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I卷(選擇題共60分)
讀某半球俯視圖,完成下面小題。
1.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①該圖為北半球俯視圖②該圖為南半球俯視圖
③該圖的地球自轉方向為順時針④該圖的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2. a、b、c、d四點按自轉線速度由大到小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 a>b>c>dB. d>c>b>aC. a>c>b>dD. d>b>c>a
【答案】1. C2. A
【解析】
【1題詳解】
根據(jù)圖中0°和90°E經(jīng)線可判斷出地球自轉方向為順時針,故該圖是以南極點為中心的俯視圖,②③正確,①④錯誤,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題詳解】
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隨緯度的增加而遞減),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四地的緯度從低到高分別為a、b、c、d,所以四點線速度大小是a>b>c>d,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線速度:①某地點在單位時間內(nèi)所轉動弧線長。②一般來說,緯度越低,線速度越大;緯度越高,線速度越小。海拔越高的地點,線速度越大。
下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左圖中陰影部分又表示西半球,P地日期為某月22日。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3. 昏線所在的經(jīng)線是( )
A. 0°經(jīng)線B. 160°E經(jīng)線C. 180°經(jīng)線D. 20°W經(jīng)線
4. 此刻,地球位于上面右圖中公轉軌道的位置和北京時間分別為( )
A. 乙 22日15時20分B. 丁 23日15時40分
C. 甲 21日15時40分D. 丙 22日15時20分
【答案】3. B4. D
【解析】
【3題詳解】
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又是西半球(160°E向東至20°W),所以昏線與東、西半球分界線重合,其以東為西半球,則該經(jīng)線為160°E,B正確,ACD錯誤。故選B。
【4題詳解】
由圖可知,該日晨昏線與經(jīng)線重合,即此時為春分日或秋分日,題干右圖所示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方向,即為北極點的俯視圖,乙為冬至日,丁為夏至日,從而可以判斷甲為秋分日,丙為春分日。此時,160°E為22日18時,可知北京時間為22日15時20分,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晨昏線的判斷方法
自轉法:順著地球的自轉方向,由夜進入晝的為晨線,由晝進入夜的為昏線。
方位法:夜半球東側為晨線,西側為昏線;晝半球東側為昏線,西側為晨線。
太陽能紅綠燈,就是在有陽光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太陽能給紅綠燈供電,同時給備用的電池充電,在沒有陽光時,使用電池供電的紅綠燈。分為固定式(如左圖)和移動式(如右圖),漆老師拍攝到山西某地一路口合理安裝有一固定式太陽能紅綠燈。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5. 漆老師拍攝時正對的方向朝( )
A. 東B. 西C. 南D. 北
6. 拍攝的時間最接近( )
A. 6:00B. 9:00C. 12:00D. 15:00
7. 移動式太陽能紅綠燈最可能使用在( )
A. 學校門口B. 小區(qū)門口C. 商場門口D. 車站門口
【答案】5. D6. B7. A
【解析】
【5題詳解】
太陽能紅綠燈主要需要太陽光照,山西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為獲得最大陽光,安裝的固定式太陽能紅綠燈應該朝南,而拍攝者應該朝北,D正確,排除其它選項。故選D。
【6題詳解】
安裝的固定式太陽能紅綠燈應該朝南,故圖中的影子朝向為西北方,此時太陽位于東南方,北半球中緯度太陽位于東南方的時間為最6-12點之間,圖中影子位置離西和北都較遠,故最接近選項中的9:00,B正確,排除其它選項。故選B。
【7題詳解】
移動式太陽能紅綠燈適用于城鎮(zhèn)道路交叉口,停電或施工燈情況應急指揮車輛行人通行,小區(qū)、商場、車站人流量較大,適宜采取固定式紅綠燈,而學校門口附近沒有紅綠燈的學校,可在上學放學時段在學校門口臨時使用移動式太陽能紅綠燈,應急指揮,A正確,排除其它選項。故選A。
