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不同的微生物對營養(yǎng)物質的需要各不相同。下列關于一種以CO2為唯一碳源的自養(yǎng)型微生物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氮源物質為該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元素
B.碳源物質也是該微生物的能源物質
C.無機鹽是該微生物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物質
D.水是該微生物的營養(yǎng)物質之一
2.將同一土壤樣本經滅菌和未滅菌處理后,分別放在兩個培養(yǎng)皿中,在土壤表面分別放3張廢紙(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然后將兩個培養(yǎng)皿放在有較高濕度的培養(yǎng)室中,4~6周后觀察兩個培養(yǎng)皿的變化情況(如下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土壤微生物能夠將廢紙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
B.將培養(yǎng)皿和土壤滅菌的方法可以是高壓蒸汽滅菌法
C.若土壤濕度不夠,可加入些清水以控制無關變量
D.若某酵母菌不能利用廢紙,可能是由于缺乏相應分解酶系
3.下列關于細胞工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兩種不同植物體細胞雜交的過程中會發(fā)生染色體變異
B.動物細胞培養(yǎng)所用的培養(yǎng)基成分明確、含量確定,可嚴格配制
C.顯微操作去核法是核移植技術中普遍使用的去核方法
D.電刺激可誘導植物原生質體融合或動物細胞融合
4.下圖是利用現(xiàn)代生物工程技術治療遺傳性糖尿病(基因缺陷導致胰島B細胞不能正常合成胰島素)的過程設計圖解。請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中①②所示的結構分別是細胞核、內細胞團
B.圖中③所示的生物工程技術是體細胞核移植技術
C.完成過程④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顯微注射技術
D.圖示方法與一般的異體移植相比最大的優(yōu)點是避免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
5.質粒上的標記基因如圖所示,通過標記基因可以推知外源基因(目的基因)是否導入成功。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細菌在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情況也不同,表格中是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插入點有a、b、c),請根據表中提供的細菌生長情況,推測①②③三種重組后細菌的外源基因插入點,正確的一組是( )
A.①是c;②是b;③是a
B.①是a和b;②是a;③是c
C.①是a和b;②是b;③是a
D.①是c;②是a;③是b
6.下列關于“篩選”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在誘變育種、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過程中都要進行篩選
B.在制備單克隆抗體和利用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獲得雜種植株的過程中都要進行篩選
C.在小鼠胚胎細胞培養(yǎng)過程中,通過篩選可以獲得具有無限分裂能力的細胞
D.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后需要進行篩選
7.下圖表示改造哺乳動物遺傳特性的三種途徑。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獲得動物1的受體細胞通常是受精卵
B.動物2體內各體細胞的基因種類相同
C.獲得動物3的重組細胞具有全能性
D.上述動物的獲得均需運用胚胎移植
8.下列實驗中,不能達成實驗目的的是( )
A.PCR技術中用高溫對DNA解旋
B.用Taq聚合酶構建表達載體
C.用胰蛋白酶制備動物細胞懸液
D.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制備植物原生質體
9.下圖表示的是三種黏性末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乙中的T處發(fā)生突變,同一種限制酶可能就無法識別該切割位點
B.甲、丙兩種黏性末端可以互補形成新的雙鏈
