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fù)習(xí)任務(wù) 1.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構(gòu)建全面的知識網(wǎng)絡(luò)。2.熟悉高考文化常識題設(shè)誤手法,熟練使用答題方法。
考情微觀
知識圖要
前備知識——古代文化常識網(wǎng)絡(luò)及積累方法
一、構(gòu)建古代文化常識網(wǎng)絡(luò)圖
二、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積累方法
古代文化常識點多面廣,零碎難記,且記后易忘。只有廣積累、勤鞏固,才能拓展知識面。在識記上,不能僅僅依靠死記硬記,要在發(fā)散理解的基礎(chǔ)上,巧記善記、記多記牢,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進行串聯(lián)整合記憶。當(dāng)然,記憶的方法有很多種,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總結(jié)一些巧法妙法,提高識記效率。
1.分類串記法
(1)科舉記憶法:明清時期科舉共分三級,分別是“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鄉(xiāng)試中榜者為“舉人”,會試中榜者為“貢士”,殿試中榜者為“進士”;舉人中的第一名為“解元”,貢士中的第一名為“會元”,進士中的第一名為“狀元”;一個考生,若能連獲上述三個第一名的話,那他就是“連中三元”。
(2)文體記憶法:教材所選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語錄體、編年體、國別體、紀(jì)傳體”這四種文體優(yōu)選出來的?!墩撜Z》,語錄體,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編年體,是按年代順序編寫的史書;《國語》《戰(zhàn)國策》,國別體,是分國敘述的記言史書;“二十四史”,紀(jì)傳體,是記載帝王、諸侯、社會各界著名人物事跡的巨著,除《史記》為“通史”外,其他均為“斷代史”。
(3)基數(shù)記憶法:殿試一甲等(狀元、榜眼、探花);漢代二京都(洛陽、長安);政務(wù)三省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星宿四象分(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時段(一更、二更……五更);許慎六書創(chuàng)(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懼、愛、惡、欲);方位八荒地(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古國九州天(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儒家十義德(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2.“一線串珠”法
琳瑯滿目的文化常識就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只要有一條線將它們貫串起來,這些文化常識就可以成為一個知識系統(tǒng),這條線可以是時間、空間、風(fēng)格、內(nèi)容,等等。例如記憶古代文化常識中的人物稱謂,可以以人物姓名為線索,用這條線串起古代人們對人物稱謂的一顆顆“珍珠”。
示例:
人物的稱謂:直稱姓名稱字稱號稱謚號稱齋名稱籍貫稱郡望稱官名稱爵名稱官地謙稱敬稱特殊稱謂。
如李白的稱謂:李白,稱字“太白”,稱號“青蓮居士”,稱籍貫“青蓮”,稱排行“李十二”,稱官名“李翰林”,稱爵名“李侯”,特殊稱謂“謫仙人、詩仙、酒仙”。
3.聯(lián)想記憶法
識記文化常識要進行相關(guān)的聯(lián)想,或相似聯(lián)想,或相反聯(lián)想。如記憶官職變動:
這樣舉一而反三,觸一而發(fā)十,便能較系統(tǒng)地記住許多知識。
4.分清易混法
文化常識中有一些易混知識點,一定要分清,如“謚號”“廟號”“年號”等的區(qū)別。
常見“號”的區(qū)別:
(1)謚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zhì)可分為三類:
①美謚,表揚性的:經(jīng)天緯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威強睿德曰武,柔質(zhì)慈民曰惠,圣聞周達曰昭,圣善周聞曰宣。
②惡謚,批判性的:亂而不損曰靈,殺戮無辜曰厲,好內(nèi)遠禮曰煬。
③平謚,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懷,在國遭憂曰愍。
(2)廟號。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一般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的謚號最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
(3)年號。是紀(jì)年的名稱,亦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jì)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到了明代,才規(guī)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
(5)尊號、徽號。“尊”為尊敬,“徽”為美好?!白鹛枴焙汀盎仗枴倍际菍ψ鹫呒由系奶?,以表示尊崇褒美。尊號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葉赫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現(xiàn)代也有贈送徽號的,但性質(zhì)和內(nèi)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書生”。
5.表格、導(dǎo)圖記憶法
這種方法系統(tǒng),清晰,高效。如明清三級科舉考試簡表:
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活動一 理解高考考查重點及其設(shè)誤手法
古代文化常識題重在考查識記能力,但由于該考點所考查的詞語大多是從文言文材料中引發(fā)出來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斷能力。對于這一考點的復(fù)習(xí),我們首先應(yīng)分析高考所涉及的考點,明確備考方向。近幾年,高考考查的重點是官職、稱謂、禮法、科舉等方面的文化常識。
(一)官職
自2015年全國卷開始考查文化常識起,官職類的知識點一直是歷年高考考查的重點內(nèi)容。官職包括官署類與官制類,既有中央官職,又有地方官職,重點是中央官職。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官職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錯誤理由。
第一組
1.(2021·全國乙)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20·全國Ⅰ)司農(nóng)是官名,又稱為大司農(nóng),主要掌管農(nóng)桑、倉儲、租稅等相關(guān)事務(w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20·全國Ⅰ)當(dāng)軸,指做官處在重要的位置;當(dāng)軸者則指身居顯赫職位的當(dāng)權(quán)官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20·全國Ⅲ)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w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太守不掌管軍事、科舉事務(wù),其職責(zé)有:治民、進賢、決訟、檢奸、任免。范圍擴大。