【點睛】移動式紅綠信號燈是一種可移動、可升降的太陽能應急紅綠燈,采用太陽能供電、市電輔助充電,光源采用LED節(jié)能發(fā)光二極管,控制采用微電腦IC芯片,可控制多路。描述適用于城鎮(zhèn)道路交叉口,停電或施工燈情況應急指揮車輛行人通行,可根據(jù)地理、氣候條件不同,將信號燈升高或降低,可任意移動信號燈,放置在各種應急需要路口。
讀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軌跡圖,完成下面小題。
8. 自2020年元旦至我國國慶節(jié),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方向是( )
A. 一直向北B. 一直向南C. 先向北后向南D. 先向南后向北
9. 在我國國慶長假期間,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處于圖中的( )
A. a、b之間B. b、c之間C. c、d之間D. d、e之間
【答案】8. C9. C
【解析】
【8題詳解】
元旦為1月1日,我國國慶節(jié)為10月1日。由圖可知,自元旦到我國國慶節(jié),太陽直射點先向北移后向南移,C項正確,ABD錯誤,故選C。
【9題詳解】
我國國慶長假為10月1日至10月7日,此期間,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動,即圖中c、d之間,C項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從3月21日到6月22日,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并向北移動。從6月22日到9月23日,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并向南移動。從9月23日到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并向南移動。從12月22日到3月21日,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并向北移動。
據(jù)英國《衛(wèi)報》報道,2016年發(fā)生的7.8級凱庫拉大地震,不僅使新西蘭一些地區(qū)地表上升了8米,而且把新西蘭的南島、北島拉近了5米,研究人員稱,南島向北移動的趨勢還將持續(xù)數(shù)年。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0. 新西蘭一些地區(qū)的地表上升以及南島和北島距離拉近,主要是由于( )
A. 人類活動B. 海平面上升C. 地殼運動D. 地球自轉
11. 圖中字母A、B代表的板塊分別為( )
A. 歐亞板塊、非洲板塊B. 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
C. 澳大利亞板塊、太平洋板塊D. 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答案】10. C11. B
【解析】
【10題詳解】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新西蘭地區(qū)地處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此處板塊碰撞擠壓,使當?shù)氐乇硖?,以及南島和北島距離拉近,C正確;而人類活動、海平面上升和地球自轉都不是其主要原因,ABD錯誤。故選C。
【11題詳解】
A板塊上有澳大利亞大陸、印度半島,印度洋板塊,B板塊主體為太平洋,為太平洋板塊,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消亡邊界:當擴張著的大洋地殼遇到大陸地殼時,便俯沖到大陸地殼之下的地幔中,逐漸熔化而消亡,形成很深的海溝。消亡邊界除了形成海溝外還會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比如喜馬拉雅山脈;島弧,比如亞洲東部;山脈,比如科迪勒拉山系。
某地質(zhì)勘探隊在局部區(qū)域?qū)嵤┿@探作業(yè)過程中繪制了該地的地圖資料(圖1),圖中露天煤礦的煤層中含有植物化石。據(jù)此并結合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示意圖(圖2),完成下面小題。
12. 材料中的煤層屬于圖2中的( )
A. ②B. ③C. ④D. ⑥
13. 該區(qū)域的構造地貌是( )
A. 向斜山B. 背斜山C. 斷塊山D. 火山
14. 綜合考慮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效益,圖中適宜大規(guī)模開采露天煤礦的最佳地點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12. D13. A14. C
【解析】
【12題詳解】
