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默寫(本大題共 1 小題,共 8.0 分)
1. 用古詩文原句填空。
天地有大美,各美其美,和而不同。“芳草鮮美, ( 1) ”,是春日的桃花;“蒹葭 蒼蒼,(2) ”,是秋天的蘆葦。望洞庭湖水,感受“(3) ,波撼岳陽城”
的氣勢;訪永州潭水,聆聽“(4) ”的清脆。
同是送別,在黃鶴樓,“( 5) ,唯見長江天際流”,江水浩蕩;在芙蓉樓,“寒 雨連江夜入吳,(6) ,夜雨愁苦。想到“(7) ,(8) ”,便一
掃愁云,真摯的友誼,何懼空間隔阻?
二、名著閱讀(本大題共 1 小題,共 15.0 分)
2.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目錄
《說文解字》 第一 《春秋》三傳第六 辭賦第十一
《周易》 第二 四書第七 詩第十二
A 第三 B 第八 文第十三
《詩經》 第四 《史記》《漢書》 第九
三禮第五 C 第十
【材料二】
本書所謂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 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
特別是經、子,得懂“小學”, 就是文字學, 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
書中各篇的排列, 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并照傳統的意見, 將“小學”書放在
最前頭。
( 《經典常談序》朱自清)
【材料三】
經:經書,是指儒家經典著作;史:史書,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集: 文集,即詩詞
匯編。
(百度百科)
【材料四】
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 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或 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給別人或自己聽。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 歌唱; 一唱三嘆的叫別人回腸蕩氣。唱嘆再不夠的話,便手也舞起來了,腳也蹈起來了,反 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碰到節(jié)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眾和, 或彼此競勝。傳說葛天氏的樂八章,三個人唱,拿著牛尾,踏著腳,似乎就是描寫這種光景
的。歌謠越唱越多,雖沒有書,卻存在人的記憶里。 ……
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樂歌是隨著樂器唱?!瓨犯柙谥袊坪踉缇陀辛?,
《禮記》里說的土鼓土槌兒、蘆管兒,也許是我們樂器的老祖宗。 ……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將那些歌謠記錄下來,便是最初的寫的詩了。……他們大概是些樂工, 樂工的職務是奏樂和唱歌;唱歌得有詞兒, 一面是口頭傳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兒。歌謠便 是這么寫下來的。我們知道春秋時的樂工就和后世闊人家的戲班子一樣,老板叫作太師?!?太師們保存下這些唱本兒, 帶著樂譜;唱詞兒共有三百多篇,當時通稱作“詩三百”。到了 戰(zhàn)國時代,貴族漸漸衰落,平民漸漸抬頭, 新樂代替了古樂, 職業(yè)的樂工紛紛散走。樂譜就
此亡失,但是還有三百來篇唱詞兒流傳下來,便是后來的《詩經》 了。
“詩言志”是一句古話; ……那“志”總是關聯著政治或教化的。 ……這可以表示這國對那 國或這人對那人的愿望、感謝、責難等等,都從詩篇里斷章取義。斷章取義是不管上下文的
意義,只將一章中一兩句拉出來,就當前的環(huán)境,作政治的暗示。 ……
到了孔子時代,賦詩的事已經不行了, 孔子卻采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 做人的道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來說的是治玉,他卻將玉比人,用來教訓學生做 學問的工夫。 ……他如此解詩, 所以說“思無邪”一句話可以包括“詩三百”的道理:又說 詩可以鼓舞人, 聯合人, 增加閱歷,發(fā)泄牢騷,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詩
三百”成為儒家的六經之一,……
但春秋時列國的賦詩只是用詩, 并非解詩; ……到了孔子時代,詩已經不常歌唱了,詩篇本 來的意義,經過了多年的借用,也漸漸含糊了。 他就按著借用的辦法,根據他教授學生的需 要, 斷章取義的來解釋那些詩篇。后來解釋《詩經》 的儒生都跟著他的腳步走。最有權威的
毛氏《詩傳》和鄭玄《詩箋》差不多全是斷章取義,甚至斷句取義……
毛氏有兩個人:一個毛亨,漢時魯國人,人稱為大毛公,, 一個毛萇,趙國人,人稱為小毛 公;是大毛公創(chuàng)始《詩經》 的注解,傳給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 鄭玄是東漢人, 他
是專給毛《傳》作《箋》 的, ……他們接受了孔子“無邪”的見解,又摘取了孟子的“知人
論世”的見解,以為用孔子的詩的哲學,別裁古代的史說,拿來證明那些詩篇是什么時代作 的,為什么事作的,便是孟子所謂“以意逆志”。其實孟子所謂“以意逆志”倒是說要看全 篇大意,不可拘泥在字句上,與他們不同。 ……這樣的以史證詩的思想,最先具體的表現在
《詩序》里。
……
《大序》說明詩的教化作用;這種作用似乎建立在風、雅、頌、賦、比、興,所謂“六義” 上?!洞笮颉分唤忉屃孙L、雅、頌。說風是風化(感化)、諷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頌 是形容盛德的意思。這都是按著教化作用解釋的。照近人的研究,這三個字大概都從音樂得 名。風是各地方的樂調,《國風》便是各國土樂的意思。雅就是“烏”字,似乎描寫這種樂 的嗚嗚之音。雅也就是“夏”字,古代樂章叫作.“夏”的很多,也許原是地名或族名。雅又 分《大雅》《小雅》,大約也是樂調不同的緣故。頌就是“容”字,容就是“樣子”;這種
