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共50分)
1. 下列關于遺傳學的基本概念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后代同時出現(xiàn)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xiàn)象叫性狀分離
B. 不同環(huán)境下,生物的基因型相同,表現(xiàn)型不一定相同
C. 一對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上存在的兩個基因是等位基因
D. 狗的白毛與黑毛,兔的長毛和卷毛是相對性狀
【答案】B
【解析】
【分析】性狀分離是指在雜種后代中同時出現(xiàn)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xiàn)象,即雜種自交后代中有顯性和隱性性狀同時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詳解】A、在雜種自交后代中同時出現(xiàn)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xiàn)象叫性狀分離,A錯誤;
B、生物的表現(xiàn)型是由基因型與環(huán)境共同決定的,因此在不同環(huán)境下,生物的基因型相同,表現(xiàn)型不一定相同,B正確;
C、一對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上存在的兩個基因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C錯誤;
D、狗的白毛與黑毛是相對性狀, 但兔的長毛和卷毛不屬于同一種性狀,不是相對性狀,D錯誤。
故選B。
2. 下列關于核酸與遺傳物質關系的描述中, 錯誤的是( )
A. 只含有 RNA 的生物, 遺傳物質是 RNA
B. 只含有 DNA 的生物, 遺傳物質是 DNA
C. 既有 DNA 又有 RNA 的生物, 遺傳物質是 DNA 和 RNA
D. 既有 DNA 又有 RNA 的生物,遺傳物質是 DNA 而不是 RNA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
2、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含有DNA和RNA兩種核酸,但其細胞核遺傳物質和細胞質遺傳物質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種核酸,因此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詳解】A、只含有RNA的生物,屬于RNA病毒,遺傳物質是RNA,A正確;
B、只含有DNA的生物,屬于DNA病毒,遺傳物質是DNA,B正確;
CD、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屬于細胞生物,則遺傳物質是DNA不是RNA,C錯誤、D正確。
故答案為:C。
3. 下列關于減數(shù)分裂形成生殖細胞過程的描述,錯誤的是( )
A. DNA復制一次,細胞分裂兩次
B. 一個卵原細胞經減數(shù)分裂可產生4個卵細胞
C. 次級卵母細胞的細胞質分配不均等
D. 初級精母細胞中可能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聯(lián)會
【答案】B
【解析】
【分析】動物的卵細胞和精子的形成過程大致是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的:(1)一個初級精母細胞經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形成兩個次級精母細胞,而一個初級卵母細胞形成一個次級卵母細胞和一個第一極體;(2)兩個次級精母細胞經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而一個次級卵母細胞形成一個卵細胞和一個第一極體,同時第一極體形成兩個第二極體;(3)精細胞需要經過變形才能形成精子,而卵細胞不需要變形;(4)精子的形成中兩次細胞質均是均等分裂的,而卵細胞中除了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中第一極體分裂時均等的,其他的分裂都是不均等的。
【詳解】A、卵細胞是通過減數(shù)分裂形成的,其形成過程中DNA復制一次,細胞分裂兩次,A正確;
B、一個卵原細胞減數(shù)分裂形成1個卵細胞和3個極體,B錯誤;
C、次級卵母細胞的細胞質分配不均等,形成一個卵細胞和一個極體,C正確;
D、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初級精母細胞中可能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聯(lián)會,D正確。
故選B。
4. 有關同源染色體與四分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聯(lián)會后的一對同源染色體稱為四分體
B. 同源染色體是一條染色體經復制后形成的兩條染色體
C. 四分體時期可能發(fā)生姐妹染色單體間的交叉互換
D. X染色體和Y染色體不是同源染色體
【答案】A
【解析】
【分析】1、減數(shù)分裂過程:(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的復制;(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lián)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3)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2、同源染色體是指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態(tài)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xiàn)象叫做聯(lián)會,所以聯(lián)會的兩條染色體一定是同源染色體。
【詳解】A、四分體是由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形成的,因此每個四分體包含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四條染色單體,A正確;
B、同源染色體是指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態(tài)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B錯誤;
C、四分體時期,聯(lián)會的同源染色體間相鄰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可能發(fā)生交叉互換,C錯誤;
D、X染色體和Y染色體也是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屬于同源染色體,D錯誤。
故選A。
5. 下列關于DNA復制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DNA復制時以DNA的兩條鏈作為模板
B. DNA復制時以4種游離的核糖核苷酸為原料
C. DNA復制過程需要消耗能量
