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慶歷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nèi)憂外患的年代,對內(nèi)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為了鞏固政權(quán),改善這一處境,以范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tuán)開始進(jìn)行改革,后人稱之為“慶歷新政”。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qiáng)烈反對。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以太后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tuán)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
“慶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于鄧州,而非寫于岳陽樓。
按照宋代人的習(xí)慣,寫“記”以及散文一類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過這種文章記錄事情、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時,邀人作記通常要附帶一份所記之物的樣本,也就是畫卷或相關(guān)文獻(xiàn)之類的資料,以供作記之人參考。滕子京雖然被貶岳州,但他在任期間,做了三件政績工程,希望能夠取得朝廷的諒解。重修岳陽樓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慶歷五年(1045)。滕子京為了提高其政績工程的知名度,贈給范仲淹《洞庭晚秋圖》,并向他求作一記,即《岳陽樓記》。少數(shù)學(xué)者關(guān)于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是否去過岳陽樓存在爭議。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現(xiàn)在蘇州吳中區(qū))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死后謚“文正”,世稱“范文正公”。兩歲喪父,和母親隨繼父(為小官吏)四處遷徙。26歲登進(jìn)士第,因敢于直言強(qiáng)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慶歷元年(1041),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鞏固邊防,使西夏不敢進(jìn)犯,當(dāng)時邊塞流行著“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
膽”的話。慶歷三年(1043),任參知政事,提出十項政治改革方案,為守舊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dāng)世和后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岳陽樓
岳陽樓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墻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yù),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獨特的盔頂結(jié)構(gòu),更是體現(xiàn)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shè)計和技能。
二、課文精講
岳陽樓記① 慶歷四年②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③。越明年④,政通人和⑤,百廢具⑥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⑦,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⑧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⑨,在洞庭一湖。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注釋】
①選自《范仲淹全集》(鳳凰出版社 2004 年 版)。岳陽樓,湖南岳陽西門城樓,扼長江, 臨洞庭。始為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訓(xùn)練水師時構(gòu)筑的閱兵臺。唐開元四年(716)在閱兵臺舊址建樓。唐宋以后此樓多次重修,現(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六年(1867)建。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謚號文正,蘇州吳縣 (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②〔慶歷四年〕公元 1044 年。慶歷,宋仁宗趙禎 的年號(1041—1048 )。本文結(jié)尾“時六年”, 指慶歷六年(1046)。
③〔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滕子京被貶官到岳州做知州。滕子京(991—1047),名宗諒,字子京,范仲淹的朋友。謫,貶官。守,指做州郡的太守,這里襲用前代的稱呼。巴陵郡,古郡名,今湖南岳陽。
④〔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歷五年(1045 )。 越,到。
⑤〔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
⑥〔具〕同“俱”,全、皆。
⑦〔增其舊制〕擴(kuò)大它原有的規(guī)模。制,規(guī)模。
⑧〔屬〕同“囑”,囑咐。
⑨〔勝狀〕勝景,美景。勝,美好。
⑩〔浩浩湯(shāng)湯〕水勢浩大的樣子。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際涯,邊際。
?〔朝暉夕陰〕早晚陰晴明暗多變。暉,日光。
?〔大觀〕壯麗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前人 之述,指上面說的“唐賢今人詩賦”。
?〔然則〕如此……那么。
?〔南極瀟湘〕南面直到瀟水、湘水。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極,至、到達(dá)。
?〔遷客〕被降職到外地的官員。遷,貶謫、降職。
?〔騷人〕戰(zhàn)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稱屈原 或《楚辭》作者為“騷人”。后泛指文人。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 的感情,恐怕會有所不同吧?得無,表推測。