C.切割得到的多個DNA片段可以用DNA聚合酶重組
D.目前常用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和動植物病毒等幾類原核生物
10.為解決大面積燒傷病人的植皮難題,科學家研制出人造皮膚,研制過程中需要將人的皮膚細胞置于培養(yǎng)瓶中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液配制除必需的已知成分外,還必須加入天然成分,細胞方可正常生長和增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在動物細胞培養(yǎng)液中加入抗生素就可以為細胞培養(yǎng)提供無菌條件
B.細胞培養(yǎng)過程中只需不斷通入氧氣,就能保證細胞正常生命活動
C.加入的天然成分是血清或血漿,用來補充細胞生長和增殖所需的物質
D.經培養(yǎng)可得到由多層細胞構成的人造皮膚,能直接用于移植
11.治療性克隆有望解決供體器官短缺和器官移植出現(xiàn)的排異反應,下圖表示治療性克隆的部分過程。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過程①表示細胞核移植
B.細胞A常用受精卵
C.過程②要先讓胚胎干細胞脫分化
D.③可治療患者因缺乏胰島素受體引起的糖尿病
12.某研究小組為了研制預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疫苗,開展了前期研究工作,其簡要的操作流程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步驟①所代表的過程是逆轉錄
B.步驟②需使用限制酶和DNA連接酶
C.步驟③可用CaCl2溶液處理大腸桿菌,使其處于感受態(tài)
D.步驟④表達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體
13.轉基因抗蟲植物含有Bt蛋白,也叫毒蛋白,對人體無毒,但是鱗翅目昆蟲幼蟲的腸道里有Bt蛋白的受體,Bt蛋白與受體結合導致腸道壁穿孔,使幼蟲死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促進Bt蛋白的合成有助于提高植物的抗蟲效果
B.可通過DNA分子雜交技術檢測Bt蛋白基因的表達
C.將Bt蛋白基因導入植物細胞的方法可使用農桿菌轉化法和基因槍法
D.將植物材料和農桿菌共同培養(yǎng)之前,植物材料需要消毒處理
14.下列關于生物工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可利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實現(xiàn)紫草素的工廠化生產
B.由根尖細胞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基因突變
C.動物細胞融合與植物體細胞雜交所依據的原理相同,都能形成雜種個體
D.試管動物技術可以充分發(fā)揮優(yōu)良動物的繁殖潛力
15.為了對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進行生物修復,研究者將從楊樹中克隆的重金屬轉運蛋白(HMA3)基因與外源高效啟動子連接,導入楊樹基因組中(如圖)。
注:①②③④表示引物。
為檢測獲得的轉基因楊樹苗中是否含有導入的HMA3基因,同時避免內源HMA3基因的干擾,在進行PCR擴增時,應選擇的引物組合是( )
A.①+③B.①+②
C.③+②D.③+④
二、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每小題有一個或多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選錯的得0分)
16.精氨酸依賴營養(yǎng)缺陷型谷氨酸棒狀桿菌缺乏將鳥氨酸轉化為精氨酸的酶,不能在缺少精氨酸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但可作為鳥氨酸發(fā)酵的優(yōu)良菌種。如圖為野生型谷氨酸棒狀桿菌經誘變獲得精氨酸依賴營養(yǎng)缺陷型谷氨酸棒狀桿菌并進行篩選的過程示意圖,過程②將紫外線照射處理的菌液接種在某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至菌落不再增加時,平板上的菌落如圖甲所示。過程③向培養(yǎng)基中添加某種物質,繼續(xù)培養(yǎng),得到如圖乙所示平板。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紫外線照射可導致谷氨酸棒狀桿菌發(fā)生染色體變異
B.圖乙中菌落B為精氨酸依賴營養(yǎng)缺陷型谷氨酸棒狀桿菌
C.過程③向培養(yǎng)基中添加的某種物質是鳥氨酸
D.過程②所用培養(yǎng)基是一種選擇培養(yǎng)基