D. DNA分子的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復制:(1)DNA復制時間: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間期;(2)DNA復制條件:模板(DNA的雙鏈)、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離的脫氧核苷酸);(3)DNA復制過程:邊解旋邊復制;(4)DNA復制特點:半保留復制;(5)DNA復制結果:一條DNA復制出兩條DNA;(6)DNA復制意義:通過復制,使親代的遺傳信息傳遞給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連續(xù)性。
【詳解】A、DNA復制時以DNA分子的兩條鏈分別作模板,進行邊解旋邊復制,A正確;
B、DNA的原料是脫氧核糖核苷酸,DNA復制時以4種游離的脫氧核糖核苷酸為原料,B錯誤;
C、DNA復制過程需要消耗能量,該能量主要來自細胞的呼吸,C正確;
D、DNA分子的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即每個子代DNA都有一條鏈來自模板,D正確。
故選B。
6.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下列關于基因和染色體關系的表述,正確的是( )
A. 染色體是由基因和DNA組成B. 一條染色體上只有一個基因
C. 一條染色體上可能含有2個DNA分子D. DNA的任意片段都是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的概念:基因通常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
【詳解】A、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A錯誤;
B、一條染色體含有多個基因,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B錯誤;
C、一條染色體上可能含有2個DNA分子(DNA復制后到著絲粒/著絲點分裂前),C正確;
D、DNA有遺傳效應的片段才是基因,D錯誤。
故選C。
7. 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體現(xiàn)在下圖中哪個過程( )
AaBb1AB∶1Ab∶1aB∶1ab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子代9種遺傳因子的組合形式4種性狀組合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1、根據(jù)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①表示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隨機結合產生后代的過程(受精作用);③表示子代基因型種類數(shù);④表示子代表現(xiàn)型種類數(shù)。
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等位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也就是形成配子的時期,而圖中屬于形成配子的時期只有①--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
【詳解】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發(fā)生的時間為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時。所以基因型為AaBb的個體在進行有性生殖時,其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應發(fā)生于①即產生配子的過程中,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8. 假說—演繹法是現(xiàn)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下列屬于孟德爾在發(fā)現(xiàn)分離定律時的“演繹”過程的是( )
A. 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
B. 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則測交后代中兩種性狀比接近1∶1
C. 由F2出現(xiàn)了“3∶1”推測生物體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
D. 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則F2中三種遺傳因子組成的個體比接近1∶2∶1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爾發(fā)現(xiàn)遺傳定律用了假說—演繹法,其基本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論。①提出問題(在純合親本雜交和F1自交兩組豌豆遺傳實驗基礎上提出問題);②做出假設(生物的性狀是由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配子中的遺傳因子成單存在;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③演繹推理(如果這個假說是正確的,這樣F1會產生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配子,這樣測交后代應該會產生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類型);④實驗驗證(測交實驗驗證,結果確實產生了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類型);⑤得出結論(就是分離定律)。
【詳解】A、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生物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成對存在,這是假說的內容之一,A錯誤;
B、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分離,則測交后代會出現(xiàn)兩種性狀比例接近1:1,這屬于演繹推理,不屬于假說內容,B正確;
C、由F2出現(xiàn)了3:1推測生物體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這是假說的內容之一,C錯誤;
D、演繹是根據(jù)假設內容推測測交實驗的結果,而不是推測F2中三種遺傳因子組成的個體比例,D錯誤。
故選B。
9. 水稻的高稈(D)對矮稈(d)為顯性,抗稻瘟病(R)對易感稻瘟?。╮)為顯性。讓高稈抗稻瘟病的水稻和矮稈抗稻瘟病的水稻雜交,子代中矮稈抗稻瘟病的水稻所占比例為3/8。據(jù)此推測,該親本組合的基因型是( )
A. DdRr×ddRRB. DdRr×ddRrC. DDRr×ddRrD. DdRR×ddRR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詳解】讓高稈抗稻瘟病的水稻(D_R_)和矮稈抗稻瘟病的水稻(ddR_)雜交,子代中矮稈抗稻瘟病的水稻(ddR_)所占比例為3/8,說明子代中矮稈的水稻(dd)所占比例為1/2、抗稻瘟病的水稻(R_)所占比例為3/4,進而推知雙親的基因型分別為DdRr和ddRr,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10. 下列有關減數(shù)分裂與受精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人類的次級精母細胞中只有0或1條Y染色體