5.(2020·新高考Ⅱ)執(zhí)政指掌管國家政事,又指執(zhí)掌國家大權(quán)的重臣,還可作為高級官員的通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6.(2019·全國Ⅲ)令尹,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設(shè)置的最高官位,輔佐楚國國君,執(zhí)掌全國的軍政大權(quán)。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7.(2016·全國乙)古代朝廷中分職設(shè)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職責(zé)范圍不清。
8.(2016·全國乙)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dāng)今某些國家內(nèi)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9.(2016·全國丙)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xí)等演出事務(w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第二組
1.(2016·全國甲)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diào)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16·全國丙)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巴恋亍艏睂儆趹舨康穆氊?zé),不屬于禮部的職責(zé)。范圍擴大。
3.(2015·全國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二)稱謂
中國是一個禮法社會,非常講究稱謂,稱謂也反映了被稱謂者的身份和地位。其中,與皇帝、皇家有關(guān)的稱謂是重點。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稱謂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錯誤理由。
第一組
1.(2022·新高考Ⅰ)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22·新高考Ⅱ)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用法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17·全國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15·全國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第二組
1.(2021·新高考Ⅱ)遺民,指改朝換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淪陷區(qū)的人民,文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指后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21·新高考Ⅰ)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21·全國甲)廟社,廟指宗廟,社指社稷,廟社在古代常用來借指國家朝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20·全國Ⅱ)禁中,又稱禁內(nèi),指皇室宗族所居之處,因所居宮室嚴(yán)禁隨便進出得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敖小敝富实邸⒒屎蟆⑻拥染幼〉牡胤?。擴大范圍。
5.(2020·新高考Ⅰ)輦下,又稱為輦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車駕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6.(2020·新高考Ⅰ)東宮是古代皇家宮殿的稱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宮,用來借指太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7.(2020·新高考Ⅰ)殿下是古代對太子、諸王、丞相的敬稱,禮尊意味次于敬稱皇帝的陛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殿下”用作太子、諸王等的敬稱,不包括丞相。
8.(2018·全國Ⅲ)御名指皇帝名諱,古代與皇帝有關(guān)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璽指皇帝印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9.(2017·全國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對近侍職權(quán)的判斷有誤,他們“職位”不高,“影響”不大。
10.(2016·全國甲)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11.(2015·全國Ⅰ)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疤印睂S糜趦豢捎糜诰鞯钠渌麅鹤?。
(三)禮法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法類文化常識一直是高考的考查重點。它包括禮儀禮制和政治禮法,后者是考查重點。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禮法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錯誤理由。
第一組
1.(2021·全國乙)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zāi)等讓自己感到內(nèi)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19·全國Ⅰ)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18·全國Ⅱ)頓首,即以頭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際禮儀;又常常用于書信、表奏中作為敬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17·全國Ⅰ)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guī)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第二組
1.(2021·新高考Ⅰ)庶務(wù),指國家的各種政務(wù),后來專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guān)的各種急務(w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庶務(wù),既指國家的各種政務(wù),也指這些政務(wù)的經(jīng)辦人員。
2.(2021·新高考Ⅱ)傳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的文書,傳檄即傳布檄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20·新高考Ⅱ)晏駕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說法,“晏”義為晚,晏駕指帝王車駕未能按時發(fā)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20·全國Ⅲ)居攝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親政,大臣代居其位來處理政務(wù)的一種制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5.(2019·全國Ⅱ)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ch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6.(2018·全國Ⅰ)“踐阼”原指踏上古代廟堂前臺階,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屬于無中生有。
