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看到"力"這一基礎概念,在中考的舞臺上,"力"的考查將更加注重其實踐應用和多維理解??忌枞缣诫U家般,深入挖掘力的各種表現(xiàn),從理論到實踐,從抽象到具體,全面把握力的內(nèi)涵和外延。
"彈力"如同富有彈性的織物,既有形變又充滿力量。中考對于彈力的考查將更加注重對受力分析和能量轉(zhuǎn)化的理解。考生需細心體會彈力的韻律,把握其"形變-能量"的轉(zhuǎn)換之美,在解題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
"重力"如同一座巨大的山峰,穩(wěn)穩(wěn)地扎根于物理世界的中心。中考對于重力的考查將更加強調(diào)對重力概念本質(zhì)和重力與運動關系的理解??忌枞绲巧秸甙悖嵎€(wěn)重,逐步攀登重力的高峰,展現(xiàn)出對重力知識的深度掌握和靈活運用。?
知識點1:力
1.力
(1)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注意:對力的相互性的理解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力是成對出現(xiàn)的,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二者互為施力、受力物體。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因此當發(fā)生力的作用時,至少要有兩個物體,單獨一個物體不存在力的作用。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相互接觸的物體可能沒有力的作用,不接觸的物體之間可能有力的作用,比如磁鐵吸引鐵球。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同時產(chǎn)生、同時消失的,沒有先后之分。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力的單位: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4)力的相互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和不同物體上)。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圖示和示意圖:
(1)用帶有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圖;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越長;力的作用點可以是線段的起點,也可以是線段的終點。
(2)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選取標度,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這種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圖示。
注意:力的作用點一定要畫在受力物體上,絕對不能畫在施力物體上。
知識點2:彈力
1、彈力:
(1)彈性: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失去力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zhì)叫彈性;
(2)塑性:物體受力時發(fā)生形變,失去力后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zhì)叫塑性;
注意:形變的普遍性。不能發(fā)生形變的宏觀物體是不存在的,任何宏觀物體都能發(fā)生形變,只是有的比較明顯,可以直接看到;有的不那么明顯,用肉眼很難直接觀察到。
(3)彈力: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受到的力叫彈力;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4)彈性限度:物體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不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就是彈性限度。
彈力產(chǎn)生條件:
①兩個物體必須直接接觸; ②物體必須發(fā)生了彈性形變。
彈力的三要素:
①大?。号c物體的彈性強弱和形變程度有關;
②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指向恢復原狀的方向;
③作用點: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作用在使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的施力物體上。
知識點3:重力
1、重力:
(1)重力: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符號是G;
對重力的理解
①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受力物體是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體,無論固體、液體、氣體都受地球的吸引。
②在地球附近的物體都會受到重力的作用,不論物體運動還是靜止。
③重力是非接觸力,天上飛的飛機也受到重力的作用。
④物體和地球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地球也受到物體的吸引力。
⑤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chǎn)生的力,但重力不一定等于地球?qū)ξ矬w的吸引力,重力特指地球?qū)ξ矬w的吸引。
注意:實際生活中說的物重、體重、多重一般指的是物體的質(zhì)量,在物理中提到的物重一般指的是物體的重力,這點要注意區(qū)分。
一、單選題
1.(2024上·福建福州·八年級福建省福州第十九中學校考期末)打過乒乓球的同學都知道,同樣方向、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乒乓球的不同位置,可以擊出如圖所示運動路線不同的球,這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 )
A.力的作用點有關B.力的大小有關
C.力的方向有關D.施力物體有關
【答案】A
【解析】同樣方向、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乒乓球的不同位置,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一定的,力的作用點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說明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點有關。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2.(2024上·河北石家莊·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如圖所示,某同學實驗時,在彈簧測力計的兩側(cè)沿水平方向同時各施加6N的力: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 )
A.0NB.3NC.6ND.12N
【答案】C
【解析】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是一種平衡狀態(tài),受到的就一定是平衡力,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等于掛鉤上受到的力,題中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上受到了6N的力,所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6N。
故選C。
3.(2024·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關于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彈簧測力計只能測量重力