17.下圖為某同學構建的細胞工程知識框架。以下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圖中①指植物體細胞雜交
B.圖中②屬于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工程技術
C.植物組織培養(yǎng)和動物細胞培養(yǎng)依據的原理都是細胞的全能性
D.動物細胞培養(yǎng)技術和動物細胞融合技術在單克隆抗體制備中都得到了應用
18.番茄葉片受害蟲的損傷后,葉肉細胞迅速合成蛋白酶抑制劑,抑制害蟲的消化作用。人們嘗試將番茄的蛋白酶抑制劑基因導入玉米,以對付猖獗的玉米螟。下圖為培育轉基因抗蟲玉米的流程圖,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用限制性內切核酸酶切割番茄的DNA得到的產物就是蛋白酶抑制劑基因
B.用氯化鈣處理玉米受體細胞,有利于含目的基因的重組質粒導入
C.重組Ti質粒應有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部位,以啟動蛋白酶抑制劑基因的轉錄
D.若將目的基因導入玉米花粉細胞,通過花藥離體培養(yǎng)可獲得穩(wěn)定遺傳的轉基因玉米
19.小鼠胚胎干細胞經定向誘導可獲得多種功能細胞,制備流程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為獲得更多的囊胚,采用激素注射促進雄鼠產生更多的精子
B.細胞a和細胞b內含有的核基因不同,所以全能性高低不同
C.用胰蛋白酶將細胞a的膜蛋白消化后可獲得分散的胚胎干細胞
D.胚胎干細胞和誘導出的各種細胞都需在CO2培養(yǎng)箱中進行培養(yǎng)
20.在許多生物實驗中,為保證實驗成功,需要對實驗設備、用品及材料進行滅菌或消毒。下表所列實驗、處理對象與處理方法的對應關系中,正確的是( )
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5分)
21.(14分)X基因存在于水稻基因組中,僅在體細胞(2n)和精子中正常表達,但在卵細胞中不轉錄。為研究X基因表達對卵細胞的影響,設計了如圖1所示實驗?;卮鹣铝袉栴}。
(1)為使X基因能在卵細胞中成功表達,需在基因表達載體中插入 。將重組質粒導入水稻愈傷組織細胞,最常用的方法是 。
(2)為篩選出含有重組質粒的菌落,需采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平板進行篩選。符合要求的菌落在只含潮霉素、只含卡那霉素、含潮霉素和卡那霉素三種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情況分別為 (填“生長”或“不生長”)。
(3)為鑒定篩選出的菌落中是否含有正確插入目的基因的重組質粒,擬設計引物進行PCR鑒定。PCR反應體系中除含緩沖液、模板DNA、dNTP(包含dATP、dCTP、dGTP、dTTP)、引物以外,還應含有 ;圖2所示為甲、乙、丙3條引物在正確重組質粒片段中的相應位置,PCR鑒定時應選擇的一對引物是 。某學生從某一菌落的質粒中擴增出了400 bp片段,則該菌落中含有的質粒 (填“是”或“不是”)正確插入目的基因的重組質粒。
(4)從轉基因植株未成熟種子中分離出胚,觀察到細胞內僅含一個染色體組,判定該胚是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fā)育形成的,而非轉基因水稻卵細胞在未受精時不能發(fā)育,由此表明
。
22.(14分)尿素是一種重要的農業(yè)氮肥,但尿素并不能直接被農作物吸收,只有當土壤中的細菌將尿素分解成氨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某課題小組從土壤中分離能夠分解尿素的細菌并進行計數(shù)的過程如圖1所示,圖2是乙中的培養(yǎng)基配方。請回答下列問題。
圖1
本課題使用的培養(yǎng)基配方
KH2PO4 1.4 g
Na2HPO42.1 g
MgSO4·7H2O0.2 g
葡萄糖10.0 g
尿素1.0 g
瓊脂15.0 g
將上述物質溶解后,用蒸餾水定容到1 000 mL。
圖2
(1)圖2所示培養(yǎng)基,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別是 、 。
(2)甲中培養(yǎng)基與乙中培養(yǎng)基的成分相比,唯一的區(qū)別是 。
(3)在涂平板前需要對甲中的菌液進行稀釋,如何確定樣品的稀釋操作是否成功?
(4)甲、乙培養(yǎng)基都是選擇培養(yǎng)基,如何確定該培養(yǎng)基能夠對土壤中微生物起到篩選作用?
(5)統(tǒng)計的菌落數(shù)往往比活菌的實際數(shù)目 ,除了上述的活菌計數(shù)法外, 也是測定微生物數(shù)量的常用方法。