若夫①淫雨②霏霏③,連月不開④,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⑤,日星隱曜⑥, 山岳潛形⑦,商旅不行,檣傾楫摧⑧,薄暮冥冥⑨,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⑩,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 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注釋】
①〔若夫〕用在一段話開頭,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用法與此相同。
②〔淫雨〕連綿不斷的雨。
③〔霏(fēi)霏〕雨雪紛紛而下的樣子。
④〔開〕指天氣放晴。
⑤〔排空〕沖向天空。
⑥〔日星隱曜(yà)〕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 曜,光芒。
⑦〔山岳潛形〕山岳隱沒在陰云中。
⑧〔檣(qiáng )傾楫(jí)摧〕桅桿倒下,船槳斷折。傾,倒下。摧,折斷。
⑨〔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冥冥,昏暗。
⑩〔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dān)心被說壞話,懼怕被批評指責(zé)。國,指國都。
?〔景〕日光。
?〔波瀾不驚〕湖面平靜,沒有風(fēng)浪。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萬頃,極言廣闊。
?〔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停息。
?〔錦鱗〕美麗的魚。鱗,代指魚。
?〔岸芷(zhǐ)?。╰īng)蘭〕岸上與小洲上的花草。芷,白芷。汀,小洲。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躍金〕浮動的光像跳動的金子。這是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這是寫無風(fēng)時水中的月影。璧,圓形的玉。
?〔何極〕哪有盡頭。
?〔寵辱偕忘〕榮耀和屈辱一并忘掉。寵,榮 耀。偕,一起。
?〔把酒臨風(fēng)〕端著酒,迎著風(fēng)。把,持、執(zhí)。
嗟夫!予嘗求①古仁人②之心,或異二者之為③,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④,居廟堂之高⑤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⑥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⑦!噫!微斯人,吾誰與歸⑧?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釋】
①〔求〕探求。
②〔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③〔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xiàn)。 或,或許、也許,表示委婉的語氣。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環(huán)境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或喜或悲。
⑤〔居廟堂之高〕處在高高的朝堂上,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廟堂,指朝廷。下文的“進(jìn)”,即指“居廟堂之高”。
⑥〔處江湖之遠(yuǎn)〕處在僻遠(yuǎn)的江湖間,意思是被貶謫到邊遠(yuǎn)地區(qū)做地方官。下文的“退”,即指“處江湖之遠(yuǎn)”。
⑦〔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 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先,在…… 之前。后,在……之后。
⑧〔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微,如果沒有。誰與歸,就是“與誰歸”。
【基礎(chǔ)總結(jié)】通假字
①百廢具興 具:同“俱”,全,都。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同“囑”,托付。
詞類活用
①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守:名詞作動詞,做太守。
②然則北通巫峽 北:名詞作狀語,往北。
③南極瀟湘 名詞作狀語,往南。
④先天下之憂而憂 先:名詞作狀語,在……之前。
⑤后天下之樂而樂 后:名詞作狀語,在……之后。
古今異義
①屬予作文以記之 作文:(古義),寫文章;(今義),文章。
②越明年 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一詞多義實詞
和:①政通人和 (和樂)
②至于春和景明 (和煦)
觀:①予觀夫巴陵勝狀(看)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象)
夫:①予觀夫巴陵勝狀(那)
②若夫淫雨霏霏(那)
③嗟夫(發(fā)語詞)
一:①在洞庭一湖(一個)
②一碧萬頃(一片)
③長煙一空(全)
陰:①朝暉夕陰(陰暗)
②陰風(fēng)怒號(陰冷)
通:①政通人和(順利)
②北通巫峽(通向)
極:①南極瀟湘(到)
②感極而悲者矣(到極點)
③此樂何極(窮盡)
空:①濁浪排空(天空)
②長煙一空(消散)
然:①滿目蕭然(------的樣子)
②然則北通巫峽(這樣)
或:①而或長煙一空(有時)
②或異二者之為(或許)
虛詞
以:①屬予作文以記之(用來)
②不以物喜(因為)
而:①感極而悲者矣(表順承)
②而或長煙一空(表并列)
③先天下之憂而憂(表修飾)
④后天下之樂而樂 (表修飾)
⑤然則何時而樂耶(表修飾)
之:①屬予作文以記之(代詞,代重修岳陽樓這件事)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的)
③前人之述備矣(的)
④覽物之情(的)
⑤予嘗求古仁人之心(的)
⑥或異二者之為(的)
⑦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幫助定語后置)
⑧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幫助定語后置)
⑨先天下之憂而憂(結(jié)構(gòu)助詞,的)
⑩后天下之樂而樂(結(jié)構(gòu)助詞,的)
其:①增其舊制(它的)
②其喜洋洋者矣(那)
③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他的)
重點語句
省略句
【例句】乃重修岳陽樓。(省主語)
【翻譯】(滕子京)于是重新修整岳陽樓。
倒裝句
【例句】多會于此。
【翻譯】大多到這里聚會。
判斷句
【例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翻譯】這就是岳陽樓上所看到的的雄偉景象。
疑問句
【例句】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翻譯】觀賞景物產(chǎn)生的感情, 能夠沒有不同嗎?
【例句】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翻譯】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以上兩種心情,為什么呢?
【例句】微斯人,吾誰與歸?