7.(2019·全國Ⅰ)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fā)布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8.(2016·全國乙)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9.(2015·全國Ⅱ)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國封建王朝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君位應(yīng)由“嫡長子”繼承。對象有誤。
10.(2015·全國Ⅰ)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11.(2015·全國Ⅱ)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jù)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四)科舉
有關(guān)科舉類的文化常識繁而雜。首先,應(yīng)精準(zhǔn)掌握教材上的相關(guān)常識;其次,理清科舉類文化常識的大致脈絡(luò),并將之科學(xué)分類;最后,分類識記,并適當(dāng)聯(lián)系現(xiàn)實,重點識記與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科舉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錯誤理由。
1.(2020·全國Ⅰ)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廷舉行,由丞相主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殿試由皇帝主持。
2.(2020·新高考Ⅱ)鄉(xiāng)試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來自全國各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考生來自各地州、府。
3.(2018·全國Ⅱ)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稱茂才,后世有時也沿用此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17·全國Ⅲ)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5.(2015·全國Ⅰ)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五)刑罰
高考對刑罰常識的關(guān)注,是與我國依法治國的政策一致的。對此,考生既要整體把握我國古代各種常見的刑罰名稱,也要熟悉每種刑罰適用的對象及程度,注意類似刑罰的差別。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刑罰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錯誤理由。
1.(2021·全國乙)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笆w示眾”屬于無中生有。
2.(2020·新高考Ⅰ)追比指舊時地方官吏嚴(yán)逼限期辦事,逾期以杖責(zé)等表示警懲,繼續(xù)追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19·全國Ⅱ)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18·全國Ⅲ)“株”,本義樹根,根與根間緊密相連,因而“株連”又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5.(2017·全國Ⅱ)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關(guān)進監(jiān)獄,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笆湛肌敝妇胁犊絾?。“收”,拘捕犯人;“考”,假借為“拷”,拷問。
(六)文史常識
文史常識涉及的范圍更廣,既有文化、文學(xué)層面的,更有歷史方面的。不過,高考考查的文史常識是高中畢業(yè)生應(yīng)知應(yīng)會的。這一點從下面高考所考過的相關(guān)文史常識中可以看出。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文史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錯誤理由。
1.(2020·全國Ⅱ)四六之制,即駢文,因在發(fā)展中逐漸成為相對整齊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20·全國Ⅲ)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最終奪取天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19·全國Ⅰ)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xué)術(shù)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在諸子百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4.(2019·全國Ⅱ)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5.(2019·全國Ⅲ)三晉,春秋末韓、趙、燕三家分晉,戰(zhàn)國時的韓、趙、燕三國,史上又稱“三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叭龝x”指韓、趙、魏三國。
6.(2018·全國Ⅰ)《三墳》《五典》傳為我國古代典籍,后又以“墳籍”“墳典”為古代典籍通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七)軍事、地理、歷法
下面是歷年高考所涉及的古代軍事、地理、歷法方面的文化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錯誤理由。
第一組:軍事
1.(2022·新高考Ⅱ)銜枚指在口中橫銜著枚。枚的形狀像筷子,是古代行軍時用以禁止喧嘩的器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21·全國甲)輜重,文中(斬偏將,獲其輜重)指行軍時隨軍運載的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21·全國甲)釁鼓,指古代戰(zhàn)爭時殺人或殺牲取血涂在鼓上以舉行祭祀儀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21·新高考Ⅱ)部曲,原指古代豪門大族和將領(lǐng)招募的私人軍,文中(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錯。從原文“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來看,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軍隊。
第二組:地理
1.(2021·新高考Ⅰ)海內(nèi),即國內(nèi),古人認(rèn)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21·新高考Ⅱ)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是古代長江下游軍事重鎮(zhèn),為兵家所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第三組:歷法
1.(2021·全國甲)閏月,農(nóng)歷逢閏年加一個月,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伴c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個月。
