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講解
五類??紝嵲~
通假字
所謂通假,就是兩字通用或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它的分類如下:
(1)通用字: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那個。
例:《燭之武退秦師》中“失其所與,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這兩個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現(xiàn)代一般認為“知”通“智”。
(2)假借字: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時也可以借代。
例:《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蚤”,本義是跳蚤,因為它和“早”的讀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義?!霸纭笔潜咀?,“蚤”是假借義,“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個漢字(古字)原有幾個意義,后為區(qū)別,另造一個新字(今字)來表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意義。
例:《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即詞產(chǎn)生時的最初的根本的意義。如“道”的本義是“路途、道路”。詞的引申義,就是詞由本義派生出的與本義相關的其他意義。如“道”的引申義為“方向、方法、道理”。詞的比喻義,就是詞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意義。如“爪牙”的本義是“鳥獸的爪子和牙齒”,比喻義是“得力的幫手或武士”,現(xiàn)在屬貶義詞。
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和用法不同的詞語。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詞意擴大、詞意縮小、詞意轉(zhuǎn)移、詞意強化、感情色彩變化幾種。
詞義擴大:古義的范圍小于今義。如“中國”,古義指“中原地區(qū)”,今義指“整個中國”。
詞義縮?。汗帕x的范圍大于今義,今義一般包含在古義之中。如“谷”,古義是糧食作物的總稱,故有“五谷”“百谷”之說;今義在北方專指“小米”,在南方專指“稻谷”。
詞義轉(zhuǎn)移:詞義由表示甲事物變?yōu)楸硎疽沂挛铩H纭皩O子臏腳”的“腳”,古義指“小腿”,今義專指“足”。
詞義弱化: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強,現(xiàn)在表示的語義較弱。如“羞”,古義是“羞愧,感到恥辱”,今義是“害羞,不好意思”。
詞義強化: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弱,現(xiàn)在表示的語義較強。如“宣言”,古義是“揚言”,今義是“宣告、聲明”。
感情色彩變化:詞語在使用過程中,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變化。如“逢迎”,古義是“迎接”,中性詞;今義是“迎合”,貶義詞。
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是指由兩個意義相近或相對的語素構(gòu)成,而詞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外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如《鴻門宴》中“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的“出入”,翻譯的時候詞義偏在“入”。
5.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指在古漢語中某些實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也有少量數(shù)詞)的特殊用法。這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改變了詞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義。
名詞的活用
名詞作狀語:“日扳仲永謁于邑人”中“日”是名詞作狀語,“每天”的意思。
名詞作動詞:“沛公軍霸上”中“軍”是名詞作動詞,“駐扎、駐軍”的意思。
名詞的使動用法:“既東封鄭”中“封”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成為邊境”的意思。
名詞的意動用法:“越國以鄙遠”中“鄙”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把……作為邊境”的意思。
動詞的活用
動詞活用為名詞:“蓋失強援”中“援”是動詞活用為名詞,“援助者”的意思。
動詞的使動用法:“項伯殺人,臣活之”中“活”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活”的意思。
動詞的為動用法:“等死,死國可乎”中“死”是動詞的為動用法,“為……死”的意思。
形容詞的活用: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四美具,二難并”中“美”和“難”都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思分別為“美好的事物”和“難得的賢主和嘉賓”。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火尚足以明也”中“明”為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照明”的意思。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變綠”的意思。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美”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美麗”的意思。