B.測量前應該把指針調(diào)節(jié)到指“0”的位置上
C.測量前要確認指針和彈簧不被外殼卡住
D.所測的力不能超出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答案】A
【解析】A.彈簧測力計不僅能測量重力,也可以在水平方向會斜方向上拉動測力計測量物體受到的拉力,故A錯誤,A符合題意;
B.測量前應該把指針調(diào)節(jié)到指“0”的位置上,如果指針沒有指到“0”的位置上,會導致測量的結(jié)果不準確,故B正確,B不符合題意;
C.測量前要確認指針和彈簧不被外殼卡住,否則會影響彈簧測力計的正常使用,故C正確,C不符合題意;
D.所測的力不能超出彈簧測力計的量程,一旦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彈簧將不能恢復原狀,會損壞彈簧測力計,故D正確,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4.(2024·上?!ぐ四昙壭B?lián)考假期作業(yè))下列關于常數(shù)g=9.8N/kg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其讀法是“每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牛頓”
B.因為g=9.8N/kg,所以1kg=9.8N
C.g表示重力與質(zhì)量的比值
D.質(zhì)量為1千克的物體受到的力是9.8牛
【答案】C
【解析】A.其讀法是,9.8牛每千克,故A錯誤;
B.千克是質(zhì)量單位,牛頓是力的單位,二者不能相等,故B錯誤;
C.表示重力與質(zhì)量的比值,故C正確;
D.g=9.8N/kg,表示質(zhì)量為1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牛頓,故D錯誤。
故選C。
5.(2024上·山東臨沂·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如圖所示,是甲、乙兩組拔河比賽的場景,不計繩重,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比賽時,選體重大的運動員,能增大對地面的壓力
B.比賽時,運動員身體后傾、兩腿彎曲,可以降低重心
C.比賽時.拉力較大的一組最終獲勝
D.比賽時,受到地面摩擦力較大的一組最終獲勝
【答案】C
【解析】A.隊員的體重越大,對地面的壓力越大,摩擦力也會增大,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運動員身體后傾、兩腿彎曲,身體的重心降低,可以增大穩(wěn)度,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兩組運動員對繩子的拉力和繩子對運動員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C錯誤,符合題意;
D.運動員是否會向前移動取決于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的大小,受到地面摩擦力較大的一組最終獲勝,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C。
6.(2024·全國·八年級校聯(lián)考假期作業(yè))關于壓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壓力和重力是同一個力B.壓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C.物體受到壓力后會發(fā)生形變D.壓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答案】C
【解析】A.壓力和重力是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力,壓力是相互接觸的物體因相互擠壓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時在接觸面之間產(chǎn)生的力,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故A錯誤;
B.壓力的方向與受力物體的表面垂直且指向受壓物體,不一定豎直向下,故B錯誤;
C.壓力是相互接觸的物體因相互擠壓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時在接觸面之間產(chǎn)生的力,故C正確;
D.只有當物體放在水平面上,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等于重力大小,而放在斜面或壓在豎直面產(chǎn)生的壓力不等于重力,故D錯誤。
故選C。
二、多選題
7.(2023·遼寧大連·統(tǒng)考中考真題)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寫到“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了作者強國抗敵的心愿。對詞中提到的彎弓射箭現(xiàn)象,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用力將弓拉彎,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B.弓被拉得越彎,弓所具有的彈性勢能越大
C.飛出去的箭速度越大,慣性越大D.離弦的箭受到重力、彈力和空氣阻力
【答案】AB
【解析】A.拉弓時,弓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故A正確;
B.弓的彈性勢能與弓的形變有關,形變量越大,彈性勢能越大,故弓拉得越彎,所具有的彈性勢能越大,故B正確;
C.慣性的大小取決于物體的質(zhì)量,與物體的速度無關,飛出去的箭速度越大,質(zhì)量不變,慣性不變,故C錯誤;
D.離弦的箭能在空中飛行很遠的一段距離,在此過程中箭受到重力、空氣阻力,不再受彈力,故D錯誤。
故選AB。
8.(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課時練習)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充滿智慧的語言文字,這些文字不僅有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還蘊含著科學道理。下列對部分詩句中所蘊含物理知識的分析,正確的是( )
A.“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敝械摹芭碌敏~驚”是由于聲音可以在水中傳播
B.“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中“浪遏飛舟”是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C.“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中的“魚翔淺底”是由于光的反射使得“潭底”看上去更淺了
D.“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敝械摹帮w流直下”是由于水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答案】ABD
【解析】A.水中的魚能聽到人說話的聲音,是因為人說話的聲音可以通過空氣和水傳播,使魚受到驚嚇,故A正確;
B.浪遏飛舟的意思是浪花改變了船的運動狀態(tài),即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故B正確;
C.魚翔淺底是由于潭底反射的光線由水斜射入空氣時,發(fā)生折射,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潭底比實際位置淺一些,故C錯誤;
D.地球附近的一切物體都會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所以飛流直下是由于水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故D正確。
故選ABD。
三、填空題
9.(2023下·新疆烏魯木齊·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熟了的蘋果向地面掉落,這是由于蘋果受 作用的原因,這個力的施力物體是 。
【答案】 重力 地球
【解析】[1]根據(jù)物體受力情況與運動狀態(tài)的關系可知,熟了的蘋果向地面降落,這是由于蘋果受到重力作用。
