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板塊予以穩(wěn)固與加強。將語文知識點可劃分為:
(1)漢語拼音、漢字、詞語、句子、標(biāo)點符號; (2)閱讀;
(3)口語交際和寫作三大模塊來逐一攻破是很有必要的。
2、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挖掘方法,舉一反三。
3、勤閱讀、廣積累。上述的兩種方法都是很容易學(xué)習(xí)和掌握的,也經(jīng)得起實踐的檢驗。
小升初講練測
專題03 修辭手法及其作用(講義)
一、提問方式
1.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
2.下面的句子好在哪里?
3.下面的句子有什么表達效果?
二、答題思路
修辭手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用于各種文章或應(yīng)用文,在語言寫作時表達方法的集合。小學(xué)階段常見有:比喻、擬人、排比、夸張、設(shè)問、反問、對偶等。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某些相似之處用一個事物來比喻另一個事物。多用一些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
三個構(gòu)成要素:?
①本體:即被比方的事物;
②喻體:即用來作比方的事物;
③比喻詞:用來表示比喻關(guān)系的詞。
比喻的類別:
1.明喻——是本體、喻體、比喻詞都出現(xiàn)。
①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②花墻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
③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
2.暗喻——是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比喻詞常用“是、變成、成了、構(gòu)成”等。
①弟弟成了泥了。
②螢火蟲在前面點起了亮晶晶的小燈籠。
③山野就是美麗的圖畫。
3.借喻——是借用喻體代替本體,即只出現(xiàn)喻體,本體和比喻詞均不出現(xiàn)。
①一輪彎刀掛在夜空上。
②在神舟五號飛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種子。
4.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
①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從色彩、光華、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隱約閃爍、清新潔凈等相似點來描繪出荷花的美。
②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作用:能將表達的內(nèi)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用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幫助人深入理解。
◆辨析比喻句
1.本體和喻體必須是不同性質(zhì)的兩種事物。
①他長得像他爸爸。這句就不是比喻句。
2.本體和喻體有相似點。
本體和喻體之間要有相似點,在造句和仿句時一定要抓住相似點,這樣比喻才更加生動形象。
3.并不是所有帶有“像”“好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
① 他像他爸爸一樣瘦。 ——表示比較
② 她把棗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 ——表示猜測
③ 攀枝花有很多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去處,像二灘水庫、 米易溶洞?!硎玖信e
④ 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表示想象
(二)比擬:就是通過聯(lián)想,把物當(dāng)作人,或者把人當(dāng)作物,或者把甲物當(dāng)作乙物來描寫的修辭手法。
擬人: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
1.把事物直接當(dāng)做人來描寫。
①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jīng)在路面上跳舞了。
②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③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合攏來,糊糊涂涂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
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著,大匙大匙朝嘴巴里塞灌呢!
2.人直接同事物說話。
①親愛的花朵啊,你的舞姿是多么的優(yōu)美?。?br>②你終于在舊中國的母體里,生長,壯大,成熟,你這個東方的巨人終于誕生了。
◆辨析比喻與擬人
比喻是“打比方”,重在突出相似點。
擬人是直接把物當(dāng)作人來寫,給物加上人的神態(tài)、動作、情感?!叭恕辈粫诰渲谐霈F(xiàn)。
擬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dāng)作彼物來寫。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魯迅《故鄉(xiāng)》)
解析:把宏兒寫成小鳥兒,能“飛”
②把甲事物當(dāng)成乙事物來寫。
還有一問,是:“公理”幾塊錢一斤?(魯迅《“公理”之所在》)
解析:把“公理”寫成商品,值“錢”,用的是擬物。
比擬的作用:
(1)運用比擬,有利于調(diào)動想象,增加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2)運用比擬,有利于烘托氣氛,抒發(fā)強烈的感情。
(三)夸張:對事物的性質(zhì),特征等故意地夸張或縮小。
擴大夸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zhì)、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①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②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縮小夸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zhì)、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①他呀,心眼小得只有針眼兒大。
②這塊地方?jīng)]有巴掌大,怎么能蓋房子呢?