2.(2021·新高考Ⅰ)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jì)年月日,文中(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是紀(jì)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17·全國Ⅲ)上元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即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后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1)張冠李戴。如2020年全國Ⅰ卷第11題B項,殿試本由皇帝親自主持,卻被說成“由丞相主持”。
(2)擴大范圍。如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11題A項,鄉(xiāng)試考生本是來自各地州、府,卻說成是“來自全國各地”。
(3)不明職責(zé)。如2020年全國Ⅲ卷第11題A項,太守的職責(zé)本來是掌管地方行政事務(wù),卻把“軍事”“科舉”強加進去。
(4)跳脫背景。如解說“嗣位”,本來是嫡長子繼承,卻說成“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忽略了嫡庶之別。
另外,還有望文生義、無中生有等設(shè)誤手法,都需要特別注意。
活動二 掌握文化常識題的答題原則和方法
近兩年高考中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考查點隨文設(shè)置,涉及面廣,規(guī)律性不強。答題時應(yīng)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1.“三結(jié)合”原則
(1)結(jié)合文本。要鎖定該專有名詞出現(xiàn)的區(qū)域,盡量從語義相關(guān)處推斷。
(2)結(jié)合教材。遇到專有名詞時,要盡量關(guān)聯(lián)教材,鏈接教材語境。
(3)結(jié)合生活。當(dāng)遇到陌生的專有名詞時,可聯(lián)想生活常識、共識性話語作答。
2.四方法
(1)調(diào)動積累直接判
該方法主要是依據(jù)平時各種知識的積累直接判定選項的正誤。
①聯(lián)系生活常識和歷史知識。如“陛下”,我們就可以聯(lián)系古裝電視劇中臣民對皇帝敬稱“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據(jù)初中歷史所學(xué)的中國古代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關(guān)知識直接判斷。
②聯(lián)想教材所學(xué)知識。初高中語文教材課下注釋及附錄文章中的專有詞語、古今異義、文學(xué)知識等很多都屬于古代文化常識。做題時可結(jié)合課下注釋來進行判斷。
(2)剖析詞語巧推斷
試題中的文化常識詞語可通過對構(gòu)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jié)構(gòu)方式的分析,或聯(lián)系相關(guān)成語,剖析語素內(nèi)涵,解讀詞義,借此推斷題目的正誤。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遷。聯(lián)系“罷黜”一詞,“黜”應(yīng)指降職;結(jié)合“陟罰臧否”一詞,“陟”應(yīng)指升職。
(3)結(jié)合語境深推斷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識詞語的含義,需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從文中搜索相關(guān)信息加以推斷。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1題C項對“部曲”的解釋: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而原文是“(祖)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將”是帶領(lǐng),“百余家”指其軍隊共有一百多戶人家。顯然,選項解釋不合乎語境。
(4)遇生判對靈活斷
高考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錯項設(shè)置。所以如果出現(xiàn)較生疏的古代文化常識,一般認(rèn)為此項表述正確。
以上四種技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南宮縣學(xué)①自明成化十七年移建今邑治,其后歷宏治②迄國朝嘉慶中,重修者十有二,今又百年,稍稍圮壞。攝縣事李君與邑人復(fù)謀葺而新之,期年而工竣,乃走書裕釗③記其事。
裕釗:惟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學(xué)。然今之學(xué)者,則學(xué)為科舉之文而已。自明太祖以制藝取士,歷數(shù)百年而其弊已極。士方其束發(fā)受書,則一意致力于此,稍長,則顓取雋于有司者之作,朝夕伏而誦之。所以獵高第、躋顯仕者取諸此而已無不足。經(jīng)史百家、自古著錄者芒不知為何書;歷代帝王、卿相、名賢、大儒至不能舉其人;國家典禮、賦役、兵制、刑法問之百而不能對一;諸行省、郡縣疆域不辯為何方;四裔朝貢、會盟之國不如其何名;卑陋茍且成于俗而庸鄙著于其心;其人能驥目攘臂而道者則所謂“仁義道德”,腐熟無可比似之言而已矣。(節(jié)選自張裕釗《重修南官縣學(xué)記》,有刪改)
注 ①縣學(xué):又名儒學(xué),即縣級的官辦學(xué)校。②宏治:應(yīng)為“弘治”,明孝宗年號。③裕釗:張裕釗,字廉卿,與吳汝綸等人師事曾國藩,號稱“曾門四弟子”。
A.?dāng)z,在文中是“代理”的意思,與《離騷》中“攝提貞于孟陬兮”的“攝”不同。
B.制藝,又稱“制義”,在明清兩代亦稱作“八股文”,其文體在科舉考試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
C.束發(fā),古代男孩成童,束發(fā)為髻,故常以“束發(fā)”代指成童,但“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除外。
D.朝貢,原意是指外國或藩屬國的使臣前來朝拜君主并貢獻禮物,在本文中指代藩屬國。
答案 C
解析 A項文中的“攝”,代理?!峨x騷》中的“攝提”,即“攝提格”,寅年的別稱。B項正確。C項“但‘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除外”說法錯誤。“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的“束發(fā)”也代指成童。
參考譯文
南宮縣學(xué),自明朝成化十七年遷建到現(xiàn)在的縣城,其后經(jīng)歷了弘治年間一直到今朝的嘉慶年間,(這期間)經(jīng)過了十二次重修,至今又經(jīng)過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漸漸坍塌頹壞。代理知縣李君與縣里的人們再次策劃重新修建,一周年后竣工。為此寫信吩咐張裕釗寫文章記述此事。
裕釗認(rèn)為:天下的治理在于人才,而人才必定出于教育。然而今天的讀書人卻只是學(xué)習(xí)作應(yīng)付科舉考試的文章罷了。自從明太祖以科舉制度選拔官員以來,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它的弊端已到了極限。讀書人剛剛挽起頭發(fā)接受教育,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這方面。年齡稍大一些就專門尋找讀書有成的官吏的文章,從早到晚伏案背誦。所有想獲得高官進入賢達之列的,都是采取這種方法罷了,幾乎沒有不是這樣的。各種經(jīng)典史籍、自古以來的著作筆錄,茫然不知是什么書;歷代的帝王卿相、名賢、大儒,竟然不知他們是誰;國家的典禮、賦役、兵制、刑法等制度,問一百個問題也不能答上一個;各行省郡縣的疆界、范圍分辨不清在什么地方;四方來朝拜進貢和結(jié)盟的國家不知道它們叫什么名字;淺薄敷衍成為風(fēng)氣,并且庸俗、鄙陋在其心中頑固地存在;這種人所能瞪大眼睛,揚起胳膊而言說的,也就是“仁義道德”這些腐朽無比的言論而已。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仁宗慶歷四年三月乙亥,詔天下州縣立學(xué)。時范仲淹意欲復(fù)古勸學(xué),數(shù)言興學(xué)校。宋祁等奏:“……參考眾說,擇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學(xué)校,然后州縣察其履行,則學(xué)者修飭矣。先策論,則文詞者留心于治亂矣;簡程式,則閎博者得以馳騁矣;問大義,則執(zhí)經(jīng)者不專于記誦矣。”帝從之。夏四月壬子,判國子監(jiān)王拱宸等言:“漢太學(xué)千八百室,生徒三萬人;唐學(xué)舍亦千二百間。今取才養(yǎng)士之法盛矣,而國子監(jiān)才二百楹,制度狹小,不足以容?!痹t以錫慶院為太學(xué),置內(nèi)舍生二百人。時方尚詞賦,湖學(xué)獨立經(jīng)義治事齋,以敦實學(xué)。至是,興太學(xué),詔下湖州取其法,著為令式。
