙主要發(fā)生在原核細胞中;酶C催化轉錄的進行,屬于RNA聚合酶;圖甲中堿基互補配對方式與過程e相同的是過程c,均為A與U配對,G與C配對。
(4)圖甲揭示在遺傳信息的流動過程中,DNA、RNA是信息的載體,蛋白質是信息的表達產物,而ATP為信息的流動提供能量,因此,生命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tǒng)一體。
20. 番茄的紫莖和綠莖(用A、a表示)是一對相對性狀,缺刻葉和馬鈴薯葉(用B、b表示)是一對相對性狀?,F(xiàn)利用三種不同基因型的番茄進行兩組雜交實驗,雜交結果如下圖所示:
請回答下列問題:
(1)缺刻葉和馬鈴薯葉這對相對性狀中,顯性性狀為_____。
(2)紫莖缺刻葉①的基因型是_____,紫莖缺刻葉③的基因型是_____。
(3)將第2組雜交實驗的所有子代缺刻葉番茄自交,后代缺刻葉個體占_____。
(4)將抗病基因T(相當于顯性基因)轉入紫莖缺刻葉③的染色體上(若其同源染色體上相應位置未轉入基因T,相當于含隱性基因t),得到品種甲、乙、丙,分別種植后進行自交得到F1,統(tǒng)計莖的顏色、對病毒的抗性(抗病和易感病)兩種性狀,數(shù)據(jù)如下表:
品種甲轉入的抗病基因與控制莖顏色的基因_____(“位于”或“不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品種乙轉入了_____(1或2)個基因T,它們位于_____對同源染色體上;品種丙轉入的抗病基因T與控制_____(“紫莖”或“綠莖”)的基因在同一條染色體上。
【答案】(1)缺刻葉 (2)①. AABb ②. AaBb
(3)5/6 (4)①. 不位于 ②. 2 ③. 兩(或2)④. 紫莖
【分析】題意可知:第一組中,紫莖缺刻葉植株和綠莖缺刻葉植株雜交,后代全為紫莖,缺刻葉:馬鈴薯葉=3:1,說明紫莖和缺刻葉為顯性性狀。兩對基因獨立遺傳,這兩對基因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1)實驗一中紫莖和綠莖植株雜交,子代均是紫莖,故顯性性狀為紫莖;缺刻葉和缺刻葉植株雜交,子代缺刻葉:馬鈴薯葉=3:1,則顯性性狀為缺刻葉。
(2)第1組中紫莖與綠莖后代全為紫莖,因此①紫莖為顯性,基因型為AA,而缺刻葉與缺刻葉雜交后代缺刻葉:馬鈴薯葉=3:1,因此判斷①缺刻葉為顯性,基因型為雜合子Bb,故親本紫莖缺刻葉①的基因型為AABb;第2組中③紫莖與④綠莖雜交后代紫莖:綠莖=1:1,故紫莖基因型為Aa,而缺刻葉與缺刻葉雜交后代缺刻葉:馬鈴薯葉=3:1,則③缺刻葉基因型為Aa,而因此③的基因型為AaBb。
(3)第二組中缺刻葉的基因型為1/3AA,2/3Aa,所有的缺刻葉番茄自交后,1/3(AA×AA)→1/3AA,2/3(Aa×Aa)→2/3(1/4AA,2/4Aa,1/4aa),因此后代缺刻葉為1/3+2/3×3/4=5/6。
(4)品種甲轉入的抗病基因與控制莖色的基因不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因為甲自交后代紫抗:紫感:綠抗:綠感≈9:3:3:1,其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說明抗病基因與控制莖色的基因在兩對同源染色體上;
品種乙自交后紫抗:紫感:綠抗:綠感=450:30:150:10≈(3:1)(15:1),說明乙有三對同源染色體,因此轉入的2個T分別位于兩隊同源染色體上;
品種丙自交后代中紫色:綠色=3:1,抗?。焊胁?3:1,但是紫抗:紫感:綠抗:綠感不符合9:3:3:1,由此可以判斷,抗病基因T與控制紫莖的基因在同一條染色體上。
21. 蜜蜂是一種高度結構化的社會群體,在蜂群中存在三種級型的蜜蜂個體:蜂王、工蜂和雄蜂(如圖所示)。
(1)蜂王和工蜂都是由_____發(fā)育而來,雄蜂則是由卵細胞發(fā)育而來,雄蜂屬于_____倍體。
(2)蜜蜂的干細胞增殖具有細胞周期,細胞周期是指_____,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3)雄蜂可以通過一種特殊的減數(shù)分裂形成精子,過程如下圖所示:
與哺乳動物精子形成過程相比,雄蜂精原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過程的不同點有:_____(至少寫兩點)。
(4)以下是某同學搜集的有關蜜蜂級型分化的資料:
蜂王漿內富含micrRNA(非編碼短單鏈RNA分子),蜜蜂幼蟲在1~3日齡都是食用蜂王漿,3 日齡后,繼續(xù)食用蜂王漿的幼蟲將發(fā)育為蜂王,改食普通蜂糧的幼蟲將發(fā)育為工蜂。
蜜蜂級型分化與幼蟲體內一種名為dynactin p62 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有關,當 dynactin p62 基因高表達時,蜜蜂幼蟲會朝著蜂王方向發(fā)育。