讀“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是巖漿,②為侵入型巖漿巖,③為變質(zhì)巖,④為噴出型巖漿巖,⑤為沉積物,⑥為沉積巖。煤層屬于沉積巖。故選D。
【13題詳解】
讀地質(zhì)資料圖,圖中三處取樣點鉆孔海拔以及煤層距地表深度可分別求出三地的煤層海拔高度(煤層海拔高度=鉆孔海拔煤層距地表深度) , 得出結論為:中部煤層海拔較低,兩側煤層海拔較高。該區(qū)域煤層的形成時間應大致相同,因此可判斷出該地煤層向下凹,地質(zhì)構造為向斜。由等高線可知,該區(qū)域外部地貌為山地,因此構造地貌為向斜山,A正確。故選A。
【14題詳解】
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不在露天煤層上,經(jīng)濟效益較差;甲乙丙三地位于露天煤層,開采條件好,但是,甲乙兩處等高線相對密集,容易導致水土流失,丙處等高線稀疏,地形平坦,在丙處開采煤炭,經(jīng)濟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最高,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巖石按照成因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zhì)巖,常見的巖漿巖有:花崗巖、玄武巖,玄武巖常含有氣孔。常見的沉積巖有石灰?guī)r、砂巖、礫巖、頁巖,沉積巖的特點是具有層理構造和常含有化石,常見的變質(zhì)巖有:大理巖、板巖、片麻巖。
下圖示意某地垂直于地質(zhì)構造線(區(qū)域性構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線,如大的斷層線等)方向所作的地質(zhì)剖面,圖中數(shù)碼為巖層編號。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5. 圖中a、b、c三處( )
A. a、c兩處地質(zhì)構造線都大致呈東南—西北走向
B. a處背斜巖層受到水平擠壓成山
C. b處附近多泉水出露,不宜建設大壩
D. c處向斜上覆巖層受外力侵蝕成谷
16. 圖中地質(zhì)構造的形成過程中,最早發(fā)生的地質(zhì)作用是( )
A. 巖漿侵入B. 巖層斷裂
C. 沉積作用D. 褶皺隆起
【答案】15. C16. C
【解析】
【15題詳解】
b處位于斷層附近,為地下水出露地帶,巖層不穩(wěn)定,不宜建設大壩,C正確。a、c兩處地質(zhì)構造線垂直于圖示剖面方向,故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A錯誤。a處巖層中間新、兩翼老,為向斜構造,向斜槽部受擠壓變得堅硬,難以被侵蝕,形成山嶺,B錯誤。c處巖層中間老、兩翼新,為背斜構造,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巖石破碎,易被侵蝕成谷,D錯誤。故選C。
【16題詳解】
要有巖漿侵入,首先必須要有巖層存在,因此巖漿侵入不是最早發(fā)生的地質(zhì)作用,A錯誤。巖層要發(fā)生斷裂和褶皺隆起,必須要先形成沉積巖層,B、D錯誤。先有沉積巖層,才會發(fā)生選項中其他地質(zhì)作用,因此最早發(fā)生的是沉積作用,C正確。故選C。
【點睛】背斜向斜判斷方法:一、根據(jù)巖層的形態(tài)判斷(地質(zhì)剖面圖)向上彎曲→背斜,向下彎曲→向斜;二、根據(jù)巖層的新老關系判斷(地質(zhì)平面圖)中間老,兩側新→背斜,中間新,兩側老→向斜。
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某些洞穴景觀中,有一顆顆渾圓或近圓形的“珠子”浸在相對平靜無流動的淺水中。它是由洞頂?shù)嗡淙胨泻笥龅叫r屑逐漸形成的,呈現(xiàn)出“湯圓”、“彈珠”、“黃豆”、“西米”等不同形態(tài),數(shù)量上也成千上萬,被稱作“穴珠” (圖1)。當“穴珠”持續(xù)發(fā)育中遇到某種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就會變?yōu)橐詡让嬖鲩L為主,形成“穴餅”(圖2),積水將“穴餅”膠結粘連,呈現(xiàn)“冰凍”狀態(tài)。
17. 形成“穴珠”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 冰川侵蝕B. 風力堆積C. 流水侵蝕D. 流水堆積
18. 推測典型“穴珠”“穴餅”所屬的巖石類型為( )
A. 花崗巖B. 礫巖C. 石灰?guī)rD. 大理巖
19. 形成“穴餅”的某種環(huán)境變化最可能是( )
A. 水位下降B. 凍融加劇C. 氣溫降低D. 地殼抬升
【答案】17. D18. C19. A
【解析】
【17題詳解】
我國西南地區(qū)石灰?guī)r廣布。結合材料“它是由洞頂?shù)嗡淙胨泻笥龅叫r屑逐漸形成的”可知,在喀斯特溶洞中,洞頂?shù)嗡淙攵吹灼届o開闊的淺水中,水體受到細微而持續(xù)的擾動,淺水中懸浮的碳酸鈣在間歇發(fā)生翻滾位移的小巖屑等介質(zhì)周邊吸附并沉積,層層增長形成“湯圓”“彈珠”“黃豆”“西米”等不同形態(tài)的“穴珠”,故形成“穴珠”的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積,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8題詳解】