樂連歌帶舞,舞就有種種樣子了。 ……
賦、比、興的意義,說數最多。大約這三個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賦本是唱詩給 人聽,但在《大序》里, 也許是“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的意思。比、興都是《大序》所謂 “主文而譎諫”;不直陳而用譬喻叫“主文”, 委婉諷刺叫“譎諫”。 ……比、興都是政教 的譬喻,但在詩篇發(fā)端的叫做興?!睹珎鳌分辉谟信d的地方標出,不標賦、比;想來賦義是 易見的,比、興雖都是曲折成義, 但興在發(fā)端,往往關系全詩,比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別
標出了。 ……
(《經典常談<詩經>第四》朱自清有刪改)
制畫思
路導讀
閱讀方

瀏覽目
錄掃讀
閱讀任務
(1)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內容,將“《戰(zhàn)國策》”“諸子”“《尚書》”
按正確順序填入【材料一】ABC 處。
A B C
(2)閱讀【材料四】,將下列思維導圖補充完整。
成書
① ;徒歌、樂歌;
唱本兒
詩三百
“詩言志”:關聯政治或教化
用詩
② 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
毛氏《詩傳》
鄭玄《詩箋》《詩序》解詩
按“詩歌內容”
以史證詩
風:③
雅:公卿貴族音樂
頌:祭祀樂曲
“六義”說
賦:平鋪直敘
按“詩歌手法”
比:比喻
④ ;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抓取興
趣引讀
(3)小明想要完整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過程及其成果,你結合以上材料和《經
典常談》, 向他推薦了閱讀篇目, 并做了闡述。
(4)結合【材料四】和小貼士,說說《經典常談》中“談”的藝術。
選準主
題點讀
小貼士:作者就像一個善于說故事的人, 把原本很復雜的事情剖析得清清楚楚,然后 用通俗簡易的文字,深入淺出地娓娓道來,讓讀者在一種很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到知識。
——趙長征《經典常談?導讀》
三、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 1 小題,共 13.0 分)
3.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依據《后漢書?周舉傳》的記載,漢代的寒食節(jié)時間會持續(xù)一個月,到了晉代時改為三天。不 管是三天還是一個月,時間上都覆蓋了清明,所以清明時節(jié)去踏青以及祭祖的習俗就自然形 成,把寒食節(jié)自己享用的青團,在清明節(jié)拿去祭祀也順理成章。到了唐代,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
干脆合在一起,成了法定的“小長假”。
節(jié)氣是中國的時間美學,飲食也曾經跟隨節(jié)氣遵循“不時不食”的審美傳統。清明至,青團 香。作為江南一帶的傳統食物,青團是祭祀祖先、表達思念必備的食物。青團流傳千百年, 外形一直沒有變化,因其色澤青綠所以叫做青團,在不同的地方青團又被稱為青團子或清明
果等,百變名字,百變味道。
親朋相聚吃青團寓意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希望家庭幸福圓滿,家人們健康長壽。如今, 人們延續(xù)了傳統的習俗, 每年清明節(jié)的時候帶著這樣的期許做青團、 吃青團。 只是吃青團的 心情已不同于以前,它少了一份哀思, 多了一份閑趣,青團變身成為百姓餐桌上或休閑的一
種時鮮點心而食用。
“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 色如碧玉?!鼻鄨F口感、味道好不好,原料要把好第一關。艾草 或鼠曲草,是做青團的主要食材,還有糯米和紅糖餡等主料。青團的做法比較講究,將新鮮 的艾草或鼠曲草清洗干凈,下鍋焯水,瀝干切碎放入石臼里,用木槌捶打成汁液。把艾草或 鼠曲草汁倒入面盆中, 與糯米粉、少量食用油拌勻和好,用手反復揉搓,至面團碧綠的顏色
分布均勻,外表光滑筋道,糯而不黏。
如今,小小青團餡料包羅萬象,巧手師傅們把面團放在案板上搟勻、搓捏成條狀,再切成大 小均勻的小面團捏成一個個小圓球,包進紅糖或豆沙、黑芝麻、咸蛋黃、肉松等不同餡料,
一個個碧綠清香、 俏活生鮮的圓潤青團便從師傅嫻熟的雙手中滾落出來。
(節(jié)選自《青團,江南春天的味道》,作者吳月華,有刪改。 )
材料二:
奶奶制作青團的秘方
1.艾草洗凈,浸泡半小時后
撈出,瀝干切碎放入石臼
里,用木槌捶打成汁液。
2.在糯米粉中加入艾草汁,
均勻少量,不停揉捏,至面
團軟硬適中,不沾手即可。
3.取一塊面團,揉搓成直徑
約 2.5 厘米的長條,切塊備
用, 同時準備好自己喜歡的
餡料。
4.將面團掏出一塊空心,將
兩大勺紅糖豆沙塞入其中,
包捏餡心成型。
5.蒸鍋加水,水燒開有水蒸
氣后,放入青團,蒸 6-10
分鐘。
材料三:
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 具回陽, 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
胎等功效。
——《本草綱目》
吃粗糧,調血糖;多蒸煮,少煎炸;善補鈣,防骨松;優(yōu)蛋白,要補足。
——《中國老年人膳食指南》
(1) 清明將至, 科巷“許阿姨糕團店”前排隊購買青團的人很多,媽媽建議你五一前后再去品
嘗青團。 結合材料一內容,試分析媽媽建議的合理性。
(2) 市面賣的青團為深墨綠色,而奶奶做的青團為青翠色。你仔細比照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
找出青團色澤差異的兩處原因。
(3) 八十歲的爺爺特別鐘愛奶奶制作的豆沙青團, 每天必吃多個青團。結合以上三則材料, 你
將如何勸說爺爺適量食用呢?