23.(12分)枯草芽孢桿菌可分泌纖維素酶。研究者篩選到一株降解纖維素能力較強的枯草芽孢桿菌菌株(B菌),從中克隆得到了一種纖維素酶(C1酶)基因。將獲得的C1酶基因與高效表達載體(HT質粒)連接,再導入B菌,以期獲得降解纖維素能力更強的工程菌。
(1)纖維素屬于 糖,因此經過一系列酶催化最終可降解成單糖,該單糖是 。
(2)對克隆得到的C1酶基因測序,與數(shù)據庫中的C1酶基因編碼序列相比有兩個堿基對不同,但兩者編碼出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同,這是因為
。
(3)C1酶基因以B鏈為轉錄模板鏈,轉錄時mRNA自身的延伸方向為5'→3'。為了使C1酶基因按照正確的方向與已被酶切的HT質粒連接,克隆C1酶基因時在其兩端添加了SmaⅠ和BamHⅠ的酶切位點。該基因內部沒有這兩種酶切位點。圖1中酶切位點1和2所對應的酶分別是 。
(4)將纖維素含量為20%的培養(yǎng)基分為三組,一組接種工程菌,對照組1不進行處理,對照組2進行相應處理。在相同條件下培養(yǎng)96 h,檢測培養(yǎng)基中纖維素的含量。結果(圖2)說明工程菌降解纖維素的能力最強。對照組2的處理應為 。
(5)預期該工程菌在處理廢棄物以保護環(huán)境方面可能的應用
。(舉一例)
24.(9分)細胞工程可分為植物細胞工程和動物細胞工程等,請回答下列關于細胞工程的問題。
(1)圖1所示為植物體細胞雜交的流程。圖1中“去壁”要使用的酶是 ;①過程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學法,物理法包括 等;③過程和④過程分別表示 。
(2)圖2所示為制備單克隆抗體的流程。圖中“篩選”包括選擇培養(yǎng)和抗體陽性檢測,其中能在特定的選擇培養(yǎng)基中存活的是 ,而抗體陽性檢測的目的是 。
(3)圖2中,促進細胞融合的方法中,不同于圖1中促進細胞融合所涉及的方法是 ;篩選出的目標細胞還可以注射到小鼠腹腔內增殖,從 中提取單克隆抗體。與普通抗體相比,單克隆抗體具有 等優(yōu)點。
25.(6分)閱讀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1 1890年,Heape將2個四細胞時期的安哥拉兔胚胎移植到一只受精的比利時兔的輸卵管中,產下了4只比利時幼兔和2只安哥拉幼兔,這是第一次成功移植哺乳動物胚胎。
材料2 Dziuk等研究了利用促卵泡激素進行超數(shù)排卵的方法,最近有報道指出,使用透明質酸作為稀釋劑注射1或2次促卵泡激素的效果與用鹽水為稀釋劑多次注射促卵泡激素的效果一致。
材料3 為了創(chuàng)造出相同的后代,德國科學家Spermann首次在2細胞蠑螈胚胎周圍系上一縷胎發(fā),直到細胞分離,隨后,每個細胞發(fā)育成一個成年個體。
(1)胚胎工程是對動物生殖細胞、 所進行的多種顯微操作和處理技術。在胚胎移植時對受體的要求是 。
(2)材料1中,比利時兔產下安哥拉幼兔,說明
。
(3)從材料2最新報道中還可得出超數(shù)排卵的數(shù)量與 有關。
(4)從材料3中可知,胚胎細胞在功能上具有 ,若在囊胚期進行分割時應注意 。
單元質檢卷十 生物技術與工程
1.B 氮源物質為該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元素,A項正確;該微生物的碳源是CO2,屬于無機物,不能作為微生物的能源物質,B項錯誤;無機鹽是該微生物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物質,C項正確;水是該微生物的營養(yǎng)物質之一,D項正確。
2.C 廢紙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土壤中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廢紙中的纖維素獲取物質和能量,A項正確;培養(yǎng)皿和土壤既可以采用干熱滅菌法,又可以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法,B項正確;若土壤濕度不夠,可加入些無菌水,以控制濕度對實驗結果的影響,C項錯誤;某酵母菌不能利用廢紙,可能的原因是缺乏相應分解酶系(即缺乏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D項正確。
3.B 兩種不同植物體細胞雜交的過程中會發(fā)生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A項正確;在動物細胞培養(yǎng)時,將細胞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按其種類和所需數(shù)量嚴格配制而成的培養(yǎng)基稱為合成培養(yǎng)基,通常在培養(yǎng)基中還需要加入適量血清等一些天然成分,B項錯誤;目前核移植技術中普遍使用的去核方法是顯微操作去核法,C項正確;植物原生質體融合的誘導方法包括化學法(聚乙二醇)、物理法(離心、電刺激),動物細胞融合除上述方法外,還可以用滅活的病毒誘導融合,故電刺激可誘導植物原生質體融合或動物細胞融合,D項正確。