(節(jié)選自《宋史紀(jì)事本末·學(xué)??婆e之制》,有刪改)
A.策論,宋代以來試士科目之一,指議論當(dāng)前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的文章。
B.判,唐宋兩代的一種官制,多指以高位兼任低職務(wù),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C.楹,本義為廳堂前部的柱子,在古代也常作量詞,文中指房柱的計量單位。
D.實學(xué),以“實體達用”和“經(jīng)世致用”為主要宗旨與內(nèi)容的學(xué)說,始于宋代。
答案 C
解析 “文中指房柱的計量單位”錯。由原文“國子監(jiān)才二百楹,制度狹小,不足以容”可知,“楹”在文中指房屋的計量單位,“二百楹”即二百間房屋。
參考譯文
宋仁宗(趙禎)慶歷四年三月乙亥日,詔令天下州縣設(shè)立學(xué)校。當(dāng)時范仲淹想要恢復(fù)古制,鼓勵學(xué)習(xí),多次進言興辦學(xué)校。宋祁等人上奏:“……參考各家學(xué)說,選擇便利于當(dāng)今的,不如使學(xué)生都在鄉(xiāng)里受到學(xué)校的教育,然后由州縣考察他們的操行,這樣學(xué)生便修身正己了。先進行策論,這樣善于文詞的便留心于治亂;簡化科舉程式,這樣學(xué)識淵博的可馳騁議論;試問大義,這樣學(xué)經(jīng)書的不專門記述背誦?!比首诼爮牧诉@一建議。夏四月壬子日,判國子監(jiān)王拱宸等人上言:“漢代太學(xué)一千八百室,生徒三萬人;唐代學(xué)校也有一千二百間?,F(xiàn)今取才養(yǎng)士之法空前盛大,而國子監(jiān)才二百間,空間狹小,不足以容納生徒。”詔令以錫慶院為太學(xué),容納內(nèi)舍生二百人。當(dāng)時正崇尚詞賦,唯獨湖州的學(xué)校設(shè)立經(jīng)義治事齋,來促進實學(xué)。至此,興辦太學(xué),下詔令到湖州取法,并著為法令格式。
對點練案
一、名句默寫
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句子,寫劍閣的險要,告誡人們警惕戰(zhàn)亂。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認(rèn)為自己和其他三人的才能不一樣,孔子對他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來鼓勵他說出自己的志向。
(3)杜康代指酒,帶“杜康”的詩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守或匪親 化為狼與豺 (2)何傷乎 亦各言其志也 (3)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杜康能散悶 萱草解忘憂)
二、專項訓(xùn)練
2.下列關(guān)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弘治,中國明朝第九個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號。年號,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jì)年的一種名號,始于漢武帝。
B.疏,又稱“奏議”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進言使用文書的統(tǒng)稱。“疏”的本意為“疏通”,這里引申為分條說明的文字。
C.父憂,為“丁父憂”的省寫?!岸n”,古代官員父母親去世后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的人不準(zhǔn)為官。
D.謚,謚號,古代君主、諸侯這兩類地位顯貴者死去之后,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給予的一個帶有評判性質(zhì)的稱號。
答案 D
解析 “古代君主、諸侯這兩類地位顯貴者”錯,大臣、后妃或名人名吏等也有謚號。
3.下列關(guān)于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會試”是我國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一種。由皇帝主持,在京城舉行,因為在春天舉行,又稱春試或春闈。
B.“致仕”是指舊時官員交還官職,即今所謂退休。依照古制,官員在一般情況下七十歲致仕,有疾患的則可以請求提前。
C.“服闋”是指舊時官員三年守喪期滿除服。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離職回籍守喪,滿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職務(wù)。
D.“尚書”是中國古代官名。始置于戰(zhàn)國時代,到了隋唐時確定為尚書省下設(shè)的六個部的最高行政長官。
答案 A
解析 “由皇帝主持”錯,會試由禮部派官員主持。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李峴,樂善下士,少有吏干。以門蔭入仕,累遷高陵令,政術(shù)知名。改京兆府尹,所在皆著聲績。乾元二年,與呂湮、李揆、第五琦同拜相。峴位望稍高,軍國大事,諸公莫敢言,皆獨決于峴。初,李輔國判行軍司馬,每日于銀臺門決天下事,須處分,便稱制敕,禁中符印,悉佩之出入。及峴為相,叩頭論輔國專權(quán)亂國,上悟,賞峴正直,事并變革。代宗即位,征峴為荊南節(jié)度。屬鑾輿幸陜,峴由商山路赴行在。既還京師,拜峴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節(jié)選自《舊唐書·李峴傳》)
A.“門蔭”,也稱作“恩蔭”,指憑借祖先的功勛循例做官。
B.“制敕”指自行裁決。文中指李輔國專權(quán)亂國的行為。
C.“鑾輿”即鑾駕,天子車駕。文中指代當(dāng)時的皇帝唐代宗。
D.“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文中指天子巡行所到地。
答案 B
解析 “敕”指皇帝的命令或詔書,此處的“制敕”指皇帝的詔令。
參考譯文
李峴,樂于結(jié)交地位低下的賢士,年少時就有治理才干。依靠祖上功勛入仕,多次升任高陵令,以處理政務(wù)有方而知名。改任京兆尹,所任各職政績顯著。乾元二年,與呂湮、李揆、第五琦同時拜任宰相。李峴的地位聲望頗高,軍國大事,諸公不敢表態(tài),全由李峴獨自裁決。起初,李輔國判行軍司馬,每天在銀臺門處理天下政事,需要決定時,就稱是皇上頒下的詔令,宮中的符印,進出都佩戴在身上。等到李峴任宰相,叩頭上論李輔國專權(quán)亂國,皇上感悟,賞識李峴的正直,這些事情都被革除。代宗即位,征用李峴任荊南節(jié)度使。時逢皇上前往陜州,李峴路經(jīng)商山奔赴皇帝外出停駐的地方。回到京師后,拜任李峴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孫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毒沤?jīng)》及第,為國子監(jiān)直講。太宗幸國子監(jiān),召奭講《書》。大中祥符初,得天書于左承天門,帝將奉迎,王旦等曰:“天貺符命,實盛德之應(yīng)。”皆拜稱萬歲。奭曰:“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四年,又將祀汾陰,是時大旱,京師近郡谷踴貴,奭上疏諫曰:“……臣愿陛下早自覺寤,此天下之幸,社稷之福也?!?br>(選自《宋史·孫奭傳》,有刪改)
A.九經(jīng),北宋科舉考試科目之一,考試的內(nèi)容與《尚書》等九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有關(guān)。
B.國子監(jiān),在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是最高學(xué)府兼最高教育行政機構(gòu),其最高長官為博士。
C.符命,指天賜給人君的吉祥憑證,也指歌頌帝王受天之福瑞的文章,本文指前者。
D.汾陰,即山西萬榮縣,縣西南有后土祠,歷代帝王常到此祭祀大地之母后土。
答案 B
解析 國子監(jiān)的最高長官為祭酒。
參考譯文