B. 受精卵中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C. 受精作用實現(xiàn)了基因自由組合,從而導致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樣性
D. 減數(shù)分裂與受精作用使親子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保持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1、減數(shù)分裂過程:
(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lián)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
(3)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2、減數(shù)分裂使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比原始生殖細胞減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體數(shù)目又恢復到體細胞的數(shù)目。因此對于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體來說,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每種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的恒定,對于遺傳和變異都很重要。
【詳解】A、人的次級精母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時,沒有Y染色體或含有2條Y染色體,因此人類次級精母細胞中的含有Y染色體的條數(shù)為0、1或2,A錯誤;
B、受精卵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幾乎全部來自母方,B錯誤;
C、基因的自由組合發(fā)生在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受精作用過程中不會發(fā)生基因的自由組合,C錯誤;
D、減數(shù)分裂導致配子中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染色體數(shù)目恢復體細胞中的數(shù)目,這兩個過程保證了親子代個體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保持一致,D正確。
故選D。
11. 金魚草的花色有紅色、粉色、白色,由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F(xiàn)選用粉花植株分別與紅花、白花、粉花植株雜交,結果如下。
粉色×紅色→398粉色,395紅色; 粉色×白色→200粉色,205白色;
粉色×粉色→98紅色,190粉色,94白色。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白花個體的基因型是aa,紅花個體的基因型是AA
B. 白花植株與白花植株雜交,后代均為白花植株
C. 紅花個體和白花個體雜交,后代全部是粉花個體
D. 可用粉花植株與白花植株雜交驗證基因的分離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離定律的實質是雜合體內等位基因在減數(shù)分裂生成配子時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進入兩個不同的配子,獨立的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詳解】A、根據(jù)題意,金魚草的花有紅色、粉色和白色,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粉色×粉色→98紅色,190粉色,94白色,即后代中紅色:粉色:白色=1:2:1,可知粉色為雜合子,紅色和白色均為純合子,但不能確定紅色和白色誰是顯性純合子或誰是隱性純合子,A錯誤;
B、白花植株是純合子,故白花植株與白花植株雜交,后代均為白花植株,B正確;
C、紅花個體和白花個體都是純合子,故紅花個體和白花個體雜交,后代全部是粉花個體,C正確;
D、粉花植株與白花植株雜交,后代粉色:白色=1:1,,可驗證基因的分離定律,D正確。
故選A。
12. 人的性染色體形態(tài)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 人類的紅綠色盲基因位于Ⅰ區(qū)段上
B. 位于Ⅲ區(qū)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的遺傳病在家族中傳男不傳女
C. X染色體上的基因在Y染色體上不一定有等位基因
D. 男性體內所有細胞都含有Y染色體
【答案】D
【解析】
【分析】位于Ⅱ同源區(qū)段上的基因存在于X和Y染色體上的相同位置,互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其遺傳與常染色體上基因的遺傳相似,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有差別。位于Ⅰ非同源區(qū)段上的基因僅存在于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沒有相應的基因。位于Ⅲ非同源區(qū)段上的基因僅存在于Y染色體上,只限于在男性中遺傳。
【詳解】A、人類的紅綠色盲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Y染色體上沒有相應的等位基因,因此人類的紅綠色盲基因位于Ⅰ區(qū)段上,A正確;
B、Ⅲ區(qū)段為Y染色體上的非同源區(qū)段,其上的基因只位于Y染色體上,因此位于Ⅲ區(qū)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的遺傳病在家族中傳男不傳女,B正確;
C、X染色體上的基因,若位于X和Y染色體的Ⅱ區(qū)段上,則在Y染色體上有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若位于X染色體的Ⅰ區(qū)段上,則在Y染色體上一定沒有等位基因,C正確;
D、X和Y是一對同源染色體,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過程中由于同源染色體分離,導致男性體內所產生的次級精母細胞或精細胞中可能不含有Y染色體,D錯誤。
故選D。
13. 在孟德爾兩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F(xiàn)1黃色圓粒豌豆(YyRr)自交產生F2。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
A. F1能產生四種比例相同的雄配子
B. F2中圓粒和皺粒之比接近3:1,符合分離定律
C. F1產生遺傳因子組成YR的卵細胞和YR的精子數(shù)量之比為1:1
D. F2出現(xiàn)9種基因型,4種表型的個體,表型比例約為9:3:3:1
【答案】C
【解析】
【分析】兩對相對性狀的黃色圓粒豌豆實驗,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F1黃色圓粒豌豆YyRr,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能產生4種配子YR∶Yr∶yR∶yr=1∶1∶1∶1。
【詳解】A、F1能產生四種比例相同的雄配子,即YR∶Yr∶yR∶yr=1∶1∶1∶1,A正確;
B、F2中圓粒和皺粒之比接近3∶1,符合分離定律,說明圓粒和皺粒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B正確;