(4) 嘗美食,寄情思。說說下列語句中美食寄寓的情思與選文有何異同。
真的, 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社戲》)
米酒油饃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
(《回延安》)
四、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 1 小題,共 18.0 分)
4. 閱讀下列古詩文,完成問題。
【甲】溪居
柳宗元
久為簪組① 累,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② 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注釋】①簪組:古代官吏的服飾,此指官職。②榜:劃船。
【乙】愚溪詩序(節(jié)選)
柳宗元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于瀟水。或曰:冉氏嘗居也, 故姓是溪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 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 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①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 而名莫能定, 土之居者,猶龂龂然② ,不可以不更也, 故更之為愚
溪。
愚溪之上, 買小丘,為愚丘。 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 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愚
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
愚辱焉。
夫水,智者樂也。 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 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而適類于予,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
【注釋】①尤絕者:風景特別美的地方。②龂龂(yínyín)然:爭辯的樣子。
(1) 下列是對【甲】詩的理解,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將被貶永州稱為幸事,詩人正話反說,抒發(fā)了對朝中當權派的不滿。 B.頷聯中“閑依”記錄了詩人閑散之態(tài),“偶似”則是詩人自我安慰之語。 C.尾聯寫詩人高歌,這份閑適讓詩人心胸曠達,對不幸遭遇不再耿耿于懷。
D.縱觀全詩,詩人身處困厄之境,卻抒寫閑適之情,意在言外,耐人尋味。
(2) 發(fā)揮想象,描述“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的生活場景。
(3) 參考提示,完成表格填空。
方法
重要語法:詞類活用
積累遷
移法
查閱詞
典法
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
咸來問訊(《桃花源記》)
①往、至;②舒適;③相當, 相合;④
正好、恰好。
解釋
A
B
C
D (填序號)
文言詞語
得其尤絕者家焉
蓋其流甚下
咸以愚辱焉
而適類于予
(4) 文中畫波浪線的內容,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
B.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
C.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
D.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
(5)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
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
(6) 根據情境, 補充對話。
小語:我發(fā)現材料中的詩文都和永州這條小溪有關,我很好奇,柳宗元為什么要將小溪的名
字改成“愚溪”?難道溪水還有愚笨和聰明之分嗎?
