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題規(guī)律 1.命題角度:(1)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2)探究加速度與物體受力、物體質量的關系;(3)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4)驗證動量守恒定律;(5)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6)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7)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8)探究向心力大小與半徑、角速度、質量的關系;(9)用單擺測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2.常用方法: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圖像法.
考點一 紙帶類和光電門類實驗
例1 (2022·山東日照市一模)某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實驗開始前在水平放置的氣墊導軌左端裝一個彈射裝置,打開控制開關,滑塊可被彈射裝置向右彈出.滑塊A和滑塊B上裝有相同寬度的擋光片,在相碰的端面裝有輕質彈性架(未畫出).實驗開始前,滑塊A被彈射裝置鎖定,滑塊B靜置于兩個光電門之間.
(1)打開控制開關,滑塊A被彈出.數字計時器記錄下?lián)豕馄ㄟ^光電門1的時間Δt1,擋光片先后通過光電門2的時間Δt2和Δt3,則滑塊A(含擋光片)與滑塊B(含擋光片)的質量大小關系是mA________mB(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若滑塊A和滑塊B的碰撞過程中滿足動量守恒,則應滿足的關系式為______________(用mA、mB、Δt1、Δt2、Δt3表示).
(3)若滑塊A和滑塊B的碰撞是彈性碰撞,則eq \f(mA,mB)=________(用Δt2、Δt3表示).
答案 (1)大于 (2)eq \f(mA,Δt1)=eq \f(mA,Δt3)+eq \f(mB,Δt2) (3)eq \f(Δt3,Δt3-2Δt2)
解析 (1)設滑塊A碰撞前瞬間的速度為vA,
碰撞后瞬間A、B的速度分別為vA′、vB,
根據動量守恒定律有mAvA=mAvA′+mBvB①
根據能量守恒定律有
eq \f(1,2)mAvA2=eq \f(1,2)mAvA′2+eq \f(1,2)mBvB2②
聯(lián)立解得vA′=eq \f(mA-mB,mA+mB)vA③
vB=eq \f(2mA,mA+mB)vA④
計算機顯示光電門1有一個時間記錄,光電門2有兩個時間記錄,說明A與B碰撞后A未反彈,即vA′與vA的方向相同,可知mA>mB.
(2)設擋光片寬度為d,由題意可得vA=eq \f(d,Δt1)⑤
vA′=eq \f(d,Δt3)⑥
vB=eq \f(d,Δt2)⑦
碰撞過程中滿足動量守恒,則應滿足的關系式為mAeq \f(d,Δt1)=mAeq \f(d,Δt3)+mBeq \f(d,Δt2)⑧
即eq \f(mA,Δt1)=eq \f(mA,Δt3)+eq \f(mB,Δt2)⑨
(3)由③④⑥⑦可得eq \f(vA′,vB)=eq \f(Δt2,Δt3)=eq \f(mA-mB,2mA)
解得eq \f(mA,mB)=eq \f(Δt3,Δt3-2Δt2).
例2 (2022·河北張家口市高三期末)某物理興趣小組利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驗證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定律,當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 m/s2,操作步驟如下:
①用天平測量物塊a的質量m1和物塊b的質量m2;
②把打點計時器、定滑輪固定在鐵架臺上,用跨過定滑輪的輕質細線連接物塊a和物塊b;
③把固定在物塊a上的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讓物塊a靠近打點計時器,先_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
④實驗過程中打出的一條紙帶如圖乙所示;
⑤更換物塊重復實驗.
(1)請把步驟③補充完整;
(2)所用交變電源的頻率為50 Hz,測得計數點O、A、B、C、D、E、F相鄰兩點間的距離分別為x1=6.00 cm、x2=8.39 cm、x3=10.81 cm、x4=13.20 cm、x5=15.59 cm、x6=18.01 cm,相鄰兩個計數點間還有4個點未畫出,打下計數點A時物塊a和物塊b運動的速度大小vA=________ m/s,打下計數點E時物塊a和物塊b運動的速度大小vE=________ m/s;(結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3)用天平測出物塊a和物塊b的質量分別為m1、m2(m1”“ ③OM+eq \f(m2,m1)·ON (2)B
解析 (1)①因小球在斜槽末端的速度與平拋的水平位移成正比,所以斜槽是否光滑不影響實驗結果,故A錯誤;斜槽末端保持水平,是為了保證它們在水平碰撞后做平拋運動,故B正確;小球1每次必須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釋放,盡可能保證每次碰撞情況相同,故C正確.②為確保小球1碰后不彈回,要求m1>m2.