[2]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受力物體是蘋果。
10.(2023下·江蘇蘇州·八年級??计谥校┘住⒁覂蓚€帶電的氣球,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同一個點上,靜止時呈現(xiàn)如圖所示情形。這兩個氣球帶的是 (選填“同”或“不同”)種電荷,其中甲球?qū)σ仪虻牧τ洖镕1,乙球?qū)浊虻牧τ洖镕2,可以判斷F1 F2(選填“>”、“<”或者“=”)。
【答案】 同 =
【解析】[1][2]由圖知:兩個氣球相互排斥,根據(jù)電荷間相互作用規(guī)律可知,兩個氣球都帶電,并且?guī)У氖峭N電荷;甲球?qū)σ仪虻牧1與乙球?qū)浊虻牧2,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兩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1.(2023下·廣東河源·八年級統(tǒng)考期中)如圖甲所示,射手拉弓射箭的過程中,弦被手拉彎,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如圖乙所示,手對彈簧的作用力大小相等,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 有關。實驗室所用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在彈簧限度內(nèi),彈簧的 與彈簧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答案】 形狀 方向 伸長量
【解析】[1] 射手拉弓射箭的過程中,弦原來是直的,后被手拉彎了,弦因為受到力形狀變了,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 如圖乙所示,手對彈簧的作用力大小相等,左邊是手向下壓彈簧,使彈簧變短;右邊是手向上拉彈簧,使彈簧變長。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方向有關。
[3] 實驗室所用的彈簧測力計是根據(jù)胡克定律,利用彈簧在彈簧限度內(nèi),彈簧受到的拉力與彈簧的伸長量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12.(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課時練習)如圖1,把輕質(zhì)彈簧(忽略彈簧重力)掛在鐵架臺上,并在彈簧旁安裝刻度尺,在彈簧下端掛上鉤碼,測得彈簧的長度l與鉤碼對彈簧的拉力F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
(1)當彈簧未掛鉤碼時,F(xiàn)= N,彈簧的長度為 cm;
(2)當彈簧的長度為6cm時,彈簧上所掛鉤碼重 N。
【答案】 0 4 2
【解析】(1)[1][2]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可知,當彈簧未掛鉤碼時F=0N,彈簧的長度為4cm,因此彈簧的原長為4cm;此時伸長的長度為0cm。
(2)[3]由圖中數(shù)據(jù)知,當彈簧的伸長達到6cm時,彈簧上所掛鉤碼重2N。
13.(2023·河北·校聯(lián)考模擬預測)用手把不倒翁放在水平地面,手離開不倒翁的瞬間如圖所示,O點是它的重心(忽略它受到空氣的浮力)。
(1)畫出圖中“不倒翁”所受的重力和支承力的示意圖 ;
(2)判斷:此時,“不倒翁” (選填:“能”或“不能”)處于靜止狀態(tài);依據(jù): 。
【答案】 不能 重力與支持力二力不平衡
【解析】(1)[1]從重心沿豎直向下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標出符號為G;過支持力的作用點沿豎直向上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用符號F表示;如圖所示:
(2)[2][3]從圖中可以看出物體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不在一條直線上,因此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故不倒翁不能處于靜止狀態(tài)。
14.(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單元測試)工人砌房子時,常用鉛垂線檢查墻壁是否豎直(如圖甲),是利用重力的方向總是 的;也會用水平儀檢查墻面是否水平,液體中氣泡居中表示墻面水平(如圖乙)。若某次測量時氣泡在A端,則表示左側(cè)墻面 (選填“偏高”或“偏低”)。
【答案】 豎直向下 偏高
【解析】[1]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鉛垂線靜止時總是沿豎直方向,所以建筑工人常用重垂線檢查墻壁是否豎直,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始終是豎直向下的。
[2]氣泡總是在水面上方,所以,若空氣泡在A端,則表示左側(cè)的墻面偏高,若空氣泡在B端右側(cè),則表示右側(cè)的墻面偏高。
四、作圖題
15.(2023下·貴州貴陽·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請畫出圖中掛在墻壁上的小球所受的重力和它對墻壁壓力的示意圖。
【答案】
【解析】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在小球的重心;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壓力的作用點是球與墻壁的接觸點,垂直于墻壁并指向墻里,如圖所示:
16.(2023·河南安陽·統(tǒng)考二模)如圖所示,在光滑的水平臺面上,一輕質(zhì)彈簧左端固定,O點是彈簧自然伸長時的位置,一水平向左運動的小球?qū)椈蓧嚎s至A點,請畫出此時小球的受力示意圖。
【答案】
【解析】以小球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小球受彈簧水平向右的彈力F,豎直向下的重力G、豎直向上的支持力F支作用。過重心作水平向右的彈力F、豎直向下的重力G、豎直向上的支持力F支,如圖所示:
17.(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課時練習)在下圖中分別畫出力的示意圖(力的作用點均為A點)。
甲圖中彈簧受到豎直向下的拉力25N,乙圖中小桶受到豎直向上的拉力150N,丙圖中物體受到水平向左的推力是60N,丁圖中小車在A點受到大小為100N的斜向上30°向右的拉力。
【答案】見解析
【解析】從A點沿豎直向下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標出力的大小25N,如圖所示:
從A點沿豎直向上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標出力的大小150N,如圖所示:
從A點沿水平向左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標出力的大小60N,如圖所示:
拉力的作用點在A點,大小是100N,方向與水平地面成30°角的斜向右上方,如圖所示:
五、實驗題
18.(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課時練習)在“探究重力與質(zhì)量的關系”的實驗中;
(1)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前,應先將測力計在 方向調(diào)零;
(2)把鉤碼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當鉤碼 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等于鉤碼所受重力的大??;
(3)下表是研究物體所受重力跟物體的質(zhì)量的關系實驗得到的數(shù)據(jù),通過計算處理數(shù)據(jù)可以完成實驗,則表格中(a)處的內(nèi)容為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重力與質(zhì)量的比值是g=9.8N/kg,以下描述正確的是 ;
A.1kg=9.8kg
B.重1N的物體質(zhì)量為9.8kg
C.質(zhì)量為1kg的物體所受重力為9.8N