超前夸張 把后出現(xiàn)的說成先出現(xiàn),把先出現(xiàn)的說成后出現(xiàn)。
①看見這樣鮮綠的苗,就嗅出白饅頭的香味來了。
②她一點胃口也沒有,飯沒入口,人就飽了。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zhì),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lián)想效果。
(四)排比:把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guān)聯(lián)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①他們的品質(zhì)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zhì)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②人們都愛秋天,愛她的天高氣爽,愛她的云淡日麗,愛她的香飄四野。
③愛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陽光,使貧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一泓出現(xiàn)在沙漠里的泉水,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一首飄蕩在夜空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
④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jié)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
(五)對偶: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①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①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shè)、條件等關(guān)系的對偶形式。
①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作用:整齊勻稱,節(jié)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
(六)反復(fù):為了強調(diào)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fù)某個詞語句子。
反復(fù)的種類:連續(xù)反復(fù)和間隔反復(fù),連續(xù)反復(fù)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間隔反復(fù)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如: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連續(xù)反復(fù))
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間隔反復(fù))
作用:1.強調(diào),增強語氣或語勢。2.起到反復(fù)詠嘆,表達強烈情感的作用。
(七)反問:無疑無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
①那電線上停著的幾個小黑點,不正是伶俐可愛的小燕子嗎?
②我呢,我難道沒有應(yīng)該責(zé)備的地方嗎?
③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靈,不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嗎?
④字典不正是我無聲的朋友和老師嗎?
作用:加強語氣,發(fā)人深思,激發(fā)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為文章奠定一種激昂的感情基調(diào)。
(八)設(shè)問:設(shè)問也叫設(shè)疑、提問。是為了突出強調(diào)、啟發(fā)引導(dǎo)或反映感情而有意提問的一種修辭方法。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
①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②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③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zhì)基礎(chǔ)。
④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fā)讀者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賞析步驟
第二步:
具體內(nèi)容寫了什么:結(jié)合上下文,闡述出該句所寫的具體內(nèi)容
第三部:
表達效果(感情、性格等)
結(jié)合文章的中心,體味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感情
第一步:
先找出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
◆總結(jié):常見的修辭手法的基本特點及其表達作用。
【典例精講】
【例1】閱讀課內(nèi)文章,回答問題。
匆匆
①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②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zhuǎn)。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③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fēng)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zhuǎn)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問:選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飽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案】這句話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飽含著作者追悔過去,反省自己的感慨之情,同時也飽含著警醒人們切莫虛度年華,要珍惜當(dāng)下的勉勵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判斷修辭手法和分析思想感情?!暗荒芷降?,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這句話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自己未能充實度過每一天的自責(zé)。飽含著作者對時光匆匆流逝的惋惜與無奈,以及對自己未能充分利用時間的自責(zé)與不甘。這句話中的“不能平的”和“白白走這一遭”都強烈地表現(xiàn)出作者的情感。作者不愿意讓自己的生命就這樣平平淡淡地過去,不愿意讓時間就這樣白白流逝。他渴望能夠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讓自己的生命充滿意義和價值。讓人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矛盾和掙扎。