數(shù)詞的活用:
數(shù)詞活用為名詞:“其一犬坐于前”中“一”為數(shù)詞活用為名詞,“一匹狼”的意思。
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貳”為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的意思。
數(shù)詞活用為形容詞:“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中“一”為數(shù)詞活用為形容詞,“全、滿”的意思。
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常見文言虛詞18個。
18個文言虛詞為:于、與、焉、何、其、若、因、為、所、以、則、而、且、乃、之、乎、者、也。
三、技法指津
文言實詞推斷七法
字形推斷法
漢字雖歷經(jīng)演變,但表意的功能并沒有喪失,因此,通過對字形結(jié)構(gòu)(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推知字的意義。如“禾”與五谷有關,“貝”與金錢有關,“皿”與器皿有關,“系”與捆綁有關,“纟”與絲織品有關。
成語推斷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
聯(lián)想推斷法
很多實詞的意義都能在所學課文中找到印證。因此,我們要善于聯(lián)系課內(nèi)所學實詞的含義,判斷試題中的實詞含義。
語法推斷法
句子的結(jié)構(gòu)是固定的,組合也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主語、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
語境推斷法
利用語境(句內(nèi)語境和句外語境)來推斷實詞的含義,這是最主要的推斷方法。
結(jié)構(gòu)推斷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句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相反或相對,因此,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進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義、詞性。
通假推斷法
當?shù)揭粋€句子中某字的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便可以從通假字角度考。然后根據(jù)通字與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點推知本字。
文言虛詞推斷七法
語境推斷法
虛詞通常有多種用法,因此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jié)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
語法推斷法
這種方法是根據(jù)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來推斷,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
標志推斷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虛詞為標志的,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表示賓語前置的“之”“是”;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是以”“無以”“有所”等。
句位推斷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詞(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還常作語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其李將軍之謂也);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表期望、祈使語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對稱推斷法
語言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對應位置上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虛詞用法。如“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赤壁賦》)中“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而”是表并列的連詞,由此可推斷“以”也是表并列的連詞。
句意推斷法
根據(jù)句子的大意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一句的大意是“堆積上石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由此確定“焉”是兼詞“于之”“于此”,“興焉”即“在這里興起”。
詞性推斷法
有些文言虛詞的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如《蘭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興懷”兩句,前一個之”是動詞(往、到達);后一個“之”是代詞(代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通過詞性即可推斷二者不一樣。
文言斷句八法
實詞斷句法
抓名詞
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jié)果等。
抓動詞
文言句式中,主謂結(jié)構(gòu)居多,但主語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jié)構(gòu)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