(4)小邦同學取了質(zhì)量不同的鋼球、筆袋、鑰匙,并分別測出它們的質(zhì)量和重力,將這些數(shù)據(jù)與鉤碼的數(shù)據(jù)放到一起來尋找規(guī)律,你認為小邦同學的做法 。
A.合理,因為選用的物體越多,越能消除實驗中產(chǎn)生的誤差
B.合理,因為要得到普遍的規(guī)律,應該在實驗中采用不同的物體
C.不合理,因為要用同種物質(zhì)的物體的重力與質(zhì)量的數(shù)據(jù)來尋找規(guī)律
D.不合理,因為必須全部用鉤碼的重力與質(zhì)量的數(shù)據(jù)來尋找規(guī)律
【答案】 豎直 靜止 重力/質(zhì)量(N/kg) C B
【解析】(1)[1]測量物體重力前,由于重力是豎直向下的,所以應將彈簧測力計在豎直方向調(diào)零。
(2)[2]當物體靜止時,物體受到的重力與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測量物體重力時,應將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并讓它處于靜止狀態(tài)。
(3)[3]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見:質(zhì)量增大幾倍,重力也相應的增大幾倍,故表格第三列的標題應當為重力/質(zhì)量(N/kg)。
[4]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重力和質(zhì)量的比值是g=9.8N/kg,意思是:質(zhì)量為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大小為9.8N,故C符合題意,AB不符合題意。
故選C。
(4)[5]小邦同學取了質(zhì)量不同的鋼球、筆袋、鑰匙,并分別測出它們的質(zhì)量和重力,實驗中采用不同的物體,找出普遍規(guī)律,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9.(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單元測試)為制作彈簧測力計,某物理實驗小組對“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的關系”作了探究。下表是他們利用甲、乙兩根不同的彈簧做實驗時所記錄的數(shù)據(jù)。
表一:
表二:
(1)小組交流時,細心的小明發(fā)現(xiàn)該實驗表格設計有缺陷,優(yōu)化表格再增加一行,該行的表頭設計為 。
(2)糾正缺陷后,分析表一和表二數(shù)據(jù)可知:
①在一定范圍內(nèi),彈簧的伸長量與它所受的拉力成 ;
②在拉力相同的情況下,甲彈簧伸長量比乙彈簧 (大/?。?br>(3)如圖所示的A、B兩彈簧測力計分別使用了甲、乙兩彈簧制成,它們的外殼長度相同,刻度線部分長度相同均為9cm,且均勻分為30小格,則量程較大的測力計的量程是 N,精確程度較高的測力計的分度值是 N。
【答案】 該彈簧的伸長量/cm 正比 大 0~6 0.1
【解析】(1)[1]將表格再增加一行,該行的表頭設計為該彈簧的伸長量/cm,這樣實驗結(jié)果更一目了然。
(2)①[2]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無論是甲彈簧還是乙彈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長度越長,彈簧伸長的長度與彈簧受到的拉力之比是定值,即在一定條件下彈簧的伸長量與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②[3]由表一可知,拉力每增加1N甲彈簧長度增加3.0cm,由表二可知拉力每增加1N乙彈簧長度增加1.5cm,可知甲彈簧伸長的長度大于乙彈簧伸長的長度。
(3)[4]由題意知,A、B兩彈簧測力計分別使用了甲、乙兩彈簧,它們的外殼相同,刻度線部分長度相同均為9cm,且均勻分為30小格,由表一可知甲彈簧的長度為15cm(即伸長9cm)時,甲彈簧受到的拉力為3N,由表二可知乙彈簧的長度為15cm(即伸長9cm)時,乙彈簧受到的拉力為6N,故甲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小是0~3N,乙的量程較大是0~6N。
[5]根據(jù)甲乙彈簧在拉力相同時甲彈簧伸長的長度大于乙彈簧伸長的長度,在拉力相同時用甲彈簧做成的測力計,示數(shù)間的間距較大,刻刻度時可以刻得更小,因此用甲彈簧做成的測力計精度更高,根據(jù)題意可知30小格代表了3N,所以分度值是
=0.1N
一、單選題
1.(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課時練習)下列關于力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水結(jié)成冰后,密度不變
B.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要素,只有人才能產(chǎn)生力
C.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D.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答案】B
【解析】A.水結(jié)成冰后,質(zhì)量不變,體積變大,密度變小,故錯誤,但與力無關,故A不符合題意;
B.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任何相互作用的物體都能產(chǎn)生力,故B錯誤,符合題意;
C.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個是施力物體一個是受力物體,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果一個物體是受力物體,那么它必定同時也是施力物體,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B。
2.(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單元測試)2022年2月,中國女足在亞洲杯決賽中頑強拼搏,勇奪冠軍。如圖是女足隊員正在比賽的情景,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腳對球施加力的同時球也對腳施加力的作用
B.腳將球踢出,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C.足球在空中飛行時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
D.向前運動的足球一直受到踢力的作用
【答案】D
【解析】A.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腳對球施加力的同時球也對腳施加力的作用,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腳將球踢出,足球由靜止變?yōu)檫\動,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足球在空中飛行時,足球與地面有位置的變化,所以足球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向前運動的足球,離開腳以后就不再受踢力的作用,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3.(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課時練習)王明同學用力提一桶水時,他對水桶施加一個提力,同時水桶對王明的手也施加一個拉力,則這兩個力的三要素( )
A.完全相同B.大小、方向都相同,作用點不同
C.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點都不同D.作用點相同,大小、方向都不同
【答案】C
【解析】手對桶的提力和桶對手的拉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它們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所以作用點不同,方向相反,但大小相等,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故選C。
4.(2023·天津紅橋·統(tǒng)考模擬預測)一物塊放在斜面上保持靜止不動,圖中關于該物塊受力的示意圖,正確的是( )
A.B.
C.D.