結合材料分析可知,“穴珠”“穴餅”位于我國石灰?guī)r廣布的西南洞穴景觀中,因此形成典型“穴珠”“穴餅”的巖石類型應為石灰?guī)r,C正確;花崗巖是最常見的侵入巖類型,因此A不符合題意;礫巖屬于沉積巖,因此B不符合題意;大理巖屬于變質(zhì)巖,因此D不符合題意。故選C。
【19題詳解】
據(jù)材料分析,“穴珠”是由洞頂?shù)嗡淙胨泻笥龅叫r屑逐漸形成的,為立體增長形成;而“穴餅”為以側面增長為主,所以應是水位下降,水中的小巖屑不能在水中翻滾位移導致“穴珠”不能向上增長了,A正確;凍融加劇、氣溫降低、地殼抬升都不會導致以側面增長為主形成“穴餅”,BCD錯誤。故選A。
【點睛】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巖石按照成因和特征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zhì)巖。巖漿巖是由巖漿凝固冷卻形成的。巖漿噴涌出地面而凝固冷卻形成的巖石是噴出巖;有時巖漿不噴涌出地表凝固,而是侵入地殼或還沒有噴涌出地面就已經(jīng)凝固,以此形成的巖石是侵入巖。沉積巖是地表分布最多的一大類巖石。露出地表的巖石,經(jīng)過風化、侵蝕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碎屑物質(zhì);再被大氣、水流移動到其他地方沉積下來,然后就會固結成巖。巖漿巖、沉積巖等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內(nèi)力的作用下,在地下高溫高壓的環(huán)境下,巖石的結構、形態(tài),甚至礦物成分發(fā)生了變化,由此形成的巖石是變質(zhì)巖。
張掖丹霞國家地質(zhì)公園是國內(nèi)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復合區(qū),是在中生代的陸地地層“紅層”上形成的。景區(qū)內(nèi)地貌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圖左為張掖丹霞國家地質(zhì)公園地質(zhì)剖面圍,圖右為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20. 組成張掖丹霞陸地地層的主要巖石類型是圖中的()
A. 甲B. 乙C. 丙D. 丁
21. 該地彩色丘陵區(qū)()
A. 中間巖層較新,兩翼較老B. 地表以外力堆積作用為主
C. 隧道工程建設的良好選址D. 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豐富
22. 張掖彩色丘陵區(qū)地貌景觀形成的主要地質(zhì)過程是()
A. 斷裂抬升—風化侵蝕—水平擠壓—固結成巖
B. 固結成巖—斷裂抬升—風化侵蝕—水平擠壓
C. 固結成巖—水平擠壓—斷裂抬升—風化侵蝕
D. 風化侵蝕—水平擠壓—固結成巖—斷裂抬升
【答案】20. B21. A22. C
【解析】
【20題詳解】
由圖可知,組成張掖丹霞陸地地層的主要巖石為泥巖、砂巖和礫巖,該巖層屬于沉積巖。右圖中,風化物可以形成沉積巖,因此乙是沉積巖,B正確。甲丁可以形成沉積物,丙不能形成風化物,因此丙是巖漿,甲是巖漿巖,丁是變質(zhì)巖,ACD錯誤。故選B。
【21題詳解】
根據(jù)圖片可知,彩色丘陵區(qū)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向斜中間巖層較新,兩翼較老,A正確;根據(jù)圖片可知,彩色丘陵區(qū)的巖層缺失較多,且地表有溝谷及河流分布,受外力侵蝕較強,B錯誤;向斜巖層向下彎曲,是良好的儲水構造,不能修建隧道,C錯誤;背斜是儲油氣的構造,D錯誤。故選A。
【22題詳解】
張掖彩色丘陵區(qū)地質(zhì)構造主要是沉積巖層、褶皺、斷層和向斜成山,所以地貌景觀形成的主要地質(zhì)過程是沉積物先經(jīng)過固結成巖,產(chǎn)生沉積巖層,后受水平擠壓出現(xiàn)褶皺,后褶皺巖層受力斷裂,斷裂部分相對抬升,巖層表面受外力風化侵蝕,形成向斜山及丘陵,C正確,ABD與該形成過程不符,ABD錯誤。故選C。
【點睛】背斜、向斜統(tǒng)稱為褶皺,它們都是在擠壓作用下,巖層受力彎曲形成的。背斜巖層向上拱起,向斜巖層向下彎曲。所以,年代較新的背斜一般形成褶皺山脈,年代較新的向斜一般形成谷地。而在裙皺形成過程中,背斜頂部受張力,發(fā)生張裂,物質(zhì)不堅實,易受外力侵蝕,最終成為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擠壓,物質(zhì)堅實,不易受侵蝕,最終成為山嶺。這叫做地形倒置,一般發(fā)生于年代較老的背斜與向斜處。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工程建設上,背斜處適合建隧道,向斜處適合建水庫。