C、F1產生基因型YR的卵細胞數(shù)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數(shù)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二者之間不成比例,C錯誤;
D、 F2出現(xiàn)9種基因型,4種表型的個體,黃色圓粒Y_R_∶黃色皺粒Y_rr∶綠色圓粒yyR_∶綠色皺粒yyrr=9∶3∶3∶1,D正確。
故選C。
14. 下列有關生命科學研究方法與發(fā)展過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摩爾根等人以果蠅為研究材料,通過假說—演繹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
B. 艾弗里所進行的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中,自變量的控制主要遵循了加法原理
C.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結構時,主要運用了物理模型建構的方法
D. 科學家在證明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中運用了同位素標記技術和離心技術
【答案】B
【解析】
【分析】1958年,生物學家梅塞爾森和斯塔爾以大腸桿菌為實驗材料,運用同位素標記技術和密度梯度離心法成功證實了DNA分子的復制方式為半保留復制。
【詳解】A、摩爾根等人用"假說—演繹法"證明了控制果蠅紅、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即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A正確;
B、艾弗里的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加入不同酶的目的逐漸排除各種物質的作用,是利用減法原理來控制自變量,B錯誤;
C、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結構時,運用了建構物理模型的方法,C正確;
D、1958年,美國生物學家梅塞爾森和斯塔爾以大腸桿菌為實驗材料,運用15N同位素標記技術,設計了一個巧妙證明DNA復制方式的實驗,此實驗中還用到了密度梯度離心技術,D正確。
故選B。
15. 甲、乙、丙、丁4個系譜圖依次反映了a、b、c、d四種遺傳病的發(fā)病情況,則根據(jù)系譜圖判斷,可排除由X染色體上隱性基因決定的遺傳病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X染色體上隱性基因決定的遺傳病常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是:女患者的父親和兒子都是患者,男性發(fā)病概率高于女性發(fā)病概率。
【詳解】若為由X染色體上隱性基因決定的遺傳病,則甲、乙、丙三個遺傳系譜圖表示的發(fā)病情況都可成立;若d為由X染色體上隱性基因決定的遺傳病,父親未患病,則女兒不可能為患者,即丁遺傳系譜圖反映的遺傳病不是由X染色體上隱性基因決定的遺傳病。綜上,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16. 如圖為“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的流程圖,有關該實驗的表述正確的是( )
A. 實驗中噬菌體是用含35S的培養(yǎng)基直接培養(yǎng)并標記的
B. T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證明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C. 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若攪拌不充分,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會降低
D. 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保溫時間過長或過短都會降低上清液的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步驟:分別用35S或32P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
【詳解】A、噬菌體是病毒,只能用活細胞培養(yǎng),不能用培養(yǎng)基直接培養(yǎng),A錯誤;
B、T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證明了DNA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B錯誤;
C、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若攪拌不充分,含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會隨細菌進入沉淀物中,從而導致上清液的放射性降低,C正確;
D、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保溫時間過長或過短都會增加上清液的放射性,D錯誤。
故選C。
17. 正常情況下,DNA分子在細胞內復制時,雙螺旋解開后會產生一段單鏈區(qū),DNA結合蛋白(SSB)能很快地與單鏈結合,防止解旋的單鏈重新配對,使DNA呈伸展狀態(tài),且SSB在復制過程中可以重復利用。下列與SSB功能相關的推測合理的是( )
A. SSB是一種解旋酶
B. SSB與單鏈的結合將有利于DNA復制
C. SSB與DNA單鏈結合后不能分開
D. SSB與單鏈結合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分子復制的過程: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兩條螺旋的雙鏈解開。②合成子鏈:以解開的每一條母鏈為模板,以游離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為原料,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在有關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與母鏈互補的子鏈。③形成子代DNA:每條子鏈與其對應的母鏈盤旋成雙螺旋結構。從而形成2個與親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詳解】A、根據(jù)題干中“雙螺旋解開后會產生一段單鏈區(qū),DNA結合蛋白(SSB)能很快地與單鏈結合”,說明SSB不是一種解開DNA雙螺旋的解旋酶,A錯誤;
B、根據(jù)題干信息,SSB與單鏈結合,防止解旋的單鏈重新配對,而使DNA呈伸展狀態(tài),將利于DNA復制,B正確;
C、根據(jù)題干信息,SSB在復制過程中可以重復利用,說明SSB與DNA單鏈既可結合也可分開,C錯誤;
D、根據(jù)題干信息,SSB是一種DNA結合蛋白,不含有堿基,與單鏈(DNA)的結合不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D錯誤。
故選B。
18. .基因型為AABBCC和aabbcc的兩種豌豆雜交,按自由組合規(guī)律遺傳,F(xiàn)2中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的種類數(shù)及顯性純合子的概率依次是 ( )
A. 18,6,1/32B. 27,8,1/32