【答案】D
【解析】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物體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垂直于斜面向上的支持力、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由此可知,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5.(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單元測試)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精彩的賽龍舟比賽在全國各地舉行,如圖,用槳在水中劃龍舟時,使龍舟前進的力是( )
A.水對槳的推力B.槳對水的推力
C.龍舟受到的浮力D.龍舟受到的重力
【答案】A
【解析】運動員用槳向后劃水,對水施加力的作用,由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就會對船槳產(chǎn)生向前的反作用力使龍舟前進,因此使龍舟前進的力是水對槳的推力,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6.(2023上·八年級校聯(lián)考課時練習)在農(nóng)村有句俗語“迎客餃子送客面”。在包餃子的過程中,力的作用效果與其他幾個不同的是( )
A.把菜切碎B.把面搟成面皮C.把面皮捏成餃子D.餃子在沸水中翻滾
【答案】D
【解析】A.把菜切碎是使菜的形狀發(fā)生變化;
B.面搟成面皮是使面的形狀發(fā)生變化;
C.面皮捏成餃子是使面皮的形狀發(fā)生變化;
D.餃子在沸水中翻滾是使餃子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
故綜上可知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二、多選題
7.(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課時練習)下列有關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發(fā)生形變,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B.推門時離門軸越近,用力越大,說明力的作用效果只與力的作用點有關
C.放在桌面上的水杯對桌面的壓力屬于彈力
D.用手提水桶時,只有手對水桶施加了力,而水桶對手沒有力的作用
【答案】AC
【解析】A.用力捏橡皮泥,手對橡皮泥的力,使橡皮泥發(fā)生形變,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故A正確;
B.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均有關,而推門時離門軸越近,用力越大,不能說明力的作用效果只與力的作用點有關,故B錯誤;
C.放在桌面上的水杯,杯底受到擠壓,產(chǎn)生一個向下的彈力,對桌面的壓力屬于彈力,故C正確;
D.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手提水桶時,手對水桶有力的作用,同時水桶對手也有力的作用,故D錯誤。
故選AC。
8.(2023下·廣西防城港·八年級統(tǒng)考階段練習)在下列現(xiàn)象中,物體因為受力而改變運動狀態(tài)的是( )
A.用力揉面團,面團形狀發(fā)生變化
B.籃球撞在籃球板上被彈回
C.用力握小皮球,球變癟
D.一陣風把地面上的灰塵吹得漫天飛舞
【答案】BD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兩個:①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即使物體發(fā)生形變.②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包括物體的運動速度大小發(fā)生變化、運動方向發(fā)生變化.
【解析】A、用力揉面團,面團形狀發(fā)生變化,體現(xiàn)了力改變物體的形狀;故A錯誤;
B、籃球撞在籃球板上被彈回;說明力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故B正確;
C、用力握小皮球,球變癟;說明力改變了物體的形狀;故C錯誤;
D、一陣風把地面上的灰塵吹得漫天飛舞,體現(xiàn)了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故D正確;
故選BD。
三、填空題
9.(2023上·山東濟南·八年級校考期末)運動員用網(wǎng)拍擊球時,球和網(wǎng)拍都變了形,這表明兩點:一是力可以 ,二是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的。此外,網(wǎng)拍擊球過程中,球的運動方向和速度發(fā)生變化,表明力還可以改變物體的 。
【答案】 改變物體的形狀 相互 運動狀態(tài)
【解析】[1][2]用網(wǎng)拍擊球時,球和網(wǎng)拍都變了形,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球和網(wǎng)拍之間的力是相互的。
[3]網(wǎng)拍擊球過程中,球的運動方向和速度發(fā)生變化,表明力還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0.(2023下·廣東汕頭·八年級汕頭市龍湖實驗中學校考期中)如圖是小藝配戴一次性口罩時按壓金屬條后的形狀,可見該金屬條的形變 (選填“是”或“不是”)彈性形變,將耳帶掛在耳朵上能戴穩(wěn)口罩,但時間久了耳朵有點痛,說明力的作用是 的,耳帶對耳朵的壓力 (選填“屬于”或“不屬于”)彈力。
【答案】 不是 相互 屬于
【解析】[1]按壓金屬條后的形狀,金屬條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不恢復原來形狀,不是彈性形變。
[2]將耳帶掛在耳朵上能戴穩(wěn)口罩,但時間久了耳朵有點痛,是因為耳朵給耳帶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了耳帶給耳朵的力,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耳帶能恢復原狀,是彈性形變,產(chǎn)生的力是彈力。
11.(2023下·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如圖所示,甲、乙兩同學各用2N的拉力在水平方向上同時向相反的方向拉一彈簧測力計,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 N。
【答案】2
【解析】如圖,測力計的彈簧受到向左的拉力,拉力的大小為2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等于彈簧受到的拉力,故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2N。
12.(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課時練習)圖為一輕質(zhì)彈簧的長度L和彈力F大小關系的圖像。試由圖像確定:彈簧的原長為 cm;當彈簧伸長0.05m時,彈力的大小為 N。
【答案】 10 10
【解析】[1]彈簧受到拉力(或壓力)時,伸長量(或壓縮量)與拉力(或壓力)成正比,由于可以看出當彈簧為10cm時,所受力為0,故彈簧的原長為10cm。