你: 這應該是柳宗元有意為之, 從他的《愚溪詩序》(節(jié)選) 中推斷改名的原因有二:
①“ ”;②“ ”。
小語:愚溪風景秀麗,有小丘,有泉,有亭,還有嘉木異石, 柳宗元雖是觸罪被貶, 但他還
是很喜歡這里的。
你:柳宗元雖然在永州生活很閑適, 但他用“愚 ”來命名溪、丘、泉、溝、亭、島等山水奇
景, 隱含著詩人③ 的情感。
五、作文(本大題共 1 小題,共 34.0 分)
5. 寫作。
漫步中華古詩苑, 佳作如林, 名篇輩出。學習古典詩詞, 或聲情并茂吟誦, 或配樂高聲唱和, 或別出心裁品鑒,或分門別類編輯……總有一種方法適合你。請結合自身經歷,以“我這樣
學古詩”為題,寫一篇作文,談談你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要求:(1)記敘文,不少于 600 字;
(2)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
六、其他(本大題共 3 小題,共 12.0 分)
6. 班級舉行“二十四節(jié)氣與生活”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完成下列任務。
二十四節(jié)氣令我們驚嘆和震撼的,除了與物候、時令的奇異吻合和準確對應,還有它的一個 個具有田園風味和充滿詩歌 yùn 味的名稱,它們體現了漢語的簡約性和表意美。這真讓我們
這些后世的漢語使用者不僅感到驕傲,也感到慚 kuì。
“驚蟄”, 兩個漢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構成了生動的畫面和無窮的故事。 仿佛為了響應這
一富于“革命 ”意味,天,豁然晴朗了。 整面天空像一個隱匿林中的藍色湖泊。
(選自葦岸《大地上的事情》,有刪改)
(1) 根據拼音寫漢字, 給加點的字注音。
①yùn 味
②慚 kuì
③豁 然
④隱匿
(2) 選段中畫橫線的語句有一處語病,你將之修改在下面。
7. 小語找來“二十四節(jié)氣”圖,你倆就節(jié)氣命名展開討論。
小語:二十四節(jié)氣的命名與更替,追隨四季的變化,古人真有智慧! 你看,“驚蟄 ”兩個字
就很有畫面感。
你:真是這樣, 在遠方那一聲初始的雷鳴中,(1) 。
小語:原來,節(jié)氣名稱與物候的關系這么緊密啊。谷雨,谷物得雨而生,我仿佛看到稻谷喝
飽了水,綠油油的一片,在蓬勃生長。
你: 其實,不同的地區(qū),節(jié)氣對應的物候也不同。小滿節(jié)氣期間,北方是旱地農業(yè),小滿在
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日照時間最長,就有“小滿小滿,小得盈滿”的諺語:南方則是雨水充沛,
我們可以說“小滿小滿,( 2) ”。
小語:真有趣!這讓我想起一副對聯,上聯: 一犁耕破路邊土,今日芒種。
你:我知道下聯:雙手捧住爐中火,( 3) 。
8. 為了給同學介紹文創(chuàng)產品“食?時”日歷,你結合下列圖片和資料,以“日歷”的口吻,
撰寫了介紹詞。(50 字左右)
“食?時”日歷, 將“吃”的形式和“二十四節(jié)氣”的概念相融合, 以日歷為載體, 用可食用 的糯米紙為日歷材質,呈現出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四個時令食物插畫。每過一天,可以在日歷
上撕下一頁,把它吃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落英繽紛,白露為霜,氣蒸云夢澤,如鳴珮環(huán),孤帆遠影碧空盡,平明送客楚山孤,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解析】答案:
(1)落英繽紛(重點字:繽)
(2)白露為霜
(3)氣蒸云夢澤
(4)如鳴珮環(huán)(重點字:珮)
(5)孤帆遠影碧空盡(重點字:碧)
(6)平明送客楚山孤
(7)海內存知己
(8)天涯若比鄰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 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 為了保證在默寫名句時不出錯,關鍵還是平時要加強背誦和記憶, 準確書寫。 下面幾種方法可供
借鑒。
1.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培養(yǎng)識記興趣。
2.多種方式相結合,提高識記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 鞏固識記成果。
4.留心特別詞句, 規(guī)避識記誤區(qū)。
2.【答案】 《尚書》 , 《戰(zhàn)國策》 ,諸子,歌謠,采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各地方的樂調,興
【解析】 (1)本題考查內容的去概括。解答該題結合材料關鍵詞分析。 材料二提出, 書中各篇的 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 子、集的順序;并照傳統的意見,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材料三 解釋經:經書,是指儒家經典著作;史:史書,即正史; 子: 先秦百家著作;集:文集,即詩詞 匯編。 《尚書》 是儒家經典之一,屬于經書;《戰(zhàn)國策》緣起于戰(zhàn)國時代,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詼 諧的語言講述了春秋末年列國紛爭的盛況。屬于史部;“諸子”屬于子部;所以 A 為《尚書》;
B 為《戰(zhàn)國策》; C 為: “諸子 ”。
(2)本題考查對內容的概括。①根據“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可知填歌謠; ②根據“孔子卻采 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可知采用斷章取義的方法;③根據“風 是各地方的樂調”可知各地方的樂調;④根據“但在詩篇發(fā)端的叫做興”“但興在發(fā)端,往往關
系全詩”可知填:興。
(3)本題考查對名著內容的理解。題目要求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過程及其成果, 推薦合適的 篇目。關于詩歌的發(fā)展在《詩》第十二這一章。所以應該推薦《詩》。這一章,作者按照時間順 序對詩歌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詳細闡述,著重介紹了各個時代有代表性的詩人, 他們都是詩歌發(fā)展 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文章從漢樂府起筆,引出樂府詩, 到五言詩、田園詩,重點介紹了陶淵明 和謝靈運,再到“宮體”詩, 唐朝詩歌鼎盛期介紹了李白、杜甫、韓愈、杜牧、李商隱,一直到 南宋蘇軾、黃庭堅、楊萬里、范成大、 陸游等。通過一一盤點,理順出了清晰的詩歌發(fā)展的脈絡,