③小球離開斜槽末端做平拋運動,豎直方向滿足y=eq \f(1,2)gt2,下落高度一定,則運動時間相同;水平方向滿足x=vt,水平位移與平拋初速度成正比,兩球相碰前后的動量守恒,其表達式可表示為m1·OP=m1·OM+m2·ON,即OP=OM+eq \f(m2,m1)·ON.
(2)將OP=OM+eq \f(m2,m1)·ON變形得eq \f(m1,m2)=eq \f(ON,OP-OM),由于m1>m2,則eq \f(ON,OP-OM)>1,圖A中比值為負值,故A錯誤;圖B中比值為eq \f(8,3)>1,故B正確;圖C中,比值為eq \f(25,2)>1,但OP+OM<ON,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故C錯誤.
4.(2022·廣東深圳市一模)在“探究共點力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將三個細繩套系于一點,在水平桌面上用三只彈簧測力計互成角度地水平拉細繩套,使結點靜止在紙面上O點,如圖甲所示.
(1)彈簧測力計1的指針位置如圖甲所示,其讀數為________ N,彈簧測力計2和3的讀數分別為1.30 N和1.25 N.
(2)取0.5 cm代表1 N,請在圖乙虛線框內作出三個力的圖示,并借助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圖,求出其中兩個力的合力.
(3)改變三只彈簧測力計的彈力方向和大小,多次實驗.
(4)在誤差允許范圍內,可歸納出這三個共點力的平衡條件是________.
答案 (1)2.30 (2)見解析圖 (4)見解析
解析 (1)由于彈簧測力計的最小刻度是0.1 N,因此彈簧測力計1的示數為2.30 N;
(2)由題,作出力的圖示,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作出任意兩個力的合力,以下三個圖中任意一個均正確.
(4)其中一個力與另兩力的合力等值反向(或“三個共點力的合力等于零”“合力等于零”“合外力等于零”“兩個共點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條直線上”“兩力的合力與第三力等大反向共線”等)
5.(2022·遼寧葫蘆島市普通高中高三期末)某同學用如圖甲所示實驗裝置“探究彈簧的彈力和伸長量的關系”.直尺和光滑的細桿(未畫出)水平固定在鐵架臺上,一根彈簧穿在細桿上,其左端固定,右端與細繩連接.細繩跨過光滑定滑輪,其下端可以懸掛鉤碼.實驗時先測出不掛鉤碼時彈簧的自然長度,再將5個鉤碼逐個掛在繩子的下端,每次測出對應的彈簧總長度L,并將所掛鉤碼的重力大小作為彈簧的彈力大小F.彈簧伸長均在彈性限度內.
(1)把以上測得的數據描點連線,如圖乙所示,則該彈簧的原長L0=__________ cm,勁度系數k=__________ N/m.(結果均保留3位有效數字)
(2)若該同學先把彈簧豎直懸掛,下端不掛鉤碼測出彈簧原長為L1,再按照圖甲所示方法懸掛鉤碼,測出彈簧伸長后長度L,以L-L1作為彈簧伸長量x,以鉤碼重力大小作為彈力F大?。捎趶椈勺陨碇亓Φ挠绊懀玫降膱D線可能是圖中的________.
答案 (1)5.00 13.3 (2)B
解析 (1)彈簧彈力為零時,彈簧總長度即為彈簧原長,故L0=5.00 cm,
彈簧勁度系數k=eq \f(ΔF,ΔL)=eq \f(2.0,0.2-0.05) N/m
≈13.3 N/m.