地質(zhì)時期,新疆喀什河中游發(fā)育了4級階地(如圖T1、T2、T3和T4),呈兩側不對稱分布。2015年在河谷T3階地上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聚落遺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馬肋骨等。下圖為喀什河谷斷面與不同時期形成的階地分布。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3. 從T4-T1時期,河流下蝕速度( )
A. 總體變慢B. 總體變快C. 先快后慢D. 先慢后快
24. 該河谷兩側階地的不對稱發(fā)育,反映本地區(qū)經(jīng)歷了( )
A. 大規(guī)模的巖漿活動B. 基巖差異性風化C. 地殼差異性運動D. 人類翻耕表層土地
【答案】23B24. C
【解析】
【23題詳解】
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從T4-T1時期,階地之間的坡度逐漸增大,說明河流下蝕的速度在總體變快,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4題詳解】
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圖示河流的左岸沒有T1階地,右岸有T1階地,說明兩岸地殼差異性升降,C正確。大規(guī)模的巖漿活動、基巖差異性風化、人類翻耕表層土地都不是導致左岸沒有T1階地而右岸有T1階地的原因,ABD錯誤,故選C。
【點睛】階地是由于地殼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階梯狀地貌。河流下切,使得原先寬廣的谷地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階梯狀地形。階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殼垂直升降運動的影響下,是地球內(nèi)外部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幾級階地,就有過幾次運動;階地位置越高,形成時代越老。
下圖所示為在定向風的作用下形成的新月形沙丘的景觀照片。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5. 新月形沙丘地貌可能分布在我國的( )
A. 云貴高原B. 塔里木盆地C. 四川盆地D. 珠江三角洲
26. 下列關于新月形沙丘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陡坡是其背風坡B. 都屬于流動沙丘
C. 屬于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態(tài)D. 緩坡是其背風坡
【答案】25. B26. A
【解析】
【25題詳解】
圖示地貌為沙丘,由風力堆積而形成,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區(qū),如我國的塔里木盆地,B正確;云貴高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氣候都比較濕潤,不易形成沙丘,ACD錯誤。故選B。
【26題詳解】
新月形沙丘有陡坡和緩坡,通常緩坡是其迎風坡,而陡坡是其背風坡,A正確,D錯;沙丘有流動沙丘和固定沙丘之分,都有新月形;沙丘是風力沉積地貌,BC錯誤。故選A。
【點睛】外力作用主要通過流水、風力、冰川、海浪等改變地表形態(tài)。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積成巖。沙丘是風力沉積作用地貌。
古詩曰:“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shù)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結合地圖和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27.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河流的西岸是堆積岸
B. 乙岸河床較陡宜建河港
C. 河流流向為自南向北流
D. “新住處”多位于乙地
28. “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中桑落洲即指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下游,一般是由于( )
A. 河道凹岸流水侵蝕而成
B. 河道變寬之處,泥沙淤積而成
C. 河流水位上漲泥沙淤積而成
D. 河流水位下降,河床裸露而成
【答案】27. D28. B
【解析】
【27題詳解】