抓代詞
①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代詞: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qū)懳恼碌娜?。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xiàn)在。其余的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不用了。
第二人稱代詞: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
第三人稱代詞: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無定指代詞:“或”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有的人”“有時”,“莫”相當于“沒有誰”。
互指代詞:“相”,相當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xiàn)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
②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③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虛詞斷句法
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fā)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
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
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zhuǎn)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有些復音虛詞大體上都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jié)構(gòu)之后,一般可構(gòu)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6)復句中的關聯(lián)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對話標志斷句法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語序句式斷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啊?,……也”是典型判斷句式;“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為……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
倒裝句的語序最值得注意。
(3)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
修辭方法斷句法
文言文講究修辭,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
總分關系斷句法依據(jù)總分關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斷句。
再回首,細檢驗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內(nèi)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nèi)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斷錯。
重平時,需勤練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yǎng)語感讀經(jīng)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yǎng)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yǎng)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分析綜合題(選擇題)答題技巧
設誤類型
時序錯亂。在概括傳記有關人物的典型事件時,常把時間順序故意顛倒,從而造成敘述混亂。
(2)張冠李戴。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所說之話“嫁接”到甲人物身上;或?qū)⒓椎挠^點態(tài)度說成是乙的觀點態(tài)度,東拉西扯,混亂不清。
(3)因果混亂。將毫無因果關系的人物、事物、事件強加因果關系,或者將原有的因果關系顛倒。
(4)曲解文意。即曲解個別字詞句的含義,或者故意忽略關鍵詞語,致使轉(zhuǎn)述背離原文意思。
(5)以偏概全。故意擴大判斷對象的范圍,將原文對某一方面的判斷擴大成整體的判斷。
(6)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原文未提及的人物、事件或觀點等信息,致使選項的分析概括于文無據(jù)。(7)地點不合。指將不同空間的事糅合起來表述,故意在地點方面顛倒關系。
解題關鍵點
準確定位信息區(qū)間
分析綜合題,通常按照文本內(nèi)容的先后順序設置選項。因此解答時,考生應依照選項內(nèi)容,篩選出與選項相對應的語段或語句,鎖定比對區(qū)間。
從七大角度思考比對
比對就是把選項與原文進行細致地比對、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選項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進而找出選項的干擾之處。比對的內(nèi)容一般包括比對人物、時間、地點、關鍵詞語、添加內(nèi)容、因果關系、增刪的范圍詞或程度詞及其他類的詞語等。
比對的七大角度:
①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做的不同事,產(chǎn)生的不同結(jié)果,防止張冠李戴、顛人物倒事實。辨析時應重點抓住“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語、謂語與原文是否一致。