C. 27,8,1/64D. 18,6,1/64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詳解】基因型為 AABBCC 和 aabbcc 的兩種豌豆雜交得F1,F(xiàn)1的基因型為AaBbCc,由于相關基因的遺傳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因此,要求F2代基因型、表現(xiàn)型的種類數(shù)以及顯性純合子的概率,可以分析其中的一對,然后用乘法原理即可,按照完全現(xiàn)象考慮,如Aa×Aa→1AA:2Aa:1aa;顯然Aa自交產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種類數(shù)分別是3和2,其中顯性純合子的比例是1/4,由于F1中有三對等位基因,且符合基因自由 組合定律,則F1自交產生的F2中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的種類數(shù)及顯性純合子的概率依次為33=27、23=8、(1/4)3=1/64,C正確。
故選C。
19. 微衛(wèi)星DNA(STR)是真核細胞基因組中含有高度重復序列的DNA.富含A—T堿基對,不同個體的STR具有明顯的差異。下列有關STR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不同生物STR序列不同體現(xiàn)了DNA具有多樣性
B. STR序列徹底水解產物是磷酸、脫氧核糖和四種堿基
C. 相對于其他DNA序列,STR序列結構的穩(wěn)定性較高
D. STR序列可作為遺傳標記基因用于個體鑒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 分子的穩(wěn)定性,主要表現(xiàn)在 DNA 分子具有獨特的雙螺旋結構; DNA 分子的多樣性主要表現(xiàn)為構成 DNA 分子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的種類、數(shù)量和排列順序;特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每個 DNA 分子都有特定的堿基序列。
【詳解】A 、由于堿基對的排列順序不同,導致不同生物的 STR 不同,體現(xiàn)了 DNA 具有多樣性,A 正確;
B 、STR 是 DNA 分子,徹底水解后可以得到6種小分子物質,即4種堿基(A、T、G、C)、磷酸、脫氧核糖,B正確;
C 、 STR 的 A - T 堿基對所占的比例較多,而 A 與 T 之間形成兩個氫鍵, G 與 C 之間形成三個氫鍵,相對于其他同長度 DNA 氫鍵的數(shù)目相對較少,所以 STR 的穩(wěn)定性可能較差, C 錯誤;
D 、由于不同個體的 STR 具有明顯的差異, STR 序列可作為遺傳標記基因用于個體鑒定, D 正確。
故選C。
20. 細菌在含15N的培養(yǎng)基中繁殖數(shù)代后,使細菌的DNA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含14N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提取其子代的DNA進行梯度離心,下圖①-⑤為可能的結果,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第一次分裂的子代DNA應為⑤B. 第二次分裂的子代DNA應為①
C. 第三次分裂的子代DNA應為③D. 親代的DNA應為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半保留復制:親代DNA雙鏈分離后的兩條單鏈均可作為新鏈合成的模板,復制完成后的子代DNA分子的雙鏈一條來自親代,另一條為新合成的鏈。
【詳解】A、細菌的DNA被15N標記后,放在14N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復制1次形成2個DNA分子,每個DNA分子都是一條鏈含有15N,另一條鏈含有14N,離心形成中帶,即圖中的②,A錯誤;
B、復制兩次后形成了4個DNA分子,2個DNA分子都是一條鏈含有15N,另一條鏈含有14N,離心形成中帶,另外2個DNA分子都只含有14N,離心形成輕帶,即圖中①,B正確;
C、隨著復制次數(shù)增加(三次及三次以上),離心后都含有中帶和輕帶兩個條帶,輕帶相對含量增加,即圖中③,C正確;
D、細菌在15N培養(yǎng)基中繁殖數(shù)代后,細菌DNA的含氮堿基皆含有15N,DNA分子的兩條鏈都含有15N,離心形成重帶,即圖中的⑤,D正確。
故選A。
21. 下圖所示DNA分子片段中一條鏈含15N,另一條鏈含14N。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 解旋酶作用于③處,DNA聚合酶催化形成①處的化學鍵
B. 該DNA分子含有2個游離的磷酸基團,除此之外其余磷酸基團均與2個脫氧核糖相連
C. 若該DNA分子中一條鏈上G+C占該鏈堿基總數(shù)的56%,則無法確定整個DNA分子中T的含量
D. 把此DNA放在含14N的培養(yǎng)液中復制三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8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題圖:圖示表示DNA分子片段,部位①為磷酸二酯鍵;②處是堿基或脫氧核苷酸;部位③為氫鍵。
【詳解】A、解旋酶作用于氫鍵,對應圖中的③,DNA聚合酶催化形成①處的化學鍵磷酸二酯鍵,A正確;
B、該DNA分子為雙鏈DNA分子,含有2個游離的磷酸基團,除此之外其余磷酸基團均與2個脫氧核糖相連,B正確;
C、若該DNA分子中一條鏈上G+C=56%,根據(jù)堿基互補配對原則,C=G=28%,則A=T=50%-28%=22%,C錯誤;
D、該DNA分子片段中一條鏈含15N,另一條鏈含14N把此DNA放在含14N的培養(yǎng)液中復制三代,得到8個DNA分子,根據(jù)DNA的半保留復制特點,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8,D正確。
故選C。
22. 下圖表示某種動物不同個體的某些細胞分裂過程,其中A,a、B、b表示細胞中的部分染色體。不考慮互換,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甲、乙、丙、丁細胞中都存在同源染色體
B. 若甲細胞形成了一個基因型為aB的卵細胞,則三個極體的基因型為ab、AB、Ab
C. 丙細胞經減數(shù)分裂后產生的精子類型有4種
D. 該種動物的雌性個體內也可能觀察到丁細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圖可知,甲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細胞質不均等分裂,其為初級卵母細胞,乙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為次級卵母細胞,丙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細胞質均等分裂,為初級精母細胞,丁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為次級精母細胞或第二極體。
【詳解】A、由圖可知,乙、丁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存在同源染色體,A錯誤;
B、若甲細胞形成了一個基因型為aB的卵細胞,則三個極體的基因型為aB、Ab、Ab,B錯誤;
C、丙細胞經減數(shù)分裂后產生的精子類型有Ab、aB兩種,C錯誤;
D、該種動物的雌性個體內也可能觀察到丁細胞,即第二極體,D正確。
故選D。