根據(jù)“河流凹岸侵蝕、凸岸堆積”規(guī)律,結合圖中信息可知,河流的東岸(乙地)為凸岸,以堆積作用為主,是堆積岸,所以“新住處”多位于乙地,A錯誤,D正確;河流的侵蝕岸水深坡陡適合建設河港,即圖中甲地,B錯誤;根據(jù)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彎曲方向相反規(guī)律可知,河流流向為自北向南,C錯誤。故選D。
【28題詳解】
桑落洲即指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下游是由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在河道變寬之處,河流流速變慢,挾帶泥沙的能力變?nèi)?,泥沙容易淤積而形成江心洲,B正確。在河道凹岸由于流水侵蝕作用使得河岸較陡、水域較深,形成侵蝕地貌,江心洲屬于堆積地貌,A錯誤;河流水位上漲河流的搬運能力增強,不易形成江心洲,C錯誤;河流水位下降,河床裸露而成,成為河漫灘,D錯誤。故選B。
【點睛】河曲大部分發(fā)育于地勢較為低平地區(qū),河流側蝕加劇,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形成河曲。凸岸一側以堆積作用為主,可以進行生產(chǎn)生活;凹岸一側以侵蝕作用為主,可以發(fā)展碼頭等。
下圖中甲、乙、丙、丁為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完成問題。
29. 關于乙圖說法正確的是( )
A. 降水歷時短、強度大B. 只能受地形阻擋形成
C. 一般只有冬季出現(xiàn)D. 可能出現(xiàn)在南半球
30. 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景象,最可能出現(xiàn)在( )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29. D30. C
【解析】
【29題詳解】
乙圖表示準靜止鋒,圖示冷氣團偏南,暖氣團偏北,可判斷是南半球,D正確;準靜止鋒影響時,降水歷時長,強度較小,A錯誤;除地形阻擋外,準靜止鋒也可能是冷暖氣團勢均力敵,互不相讓,在一個地方長期相峙,B錯誤;冬季冷氣團勢力強勁,準靜止鋒較少,C錯誤。故選D。
【30題詳解】
甲天氣系統(tǒng)過境時,氣壓下降,氣溫上升,是暖鋒;乙圖是準靜止鋒;丙圖中風由高壓吹向低壓,表明中心氣壓低,是氣旋中的低壓槽,圖示低壓槽位于西側(左側),是冷鋒;丁圖風向是逆時針由高壓吹向低壓,中心氣壓低,是北半球的氣旋。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泵枋龅氖窍卵┑膱鼍?,暖鋒過境帶來持續(xù)性陰雨天氣,出現(xiàn)降雪的可能性很小,A錯誤;準靜止鋒帶來持續(xù)性陰雨天氣,出現(xiàn)降雪的可能性很小,B錯誤;冷鋒過境帶來大風、降溫、雨雪天氣,C正確;氣旋過境帶來暴風雨,出現(xiàn)降雪的可能性很小,D錯誤。故選C。
【點睛】冷鋒帶來的降水歷時短,強度較大;暖鋒和準靜止鋒帶來的降水歷時長,強度較小。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40分)
31. 讀太陽光照圖(陰影部分代表夜半球,B點位于極圈上)和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ME為晨昏線中的____線。此時北京時間為____。
(2)當圖1所示情形出現(xiàn)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圖2中的____(填寫數(shù)碼)處,計算此時渠縣(30°N)的正午太陽高度角____,此時新西蘭的晝夜長短情況是____。
(3)一年中渠縣晝最長的一天,太陽直射點位于圖2中的____(填寫數(shù)碼)處。
(4)圖1中A點的晝長是____小時,日落時間是____時。
(5)圖示1中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____,____)。
【答案】(1) ①. 晨 ②. 14:00
(2) ①. ④ ②. 36°34′ ③. 晝長夜短
(3)②(4) ①. 18h ②. 21:00
(5)(23°26′S,90°E)
【解析】
【分析】本題以太陽光照圖和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為試題背景,涉及了晨昏線判讀、晝夜長短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角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guī)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協(xié)調(diào)觀等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讀“太陽光照圖”可知,根據(jù)經(jīng)線分布可知,圖為南極俯視圖,自轉方向為順時針,按自轉方向看,經(jīng)ME為從黑夜進入白天,ME線晨昏線中的晨線;此時,90°W為0時,北京時間為120°E的地方時,根據(jù)“所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時差,經(jīng)度每差一度,地方時差4分鐘”可知,90°W與120°E相差210°,時差為14小時,因此北京時間為14:00(或14時)。