【例2】閱讀短文,完成練習(xí)。
母親的土月餅
①又是一年中秋時,單位發(fā)了兩盒月餅,包裝精美,八個月餅,八種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蓮蓉的……嘗了一下,覺得味道很一般。這不禁讓我懷念起小時候母親做的“土月餅”。
②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我們是很盼望中秋節(jié)的到來的。因為中秋節(jié)的到來意味著我們能吃上母親做的“土月餅”。
③那時候的月餅包裝很簡單,月餅用油紙包裹著,剝開油紙,就能看到黃澄澄、油亮亮的月餅了,上面還沾滿了香噴噴的芝麻。掰開月餅,冬瓜條、花生仁、核桃仁等做的餡就露出來了,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吃的時候,一只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著,連掉下來的渣都一點點舔掉。那個時候家里窮,能吃這樣的一個月餅是很奢侈的。
④母親為了省錢,每逢中秋節(jié),她都自己做月餅給我們解饞。中秋前夕,母親從集市上買來糯米,經(jīng)過淘洗,再把白花花的糯米鋪在一個大篩子里,然后不停地攪動、翻轉(zhuǎn),以便盡快去除水分,直到水汽完全蒸發(fā)掉,這才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米粉帶回家,母親先把米粉倒進鍋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摻進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長條,像做饅頭一樣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用搟面杖搟成圓圓的餅,再襄進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餡料,然后輕輕地把包著餡料的餅的邊緣緊緊捏在一起,月餅的雛形就出來了。
⑤我們小孩子最開心的事情莫過于打模了。月餅?zāi)W邮悄举|(zhì)的,一個模子上有五個圓形的圖案,圖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祿壽”字樣,邊上還有一圈齒狀花邊。我們把雙手洗凈,小心地往月餅?zāi)W永锓琶讏F,邊放邊輕輕擠壓,等到月餅從模子里出來的時候,那份滿足和幸福溢滿了我們的笑臉,清脆的笑聲也在屋子里久久飄蕩。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親在土灶上放好蒸籠,我們坐在灶下,不時地添加柴火?;鹧婧雒骱霭档靥蛑伒?仿佛在跳著一支支歡快的舞蹈,火光映紅了我們開心的笑臉。漸漸地,絲絲縷縷的香氣開始在廚房里縈繞,鉆進我的五臟六腑,把我的饞蟲全都勾出來了。我咽著口水,恨不得馬上將月餅吃到嘴里。
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餅出鍋了,看著冒著熱氣的月餅,我急不可耐,趁母親不注意就抓一個,一口咬下去,滿嘴的桂花香,和著豆沙的甜潤,再加上薄荷的清涼,真是美味無比!
⑧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月餅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種繁多,口味各異,可吃在嘴里,總感覺沒有母親做的“土月餅”那么有味。想起母親的“土月餅”,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濕潤了……
問: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下面句子的表達效果。
火焰忽明忽暗地舔著鍋底,仿佛在跳著一支支歡快的舞蹈,火光映紅了我們開心的笑臉。
【答案】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火焰的跳動,襯托了作者高興、期待的心情。
【解析】讀句子可知,根據(jù)“舔”“跳”可知,這句話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火焰當(dāng)人來寫,“舔”“跳”等詞賦予了火焰以人的情態(tài),把我們等月餅時那種歡快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例3】請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野草的冬天
姜利曉
①雖說一年四季都有野草,但是在北方,一到了冬天,野草就是另外一種形態(tài)了——沒有了春夏秋的( ),是一片死寂般的枯黃,低低的,矮矮的,匍匐在地上,就像是一個站得久了就累了的、上了年紀(jì)的老人,一副病歪歪的樣子,看著讓人揪心。就算是這樣,也阻擋不了我對這野草的愛,不管它們是生機盎然,還是死氣沉沉,我的骨子里對它們都是一樣的愛,不會因為它們樣子的改變而改變。
②一個人靜靜地走在它們中間,便覺得一切瞬間就會緩慢下來,一望無際的田野一片蕭瑟,一株株枯黃的小草就像一張巨大的、黃色的地毯,鋪展在這大地上,軟綿綿的。踩上去,給人的心靈帶來一種久違的柔軟,而這種柔軟,是大城市的柏油路所缺少的,讓人處于舒適之中,感受鄉(xiāng)野的美好。
③有北風(fēng)吹來,低處的野草隨風(fēng)晃動,一些過冬的鳥兒,還是會在這里飛上飛下,不知是在捉迷藏,還是在覓食。它們還會蹦蹦跳跳的,好像十分開心,仿佛此時這巨大的田野和一望無垠的天空,就是它們的游樂場。
④盡管已是寒冬,盡管已是枯草,但還是會有一些牛羊過來啃食。它們把自己的舌頭,一次次地和這枯黃的野草相接觸,在慢悠悠地咀嚼中,享受著一種別樣的美味。也許是真的很好吃,看著它們優(yōu)哉游哉的樣子,真的會讓人誤以為野草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食品呢。它們一邊咀嚼,一邊不斷地從自己的鼻孔和嘴里噴出熱氣兒,這是冬天才能見到的情景啊。它們吃飽時,夕陽往往也快下山了。趕著它們歸家,踩著軟綿綿的野草,真的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⑤在兒時的課本中,第一次讀到白居易寫的那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時,就對野草刮目相看了。是啊,一株株看似低矮的弱不禁風(fēng)的小草,卻有著如此頑強的生命力,“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于生活的低處,任憑野火焚燒,任憑寒冷肆虐,還是會在來年的春風(fēng)中再一次郁郁蔥蔥。小草看似弱小,其實內(nèi)心強大,這也是我對這種植物最愛的原因之一。