讓讀者看到各個時代詩歌各有特長。
(4)本題考查藝術手法分析。題目要求結合材料四和小貼士,所以解答的時候要適當提取材料中 的內容?!罢劇笔前言竞軓碗s的事情剖析得清清楚楚,然后用通俗簡易的文字,深入淺出地娓 娓道來, 讓讀者在一種很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到知識。比如,生動活潑的“兒化詞”的運用。 材料 四中,“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 ”“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 ”“土鼓土槌兒、蘆管兒,也許是我們 樂器的老祖宗 ”“唱歌得有詞兒,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兒 ”等,顯得平易親切;從人物故事說起, 由事入理, 極大地增強了學術文章的文學性和可讀性。比如寫孔子卻采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用
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 就講了孔子如何教授學生的故事。
答案:
(1)A.《尚書》B.《戰(zhàn)國策》C.“諸子”
(2)①歌謠 ②采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 ③各地方的樂調 ④興
(3) 《詩》第十二,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對詩歌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詳細闡述,著重介紹了各個時代 有代表性的詩人, 他們都是詩歌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文章從漢樂府起筆,引出樂府詩, 到 五言詩、田園詩,重點介紹了陶淵明和謝靈運,再到“宮體”詩, 唐朝詩歌鼎盛期介紹了李白、 杜甫、韓愈、杜牧、李商隱,一直到南宋蘇軾、黃庭堅、楊萬里、范成大、陸游等。通過一一盤
點,理順出了清晰的詩歌發(fā)展的脈絡,讓讀者看到各個時代詩歌各有特長。
(4)作者為了使經典容易別接受,運用生動活潑的“兒化詞”, 比如,材料四中“不夠勁兒、勁 兒、土鼓土槌兒、蘆管兒、詞兒、唱本兒”, 顯得平易親切;還用故事入理, 通俗易懂,極大地 增強了學術文章的文學性和可讀性。比如寫孔子時代孔子傳授知識,講述了孔子如何采用斷章取
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
《經典常談》 一書,寫作時間在 1938 到 1942 年間,于 1942 年出版。當時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聯合 大學任教。這本小冊子分十三個專題介紹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經典,分別是:《說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四書第七、《戰(zhàn) 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全書見解 精辟,文筆優(yōu)美,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是讀者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經典指南,也是國學入 門書。是國學知識和文藝理論最好的入門讀本,對當代文藝、國學愛好者與研究者也有極強的指 導意義和參考價值。這樣一本看似簡單的小書, 傾注了朱自清先生許多的心血和對后學的殷殷關
愛。
閱讀名著的方法
①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哪里不懂畫哪里,哪里有想法寫哪里,隨讀隨想隨記, 簡單有效。
②思維導圖法。對每一篇介紹的典籍, 用思維導圖畫出它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對典籍的由來、
觀點、價值一 目了然。
③表格對比法,也是增智開慧的好辦法。設計一些表,把《尚書》《春秋》《詩經》 等費腦殼的 古籍, 把辭賦、詩、文等練腦筋的文學樣式的不同特點,不同發(fā)展,不同價值歸納整理好, 提煉
的都是精華,傳統文化學習的營養(yǎng)價值就更高了。
3.【答案】 【小題 1】(1)結合“一般而言,艾草的生長周期長達 2個多月,通常為 3 月初至 4 月下旬。這段時間采摘的艾草最為鮮嫩,食用價值也更高”可得:因為在 3 月初至 4 月下旬這段
時間采摘的艾草最為鮮嫩,食用價值也更高,所以五一前后再去品嘗青團最好。
(2)結合材料一 “把艾草汁全部倒入面盆中,與糯米粉、食用油拌勻和好, 用手反復揉搓,至面 團墨綠的顏色分布均勻”可知成墨綠色是因為把艾草汁全部倒入糯米粉中;結合材料二“在糯米 粉中加入艾草汁,均勻少量,不停揉捏”可知奶奶制作的青團是把少量艾草汁加入糯米粉中, 所
以是青翠色。
(3)結合材料一 “把艾草汁全部倒入面盆中,與糯米粉、食用油拌勻和好”、材料二“將面團掏 出一塊空心,將兩大勺紅糖豆沙塞入其中, 包捏餡心成型”、材料三“吃粗糧,調血糖; 多蒸煮, 少煎炸;善補鈣,防骨松; 優(yōu)蛋白,要補足”進行勸說, 語言委婉、流暢, 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爺爺:青團中屬于高油、高糖食品,吃多了對老年人的身體不好, 我們還是建議多吃粗糧食品,
多吃優(yōu)質蛋白食物,多補鈣為好。
(4)結合材料中“作為江南一帶的傳統食物,青團是祭祀祖先、表達思念必備的食物”“親朋相
聚吃青團寓意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希望家庭幸福圓滿,家人們健康長壽”“如今,人們延
續(xù)了傳統的習俗,每年清明節(jié)的時候帶著這樣的期許做青團、吃青團。只是吃青團的心情已不同 于以前,它少了一份哀思,多了一份閑趣,青團變身成為百姓餐桌上一種休閑時鮮點心而食用” 可知材料中吃美食, 一方面是為了祭祀祖先,表達思念之情; 一方面寓意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 許,希望家庭幸福圓滿,家人們健康長壽。結合“真的, 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 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中的吃豆,表達的是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喜愛和懷念。 結合“米酒油饃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可知, 延安人民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 體現了延 安老區(qū)人民的熱情好客。由此可知, 其中吃美食,共同表達了人們的美好心意。不同點根據以上