[2]當彈簧伸長0.05m時,彈簧的總長為15cm,從圖中可以看出,彈力的大小為10N。
13.(2023·天津·校聯(lián)考二模)如圖所示,小麗穿上旱冰鞋,向前推墻,她會向后運動,這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用鉛垂線來檢查墻上的畫框是否掛正,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總是 的原理。
【答案】 相互的 豎直向下
【解析】[1]小麗穿上旱冰鞋,向前推墻,給墻施加向前的推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墻也會對她施加向后的反作用力,使她向后運動。
[2]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用鉛垂線來檢查墻上的畫框是否掛正,利用的是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原理。
14.(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單元測試)用彈簧測力計緩慢沿豎直方向提起放在桌面上的物體(如圖甲所示),記下彈簧測力計的提紐移動距離h和對應讀數(shù)F,并描出F-h的圖像(如圖乙所示)。由圖像可知:該物體質(zhì)量為 kg;當距離h為5cm時,物體受到的支持力為 N;當距離h為4cm時,物體受力 (選填“平衡”或“不平衡”)。
【答案】 0.45 0 平衡
【解析】[1]如圖乙,當彈簧測力計移動的距離大于5cm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變,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等于重物的重力,則G=4.5N,其質(zhì)量
[2]當距離h為5cm時,彈簧測力計掛鉤受到拉力為4.5N時,拉力等于重力,此時桌面對重物的支持力為0N。
[3]當測力計移動距離為4cm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小于重物重力,重物受到桌面的支持力,此時重物靜止在桌面上,處于平衡狀態(tài),受力平衡。
15.(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課時練習)我校“格物致知”物理社團學生自制了一個“浮力秤”,可方便地稱量物體的質(zhì)量,其構(gòu)造如圖所示。已知小筒底面積為100cm2,總長為20cm,透明大筒底面積500cm2(若稱量過程中水始終未溢出),盤中不放物體時,小筒浸入水中的長度為8cm,該浮力秤在小筒側(cè)壁上標出刻度。(取g=10N/kg)。問:
(1)小筒和秤盤的總重力是 N;
(2)該秤能稱出物體的最大質(zhì)量是 kg;
(3)將待測物體放入秤盤,小筒下降4cm,則物體的質(zhì)量為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0.4kg;
(4)小筒側(cè)壁上標出的刻度是否均勻? (選填“是”或“否”)。
【答案】 8 1.2 等于 是
【解析】(1)[1]小筒底面積為100cm2,小筒浸入水中的長度為8cm,故小筒排開水的體積為
V排=Sh=100cm2×8cm=800cm3=8×10﹣4m3
小筒和秤盤受到的浮力
F浮=ρ液gV排=1.0×103kg/m3×10N/kg×8×10﹣4m3=8N
因小筒和秤盤是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小桶和秤盤的總重力等于浮力
G筒=F浮=8N
(2)[2]該秤測物體的最大質(zhì)量時,重力最大,受到浮力最大,排開水的最大體積為
V排大=V筒=Sh大=100cm2×20cm=2000cm3=2×10﹣3m3
此時物體和小筒秤盤的總重力
G總=F浮大=ρ液gV排大=1.0×103kg/m3×10N/kg×2×10﹣3m3=20N
此時物體的最大重力為
G物大=G總﹣G筒=20N﹣8N=12N
物體的最大質(zhì)量為
(3)[3]將待測物體放入秤盤,小筒下降4cm,排開水的體積增加了
ΔV排= SΔh=100cm2×4cm=400cm3
排開水的質(zhì)量增加了
Δm排=ρ水ΔV排=1g/cm3×400cm3=400g=0.4kg
漂浮時,浮力等于重力,即
F浮=ΔG=ΔG排
由G=mg可知,物體的質(zhì)量為
m=Δm排=0.4kg
(4)[4]根據(jù)以上分析可知,物體質(zhì)量
因為液體密度ρ液、小筒底面積S、小筒質(zhì)量m筒都是定值,所以物體質(zhì)量與小筒浸入的深度是一次函數(shù)關系,故小筒上的刻度(即代表了小筒的深度)是均勻的。
16.(2023·全國·九年級校聯(lián)考專題練習)兩個相同規(guī)格的彈簧測力計以如圖(1)所示方式懸掛一個重物,上面彈簧測力計(甲)的示數(shù)和下面彈簧測力計(乙)的示數(shù)分別為F1和F2。當對彈簧測力計甲施加大小為F的豎直拉力,使整個裝置沿豎直向下做勻速運動時如圖(2)所示,彈簧測力計甲和乙的示數(shù)分別為F3和F4。則F1 F2 F4(前兩空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表示F、F3、和F4三者關系的等式為F= 。(不考慮空氣的作用)
【答案】 大于 等于 2F3-F4
【解析】[1][2]設兩個相同規(guī)格的彈簧測力計重力為G,物體的重力為G',由圖可知,乙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上都懸掛重物,即
F2=F4=G'
掛在墻上的甲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上懸掛一個彈簧測力計和一個重物,則
F1=G+G'
故F1大于F2,F(xiàn)2等于F4。
[3]如圖所示,先運用整體思想,整個裝置沿豎直向下做勻速運動,故整個裝置受力平衡,將彈簧測力計(甲)和彈簧測力計(乙)及重物看作是整體,受力分析可得
F=G'+2G①
再利用分割思想,只看彈簧測力計(乙)及重物,受力分析可得
F3=F4+G②
下面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F4=G'③
由①②③式可得
F=2F3-F4
四、作圖題
17.(2023·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如圖甲所示為搬花神器,用它把花盆抬起時,相當于一個繞O點轉(zhuǎn)動的杠桿。其簡化示意圖如圖乙所示,請在乙圖中畫出:
(1)花盆所受重力的示意圖(O'為其重心);
(2)杠桿平衡時作用在A點的最小動力F1及其力臂l1。
【答案】
【解析】(1)花盆所受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在其重心,花盆所受重力G示意圖如下圖所示:
(2)阻力F2為花盆所受重力G,其大小一定,阻力臂也為一定值,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當動力臂最大時,動力最小,故連接OA,為使OA為動力臂,過A點作OA的垂線,因阻力有使杠桿逆時針轉(zhuǎn)動的趨勢,故動力臂有使杠桿順時針轉(zhuǎn)動,故最小動力的方向垂直O(jiān)A斜向下,如下圖所示:
18.(2023·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如圖,一物體沿著斜面勻速下滑,在如圖中畫出物體下滑過程中受到的所有力.(不計空氣阻力)
【答案】
【解析】首先分析物體下滑過程中受到的力,然后確定所受各個力的方向,再根據(jù)力的示意圖的畫法分別畫出,注意物體所受力的作用點可以都畫在重心上.