孫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他在“九經(jīng)”考試中中選,做了國子監(jiān)直講。宋太宗來到國子監(jiān),召孫奭為他講《書經(jīng)》。大中祥符年初,(據(jù)報告)在左承天門發(fā)現(xiàn)“天書”,皇帝將去迎接,王旦等人說:“上天降下祥符,實在是對皇上圣德的驗證?。 庇谑嵌及莘Q萬歲。孫奭說:“我愚鈍,(只)聽說過孔子說的‘大自然又說過些什么’,難道上天真會說話,真有天書嗎?”大中祥符四年,皇上又要到汾陰祭祀,此時正值大旱年,京城附近地區(qū)糧食價格飛漲,孫奭上書進諫說:“……我希望陛下早日自醒覺悟,這是天下的大幸,也是國家的福祉啊!”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鈞,事閩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得象母方娠,夢登山,遇神人授以玉象,及生,父奐復(fù)夢家庭積笏如山,故名。進士及第,為大理評事。真宗將東封泰山,以殿中丞簽書、兗州觀察判官事,知臺州,歷南雄州,徙洪州。逾年,為翰林學(xué)士,遷右諫議大夫,以齊衰喪去官,有詔奪服,號訴不見聽。累遷禮部侍郎兼龍圖閣學(xué)士,進承旨兼侍講學(xué)士,遷戶部侍郎,遂拜集賢殿大學(xué)士。慶歷五年,拜鎮(zhèn)安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封郇國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薨。故事,致仕官乘輿不臨奠,帝特往焉。蓋公之納忠也,至故報禮也。贈太尉兼侍中,謚文憲。皇祐中,改謚文簡。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獻太后臨朝,宦官方熾,太后每遣內(nèi)侍至學(xué)士院,得象必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在中書凡八年,宗黨親戚,一切抑而不進。(選自《宋史·章得象傳》,有刪改)
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高祖,有多種含義,可指曾祖父的父親,與之對應(yīng)的親屬稱謂是玄孫;也可用于開國皇帝的尊號,如漢高祖。文中為第一種。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用竹片、玉或象牙制成,上面可以記事。
C.及第,指古代科舉考試應(yīng)試中選,因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D.封,即“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
答案 A
解析 “也可用于開國皇帝的尊號”錯。應(yīng)是“也可用于開國皇帝的廟號”,如漢高祖、唐高祖等?!皬R號”和“尊號”不同。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尊號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稱號。如嗣位皇帝尊稱前帝為太上皇,尊稱前皇后為皇太后。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戶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全國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的機構(gòu)。
B.拜,授予官職,任命。古漢語中與之意思相同的還有升、擢、陟、遷、除、封、授等。
C.節(jié)度使,中國唐代開始設(shè)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授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jié),因此稱節(jié)度使。
D.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可以提前退休。致事、致政、休致等都是指官員退休歸家。
答案 B
解析 “升、擢、陟、遷”這幾個詞語都有提升官職之意。
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刺史,官名,漢武帝始置。主要職責(zé)是糾察吏治事務(wù),監(jiān)督中央官員。宋時雖有刺史一職,僅屬虛銜;習(xí)慣上用作知州的別稱。
B.贈,文中指賜給死者官爵。朝廷給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曰贈。
C.謚,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之后加給的一種稱號,有官謚、私謚之分,有褒有貶。
D.親戚,指和自己有血親和姻親的人,一般來說,“親”指族內(nèi),“戚”言族外。
答案 A
解析 “監(jiān)督中央官員”錯,主要監(jiān)察對象為地方官員。
9.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奪服,朝廷官員遭逢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的喪事,棄官家居守制期間,應(yīng)詔除去喪服,出任官職,稱為“奪服”。
B.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
C.乘輿,可指天子、諸侯乘坐的車,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獨斷》載:“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后用作皇帝的代稱。
D.翰林,我國古代官名,始設(shè)于唐。在明、清兩代,讀書人只要考中了進士就可以做翰林。文中指翰林院。
答案 D
解析 “只要考中了進士就可以做翰林”錯。翰林是從進士中選拔出來的,但不能說考中了進士就可以做翰林。
參考譯文
章得象,字希言,世代居住在泉州。章得象的高祖章仔鈞,在福建任建州刺史,于是全家定居在浦城。章得象的母親懷孕時,夢到登山,遇到神人授予玉象,到章得象降生時,他的父親章奐又夢見家里庭院中笏板堆積如山,所以給他取了這個名字。(章得象)考中進士,擔(dān)任大理寺評事。真宗將要向東到泰山祭祀天地,章得象以殿中丞簽書、兗州觀察判官的身份侍奉,后任臺州知州,歷任南雄州知州,調(diào)往洪州任職。過了一年,擔(dān)任翰林學(xué)士,升任右諫議大夫,因為喪事離開職位,在喪期未滿時朝廷下詔命他出仕,他的哀號哭訴沒被聽取。他多次升遷禮部侍郎兼龍圖閣學(xué)士,晉升為承旨兼任侍講學(xué)士,升為戶部侍郎,于是被授予集賢殿大學(xué)士。慶歷五年,章得象被授職鎮(zhèn)安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被封為郇國公,被調(diào)往河南府,在司空職位上退休,去世。按照慣例,退休的官員去世皇帝不親臨祭奠,仁宗特地前往祭奠他。大概是因為章得象忠心,所以皇帝以此禮節(jié)待他。章得象被追贈為太尉兼侍中,謚號“文憲”。皇祐年間,改謚號為“文簡”。章得象在翰林院十二年,章獻太后執(zhí)掌朝政,宦官勢力正盛,太后每次派遣內(nèi)侍到學(xué)士院,章得象一定臉色嚴(yán)肅地接待他們,有時不說一句話。章得象在中書省任職共八年,宗族親朋全都受到抑制而不得進用。
三、綜合訓(xùn)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秋七月,加劉裕北青冀二州刺史。
或謂裕曰:“張綱有巧思,若得綱使為攻具,廣固必可拔也?!睍V自長安還,太山太守申宣執(zhí)之送于裕。裕升綱于樓車,使周城呼曰:“劉勃勃大破秦軍,無兵相救。”城中莫不失色。江南每發(fā)兵及遣使者至廣固,裕輒潛遣兵夜迎之,明日,張旗鳴鼓而至,北方之民執(zhí)兵負(fù)糧歸裕者,日以千數(shù),圍城益急。張華、封愷皆為裕所獲。
秦王興遣使謂裕曰:“慕容氏相與鄰好,今晉攻之急,秦已遣鐵騎十萬屯洛陽;晉軍不還,當(dāng)長驅(qū)而進。”裕呼秦使者謂曰:“語汝姚興:我克燕之后,息兵三年,當(dāng)取關(guān)、洛;今能自送,便可速來!”劉穆之聞有秦使,馳入見裕,而秦使者已去。裕以所言告穆之。穆之尤之曰:“常日事無大小,必賜預(yù)謀,此宜善詳,云何遽爾答之?此語不足以威敵,適足以怒之。若廣固未下,羌寇奄至,不審何以待之?”裕笑曰:“此是兵機非卿所解故不相語耳夫兵貴神速彼若審能赴救必畏我知寧容先遣信命逆設(shè)此言是自張大之辭也晉師不出,為日久矣。羌見伐齊,殆將內(nèi)懼,自保不暇,何能救人邪!”