分析進行總結即可。
答案:
(1)因為在 3 月初至 4 月下旬這段時間采摘的艾草最為鮮嫩,食用價值也更高,所以五一前后再
去品嘗青團最好。
(2)市面賣的青團為墨綠色是因為把艾草汁全部倒入糯米粉中; 奶奶制作的青團是把少量艾草汁
加入糯米粉中, 所以是青翠色。
(3)爺爺: 青團中屬于高油、高糖食品,吃多了對老年人的身體不好,我們還是建議多吃粗糧食
品,多吃優(yōu)質蛋白食物,多補鈣為好。
(4)同:吃美食,共同表達了人們的美好心意。
異: 材料中吃美食, 一方面是為了祭祀祖先,表達思念之情; 一方面寓意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 許,希望家庭幸福圓滿,家人們健康長壽。 《社戲》中的吃美食,表達的是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喜
愛和懷念。 《回延安》 的吃美食, 體現了延安老區(qū)人民的熱情好客。
【小題 2】
【小題 3】
【小題 4】
【解析】本題是關于“青團”的主題閱讀。第一題考查對材料內容的理解,第二題考查對材料內
容的理解與概括,第三題考查語言的運用,第四題考查對材料內容的理解。
材料閱讀題給出一組材料, 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旨在培 養(yǎng)學生綜合讀寫、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靈活地聯系生活, 聯系社會實際,用簡
潔、流暢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見解。
4.【答案】 【小題 1】C
【小題 2】略
【小題 3】安家,句首表猜測,大概、恐怕、原來是,都,④
【小題 4】D
【小題 5】略
【小題 6】以愚觸罪,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孤獨憂憤
【解析】 (1)本題考查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
ABD.正確;
C.有誤,有誤,“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透露出詩人是強作閑適,無人問津時自娛自樂,也
只是一種無奈的調侃?!皩Σ恍以庥霾辉俟⒐⒂趹选闭f法錯誤。
故選: C。
(2)本題考查描繪詩中展現的畫面。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語言再現 畫面。描述時, 一要忠于原詩, 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描述時要
抓住詩句中“露草”“溪石 ”等意象和“耕 ”“榜 ”等動詞。
(3)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結合 語境推斷詞語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詞性
活用、 古今異義等現象。
A.句意為:發(fā)現一個風景絕佳的地方,就將家安在這里。作者因為喜愛這里的風景,故將家安在
這里。家:名詞用作動詞,安家。
B.句意為:大概是因為它水道很低。蓋:句首表猜測,大概、恐怕、原來是。
C.句意為:都來打聽消息。咸:全,都;故“咸以愚辱焉”中的“咸 ”與它是同一用法, 譯為:
因為我的緣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們。咸:全,都。
D.句意為:正像我。適:正好、恰好。
故選④。
(4)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做 簡單翻譯,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據基本的古文語法規(guī)則進行句讀,同時善于利用虛詞的作用,
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語氣詞,句中的助詞等。
句意:幽深淺顯狹窄,蛟龍又不屑于此,不能興起云和雨,對世人沒有什么好處。此句省略了主 語“此溪”,故“幽邃淺狹 ”“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都是形容這條溪的,故
斷句應為: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
故選: D。
(5)本題主要考查點是對句子翻譯。
重點詞有:自,從;東北,向東北。句意:從愚丘往東北走六十步,發(fā)現一處泉水,買下來以為
已有,將它稱作愚泉。
(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篩選概括。
①②根據原文“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谷, 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猶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可知,作者應 犯罪被貶謫到此處, 喜愛這條小溪, 故在此處安家了, 因為名字還沒定下來, 當地人又爭論不休, 所以才給它命名愚溪。故用原文填空理由是:①“以愚觸罪”,②“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③《溪居》全詩寫謫居佳境,茍得自由,獨往獨來, 偷安自幸。前四句敘述到這里的原因和自己 的行徑。后四句敘述自己早晚的行動。首尾四句隱含有牢騷之意。 “閑依農圃鄰 ”“曉耕翻露草 ” 語言中既有埋怨又有閑適,既有孤獨之感又有滿足之狀。再結合《愚溪詩序》 ,可見詩人言語中
的孤獨憂憤之感。
(5)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第二段,由“愚溪”帶出“愚丘”“愚泉”,從“愚泉”生出“愚溝”“愚池”,而“東為愚
堂 ”“南為愚亭 ”“ 中為愚島”, 又就“愚池 ”著眼寫出。敘出“八愚”。第三段,先借孔子《論 語》中“智者樂水”正說,接著筆鋒一轉,極狀溪之不適于用,依次說出“獨見辱于愚”的原因: “不可以灌溉 ”“大舟不可入”“不能興云雨”。憤慨于自己才能的被壓抑,如同愚溪的雖有“山 水之奇”而“無以利世”。 就這樣,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溝、池、堂、亭、島等的愚 融為一體。從溪、丘、泉、溝、池、堂、亭、島等的受愚的稱號的屈辱,自然也就可以想到作者 受到的屈辱。溪、丘、泉、溝、池、堂、亭、島仿佛全是作者苦難的知己,而奇石異木便成了作 者耿介性格的象征。文章充分表達了一個遭受重重打擊的正直士大夫的憤世嫉俗之情,同時,對
