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 “疏”,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疏通事理,分條陳述。作為一種文體,屬古文體的奏議類,專指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的奏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yán)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迹昶澗诺?,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此魏公貞觀十一年之疏。以思字作骨,意謂人君敢于縱情傲物,不積道義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思耳。思曰:睿睿作圣。故有十思之目。若約言之,總一居安思危而已。……文雖平實,當(dāng)與三代謨訓(xùn)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見長也。 清·林云銘《古文析義》
① ②戒奢侈③ ④戒驕傲⑤ ⑥戒享樂⑦ ⑧戒輕人言⑨ ⑩戒賞罰不公
①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②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③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④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⑤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⑥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⑦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⑧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⑨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⑩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十思”意義 理想的政治境界
①人盡其能:智者盡謀,勇者竭力,仁者播惠,信者效忠;
②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高談疾邪,而喜聞順旨之說;空論忠讜(dǎng,正直,敢于直言),而不悅逆耳之言。 魏征《理獄聽諫疏》
中期 今百姓承喪亂之后,比于隋朝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繼,兄去弟還,首尾不絕。遠(yuǎn)者往來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無休止。 (《貞觀政要》)
貞觀初年 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 (《資治通鑒》)
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 (《新唐書·魏征傳》)
貞觀十一年,太宗幸洛陽宮,泛舟于積翠池,顧謂侍臣曰:“此宮觀臺沼并煬帝所為,所謂驅(qū)役生民,窮此雕麗,復(fù)不能守此一都,以萬民為慮。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焓固煜略古?,身死國滅,今其宮苑盡為我有。隋氏傾覆者,豈惟其君無道,亦由股肱無良。 《貞觀政要·卷十·論行幸》
貞觀十二年,太宗東巡狩,將入洛,次于顯仁宮,宮苑官司多被責(zé)罰。侍中魏征進(jìn)言曰:“陛下今幸洛州,為是舊征行處,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監(jiān)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為獻(xiàn)食。此則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違背)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獻(xiàn)食,獻(xiàn)食不多,則有威罰。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滅亡。 《貞觀政要·卷十·論行幸》
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魏征“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
比喻說理:巧 俗 切
喻巧而理至。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
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 劉勰《文心雕龍·比興》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
比喻說理:巧 俗 切
喻體:本源 固本浚源
本體:國 (積)德義 (安)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
伐根——木茂塞源——流長
進(jìn)諫規(guī)諷的本意:德厚,情勝欲
……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對比,突出積德義的可能性 有能力、有責(zé)任
第一段: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殷憂——道著功成——德衰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
不同時期不同態(tài)度不同結(jié)果
雖董之以嚴(yán)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告誡唐太宗不可輕視臣民,尤其是民的力量。
不推崇,不反對。(問題的針對性)(討論的是治國者的態(tài)度)只是認(rèn)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guān)鍵,根本還在于統(tǒng)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 我們強(qiáng)調(diào)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征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dāng)然是可行的。
作者魏征對以嚴(yán)法治國持什么看法?
第二段: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怼?br/>1.固本浚源(比喻、對比)
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guī)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jié)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fā)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qiáng)盛。?
則納諫任賢,詎宜容易!臣嘗閱《魏公故事》,與文皇討論政術(shù),往復(fù)應(yīng)對,凡數(shù)十一萬言。其匡過弼違,能近取譬,博約連類,皆前代諍臣之不至者。其實根于道義,發(fā)為律度,身正而心勁,上不負(fù)時主,下不阿權(quán)幸,中不侈親族,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jié),不以圖位賣忠。所載章疏四篇,可為萬代王者法。雖漢之劉向、魏之徐邈、晉之山濤、宋之謝眺,才則才矣,比文貞之雅道,不有遺行乎!前代諍臣,一人而已。 后晉·劉煦等撰《舊唐書·魏征傳》
針對性 全面性 序列性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5.1 諫太宗十思疏多媒體教學(xué)ppt課件,共2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故事導(dǎo)入,走近作者,死后贈司空謚文貞,主要作品,《諫太宗十思疏》,背景追溯,基礎(chǔ)梳理,1必浚其泉源,2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3承天景命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5.1 諫太宗十思疏精品ppt課件,共4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正反論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第二段,水和舟,民和君,第三段,除十思外還要,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誠能十思垂拱而治,語言特點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5.1 諫太宗十思疏說課課件ppt,共7頁。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