初,秦王興遣衛(wèi)將軍姚強帥步騎一萬隨韓范往就姚紹于洛陽,并兵以救南燕,及為勃勃所敗,追強兵還長安。韓范嘆曰:“天滅燕矣!”南燕尚書張俊自長安還,降于劉裕,因說裕曰:“燕人所恃者,謂韓范必能致秦師也,今得范以示之,燕必降矣?!痹D吮矸稙樯ⅡT常侍,且以書招之。長水校尉王蒲勸范奔秦,范曰:“劉裕起布衣,滅桓玄,復(fù)晉室,今興師伐燕,所向崩潰,此殆天授,非人力也。燕亡則秦為之次矣,吾不可以再辱?!彼旖涤谠?。
(節(jié)選自《通鑒紀(jì)事本末·劉裕滅南燕》,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此是兵機/非卿所解故/不相語耳/夫兵貴神速/彼若審能赴救/必畏我/知寧容先遣信命/逆設(shè)此言是/自張大之辭也/
B.此是兵機/非卿所解/故不相語耳/夫兵貴神速/彼若審能赴救/必畏我知/寧容先遣信命/逆設(shè)此言/是自張大之辭也/
C.此是兵機/非卿所解故/不相語耳/夫兵貴神速/彼若審能赴救/必畏我/知寧容先遣信命/逆設(shè)此言/是自張大之辭也/
D.此是兵機/非卿所解/故不相語耳/夫兵貴神速/彼若審能赴救/必畏我知/寧容先遣信命/逆設(shè)此言是/自張大之辭也/
答案 B
解析 “故不相語耳”中,“故”是連詞,表原因,應(yīng)放在句首,其前應(yīng)斷開,排除A、C兩項;“是自張大之辭也”是判斷句,“是”,代詞,這,作主語,“是”前應(yīng)斷開,排除D項。故選B。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守,秦朝至漢朝時期對郡守的尊稱。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別稱太守。
B.“使周城呼”的“周”指環(huán)繞,與《阿房宮賦》中“多于周身之帛縷”的“周”相同。
C.鐵騎,即披掛鐵甲的戰(zhàn)馬,借指精銳的騎兵,又稱重騎兵,是古代軍事戰(zhàn)爭中騎兵的一種。
D.布衣,原指古代老百姓穿的麻布衣服,后借指平民百姓。文中“布衣”是后一個意思。
答案 B
解析 環(huán)繞/全。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人對劉裕說如果得到張綱,讓他制造攻戰(zhàn)的器具,就能攻下廣固,于是劉裕派太山太守申宣捉拿張綱。
B.劉裕讓后秦使者回去告訴秦王,東晉軍隊攻克燕國后會休整三年,之后就要去攻打后秦,后秦如果想投降就早點來。
C.劉裕對劉穆之說東晉的軍隊不出國征戰(zhàn)很久了,羌人看見他們大舉討伐三齊之地,心中會畏懼,也不會去援救別人。
D.劉裕聽從了南燕尚書張俊的建議,上表朝廷請求封韓范為散騎常侍,并且寫信招降韓范,韓范最終向劉裕投降。
答案 A
解析 “于是劉裕派太山太守申宣捉拿張綱”錯。根據(jù)原文“會綱自長安還,太山太守申宣執(zhí)之送于裕”可知,恰好張綱從長安回來,申宣抓住了他,不是劉裕下令捉拿。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北方之民執(zhí)兵負(fù)糧歸裕者,日以千數(shù),圍城益急。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興師伐燕,所向崩潰,此殆天授,非人力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北方的百姓拿著武器、背著糧食歸降劉裕的人,每天都有一千多,晉軍對廣固的圍攻更加猛烈。
(2)這次起兵討伐燕國,所到之處,無不土崩瓦解,這一定是上天的旨意,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解析 (1)“執(zhí)兵”,拿著武器;“負(fù)糧”,背著糧食;“日”,每天;“益”,更加。(2)“興師”,起兵;“伐”,攻打;“崩潰”,土崩瓦解;“殆”,一定;“此殆天授,非人力也”,判斷句。
14.從劉裕處理后秦使者這件事上,能看出劉裕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對敵方的心理揣摩到位,判斷準(zhǔn)確,體現(xiàn)了他機智果斷、堅定自信、心思縝密、足智多謀的特點以及出色的軍事才能。
解析 根據(jù)“秦王興遣使謂裕曰:……便可速來!’”可以看出,當(dāng)秦王使者威脅劉裕的軍隊撤兵,否則將派十萬精兵長驅(qū)進攻時,劉裕進行縝密分析后,非常果斷,針鋒相對地表示自己并不怕威脅,并且回復(fù)后秦的使節(jié)說,攻克燕國之后三年,將要去奪取他們的關(guān)中、洛陽,叫他們趕緊送上這兩地,體現(xiàn)出其機智果敢的性格特點;根據(jù)“劉穆之聞有秦使,……故不相語耳’”可以看出,當(dāng)劉穆之埋怨他冒然答復(fù)的話足以激怒敵人,敵人來攻打怎么對付時,劉裕認(rèn)為這是用兵之道,這不是劉穆之所能明白的,所以才不告訴他,體現(xiàn)出劉裕的堅定自信;根據(jù)“夫兵貴神速,……何能救人邪!”可以看出,劉裕認(rèn)為用兵貴在神奇迅速,他們?nèi)绻娴哪苴s來救援,一定是害怕對方知道,不會事先派人前來通知自己,這是敵人在說大話,晉軍已經(jīng)很久不出國征戰(zhàn)了,羌人看見自己軍隊大舉討伐三齊之地,心中畏懼,只求他們保全自己,不能援救別人,由此看來劉裕對敵人的戰(zhàn)術(shù)和心理有充分的認(rèn)識和估計,體現(xiàn)出他心思縝密、足智多謀的特點。
參考譯文
秋季七月,東晉加授劉裕為北青、北冀二州的刺史。