(2)由于彈簧自身重力的影響,當x等于零時,彈簧有一定的彈力,但彈簧勁度系數不變,則k=eq \f(ΔF,Δx)不變,即F-x圖像斜率不變.故選B.
[爭分提能練]
6.(2022·山東卷·13)在天宮課堂中、我國航天員演示了利用牛頓第二定律測量物體質量的實驗.受此啟發(fā).某同學利用氣墊導軌、力傳感器、無線加速度傳感器、輕彈簧和待測物體等器材設計了測量物體質量的實驗,如圖甲所示.主要步驟如下:
①將力傳感器固定在氣墊導軌左端支架上,加速度傳感器固定在滑塊上;
②接通氣源,放上滑塊.調平氣墊導軌;
③將彈簧左端連接力傳感器,右端連接滑塊.彈簧處于原長時滑塊左端位于O點.A點到O點的距離為5.00 cm,拉動滑塊使其左端處于A點,由靜止釋放并開始計時;
④計算機采集獲取數據,得到滑塊所受彈力F、加速度a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部分圖像如圖乙所示.
回答以下問題(結果均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1)彈簧的勁度系數為________ N/m.
(2)該同學從圖乙中提取某些時刻F與a的數據,畫出a—F圖像如圖丙中Ⅰ所示,由此可得滑塊與加速度傳感器的總質量為______ kg.
(3)該同學在滑塊上增加待測物體,重復上述實驗步驟,在圖丙中畫出新的a-F圖像Ⅱ,則待測物體的質量為________ kg.
答案 (1)12 (2)0.20 (3)0.13
解析 (1)由題知,彈簧處于原長時滑塊左端位于O點,A點到O點的距離為5.00 cm.拉動滑塊使其左端處于A點,由靜止釋放并開始計時.結合題圖乙的F-t圖像有
Δx=5.00 cm,F=0.610 N
根據胡克定律k=eq \f(F,Δx)
可得k≈12 N/m
(2)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F=ma
則a-F圖像的斜率表示滑塊與加速度傳感器的總質量的倒數,根據題圖丙中Ⅰ,則有
eq \f(1,m)=eq \f(3.00-0,0.60) kg-1=5 kg-1
則滑塊與加速度傳感器的總質量為
m=0.20 kg
(3)滑塊上增加待測物體,同理,根據題圖丙中Ⅱ,則有eq \f(1,m′)=eq \f(1.50-0,0.50) kg-1=3 kg-1
則滑塊、待測物體與加速度傳感器的總質量為
m′≈0.33 kg
則待測物體的質量為Δm=m′-m=0.13 kg.
7.(2022·湖北武漢市武昌區(qū)檢測)用實驗測量小滑塊與木板表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已知當地重力加速度為g.
(1)第一實驗組采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測量.將足夠長的固定木板水平放置,彈簧的一端與固定擋板相連,另一端緊靠帶有遮光條的小滑塊但不與之拴接,彈簧處于原長時整個彈簧都在光電門左側.先用小滑塊壓縮彈簧至某一位置,釋放后記錄小滑塊上的遮光條通過光電門的擋光時間t,并測量小滑塊停止時的位置B與光電門中心A的距離L.
①利用游標卡尺測得遮光條的寬度如圖乙所示,則遮光條的寬度為d=________ mm;
②多次重復實驗,記錄多組(t、L)數據.選擇L為縱軸,________為橫軸,擬合得到一條過坐標原點的傾斜直線.若該直線的斜率為k,則小滑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的表達式為μ=________(用題目中已有的符號表示).
(2)第二實驗組使用位移傳感器設計了如圖丙所示的實驗裝置,讓小滑塊從傾斜木板上的A點由靜止釋放,與計算機連接的位移傳感器可以測出小滑塊到傳感器的距離x,并能描繪出這個x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某次實驗得到的圖像如圖丁.