4.D 圖中③所示的生物工程技術是體細胞核移植技術,①所示的結構是細胞核;過程④為轉基因技術,受體細胞②為囊胚中具有全能性的內細胞團細胞,A、B兩項正確;將目的基因導入動物細胞常采用顯微注射法,C項正確;圖示方法獲得的胰島B細胞的遺傳物質來自患者,與一般的異體移植相比,最大的優(yōu)點是可避免免疫排斥反應,D項錯誤。
5.A 第①組:細菌在含青霉素的培養(yǎng)基上與含四環(huán)素的培養(yǎng)基上都能生長,說明抗氨芐青霉素基因與抗四環(huán)素基因均沒有被破壞,因此外源基因的插入點是c。第②組:細菌在含青霉素的培養(yǎng)基上能生長,在含四環(huán)素的培養(yǎng)基上不能生長,說明抗氨芐青霉素基因沒有被破壞,但抗四環(huán)素基因遭到了破壞,所以外源基因的插入點是b。第③組:細菌在含青霉素的培養(yǎng)基上不能生長,在含四環(huán)素的培養(yǎng)基上能生長,說明抗氨芐青霉素基因遭到了破壞,但抗四環(huán)素基因沒有被破壞,所以外源基因的插入點是a。
6.C 在誘變育種、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過程中,均需要從眾多的不同表型的子代中進行定向的選擇,篩選出符合人類所需要的品種,A項正確;在制備單克隆抗體過程中至少需要兩次篩選,分別篩選出雜交瘤細胞以及能產生所需抗體的雜交瘤細胞,在植物體細胞雜交過程中需篩選出融合的雜種細胞,B項正確;在小鼠胚胎細胞培養(yǎng)過程中,具有無限分裂能力的細胞在培養(yǎng)液中得以保留,其他細胞衰亡,不需要篩選,C項錯誤;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后需要進行篩選,以便獲得成功導入目的基因的受體細胞,D項正確。
7.B 動物1為轉基因動物,受體細胞通常是受精卵,A項正確;動物2由于導入外源基因的受體細胞注入囊胚的某一部位,將來發(fā)育成的動物體各部位并不都含外源基因,B項錯誤;動物3為克隆動物,重組細胞能夠發(fā)育成一個個體,具有全能性,C項正確;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其他技術手段的最后一道“工序”,要把早期胚胎培育成一個個體,必須經過胚胎移植,D項正確。
8.B PCR技術中,高溫會破壞DNA雙鏈間的氫鍵,進而達到解旋的目的,因此不需要解旋酶的參與,A項正確;TaqDNA聚合酶是在PCR中溫延伸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目的是合成DNA的子鏈,B項錯誤;用胰蛋白酶或膠原蛋白酶可以制備動物細胞懸液,C項正確;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因此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可以制備植物原生質體,D項正確。
9.A 限制酶具有專一性,若乙中的T處發(fā)生突變,同一種限制酶可能就無法識別該切割位點,A項正確;甲的末端序列是AATT,丙的末端序列是TTAA,黏性末端相同的才可以進行堿基互補配對形成新的雙鏈,B項錯誤;切割得到的多個DNA片段可以用DNA連接酶重組,C項錯誤;質粒是環(huán)狀DNA分子,噬菌體和動植物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它們都不屬于原核生物,D項錯誤。
10.C 動物細胞培養(yǎng)時,需要對培養(yǎng)液和所用培養(yǎng)用具進行無菌處理,還要加入抗生素,以防培養(yǎng)過程中的污染,A項錯誤;細胞培養(yǎng)過程中需適宜的氣體環(huán)境(95%的空氣和5%的CO2)、適宜的溫度和pH、無菌無毒的環(huán)境等,B項錯誤;在進行動物細胞培養(yǎng)時,通常培養(yǎng)液中需加入血清、血漿等一些天然成分,主要目的是為細胞提供促生長因子,以補充細胞生長和增殖所需的物質,C項正確;動物細胞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接觸抑制,當細胞與細胞相互靠近時,就會彼此限制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經培養(yǎng)后的細胞還需要經過誘導分化形成特定的組織才能移植,D項錯誤。
11.A 圖示表示治療性克隆的過程,圖中①過程表示細胞核移植,A項正確;治療性克隆技術利用了核移植,核移植過程中的受體細胞通常為去核的卵母細胞,B項錯誤;根據以上分析可知,過程②表示胚胎干細胞的分裂和分化過程,C項錯誤;③可治療患者因缺乏胰島素引起的糖尿病,D項錯誤。