②時間:命題者故意將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顛倒、搞錯。分析時特別注意選項中的時間詞語,并與原文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做了某事,識破“時間錯誤”的陷阱。
③地點:比對選項中人物行為、事件發(fā)生的地點與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點概括錯誤。
④關鍵詞語:命題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干擾項,這種方式是命題的主要陷阱。因為故意曲解的詞語往往起關鍵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認真、細心比對。
⑤添加內(nèi)容:比對選項中是否被命題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內(nèi)容,防止無中生有或于文無據(jù)。
⑥因果關系:比對命題人是否將原因說成結(jié)果,或?qū)⒔Y(jié)果說成原因,或給句子間施加因果關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強加因果。
⑦增刪的范圍詞或程度詞:比對一些增刪的表范圍或程度及其他類的詞語,看看有無以偏概全或歸納不完整等陷阱。
分析綜合題(簡答題)答題技巧
六大命題角度
概括特點:從命題實際來看,可分為人物形象特點和事物形象特點。
概括主要情節(jié):情節(jié)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現(xiàn)人物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準確厘清相關人物在不同時段(或任職的不同時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題干的指向概括相關情節(jié)。
概括情感態(tài)度:情感態(tài)度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體閱讀的重點、難點。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虛詞來表達,如“耳、耶、焉、豈”等語氣詞,或批評或贊賞或置疑,考生要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用心揣摩。
探尋事件原因:原因與結(jié)果是無法割裂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種結(jié)果或引起另一事情發(fā)生的條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現(xiàn)象或結(jié)果要求考生結(jié)合文本追溯原因,幾乎適用于所有類型的文言文本,應引起重視。
提煉作者觀點:對于議論類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內(nèi)容或闡發(fā)觀點。因而閱讀時,把握文本的中心內(nèi)容是理解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的關鍵。
(6)探究寫作目的:寫作目的是文章寫作的出發(fā)點,即作者通過寫作活動以實現(xiàn)文章的社會價值。這種題型多見于帶有議論色彩的闡釋類文言文本。
2.答題三步驟
第一步:審設問,明方向
認真審讀題干,抓住關鍵詞,明確提問方向,閱讀文本及組織答案時始終扣住關鍵詞,使思考和答案緊緊圍繞提問方向,避免答非所問。比如2015年江蘇卷“歐陽發(fā)在治學方面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關鍵詞是“治學方面”“哪些特點”“簡要概括”,找出了關鍵詞,也就找出了提問方向及答題注意點,就是“簡要概括治學特點”。
第二步:讀文本,定區(qū)間
明確提問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準答題的區(qū)間。有的題目給出答題的區(qū)間,有的沒有給出,考生就要扣住文本鎖定區(qū)間,它可能是某一段,也可能分布在某幾段。無論是某段還是某幾段,都要找準,不要遺漏。
第三步:用技巧,組答案
在確定答案的要點時,可依據(jù)賦分猜測有幾個要點,比如賦分4分,答案要點一般為2個或4個;賦分3分,答案要點一般為3個。在組織答案時,可采取以下兩種方法:
①摘錄法這是選摘原文詞句作答的一種方法。解題時應抓住與答案有關的關鍵語句,如觀點句或抒情議論句。如果吻合題意,可直接摘錄;如只出現(xiàn)關鍵詞,那還需要考生去改寫。如題目要求用自己的話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須翻譯。
②句意(層意)提取法需要概括的內(nèi)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無明顯的中心句,考生要通過閱讀文章,自己去感受、體會、把握和提煉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一方法的關鍵點在于根據(jù)句意或?qū)右馓釤挸鲞@一層或這一句的內(nèi)涵與本質(zhì)的東西,答題時一定要按關鍵點作答。
文言文翻譯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diào)、變
模擬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材料一: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①,故吳王遠跡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②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節(jié)選自《樂毅報先王書》)
材料二:
昔者,吳王夫差興師伐越,敗兵就李。大風發(fā)狂,日夜不止。吳王曰:“寡人晝臥,夢見井嬴溢大,與越爭彗,越將掃我,軍其兇乎?孰與師還?”子胥曰:“王其勉之哉,越師敗矣!臣聞井者,人所飲;溢者,食有余。越在南,火;吳在北,水。水制火,王何疑乎?風北來,助吳也。昔者武王伐紂時,彗星出而興周。武王問,太公曰:‘臣聞以彗斗,倒之則勝?!懵劄漠惢蚣騼矗镉邢鄤?,此乃其證。愿大王急行,是越將兇,吳將昌也。”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軀切諫,虧命為邦。是非不諱,直言不休,庶幾正君,反以見疏。讒人間之,身且以誅。范蠡聞之,以為不通:“知數(shù)不用,知懼不去,豈謂智與?”胥聞,嘆曰:“吾背楚荊,挾弓以去,義不止窮。吾前獲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闔廬,后遭夫差也。太古以來,未嘗見人君虧恩,為臣報仇也。臣獲大譽功名顯著胥知分數(shù)終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猶難忘,吾愿腐發(fā)弊齒,何去之有?蠡見其外,不知吾內(nèi)。今雖屈冤,猶止死焉!”子貢曰:“胥執(zhí)忠信,死貴于生;蠡審兇吉,去而有名;種留封侯,不知令終。二賢比德,種獨不榮?!蔽樽玉愀干?,為楚王大臣。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私悅之,欲自御焉。奢盡忠入諫,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諫,聽讒邪之辭,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③孝而入,子胥勇而難欺。累世忠信,不遇其時,奢諫于楚,胥死于吳?!对姟吩疲骸白嬋素铇O,交亂四國。”是之謂也。
(節(jié)選自《越絕書》)
【注】①闔閭:一作闔廬,春秋時吳國國君。②鴟夷:馬皮做成的囊。③尚:伍尚,伍奢的大兒子。1.文中標紅的句子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臣獲A大譽B功名顯C著D胥知E分數(shù)F終于G不H去
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蚤,通“早”,與《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蚤”字含義相同。
興師,文中是大規(guī)模舉兵、起兵的意思,與成語“興師動眾”中的“興師”含義不同。
背,指反叛、背棄,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皆背晉以歸梁”中的“背”含義相同。
私,指私自、私下,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臣之妻私臣”中的“私”含義不同。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樂毅認為善始不一定善終,伍子胥說動闔閭是一個好的開始,被夫差溺死江中是一個不好的結(jié)局。
夫差攻打越國期間,白天休息時做了一個夢,伍子胥根據(jù)五行學說和歷史典故,認為夫差的夢境是吉利的預兆。
伍子胥知道要被殺也沒有離開吳國,而范蠡審視利害后離開了吳國,雖然兩人結(jié)果不同,但子貢對兩人的做法都是肯定的。
楚王逮捕了伍奢,但沒有馬上殺他,想誘騙伍奢的兩個兒子回來一塊殺掉,但伍奢的兒子們沒有被欺騙,逃離了楚國。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胥聞災異或吉或兇,物有相勝,此乃其證。
吾前獲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闔廬,后遭夫差也。
材料二引用《詩經(jīng)》中的話語“讒人罔極,交亂四國”,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請結(jié)合材料二簡要說明。(3分)
參考答案
BDF(每處1分)【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俺极@大譽”中,“臣”是主語,“獲”是謂語,“大譽”的賓語,該句是完整的句子結(jié)構(gòu),中間不能斷開,第一處應在B處斷開?!榜恪笔呛笠痪涞闹髡Z,應在“胥”前斷開,所以第二處應在D處斷開?!榜阒謹?shù)”是獨立完整的句子結(jié)構(gòu),“知”是謂語,“分數(shù)”是賓語,第三處應在F處斷開。
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A項正確。句意:伍子胥不能預見新舊兩主的氣量不同。/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B項“含義不同”錯誤。含義相同,都是大規(guī)模舉兵、起兵的意思。句意:吳王夫差大規(guī)模舉兵攻打越國。/大規(guī)模出兵發(fā)動戰(zhàn)爭,現(xiàn)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C項正確。句意:我背棄了楚國。/都背叛了晉國去投靠了梁國。D項正確?!俺贾匏匠肌敝械摹八健苯忉尀椤捌珢邸薄>湟猓撼跛较潞芟矚g。/我的妻子偏愛我。
D【解析】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言文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D項“但伍奢的兒子們沒有被欺騙,逃離了楚國”錯誤,依據(jù)原文“尚孝而入,子胥勇而難欺”可知,當時逃離的只有伍子胥,伍尚因為孝順而回到了楚國的朝廷。
(1)我聽說災異有的吉利有的兇險,萬物都有相互壓服、制約的地方,這就是它的證據(jù)。(2)我先前獲取功勞,后來遭到殺戮,不是我的智慧減少,而是因為我開始時遇到的是闔廬,后來遇到的是夫差?!窘馕觥勘绢}考查文言文翻譯能力。(1)“或”,有的;“相勝”,相互壓服、制約;“乃”,是;“證”,證據(jù)。(每點1分,句意1分)(2)“戮”,殺戮,殺害;“智衰”,智慧減少;“遭”,遇到。(每點1分,句意1分)
