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假字
答案 ①同“政”,為政 ②同“敝”,破舊 ③同“智”,智慧
2.古今異義詞
答案 ①用兵 ②沒有能力
3.多義實詞
答案 (1)①像,好像 ②及,比得上 ③你 ④這樣的,這 ⑤至于 ⑥如果,假如 (2)①憂慮,擔(dān)心 ②憂患,災(zāi)禍 (3)①陳列,這里是“施展”的意思 ②陳述,陳說 ③古時指臺階及臺階下的地方 ④陳舊的 ⑤鋪陳
4.詞類活用
答案 ①形容詞作動詞,幫助 ②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③形容詞作動詞,尊重 ④形容詞作名詞,憂慮的事 ⑤動詞使動用法,使……到來 ⑥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安定
5.特殊句式
答案 ①無標(biāo)志判斷句 ②賓語前置句,標(biāo)志詞:是(也是固定句式,表推測,標(biāo)志詞:無乃……與) ③賓語前置句,標(biāo)志詞:以(介詞)、何(疑問代詞)(也是固定句式,表反問,標(biāo)志詞:何……為) ④狀語后置句,標(biāo)志詞:于
6.文化常識
(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蕭墻:國君宮門內(nè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叫“屏”。因古時臣子朝見國君,走到此必肅然起敬,故稱“蕭墻”。蕭:古通“肅”,這里借指宮廷。
答案 (1)諸侯的封地 卿大夫的封地 (2)迎門的小墻
二、重點鞏固
(一)名句默寫
1.補(bǔ)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八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闡明了水最接近“道”的原因。
(2)《〈老子〉八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闡明了縱情狩獵的危害。
(3)《〈老子〉八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闡明了稀缺物品使人行為不軌。
(4)《〈老子〉八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闡明了“只有虛無,才能保證道物始終不變,不再順化而成新的后天之物”。
(5)孟子在《寡人之于國也》中提醒統(tǒng)治者不怨天尤人,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而孔子在《季氏將伐顓臾》中提到使別國人民歸順本國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季氏將伐顓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說明孔子認(rèn)為不公正、不安定會導(dǎo)致社會動蕩。
答案 (1)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2)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 (3)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4)夫唯不盈 故能蔽不新成 (5)故遠(yuǎn)人不服 則修文德以來之 (6)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貧而患不安
(二)語句翻譯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得分點:“利”“所惡”“幾”)
(2)所以圣人總是善于救助別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于使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得分點:“是以”“救人”“棄”)
(3)獨角犀牛從籠子里出來傷人,龜甲和美玉在木匣中被毀,這是誰的過錯呢?(得分點:狀語后置句、被動句,“是”“過”)
(三)基礎(chǔ)雙練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臣士奇曰:“晏子顯君,與管仲后先輝映,而《傳》所載數(shù)事,無足深取。齊莊[注]無道,晏子雖嘗憂之,不聞能強(qiáng)諫也。景公嗣世,疊經(jīng)諸亂,皆不能有所匡正。齊君負(fù)大,不義于天下,及孔子以禮責(zé)齊景公,愧悔無地。嘗讀《晏子春秋》其言論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二桃而殺三勇士清凈流為名法不其然哉?!?節(jié)選自《左傳紀(jì)事本末》卷二十,有刪改)
注 齊莊:齊后莊公,齊景公的異母兄。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嘗讀《晏子春秋》/其言論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二桃而殺三勇士/清凈流為名法/不其然哉
B.嘗讀《晏子春秋》其言論/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二桃而殺三勇士/清凈流為名法/不其然哉
C.嘗讀《晏子春秋》其言論/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二桃而殺三勇士/清凈流為名/法不其然哉
D.嘗讀《晏子春秋》/其言論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二桃而殺三勇士/清凈流為名/法不其然哉
答案 A
解析 《晏子春秋》作“讀”的賓語,其后應(yīng)斷開,“其言論”作“多可采”的主語,二者不可斷開,排除B、C兩項;“清凈流”代指道家,演變?yōu)橹v求刑名律法的法家,故“名法”之間不可斷開,排除D項。故選A。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晏子顯君”的“顯”字與“則修文德以來之”(《季氏將伐顓臾》)的“來”字用法相同。
B.“不聞能強(qiáng)諫也”與“少年固強(qiáng)之”(《促織》)兩句中的“強(qiáng)”字含義相同。
C.“皆不能有所匡正”與“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十二章》)兩句中的“正”字含義相同。
D.“齊君負(fù)大”與“客何負(fù)于秦哉”(《諫逐客書》)兩句中的“負(fù)”字含義不同。
答案 B
解析 B項極力,盡力/強(qiáng)迫。A項均為使動用法。C項均為糾正,匡正。D項依仗/辜負(fù)。
參考譯文
臣高士奇認(rèn)為:“晏子使君主名揚(yáng)于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傳》中記載的他的幾件事,卻沒有什么值得深入取法的。齊莊公暴虐無德,晏子雖然曾經(jīng)為君主擔(dān)憂過,卻沒聽說他能極力進(jìn)諫規(guī)勸。齊景公繼位,多次經(jīng)歷各種動亂,晏子也都沒能有所糾正。齊景公倚仗自己國力強(qiáng)盛,對天下不講道義,等到孔子用禮來責(zé)備齊景公,他慚愧后悔到無地自容。我曾經(jīng)讀《晏子春秋》,它的言論很多是可以采納的,都源自老子學(xué)說,用兩個桃子殺死三個勇士,講求清靜無為的道家演變?yōu)橹v求刑名律法的法家,難道不正是這樣嗎?”例句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義
①正善治
②故能蔽不新成
③知者不博
詞語
例句
解析(古今義)
①有事
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古義:______________
今義:泛指有事情
②不能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辦不到
詞語
例句
意義
(1)若
①上善若水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若入前為壽(《鴻門宴》)
④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⑤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燭之武退秦師》)
(2)患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
②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魚我所欲也》)
③時有患瘧疾者(《晉書·桓石虔傳》)
生病
④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
禁忌,忌諱
(3)陳
①陳力就列
②《陳情表》
③所以飾后宮,充下陳(《諫逐客書》)
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蘭亭集序》)
⑤非陳詩何以展其義(《古代文論選段》)
⑥廣行無部伍行陳(《史記·李將軍列傳》)
讀zhèn,名詞,交戰(zhàn)時的戰(zhàn)斗隊列
例句
活用類型及釋義
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②曲則全
③不貴其師
④后世必為子孫憂
⑤則修文德以來之/而不能來也/既來之
⑥既來之,則安之
例句
句式特點(指出標(biāo)志詞)
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②無乃爾是過與
③何以伐為
④龜玉毀于櫝中/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
這是一份新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講義板塊5 第1部分 教材文言文復(fù)習(xí) 課時39 《滕王閣序》《黃岡竹樓記》,共7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梳理,重點鞏固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講義板塊5 第1部分 教材文言文復(fù)習(xí) 課時36 《種樹郭橐駝傳》《石鐘山記》,共5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梳理,重點鞏固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講義板塊5 第1部分 教材文言文復(fù)習(xí) 課時30 《〈論語〉十二章》《大學(xué)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共5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梳理,重點鞏固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