23. 在家鼠的遺傳實驗中,一黑色家鼠與白色家鼠雜交(家鼠的毛色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且獨立遺傳),F(xiàn)1均為黑色。F1雌雄個體進行交配得F2,F(xiàn)2中家鼠的毛色情況為黑色∶淺黃色∶白色=9∶4∶3,則F2淺黃色個體中雜合子比例為
A. 1/3B. 2/3C. 1/4D. 1/2
【答案】D
【解析】
【分析】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AABB×aabb→AaBb9A_B_∶3A_bb∶3aaB_∶1aabb。
【詳解】由題意可知,F(xiàn)2中家鼠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黑色∶淺黃色∶白色=9∶4∶3,9∶4∶3由9∶3∶3∶1變形而來,可推測F1為雙雜合子,故F2淺黃色個體中雜合子比例為2/4=1/2,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將異常分離比9∶4∶3與正常分離比9∶3∶3∶1進行對比,推斷子代相應表現(xiàn)型中雜合子的比例便可。
24. 下圖是某單基因遺傳病系譜圖,其中2號不攜帶致病基因,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該病的遺傳方式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或者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B. 6號和7號所生的兒子肯定不會患該遺傳病
C. 1號和4號肯定攜帶有該病的致病基因
D. 3號和4號再生一個男孩正常的概率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據(jù)題意和系譜圖分析可知:1號和2號均正常,但他們有一個患病的兒子(5號),即“無中生有為隱性”,說明該病為隱性遺傳病,其中2號不攜帶致病基因,則該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詳解】A、1號和2號均正常,但他們有一個患病的兒子(5號),即“無中生有為隱性”,說明該病為隱性遺傳病,其中2號不攜帶致病基因,則該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A錯誤;
B、因為5號患病,則1號是雜合子,則6號可能為致病基因攜帶者,則6號和7號所生的兒子可能會患該遺傳病,B錯誤;
C、由于5號、8號患病,其致病基因分別來自1號和4號,故1號和4號肯定攜帶有該病的致病基因,C正確;
D、8號患病,假設用A、a表示,3號和4號的基因型分別為:XAY、XAXa,則3號和4號再生一個男孩正常的概率為1/2,D錯誤。
故選C。
25. 某種小鼠的毛色受AY(黃色)、A(鼠色)、a(黑色)3個基因控制,三者互為等位基因,AY對A、a為完全顯性,A對a為完全顯性,并且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不計入個體數(shù))。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若AYa個體與AYA個體雜交,則F1有3種基因型
B. 若AYa個體與Aa個體雜交,則F1有3種表現(xiàn)型
C. 若1只黃色雄鼠與若干只黑色雌鼠雜交,則F1可同時出現(xiàn)鼠色個體與黑色個體
D. 若1只黃色雄鼠與若干只純合鼠色雌鼠雜交,則F1可同時出現(xiàn)黃色個體與鼠色個體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題干信息可知,AY對A、a為完全顯性,A對a為完全顯性,AYAY胚胎致死,因此小鼠的基因型及對應毛色表型有AYA(黃色)、AYa(黃色)、AA(鼠色)、Aa(鼠色)、aa(黑色),據(jù)此分析。
【詳解】A、若AYa個體與AYA個體雜交,由于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則F1有AYA、AYa、Aa共3種基因型,A正確;
B、若AYa個體與Aa個體雜交,產生的F1的基因型及表現(xiàn)型有AYA(黃色)、AYa(黃色)、Aa(鼠色)、aa(黑色),即有3種表現(xiàn)型,B正確;
C、若1只黃色雄鼠(AYA或AYa)與若干只黑色雌鼠(aa)雜交,產生的F1的基因型為AYa(黃色)、Aa(鼠色),或AYa(黃色)、aa(黑色),不會同時出現(xiàn)鼠色個體與黑色個體,C錯誤;
D、若1只黃色雄鼠(AYA或AYa)與若干只純合鼠色雌鼠(AA)雜交,產生的F1的基因型為AYA(黃色)、AA(鼠色),或AYA(黃色)、Aa(鼠色),則F1可同時出現(xiàn)黃色個體與鼠色個體,D正確。
故選C。
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50分)
26. 人眼的虹膜有褐色和藍色,由等位基因A、a控制,如圖是某家庭的遺傳系譜圖。據(jù)圖分析回答。
(1)控制虹膜顏色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體上,顯性性狀是____。
(2)Ⅱ1的基因型為____,Ⅰ1的基因型為____。
(3)Ⅱ2是純合子的概率是____。若Ⅱ2與藍眼女性婚配,生出藍眼孩子的概率是____。
(4)假設Ⅱ2患紅綠色盲,則他的色盲基因來自____(填“I1”或“I2”),未來他的色盲基因將遺傳給____(填“女兒”或“兒子”)。
(5)控制色覺和虹膜顏色的基因,在遺傳中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理由是____。
【答案】(1) ①. 常 ②. 褐眼
(2) ①. aa ②. Aa
(3) ①. 1/3 ②. 1/3
(4) ①. Ⅰ2 ②. 女兒
(5) ①. 遵循 ②. 控制這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或控制這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控制虹膜顏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控制紅綠色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體上)
【解析】
【分析】人類遺傳病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br>(1)單基因遺傳病包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ㄈ绮⒅福⒊H旧w隱性遺傳?。ㄈ绨谆。?、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ㄈ缪巡?、色盲)、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ㄈ缈咕S生素D佝僂?。?br>(2)多基因遺傳病是由多對等位基因異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包括染色體結構異常遺傳?。ㄈ缲埥芯C合征)和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遺傳?。ㄈ?1三體綜合征)。
【小問1詳解】
據(jù)圖分析,雙親均為褐眼,子代出現(xiàn)藍眼女孩,說明藍眼是隱性性狀,且由于II1的父親性狀表現(xiàn)不同,說明不是伴性遺傳,故相關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
【小問2詳解】
顯性性狀是褐色,Ⅱ1為藍眼個體,其基因型為aa,其雙親Ⅰ1是雜合子,基因型是Aa。
【小問3詳解】
Ⅱ1為藍眼個體,其基因型為aa,其雙親基因型都是Aa,則Ⅱ2是1/3AA、2/3Aa,是純合子的概率是1/3;若Ⅱ2(1/3AA、2/3Aa)產生的配子是2/3A、1/3a,與藍眼女性aa婚配,生出藍眼孩子aa的概率是1/3。