5.(1)伍子胥直言進諫,忠貞報國,卻因為“讒人”的挑撥離間,最終身死;(2)伍奢勸諫楚王,被“讒人”誣陷,之后被楚王殺掉。(答出1點1分,2點3分)【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有關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白嬋素铇O,交亂四國”的意思是奸邪之人沒有極限,擾亂各個國家。依據(jù)原文“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軀切諫,虧命為邦。是非不諱,直言不休,庶幾正君,反以見疏。讒人間之,身且以誅”可知,“讒人罔極,交亂四國”體現(xiàn)在:伍子胥直言進諫,忠貞報國,卻因為“讒人”的挑撥離間,最終身死;依據(jù)原文“奢盡忠入諫,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諫,聽讒邪之辭,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可知,“讒人罔極,交亂四國”體現(xiàn)在:伍奢勸諫楚王,被“讒人”誣陷,之后被楚王殺掉。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臣聽說,善于創(chuàng)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終。從前,伍子胥說動了闔閭,因此吳王能夠遠征到楚國的郢都;夫差不這樣做,賜給伍子胥一個皮囊,讓伍子胥的尸體浮在江上。吳王夫差卻不信伍子胥的預見能夠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后悔;伍子胥不能預見新舊兩主的氣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還不改變他的怨憤。
材料二:
從前,吳王夫差興兵攻打越國,在就李被越軍打敗。當時,大風發(fā)瘋似的猛刮,日夜不停。吳王說:“我白天睡覺的時候,夢見井水往外溢出,和越王爭奪掃帚星,越王將要用掃帚掃我,我軍要遭殃了吧?我們的軍隊還是回去吧?”伍子胥說:“大王還是要努力啊,越國軍隊要失敗了!我聽說井是人們飲水的地方,井水溢出說明食物有余。越國在南方,五行中屬火,吳國在北方,五行中屬水。水是克制火的,大王還有什么疑慮呢?風從北邊來,是要幫助吳國。曾經(jīng)武王伐紂的時候,彗星出現(xiàn),周朝興盛。武王問太公,太公說:‘臣聽說用掃帚當武器去進行戰(zhàn)斗,把它倒過來用的人獲勝?!衣犝f災異有的吉利有的兇險,萬物都有相互壓服、制約的地方,這就是它的證據(jù)。希望大王趕快行動,這樣的話,越國將要發(fā)生兇險,吳國將要昌盛?!蔽樽玉氵^于正直,不與奸邪之人同流合污。他不顧自身懇切進諫,效忠國家。他是非分明,無所忌諱,不停止直言進諫,希望能夠匡扶君主,反而因此被疏遠。有人進讒言挑撥他和君主的關系,伍子胥將要被殺。范蠡聽說了這件事,認為他不知變通,說:“知道天命而不把握,知道害怕而不避開,這可以稱得上是聰明嗎?”伍子胥聽說了,感嘆說:“我背棄了楚國,帶著武器離開,按道理說應該受到的懲罰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先前獲取功勞,后來遭到殺戮,不是我的智慧減少,而是因為我開始時遇到的是闔廬,后來遇到的是夫差。從太古以來,沒有見過國君損傷自己的德行為臣子報仇的。我獲得大的榮譽,功名顯著,我知道自己的職分命運,最終是不會離開的。先君對我的恩澤,我至今難以忘記,我希望能一直到死去都報答他,怎么會離開呢?范蠡見到我外在的處境,不知我內(nèi)心的想法?,F(xiàn)在雖然有所冤屈,也大不了就是一死!”子貢說:“伍子胥堅持忠信,死比生還重;范蠡權衡利害,離開而留下名聲;文種留下被封侯,不知他有什么好的結(jié)果。伍子胥和范蠡德行齊肩,只有文種難顯榮耀于后世?!蔽樽玉愕母赣H伍奢,是楚王的大臣。楚王為太子迎娶秦國女子,女子容貌很好,楚王私下很喜歡,想要自己把秦女留下。伍奢盡忠心,入宮進諫,守在朝廷上不退下,想要糾正楚王的做法。而楚王不聽他的諫言,聽信奸邪之人的話語,逮捕并關押了伍奢,等他的兩個兒子到來一起處死。伍尚信守孝道,回到了朝廷,伍子胥剛勇難以被欺騙。伍氏累世都是忠信之人,卻沒有遇到好的朝代,伍奢因在楚國進諫而死,伍子胥因在吳國進諫而死。《詩經(jīng)》說:“奸邪之人沒有極限,擾亂各個國家?!闭f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相關試卷

高考語文大一輪復習(高考知識儲備):專題八 文言文閱讀 知識儲備六類古代文化知識 含答案:

這是一份高考語文大一輪復習(高考知識儲備):專題八 文言文閱讀 知識儲備六類古代文化知識 含答案,共2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古代官職,人的稱謂,天文歷法,古代地理,科舉制度,風俗禮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高考語文大一輪復習(高考知識儲備):專題八 文言文閱讀 知識儲備“高考考綱”要求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 含答案:

這是一份高考語文大一輪復習(高考知識儲備):專題八 文言文閱讀 知識儲備“高考考綱”要求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 含答案,共44頁。

高考語文大一輪復習(高考知識儲備):專題八 文言文閱讀 知識儲備“高考考綱”要求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 含答案:

這是一份高考語文大一輪復習(高考知識儲備):專題八 文言文閱讀 知識儲備“高考考綱”要求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 含答案,共14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強化訓練專題04  文言文閱讀(含解析)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強化訓練專題04 文言文閱讀(含解析)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2文言文閱讀真題匯編含答案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2文言文閱讀真題匯編含答案

高考語文專題復習訓練--文言文閱讀知識點(實詞)

高考語文專題復習訓練--文言文閱讀知識點(實詞)

新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專題十三文言文閱讀 專題檢測含答案

新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專題十三文言文閱讀 專題檢測含答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