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也進行了有力的控訴??蓳俗鞔?。
答案:
(1)C
(2)早晨,我去田間耕作, 翻除一棵棵還帶著露水的野草;傍晚,我撐船游玩回來, 船觸到溪石
發(fā)出嘩嘩聲響。
(3)A.安家; B.句首表猜測,大概、恐怕、 原來是; C.都;D.④。
(4)D
(5)從愚丘往東北走六十步,發(fā)現一處泉水,買下來以為已有,將它稱作愚泉。
(6)①以愚觸罪;②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④孤獨憂憤。
參考譯文:
溪居
長久被官職束縛不得自由,幸好被貶謫到邊遠的永州一帶。閑靜無事,與農人的菜圃為 鄰,有的時候就像個山間隱士。早晨耕田, 翻鋤帶著露水的野草, 傍晚伴著水激溪石的聲響歸去。
來去之間碰不到那庸俗之輩,眼望楚天一片碧綠,高歌自娛。
愚溪詩序 (節(jié)選)
灌水的北面有一條小溪,向東流入瀟水。有人說,過去有個姓冉的住在這里,所以把這 條溪水叫做冉溪。還有人說,溪水可以用來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為染溪。 我因愚犯罪,被貶到 瀟水。 我喜愛這條溪水, 沿著它走了二三里, 發(fā)現一個風景絕佳的地方,就將家安在這里。 古代 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這條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沒人能定下來, 當地的居民還在爭論不
休,看來不得不改名了,就把它定名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買了個小丘,叫做愚丘。從愚丘往東北走六十步,發(fā)現有一處泉水, 買下 來以為已有, 將它稱作愚泉。愚泉一共有六個泉眼, 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 泉水 匯合后彎彎曲曲向南流去, 經過的地方就稱作愚溝。于是運土堆石, 堵住狹窄的泉水通道,筑成 了愚池。愚池的東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島。美好的樹木和奇異的巖石參差錯落。
這些都是山水中瑰麗的景色, 因為我的緣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們。
水是聰明人所喜愛的??蛇@條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沒,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水道很低,
不能用來灌溉。又險峻湍急,有很多淺灘和石頭,大船無法進去;幽深淺顯狹窄,蛟龍又不屑于 此,不能興起云和雨,對世人沒有什么好處,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來稱
呼它, 也是可以的。
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 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
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5.【答案】我這樣學古詩 正確的學習古詩詞不僅會使我們在學校學習階段有用, 而且有助于 培養(yǎng)我們的自學能力,有助于古詩的閱讀、鑒賞能力的提高。 我們掌握了古詩的學習方法,將使
我們終生受益。下面, 我就介紹一下我的有效學習古詩的幾種方法。
一、挖眼理線法。挖眼, 即挖詩眼。 古詩詞教學,離不開對字、詞、句的教學。這就需要我 們理解詩眼: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一詩, 我們就可以通過初讀――再讀――研究讀等方 式,在找到詩眼“送”的基礎上,梳理出與“送”相關的內容:“送”的時間 ――煙花三月;“送”
的地點――黃鶴樓;“送”的目的地――廣陵、 揚州;“送” 的人物――孟浩然、故人;“送”
的方向――西辭;“送”的工具――孤帆。
二、背景分析法。詩歌描寫的畢竟是遙遠的過去,在社會環(huán)境、生活特點,語言習慣等方面 與現在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們這方面知識的欠缺,造成了學習古詩的障礙,只有把作品放在當 時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詩歌的內涵。例如在學習《別董大》這首詩時, 我們需要了解董大這個人, 知道他是個出色的七弦琴琴師, 但因奸人所害, 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 緊跟著再理解“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后,補充董大琴藝高超脫俗的資料,讓我們 從心底里理解這樣的人是不愁找不到知音的。這樣,我們就能真正理解“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
誰人不識君”這兩句詩的意思了。
三、分類把握法。古詩學習中,我們可以把關系密切的一組詩放在一起來學習, 此法亦可稱 為“分類把握法”。如我們在學習《秋夜出籬門迎涼有感》時, 為了更好地理解“遺民淚盡胡塵 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無望時,我們要適時補充陸游的《示兒》和林景熙《讀陸放翁詩卷后》 的“青山一發(fā)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但悲不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部分, 從整個宋 朝的歷史入手來理解古詩, 達到了很好的理解效果。只要我們加以分析, 就會發(fā)現許多的古詩文
都能用某一特定的標準進行分組、分類,便于我們理解、 體會。
經過一年的學習,我已經新學習了很多許多古詩, 而且將以前學過的古詩進行了再學習和鞏
固,不僅如此,在平時的寫作中,我也能有意識地引用學過的古詩文了。
【解析】這是一篇命題作文。要求結合自身經歷,以“我這樣學古詩”為題,寫一篇作文,談談 你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學習古典詩詞,或聲情并茂吟誦,或配樂高聲唱和,或別出心裁品鑒,或 分門別類編輯……總有一種方法適合你。我們可以結合自己學習古詩詞的經歷和經驗,向大家介 紹學習方法。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很多,比如,背誦法, 抓詩歌意象,理解詩歌的眼睛,分類法等