物體受到的重力G豎直向下、支持力F垂直于斜面向上,滑動摩擦力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所 f平行于斜面向上,從重心開始沿力的方向作各力的示意圖,如圖所示:
五、實驗題
19.(2023·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同學們在學完彈簧測力計的相關知識后,自制了一個“橡皮筋測力計”,將橡皮筋不掛重物時下端對應位置標為零刻度線:掛1N重物時,下端對應位置標為1N;將這段距離等分為20格,每格表示0.05N。用此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時,發(fā)現(xiàn)測量值不準確。為了弄清其中的原因,同學們探究了橡皮筋的伸長與受到外力的關系。
他們利用規(guī)格為0.05N的螺母若干、刻度尺、橡皮筋白板等進行了實驗探究。不掛重物時,使橡皮筋下端與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對齊;掛不同重物時,橡皮筋下端對應不同的刻度值,作出標記,如圖所示。
(1)螺母掛在橡皮筋下靜止時,受到橡皮筋的拉力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它受到的重力;
(2)同學們在橡皮筋下依次掛上個數(shù)不等的螺母,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
①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初步得出:橡皮筋下所掛重物越重,橡皮筋的伸長越 ;
②進一步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每增加1個螺母時,刻度尺讀數(shù)的變化量總體上是不同的,但中間有部分讀數(shù)的變化量是相同的。若靜止時橡皮筋下端對應刻度尺的70.0mm處,推測橡皮筋下所掛的物體重約為 N(結(jié)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若掛另一重物,靜止時橡皮筋下端對應刻度尺的15.0mm處。此時 (選填“能”或“不能”)確定此物體的重;
(3)同學們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用此橡皮筋重新制作一個刻度均勻的測力計,橡皮筋上端和刻度尺的位置保持不變。若使測力計的量程最大,零刻度線應標在刻度尺的 mm刻度處,此測力計的最大量程為 ;
(4)同學們更換不同的橡皮筋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其它橡皮筋的特點均與此相似,他們由此總結(jié)出,若要用橡皮筋制作測力計,受橡皮筋材料影響,刻度均勻部分可測量范圍 ,整體上測量不準確,所以橡皮筋不適合做測力計。
【答案】 等于 越長 0.33 不能 30 0.2N 較小
【解析】(1)[1]由平衡條件得,受到橡皮筋的拉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2)[2]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初步得出:橡皮筋下所掛重物越重,橡皮筋的伸長越長。
[3]由表格可知,螺母個數(shù)從4~8之間,刻度尺讀數(shù)是均勻變化的,若靜止時橡皮筋下端對應刻度尺的70.0mm處,推測橡皮筋下所掛的物體重約為
[4]由表格可知,螺母個數(shù)從0~4之間,刻度尺讀數(shù)不是均勻變化的,所以靜止時橡皮筋下端對應刻度尺的15.0mm處。此時不能確定此物體的重。
(3)[5][6]由表格可知,螺母個數(shù)從4~8之間,刻度尺讀數(shù)是均勻變化的,所以零刻度線應該標在刻度尺的30mm刻度處。此測力計的最大量程為90mm刻度處的示數(shù),應該標為
(4)[7]若要用橡皮筋制作測力計,受橡皮筋材料影響,刻度均勻部分可測量范圍較小,整體上測量不準確,所以橡皮筋不適合做測力計。
20.(2023下·八年級校聯(lián)考課時練習)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支彈簧測力計探究彈性細繩的伸長量與所受拉力的定量關系.
如圖甲所示,A、B分別為處于原長的一根彈性細繩的左右兩端,R1和R2是固定在細繩上的兩個標識.現(xiàn)將A端固定,用彈簧測力計將B端沿著細繩所在直線向右拉,R1、R2和B三點位置及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如圖乙、丙、丁所示.已知細繩始終處于彈性限度內(nèi).
(1)據(jù)甲圖可知彈性細繩原長為 cm;乙圖中測力計讀數(shù)為 N.
(2)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性細繩是 (填“均勻”或“不均勻”)伸長的;伸長量與所受拉力 (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3)當標識R2剛好位于刻度尺上7.00cm位置時,R1位于刻度尺上 cm位置.現(xiàn)手持細繩兩端,A端向左B端向右使它們沿繩所在直線同時勻速運動,若發(fā)現(xiàn)標識R2不動,則A、B兩端的速度之比為 .
【答案】 3.00 1.6 均勻 成正比 3.50 2:1
【解析】第一空.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由甲圖可知,彈性細繩原長為3.00cm;
第二空.由圖可知,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0.2N,由乙圖可知,測力計的讀數(shù)為1.6N;
第三、四空.圖乙中,彈性細繩長度為6.00cm,伸長了3.00cm,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1.6N,圖丙中,彈性細繩長度為9.00cm,伸長了6.00cm,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3.2N,丁圖中,彈性細繩長度為12.00cm,伸長了9.00cm,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4.8N,由以上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性細繩是均勻伸長的,且伸長量與所受拉力成正比;
第五空.由圖甲可知,R2位于3.00cm時,R1位于1.00cm;由圖乙可知,R2位于4.00cm時,R1位于2.00cm;由圖丙可知,R2位于6.00cm時,R1位于3.00cm;由丁圖可知,R2位于8.00cm時,R1位于4.00cm;綜上可知,R1的長度是R2長度的一半,則當標識R2剛好位于刻度尺上7.00cm位置時,R1位于刻度尺上3.50cm位置;
第六空.由圖甲可知,R2左側(cè)彈性細繩長度為2.00cm,右側(cè)彈性細繩的長度為1.00cm;
由圖乙可知,R2左側(cè)彈性細繩長度為4.00cm,右側(cè)彈性細繩的長度為2.00cm;
由圖丙可知,R2左側(cè)彈性細繩長度為6.00cm,右側(cè)彈性細繩的長度為3.00cm;
由丁圖可知,R2左側(cè)彈性細繩長度為8.00cm,右側(cè)彈性細繩的長度為4.00cm;
綜上可知,R2左側(cè)彈性細繩長度是右側(cè)彈性細繩長度的2倍,則A端向左B端向右使它們沿繩所在直線同時勻速運動,若發(fā)現(xiàn)標識R2不動,由可知,A、B兩端的速度之比為2:1.