12.D 步驟①的模板是RNA,產物是DNA,為逆轉錄過程,A項正確;步驟②為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過程,需使用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運載體并用DNA連接酶將目的基因和運載體連接形成重組DNA,B項正確;步驟③將外源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可用CaCl2處理大腸桿菌,使其處于感受態(tài),C項正確;步驟④為目的基因的表達過程,由于目的基因攜帶的是病毒的遺傳信息,故表達出的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蛋白質,不是抗體,D項錯誤。
13.B Bt蛋白可以殺死昆蟲幼蟲,A項正確;通過抗原—抗體檢測法檢測Bt蛋白基因的表達,B項錯誤;將Bt蛋白基因插入農桿菌Ti質粒的T-DNA片段,用農桿菌轉化法導入植物細胞,還可用基因槍法直接將Bt基因導入植物細胞,C項正確;消毒處理可以排除其他病原體對植物材料的干擾,D項正確。
14.C 可利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獲得愈傷組織,實現(xiàn)紫草素的工廠化生產,A項正確;由根尖細胞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基因突變,B項正確;動物細胞融合與植物體細胞雜交相比,誘導融合的方法、所用的技術手段、所依據的原理均不完全相同,動物細胞融合不能形成雜種個體,而植物細胞融合能形成雜種個體,但兩者都能形成雜種細胞,C項錯誤;試管動物技術是進行體外受精,可以充分發(fā)揮優(yōu)良動物的繁殖潛力,D項正確。
15.B 根據圖示中引物的位置可知,引物①擴增的片段含有啟動子和HMA3基因,引物③擴增的片段不含啟動子,引物②擴增的片段既含有啟動子,又含有HMA3基因序列。圖示中克隆的重金屬轉運蛋白(HMA3)基因與外源高效啟動子連接,導入楊樹基因組中,若要檢測獲得的轉基因楊樹苗中是否含有導入的HMA3基因和高效啟動子,需要檢測是否含有高效啟動子序列和HMA3基因序列,應選擇的引物組合是①+②。
16.BD 谷氨酸棒狀桿菌是原核生物,沒有染色體,紫外線照射只能導致谷氨酸棒狀桿菌發(fā)生基因突變,A項錯誤;與圖甲平板相比,圖乙平板上菌落多,說明過程③往培養(yǎng)基中添加的某種物質是精氨酸,新出現(xiàn)的菌落為精氨酸依賴營養(yǎng)缺陷型菌株,B項正確、C項錯誤;圖甲平板上只有野生型菌株,因此該培養(yǎng)基是一種選擇培養(yǎng)基,D項正確。
17.AD 結合分析可知,圖中①指植物體細胞雜交,A項正確;圖中②屬于細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技術,B項錯誤;植物組織培養(yǎng)依據的原理是細胞的全能性,而動物細胞培養(yǎng)依據的原理是細胞增殖,因為動物細胞培養(yǎng)的結果不是形成個體,C項錯誤;動物細胞培養(yǎng)技術和動物細胞融合技術都是單克隆抗體制備中用到的主要技術手段,D項正確。
18.C 目的基因是用限制性內切核酸酶將DNA酶切后經篩選得到的,A項錯誤;氯化鈣用于處理細菌細胞,B項錯誤;基因成功表達的前提是能轉錄和翻譯,重組Ti質粒應有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起點才能啟動轉錄,C項正確;花藥離體培養(yǎng)得到的是玉米的單倍體,需再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使染色體加倍才能得到穩(wěn)定遺傳的轉基因玉米,D項錯誤。
19.ABC 雄鼠一次產生的精子數(shù)以億計,但雌鼠產生的卵細胞數(shù)量較少,因此為獲得更多的囊胚,應對母本進行超數(shù)排卵處理,使其產生更多的卵細胞,從而形成更多的胚胎,A項錯誤。囊胚的所有細胞都來自受精卵的有絲分裂,不同細胞中的核基因相同,B項錯誤。用胰蛋白酶將細胞間的蛋白質消化后可使胚胎干細胞分散,若將膜蛋白消化,則會破壞胚胎干細胞,C項錯誤。為保證細胞培養(yǎng)的氣體環(huán)境,各種動物細胞都需要在CO2培養(yǎng)箱中進行培養(yǎng),D項正確。
20.AD 在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外植體在70%的酒精中浸泡10min,再放入5%次氯酸鈉溶液中浸泡5min,然后在另一5%次氯酸鈉溶液中浸泡5min,最后在超凈工作臺中用無菌水清洗,A項正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細菌的分離與計數(shù)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分離時需要使用涂布器進行涂布,涂布器使用時,先用70%的酒精浸泡,再用酒精燈火焰灼燒,B項錯誤;在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DNA片段的實驗中,使用的微量離心管、一次性吸液槍頭、緩沖液以及蒸餾水等在使用前必須進行高壓蒸汽滅菌處理,C項錯誤;從土壤中分離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利用以纖維素為唯一碳源的選擇培養(yǎng)基進行篩選,然后再利用剛果紅鑒別培養(yǎng)基進行鑒別,培養(yǎng)基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法,D項正確。