小問4詳解】
色盲為伴X隱性遺傳,男性的X染色體來自母親,假設Ⅱ2患紅綠色盲,則其色盲基因來自母親Ⅰ2;未來他的色盲基因將遺傳給女兒,而傳遞給兒子的是Y染色體。
【小問5詳解】
控制色覺和虹膜顏色的基因,一對在常染色體上,一對在X染色體上,兩對基因獨立遺傳,所以兩對基因在遺傳時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27. 圖1表示細胞分裂不同時期中每條染色體上的DNA含量變化的關系;圖2表示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圖像;圖3表示某雙鏈DNA分子片段的平面結構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
(1)圖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
(2)圖2中____號細胞處于圖1中的BC段。2號細胞含有____條染色單體,其產生的子細胞名稱為____。
(3)圖2的1~3號中的哪一個細胞正在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與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____。這是孟德爾自由組合定律的細胞學基礎。
(4)圖3中③磷酸和④____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⑤、⑥通過____連接形成堿基對,并且遵循____原則。
(5)圖3中若甲鏈的某段DNA的序列是5′-GATACC-3′,那么它的互補鏈乙的序列是5′____3′,若該雙鏈DNA片段中,一條鏈的堿基(A+T)/(C+G)=1/5,則另一條鏈中相同的堿基比值____。
【答案】(1) ①. DNA分子復制 ②. 著絲粒(著絲點)分裂
(2) ①. 2、 3 ②. 8##八 ③. 次級卵母細胞和極體 (3)2號
(4) ①. 脫氧核糖 ②. 氫鍵 ③. 堿基互補配對
(5) ①. -GGTATC- ②. 1/5
【解析】
【分析】據(jù)圖分析,圖1中AB段是由于DNA分子復制,CD段是著絲粒(著絲點)分裂;圖2中1號處于有絲分裂后期,2號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發(fā)分裂后期,3號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中期;圖3是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示意圖。
【小問1詳解】
圖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復制,此后每條染色體的DNA含量由1變?yōu)?;CD段形成的原因是著絲粒(著絲點)分裂,每條染色體的DNA含量由2變?yōu)?。
【小問2詳解】
圖2中2號和3號細胞每條染色體上有2個核DNA分子,對應圖1中的BC段;2號細胞含有4條染色體,且每條染色體含有2條染色單體,故共有8條染色單體;2號細胞不均等分裂,說明是雌性動物,該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其產生的子細胞名稱為次級卵母細胞和極體。
【小問3詳解】
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與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對應圖中的2號,這是孟德爾自由組合定律的細胞學基礎。
【小問4詳解】
圖3中③磷酸和④脫氧核糖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⑤、⑥通過氫鍵連接形成堿基對,并且遵循A-T、G-C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小問5詳解】
DNA分子的雙鏈是反向平行的,若圖乙中a鏈的某段DNA的序列是5′-GATACC-3′,根據(jù)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那么它的互補鏈b的序列是5′-GGTATC-3′;若該雙鏈DNA片段中,一條鏈的堿基(A+T)/(C+G)=1/5,該比例在互補鏈中以及整個DNA分子中都是相同的,因此,其互補鏈中相同的堿基比值為也為1/5。
28. 20世紀中葉始,科學家不斷通過實驗探究遺傳物質的本質,使生物學研究進入分子生物學領域。請回答下列問題:
(1)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①在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采用的方法是____。
②用35S標記的組和用32P標記的組中,放射性分別主要分布于試管的____,這表明噬菌體侵染細菌時,____進入到細菌細胞中,而____仍留在外面。
③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然后用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在產生的子代噬菌體的組成結構中,能夠檢測到的放射性元素是____
A.35S B.32P C.35S和32P D.均檢測不到35S和32P
(2)某研究小組在南極冰層中發(fā)現(xiàn)一種全新的病毒,為探究該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還是RNA,做了如下實驗?;卮鹣铝袉栴}:
I.實驗步驟:
①取健康且生長狀況基本一致的小白鼠若干,隨機均分成四組,編號為A、B、C、D。
②將下表補充完整,并將配制溶液分別注射入小白鼠體內
③相同條件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觀察比較各組小白鼠的發(fā)病情況。
Ⅱ.結果預測及結論:
④若____,則DNA是該病毒的遺傳物質;
⑤若B、C組發(fā)病,A、D組正常生長,則RNA是該病毒的遺傳物質。
【答案】(1) ①. 同位素標記法 ②. 上清液、沉淀物 ③. DNA ④. 蛋白質 ⑤. B
(2) ①. 該病毒核酸提取物和DNA酶 ②. 生理鹽水 ③. A、C組發(fā)病,B、D組正常生長
【解析】
【分析】赫爾希和蔡斯在做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中,利用了同位素標記法,用32P和35S分別標記的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噬菌體在細菌內繁殖的過程為:吸附→注入→合成→組裝→釋放。
【小問1詳解】
①在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將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分開,單獨觀察DNA和蛋白質的作用。
②用35S標記是噬菌體的蛋白質,用32P標記的是噬菌體的DNA,因為噬菌體較輕,攪拌離心后,大腸桿菌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噬菌體及其蛋白質外殼存在于上清液中,故用35S標記的組中,放射性分別主要分布于試管的上清液中,用32P標記的組中,放射性主要分布于試管的沉淀物中;這表明噬菌體侵染細菌時,DNA進入到細菌細胞中,而蛋白質仍留在外面。
③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只有DNA進入細菌中,蛋白質外殼留在細菌外,因此,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然后用標記的噬菌體做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進入細菌體內的有32P,根據(jù)DNA半保留復制特點,少量子代噬菌體DNA分子含有32P。