21.(2023上·八年級校聯(lián)考課時練習)珍珍觀察到電扇、臺燈等都有個大而重的底座,可使它們不易翻倒。“物體的穩(wěn)定程度(穩(wěn)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她猜想:可能與物體所受的重力大小、重心高低及支持面的大小有關。
如何比較物體的穩(wěn)度大小呢?她發(fā)現(xiàn),讓不同的物體傾斜相同的角度時,有的物體翻倒,有的物體不翻倒,翻倒的說明其穩(wěn)度較小。于是,她將物體放在表面粗糙的水平木板上,讓木板繞軸轉(zhuǎn)動,通過觀察物體剛好翻倒時木板轉(zhuǎn)過的角度的大?。ㄎ矬w不滑動),來比較物體穩(wěn)度的大小,如圖(a)所示。
在探究物體的穩(wěn)度大小與物體重心高低的關系時,她制作了三塊重力相同、外形完全相同、重心高低不同的圓柱體,如圖(b)中的甲、乙、丙所示。實驗時,將它們依次放在木板上,分別記下讓它們剛好翻倒時,木板轉(zhuǎn)過的角度的大小,實驗記錄如下表。
(1)圓柱體剛好翻倒時木板轉(zhuǎn)過的角度越小,間接反映了物體的穩(wěn)度越 (填“大”或“小”);
(2)在以上探究穩(wěn)度大小與重心高低關系的實驗中,應控制圓柱體所受的重力大小和 的大小不變,這種實驗方法叫 法;
(3)實驗現(xiàn)象表明,圓柱體的重心越 (填“高”或“低”)其穩(wěn)度越大;
(4)依據(jù)以上結(jié)論,卡車裝貨時為了卡車(如下圖)不易翻倒,應把重的貨物(如鐵塊)裝在 (填“A”或“B”)層,把輕的貨物(如泡沫塑料)裝在 (填“A”或“B”)層。
【答案】 小 支持面 控制變量 低 B A
【解析】(1)[1]越容易翻倒,穩(wěn)度越小,在質(zhì)量、支持面相同的情況下,物體剛好翻倒時木板轉(zhuǎn)過的角度θ越小,說明物體越容易翻倒,穩(wěn)度越小。
(2)[2][3]探究穩(wěn)度大小與重心高低關系的實驗中,應采用控制變量法,控制物體重力與支持面的大小相等而物體重心高度不同進行實驗。
(3)[4]分析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得出圓柱體的重心越低,穩(wěn)度越大。
(4)[5][6]根據(jù)物體穩(wěn)度與重心高度的關系,可以確定應該將重物裝在下面,輕物裝在上面,重的貨物(如鐵塊)裝在B層,把輕的貨物(如泡沫塑料)裝在A層。
實驗序號
質(zhì)量m/kg
重力G/N
(a)
1
0.1
0.98
2
0.2
1.96
3
0.3
2.94
甲彈簧受到的拉力/N
0
l
2
3
4
5
6
甲彈簧的長度/cm
6.0
9.0
12.00
15.0
18.0
21.0
24.0
乙彈簧受到的拉力/N
0
l
2
3
4
5
6
乙彈簧的長度/cm
6.0
7.5
9.0
10.5
12.0
13.5
15.0
試驗次數(sh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螺母個數(shù)n/個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螺母總重G/N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0.5
0.55
刻度尺讀數(shù)L/mm
0
5
11
20
30
45
60
75
90
110
135
158
實驗次數(shù)
重心離支持面高度
圓柱體剛好翻倒時木板
轉(zhuǎn)過的角度θ
穩(wěn)度
1
低
60°
大
2
中
45°
較大
3
高
33°
小
這是一份【中考二輪】2024年中考物理重點專練(全國通用)專題01+估測題專題訓練.zip,文件包含中考二輪2024年中考物理重點專題訓練專題01估測題-專題訓練原卷版docx、中考二輪2024年中考物理重點專題訓練專題01估測題-專題訓練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中考二輪】2024年中考物理熱點專練(全國通用)專題08+科技創(chuàng)新題型-專題訓練.zip,文件包含專題08科技創(chuàng)新題型-專題訓練原卷版docx、專題08科技創(chuàng)新題型-專題訓練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68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中考二輪】2024年中考物理重點專練(全國通用)專題09+力與運動的關系、二力平衡、摩擦力專題訓練.zip,文件包含中考二輪2024年中考物理重點專題訓練專題09力與運動的關系二力平衡摩擦力-專題訓練原卷版docx、中考二輪2024年中考物理重點專題訓練專題09力與運動的關系二力平衡摩擦力-專題訓練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60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