21.答案:(1)可在水稻卵細胞中啟動X基因轉錄的啟動子(和終止子) 農桿菌轉化法 (2)不生長、生長、不生長 (3)Taq酶(或耐高溫的DNA聚合酶) 甲、乙 不是 (4)X基因在卵細胞成功表達能使卵細胞不經受精直接發(fā)育成胚
解析:(1)啟動子是一段有特殊結構的DNA片段,位于基因首端,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驅動基因轉錄出mRNA,最終獲得所需蛋白質。因此為使X基因能在卵細胞中成功表達,需在基因表達載體中插入可在水稻卵細胞中啟動X基因轉錄的啟動子(和終止子)。將重組質粒導入水稻愈傷組織細胞(植物細胞),最常用的方法是農桿菌轉化法。(2)為篩選出含有重組質粒的菌落,需采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平板進行篩選。由圖1可知,目的基因插入質粒的潮霉素抗性基因內,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不受影響,則含重組質粒的農桿菌對卡那霉素有抗性,而對潮霉素無抗性,因此含重組質粒的菌落在只含潮霉素、只含卡那霉素、含潮霉素和卡那霉素三種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情況分別為不生長、生長、不生長。(3)PCR反應體系中除含緩沖液、模板DNA、dNTP(包含dATP、dCTP、dGTP、dTTP)、引物以外,還應含有Taq酶;圖2所示為甲、乙、丙3條引物在正確重組質粒片段中的相應位置,由于PCR技術要求兩種引物分別與目的基因的兩條單鏈結合,沿相反方向合成子鏈,因此PCR鑒定時應選擇的一對引物是甲、乙。根據圖2可知,正確選擇甲、乙引物后,擴增出的目的片段長度應為340bp,而該學生從某一菌落的質粒中擴增出了400bp片段,則該菌落中含有的質粒不是正確插入目的基因的重組質粒,可能該生錯選了乙、丙引物對,且擴增出了目的基因反向連接后的片段。(4)從轉X基因二倍體植株的未成熟種子中分離出胚,觀察到細胞內僅含一個染色體組,判定該胚是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fā)育形成的,而非轉基因水稻卵細胞在未受精時不能發(fā)育,由此表明X基因在卵細胞成功表達能使卵細胞不經受精直接發(fā)育成胚。
22.答案:(1)葡萄糖 尿素 (2)甲中培養(yǎng)基無瓊脂 (3)稀釋涂布后能得到菌落數(shù)目在30~300的平板(則說明稀釋操作比較成功)。(4)將土壤稀釋液接種到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后生成的菌落數(shù)目明顯大于選擇培養(yǎng)基上菌落的數(shù)目(則說明該培養(yǎng)基能夠對土壤中微生物起到篩選作用)。(5)低 顯微鏡直接計數(shù)
解析:(1)圖2所示培養(yǎng)基,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別是葡萄糖、尿素。(2)根據圖1所示的實驗操作過程,甲中裝的是液體培養(yǎng)基,因此與乙中培養(yǎng)基的成分相比,唯一的區(qū)別是甲中培養(yǎng)基無瓊脂。(3)在涂平板前需要對甲中的菌液進行稀釋,再進行涂布,通過統(tǒng)計平板上的菌落數(shù),就能推測出樣品中大約含有多少活菌。為了保證結果準確,一般選擇菌落數(shù)在30~300的平板進行計數(shù)。所以如果能得到菌落數(shù)目在30~300的平板,則說明稀釋操作比較成功。(4)甲、乙培養(yǎng)基都是以尿素作為唯一的氮源,理論上只有能分解尿素的細菌才能生存下來并形成菌落,因此從功能上屬于選擇培養(yǎng)基。將土壤稀釋液接種到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上,生成的菌落數(shù)目明顯大于選擇培養(yǎng)基上菌落的數(shù)目,則說明該培養(yǎng)基能夠對土壤中微生物起到篩選作用。(5)統(tǒng)計的菌落數(shù)往往比活菌的實際數(shù)目低,這是因為當兩個或多個細胞連在一起時,平板上觀察到的只是一個菌落。除了上述的活菌計數(shù)法外,顯微鏡直接計數(shù)也是測定微生物數(shù)量的常用方法。
23.答案:(1)多 葡萄糖 (2)密碼子具有簡并性,即使發(fā)生堿基的改變仍然編碼同一種氨基酸 (3)BamHⅠ、SmaⅠ(順序不能調換) (4)向培養(yǎng)基中接種纖維素酶(C1酶) (5)降解秸稈,減少秸稈燃燒帶來的空氣污染