【小問2詳解】
結合上題分析,當圖1所示情形出現(xiàn)時,南極圈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即為圖2中的④處;渠縣(30°N)與直射點所在緯度相差53°26′,根據(jù)H=90°-緯度差可知此時渠縣(30°N)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36°34′;因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此時位于南半球的新西蘭晝夜長短情況是晝長夜短。
【小問3詳解】
一年中渠縣晝最長的一天,為北半球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位于圖2中的②處。
【小問4詳解】
讀圖1可知,A點的夜弧跨度為90°,夜長6小時,因此晝長是18小時,根據(jù)“晝長=((日落時間-12時)×2”可知,日落時間是21時。
【小問5詳解】
讀圖示1,結合所學可知,南極圈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90°E為地方時12時,為直射點所在經(jīng)度。因此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23°26′S,90°E)。
32.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為某地地質(zhì)構造及地貌剖面示意圖。
(1)說出圖中甲、乙、丙三處地質(zhì)構造的名稱,并簡述丙地貌的成因。
(2)指出圖中巖體①②的形成順序及①②巖石形成的地質(zhì)作用。
【答案】(1)甲:斷層,乙:背斜,丙:向斜;丙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形成向斜山
(2)形成順序:巖體①形成較巖體②晚。①形成的地質(zhì)作用:巖漿侵入、冷卻凝固(或內(nèi)力作用)②形成的地質(zhì)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巖(或外力作用)。
【解析】
【分析】本題以地質(zhì)構造及地貌剖面示意圖為背景材料,涉及地貌的成因、巖石形成等相關知識點??疾閷W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diào)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甲處巖層出現(xiàn)斷裂錯位,因此屬于斷層構造;乙處巖層中心老兩翼新,為背斜構造;丙處巖層中心新兩翼老,屬于向斜構造。丙處出現(xiàn)地形倒置,原因是由于槽部受擠壓,巖石堅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蝕,最終形成山地。
【小問2詳解】
從圖中可以看出②巖層被①巖層穿過,根據(jù)巖層的侵入切割規(guī)律,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②較早,①較晚。
①為侵入巖(花崗巖),形成的地質(zhì)作用為內(nèi)力作用,具體過程為巖漿侵入巖層,冷卻凝固形成;②為沉積巖(頁巖),形成的地質(zhì)作用為外力作用,具體過程為沉積作用,固結成巖。
33.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南迦巴瓦峰,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橫斷山脈的交匯處。主峰7782米,是中國西藏林芝市墨脫縣境內(nèi)最高的山。地理學家楊逸疇先生這樣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歷來以陡峭險峻著稱……雅魯藏布江下游繞南峰急拐彎南流,構成舉世聞名的大拐彎峽谷。高峰聳峙、峽谷幽深,高山構成地形上的巨大屏障?!毕伦髨D為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地層地貌剖面示意圖,下右圖為墨脫縣某段山路景觀圖。
(1)說出那木拉錯的構造地貌類型并解釋其成因。
(2)從內(nèi)、外力作用簡述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峽谷高峰聳峙、峽谷幽深的原因。
【答案】(1)地貌類型:背斜谷成因:背斜頂部因受張力作用,裂隙比較發(fā)育,易被外力侵蝕形成谷地。
(2)該地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巖層受擠壓隆起,地殼不斷上升,形成高大的山體;流水不斷向下侵蝕,形成幽深的峽谷。
【解析】