故選B。
【小問2詳解】
I.探究該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還是RNA,則實驗的自變量是核酸的處理情況,實驗設計應遵循對照與單一變量原則,根據(jù)表中對A、C、D三組小白鼠的處理情況可推知DNA酶可以催化DNA水解,最終產物中沒有DNA;RNA酶可以催化RNA的水解,最終產物中沒有RNA,因此表中B處加入的是該病毒核酸提取物和DNA酶,而D組是空白對照,應加入等量的生理鹽水。
Ⅱ.結果預測及結論:若DNA是該病毒的遺傳物質,則B組DNA被水解,而A、C組DNA完好,因此A、C組發(fā)病,B、D組未發(fā)??;若RNA是該病毒的遺傳物質,則A組RNA被水解,而B、C組RNA完好,因此B、C組發(fā)病,A、D組未發(fā)病。
29. 基因在哪里?悠悠百年,尋尋覓覓?;诖罅康纳飳W發(fā)現(xiàn),美國遺傳學家薩頓做出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推論。生物學家摩爾根利用果蠅進行了長期的遺傳學實驗研究,最終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請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薩頓之所以推論基因位于染色體上,是因為______________。
(2)摩爾根和他的學生們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發(fā)明了測定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的方法,并繪制出果蠅多種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圖(如圖所示),該圖說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呈___________排列。圖中朱紅眼與深紅眼兩個基因_______(是/否)為等位基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摩爾根在一群紅眼果蠅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白眼雄果蠅,并讓它與正常的紅眼雌果蠅交配,結果F1全是紅眼果蠅,這表明_________是顯性性狀。摩爾根讓F1中的紅眼雌、雄果蠅相互交配,結果F2中紅眼果蠅與白眼果蠅的數(shù)量比為3∶1,這說明果蠅眼色的遺傳符合______________定律。
(4)現(xiàn)有純種的紅眼雌、雄果蠅和白眼的雌、雄果蠅,請從中選擇合適的親本,只做一次雜交實驗,以確定果蠅的眼色基因與X、常染色體的關系。
雜交實驗:___________________。
結果預期:若子代中___________,說明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只在X染色體上;
若子代中_______________,說明在常染色體上存在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
【答案】(1)基因和染色體的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
(2) ①. 線性 ②. 否 ③. 二者位于同一條染色體的不同位置性狀分離
(3) ①. 紅眼 ②. (基因)分離
(4) ①. 選擇(純種的)紅眼雄果蠅與白眼雌果蠅交配 ②. 雌果蠅全為紅眼,雄果蠅全為白眼 ③. (雌、雄果蠅)全為紅眼
【解析】
【分析】摩爾根應用“假說-演繹法”設計果蠅雜交實驗證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蛟谌旧w上的實驗證據(jù):觀察實驗現(xiàn)象,提出問題→演繹推理→實驗驗證。摩爾根的假說內容是: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而Y染色體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小問1詳解】
薩頓在研究蝗蟲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發(fā)現(xiàn)基因和染色體的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由此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
【小問2詳解】
圖示說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圖中朱紅眼與深紅眼兩個基因不是等位基因,原因是兩個基因位于同一條染色體的不同位置,而不是位于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
【小問3詳解】
摩爾根在一群紅眼果蠅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白眼雄果蠅,并讓它與正常的紅眼雌果蠅交配,結果F1全是紅眼果蠅,這表明紅眼是顯性性狀;摩爾根讓F1中的紅眼雌、雄果蠅相互交配,結果F2中紅眼果蠅與白眼果蠅的數(shù)量比為3∶1,這說明果蠅眼色的遺傳符合(基因)分離定律。
小問4詳解】
若只做一次雜交實驗,以確定果蠅的眼色基因與X、常染色體的關系,雜交實驗應選擇(純種的)紅眼雄果蠅與白眼雌果蠅作為親本交配。
若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只在X染色體上,則親本基因型為XbXb、XBY,則子代基因型為XBXb、XbY,即子代中雌果蠅全為紅眼,雄果蠅全為白眼。
若常染色體上存在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即親本基因型為bb、BB,則子代基因型為Bb,即子代中(雌、雄果蠅)全為紅眼。組別
A
B
C
D(空白對照)
注射溶液
該病毒核酸提取物和RNA酶
____
該病毒核酸提取物
____
這是一份福建省廈門市湖濱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廈門市湖濱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原卷版docx、福建省廈門市湖濱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9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北京宏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北京宏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原卷版docx、北京宏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6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重慶市朝陽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重慶市朝陽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原卷版docx、重慶市朝陽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7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