①根據圖丁,可計算出0.4 s時刻小滑塊的速度大小v=________ m/s,小滑塊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 m/s2.(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字)
②為了測定小滑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本次實驗還必須測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
A.小滑塊的質量
B.小滑塊的寬度
C.木板的長度
D.木板的傾角
答案 (1)①2.7 ② eq \f(1,t2) eq \f(d2,2kg) (2)①0.80 2.0 ②D
解析 (1)①由題圖乙所示游標卡尺可知,主尺示數為2 mm,游標尺示數為7×0.1 mm=
0.7 mm,
游標卡尺讀數
d=2 mm+7×0.1 mm=2.7 mm;
②滑塊做勻減速運動,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知μmg=ma
根據速度位移公式有v2=2μgL
其中v=eq \f(d,t)
聯(lián)立解得L=eq \f(d2,2μg)·eq \f(1,t2)
為測量小滑塊與木板表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記錄多組(t、L)數據,選擇L為縱軸,eq \f(1,t2)為橫軸.
該直線的斜率為k,則eq \f(d2,2μg)=k,
整理得μ=eq \f(d2,2kg).
(2)①對小滑塊進行受力分析可得,小滑塊受重力、支持力和斜面對小滑塊的摩擦力,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mgsin θ-μmgcs θ=ma
解得a=gsin θ-μgcs θ
小滑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由運動學關系可得x0-x=eq \f(1,2)at2
代入題圖丁數據可得a=2.0 m/s2
可計算出0.4 s時刻小滑塊的速度大小v=at=2.0×0.4 m/s=0.80 m/s;
②由于a=gsin θ-μgcs θ
為測定小滑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本次實驗還必須測量的物理量是木板的傾角,故選D.
8.(2022·河北卷·11)某實驗小組利用鐵架臺、彈簧、鉤碼、打點計時器、刻度尺等器材驗證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彈簧的勁度系數為k,原長為L0,鉤碼的質量為m.已知彈簧的彈性勢能表達式為E=eq \f(1,2)kx2,其中k為彈簧的勁度系數,x為彈簧的形變量,當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
(1)在彈性限度內將鉤碼緩慢下拉至某一位置,測得此時彈簧的長度為L.接通打點計時器電源.從靜止釋放鉤碼,彈簧收縮,得到了一條點跡清晰的紙帶.鉤碼加速上升階段的部分紙帶如圖乙所示,紙帶上相鄰兩點之間的時間間隔均為T(在誤差允許范圍內,認為釋放鉤碼的同時打出A點).從打出A點到打出F點時間內,彈簧的彈性勢能減少量為__________,鉤碼的動能增加量為__________,鉤碼的重力勢能增加量為________________.
(2)利用計算機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彈簧彈性勢能減少量、鉤碼的機械能增加量分別與鉤碼上升高度h的關系,如圖丙所示.由圖丙可知,隨著h增加,兩條曲線在縱向的間隔逐漸變大,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k(L-L0)h5-eq \f(1,2)kh52 eq \f(m?h6-h(huán)4?2,8T2) mgh5 (2)見解析
解析 (1)從打出A點到打出F點時間內,彈簧的彈性勢能減少量為
ΔEp彈=eq \f(1,2)k(L-L0)2-eq \f(1,2)k(L-L0-h(huán)5)2
整理有ΔEp彈=k(L-L0)h5-eq \f(1,2)kh52
打F點時鉤碼的速度為vF=eq \f(h6-h(huán)4,2T)
則鉤碼動能的增加量為
ΔEk=eq \f(1,2)mvF2-0=eq \f(m?h6-h(huán)4?2,8T2)
鉤碼的重力勢能增加量為ΔEp重=mgh5
(2)鉤碼機械能的增加量,即鉤碼動能和重力勢能增加量的總和,若無阻力做功則彈簧彈性勢能的減少量等于鉤碼機械能的增加量.現在隨著h增加,兩條曲線在縱向的間隔逐漸變大,而兩條曲線在縱向的間隔即阻力做的功,則產生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鉤碼和紙帶運動的速度逐漸增大,導致空氣阻力逐漸增大,空氣阻力做的功也逐漸增大.實驗
裝置圖
實驗操作
數據處理
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
1.細繩與長木板平行
2.釋放前小車應靠近打點計時器
3.先接通電源,再釋放小車,打點結束先切斷電源,再取下紙帶
4.鉤碼質量適當
1.判斷物體是否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2.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時速度