【翻譯】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主旨句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達(dá)了曠達(dá)胸襟)
【翻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纠洹肯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達(dá)了政治抱負(fù))
【翻譯】在天下人擔(dān)憂之前先擔(dān)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
【例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翻譯】處在朝堂上,就擔(dān)憂他的百姓;處在江湖上,就擔(dān)憂他的君王。
【參考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yè),各種荒廢了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kuò)增它舊有的規(guī)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連接著遠(yuǎn)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寬廣無邊;早晴晚陰,氣象萬千。這是岳陽樓盛大壯觀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經(jīng))很詳盡
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湘,被貶的政客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陰冷的風(fēng)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辰都隱藏起了光輝,山岳也潛伏起形體;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桿倒下,船槳斷折;傍晚的天色暗下來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產(chǎn)生被貶離京、懷念家鄉(xiāng)、擔(dān)心誹謗、害怕譏諷的情懷,(會覺得)滿眼蕭條景象,感慨到極點而悲傷了啊。
到了春風(fēng)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萬里碧綠;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五彩的魚兒(在水中)暢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蘭花,茂盛并且青綠。偶爾或許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照在湖面上閃著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潛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這樣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爽快,光榮和屈辱都被遺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fēng),那是喜洋洋的歡樂啊。
唉!我曾經(jīng)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xiàn)的,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為外界環(huán)境的好壞或喜或憂,也不因為自己心情的好壞或樂或悲。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在朝),則為平民百姓憂慮;處在荒遠(yuǎn)的江湖中(在野),則替君主擔(dān)憂。這樣(他們)進(jìn)朝為官也憂慮,退居江湖為民也憂慮。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一定會說“比天下人憂慮在前,比天下人享樂在后”吧。啊!(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志同道合呢?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本分析】
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歷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diào)莊重雅正;說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寓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后文抒情設(shè)伏。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dǎo)引。
第2段,格調(diào)振起,情辭激昂。先總說“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shè)定下文寫景范圍。以下
“銜遠(yuǎn)山,吞長江”寥寥數(shù)語,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一“銜”一“吞”,何等的氣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極言水波壯闊;“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說陰晴變化,簡練而又生動。“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承前啟后,并回應(yīng)前文“唐賢今人詩賦”一語。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暗含轉(zhuǎn)機(jī),經(jīng)“然則”一轉(zhuǎn),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構(gòu)出全文的主體。
3~4兩段是兩個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兩股奔涌跳躍的情感之流,傳達(dá)出景與情互相感應(yīng)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這是一個引發(fā)議論的詞,又表明了虛擬的情調(diào),而這種虛擬又是對無數(shù)實境的濃縮、提煉和升華,頗有典型意義?!叭舴颉币韵旅鑼懥艘环N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凄楚。這里用四字短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霪雨、陰風(fēng)、濁浪構(gòu)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無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嘯猿啼”之際,怎能不令過往的“遷客騷人”有“去國懷鄉(xiāng)”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領(lǐng)起,打開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爸寥簟北M管也是列舉性的語氣,但從音節(jié)上已變得高亢嘹亮,格調(diào)上已變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寫,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diào)卻為之一變,繪出春風(fēng)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游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讀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句式、節(jié)奏與上一段大體相仿,卻也另有變奏?!岸颉币痪渚瓦M(jìn)一步擴(kuò)展了意境,增強(qiáng)了疊加詠嘆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氣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樓也”的心境也變成了
“寵辱偕忘”的超脫和“把酒臨風(fēng)”的揮灑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后,筆調(diào)突然激揚(yáng),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yuǎn)”,憂國憂民之心不改, “進(jìn)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托古圣立言,發(fā)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了全篇的主旨?!班?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jié)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標(biāo)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yīng)。
《古文觀止》的作者總評本文說:“岳陽樓大觀,已被前人寫盡。先生更不贅述,止將登樓者覽物之情寫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憂樂一段正論?!边@一評語確實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實質(zhì)。
總結(jié):第 1 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寫作緣由。
第 2-4 段:寫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兩種感情。
第 5 段:抒寫廣闊胸襟和政治抱負(fù)。
【理解性閱讀(按原文填空)】
重修岳陽樓的背景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作者寫本文的緣由是:屬予作文以記之。
總寫登樓所見洞庭湖宏偉景象的句子是: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從空間上寫出洞庭湖廣闊浩大,氣勢非凡的句子是: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從時間上寫出洞庭湖氣象的萬千變化的句子是:朝暉夕陰 ,氣象萬千
【主旨探究】
本文通過描寫岳陽樓、洞庭湖的美景,表達(dá)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dá)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fù),也表達(dá)了對滕子京的慰勉和規(guī)箴之意。
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幼年喪父,生活貧苦,卻刻苦讀書,少有大志。據(jù)《宋史》記載,他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歐陽修給他寫的墓碑文也說:“公少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yù)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dāng)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笨梢姡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語,而藉《岳陽樓記》一文廣為人知?!跋葢n后樂”的思想,究其淵源,即是儒家的仁愛思想。孟子就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吨傺桶选皹芬蕴煜?,憂以天下”的思想進(jìn)一步發(fā)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補(bǔ)救時弊,積極進(jìn)取。為此,就要不為外物所動,不論是自然界的陰晴明暗,還是社會環(huán)境的順?biāo)炱D難,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從政生涯,始終踐行了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 歲的范仲淹還在沒有資格進(jìn)諫的小小秘書閣校理任上,就上書諫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為章獻(xiàn)太后朝拜上壽;第二年又直接上書請章獻(xiàn)太后還政退位──那時章獻(xiàn)太后正垂簾聽政,權(quán)傾朝野,滿朝文武,“無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貶離京,三年后才回來。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進(jìn)《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簡結(jié)黨營私,任用讒佞,反被誣為“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又遭貶斥,連為他鳴不平的歐陽修等人也被貶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幾十年,數(shù)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xiāng)買“義田”千畝,救濟(jì)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于死時“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為民請命,憂民之憂,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春導(dǎo)學(xué)案,共7頁。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春學(xué)案設(shè)計,共8頁。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春導(dǎo)學(xué)案,共8頁。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