有人對劉裕說:“張綱心靈手巧,如果把他抓來讓他制作攻城用具,廣固一定可以攻克?!闭脧埦V從長安回來,太山太守申宣把他抓住送給劉裕。劉裕讓張綱登上很高的樓車,命令他在城的四周對城內(nèi)高喊:“劉勃勃把秦軍打得大敗,所以沒有誰能派兵來救你們了?!背侵袑⑹柯牭竭@話沒有不大驚失色的。東晉從江南每次發(fā)兵前來增援,或者派遣使者來廣固慰問,劉裕都常常暗自派兵卒在前一天夜里迎候,第二天再打著大旗、敲著鑼鼓到來。北方的百姓拿著武器、背著糧食歸降劉裕的人,每天都有一千多,晉軍對廣固的圍攻更加猛烈。南燕大臣張華、封愷都先后被劉裕俘虜。
后秦王姚興派遣使者對劉裕說:“慕容氏與我們相鄰,關(guān)系友好?,F(xiàn)在你們晉國這樣急迫地進攻他們,我們秦國已派遣十萬精銳強壯的騎兵屯聚在洛陽;你們的部隊如果不撤,那么,我們就要長驅(qū)進軍了?!眲⒃0押笄氐氖构?jié)叫到跟前來說:“告訴你們姚興:我攻克燕國之后,停止軍事行動三年,然后就要去奪取你們的關(guān)中、洛陽;今天你們要是能自己送來,那就快點來吧!”劉穆之聽說有后秦使節(jié)來,便騎著快馬跑來拜見劉裕,但后秦使節(jié)已經(jīng)走了。劉裕把自己說的話告訴了劉穆之。劉穆之埋怨他說:“平常的時候事情無論大小,都一定找我商量。這件事太重大,應(yīng)該好好考慮一下再決定,為什么就這樣冒然地答復(fù)他呢?你說的這話不但不足以把敵人威懾住,相反卻足以激怒他。如果廣固沒有攻下,而那些羌族強盜又突然到來,不知道你怎么對付他們?”劉裕笑著說:“這是用兵之道,不是你所能明白的,所以才不告訴你。大凡用兵,貴在神奇迅速,他們?nèi)绻娴哪苴s來救援的話,一定是害怕我們知道,哪里還能事先派人前來通知我,說下這番話呢?這是他們的大話。晉軍不出國征戰(zhàn),時間已經(jīng)很久了。羌人看見我們大舉討伐三齊之地,心中已經(jīng)開始畏懼,他們保全自己還來不及,怎么還能援救別人呢?”
當(dāng)初,姚興派遣右將軍姚強,統(tǒng)帥步兵騎兵共一萬人,隨韓范到洛陽與姚紹會合,然后兩個合兵一起去救援南燕,等到被劉勃勃打敗之后,又派人追上姚強,讓他帶領(lǐng)部隊回長安。韓范嘆息說:“上天讓我燕滅亡了!”南燕尚書張俊從長安回來,投降了劉裕,又對劉裕說:“燕人所仗恃的,是以為韓范一定能請來秦的軍隊,現(xiàn)在抓住韓范讓他們看看,那么燕國一定會投降?!庇谑?,劉裕一面上疏給朝廷,請求封韓范為散騎常侍,一面寫信給韓范,招降他。后秦長水校尉王蒲勸說韓范投奔后秦,韓范說:“劉裕從一個平民百姓起家,剿滅桓玄,興復(fù)晉朝皇室,這次起兵討伐燕國,所到之處,無不土崩瓦解,這一定是上天的旨意,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燕國亡,那么秦國緊跟著就是第二個,我不能再受一次亡國之辱。”于是,投降了劉裕。年份
卷別
考查內(nèi)容
提問方式
命題特點
2022
新高考
Ⅰ卷
寡人、百乘、國門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考查范圍極其廣泛,重點集中在官職、稱謂、科舉、禮法等方面。
②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識為主,兼顧生僻的文化常識。但生僻只是表面上的,實則暗含了諸多“熟悉”因素,有的與教材密切相關(guān),有的與選文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
③設(shè)誤細小,多放在對象誤用、范圍擴大、職責(zé)混淆、時間顛倒等方面。
新高考
Ⅱ卷
銜枚、車駕
2021
全國甲、乙卷,新高考Ⅰ、Ⅱ卷
釁鼓、廟社、閏月、輜重;犯顏、抵極刑、減膳、大理丞;甲子、宗室、海內(nèi)、庶務(wù);京口、遺民、部曲、傳檄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2020
全國Ⅰ、Ⅱ、Ⅲ卷,新高考Ⅰ、Ⅱ卷
主司、殿試、司農(nóng)、當(dāng)軸;方士、保任、禁中、四六之制(四六文);太守、立嗣、周公、居攝;輦下、東宮、殿下、追比;鄉(xiāng)試、宦官、晏駕、執(zhí)政
考試名稱
考試日期
考場
主考官
中者稱謂
說明
鄉(xiāng)試
子、卯、午、酉年八月
京城和各省
皇帝派遣考官
舉人
第一名“解元”
會試
鄉(xiāng)試后第二年春天
京城禮部
皇帝特派考官
貢士
第一名“會元”
殿試
會試后同年四月
皇宮殿廷
皇帝
進士
第一名“狀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這是一份新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講義板塊5 第1部分 教材文言文復(fù)習(xí) 課時39 《滕王閣序》《黃岡竹樓記》,共7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梳理,重點鞏固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講義板塊5 第1部分 教材文言文復(fù)習(xí) 課時37 《〈老子〉八章》《季氏將伐顓臾》,共4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梳理,重點鞏固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講義板塊5 第1部分 教材文言文復(fù)習(xí) 課時22 《勸學(xué)》《師說》,共7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梳理,重點鞏固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