解析:(1)纖維素是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所以經過酶的催化作用,最終降解為葡萄糖。(2)由于密碼子具有簡并性,所以即使克隆得到的C1酶基因測序,與數(shù)據庫中的C1酶基因編碼序列相比有兩個堿基對不同,仍然可以編碼相同的氨基酸。(3)根據題干信息“以B鏈為轉錄模板鏈,轉錄時mRNA自身的延伸方向為5'→3'”,所以B鏈的方向是3'→5',根據質粒上啟動子的方向,所以B鏈3'端應該用BamHⅠ進行切割,而其5'端應該用SmaⅠ進行切割。(4)本實驗的目的是證明工程菌降解纖維素的能力最強,所以對照組1不作處理,組3是添加工程菌,組2的處理是直接用纖維素酶分解纖維素,即向培養(yǎng)基中接種纖維素酶(C1酶)。(5)該工程菌可以高效降解纖維素,所以可以降解秸稈,減少秸稈燃燒帶來的空氣污染。
24.答案:(1)纖維素酶和果膠酶 離心法、電融合法 脫分化和再分化 (2)雜交瘤細胞 篩選出能產生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瘤細胞 (3)滅活病毒誘導法 小鼠的腹水 能準確識別抗原與特定抗原發(fā)生特異性結合,并可大量制備
解析:(1)圖1中“去壁”要使用的酶是纖維素酶和果膠酶,作用是去除植物的細胞壁。①過程是誘導原生質體融合,采用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學法,其中物理法包括離心法、電融合法等。由圖1可知,過程③是使雜種細胞形成愈傷組織,過程④是使愈傷組織形成雜種植株,由此推測,③是脫分化,④是再分化。(2)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中要進行2次“篩選”,第1次“篩選”是在選擇培養(yǎng)基上獲得雜交瘤細胞,第2次“篩選”是經過抗體陽性檢測后獲得能產生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瘤細胞。(3)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中,需要使小鼠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融合,采用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和滅活病毒誘導法。其中不同于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的方法是滅活病毒誘導法;篩選出的目標細胞還可以注射到小鼠腹腔內增殖,從小鼠的腹水中提取單克隆抗體。與普通抗體相比,單克隆抗體能準確識別抗原與特定抗原發(fā)生特異性結合,并可大量制備。
25.答案:(1)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細胞 同種的生理狀態(tài)相同的雌性動物 (2)在比利時兔體內安哥拉兔的遺傳特性不受影響 (3)稀釋劑的種類和注射的次數(shù) (4)全能性 將內細胞團均等分割類型
細菌在含青霉素培
養(yǎng)基上生長情況
細菌在含四環(huán)素培
養(yǎng)基上生長情況
①
能生長
能生長
②
能生長
不能生長
③
不能生長
能生長
選項
實 驗
處理對象
處理方法
A
植物組織培養(yǎng)
外植體
用70%的酒精和氯化汞(或次氯酸鈉)消毒
B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細菌的分離與計數(shù)
涂布器
濕熱滅菌
C
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DNA片段
微量離心管、一次性吸液槍頭
用70%的酒精消毒
D
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分離
選擇培養(yǎng)基、鑒別培養(yǎng)基
高壓蒸汽滅菌
這是一份2025屆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專項練習單元質檢卷十生物技術與工程(Word版附解析),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考試生物單元質檢卷(十)——生物技術與工程,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5%次氯酸鈉溶液中浸泡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屆高考生物一輪總復習第十單元生物技術與工程課時跟蹤練35基因工程及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與倫理問題,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