【分析】本題以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地層地貌剖面示意圖和墨脫縣某段山路景觀圖為背景設置試題,涉及構造地貌、地貌形成過程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體現(xiàn)學生的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地理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根據(jù)圖中信息,那木拉錯所在位置巖層向上拱起,是背斜;所在位置地勢較低,是谷地,因此那木拉錯所在地區(qū)的構造地貌是背斜谷。形成原因是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裂隙發(fā)育而容易被外力侵蝕,形成谷地。
【小問2詳解】
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峽谷高峰聳峙、峽谷幽深應從內(nèi)外力兩方面進行分析。喜馬拉雅山脈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由于受板塊擠壓作用影響,地殼隆升,山脈高大;同時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流水也會不斷向下侵蝕,從而形成了幽深的峽谷地貌。
34. 讀某地區(qū)海平面等壓線圖(單位hPa),完成下列小題。
(1)該圖所示區(qū)域為____半球(南或北)。
(2)在下圖中畫出乙氣壓中心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氣流運動狀況,并指出受乙氣壓中心控制時最可能出現(xiàn)的天氣狀況。
(3)圖中①、②、③三地中,風向正確可能是____地。
(4)圖中a、b、c、d四地中,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兩地。
(5)如果12小時后,丙天氣系統(tǒng)中心向東移至B地東部,簡析在此期間B地的氣壓和氣溫會發(fā)生哪些變化?
【答案】(1)北(2)陰雨天氣
(3)①(4) ①. b ②. d
(5)氣壓變化:低壓中心從B地的西部移動到B地的東部,B地氣壓先降低后升高。氣溫變化:B地經(jīng)歷了從位于暖鋒鋒前到位于冷鋒鋒后的變化,氣溫先升高后降低。
【解析】
【分析】本大題以某地區(qū)海平面等壓線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等相關內(nèi)容,考查學生對材料解讀與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提高相關知識的遷移應用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根據(jù)丙附近鋒面氣旋的移動方向判斷,氣旋的旋轉方向為逆時針,推測所示區(qū)域為北半球。
【小問2詳解】
乙附近為低壓中心,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偏,形成逆時針氣旋。乙受低壓控制,近地面氣流輻合上升,水汽易凝結,多陰雨天氣。
【小問3詳解】
近地面的風向受到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①正確。②和③均為與等壓線垂直不符合。
【小問4詳解】
a、b、c、d四個地點在鋒面附近,冷鋒的鋒后和暖鋒的鋒前是降水集中的地點,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b、d兩地。
【小問5詳解】
隨著鋒面氣旋向東移動,B地先經(jīng)歷暖鋒過境,氣溫升高,氣壓降低,出現(xiàn)持續(xù)陰雨天氣,此時B在氣旋的東部;暖鋒過境后是暖氣團控制,鋒面氣旋繼續(xù)向東移動,冷鋒再次過境,B地氣溫下降,氣壓升高,帶來降水,此時B在氣旋的西部。
這是一份浙江省2023_2024學年高二地理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共2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I,選擇題Ⅱ,非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內(nèi)蒙古2023_2024高三地理上學期10月考試試題,共7頁。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內(nèi)蒙古赤峰市紅山區(qū)高二上學期期末聯(lián)考地理試題含答案,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四幅圖中,表示實際范圍最大的是,讀下圖,A地的自然植被類型最可能為,A、B所在的國家,圖示區(qū)域,圖示海域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