Dnmt3蛋白是Dnmt3 基因表達的一種DNA 甲基化酶,這種酶能使基因的部分堿基發(fā)生甲基化修飾,從而抑制某些基因的表達。
結合上述資料,推測持續(xù)食用蜂王漿的幼蟲能發(fā)育為蜂王的原因可能是:蜂王漿內的 micrRNA 能與_____基因轉錄得到的mRNA結合,通過影響mRNA與核糖體的結合來_____(填“促進”或“抑制”)該基因的表達,進而導致_____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顯著下降、表達水平提高,蜜蜂幼蟲就朝著蜂王方向發(fā)育。
【答案】(1)①. 受精卵 ②. 單
(2)連續(xù)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
(3)①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未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②不發(fā)生基因重組③發(fā)生兩次細胞質的不均等分裂④一個精原細胞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只形成一個精細胞,形成的其他細胞最終退化消失
(4)①. Dnmt3 ②. 抑制 ③. dynactin p62
【分析】不同的生物,性別決定的方式也不同。性別的決定方式有:環(huán)境決定型(溫度決定,如蛙、很多爬行類動物);年齡決定型(如鱔);染色體數(shù)目決定型(如蜜蜂和螞蟻);有染色體形態(tài)決定型(本質上是基因決定型,比如人類和果蠅等XY型、矢鵝和蛾類等ZW型)等等。
(1)蜂王和工蜂體細胞中均含有2n=32條染色體,因此,二者都是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而雄蜂的體細胞中有16條染色體,且其中不存在同源染色體,因而是由卵細胞發(fā)育而來,雄蜂屬于單倍體。
(2)蜜蜂的干細胞增殖方式為有絲分裂,因而具有細胞周期,細胞周期是指連續(xù)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3)圖示為雄蜂精細胞形成的過程,方式為假減數(shù)分裂,其與哺乳動物精子形成過程相比,雄蜂精原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過程的不同點有不存在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分離的過程,沒有不發(fā)生基因重組,且細胞分裂過程中表現(xiàn)為不均等分裂,分裂完成后只產生一個精子,且精子中染色體數(shù)目與精原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相同等。
(4)結合上述資料,推測持續(xù)食用蜂王漿的幼蟲能發(fā)育為蜂王的原因可能是:蜂王漿內的 micrRNA 能與Dnmt3基因轉錄得到的mRNA結合,通過影響mRNA與核糖體的結合來抑制該基因的表達,Dnmt3蛋白是Dnmt3 基因表達的一種DNA 甲基化酶,進而導致dynactin 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顯著下降、表達水平提高,蜜蜂幼蟲就朝著蜂王方向發(fā)育,反之,則會發(fā)育成工蜂。
22. 玉米(2n=20)為雌雄同株單性花植物,常作為遺傳學研究的實驗材料。雄花著生在植株頂端的雄穗上,開花前雄穗先抽出,雌花著生在莖稈中部葉腋間的雌穗上,當柱頭伸出苞葉后,即有受粉能力。
(1)玉米人工雜交的操作流程是_____(用箭頭和文字表示)。
(2)二倍體植株中,某一對同源染色體多了一條染色體的個體稱為三體(2n+1),1號染色體有三條的植株可表示為1-三體,2 號染色體有三條的植株可表示為2-三體,以此類推。三體植株在進行減數(shù)分裂時,配對的三條染色體任意兩條移向細胞一極,另外一條移向另一極。已知玉米抗病基因(A)對不抗病基因(a)為顯性。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三體植株的變異類型為_____;
②對于玉米來說,一共可獲得_____種三體品系;
③現(xiàn)有純合抗病正常玉米、不抗病正常玉米和一系列純合抗病三體玉米(純合抗病1-三體玉米~純合抗病10-三體玉米),假設每株玉米產生的子代數(shù)量均相同,請設計雜交實驗探究A基因是否位于3 號染色體上。
實驗設計過程:
a._____;
b.將 F1與_____玉米進行測交得 F2;
c.觀察并統(tǒng)計F2的表型及比例。
預期結果和結論:
若_____,則表明A基因不位于3 號染色體上;
若_____,則表明A基因位于3號染色體上。
(3)由于三體細胞中,某對同源染色體增加了一條,相應的基因劑量增加,從而使性狀發(fā)生改變,因此還可以通過基因劑量效應定位法對相應基因進行定位。例如,人類21-三體綜合征患者智力低于常人,身體發(fā)育緩慢,并且表現(xiàn)出特殊的面容。研究發(fā)現(xiàn),該病某些患者體內超氧化物歧化酶(簡稱SOD)的活性為正常人的1.5倍,可能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花蕾期(或開花前)套袋隔離→開花期人工授粉→套袋隔離(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2)①. 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 ②. 10 ③. 將不抗病正常玉米與純合抗病3-三體玉米雜交得F1 ④. 不抗病正常 ⑤. 抗病:不抗病=1:1 ⑥. 抗?。翰豢共?2:1
(3)編碼SOD 的基因就位于21 號染色體上
【分析】玉米為單性花,無須去雄,其授粉前后的操作流程是:花蕾期套袋隔離(防止其它花粉干擾)→開花期人工傳粉→套袋隔離(防止其它花粉干擾)。根據(jù)題意分析可知:二倍體生物(2n)體細胞中,染色體多一條稱為三體,染色體少一條稱為單體,屬于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
(1)玉米為單性花,無須去雄,人工雜交過程是花蕾期(或開花前)套袋隔離→開花期人工授粉→套袋隔離(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2)二倍體植株中,某一對同源染色體多了一條染色體的個體稱為三體(2n+1),屬于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玉米(2n=20)可知共有10對同源染色體,所以對于玉米來說,一共可獲得10種三體品系;現(xiàn)有純合抗病正常玉米、不抗病正常玉米和一系列純合抗病三體玉米,設計雜交實驗探究A基因是否位于3 號染色體上,抗病基因就是A,可將不抗病正常玉米與純合抗病3-三體玉米雜交得F1,F(xiàn)1表現(xiàn)型為抗病,應該與隱性個體測交,所以選擇不抗病正常個體,觀察并統(tǒng)計F2的表型及比例,預期結果和結論有兩種情況,若A基因不位于3 號染色體上,則測交情況相當于Aa與aa雜交,后代抗?。翰豢共?1:1,若A基因位于3 號染色體上,則測交情況相當于AAa與aa雜交,后代抗?。翰豢共?2:1;
(3)三體細胞中,某對同源染色體增加了一條,相應的基因劑量增加,從而使性狀發(fā)生改變,人類21-三體綜合征患者智力低于常人,身體發(fā)育緩慢,體內超氧化物歧化酶(簡稱SOD)的活性為正常人的1.5倍,可能因為編碼SOD 的基因就位于21 號染色體上,使得相應的基因劑量增加。
雌配子
雄配子
A+
A
a
A+
A+A+(死亡)
A+A(紫)
A+a(紫)
A
A+A(紫)
AA(紅)
Aa(紅)
a
A+a(紫)
Aa(紅)
aa(白)
品種
F1表現(xiàn)型及個體
甲
452 紫抗、151 紫感、150綠抗、51綠感
乙
450 紫抗、30紫感、150綠抗、10綠感
丙
660 紫抗、90 紫感、90 綠抗、160 綠感
這是一份[生物][期末]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試卷(解析版),共2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本卷命題范圍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生物][期末]湖北省五市州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試題(解析版),共1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的作答,非選擇題的作答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湖北省部分市州高一下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jiān)測生物試題含解析docx、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jiān)測生物試題無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7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