等。 任選一種或者幾種,向大家介紹即可。
文章條理清晰地介紹了學習古詩詞的三種方法,方法中帶有舉例, 使得文章的說服力很強。文章 最大的特點就是例子運用很多,可見小作者的古詩素養(yǎng)很高。文章中心明確,主題突出, 事例詳
盡,有理有據,是一篇佳作。
6.【答案】 【小題 1】韻,愧,huò,nì
【小題 2】略
【解析】答案:
(1)①韻;②愧;③huò; ④nì
(2)仿佛為了響應這一富于“革命 ”意味的節(jié)氣。
(1)本題考查字音、字形。
①“yùn 味”寫作“韻味”;
②“慚 kuì”寫作“慚愧”;
③“豁然”中的“豁”讀作“huò”;
④“隱匿”中的“匿”讀作“nì”。
(2)本題考查病句修改。畫線句成分殘缺,應該在“意味”后面加上“的節(jié)氣”。
綜合讀寫題就是給出一段材料,考查學生的審題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以及發(fā)揮能力,而且材料不 僅僅是課本中設置的專題,更多的是會靈活地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實際,考查學生在一個具體情
境中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看學生是否可以發(fā)現問題,是否可以簡潔、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7.【答案】萬千沉睡的幽暗生靈被喚醒了,它們睜開惺忪的雙眼,不約而同,向圣賢一樣的太陽
開了各自的門戶,江河漸滿,明天大寒
【解析】答案:
(1)示例: 萬千沉睡的幽暗生靈被喚醒了,它們睜開惺忪的雙眼,不約而同,向圣賢一樣的太陽
開了各自的門戶。
(2)示例:江河漸滿。
(3)示例:明天大寒。
(1)本題考查補寫語句。“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 驚蟄時節(jié), 春 雷始響,蟄伏于地下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紛紛破土而出。 據此,可以補寫為: 萬千沉睡的幽暗
生靈被喚醒了,它們睜開惺忪的雙眼,不約而同,向圣賢一樣的太陽開了各自的門戶。
(2)本題考查補寫語句。 小滿節(jié)氣意味著進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 往往會出現持
續(xù)大范圍的強降水。南方雨水充沛,所以有“小滿小滿,江河漸滿”的說法。
(3)本題考查對對子?!敖袢彰⒎N ”含有一個節(jié)氣——芒種?!敖袢铡笨梢詫Α?明天”,“雙手
捧住爐中火 ”說明隆冬已至,天氣嚴寒,這個節(jié)氣是大寒,可以對“ 明日大寒”。
綜合讀寫題就是給出一段材料,考查學生的審題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以及發(fā)揮能力,而且材料不 僅僅是課本中設置的專題,更多的是會靈活地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實際,考查學生在一個具體情
境中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看學生是否可以發(fā)現問題,是否可以簡潔、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8.【答案】答案:
示例:我是“吃”的形式和“二十四節(jié)氣”概念相融合的產物。我由糯米紙制成,能展現時令特
色,又能一頁頁吃掉。
【解析】本題考查擬寫介紹詞。根據所給材料,以“日歷”的口吻來介紹,注意字數要求。
綜合讀寫題就是給出一段材料,考查學生的審題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以及發(fā)揮能力,而且材料不 僅僅是課本中設置的專題,更多的是會靈活地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實際,考查學生在一個具體情
境中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看學生是否可以發(fā)現問題,是否可以簡潔、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相關試卷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

這是一份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根據提示,填寫詩文原句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調研語文試卷:

這是一份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調研語文試卷,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古文閱讀,散文閱讀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0-2021學年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及答案:

這是一份2020-2021學年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及答案,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用古詩原句填空,閱讀下面新聞材料,完成習題,用“/”為句子標三處停頓,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調研語文試卷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調研語文試卷

2020-2021學年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及答案

2020-2021學年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及答案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語文試卷(含答案)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語文試卷(含答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期中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