⑥有時仔細想想,如果這天地之間,沒有了這些看似弱小的生命的存在,那么我們的世界將會是一個什么樣子?是黃土滿天飛,還是滿眼的光禿禿?不敢想象。所以對我們的生活,對于這個世界,這些低矮的生命,絕不是那可有可無的存在,而是( )。小草,是大地母親寵愛的寶貝。
⑦其實,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為小草寫下過多少傳世的經(jīng)典作品,我想,讓他們折服的一定是小草的品質(zhì)——于低處生存,從不怨天尤人,從不自暴自棄,不管身處何種環(huán)境,都會選擇堅強,將自己那郁郁蔥蔥的綠色,如飛瀑一般,溢滿大地上的角角落落。
⑧其實有時想想,自己又何嘗不是一株小草呢?只不過小草的根在地里,而我的根在鄉(xiāng)下。
⑨站在寒冬的北風(fēng)里,看著這滿目的枯黃,我又忍不住想象它們來年春天的樣子。我想,到那時,它們就又有生機了。它們一定會在春風(fēng)的吹拂下,在春雨的滋潤下,再次為大地披上一件綠色的外衣,讓那一望無際的生機勃勃,在這大地上到處蔓延。
⑩此時我和它們一樣,腳踩著鄉(xiāng)下的土地,站在寒冬的門檻上,我們一起( ),以待春天……
問: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選文中畫線的句子。
一個人靜靜地走在它們中間,便覺得一切瞬間就會緩慢下來,一望無際的田野一片蕭瑟,一株株枯黃的小草就像一張巨大的、黃色的地毯,鋪展在這大地上,軟綿綿的。
【答案】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冬天蕭瑟的田野、枯黃的小草比喻成一張巨大的、黃色的地毯,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野草在冬天鋪展在大地上的狀態(tài),表現(xiàn)了作者閑適、自得的心情。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句子。從“一株株枯黃的小草就像一張巨大的、黃色的地毯”可知,該句把田野里的小草比作地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這樣描寫,一是表現(xiàn)了小草像地毯般柔軟,二是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因為在小草中間,作者的狀態(tài)十分放松,心情很悠閑。
修辭
基本特點
賞析思路
比喻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來說明另一事物的方法。比喻可以分為:明喻、暗喻、借喻。
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xx比作xx,生動形象地寫出了xx物的xx特點,表達了作者的xx感情。
擬人
擬人就是把物當(dāng)做人來寫,賦予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樣會說話、有感情。
這句話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xx當(dāng)做人來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xx物的xx特點,表達了作者的xx感情。
夸張
夸張是把要描寫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縮小,夸張可分為:擴大夸張、縮小夸張、超前夸張。
這句話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突出了xx的xx特點,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xx之情。
排比
排比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jié)構(gòu)相似、內(nèi)容相關(guān)、語氣一致的語句排列在一起。
這句話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強調(diào)了xx物的xx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語言氣勢,表達了作者的xx之情。
反問
反問是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它常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這句話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寫出了xx內(nèi)容,突出了xx特點,加強語氣,發(fā)人深思。
設(shè)問
設(shè)問是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回答的一種修辭。設(shè)問的基本特點是無疑而問。
這句話運用設(shè)問的修辭手法,能引人注意,啟發(fā)思考,突出xx內(nèi)容,使文章起波瀾,有變化。
這是一份專題13 記敘的順序及其作用(講義)-2024年小升初語文復(fù)習(xí)講義(統(tǒng)編版),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分板塊予以穩(wěn)固與加強,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挖掘方法,舉一反三,勤閱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05 環(huán)境描寫及其作用(講義)-2024年小升初語文復(fù)習(xí)講義(統(tǒng)編版),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分板塊予以穩(wěn)固與加強,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挖掘方法,舉一反三,勤閱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03 修辭手法及其作用(講義)2024年小升初語文復(fù)習(xí)暑假銜接講練測(統(tǒng)編版),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面的句子好在哪里?,下面的句子有什么表達效果?,博喻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