3.利用逐差法求平均加速度
4.作速度—時間圖像,通過圖像的斜率求加速度
探究加速度與物體受力、物體質量的關系
1.補償阻力,墊高長木板使小車能勻速下滑
2.在補償阻力時,不要把懸掛槽碼的細繩系在小車上,實驗過程中不用重復補償阻力
3.實驗必須保證的條件:小車質量m?槽碼質量m′
4.釋放前小車要靠近打點計時器,應先接通電源,后釋放小車
1.利用逐差法或v-t圖像法求a
2.作出a-F圖像和a-eq \f(1,m)圖像,確定a與F、m的關系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1.豎直安裝打點計時器,以減少摩擦阻力
2.選用質量大、體積小、密度大的材料
3.選取第1、2兩點間距離接近2 mm的紙帶,用mgh=eq \f(1,2)mv2進行
驗證
1.應用vn=eq \f(hn+1-h(huán)n-1,2T)計算某時刻的瞬時速度
2.判斷mghAB與eq \f(1,2)mvB2-eq \f(1,2)mvA2是否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相等
3.作出eq \f(1,2)v2-h(huán)圖像,求g的大小
驗證動量守恒定律
1.開始前調節(jié)導軌水平
2.用天平測出兩滑塊的質量
3.用光電門測量碰前和碰后的速度
1.滑塊速度的測量:v=eq \f(Δx,Δt)
2.驗證的表達式:m1v1+m2v2=m1v1′+m2v2′
F/N
M/kg
a/(m·s-2)
0.29
1.16
0.25
0.29
0.86
0.34
0.29
0.61
0.48
0.29
0.41
0.72
0.29
0.36
0.82
0.29
0.31
0.94
實驗
裝置圖
實驗操作
數據處理
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
1.應在彈簧自然下垂時, 測量彈簧原長l0
2.水平放置時測原長,圖線不過原點的原因是彈簧自身有重力
1.作出彈力F隨彈簧伸長量x變化的圖線,斜率表示彈簧的勁度系數
2.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圖線會發(fā)生彎曲
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
1.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2.同一次實驗中,橡皮條結點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3.細繩套應適當長一些,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時,夾角合適
1.按力的圖示作平行四邊形
2.求合力大小
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
1.保證斜槽末端水平
2.每次讓小球從斜軌道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釋放
3.坐標原點應是小球出槽口時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點
1.用代入法或圖像法判斷運動軌跡是不是拋物線
2.由公式:x=v0t和y=eq \f(1,2)gt2,求初速度v0=xeq \r(\f(g,2y))
探究向心力大小與半徑、角速度、質量的關系
1.彈力大小可以通過標尺上刻度讀出,該讀數顯示了向心力大小
2.采用了控制變量法,探究向心力大小與半徑、角速度、質量的關系
作出Fn-ω2、Fn-r、Fn-m的圖像,分析向心力與角速度、半徑、質量之間的關系
用單擺測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1.保證懸點固定
2.單擺必須在同一平面內振動,且擺角小于5°
3.擺長l=懸線長l′+小球的半徑r
4.用T=eq \f(t,n)計算單擺的周期
1.利用公式g=eq \f(4π2l,T2)求重力加速度
2.作l-T2的圖像,可利用斜率求重力加速度
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二輪復習講義第1部分 專題7 第17講 電學實驗(含解析),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命題角度,084,4×0,9 Ω),5 V,內阻約為1,8 等于,8×0,0 甲 小 eq \f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二輪復習講義第1部分 專題2 第7講 動量(含解析),共1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命題角度,常用方法,0 kg的靜止物塊以大小為5,由題意知,v7<5,36v0t0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二輪復習過關練習第1部分 專題7 第16講 力學實驗 (含解析),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命題角度,80 m/s2,操作步驟如下,00 cm、x2=8,720 1,59+18,00 0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